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市“十四五”水務發展規劃

2021年11日,西安市水務局聯合西安市發改委印發《西安市“十四五”水務發展規劃》。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西安市“十四五”水務發展規劃
  • 發布機構:西安市水務局、西安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 
  • 發布時間:2021年11月 
發展原因,具體內容,

發展原因

“十四五”期間,我市將構建“水節約、水配置、水安全、水生態、水文化、水管理”六大體系,推進“水資源集約節約、水空間最佳化配置、水災害防禦保障、水生態保護修復、水環境綜合治理、水智慧網路構建、水文化傳承弘揚、水管理改革創新”八項重點工作,全面推進新時代水務工作高質量發展。

具體內容

《規劃》提出,“十四五”時期我市將構建“集約節約、科學高效”的水資源利用體系。通過強化高效節水,把控工程措施與非工程措施,全面提高全民節水意識,提高再生水利用率,讓水資源利用達到全國領先水平。
  在構建“空間均衡、配置合理”的水資源保障體系方面,西安市將加強水資源戰略儲備,因地制宜推進城鄉供水一體化,完善供水格局,提高水資源最佳化配置能力,基本建立多水源供水保障的西安水網。
  在構建“旱澇同治、安全可靠”的水災害防禦體系方面,西安市將基本建成標準較高、協調配套的防洪減災工程體系,運行精準、應急有序的水災害防禦體系,實現流域、區域、城鄉水旱災害防禦能力協調發展、全面提升。
  在構建“功能多元、河湖健康”的水生態修復體系方面,西安市將加快恢復水系連通,提升水生態健康水平,推動水生態系統修復,建設高品質、多內涵的水生態保護體系。同時,將通過健全水環境監測體系等措施築牢河湖生態屏障,實現水環境的持續改善。
  在構建“彰顯底蘊、古今交融”的水文化弘揚體系方面,西安市將改造和挖掘水文化遺產,有序推進水文化載體建設,通過依託生態景觀節點建設水文化基地、舉辦水文化節慶等方式提升水工程與水環境的文化內涵和品位。
  在構建“體制完善、管控智慧型”的水管理服務體系方面,西安市將全面推進依法治水,全面推進河湖智慧信息管理系統建設,全面提升水利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
  根據《規劃》,到2025年,西安市將建成六大體系。到2035年,西安市將建成與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相適應的水安全保障體系,建成引漢濟渭西安輸配水工程、灞河上游馮家灣生態水庫工程等水資源配置工程,並逐步實現西安水務治理體系和管理能力現代化,系統恢復“八水繞長安”盛景。
  圍繞八個方面
  勾勒“十四五”發展藍圖
  緊扣“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推動水務高質量發展”規劃主線,我市將著重圍繞八個方面勾勒“十四五”時期水務發展藍圖。
  在深入推進水資源集約節約方面,西安市將堅持節水優先,大力實施國家節水行動,深入鞏固國家節水型城市創建成果;開展萬畝以上灌區高效節水改造,為高標準農田建設提供引排骨幹工程基礎;嚴格限制高耗水企業發展,加大節水型載體建設力度,提高全民節水意識,加快再生水利用配套設施建設進度,增強水資源利用效率,實現水資源集約節約利用,推進節水型社會建設。根據《規劃》,到2025年,全市用水總量將不超過22.32億立方米,單位地區生產總值用水量將降低8%,工業用水重複率達到87%,城市生活節水器具普及率達到99%,城市再生水利用率達到42%以上。
  在水空間最佳化配置方面,西安市將以引漢濟渭輸配水西安支線工程為支撐,建立健全“以流域內河流水係為骨架,以跨區域引調水工程為經絡,以大中型水庫為水源核心”的供水保障網路。同時,加快農村飲水安全保障工程建設,提高農村供水保障水平。根據《規劃》,到2025年,西安市新增城鎮供水能力將達到每天189.3萬噸,農村自來水普及率達到99.85%,農村集中供水率達到99.94%。
  在水災害防禦保障方面,西安市將突出重點河段、重點區域,全力做好水旱災害防禦工作,重點完成堤防新建加固及修復693.3公里,將實施灞河、滻河等河流的河道疏浚清淤509.5公里。
  在水生態保護修複方面,西安市將實行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以水資源承載能力作為剛性約束,強化取水許可,實行用水總量控制。強化飲用水源安全監管,將定期監測、檢測飲用水水源水質,加強地下水保護,明確年度地下水開採控制指標,實行地下水水量和水位雙控。到2025年,我市地下水開採量將控制在8.38億立方米以內,城區、農區地下水位達標率分別達到90%和75%,生態化修復河道灘區共0.53萬畝。
  此外,在水環境綜合治理方面,我市將規劃新建、擴建城區及區縣19座污水處理廠,共新增污水處理能力每天62.9萬噸。到2025年,我市將累計建成運行城市污水處理廠達到42座,總污水處理能力達到每天411萬噸。
  同時,西安市還將在水智慧網路建設、水文化傳承弘揚和水管理改革創新方面發力,全力推進水務工作安全發展。
前言
水是生命之源、生產之要、生態之基,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性、先導性、控制性要素。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治水工作。
2014年3月14日,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提出“節水優先、空間均衡、系統治理、兩手發力”的新時期治水工作思路。2019年9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並發表重要講話,要求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以水而定、量水而行,共同抓好大保護、協同推進大治理。2021年10月8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規劃綱要》,深入分析了黃河流域水資源短缺、生態脆弱、洪水威脅等主要矛盾問題,提出了將黃河流域建設成為“大江大河治理的重要標桿、國家生態安全的重要屏障、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試驗區、中華文化保護傳承弘揚的重要承載區”的戰略目標。2021年10月22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深入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強調要科學分析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重大問題,咬定目標、腳踏實地,埋頭苦幹、久久為功,確保“十四五”時期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取得明顯成效。
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重要指示精神和黨中央、國務院部署要求,為新時期水務高質量發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科學指南和根本遵循。作為黃河流域兩個國家中心城市之一,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重大國家戰略的推進實施,西安迎來重要的發展機遇,對全市水務工作提出了新的任務和新的要求。
“十四五”時期,是西安加快建設國家中心城市的關鍵時期,也是西安水務工作開啟水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全面推進水務高質量發展的重要階段。根據《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規劃綱要》《陝西省“十四五”水利發展規劃》《西安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和習近平總書記來陝考察重要講話重要指示,市水務局編制形成《西安市“十四五”水務發展規劃》。規劃範圍為西安市域(含西鹹新區直管區),面積10752平方公里,規劃期2021-2025年,遠期至2035年。規劃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服務和融入新發展格局,全面謀劃實施好新時期水務發展各項工作,堅決貫徹一條主線,突出兩個保障,提升五項能力,構建六大體系,推進八項重點工作,建立一盤棋、一張網、一體化的大水務格局,以水務高質量發展支撐和保障經濟社會現代化建設,為“十四五”時期全市水務發展提供了重要依據和基本遵循。
第一章 發展基礎
(一) 基本市情
1.自然地理。西安位於黃河流域中部關中平原腹地,八百里秦川中部的渭河兩岸,東以零河和灞塬山地為界,與渭南市、華縣、商州市、洛南縣相接;西以太白山地及青化黃土台塬為界,與眉縣、太白縣接壤;南至秦嶺主脊,與佛坪縣、寧陝縣、柞水縣分界;北至渭河,東北跨渭河,與鹹陽市區、楊凌區和三原、涇陽、興平、武功、扶風、富平等縣(市)相鄰。轄境東西長約204公里,南北寬約116公里,總面積10752平方公里(含西鹹新區直管區)。西安是九個國家中心城市之一,近年來先後完成全國水生態文明城市、國家節水型城市等創建工作。
2.社會經濟。西安現轄11個區(新城、碑林、蓮湖、雁塔、灞橋、未央、閻良、臨潼、長安、高陵、鄠邑),2個縣(藍田、周至),7個國家及省級重點開發區(高新、經開、曲江、滻灞、航空、航天、港務),並代管1個國家級新區,即西鹹新區。至2020年底,城市建成區面積達729.14平方公里,年末全市常住人口1295.29萬人,城鎮化率79.20%,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5783元。
3.河流水系。境內河流水系分布縱橫交錯,主要河流均屬黃河流域渭河水系,有渭河、涇河、灞河、滻河、潏河、滈河、灃河、澇河、黑河、石川河、清河等河流48條。流域面積大於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有30條,1000平方公里以上的有7條。除渭河、涇河及石川河是過境河以外,其餘均發源於秦嶺北麓和驪山丘陵區,由南向北注入渭河,是渭河的一級、二級支流,屬境內河流。峪口以上山高林密,水量充沛,水質良好,是西安市地表水的主要來源。全市共有92座水庫,其中大型水庫1座,中型水庫3座,小型水庫88座,總庫容43376萬立方米。(西安市主要河流基本情況見表1)
(二) 水資源及其開發利用情況
1.水資源數量。西安市多年平均水資源總量23.47億立方米。其中,地表水資源總量19.73億立方米,地下水資源總量14.32億立方米,地表水與地下水重複計算量為10.57億立方米。分布於黃河流域的水資源總量為22.56億立方米,其中渭河南岸20.92億立方米,渭河北岸1.64億立方米;長江流域0.92億立方米。西安市地表水可利用量7.50億立方米,占全市自產地表水資源量的38%,地下水(包括傍河水源地地下水)可開採量為9.07億立方米。
2.水資源質量。2020年,西安市14條河流的33個斷面的常規監測中,26個監測斷面的水質達到功能區劃分類別,達標率為78.8%。1個斷面達到Ⅰ類水質,14個斷面達到Ⅱ類水質,11個斷面達到Ⅲ類水質,4個斷面為Ⅳ類水質,其餘3個斷面為劣V類水質,水質整體污染情況有所減輕。西安市三個國考斷面水質目標分別為渭河新豐鎮大橋Ⅴ類、灞河三郎村Ⅴ類、灞河灞河口Ⅳ類,2020年均達到年度考核要求。全市飲用水源地取水總量為6.16億噸,其中地表水5.16億噸,地下水1.0億噸。全市13個在用集中式飲用水水源水質全分析監測結果均達到Ⅲ類標準,達標率為100%①。
3.開發利用程度。2020年,西安市自產地表水供水量6.28億立方米,占地表水資源總量的32%,地表水資源有一定的開發潛力,能夠為西安市經濟社會發展提供進一步的支撐;地下水供水量為6.8億立方米,占地下水資源總量的47%,部分地區已無較大開發潛力。隨著污水處理、再生利用、雨水集蓄利用工程及設施的建設,非常規水源具有較大利用潛力。
(三) “十三五”時期水務發展成就
“十三五”期間,在市委、市政府的堅強領導下,全市水務系統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以加快現代水務發展為目標,深入踐行“節水優先、空間均衡、系統治理、兩手發力”的治水思路,紮實推進水務發展的各項工作,先後實施了全域治水 碧水興城西安市河湖水系保護治理,“三河一山”綠道,李家河水庫等一批重點工程,基本完成了“十三五”水務發展規劃主要指標,節水型社會建設成效顯著,城鄉供水安全得到有效保障,水旱災害防禦體系基本形成,河湖面貌取得明顯提升,河湖長制工作走在全省前列,解決了一大批事關國計民生的水務問題,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建設國家中心城市,提供了重要的水務支撐。
1.節約用水邁上新台階。“十三五”期間,全市全面貫徹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深入開展國家節水行動,建立健全節水監管和評價制度,全市萬元GDP用水量下降至22.73立方米,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下降至12.48立方米,城鎮及工業用水計量率達到96%,工業用水重複利用率達到87%,城市生活節水器具普及率達到98%。累計鋪設再生水利用管道168.76公里,城市再生水利用率由2015年的12%提高到20%。榮獲“國家節水型城市”榮譽稱號。制定印發《西安市城市計畫用水管理辦法》等一系列節水管理制度,建立健全節水監督、管理制度和體系,使節水工作的管、護、用、節高效協同、有章可循。
2.城鄉供水保障做出新貢獻。“十三五”期間,李家河引水系統全面建成,黑河引水系統不斷完善,澇渭水廠、西南郊水廠、灣子水廠、白鹿原水廠等23座水廠投入運行,提高了原水供應能力,城鎮供水能力達到282.15萬噸/日。改造和提升農村飲水安全工程1310處,其中1631個涉貧村改造提升飲水安全工程1015處,累計解決農村飲水安全人口154.85萬人,全市1個貧困縣、291個貧困村、7.38萬貧困戶、25.1萬貧困人口飲水全部達到脫貧標準,農村自來水普及率達到了99.83%,集中供水率達到了99.92%。
3.水旱災害防禦取得新成效。一是防洪體系進一步完善。“十三五”期間,全市河流新增堤防904公里,堤防達標率持續提升,初步形成了以大中型水庫為骨幹,河道堤防工程為基礎,防汛監測預警系統為依託,點面結合的防洪減災體系;二是防汛體制進一步健全。以防汛抗旱作為工作重點,按照水利部“超標洪水不打亂仗、標準內洪水不出意外、水庫不能失事、山洪災害不出現群死群傷”的水災害防禦工作要求,切實做好各項水旱災害防禦工作;三是防禦能力進一步提升。緊盯“一河兩區四庫”防禦重點,科學制定防洪預案、健全應急隊伍、最佳化預警機制、強化應急值守、加強防洪演練,在歷次強降雨過程中,科學防禦渭河、黑河、灞河等多次洪水過程。新增抗旱水源工程1084處,抗旱保灌面積1353萬畝次,挽回糧食損失18.9萬噸。
4.水資源保護實現新作為。“十三五”期間,全市認真落實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印發了《加強秦嶺北麓西安段飲用水水源保護的實施辦法(試行)》,加強秦嶺北麓西安段飲用水水源保護,對一級保護區內的污染隱患予以取締,嚴禁在飲用水水源地保護區新建與取水和水源保護無關的項目,並啟動了《秦嶺西安段水資源保護規劃》編制工作,建設了李家河水庫水源地保護、黑河水庫水源地保護、石砭峪水庫水源地保護區生態修復、水源地涵養保護工程等10項工程,水源水質達標率100%,全力保障飲水安全。
5.污水污泥處理邁出新步伐。建成集中式污水處理廠31座,污水處理能力達到348.1萬噸/日。建成污泥集中處置項目2個,新增污泥處置能力1130噸/日,污泥無害化處置率穩定在90%以上,基本解決了污泥處置難的問題。農村生活污水治理持續推行PPP建設模式,市級財政投入1.57億元,撬動社會資本8億元,為全市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奠定了紮實的基礎(此工作目前已移交至市生態環境局)。
6.水生態文明繪就新藍圖。“十三五”期間,按照“治用保引管”的總體思路,系統實施了全域治水 碧水興城 西安市河湖水系保護治理,啟動了“三河一山”綠道建設,昆明池試驗段、渼陂湖一期萯陽湖、護城河等15座湖池相繼建成;滻灞濕地、灞渭生態灘區、皂渭人工濕地、灃渭濕地等15處河湖濕地全面修復,新增生態水面1.27萬畝,新增生態修復面積2.55萬畝。全面啟動剿劣水三年行動,強力整治河湖“四亂”問題1240個,拆除違建21萬餘平方米,徹底根治了高冠峪亂占、長安碼頭違建等一批“四亂”頑疾。關停退出拆除秦嶺小水電站50座。21處黑臭水體實現長制久清,主要河流消除劣Ⅴ類,河湖面貌發生歷史性變化。我市以黃河流域總分第一名的成績,通過國家首批“水生態文明城市建設試點市”驗收。初步形成“東有滻灞廣運潭,西有灃河昆明池,南有唐城曲江池,北有未央漢城湖,中有明清護城河”的城市水系新格局。
7.河湖長制工作成就新亮點。2017年1月,西安市委提出了“西安河長制不要等,要先行先試”總要求,在全省率先啟動河湖長制,探索“河長+警長”制度,設立各級河湖長2503名、警長248名。編制了全市河流治理“一河一策”市級方案19個、區縣級87個。並且把河長制湖長制向農村河湖延伸,設立農村溝(渠)長634名、塘長35名、池長205名,實現了農村河湖河長湖長全覆蓋。出台了《西安市河長湖長巡查辦法(試行)》《西安市基層河長湖長管理辦法》《關於對河長制湖長制工作真抓實幹成效明顯地方進一步加大激勵支持力度的實施辦法》等一系列檔案。同時,西安市河湖長制信息管理系統全面建成運行,實現了河湖長制信息化管理。
8.管理體制改革取得新進展。將改革作為推動發展的力量源泉,最佳化調水、供水、排水、節水、污水處理和河湖管理等涉水事務,建立健全運行機制,新增內設處室4個,將20個事業單位整合調整為17個。全面推進“放管服”改革,公開權力清單,精簡辦事流程,大力推進“一網通辦”,提高政務服務質量。強化資源確權登記,水價槓桿調節,提升水事執法能力。初步形成了以水權改革強內力、以水價改革增動力、以水管改革聚合力、以投融資改革添活力的水務改革格局,管理體制改革成效顯著。(西安市“十三五”水務發展規劃主要指標完成情況見表2)
(四) 當前水務發展存在的問題
為支撐和保障西安國家中心城市建設和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結合“十三五”水務工作發展實際,“十四五”期間需著力解決好以下6個方面的矛盾和問題。
1.集約節約用水仍需強化。西安市深入貫徹落實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節約用水工作取得了顯著成績,但與國家新時期的節水要求相比仍有一定差距。“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產”的水資源剛性約束依然不足;和國內先進城市相比,西安市節水水平還存在一定差距;非常規水資源利用配套設施滯後,利用率不高;水資源配置體系有待完善,節約用水法制管理有待強化,公眾參與節水行動仍需加強。
2.水資源供需矛盾依然突出。西安市屬於資源型缺水城市,隨著經濟高質量發展步伐不斷加大,未來水資源的需求量將持續增加,水資源供需矛盾將進一步凸顯。同時,受經濟結構、發展階段和氣候變化影響,水資源短缺問題依舊是西安市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瓶頸,水資源和水環境承載能力面臨重大挑戰。並且,農村規模化供水人口覆蓋比例不高,城鄉供水能力和服務水平有待進一步提高。因此,亟需通過跨流域調水,實施河湖水系連通,最佳化水資源配置,增加水資源可利用量,為生活、生產及生態用水提供重要保障,支撐西安高質量發展。
3.防洪體系建設仍需加強。“十三五”期間成功防禦多次洪澇災害,但隨著西安市經濟的快速發展,人口、財富日益聚集,加之極端天氣頻發,導致西安市洪澇災害防禦形勢依然嚴峻。主要河流及區縣管理的南山支流仍有部分河段堤防仍需進一步治理,部分河段存在堤防老化、破損現象,防汛搶險道路建設尚未全面開展,防洪體系有待進一步完善。部分河段淤積,河道行洪斷面縮小,行洪能力降低,部分堤防面臨特大洪水時可能發生漫堤、潰堤等險情。此外,許多水庫接近或達到設計使用年限,有的因超標洪水、地震等原因,工程老化毀損,嚴重影響到工程安全和功能發揮,對人民民眾的生命財產安全和產業構成了一定威脅。
4.水生態修復體系仍需完善。西安市河流大部分為山區型、雨源型河流,非汛期河道流量較小,水系連通性仍存在一定不足,導致河湖庫塘出現淤積。同時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地下水超采、水質污染、水土流失等水生態問題逐漸暴露,水生態修復體系仍需完善,建設任務仍然艱巨。需繼續實施河流、水庫源頭生態修復工程治理,擴大水源涵養區,進一步推進地表水和地下水資源的保護,逐步恢復中小河流基本形態,拓展河流生態空間。
5.污水處理及回用仍需加快。西安市城鎮化水平進一步提高,一方面污水產生規模快速增長,增加了污水處理系統壓力;另一方面對污水處理提出了更高要求。西安市應加快推進污水處理廠新建、提標改造工作,污水處理廠廢氣收集治理以及污泥安全處理與綜合利用,提升再生水處理能力,並加快配套建設利用設施,拓展利用方向及途徑,提高再生水的利用率,有效緩解水資源供需矛盾。
6.智慧水務建設亟待推進。我市智慧水務建設尚處於起步階段,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慧等新型信息技術套用深度不足,基礎信息採集點密度不高,傳輸專網覆蓋面相對較窄,數據採集準確性和時效性仍有不足,信息動態更新機制尚未建立,“信息孤島”依然存在,數據資源共享力度需要進一步提升,水務信息化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不完善,標準規範體系不健全,缺乏足夠的相關專業人才,難以滿足水務現代化建設需求,智慧水務建設亟待加快推進。
(五) “十四五”水務發展面臨形勢
“十四五”時期,是我國由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向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邁進的關鍵時期,更是西安市實現追趕超越發展,搶抓“一帶一路”建設、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新時代推進西部大開發形成新格局、加快國家中心城市建設的重要階段。水務高質量發展是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基礎保障、關鍵承載和重要組成,責任重大,全面推進新時代水務事業高質量發展,必須準確把握髮展面臨的新形勢新要求。
1.習近平總書記來陝考察重要講話,為西安水務發展指明了前進方向。2015年2月,習近平總書記來陝考察時提出“生態恢復‘八水繞長安’盛景”“紮實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加強以渭河、漢江、丹江綜合治理為重點”的重大生態工程建設。2020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來陝考察時,提出“推動生態環境質量持續好轉”,堅持不懈開展退耕還林還草,推進荒漠化、水土流失綜合治理,推動黃河流域從過度干預、過度利用向自然修復、休養生息轉變,改善流域生態環境質量。2021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來陝考察,提出“解放思想、改革創新、再接再厲,譜寫陝西高質量發展新篇章”。這一系列重大指示要求,是西安做好新時代各項工作的根本遵循和行動指南,也為西安水務發展指明了前進方向,必須貫穿於“十四五”和未來更長時期發展全過程。
2.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戰略為西安水務發展帶來了重大機遇。2019年9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上發表重要講話,明確指出“黃河中游要突出抓好水土保持和污染治理”。2021年10月8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規劃綱要》,明確提出構建“一帶五區多點”空間布局、“一軸兩區”的發展動力格局、多元紛呈、和諧相容的黃河文化彰顯區,沿黃各省區要建立重大工程、重大項目推進機制,圍繞生態修復、污染防治、水土保持、節水降耗、防洪減災等領域,創新融資方式,中央各有關部門要按照職責分工,加強指導服務,給予有力支持,確保在2025年前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取得明顯進展。10月2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山東省濟南市主持召開深入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並發表重要講話,強調要科學分析當前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形勢,把握好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重大問題,咬定目標、腳踏實地,埋頭苦幹、久久為功,確保“十四五”時期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取得明顯成效,為黃河永遠造福中華民族而不懈奮鬥。西安市位於黃河流域中游,地處“兩區”之一的糧食生產區汾渭平原以及黃河文化彰顯區中的關中文化區,是“五極”之一的關中平原城市群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西安市水務發展應搶抓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政策機遇,進一步做好水生態修復、水環境治理、水災害防禦等工作,充分發揮區位優勢,積極爭取上級政策支持,以促進西安市水務事業高質量發展。
3.加快國家中心城市建設,為西安水務發展提出了更高要求。《西安國家中心城市建設實施方案》明確指出到2025年,西安國家中心城市建設取得實質性進展,“核心帶動、功能清晰、特色鮮明”的大西安空間格局基本形成,產業高端化發展取得明顯成效,經濟輻射帶動能力明顯增強,關中平原城市群分工更加有序、協作更加高效。水務發展是城市可持續發展的關鍵支撐。西安市加快建設國家中心城市,人口、產業等要素資源將進一步加快聚集,人民民眾必然對水節約、水配置、水安全、水生態、水文化、水管理提出新期待、新要求。西安水務發展必須牢固樹立新發展理念,切實轉變發展思路,改進發展方式,促進西安水務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加持續、更為安全的發展,為加快國家中心城市建設貢獻水務力量。
第二章 總體要求
(一) 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認真落實習近平總書記來陝考察重要講話重要指示以及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重大國家戰略,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服務和融入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堅持“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產”,踐行“節水優先、空間均衡、系統治理、兩手發力”的治水思路,全面推進水務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為西安加快國家中心城市建設和高質量發展提供更為堅實的水務保障。
(二) 基本原則
1.人民至上,造福民生。堅持黨對水務工作的全面領導,牢固樹立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作為水務工作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著力解決人民民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水問題,打造“幸福河湖”,不斷增強人民民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2.尊重自然,人水和諧。深入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堅持“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產”,強化規劃約束,科學開發,合理利用,促進經濟社會發展與水資源、水生態、水環境承載能力相適應,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3.節水優先,高效利用。深入貫徹落實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堅持量水而行、節水為重,把水資源作為最大的剛性約束,推進水資源集約節約利用,提高用水效率和效益,形成有利於水資源節約利用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和消費模式。
4.統籌推進,系統治理。立足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體,用系統思維統籌流域與區域、城市與農村、興利與除害、保護與利用之間的關係,結合工程措施與非工程措施,推進水節約、水配置、水安全、水生態、水文化、水管理系統治理,提高水利發展與經濟社會發展的協調性、水資源要素與其他要素的適配性。
5.改革創新,科學管理。充分發揮政府主導和市場配置作用,著力推進水務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的改革攻堅。堅持創新驅動發展,進一步推動制度創新、科技創新、實踐創新,完善法規、政策和監管體系,健全水務投入穩定增長機制,加強制度化、規範化、長效化的水務管理,構建一盤棋、一張網、一體化的大水務格局,促進水務事業全面發展。
6.防控風險,保障安全。增強水安全憂患意識,堅持底線思維,著眼於防範涉水領域可能出現的重大風險,建立健全水災害風險防控體系和監控預警機制,提升水安全風險綜合應對和管控能力,著力保障水災害防禦和城鄉供水安全。
(三) 規劃思路
深入貫徹落實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工作要求,堅持“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推動水務高質量發展”一條主線,突出“水旱災害防禦,城鄉供水安全”兩個保障,提升“水災害防禦,水集約節約,水最佳化配置,水保護治理,水智慧管理”五項能力,構建“水節約、水配置、水安全、水生態、水文化、水管理”六大體系,推進“水資源集約節約、水空間最佳化配置、水災害防禦保障、水生態保護修復、水環境綜合治理、水智慧網路構建、水文化傳承弘揚、水管理改革創新”八項重點工作,建立全市一盤棋、一張網、一體化的大水務格局,走出一條彰顯時代特徵、符合西安實際的水務高質量發展之路。
(四) 發展目標
1.二О二五年發展目標。到2025年,基本建成六大體系。水資源集約節約利用水平更加高效、水資源最佳化配置空間布局更加合理、水災害防禦保障能力更加堅實、水生態修復體系更加完善,水文化建設和水管理能力大幅提升,水治理能力和保護體系取得明顯成效。
——“集約節約、科學高效”的水資源利用體系。節水優先、量水發展。強化高效節水,把控工程措施與非工程措施,全面提高全民節水意識,提高再生水利用率,水資源利用達到全國領先水平,構建適應城市可持續發展的水資源最佳化配置新格局。
——“空間均衡、配置合理”的水資源保障體系。嚴格水資源管理,拓寬供水渠道,加強水資源戰略儲備,因地制宜推進城鄉供水一體化,完善供水格局,提高水資源最佳化配置能力,基本建立多水源供水保障的西安水網,水資源保障能力進一步提升。
——“旱澇同治、安全可靠”的水災害防禦體系。基本建成標準較高、協調配套的防洪減災工程體系,運行精準、應急有序的水旱災害防禦體系,實現流域、區域、城鄉水旱災害防禦能力協調發展、全面提升,為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提供高標準、強有力的水安全保障。
——“功能多元、河湖健康”的水生態修復體系。注重流域統籌、系統治理、綜合整治,加快恢復水系連通,提升水生態健康水平,推動水生態系統修復,建設高品質、多內涵的水生態保護體系。建立系統化污水治理方案,完善污水管網建設,健全水環境監測體系,築牢河湖生態屏障,河湖水質明顯好轉,實現水環境的持續改善。
——“彰顯底蘊、古今交融”的水文化弘揚體系。改造和挖掘水文化遺產,有序推進水文化載體建設,依託生態景觀節點建設水文化基地,舉辦水文化節慶,傳承和展示豐富多彩的水文化,提升水工程與水環境的文化內涵和品位。
——“體制完善、管控智慧型”的水管理服務體系。全面推進依法治水,規劃體系進一步健全,形成系統全面、智慧型規範、服務高效的水利管理服務體系,全面推進河湖智慧信息管理系統建設,全面提升水利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西安市“十四五”水務發展主要規劃指標見表3)
2.二О三五年遠景目標。到2035年,全面建成六大體系,建成與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相適應的水安全保障體系,建成引漢濟渭西安輸配水工程、灞河上游馮家灣生態水庫工程等水資源配置工程,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優質水資源。水資源集約節約利用水平全國領先,河湖生態環境全面改善,生態系統健康穩定,水文化大發展大繁榮,逐步實現西安水務治理體系和管理能力現代化,系統恢復“八水繞長安”盛景,著力支撐西安國家中心城市建設。
第三章 重點工作
緊扣“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推動水務高質量發展”規劃主線,圍繞“水旱災害防禦、城鄉供水安全”兩個保障,以建成水務發展六大體系為目標,在全面梳理、總結西安市水務發展現狀的基礎上,堅持問題和目標導向相統一,提出“十四五”期間實施八項重點工作,提升五項能力,為西安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提供堅實的水務支撐。具體為:深化水資源集約節約工作,提升水集約節約能力;加強水空間最佳化配置工作,提升水資源配置能力;做好水災害防禦保障工作,提升水災害防禦能力;推進水生態保護修復工作、水環境綜合治理工作,提升水保護治理能力;加強水文化傳承創新工作,推動水文化繁榮發展,加快水智慧網路建設工作、水管理改革工作,提升水管理智慧能力。
(一) 水資源集約節約
堅持節水優先,大力實施國家節水行動,深入鞏固國家節水型城市創建成果。開展萬畝以上灌區高效節水改造,為高標準農田建設提供引排骨幹工程基礎。嚴格限制高耗水企業發展,加大節水型載體建設力度,提高全民節水意識,加快再生水利用配套設施建設進度,增強水資源利用效率,實現水資源集約節約利用,推進節水型社會建設。重點開展以下四個方面的工作:
1.重點領域節約用水。堅持量水而行、節水為重,把水資源作為最大的剛性約束,全面實施深度節水控水行動,推進水資源集約節約利用。抓好工業節水,積極發展低耗水產業,加大再生水的使用比例,提高水的重複利用率。到2025年,全市用水總量不超過22.32億立方米,單位地區生產總值用水量降低率不低於8%,城鎮及工業用水計量率達到98%,工業用水重複利用率達到87%,城市生活節水器具普及率達到99%,實現水資源可持續利用,全面推進節水型社會建設。
2.萬畝以上灌區高效節水改造。落實國家鄉村振興戰略,完成主要灌區節水改造,有效提高農田灌溉水利用係數。推進中小型灌區現代化建設,以實施主幹支渠疏通改造為重點,加快萬畝以上灌區續建配套和節水改造進度,提高灌區標準化、自動化、規範化水平,改善灌排條件。推進水利設施維修、養護工作,建立工程體系完善、管護機制健全的農村灌排體系。依託黑河金盆水庫、零河水庫和大峪水庫等水庫,以及黑惠渠、灃惠渠等引水工程,構造大中小微並舉的灌溉渠系基礎設施系統,進一步提升農業綜合生產能力。
3.再生水利用工程。將再生水納入西安市水資源統一配置,加大再生水處理廠建設力度,完善再生水利用管網系統、開展再生水分質供水試點,創新再生水利用方式,充分挖掘再生水利用潛力。到2025年,城市再生水利用率達到42%以上(含皂河、漕運明渠、護城河等無源頭人工河湖生態補水)。
專欄4 再生水利用重點工程(4項)新建再生水處理廠工程。新建西安市第一污水處理廠(鄧家村)、西安市第一污水處理廠二期、西安市第二污水處理廠二期等39項工程,新增再生水處理能力75.5萬噸/日。擴建再生水處理廠工程。擴建西安市第三污水處理廠(紡織城)、西安市經開草灘污水處理廠,新增再生水處理能力10萬噸/日。再生水管網工程。新建再生水管道142.8公里,其中綜合管廊入廊再生水管道82.3公里,十四運場館再生水管道60.5公里。再生水分質供水試點工程。包括再生水進小區、公共機構、工業企業等再生水分質供水工程。
4.提高全民節水意識。廣泛開展基本市情、水情教育,加大節水宣傳力度,增強全社會水患意識,強化落實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的責任感和自覺性。創建節水科普宣教方式,持續開展節水文創、知識科普、公益演出等宣傳活動。完善各級節水教育基地建設,通過開展節水系列活動,培育全民節約用水意識。
(二) 水空間最佳化配置
堅持“近遠結合,內水為主,外調為輔”,充分利用現狀供水水源,積極利用外調水源,以西安水務集團為實施主體,以引漢濟渭輸配水西安支線工程為支撐,按照全市供水“一盤棋、一張網、一體化”的要求,建立健全“以流域內河流水係為骨架,以跨區域引調水工程為經絡,以大中型水庫為水源核心”的供水保障網路,構建布局合理、蓄泄兼備,豐枯調劑的西安水網。同時,加快農村飲水安全保障工程建設,改善農村供水基礎設施,提高農村供水保障水平。重點開展以下三個方面的工作:
1.重點水源工程。進一步完善西安市調水、輸水網路,重點建設引漢濟渭調蓄水庫、泥峪河水庫等5個水源工程,啟動承接近期引漢濟渭來水輸配水工程建設。根據主要水源工程與城市的相對地理位置關係,逐步形成西部以黑河金盆水庫、東部以李家河水庫、北部以涇惠渠三原西郊水庫為主水源的城鎮供水基礎設施網路系統。
專欄5 重點水源工程(5項)
引漢濟渭調蓄水庫工程。建設斗門水庫(調蓄庫容4600萬立方米)、鯨魚溝調蓄庫(調蓄庫容14479萬立方米)、灃河調蓄庫(調蓄庫容6000萬立方米)、北傾溝下游兩級調蓄庫(調蓄庫容1140萬立方米)、濁峪河調蓄庫(調蓄庫容5000萬立方米)。
泥峪河水庫。小(I)型水庫,總庫容653萬立方米。
引藍濟李引水工程。新建引水低壩一座,輸水隧洞全長7.9公里,設計引水流量10立方米/秒。
西南郊水廠引水工程。引水管道全長42.7公里,設計引水流量5立方米/秒。
李家河水庫輸水總乾渠複線工程。全長7.7公里,設計引水流量4.15立方米/秒。
2.城鎮供水設施。完善水廠和管網配套設施,打通渭河、灞河天然地形地勢分割,完善互聯互通供水通道。遠期實現以引漢濟渭、東莊水庫和寶雞峽水庫為重要供水源,以區域地下水、應急供水作為備用水源,構建“資源最佳化、水質保證、運行可靠、監控有效、應急互備”的供水格局,形成多水源聯合互調供水設施網路。重點實施灞河水廠一期、西安子午水廠一期、灃東水廠等29個水廠的新建、擴建、遷建、提標改造工作,新增原水輸水、淨水輸水、配水管網351.1公里,建設8個泵站及配水廠,改善老化給水管道300公里。到2025年,新增城鎮供水日供水能力189.3萬噸。
專欄6 城鎮供水設施重點工程(11項)引漢濟渭水廠建設工程。完成灞河水廠一期(10萬噸/日)、西安子午水廠一期(35萬噸/日)、灃東水廠(20萬噸/日)、西南郊水廠一期二階段及二期一階段(50萬噸/日)、金鳳水廠一期(5萬噸/日)等5個水廠的新建、擴建和遷建工作,供水能力合計120萬噸/日。
漢城(西安第五)水廠遷建工程。設計供水能力15萬噸/日。
東北郊應急備用水源建設工程。建設設計供水能力10萬噸/日的應急水源地工程。
閻良區供水安全提升工程。設計供水能力5萬噸/日。
臨潼組團第二配水廠。設計供水能力5萬噸/日。長安區引鎮水廠。設計供水能力5萬噸/日。藍田縣黃溝水廠一期。設計供水能力5萬噸/日。管網建設工程。建設原水輸水管網總長度96公里、淨水輸水管網總長度173.1公里、配水管網總長度82公里,合計建設管網長度351.1公里。泵站及配水廠建設工程。新建樊川路加壓站(15萬立方米/日)、滻灞南翼加壓站(3萬立方米/日)、洪慶高區加壓站(2萬立方米/日)、洪慶高區配水廠(3萬立方米/日)、高陵加壓站(10萬立方米/日),合計建設規模33萬立方米/日。老化管網改造工程。改造老化DN200~DN2000給水管道300公里。二次供水改造工程。初步預估完成約20萬戶二次供水改造。
3.農村供水安全保障工程。加強農村供水基礎設施建設,提高農村供水工程水質淨化處理和消毒能力、農村集中供水率、農村自來水普及率,逐步建成以地表水為主要水源、地下水為補充的聯村集中供水體系,推行規模化發展、標準化建設、市場化運作、專業化管理、受益戶參與的集中供水模式,打造城鄉一體的供水網路,逐步實現城鄉供水一體化。“十四五”期間建設、改造農村供水安全保障工程306處,到2025年,農村集中供水人口比例達到95%,農村自來水普及率達到99.85%,農村集中供水率達到99.94%。
專欄7 農村供水安全保障
工程農村供水安全保障工程。開展灞橋區、未央區、閻良區、臨潼區、長安區、高陵區、鄠邑區、藍田縣、周至縣、西鹹新區(直管區)、高新區、港務區等區縣農村供水安全保障工程建設。新建供水工程16處,改造供水工程290處:其中規模化供水工程37處,小型供水工程251處,老舊供水工程和管網更新改造工程18處。
(三) 水災害防禦保障
堅持以防為主、防抗救相結合,以重點項目建設為抓手,完善河流防洪治理體系,實施堤防修復加固、河湖清淤疏浚等工程,開展病險水庫除險加固,提升水庫管護能力,整體提升水旱災害防禦能力,保障行洪安全。重點開展以下四個方面的工作:
1.堤防修復加固。突出重點河段、重點區域,全力做好水旱災害防禦工作,繼續推進河流堤防治理工程,補齊防洪工程短板,全面提高防洪安全標準,城鄉重點防洪工程達標率達100%,有效消除病險堤防隱患,進一步完善西安市堤防工程體系,保障城鄉行洪安全。“十四五”期間,重點完成堤防新建加固及修復總計693.3公里。
堤防修復加固重點工程(8項)
灞橋區水毀修復工程。修復灞河、滻河水毀段堤防以及“三河一山”滻河灞橋段綠化、步行道。
閻良區、臨潼區堤防治理工程。治理閻良區、臨潼區石川河堤防28.3公里、清河堤防27.2公里,臨潼區臨河4公里,合計治理59.5公里。完成臨潼區渭河堤防修復加固、提升工程建設。
長安區堤防治理工程。治理滻河幹流及支流堤防55.6公里、小峪河堤防13.3公里、大峪河堤防2.3公里、潏河及高新區太峪河堤防61.3公里、滈河堤防23.4公里、灃河堤防3.8公里、潏河堤防3.6公里、洋峪堤防4公里、小峪河堤防7公里,修復滈河堤防0.3公里,合計治理174.6公里。
高陵區堤防治理工程。治理涇河堤防長度10.5公里。
鄠邑區堤防治理工程。治理黃柏河堤防18.7公里、新河堤防14.5公里、許家河堤防15.3公里、譚峪河堤防6.8公里、惠豐渠堤防5公里、甘河堤防20公里、白馬河堤防21公里、直峪河堤防6.6公里、栗峪堤防4.4公里、竹峪河堤防1.6公里、高冠河堤防0.7公里、皂峪河堤防15.4公里、曲峪河堤防4.4公里、暴峪河堤防8公里,合計治理142.4公里。
藍田縣堤防治理工程。治理灞河堤防76.5公里,治理峒峪河、清峪河、岱峪河堤防23公里,治理庫峪、湯峪、岱峪峪口至長藍交界段堤防55.1公里,修復藍田縣藍橋鎮、九間房鎮、灞源鎮等鎮區堤防建設58.4公里,合計治理213.0公里。
周至縣堤防治理工程。修復加固渭河堤防建設1.5公里,治理沙河堤防25.4公里、田峪河堤防2.9公里、㠇峪河堤防31.4公里、赤峪河堤防13.4公里、耿峪河堤防9.5公里、仰天河堤防6.2公里,合計治理90.3公里。
高新區堤防治理工程。修復護坡3.0公里。
2.水庫管理及治理加固。積極創新管護機制,明確管護責任,2022年年底前實現區域化集中管護,全面落實水庫安全管理責任制,提升水庫管護能力;落實屬地管理責任,將水庫運行管理工作納入河長制管理體系,及時解決水庫安全突出問題;按期組織水庫大壩安全鑑定,將2020年以後確認“三類壩”水庫除險加固列入年度實施計畫,及時消除安全隱患;妥善實施水庫降等與報廢工作,合理配置管理資源,有效化解安全風險;加大財政資金投入,保障水庫運行管護、除險加固和降等與報廢工作;提升信息化管理能力,實施監測設施建設,實現降雨量、水位水尺、大壩滲流、壓力、表面變形等數據、圖像或視頻的自動採集報送、分析研判,預警發布等信息化建設;提升庫容、庫貌,完善水庫運行設施建設,建設一批管理規範化、設施現代化、庫區生態化的示範型水庫。
專欄9 水庫管理及治理加固重點工程(3項)
水庫維修及除險加固。完成灞橋區紅旗水庫、楊家溝水庫,鄠邑區甘峪水庫,長安區大峪水庫、正岔水庫庫等小型水庫的除險加固、修復工程。
水庫大壩安全鑑定。完成水庫大壩安全鑑定及成果。
水庫降等與報廢。完成水庫降等與報廢及工程措施。
3.山洪災害防治。持續加強西安市周邊地區山洪災害防治。逐步完善監測預警預報等非工程設施,積極推進群測群防體系建設、基層防汛人員培訓和縣鄉預警設備配置,建成以監測、通信、預報、預警等非工程措施為主,非工程措施與工程措施相結合的防災減災體系。規劃對藍橋鎮藍橋河、鴨峪等河流的山洪溝淤積及堤防損毀進行治理。
4.河湖庫清淤疏浚工程。對淤積嚴重影響行洪導致兩岸頻繁受淹,且經行洪能力評價低於相應洪水標準的河道(河段),以及淤積嚴重的水庫,納入河湖庫清淤疏浚計畫進行清淤疏浚,實施定期清淤作業,形成常態化的清淤作業制度,確保河湖庫淤泥的有效治理。“十四五”期間規劃實施灞河、潏河、滻河等河流的河道疏浚清淤工作,清淤長度509.5公里。並對零河水庫、大峪水庫、甘峪水庫清淤,提升河道行洪能力及水庫調蓄功能,保障河湖庫安全運行。
專欄10 河湖庫清淤疏浚重點工程(2項)
河流清淤疏浚工程。灞河、灃河、潏河、滈河等河流清淤疏浚約509.5公里。
水庫清淤。完成零河水庫、大峪水庫、甘峪水庫清淤工作。
(四) 水生態保護修復
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加大地表水資源和地下水資源的保護力度,加強河湖生態修復及護堤林帶建設,開展水系連通及水美鄉村建設,推進重點區域水土保持,持續改善水生態系統,維護河湖生態健康,實現河湖功能永續利用。重點開展以下五個方面的工作:
1.水資源保護工程。實行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以水資源承載能力作為剛性約束,強化取水許可,實行用水總量控制。強化飲用水源安全監管,定期監測、檢測飲用水水源水質,加強地下水保護,明確年度地下水開採控制指標,實行地下水水量和水位雙控,切實保護和涵養好地下水資源。到2025年,地下水開採量控制在8.38億立方米以內,城區、農區地下水位達標率分別達到90%、75%。
2.河湖生態修復工程。堅持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人工干預為輔,加大河湖生態保護修復力度,持續改善水生態環境,深入推進實施西安市河湖水系保護治理三年行動,完成“三河一山”綠道建設,打造幸福河湖。規劃建設渭河西安段水生態修復工程、滻灞生態區灞河城市段提升工程、西鹹新區灃東新城灃河水生態修復工程等河湖生態修復工程。到2025年,總計新增生態水面0.56萬畝,生態化修復河道灘區0.53萬畝。
專欄11 河湖生態修復重點工程(10項)
渭河西安段水生態修復工程。續建渭河灘區綜合治理工程,擴大水面,實現河道主槽與灘地水體聯通,並建設配套水生態設施。
閻良區清河、石川河水生態修復工程。清河建設低壩2座,形成水面660畝;石川河實施水生態修復面積約375畝。
長安區潏河、滈河水生態修復工程。建設低壩9座,形成水面面積131畝,生態化修復8處,修復面積約2400畝。
鄠邑區澇河、新河水生態修復工程。澇河建設低壩3座;實施新河7.1公里生態護坡改造及堤升工程、潭峪河示範段生態修復工程、許家河生態修復工程。
藍田縣灞河、滻河、輞川河灘區生態修復工程。續建灞河灘區治理工程,修復長度47公里,生態化修復3處,面積約1000畝;在滻河新建低壩12座;輞川河綜合治理河道5公里,新建低壩4座,形成生態水面1691畝、生態化修復525畝。
周至縣黑河水生態修復工程。建設低壩3座,形成水面面積287畝,生態化修復597畝。
高新區潏河、灃河水生態修復工程。實施潏河公園(西灃路-西太路)段生態修復工程,形成約990畝生態水面。
國際港務區灞河幸福岸線(含全運湖)工程。灞河生態化改造8.2公里。
曲江新區渼陂湖水生態修復工程。建設面積1147畝(不含已建設1010畝湖面),形成水面844畝,生態化修復面積303畝,完成橋樑建設4座。
西鹹新區灃東新城灃河水生態修復工程。建設液壓壩2座,形成水面面積1045畝;實施樊家村右岸3.1公里水生態修復工程;開展灃河水生態修復工程,形成生態岸線8.2公里。
3.護堤林帶工程。大力推進河流護堤林建設,重點實施灞河、滻河、石川河等6條河流的護堤林建設。“十四五”期間,規劃建設護堤林面積5663畝。進一步穩固防護林系統,不斷完善河流生態體系,明顯提升沿岸森林質量和景觀效果,形成“一堤一路兩道林”的綠化走廊和生態屏障。
專欄12 護堤林帶重點工程(4項)
灞河護堤林工程。完成灞河1535畝護堤林建設。
滻河護堤林工程。完成滻河1940畝護堤林建設。
清河護堤林工程。完成清河1222畝護堤林建設。
石川河護堤林工程。完成石川河872畝護堤林建設。
4.重點區域水土保持工程。以秦嶺北麓水土保持預防保護及治理項目為重要抓手,擔當秦嶺生態衛士,保護好“中央水塔”。以西安重點水源地水土保持工程、生態清潔小流域治理為重點,因地制宜,建設水土保持林,推進水土流失綜合治理。構建“生態修復區、生態治理區、生態保護區”三道防線,防止水土流失,加強水源涵養。開展秦嶺北麓和重點水源地水土保持保護治理工作,建成長安區唐村、秦嶺植物園等5個水土保持示範園。“十四五”期間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積535.3平方公里,水土保持率不低於70.51%。
專欄13 重點區域水土保持重點工程(3項)
秦嶺北麓水土保持預防保護治理項目。涉及周至縣、鄠邑區等6個區縣,規劃治理面積415.2平方公里。
西安市重點水源水土保持治理工程。完成黑河水庫、甘峪水庫等6個水源地水土保持預防保護區建設,規劃治理面積82.5平方公里。
水土保持示範園建設工程。建成長安區唐村、秦嶺植物園等5個水土保持示範園,項目涉及面積290.6平方公里,水土流失治理面積37.6平方公里。
5.水系連通及水美鄉村建設。結合鄉村振興戰略,積極開展水系連通及水美鄉村試點創建工作。突出水系連通功能,充分發揮防洪、清淤等實際作用。兼顧景觀、美化等功能,使之與村莊的整體規劃相協調,推動美麗鄉村建設。將工程建設融入景觀建設,突出生態旅遊價值,助推鄉村旅遊產業發展。加強全面統籌,合理配置建設資金,在儘量保持原風原貌的前提下,“一村一策”開展環境整治,打造宜居宜游特色鄉村。“十四五”期間,力爭創建1-2個全國水美鄉村示範區縣。
(五) 水環境綜合治理
堅持問題導向、目標導向、結果導向,加快污水處理設施建設,推動水環境質量持續改善。拓展多渠道、安全穩定可持續的污泥處置方式,實現污泥無害化處置、資源化利用,推進河湖水質改善工程建設,全面提升城市河湖水質綜合水平,鞏固提升水環境綜合治理成效。重點開展以下三個方面的工作:
1.污水處理工程。統籌最佳化污水處理設施布局,加快推進城鎮污水處理工程建設,新建、擴建污水處理廠同步規劃建設污泥乾化設施,推進城市建成區實現污水全收集、全處理。“十四五”期間規劃新建、擴建城區及區縣19座污水處理廠,共新增污水處理能力62.9萬噸/日。到2025年,累計建成運行城市污水處理廠達到42座,總污水處理規模達到411萬噸/日。
專欄14 污水處理重點工程(4項)
城區污水處理廠新建工程。新建雁塔齊王污水處理廠、第十三污水處理廠、第十五污水處理廠、高新國際社區東岸污水處理廠、高新草堂寺等5座污水處理廠,新增污水處理能力18.5萬噸/日。
城區污水處理廠擴建工程。擴建第十污水處理廠(草灘)、第十一污水處理廠(國際港務區)、第十二污水處理廠(滻灞生態區)、高新草堂基地污水處理廠等4座污水處理廠,新增污水處理能力18.5萬噸/日。
區縣污水處理廠新建工程。新建鄠邑天橋湖片區“一校兩院”生活污水廠工程、鄠邑第三污水處理廠、高新灃河污水處理廠、灃西文教園污水處理廠、灃東南污水處理廠、高陵第二污水處理廠、藍田第二污水處理廠等7座污水處理廠,新增污水處理能力20萬噸/日。
區縣污水處理廠擴建工程。擴建高新集賢鎮污水處理廠、周至污水處理廠、高陵污水處理廠等3座污水處理廠,新增污水處理能力5.9萬噸/日。
2.污泥處置工程。加快推進城鎮污泥處置工程建設,積極探索污泥能源化再利用途徑,促進污泥處理的科學化、資源化利用。“十四五”期間總計規劃新建及擴建污泥處置廠8座,新增污泥處理能力0.28萬噸/日,到2025年,污泥處置規模穩定達到0.4萬噸/日,確保與污水處理能力相匹配,日產日清。
專欄15 污泥處置重點工程(2項)
污泥處理廠新建工程。新建高陵污泥焚燒處置廠、灃西新城污泥處置廠、長安污泥處置廠、閻良污泥處置廠、臨潼污泥處置廠、周至污泥處置廠等6座污泥處理廠和冀東海德堡(涇陽)水泥廠耦合摻燒處置項目,新增污泥處置能力0.2萬噸/日。
污泥處理廠擴建工程。擴建西鹹新區灃西新城污泥處置廠、長安污泥處置廠等2項污泥處理工程,新增污泥處置能力0.08萬噸/日。
3.河湖水質改善工程。圍繞“穩定河湖水量、改善河湖水質、提高環境質量”的目標,強化水岸同治、全域共治,加強河湖管理保護力度,加強河流日常巡查、管護,探索科技對水質改善工作的引領示範作用,探索城市再生水補給型河流的水質恢復經驗,不斷促進河湖水質提升,確保河湖水質常年穩定達標。
(六) 水智慧網路建設
圍繞水務重點領域,推進水智慧網路建設,構建集監測、數據共享和智慧型套用於一體的智慧水務平台,全面提升水務數位化、網路化、信息化水平以及水務行業監管能力,為我市水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提供支撐。重點開展以下四個方面的工作:
1.智慧水務監測體系建設。完善雨量、水位、流量、水質、墒情等監測設施,提升水情測報能力;加強水庫大壩、引調水、堤防等工程安全和運行監測設施建設;推進城鄉供水物聯網建設,實現對水源、水廠、管網及二次供水水質、水量線上監測;加強衛星遙感、無人機、視頻監控等監測手段套用,加快實現對河湖水系、水利工程、城鎮供水、農村供水安全和水務管理活動等全流程動態監控。
專欄16 智慧水務監測體系重點工程(3項)
地下水監測管理系統。基於現有省級平台,新建322個地下水監測站,實現地下水水位、水質動態監控。
水利工程安全管理系統。補充完善黑河、石砭峪、李家河、零河、西駱峪等7座水庫大壩原型監測設施,新建24座重點水庫大壩安全監測設施、19座骨幹淤地壩安全監測設施。
農村供水安全監管系統。針對全市1300餘處千人以上農村集中供水工程,安裝數據採集與感測設備,線上檢測水質、水量、水壓。
2.智慧水務支撐平台建設。依託政務雲提供的公共支撐服務能力,完善水務數據和服務資源共享平台,實現信息資源高效共享。建設水務一張圖,對接市政排水管理平台,整合共享污水、雨水管線、泵站、井口等監測數據,提升水務空間信息協同共享能力。
3.智慧水務業務系統建設。按照信息融合共享,工作模式創新、流程最佳化再造、套用敏捷智慧型的思路,高效推進水旱災害防禦指揮、水資源與節約用水監管、水工程運行管理、農村供水監管等套用系統建設,構建全市智慧水務一體化業務套用平台,提升預報、預警、處置、管理能力。
4.水務網路安全保障體系建設。落實水務網路安全等級保護制度,實施水務網路安全定級、備案、測評、整改。完善網路安全、標準規範和運維保障體系,確保智慧水務建設安全穩定,可持續發展。
(七) 水文化傳承弘揚
堅定文化自信,積極踐行習近平總書記在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結合水生態建設,融入、傳承水文化,紮實推進水文化傳播載體建設,強化水務宣傳工作,充分展示水務改革發展成就,統籌做好出版傳媒、文博科普、輿情監測、輿論引導、水情教育工作,主動發出水利聲音,努力講好治水故事,全面弘揚管水治水正能量,保護、傳承、弘揚區域水文化,為水務發展提供先進的文化支撐。重點開展以下三個方面的工作:
1.水文化傳播載體建設。建設一批具有水文化內涵的主體展館、文化景區、文化長廊等,對新建、在建工程,在工程規劃、設計、建設中融入水文化元素,展現古今西安水利成就、發展歷程,豐富現有水利工程的文化環境和藝術美感。配合市科協建設八水匯流館,展現近現代西安及古代長安水利建設成就、發展歷程,為廣大市民尤其是青少年學生提供了解學習水利科技、科普知識平台。
2.挖掘梳理西安水文化。加大對現有水利工程建築的時代背景、人文歷史以及地方民風民俗的挖掘與整理,梳理西安市關中傳統文化和“八水”文化特徵和歷史,確定西安水文化的內涵和發展方向,展現西安水文化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文化特色。
3.強化水文化宣傳教育。構建以渭河、涇河為軸,傳承涇惠渠、灃惠渠等治水歷史的水情教育文脈,形成多部門共同推動水情教育工作格局。開展水情和水文化普及教育,推廣現代生態水文化宣傳工作。規劃實施水文化宣傳設施維護提升工程,做好灞渭橋文化長廊設施維護提升,確保文化長廊安全穩定的運行。在灃惠渠,儀祉湖建設水情教育基地,建設“關中八惠”模型及互動體驗展覽展示設施。
(八) 水管理改革創新
構建現代水務管理體系,創新水務管理體制機制模式,堅持改革牽引、創新驅動,加強水務科技創新和人才隊伍建設,創新全市水務工程管理體制模式和工程運行維護機制,創建與時代相適應的水務管理體制模式,全面提升水利管理能力和創新水平。重點開展以下六個方面的工作:
1.加強水務管理能力建設。健全水利工程管理標準與規範體系。加強水利工程運行管理,積極開展規範化管理考核,落實管護主體和責任,創新運行管護模式。推進安全生產標準化建設,組建專業化、技術化、快速機動救援隊伍,建立跨區域水務安全防患和應急聯動機制,完善水利安全生產應急預案體系。規範機構內部管理,建立、健全相關人事管理、資產管理、財務管理、監督考核等內部規章和制度,確保各項工作有章可循、運作規範,強化服務質量意識,提高水務運行管理水平。
2.加強水利人才隊伍建設。圍繞重點學科、重點發展領域和專欄水利人才隊伍,加大培養培訓和人才引進力度,形成結構合理、精幹高效的水利人才隊伍。加強水利職工隊伍建設,建立績效考核制度、獎懲制度。倡導工匠精神,不斷培育壯大水利幹部隊伍和技術技能人才隊伍,著力提升全市水利人才隊伍整體素質。健全人才向基層流動、向艱苦地區和崗位流動、在水利一線創業的激勵機制。持續推進政校合作,探索建立水利系統幹部及專業技術人才基地。
3.深化水利“放管服”改革。按照“應放盡放”的原則,做好對現有行政許可事項的摸底清查、取消或下放工作。提高監管執法性和透明度,完善“雙隨機、一公開”監管、信用監管,“網際網路+監管”、跨部門協同監管等有效做法,避免人為干預,壓縮自由裁量空間。統一審批標準、精簡申請材料、最佳化辦事流程和視窗服務,提升政務服務水平,實現“一網通辦”。強化組織領導,壓實責任,精心實施,確保深化水利“放管服”改革措施落地落實。
4.持續推進河湖長制管理。明確河湖管理單位的管理範圍和職責,制定相關考核、激勵制度。加強河長制湖長制工作的組織領導,全面構建責任明確、協調有序、監管嚴格、保護有力的河湖管理保護機制,實現河長湖長全覆蓋。根據《西安市河長湖長巡查辦法(試行)》和《西安市基層河長湖長管理辦法》進一步落實河湖管理措施,充分發揮河長湖長作用,督促各級河長、湖長履職盡責,加快推進河長制“有名”“有實”“有能”“有效”;堅持水岸同治,統籌河湖治理,提升河湖管護水平,推進河湖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5.重點水務工作前期研究。深入貫徹新發展理念,主動適應新發展變化,針對西安水務發展面臨的新形勢、新要求,積極開展西安水網、水資源集約節約利用、智慧水務等水務專項規劃和水務發展前沿性課題研究,分析新時期水沙變化的特徵與規律,利用最新水文監測資料修編《西安市實用水文手冊》等工作,為水務長遠發展提供理論支撐和科學指導。
6.加強水務安全保障能力建設。全面落實安全生產工作責任,大力推進安全生產標準化創建。貫徹落實國家新時期大中型水庫移民後期扶持政策,積極組織全市各涉及水庫移民區、縣開展後期扶持工作。持續推動雙重預防體系建設,健全風險分級管控制度,加強安全風險評價和管控,健全隱患排查治理制度,規範隱患排查治理。完善安全生產應急預案體系,儲備水災害防禦物資,提升安全應急處置能力。加大安全生產服務投入,引進安全生產專家,實施水利工程安全監督,開展安全生產督導檢查,提升安全生產工作效能。強化宣傳教育培訓,提升安全管理工作水平。
第四章 投資估算與資金籌措
(一) 投資估算
按照“統籌規劃、突出重點、分步實施”的原則,“十四五”水務發展規劃安排2021-2025年實施項目總計187個,總投資557.6億元。(各分項任務總投資詳見表4)
(二) 資金籌措
按照“市級統籌、分級負擔,政府引導、市場運作”的原則,科學界定水利建設項目性質,合理劃分事權,科學合理制定水利投資政策,明確各類水利工程的投資主體。資金籌措來源主要包括:申請中、省政策支持和財政投入,爭取水利發展資金、江河湖泊生態環境保護專項資金等各項獎補資金;加大市、縣兩級財政資金投入總量;發揮專項債券帶動作用和金融機構市場化融資優勢,用好用活地方政府專項債券資金;發揮西安水務集團投融資作用;積極爭取水源工程、污水處理廠等資金的投入,多渠道籌措資金。具體結合經營性和非經營性水利建設項目特徵,確定建設資金的籌措渠道和方式。
1.經營性項目。經營性項目包括重點水源工程、城鎮供水設施、城鄉供水一體化工程、再生水利用工程、污水處理工程、污泥處置工程等,總計84個項目,估算總投資399.0億元。經營性項目對企業和社會資本具有較強的吸引力,建設資金主要通過非財政性資金渠道籌集,其公益性部分的投資可由財政性資金全部或部分負擔。在政府嚴格控制項目規劃和準入政策的前提下,完善水權轉讓機制,同時創新融資渠道,採用BOT、PPP和REITs等模式撬動社會資本。經濟效益較好的項目可以通過發行政府專項債、企業債券和股權融資的方式籌集建設資金。
2.非經營性項目。非經營性水利建設項目主要包括:防洪、水資源保護、水旱災害防禦、水土保持、智慧水務等項目,總計103個項目,估算總投資158.6億元。非經營性項目投資主要從中央和地方預算內資金統籌安排。同時,積極拓寬融資渠道,利用好國家政策性銀行的相關資金和貼息貸款,重視利用農業生產經營組織和農業勞動者的資金和勞務投入。
第五章 社會穩定分析與環境影響分析
(一) 社會穩定分析
隨著“十四五”水務發展規劃的實施,西安市水資源調控和高效利用能力將明顯提高,將形成有較高標準的防洪除澇減災體系,河湖水生態環境狀況將得到顯著改善,水文化建設將會取得明顯成效,水利管理服務能力適應水利現代化及社會發展需要,可為保障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提供堅實的基礎支撐。
規劃實施後,將有效減少洪澇災害損失,同時改善工業和城鎮生活用水緊張現狀,灌區改造工程將進一步提高當地農民的年均收入,有利於促進經濟發展。開展水生態保護與修復,將進一步改善水生態質量,基本建成綠色生態水網、平安生態水系,維護水生態系統的平衡,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社會效益、經濟效益、生態效益顯著,將進一步促進社會穩定發展。
(二) 環境影響分析
1.對水文情勢的影響。整治河道、加固堤防、築壩建庫和引提水工程等將會對河流、湖泊的水文情勢產生一定程度改變。堤防工程、中小河流治理工程主要是在已有的工程基礎上進行,不縮窄河道寬度,基本不會對水文情勢產生影響;改擴建的水庫工程將使庫區水面面積增大、水位提升、流速降低,枯水期水庫調蓄增加下游下泄流量,保障下游生態環境用水;在優先保證流域內用水原則下,水資源配置工程對調水和受水流域的水文情勢不會產生明顯影響。
2.對水環境的影響。水環境治理工程建設將改善主要河流及重點城鎮內河湖的水質狀況,農村水系綜合治理工程和污水管網鋪設工程將減少生產生活廢污水及污染物排放對水環境的不利影響,保持河湖清潔,改善河湖水環境,保障城鄉水域和水功能區,整體改善城鄉水環境質量;河湖管護、水土保持及水利工程監管將有效控制水環境不利影響因素,有效改善水環境質量。
3.對生態環境的影響。水生態修復工程可重塑健康自然的河湖岸線,有利於保護及修復河湖水生態;引水工程取水量考慮了河道內生態環境用水,對河道水生態環境的影響很小;建設污水處理設施,對排污進行治理,減少對生態的破壞,改善河流水質。
高度重視規劃實施過程中可能存在的不利環境影響因素,強化相應的生態環境保護措施,並及時最佳化調整實施方案,則規劃實施的不利環境影響可在很大程度上得以減輕或避免,最大程度上確保規劃合理、可行。
第六章 保障措施
(一) 加強組織領導
各級黨委政府和水行政主管部門要站在戰略和全局的高度進行頂層設計,充分認識“十四五”水務發展規劃實施的重要性、緊迫性和艱巨性,加強組織領導,建立完善水務與發展改革、財政、自然資源和規劃、住房和城鄉建設、生態環境、農業農村等多部門協作機制,明確職責分工,強化協調配合,爭取政策支持,及時協調解決水務發展中的重大問題。各級水行政主管部門要各司其職,密切協作配合,形成工作合力,確保規劃順利實施。
(二) 落實目標責任
各級水行政主管部門要明確目標任務,完善領導任期水利工作目標責任制,把推動水利發展作為各級領導班子政績考核的重要內容,強化目標考核。深化細化工作方案,將規劃任務分解落實到各責任主體,明確時間節點,制定時間表和路線圖,及時調度工作進展,紮實有序推進。強化地方政府水利建設的主體責任,逐年落實目標任務、責任分工和工作要求,確保水利建設任務和年度投資計畫按期保質完成。(三) 強化前期工作
“十四五”全市重點水利項目建設任務較重,這些項目既是當前和今後水利發展的重要環節,也是關係保全全、促民生、穩增長的大事。一是要超前謀劃、提前介入,積極推進前期工作進度,嚴格履行項目建設程式,紮實做好項目前期工作;二是要精心組織、科學研究,妥善解決好工程建設中的生態環境保護、移民征地、利益協調等問題,合理確定建設方案,科學有序實施。
(四) 拓寬資金渠道
在水務發展與改革中,要健全水利資金穩定投入機制,多渠道、多層次、全方位籌集水利資金。鼓勵和引導社會資本通過資產收購、特許經營、參股控股等多種形式參與水利工程建設和運營。充分發揮各類金融機構作用,用好開發性金融、政策性金融等優惠政策,拓寬水利項目融資渠道,緩解地方籌資壓力。
(五) 推進科技創新
積極實施科技興水戰略,以引進、消化、吸收為重點,加強全行業技術統籌,全面發揮水利科技與信息化技術力量,加大新時代治水理念和經驗的推廣套用力度,推廣水利科技成果,以智慧水務建設為重點,構建互聯互通、信息資源集成共享的水利大數據系統。在水利建設中,鼓勵採用新技術、新材料、新工藝,引進、培養、選拔、用好各類水利技術管理人才,不斷提升水利科技成果的轉化利用水平,推進水務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促進水務事業發展。
(六) 凝聚社會力量
加大水情教育和宣傳力度,提高全社會的水患意識、節水意識、護水意識,凝聚社會共識,動員社會力量參與水利建設。充分利用電視、廣播、報紙和網路等新聞媒介,發揮其輿論監督和導向作用,增強企業的社會責任,形成全社會共同推動水利改革發展的良好社會氛圍,為“十四五”水務工作高質量發展營造良好的社會環境。政府有關部門要認真執行有關水利政策法規、項目審批等政務公告制度,建立信息發布制度,創新水利建設各個環節的公眾參與方式,建立健全公眾參與、專家論證和政府決定相結合的政府決策機制,激發社會各界參與規劃實施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形成群策群力、共建共享的良好局面。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