張掖市“十四五”水利發展規劃

《張掖市“十四五”水利發展規劃》已經張掖市政府同意,張掖市人民政府辦公室於2022年1月12日印發,請結合各自實際,認真組織實施。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張掖市“十四五”水利發展規劃
  • 頒布時間:2022年1月12日
  • 發布單位:張掖市人民政府辦公室
全文,政策解讀,

全文

水利是國民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基礎,是生態環境的控制性要素。為深入推進“十四五”時期全市水利事業高質量發展,著力構建水資源高效利用、供水安全、生態安全、防洪安全、現代水治理五大體系,根據《張掖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的通知》(張政發〔2021〕30號)精神,結合實際,制定本規劃。
一、“十三五”水利發展改革主要成就
“十三五”以來,全市水利系統認真貫徹市委、市政府安排部署,圍繞打贏脫貧攻堅戰、與全國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總體目標,大力實施水生態治理與修復,不斷完善水利基礎設施網路,著力加強水資源及河湖管理保護,持續推進節水型社會建設,深入推進水利重點領域改革,全面提升依法治水管水能力,為全市脫貧攻堅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了堅強有力的水利保障。
水利脫貧攻堅取得重大勝利。聚焦“兩不愁、三保障”,堅持把農村飲水安全作為底線任務,先後實施農村飲水安全鞏固提升工程、飲水安全保障衝刺清零及後續行動,建立了以集中供水工程為主、分散供水工程為輔的農村供水工程體系。全市建成農村飲水安全工程280處,其中:集中式供水廠129處(千噸萬人水廠29處),實現了農村供水全覆蓋,民眾生活飲用水水量、水質、用水方便程度、供水保證率均符合脫貧攻堅農村飲水安全退出驗收標準。
水資源利用水平持續提升。秉持“深度節水、極限節水”理念,強化水資源最大剛性約束,落實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實施水資源消耗總量和強度雙控行動,用水總量得到有效控制,用水效率不斷提高。實施農業水價綜合改革,配套取用水計量設施,全市地下水機電井計量設施安裝率達到95%以上,地下水管理能力明顯提升;大力推廣高效節水灌溉,農業節水成效明顯,灌溉水利用係數提升至0.594;縱深推進節水型社會建設,積極開展節水載體創建,先後命名市級節水先進單位117家,全市工業用水重複利用率提高到85%,節水器具普及率提升至80%。
水環境治理能力顯著增強。科學規划水治理體系,逐步完善水系工程布局,全面落實河湖長制,河湖健康生命得到維護。通過小流域綜合治理、祁連山黑河流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與修復、祁連山水源涵養區生態保護等項目的實施,水源涵養能力不斷增強,河流生態水平得到持續提升;祁連山生態保護成效顯著,全市引水式水電站全面實現生態流量線上監測。
防洪減災工程體系逐步完善。堅持工程與管理相結合,防洪減災體系逐步完善,黑河幹流防洪治理工程持續實施,重點區域達到防洪標準,洪水災害防禦能力不斷增強;推進病險水庫(閘)除險加固、山洪災害防治等工程建設,建成覆蓋六縣(區)的山洪災害監測預警系統,水旱災害監測預警及河流洪水風險管理水平持續提高,自然災害抵禦的能力得到增強,水旱災害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影響大幅減輕。
治水管水能力不斷強化。積極推進“放管服”改革,推行網路線上審批,提高政務服務質量與效率。市、縣、鄉、村四級河長體系全面建立,河湖岸線保護與利用規劃深入推進,河湖監管手段不斷充實。按照“誰所有、誰管理、誰負責”原則,創新管護運營機制,劃分、界定、明晰了小型農田水利工程產權,建立了“水管所(站)+用水者協會”的管理模式,水利基礎設施管護能力不斷夯實。緊緊圍繞“六位一體”重點任務,以水價機制為核心,以獎補機制為保障,農業水價綜合改革持續深化。不斷加大執法力度,依法治水管水能力得到持續加強。
經過連年努力,全市初步建成與經濟社會發展要求相適應的防洪抗旱減災體系、水資源最佳化配置和高效利用體系、水資源保護和河湖健康保障體系,水利基礎設施網路進一步完善,水安全保障能力顯著增強,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深入推進。
二、“十四五”時期水利發展面臨的形勢
“十四五”時期是我國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之後,乘勢而上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進軍的第一個五年。新形勢下,全面開啟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征程,持續推進鄉村振興戰略、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等國家戰略,要不斷強化水資源管理水平,全面提升水利保障能力。面對新形勢對水利工作提出的新要求,需要著力解決好水利發展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等問題,有效緩解水資源水環境約束趨緊的矛盾,在推進水利綠色發展、可持續發展方面邁出新步伐。全市治水興水還面臨新的挑戰,水利發展還存在一些突出問題和薄弱環節。
水資源總量不足,缺水制約經濟社會發展。全市水資源短缺且時空分布不均,區域性缺水問題突出,資源型和工程型缺水問題並存。按照省政府批准的用水總量控制指標,2030年全市可用水總量僅為20.71億立方米,用水指標約束趨緊,保障新增剛性用水需求壓力大增。國民經濟各行業用水中,農業用水比例仍然偏大,用水不均衡。隨著經濟社會發展,新增用水指標難以落實,水資源供需矛盾突出。
水利工程短板明顯,民生水利建設任務繁重。水資源高效利用與合理配置體系尚不完善,城鄉供水保障和抗旱能力仍需增強,大中型灌區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等農田水利灌排能力建設進展緩慢,灌區骨幹工程效益發揮不足。從供水保障看,農村人飲供水還存在分散供水,與城鎮化發展、鄉村振興和水美鄉村要求還有較大差距。
水資源利用效率不高,用水結構亟待最佳化。全市農業用水占比高,灌溉水有效利用係數仍有較大提升潛力,水資源利用效率與效益較低,與水資源短缺形勢不相適應。農業取用水自動計量控制設施尚未實現全覆蓋,公益性水利工程維修養護經費落實困難,灌區規範化、標準化管理有待提升。城鎮管網漏損率、節水器具普及率、中水回用率等指標尚有較大提升空間。
災害防禦能力薄弱,民眾防災意識淡薄。水旱災害防禦能力薄弱,中小河流治理任務仍很艱巨,山洪災害仍危及民眾生產和生命財產安全;因特殊水情及地形地貌條件,洪水孕災環境廣泛發育,水旱災害易發頻發,民眾對山洪災害危害性認識不足,山洪災害防治任重道遠。防洪非工程體系尚不健全,洪水風險排查、洪水風險管理、河流行蓄洪空間管理方面仍需加強。
體制機制有待完善,整體監管能力不足。水資源高效管理機制尚不完善,“水資源作為最大的剛性約束”還未得到全面體現,水資源對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倒逼機制尚未真正形成。水生態持續保護能力不強,依法保護、促進節約、規範運作的水市場制度、水價形成機制尚未建立,市場在水資源配置中的作用發揮不充分。基層河湖管護力量有限,空間管控手段落後,水利執法專業力量不足,部門協同治水力度不夠,全社會治水興水格局尚未全面形成。
總體來看,“十四五”時期全市水利工作處於挖潛力、補短板、強監管、激活力、提質量的關鍵發展階段,要立足人民民眾對水利發展的新期待新要求,充分利用新機遇新條件,妥善應對各種水安全風險和挑戰,大力增強水憂患、水危機意識,從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幸福河湖的戰略高度,加快水利基礎設施建設,強化涉水事務監管,全面推動大保護,協同開展大治理,實現生態保護和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三、“十四五”水利發展規劃思路及目標任務
(一)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歷次全會精神,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對甘肅重要講話和指示精神,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按照“節水優先、空間均衡、系統治理、兩手發力”治水思路,積極踐行水利發展改革總基調,聚焦鞏固脫貧攻堅成果推動鄉村振興、黃河流域(含黑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兩大目標”,全面推進水資源節約集約利用、供水安全保障、防洪減災能力提升、水生態治理修復、行業監管能力建設“五大任務”,通過開源節流、節水增效、興利除害、防治並舉、強化監督“五大措施”,著力構建科學高效的水資源利用體系、保障有序的供水安全體系、人水和諧的生態安全體系、防控有效的防洪減災體系、可持續發展的現代水治理體系“五大體系”,滿足人民民眾對防洪保全全、優質水資源、健康水生態、宜居水環境、先進水文化的需求,建設人水和諧的幸福河湖,為建設幸福美好金張掖提供強有力的水利支撐。
(二)基本原則
以人為本、保障民生。聚焦民生水利,把人民民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節水、供水、防洪、水生態等問題,作為水利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加快推進水利基礎設施建設,著力補齊工程短板,全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以水而定、量水而行。把水資源作為最大的剛性約束,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產,強化水資源需求管理,合理開發利用水資源,維護河湖生態健康,促進經濟社會發展與水資源、水生態、水環境承載能力相適應,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節約用水、高效利用。貫徹“深度節水、極限節水”理念,將節水作為解決水資源短缺問題的重要舉措,貫穿於經濟社會發展各領域和全過程。嚴格落實用水總量控制和定額管理制度,全面建設節水型社會,不斷提高用水效率和效益,促進用水方式由粗放向集約節約轉變。
保護優先,系統治理。立足生態戰略地位,強化“中游擔當”,構筑西部生態安全螢幕障。以山水林田湖草沙冰為有機整體,統籌
流域區域、地上地下、城市鄉村,均衡水資源、水生態、水環境,加強綜合治理和生態保護修復。
預防為主,風險管控。科學研判水安全風險,強化底線思維,完善體制機制,制定方案預案,從注重事後處置向風險防控轉變,從減少災害損失向降低安全風險轉變,從應對單一災種向應對綜合減災轉變。
改革創新,強化監管。把改革創新作為促進水利發展的強大動力,加快水權、水價、水利管理和水利投融資制度改革,著力破除制約水利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進一步依法加強水資源水環境管控和河湖監督管理,全面提升行業監管能力、法治化水平,努力構建現代水治理體系。
(三)規劃目標
到2025年,水安全保障提檔升級取得突破,節水行動取得重大進展,水資源利用效率進一步提高。全市用水總量控制在省政府下達指標以內,農田灌溉水有效利用係數達到0.625以上;防汛抗旱補短板工程抓緊實施,水旱災害防禦能力明顯增強,重點河流城鎮段堤防達標率達到85%;河湖和重要水源涵養區保護全面加強,區域水生態環境狀況持續向好;重點領域水利改革取得實效,行業監管能力明顯提升;努力建設與經濟社會發展相適應的水資源高效利用、供水安全、生態安全、防洪安全、現代水治理五大體系。
展望2035年,全市水資源利用效率進一步提升,水資源節約集約利用邁上新台階。水生態空間得到有效保護,水環境狀況全面改善,防洪減災體系基本建立,現代水基礎設施網路基本建成,現代水治理體系基本建成,基本建成與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要求相適應、與現代化進程相協調的水安全保障體系,應對有序、保障有力、風險可控的防洪減災格局基本形成。行業監管能力不斷提升,重點領域水利改革取得階段性成效。
(四)總體布局
綜合考慮自然地理條件、水資源承載狀況、經濟社會發展等特點,結合全市主體功能區劃和國土空間開發保護需求,根據不同縣區及灌區的水資源條件與發展保護需求,確定“控、優、調、保、防”的水利發展總體格局。
“控”:加強水生態空間管控和水資源消耗總量、強度雙控,以水資源承載能力為剛性約束,倒逼產業結構調整,降低水資源開發利用程度。保障河湖濕地綠洲生態用水,築牢西部生態安全螢幕障;按照超採區治理的總體要求,加強超採區用水監控管理,嚴格控制區域地下水開採量,加大農業節水力度。加強祁連山水源涵養與保護,推進黑河、石羊河流域水資源保護及綜合治理。
“優”:加強水資源保護和水污染防治,建設黑河乾支流生態廊道,全面改善城鄉人居環境,以加強水資源最佳化配置和高效利用為重點,積極挖潛、盤活存量。最佳化水資源配置,提高黑河幹流水量統一調度能力,統籌區域內外多種水源,加強水資源最佳化配置和高效利用,形成以水庫、樞紐、乾支渠系等工程為骨幹的供水網路,保障區域供水安全。
“調”:以合理開源、適度引調水為重點,推動構建以現有水源工程為骨幹,已建引提調工程富餘水量、洪水、再生水等為調配的供水體系,保障城鄉居民和工業園區用水;結合農村水系整治和小流域綜合治理,對重點山洪溝道進行治理,提高山洪災害防禦能力。
“保”:南部沿山區以保護河流源頭水為重點,加強河流源頭區、水源涵養區生態保護與修復,強化重要水源補給生態功能區水生態保護,為區域發展提供優質水源。加強水土保持和山洪災害綜合防治,加快轉變農牧業生產方式,因地制宜發展人工草場灌溉,圍繞生態產業發展,完善供水保障體系,推動生態建設與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因地制宜發展抗旱水源工程,鞏固脫貧攻堅成果,保障區域生活生產條件。
“防”:加快構建與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相適應的防汛抗旱減災體系,不斷提高旱澇災害防禦能力。加強水資源調控和配置工程建設,加快病險水庫(水閘)除險加固;完成黑河、梨園河治理任務,繼續實施中小河流治理項目;實施山洪災害防治,加強預警系統和設施建設;完善防汛抗旱會商制度,最佳化調度方案,科學指揮決策。
四、推進落實國家節水行動
把水資源作為最大的剛性約束,落實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以先進的節水標準體系為導向,突出重點區域、加強重點環節、落實重點任務,促進用水方式由粗放向節約集約轉變,不斷提高用水效率效益。
(一)落實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
強化指標剛性約束。不斷完善用水總量、用水強度控制體系,細化落實用水總量、用水效率控制指標,健全取水計量監控體系,嚴控區域取用水總量。把水資源開發、利用、節約、保護的主要指標納入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綜合評價體系,加強最嚴格水資源管理考核。
強化水資源承載能力剛性約束。全面落實建設項目水資源論證制度,取用水量已達到或超過用水總量的地區暫停審批新增取水;強化水資源承載能力在區域發展、城鎮化建設、產業布局等方面的剛性約束,推進經濟社會發展轉型升級提質增效。不斷完善用水強度指標體系,實施水資源超載區、地下水超採區用水總量削減計畫,抑制不合理用水需求,促進經濟社會發展與水資源承載能力相協調。
嚴格控制取用水總量。用水管理實行用水總量控制指標與年度用水計畫管理相結合制度,以市政府批准實施的用水總量控制指標為依據,加強縣區用水總量控制指標監管。重點用水單位實行取水許可總量控制台帳管理制度,建立用水監測計量和信息統計制度,加強對用水全過程的監督。嚴格限制水資源嚴重短缺區域高耗水行業,用水指標緊缺、用水矛盾突出的區域,鼓勵通過水權轉讓、置換解決新增用水剛性需求。
嚴格控制取水許可審批。嚴格取水申請審批程式,新批取水許可項目,嚴格按照區域用水總量控制指標和行業用水定額核定審批取水量。取水總量接近用水總量控制指標的地區,對該區域內新建、改建、擴建項目取水許可申請限制審批。取水總量已達到或超過總量控制指標的地區,除通過水權轉讓方式獲得用水指標外,暫停審批建設項目新增用水。強化取水許可和水資源論證,逐步推行取水許可電子證照。探索實施取水許可動態管理,盤活取水指標存量,促進區域水資源最佳化配置。
(二)加快推動重點領域節水
強化農業節水增效。按照布局合理、重點突出、分類指導、梯次推進的總體要求,在基礎條件較好的大中型灌區,建成一批水土資源最佳化、灌排設施先進、灌溉機制創新、管理手段智慧、生態環境友好的現代化灌區。通過水源提升、渠系改造、防洪治理、信息化建設等措施,提升灌區基礎設施條件與現代化管理水平。以黑梨灌區提升改造為重點,加快促進沿山灌區水資源高效利用,最佳化供水結構,擴大供水效益。
加強工業節水減排。以提高水的利用效率為核心,全面提升工業節約用水能力和水平,加快建設節水型工業,鼓勵支持現有工業企業開展以節水為重點內容的綠色高質量轉型升級和循環化改造。採用差別水價以及樹立節水標桿等措施,促進高耗水企業加強廢水深度處理和達標再利用。推進節水型工業園區建設,推動建成一批節水型示範企業。鼓勵企業間串聯用水、分質用水,鼓勵工業園區水資源梯級最佳化利用,減少污水排放,實現一水多用和循環利用。
推進城鎮節水降損。推進節水型城市建設,提高城市節水工作系統性,將節水落實到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各環節。重點抓好污水再生利用,提升再生水利用水平,鼓勵構建城鎮良性水循環系統。深入開展公共領域節水,城市綠化、生態景觀等鼓勵採用節水灌溉方式。推行城鄉供水一體化,加強農村生活供用水設施改造及配套管網建設,推廣節水器具。2025年,甘州區達到國家節水型城市標準,50%以上縣級行政區完成縣域節水型社會達標建設。
(三)建立健全節水激勵機制
完善節水體制機制。深入推進水價綜合改革,配套完備計量設施,同步建立精準補貼和節水獎勵機制。建立健全農業節水激勵機制,加快完善工業、生活、服務業用水階梯水價制度,以水價機制倒逼節水、靠價格槓桿促進節水。
加強節水監督管理。全面開展規劃和建設項目節水評價,從嚴叫停節水未達標項目。完善監督考核工作機制,將水資源節約的主要指標納入高質量發展考核體系,作為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考核的重要內容之一;將節水作為約束性指標納入政績考核,強化部門協作,嚴格節水責任追究。
提升全民節水意識。強化市情水情宣傳教育,把節水納入國民素質教育體系,向全民普及節水知識。持續開展世界水日、中國水周、全國城市節水宣傳周等形式多樣的主題宣傳活動,營造節水良好氛圍,提高全民節水意識,使節水成為全社會的良好風尚和自覺行動。
專欄3  深度節水控水重點任務
五、完善供水保障網路格局
按照“拓大網、聯小網、強骨幹、成系統”的建設思路,以滿足經濟社會發展和改善生態環境、保障人民民眾對水資源的基本需求為根本出發點,以強化節水為前提,通過建設水源工程、供水工程,加快構建“三水互補(“三水”指地表水、地下水和中水),全市一體”的水資源供給體系,最佳化區域、流域水資源配置格局。
(一)完善供水網路體系建設
水資源配置以滿足經濟社會發展、改善生態環境和保障人民民眾對水資源的基本需求為根本出發點,以強化節水為前提,通過建設水源工程、供水工程,加快構建全域供水網路工程體系,打造“多源互濟,統籌調配”的水資源最佳化配置體系,提高水資源利用效率效益,增強水資源時空調控能力,形成“水源有保障、結構更最佳化、生態上水平、區域相均衡”的水資源最佳化配置網路。
(二)提升農村供水保障水平
堅持以集中水源建設、管網改造、水質處理為重點,加快構建骨幹供水工程網路格局,推進城鄉供水一體化,著力構建水質合格、保障率高、保護到位的城鄉水源保障體系。緊密結合鄉村振興戰略和新型城鎮化建設,重點通過骨幹水源配套、城鎮供水管網延伸,進一步提升農村供水保障程度、飲用水水質達標程度、自來水普及程度和取用水便捷程度。2025年,農村自來水普及率達到100%。
六、實施防洪能力提升工程
按照防治結合、以防為主的思路,消除防洪安全隱患、補齊工程短板、補強薄弱環節,提高洪水預報預警水平、加強群測群防能力建設,提升重點地區和高風險地區的防洪保障能力和風險應對能力,減輕洪水災害損失,全力保障長治久安。
(一)最佳化防洪空間布局
堅持問題導向,針對目前防洪體系短板及薄弱環節,採取河流綜合治理、病險水庫(水閘)除險加固、山洪溝道綜合治理、城市防洪減災能力提升、山洪災害防治等工程措施,完善全市防洪減災體系。加強淺山區防洪治理、實施黑河乾支流、中小河流治理等,逐步完善以水庫、河道堤防、山洪防治為重點的點、線、面相結合的防洪工程體系。以“清四亂”為抓手,集中整治非法侵占河道、影響行洪等問題,嚴格建設項目洪水影響評價,嚴把涉河建設項目方案審查,確保防洪安全、河流健康和行洪通暢。
(二)提升防洪減災能力
在保證防洪安全的前提下,加強河道斷面生態化設計,因地制宜設計生態元素,滿足市民親水需求。著力解決河流堤防工程體系不健全、防洪標準低的問題,全面實現城市及縣城段防洪達標。加強山洪災害防治,結合農村水系綜合整治,對人員密集、危害嚴重的山洪溝道進行治理。完善提升山洪災害監測預警系統,最佳化自動監測站網布局,升級改造監測站點,擴大預警信息覆蓋面,提升山洪災害監測預警能力。
(三)加強洪水風險管理
堅持以防為主、防抗救相結合,突出常態減災和非常態救災相統一,努力實現從注重災後救助向注重災前預防轉變,從應對單一災種向綜合減災轉變,從減少災害損失向減輕災害風險轉變,切實提高洪水災害防禦能力。完善河流、城市防洪預案體系,制定並落實重點河流超標準洪水防禦預案。加強山洪災害群測群防體系建設,增強民眾主動防災避險意識和自救互救能力。
七、深入推進水生態治理與保護
以“重在保護,要在治理”為主線,牢固樹立並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突出水在生態系統中的關鍵作用,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沙冰綜合治理、系統治理、源頭治理,推進水生態空間的保護與修復,築牢國家西部生態安全螢幕障。
(一)加強水生態空間管控
科學劃定水域岸線管理範圍。全面完成黑河、山丹河等重點河流及重要湖庫劃界,同步推進縣級河湖劃界,有序開展水庫、水閘、灌區、堤防等水利工程的管理保護範圍劃定工作,建立空間台賬。加快推進縣域重點河流岸線規劃完善,配合省廳完成水利基礎設施空間布局規劃編制及基礎信息落圖工作,實現水利基礎設施“一張圖”。
強化水生態空間管控與保護。嚴守生態保護紅線,落實水生態空間保護管控要求,強化執法監督,規範各項涉水活動。加強河湖岸線管理,實施嚴格的用途管制。加強采砂管理,壓實河道采砂屬地管理責任,嚴厲打擊非法采砂行為。強化對各類水生態空間占用、損害等行為的監管和處罰力度,確保水生態空間面積不縮小、數量不減少、功能不降低。
(二)切實保障河湖生態流量
統籌生態保護與發電等關係,確保重要斷面下泄生態流量要求。依託市級水生態保護監控平台,強化生態流量監管,保障市域內水電站生態流量按時足額下泄。積極推進河道生態用水,對有條件的濕地實施生態補水。
(三)加強水生態治理與修復
結合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新要求,進一步鞏固祁連山保護治理成效,配合編制石羊河流域綜合治理規劃。推進黑河流域水生態治理與保護,開展生態脆弱河流綜合治理與修復。發揮好臨澤縣水系連通與農村水系綜合整治試點作用,鼓勵相關縣區開展農村水系綜合整治。
實施地下水超採區治理。以落實最嚴格的水資源管理制度為抓手,通過控采限量、節水增效、種植結構調整等措施,推進地下水超採區治理,維持良好的地下水生態環境。配合開展全省地下水超採區覆核評估,科學確定超採區範圍及面積。對具備置換條件的地下水水源,通過地表水置換,適度退減地下水。
(四)加強水土流失綜合治理
堅持“預防為主、保護優先”的工作方針,以維護和增強水土保持功能為原則,注重實施預防保護,從源頭上有效控制水土流失,充分發揮生態自然修復作用,多措並舉,形成綜合預防保護體系。按照山水林田湖草沙冰系統思維,推進重點區域水土流失綜合治理,實施以小流域為單元的綜合治理工程,在重要水源地、城市周邊,因地制宜推進生態清潔小流域建設;在經濟帶實施山水林田湖草沙冰綜合治理,為山水林田湖草沙冰生態保護修復探索建立可借鑑、可複製、可推廣模式。
八、加快構建現代水治理體系
以強化水治理執法為基礎,以完善水治理機制為重點,以推進智慧水利建設為手段,全面加強對水資源、江河湖庫、水土保持、水利工程、依法治水等方面的監管,構建充滿活力、富有效率、創新引領、法治保障的水利體制機制。
(一)全面加強水法治建設
著力推進嚴格、規範、公正、文明執法,推動形成權責統一的依法行政體制,不斷提高執法效能,確保全面依法履行職責;加強市縣水行政執法隊伍建設,依法依規及時查處和打擊各類涉水違法行為。建立健全聯合執法機制,強化水利與公安、自然資源、生態環境、住建等部門的聯動執法,切實維護水法規權威和良好水事秩序。加強水利法治宣傳,為依法治水營造良好社會氛圍。
(二)提升行業監管水平
強化水資源監管。加快水資源監測和管理等基礎能力建設,完善計量與監測設施,適應水資源利用總量控制要求。探索開展水權交易,用以交易的水權應當已經通過水量分配方案、取水許可、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或者其授權的水行政主管部門確認,並具備相應的工程條件和計量監測能力。
強化河湖監管。聚焦“盛水的盆”和“盆里的水”,統籌河湖水資源管理、水域岸線管理,推進河湖“清四亂”常態化、規範化和制度化,依法整治河湖亂象。加大河湖日常巡查監管和執法力度,加強河湖線上監控系統建設,開展無人機定期飛檢,對重點區域、重點河段和敏感水域進行線上監控。嚴格落實河湖長制考核制度,落實河湖管護主體、責任,推進河長制“有名”、“有實”到“有能”。
強化水利工程監管。進一步落實水利工程建設管理各項法規制度,強化政府對項目法人的監督管理。創新項目建設管理模式,落實工程建設“四制”要求,加強工程投資、質量管理、竣工驗收各環節全過程監管,完善水利工程安全監管措施,推進水利工程安全運行監管,提升工程運行實時管控水平。
強化水土保持監管。堅持依法審批管理,嚴把水土保持方案審批關,加強事中事後監管,督促生產建設單位履行水土流失防治主體責任,嚴格落實水土保持方案。制定和完善水土保持各項管理制度,規範水土保持方案編報、審批、設施驗收;以全過程監管為核心,加強政務公開,增加監管透明度,提高實時監控和即時處置能力,完善水土保持生態補償機制。
強化水安全風險監管。建立水安全風險應對協調機制,強化應急預案體系,加強風險源防控,建立水安全風險識別和監測預警體系。完善城鄉供水工程應對特大幹旱、突發污染事件等應急保障預案。完善山洪災害監測預警、汛限水位和水利工程防洪抗旱調度運用監督檢查和監督管理等相關制度。
(三)推進“智慧水利”建設
按照“安全、實用、經濟、便捷”的水利網信發展總要求,圍繞“一張網、一中心、一平台、一大腦”的水利信息化建設要求,以“資源調度控制可靠、安全防護及時可控、工程運管精細高效、信息服務便捷流暢”為目標,完善水利設施監測設施網路建設,提升水量、水質自動化監測水平,提高水旱災情預測預報能力,強化重點水利工程運行管理測控,構建“天地一體化”河湖監管網路體系,形成基於網路、面向社會的監測服務體系,逐步實現網際網路、雲計算、衛星遙感等高新技術與水利管理業務的深度融合,建設“感知廣泛、處理高效、協同智慧型、安全可靠”的智慧水網。
九、深化水利改革
按照高質量發展要求,遵循“立足實際、解決問題,突出重點、統籌推進,改進作風、狠抓落實”總體思路,通過依法治理、規劃管控、政策調控等手段,推動水利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破除水利改革發展瓶頸。
(一)深化水利“放管服”改革
深入推進水利“放管服”改革工作,根據省市取消、下放和調整的行政審批事項清單,同步清理、減少和調整行政審批事項,加強事中事後監管,確保放到位、管得住、服務好。積極轉變服務觀念,依託政務服務事項管理系統,推進水利政務事項“一窗受理”“一網通辦”“最多跑一趟”,建立“前台統一受理、後台分類審批、統一視窗出件、統一快遞送達”的政務服務模式,推動水利政務服務事項“一張網”運行。繼續推進“減證便民”工作,最佳化水利營商環境。
(二)深入推進水權改革
加快完善水權產權體系,細化明晰水權,嚴格用水上限,合理分配用水總量指標。加強水權制度頂層設計,強化取水許可制度,建立完善水權轉換制度,鼓勵水權流轉,探索實行水資源有償轉讓。培育建立水權交易市場,在水量交易活躍、協會組織完善、交易規則健全的縣區、灌區設立水權交易中心,推進水權交易,用水權流轉促進用水效率和效益提升。
(三)著力推進水價改革
全面推進農業水價綜合改革,建立健全合理反映供水成本、有利於節水和農田水利體制機制創新、與投融資體制相適應的農業水價形成機制。加快水利改革和發展步伐,建立科學的水權制度體系,完善水價形成機制,充分發揮市場機制在水資源配置、水需求調節和強化用水公平效率等方面的作用,大力促進節約用水和經濟結構調整,提高水資源利用效率和效益,實現水資源可持續利用。
(四)深化水利工程管理體制改革
積極推行水利工程現代化管理模式,推動水利工程建設專業化、市場化、社會化。鼓勵農民用水合作組織等新型經營主體,開展小型農田水利項目“自建、自管、自主”運營。全面推進小型水利工程管理體制和產權制度改革,明確工程所有權和使用權,落實管護主體、責任和經費,保障水利工程良性運行。
(五)創新水利投融資機制
創新投融資機制,拓寬投資渠道,充分發揮水利投融資平台作用,鼓勵探索水利直接融資和間接融資,支持社會資本以特許經營、參股控股等多種形式參與水利工程建設和運營。規範項目建設和運營,保障社會資本投資環境,維護企業合法權益,為激發水利有效投資拓展更大空間,不斷激活水利建設市場。
十、環境影響評價
高度重視水利工程建設對環境的不利影響,依法加強相關規劃和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等前期工作,強化相應生態環境保護
措施,加強全過程監管,最大程度避免規劃實施對環境造成的不利影響。
一是堅持節約和綠色發展。加強用水總量控制,減少水資源的過度消耗,逐步退還超采的地下水。水資源配置要保障河流的基本生態環境用水要求,水資源開發要高度重視對河流生態環境和地下水系統的保護,按照“深度節水、極限節水”要求,提高水資源利用效率和效益。
二是遵守環境保護法律制度。認真落實工程建設環境影響評價和環境保護措施,嚴格執行“三同時”制度。落實建設項目水土保持措施,加強對水土保持方案實施情況的監管。避免中小河流治理中束窄河道、減小行洪斷面以及河流渠道化傾向,提倡生態型河道治理措施。依法加強相關專項規劃的環境影響評價工作,提高規劃科學性。
三是妥善做好移民安置工作。堅持節約集約用地,切實做好工程征地補償、移民搬遷安置和水庫移民後期扶持工作,確保被征地居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保障其合法權益,維護移民區社會和諧穩定。
四是加強對規劃實施的監測評估和管理。加強規劃實施的環境風險評價與管理,針對可能發生的重大環境風險問題,制定風險應急管理措施。加強規劃實施後可能影響的重要生態環境敏感區和重要目標的監測,採取相應的對策措施。
十一、保障措施
統籌謀劃全市“十四五”水利發展與改革,加強組織領導,深化前期工作,拓展投資渠道,擴大公眾參與,保障各項規劃目標任務順利完成。
(一)加強組織領導,嚴格考核評估
進一步分解水利發展規劃目標和任務,落實責任主體,建立部門協作配合、市縣協同聯動的工作機制,形成逐級落實、合力推進的工作格局。各級水行政主管部門要結合本地實際,組織編制好本區域水利發展規劃。建立規劃實施情況的跟蹤分析和目標考核制度,健全規劃實施監督評估機制。
(二)積極統籌謀劃,深化前期工作
按照規劃確定的目標和任務,統籌謀划水利項目,加強對規劃重大項目前期工作、建設中相關政策措施落實和階段性重點任務的推進,建立水利發展項目儲備機制。圍繞規劃提出的重大工程,積極對接上級投資和業務主管部門,爭取利用水利發展“政策疊加”機遇期,保障前期工作質量和進度。各縣區、各有關部門要大力配合,做好規劃項目審批及相關工作。
(三)拓展投資渠道,增加水利投入
充分發揮財政對水利工程建設投資的引導作用,積極爭取中央水利建設資金。鼓勵社會資本參與水利建設,拓展水利投資渠道。最佳化水利建設投資結構,在優先保障重大水利工程投資的基礎上,加大國家節水行動、重點河湖水生態保護與修復、大中型灌區現代化改造等領域的投資力度。
(四)加強宣傳引導,促進公眾參與
加大水情宣傳教育力度,充分運用新媒體平台,持久開展水法治宣傳,不斷提高全民水憂患意識,努力在全社會形成節約用水、合理用水的良好風尚。加強對規劃的宣傳力度,定期公布規劃實施情況,提高公眾參與度,鼓勵全社會監督水利工作,形成治水興水合力。

政策解讀

2022年1月12日,張掖市人民政府辦公室印發了《張掖市“十四五”水利發展規劃》(以下簡稱《規劃》),對全市“十四五”期間水利工作作出全面部署。現將有關政策解讀如下。 
一、《規劃》出台的背景 
水利是國民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基礎,是生態環境的控制性要素。為深入推進“十四五”時期全市水利事業高質量發展,著力構建水資源高效利用、供水安全、生態安全、防洪安全、現代水治理五大體系,根據《張掖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的通知》(張政發〔2021〕30號)精神,結合實際,制定本規劃。
“十四五”時期是我國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之後,乘勢而上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進軍的第一個五年。新形勢下,全面開啟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征程,持續推進鄉村振興戰略、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等國家戰略,要不斷強化水資源管理水平,全面提升水利保障能力。面對新形勢對水利工作提出的新要求,需要著力解決好水利發展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等問題,有效緩解水資源水環境約束趨緊的矛盾,在推進水利綠色發展、可持續發展方面邁出新步伐。
二、《規劃》的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歷次全會精神,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對甘肅重要講話和指示精神,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按照“節水優先、空間均衡、系統治理、兩手發力”治水思路,積極踐行水利發展改革總基調,聚焦鞏固脫貧攻堅成果推動鄉村振興、黃河流域(含黑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兩大目標”,全面推進水資源節約集約利用、供水安全保障、防洪減災能力提升、水生態治理修復、行業監管能力建設“五大任務”,通過開源節流、節水增效、興利除害、防治並舉、強化監督“五大措施”,著力構建科學高效的水資源利用體系、保障有序的供水安全體系、人水和諧的生態安全體系、防控有效的防洪減災體系、可持續發展的現代水治理體系“五大體系”,滿足人民民眾對防洪保全全、優質水資源、健康水生態、宜居水環境、先進水文化的需求,建設人水和諧的幸福河湖,為建設幸福美好金張掖提供強有力的水利支撐。
三、《規劃》的基本原則 
以人為本、保障民生。聚焦民生水利,把人民民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節水、供水、防洪、水生態等問題,作為水利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加快推進水利基礎設施建設,著力補齊工程短板,全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以水而定、量水而行。把水資源作為最大的剛性約束,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產,強化水資源需求管理,合理開發利用水資源,維護河湖生態健康,促進經濟社會發展與水資源、水生態、水環境承載能力相適應,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節約用水、高效利用。貫徹“深度節水、極限節水”理念,將節水作為解決水資源短缺問題的重要舉措,貫穿於經濟社會發展各領域和全過程。嚴格落實用水總量控制和定額管理制度,全面建設節水型社會,不斷提高用水效率和效益,促進用水方式由粗放向集約節約轉變。
保護優先,系統治理。立足生態戰略地位,強化“中游擔當”,構筑西部生態安全螢幕障。以山水林田湖草沙冰為有機整體,統籌
流域區域、地上地下、城市鄉村,均衡水資源、水生態、水環境,加強綜合治理和生態保護修復。
預防為主,風險管控。科學研判水安全風險,強化底線思維,完善體制機制,制定方案預案,從注重事後處置向風險防控轉變,從減少災害損失向降低安全風險轉變,從應對單一災種向應對綜合減災轉變。
改革創新,強化監管。把改革創新作為促進水利發展的強大動力,加快水權、水價、水利管理和水利投融資制度改革,著力破除制約水利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進一步依法加強水資源水環境管控和河湖監督管理,全面提升行業監管能力、法治化水平,努力構建現代水治理體系。
四、《規劃》的主要目標 
到2025年,水安全保障提檔升級取得突破,節水行動取得重大進展,水資源利用效率進一步提高。全市用水總量控制在省政府下達指標以內,農田灌溉水有效利用係數達到0.625以上;防汛抗旱補短板工程抓緊實施,水旱災害防禦能力明顯增強,重點河流城鎮段堤防達標率達到85%;河湖和重要水源涵養區保護全面加強,區域水生態環境狀況持續向好;重點領域水利改革取得實效,行業監管能力明顯提升;努力建設與經濟社會發展相適應的水資源高效利用、供水安全、生態安全、防洪安全、現代水治理五大體系。
展望2035年,全市水資源利用效率進一步提升,水資源節約集約利用邁上新台階。水生態空間得到有效保護,水環境狀況全面改善,防洪減災體系基本建立,現代水基礎設施網路基本建成,現代水治理體系基本建成,基本建成與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要求相適應、與現代化進程相協調的水安全保障體系,應對有序、保障有力、風險可控的防洪減災格局基本形成。行業監管能力不斷提升,重點領域水利改革取得階段性成效。
五、《規劃》的主要任務  
《規劃》提出了推進全市水利高質量發展的六項重點任務:一是推進落實國家節水行動。把水資源作為最大的剛性約束,落實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以先進的節水標準體系為導向,突出重點區域、加強重點環節、落實重點任務,促進用水方式由粗放向節約集約轉變,不斷提高用水效率效益。二是完善供水保障網路格局。按照“拓大網、聯小網、強骨幹、成系統”的建設思路,以滿足經濟社會發展和改善生態環境、保障人民民眾對水資源的基本需求為根本出發點,以強化節水為前提,通過建設水源工程、供水工程,加快構建“三水互補(“三水”指地表水、地下水和中水),全市一體”的水資源供給體系,最佳化區域、流域水資源配置格局。三是實施防洪能力提升工程。按照防治結合、以防為主的思路,消除防洪安全隱患、補齊工程短板、補強薄弱環節,提高洪水預報預警水平、加強群測群防能力建設,提升重點地區和高風險地區的防洪保障能力和風險應對能力,減輕洪水災害損失,全力保障長治久安。四是深入推進水生態治理與保護。以“重在保護,要在治理”為主線,牢固樹立並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突出水在生態系統中的關鍵作用,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沙冰綜合治理、系統治理、源頭治理,推進水生態空間的保護與修復,築牢國家西部生態安全螢幕障。五是加快構建現代水治理體系。以強化水治理執法為基礎,以完善水治理機制為重點,以推進智慧水利建設為手段,全面加強對水資源、江河湖庫、水土保持、水利工程、依法治水等方面的監管,構建充滿活力、富有效率、創新引領、法治保障的水利體制機制。六是深化水利改革。按照高質量發展要求,遵循“立足實際、解決問題,突出重點、統籌推進,改進作風、狠抓落實”總體思路,通過依法治理、規劃管控、政策調控等手段,推動水利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破除水利改革發展瓶頸。
六、《規劃》的組織保障
為保障各項規劃目標任務順利完成,《規劃》制定了以下組織實施保障。一是加強組織領導,嚴格考核評估。進一步分解水利發展規劃目標和任務,落實責任主體,建立部門協作配合、市縣協同聯動的工作機制,形成逐級落實、合力推進的工作格局。各級水行政主管部門要結合本地實際,組織編制好本區域水利發展規劃。建立規劃實施情況的跟蹤分析和目標考核制度,健全規劃實施監督評估機制。二是積極統籌謀劃,深化前期工作。按照規劃確定的目標和任務,統籌謀划水利項目,加強對規劃重大項目前期工作、建設中相關政策措施落實和階段性重點任務的推進,建立水利發展項目儲備機制。圍繞規劃提出的重大工程,積極對接上級投資和業務主管部門,爭取利用水利發展“政策疊加”機遇期,保障前期工作質量和進度。各縣區、各有關部門要大力配合,做好規劃項目審批及相關工作。三是拓展投資渠道,增加水利投入。充分發揮財政對水利工程建設投資的引導作用,積極爭取中央水利建設資金。鼓勵社會資本參與水利建設,拓展水利投資渠道。最佳化水利建設投資結構,在優先保障重大水利工程投資的基礎上,加大國家節水行動、重點河湖水生態保護與修復、大中型灌區現代化改造等領域的投資力度。四是加強宣傳引導,促進公眾參與。加大水情宣傳教育力度,充分運用新媒體平台,持久開展水法治宣傳,不斷提高全民水憂患意識,努力在全社會形成節約用水、合理用水的良好風尚。加強對規劃的宣傳力度,定期公布規劃實施情況,提高公眾參與度,鼓勵全社會監督水利工作,形成治水興水合力。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