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 “十四五”水利發展規劃

江蘇省“十四五”水利發展規劃

水是基礎性的自然資源和戰略性的經濟資源,是生態環境的控制性要素。江蘇地處江淮沂沭泗諸河下游,濱江臨海,地勢低平,氣候多變,洪澇災害易發,水資源時空分布不均,同時也面臨水生態損害、水環境污染等新情況。水利作為重要的公共基礎設施,必須與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相協調,不斷提升水安全保障能力,為江蘇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新征程提供有力保障。本規劃依據《江蘇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和國家相關規劃制定,主要闡明“十四五”時期水利發展思路、主要目標、重點任務與政策取向,是政府部門履行水行政職責的重要依據,是今後五年江蘇水利改革發展的行動綱領。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江蘇省“十四五”水利發展規劃
  • 頒布時間:2021年8月24日 
  • 發布單位江蘇省人民政府
規劃背景,發展基礎,面臨形勢,總體要求,指導思想,基本原則,發展目標,發展布局,主要任務,實施保障,堅持依法治水,實施創新引領,深化水利改革,強化規劃實施,

規劃背景

發展基礎

“十三五”時期是全省水利發展史上水旱災害防禦成效最大、河湖生態改善最明顯、惠民興農保障最實的時期之一,全省按照“四個全面”戰略布局,遵循“節水優先、空間均衡、系統治理、兩手發力”的治水思路,以河湖長制為統領,以生態河湖建設為抓手,著力加快工程建設,加強水利管理,深化改革創新,強化依法行政,圓滿完成了“十三五”規劃確定的目標任務,水安全保障能力明顯提升,有效保障了江蘇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圓滿收官,有力推動了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和“強富美高”新江蘇建設,也為譜寫水利發展新篇章奠定了堅實基礎。
1﹒水旱災害防禦全面勝利。
嚴格落實以行政首長負責制為核心的防汛責任制,建成省、市、縣三級防汛抗旱組織體系,修訂《江蘇省防汛抗旱應急預案》,編制全省重要河湖庫超標準洪水防禦預案。完善洪澤湖等洪水預報調度系統與突發性水污染事件應急處理預案,推進洪水風險圖編制與套用,加強水情旱情預警管理。形成里下河地區、秦淮河、蘇南運河區域洪澇調度方案及49座大中型水庫洪水與水量調度方案。編制實施《江蘇省防汛防旱搶險能力建設規劃》,建成全國首個省級防汛搶險訓練基地,建立省級水旱災害防禦專家庫,強化防汛物資保障。“十三五”時期,我省戰勝了歷次洪澇旱和颱風災害。成功抗禦2016年太湖流域性特大洪水和秦淮河流域超歷史洪水,2017年淮河秋汛,2018年淮河春汛,2019年沂沭河大洪水,2020年長江、太湖流域性大洪水、淮河流域性較大洪水、沂沭河大洪水,保障了經濟社會大局穩定;成功抗禦2016年、2017年、2019年蘇北地區嚴重乾旱,2020年淮河流域嚴重乾旱,南水北調東線工程累計調水出省達50億立方米,三大跨流域調水系統引江水量達641億立方米,保障了生產生活用水需求;成功抗禦2018年“溫比亞”等5次颱風暴雨,2019年“利奇馬”颱風暴雨,保障了城鄉生產生活正常秩序。5年間全省共實現防洪抗旱減免災效益1468億元。
2﹒水利基礎設施進一步完善。
5年內全省全社會水利基礎設施建設投入2110億元,較“十二五”時期增長24%。淮河入江水道、分淮入沂、洪澤湖大堤、川東港整治工程建成投運,黃墩湖滯洪區調整與建設工程實施完成,淮河流域重點平原窪地近期治理、淮河行蓄洪區與淮河幹流灘區居民遷建工程全面實施,海堤鞏固完善工程加快實施,洪澤湖及下游地區防洪標準達100年一遇;長江新濟洲河段、八卦洲汊道、鎮揚河段三期等一批河勢整治工程及幹流崩岸應急治理工程全面完成,長江堤防防洪能力提升工程加快實施,長江幹流達到整體防禦1954年型洪水、局部100年一遇防洪標準;新溝河延伸拓浚、望虞河除險加固及西岸控制工程全面完成,新孟河延伸拓浚完成主體工程,環太湖大堤後續工程全面實施,太湖流域基本達到1954年型50年一遇防洪標準。完成列入國家專項規劃的江河支流和中小河流治理、大型灌排泵站更新改造、大中型病險水閘除險加固任務;黃河故道等一批區域性骨幹河道完成治理,17個片區水利治理逐步展開。設區市中心城區防洪體系總體形成。全省達標堤防增加2680千米,10年一遇排澇面積增加1910萬畝。南水北調東線一期配套工程、鄭集河輸水擴大等水資源調配工程進一步完善,沿海地區輸配水能力穩步提高。
3﹒河湖環境面貌明顯改善。
全面推行河長制,全省設立省、市、縣、鄉、村五級河湖長5.7萬餘名,依據省總河長令,全力打贏打好碧水保衛戰、河湖保護戰,全省河湖生態環境發生轉折性變化。全面整治河湖“兩違三亂”,整改河湖問題3.8萬個,拆除違法建築面積1490萬平方米,清理岸線2000千米,河湖空間有效恢復。省政府發文部署生態河湖行動三年計畫,縱深推進生態河湖建設。全省近70%的主要河流和60%的重點湖泊生態狀況達到優良水平。全省104個地表水國考斷面水質優於Ⅲ類比例達到87.5%,長江、太湖等主要河湖水質明顯改善。洪澤湖等9個湖泊退圩還湖工程開工實施,恢復水域面積170平方千米,洪澤湖恢復調蓄庫容1億多立方米,太湖等11個湖泊進行了聚泥成島試點。太湖生態清淤、藍藻打撈任務順利完成,連續13年實現“兩個確保”。長江幹流岸線596個清理整治項目全面完成,騰退岸線47千米。省政府成立洪澤湖管理委員會,洪澤湖住家船整治和漁民上岸工程基本完成。洪澤湖、駱馬湖非法采砂活動和非法采砂船舶雙“清零”,長江采砂有效管控。全省創建9個國家級、18個省級水生態文明城市,以及61個國家級、104個省級水利風景區,建成“水美鄉鎮”212個、“水美村莊”1608個、“美麗庫區幸福家園”移民村156個,推選最美水地標、運河地標各40個。
4﹒農村水利建設成效顯著。
全省農村水利防洪、除澇、供水、灌溉、降漬工程體系逐步健全,長效管護機制和基層服務網路基本建立,農業抗災能力、糧食生產能力、農村供水保障能力持續提升。農村飲水安全鞏固提升工程全面完成,受益人口1200餘萬人,消除10.22萬人飲水氟超標問題,全省農村區域供水入戶率達98%,城鄉居民用水基本實現同源、同網、同質、同服務。疏浚農村河道土方11.3億立方米,建成農村生態河道1000餘條,出台《江蘇省農村河道管護辦法》,全省農村河道“五位一體”管護覆蓋率達83%。綜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積1138平方千米,建成生態清潔小流域81個。實施21個大型灌區、56箇中型灌區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項目,新增有效灌溉面積、旱澇保收農田、節水灌溉面積分別為297、482、940萬畝,發展高效節水灌溉面積154萬畝。建成灌溉試驗省級中心站1個、重點站5個、一般站6個。牽頭完成豐縣湖西片區整體幫扶任務,一批困難民眾從水利脫貧攻堅中獲益。
5﹒水資源利用更加高效。
覆蓋省、市、縣三級的區域最嚴格水資源管理三條紅線管控體系全面建立,我省在國務院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考核中連續4年蟬聯第一。超額完成國家下達的用水總量控減、取水核查登記整改提升、水量分配和生態水位確定目標,取水許可電子證照實現省市縣全覆蓋。全省用水總量穩定在500億立方米左右,2020年萬元GDP用水量、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較2015年降幅分別為28.3%、31.5%,重點水功能區水質達標率達到93.5%,地下水超采面積占國土面積比例控制在6%以內,農田灌溉水有效利用係數為0.616。積極探索豐水地區節水之路,全面實施國家節水行動,省、市、縣三級節水專管機構基本建立,推動600餘個項目節水評價,出台“節水貸”政策,完成32個國家級縣域節水型社會、70個省級節水示範區、80餘項契約節水試點項目建設,累計創建各類省級節水載體3618個,省級水效領跑者29家。全面完成全省縣城以上飲用水水源地達標建設,建成29個應急備用水源地,落實長效管護機制,縣級以上城市基本實現“雙源”供水保障。
6﹒水利管理改革取得突破。
順利完成機構改革任務,涉水事務監管得到強化,水利管理服務效能顯著提升。出台4部、修訂16件次省級地方性法規、規章,地方水法規體系進一步健全。深化“放管服”改革,推行權責清單制度,實現水行政審批事項“四級四同”,非行政許可審批事項全部取消。建成執法基地38個,水行政執法能力明顯增強。批覆實施省水資源保護規劃、水土保持規劃、治澇規劃、區域水利治理規劃,全面編制一河一策,開展水利空間規劃、河湖保護規劃編制,完善水利規劃管理辦法,嚴格水工程建設規劃許可。出台加快水權改革的意見,開展地下水取水權交易。洪澤湖等6個省管湖泊聯席會議實質性運作,省管湖泊基本實施格線化管理。劃定2159條骨幹河道、145個湖泊、940座水庫和規模以上水利工程管理保護範圍線,保護範圍1.74萬平方千米,徐州國家水流產權確權試點任務全面完成。完成全省農業水價綜合改革任務,改革面積5437萬畝。水利工程建設管理改革不斷深化,實施項目代建制和區域集中監理制等,落實質量終身責任制,開展水利工程建設從業單位信用等級評定。全覆蓋稽查重點項目,強化水利安全生產標準化建設,壓實安全生產“三個責任”,安全生產形勢保持平穩。強化工程精細化管理,建立工程安全鑑定、除險加固常態化機制,基本完成小型水利工程管理體制改革任務,累計創建國家級水管單位22家、省級水管單位328家、小型水庫規範化管理單位534家。創建國家級水情教育基地6家,打造水韻江蘇宣教品牌。水利監督體系基本建立,組建監督組織機構,形成聯動監管網路,水利行業強監管態勢總體形成。水利科技創新能力明顯提高,25項科研成果獲省部級獎,發布實施33部地方標準。智慧水利框架基本形成,水文監測站網進一步完善,實現水利信息“一張圖”套用。水利人才隊伍能力全面提升,全省水利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現代化穩步推進。
截至2020年底,“十三五”規劃16項指標全面完成,其中11項指標超額完成。
江蘇省 “十四五”水利發展規劃
B1-2.jpg
經過新中國成立以來70多年的持續建設,全省基本形成了較為完善的水利基礎設施體系,基本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為率先實現水利現代化奠定了良好基礎。但也存在不少薄弱環節:流域防洪安全度還不高,太湖、洪澤湖洪水出路不足,沂沭泗地區防洪風險大,長江部分堤防、局部河勢及侵蝕段主海堤不夠穩固;區域治理短板仍較明顯,淮北地區因洪致澇問題尚未根本緩解,里下河地區中滯與下排能力依然不足,沿江地區引排能力與城鎮化進程不相適應,太湖地區存在防洪排澇與水質保護雙重保障兩難的問題;水資源節約利用尚需強化,水質型缺水問題還未系統解決,用水效率仍有較大提升空間;河湖生態復甦任務艱巨,已圍占河湖水域清退任務繁重,一些河湖入河污染物量仍超過環境容量,河湖生態退化問題還很突出;水利管理服務效能有待提升,防範化解洪澇、乾旱和水污染等重大風險能力需要加強,水利創新發展能力需要進一步提高。

面臨形勢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之後,從“十四五”開始,我國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習近平總書記視察江蘇期間,賦予我省“爭當表率、爭做示範、走在前列”的重大使命。省委、省政府要求切實履行重大使命,加快高質量發展,創造高品質生活,推動高效能治理,爭創美麗中國示範省份,不斷把“強富美高”新江蘇建設推向新的高度。水利作為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要基礎設施,必須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服務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全面謀划水利發展新篇章,全力提升水安全保障能力,以水利率先現代化支撐和保障經濟社會現代化,為江蘇保全瀾,為全國樹樣板。
1.落實新發展理念,要求著力轉變治水思路。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節水優先、空間均衡、系統治理、兩手發力”的治水思路,為做好新時期水利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省委、省政府明確要勇擔“爭當表率、爭做示範、走在前列”的重大使命,接續推進“強富美高”新江蘇建設。水利作為經濟社會的基礎性、戰略性、先導性行業,必須牢固樹立新發展理念,以高質量發展統領全省水利改革發展,切實轉變水利發展思路,改進發展方式,堅持節水優先、綠色發展、因地制宜、分類施策,樹立底線思維,強化水資源水環境剛性約束,促進產業結構合理布局。必須把生態系統作為一個有機生命體,堅持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統籌水資源、水生態、水環境、水災害全過程治理,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更為安全的發展。
2﹒服務新發展格局,要求大力完善江蘇水網。江蘇地處“一帶一路”建設、長江經濟帶發展、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發展以及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等國家戰略疊加區域,服務全國構建新發展格局,保障江蘇“一中心一基地一樞紐”建設,必須依託國家水網主骨架和大動脈,逐步構建“系統完備、安全可靠,集約高效、綠色智慧型,功能綜合、空間融合,循環暢通、調控自如”的現代江蘇水網,鞏固提升防洪、排澇、供水、航運、生態等河網功能,全面提高水安全保障能力,支撐江蘇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蘇南地區,繼續擴大通江達湖引排河道,構建高標準的現代骨幹河網,打造世界級生態湖群,強化節水減排,支撐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示範區建設,助力蘇南地區提升國際競爭力。蘇中地區,推進長江江蘇段河道整治和堤防防洪能力提升,擴大沿江引排河道,強化節水增效,助力蘇中地區提升發展能級。蘇北地區,擴大淮河流域洪水入海能力,推進南水北調東線工程規劃建設,實施洪澤湖周邊滯洪區建設,完善里下河腹部“六縱六橫”引排河網,提升沿海防洪擋潮和水資源保障能力,強化節水保供,助力蘇北振興和沿海地區高質量發展。
3.創造高品質生活,要求聚力打造幸福河湖。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就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大運河文化帶建設、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南水北調後續工程高質量發展作出重要指示,要求把加強河湖治理保護、修復生態環境擺在壓倒性位置。水利作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要求牢固樹立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繼續加快防洪安全、飲水安全、生態安全、糧食安全等民生水利建設,不斷滿足人民對生命安全、生態環境、生活品質的新期待、新要求。助推美麗江蘇建設,共創百姓高品質生活,必須守牢水安全風險防控底線,實現防洪保全更加穩固,讓人民生命財產免遭洪潮威脅;加強水源保障和飲用水水源地達標建設,實現供水保障更加可靠,確保人民喝上放心水;加快實施幸福河湖行動,推動沿江沿海沿河沿湖融合協調發展,打造生態灌區,美化人居環境,充分展現河湖生態之美、城鄉宜居之美、水韻人文之美。
4.立足新發展階段,要求全力建設現代水利。“十四五”是江蘇奮力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新征程的起步階段。水利作為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地域差異大、關聯因素多、社會影響廣、決策協調難、實施周期長等特點。推進水利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必須緊扣“兩步走”戰略安排,著力提高依法治水能力、系統治理能力、智慧管理能力、創新發展能力,助推江蘇高效能治理。拓展水利服務領域,將河湖生態復甦作為水利治理的重點任務,將節水減排作為水利管理的關鍵環節,將水情教育作為水利宣傳的主要途徑,引領水利全面發展。改進水利社會服務方式,堅持以水而定、量水而行,堅持生態優先、保護優先,堅持因地制宜、分類施策,引領水利綠色發展。破解水利發展瓶頸,深化水利改革,加強人才、科技、政策創新步伐,探索豐水地區節水之路、泵站集群智慧型化調度之策、平原河網生態化修復之技,加快數字孿生水網建設,引領水利創新發展。

總體要求

指導思想

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牢固樹立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深入踐行“節水優先、空間均衡、系統治理、兩手發力”的治水思路,緊緊圍繞“爭當表率、爭做示範、走在前列”的重大使命和“強富美高”新江蘇現代化建設大局,以水利現代化為目標,以高質量發展為主題,以現代水網構建為重點,以改革創新為動力,以滿足人民民眾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為目的,加快水利基礎設施建設,強化水資源節約利用和河湖保護,全面提升水安全保障能力,全力建設造福人民的幸福河湖,走出一條具有時代特徵、江蘇特色的水利現代化之路,為江蘇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新征程提供堅實保障。

基本原則

——堅持人民至上。牢固樹立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順應人民民眾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把增進人民福祉、創造高品質生活作為水利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統籌解決新老水問題,精心打造造福人民的幸福河湖,不斷增加人民民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堅持保護優先。牢固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堅持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產,嚴格水資源剛性約束,強化河湖管理與保護,提升水資源和水環境承載能力,助推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堅持服務大局。圍繞我省在率先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上走在前列的目標定位,處理好經濟社會發展與水安全、水資源、水環境、水生態的關係,拓寬水利服務領域,最佳化水利發展布局,適度超前發展,全面提升水利綜合保障能力。
——堅持系統治理。立足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體,統籌水災害、水資源、水環境、水生態治理,推進流域規劃一體化、水系治理一體化、工程運行一體化、河湖管護一體化,共同抓好大保護,協同推進大治理,提高水利系統治理效能,促進水利協調發展。
——堅持改革創新。強化依法治水和規劃引領,發揮河湖長制制度優勢,堅持政府作用與市場機制共同發力,深化水利重點領域與關鍵環節的改革攻堅,推進體制機制創新,加強科技創新和人才培養,加快智慧水利建設,打造水情教育基地,全力構建系統完備的水利治理體系。

發展目標

1.遠景目標。2035年前,全省基本建成與省域現代化進程相協調的現代水利基礎設施體系、水資源節約利用體系、水生態治理保護體系和水利管理服務體系,展現“水安全有效保障、水資源永續利用、水生態系統復甦、水管理智慧型高效、水文化傳承弘揚”的水利現代化圖景。
——可靠的水工程。建成標準較高、協調配套的水利基礎設施體系,運行精準、應急有序的水旱災害防禦體系,防洪、除澇、擋潮、灌溉、供水、降漬達到國家規定的標準,有效控減水旱災害損失,為經濟社會穩定發展提供高標準、強有力的水安全保障。
——可續的水資源。建成配置最佳化、集約安全的水資源節約利用體系,以水定需、量水而行成為規劃準則,生產、生活、生態用水適度寬裕,水量、水質、水位變化風險可控,有效化解資源環境約束,為經濟社會持續發展提供高效能、可持續的水資源保障。
——可享的水環境。建成空間融合、河湖健康的水生態治理保護體系,保持河湖空間完整、功能完好,形成“河安湖晏、水清岸綠、魚翔淺底、文昌人和”的幸福河湖,有效彰顯江蘇水鄉魅力,為美麗江蘇建設提供高品質、多內涵的水生態保障。
——可感的水文化。建成依法治水、智慧型規範的水利管理服務體系,行業管理精細嚴明,社會管理精準簡約,水情信息垂手可得,水情教育深入人心,惜水護河成為風尚,有效弘揚優秀治水文化,為江蘇高質量發展提供高水平、全方位的水治理保障。
2.2025年目標。初步構建標準較高、功能齊全、節約高效、保障有力的現代水安全保障體系,進一步提升防洪保全能力、水資源保障能力、生態保護能力和系統治水能力,為江蘇現代化建設與高質量發展強化水利保障,為美麗江蘇建設增添水韻成色。
——防洪保全更加穩固。流域防洪能力鞏固提高,區域治理短板加快補齊,防汛應急能力進一步提高。全省絕大部分地區遇一般洪澇基本不受損失,經過科學組織與調度,能夠防禦新中國成立以來的最大洪水,抗禦超標準洪水有應急措施,最大限度地減輕災害損失,確保長江、太湖、洪澤湖等重點堤防的安全,保障人民生命財產安全和全省經濟社會發展大局穩定。防洪標準,淮河水系洪澤湖及下游防洪保護區達到100年一遇、並向300年一遇過渡,沂沭泗水系中下游地區主要防洪保護區鞏固50年一遇,太湖流域由50年一遇向100年一遇過渡,長江幹流由防禦1954年型洪水向100年一遇過渡,海堤鞏固50年一遇防潮標準;區域骨幹河道防洪標準基本達到20年一遇,其中太湖、秦淮河地區主要骨幹河道達到或接近50年一遇。除澇標準,淮河流域片區域達到5-10年一遇,長江、太湖流域片達到10-20年一遇。各級城市防洪達到國家規定的防洪標準,重要河道達到20年一遇排澇標準。全省江河堤防達標率達到86%以上。
——供水保障更加可靠。跨流域、跨區域調配水工程體系進一步完善,通過合理配置、科學調度和嚴格保護,滿足人民生活、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用水基本需求,一般乾旱年份全省生活、生產用水基本不受影響,特殊乾旱年份城鄉居民飲用水和重點行業用水有保證、河湖基本生態用水有保障。全省生活供水保證率達到97%以上,重點工業供水保證率達到95%以上。
——糧食安全更有保障。基本形成與農業現代化相適應、功能齊全、布局合理的農村水利工程體系及長效管理、服務到位的農村水利服務體系,保障旱澇保收高標準農田建設,助力鄉村全面振興。全省農業灌溉保證率達80%-95%,有效灌溉面積、旱澇保收田面積、節水灌溉工程面積分別達到耕地面積的95%、90%、70%。
——資源利用更加高效。節水型社會建設深入推進,水資源剛性約束全面落實,用水效率基本達到中等已開發國家水平。全省用水總量控制在525.9億立方米以內,萬元地區生產總值用水量、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下降完成國家下達目標,農田灌溉水有效利用係數提高到0.625。
——生態保護更加嚴格。飲用水水源地安全達標,水生態空間有效保護,水域面積不減少,河湖生態環境加快復甦,河湖功能恢復提升,水土流失有效治理。全省恢復水面100平方千米,重點河湖生態水位(流量)保障率達到90%以上,水土保持率達到97.7%,地下水年開採量控制在4.7億立方米以內。
——管理服務更加精細。依法治水全面推進,規劃體系進一步健全,水利投入穩定增長機制逐步完善,水情教育成效明顯,系統全面、智慧型規範、服務高效的水利管理服務體系基本形成,全省水利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明顯提高。
江蘇省 “十四五”水利發展規劃
B2.jpg

發展布局

服務全省構建跨江融合、南北聯動、江海河湖統籌發展格局,堅持全省水利一體化布局、系統性治理、高質量發展,著力加強水利基礎設施建設,增強水利管理服務效能,構建現代水利治理體系,以可靠的水工程、可續的水資源、可享的水環境、可感的水文化服務和保障我省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征程。
1.統籌推進三類建設。圍繞國家水網建設布局,統籌實施重大工程、農村水利、河湖生態復甦三類工程,完善全省水災害防禦、水資源調配、水生態保護多功能一體化的綜合利用水網,提高水旱災害防禦能力。推進重大工程建設。加強流域工程建設,推進淮河入海水道二期、洪澤湖周邊滯洪區建設、長江河勢控導和堤防防洪能力提升、吳淞江(江蘇段)整治、太浦河後續、望虞河拓浚等工程,推進南水北調東線後續工程規劃建設,提升水安全保障能力。加大區域治理力度,加快病險工程除險加固、中小河流治理與海堤鞏固完善,完善城市水利工程體系,擴大區域引排能力。加快農村水利建設。實施農村供水保障工程建設,提升農村居民供水保障水平。加快大中型灌區現代化改造,為高標準農田建設提供引排骨幹工程基礎。以縣域為單元推進農村水系連通與農村河道綜合整治,全面開展農村生態河道建設,提升農村生態河道覆蓋率。強化水土流失防治,推進水庫移民後扶,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深化農村水利公共基礎設施管護體制改革,鞏固農業水價綜合改革成果。實施河湖生態復甦。全力建設幸福河湖,推進長江、大運河保護與太湖、洪澤湖綜合治理,加快退圩還湖、岸線騰退、生態復甦,保證河湖空間完整和功能發揮。
2.切實強化三項管理。構建水資源利用節約集約、河湖保護規範有序、水利工程運行智慧型安全、水旱災害防禦可靠高效的現代水利管理服務體系,提升管理服務效能,助推我省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強化水資源管理,實施國家節水行動,推進精準配水、精細用水、精簡排水,探索豐水地區節水之路;嚴守水資源利用上限,規範取用水管理,嚴格水資源監管,強化水資源剛性約束;加強水資源涵養,保障河湖生態水位(流量),嚴格地下水取水總量與水位“雙控”,提高水資源承載能力。強化河湖保護和水利工程管理,劃定河湖保護範圍,明確水域岸線功能,實行分區管控,嚴格開發利用監管,深化河湖問題整治,規範河湖采砂行為,保護河湖健康生命;深化水利工程建設管理,加強工程質量管理、建設市場監管、施工安全監督;強化水利工程長效管理,推進水利工程運行管理標準化、規範化、精細化,提升水利工程體系效能。強化水旱災害風險管理,構建決策科學、應急有序、保障有力的水旱災害防禦體系,加快監測預報預警能力建設,加強水利工程最佳化調度,強化災害防禦技術支撐,落實防汛搶險隊伍與物資儲備,保障人民生命財產安全,助推平安江蘇建設。
3.系統提升三個能力。堅持依法治水、創新引領、改革推動,著力完善水利治理體系,提升水利治理能力,有力有序推進水利現代化進程,為我省在率先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上走在前列提供保障。提升法治能力,健全河湖與水資源保護法規體系,完善水利規劃體系,以法治思維、法治方式、法治途徑推進水利高質量發展,實現江蘇水治理的制度化、程式化、規範化、法治化。提升創新能力,建立水利創新發展激勵機制,激發人才創新活力,強化科技創新與實踐工作,深化水情教育,加快智慧水利建設進程,破解制約水利發展瓶頸,為水利高質量發展持續注入強大活力。提升改革能力,深化水利改革,依託河湖長制平台推進水利一體化發展,強化水利重點領域與關鍵環節的改革攻堅,推動水資源稅、水權交易、工程運行管護等改革創新,以改革促發展,加快構建與經濟社會現代化進程相適應的現代水利治理體系。

主要任務

重大工程建設
以國家水網工程規劃布局為總綱,以推進防汛抗旱水利提升工程為重點,加快完善水利基礎設施網路,大力實施流域防洪工程,完善跨流域、跨區域調配水工程體系,加快區域骨幹河道治理,改善城市防洪排澇條件,加快建成“安全可靠、品質精良、管護精細、運行高效”的工程體系,築牢水旱災害防禦的工程硬基礎。
1﹒流域工程建設。
流域防洪工程建設。淮河流域。推進淮河入海水道二期工程,進一步擴大淮河下游入海能力。完成淮河流域重點平原窪地近期治理工程,基本完成洪澤湖周邊滯洪區近期建設工程,啟動實施蘇北灌溉總渠堤防加固工程,推進沂沭泗河洪水東調南下提標工程實施,爭取啟動新沂河、新沭河擴大工程。完成淮河行蓄洪區和淮乾灘區居民遷建,確保行洪安全,推進浮山以下段行洪區調整和建設工程前期工作。實施海堤鞏固完善與生態建設工程,推進海堤堤線調整段工程建設,加固、遷建新洋港閘等沿海擋潮閘。長江流域。加快實施長江堤防防洪能力提升工程,提高江堤防洪標準。統籌推進長江江蘇段河道整治,重點實施揚中河段整治工程,推進河口段整治規劃編制與實施,鞏固長江河勢。推進長江洲灘圩區分類處置。太湖流域。完成環太湖大堤後續剩餘工程,鞏固太湖蓄洪擋洪能力。推進吳淞江(江蘇段)整治、太浦河後續以及望虞河拓浚工程,擴大太湖流域洪水外排能力。
水資源配置工程建設。推進南水北調東線後續工程。完善江水北調工程體系,提高用水高峰期供水保障能力。結合區域治理推進南水北調東線一期配套工程建設,根據國家部署推進南水北調東線後續工程,保證省內供水與調水出省目標實現。完善江水東引工程體系。加快完善里下河腹部骨幹河網,新辟沿海引江通道,有序推進通榆河以東地區輸配水工程,滿足沿海開發用水需求。擴大引江濟太工程能力。完成新孟河延伸拓浚工程,增強流域、區域水資源配置能力。加強淮北丘陵山區、高亢地區水源工程建設,完善補水設施。
2﹒區域工程建設。
災後水利應急修復。針對近兩年洪旱災害中暴露出的突出問題,以“兩年應急修復、五年消除隱患”為目標,加快推進各項災後應急治理工程。加快實施長江水系水陽江永豐圩、秦淮河堤防加固,淮河水系鮑集圩堤防加固,沂沭泗水系新沭河、沂河、沭河堤防消險,太湖水系望虞河東岸、江南運河堤防加固等工程。全面完成列入國家規劃的重點區域排澇能力建設項目,儘快補齊短板弱項。
江河支流與中小河流治理。針對區域水利治理突出短板,根據國家新一輪江河支流及中小河流整治安排,推進鬥龍港、秦淮河、通濟河、錫澄運河、白屈港等江河支流和重點區域、市際邊界骨幹河道治理,基本完成98項中小河流治理,恢復提高區域防洪除澇和灌溉保供能力,助推幸福河湖建設。
病險水利工程除險加固。分類分級推進病險水庫、水閘、泵站除險加固,消除存量病險工程安全隱患。加快實施阜寧腰閘、新沂河海口樞紐等重大控制性樞紐除險加固。繼續推進國家專項規劃內剩餘的13座大中型病險水閘水庫除險加固及省專項規劃內的12座中型病險灌排泵站更新改造,完成小型病險水庫除險加固任務。根據《江蘇省大中型水庫水閘泵站除險加固項目管理辦法》,建立水利工程除險加固常態化工作機制,促進查險、消險緊密銜接,防範化解風險隱患。
3﹒城市水利建設。
加快城市水系綜合整治,建立與城鎮規模、功能地位相適應的現代城市水利工程體系,保證水利基礎設施建設與新城區、開發區建設同步或先行完成。按照國家規定的防洪標準,完善城鎮防洪工程體系,恢復並保持城區適應水面率,做好排水管網與排水河道的銜接,減少城市淹澇面積。加強城鎮水系連通,改善河道水動力條件,強化河湖環境綜合整治與休憩設施建設,增添城鎮生態空間與居住舒適度。
江蘇省 “十四五”水利發展規劃
1.jpg
農村水利建設
圍繞鄉村振興戰略,實施農村供水保障工程,推進現代灌區建設,提升農村河網水系功能,防治水土流失,創建美麗庫區幸福家園,保障糧食安全,建設宜居鄉村。
1.農村供水保障。按照“全域覆蓋、融合發展、共建共享、服務均等”的要求和江蘇省農村供水新標準,加快實施農村供水老舊管網更新改造、環狀管網建設、水源地達標建設、水質監測和監管能力建設,構建從“水源地”到“水龍頭”的城鄉供水保障工程體系和規範化管理體系,提升農村供水水質、保證率和集約化水平。
2.大中型灌區改造。按照“設施完善、節水高效、管理科學、生態良好”的要求,繼續推進大型灌區現代化改造與中型灌區續建配套節水改造。完善灌區水利基礎設施,增強溝渠灌排能力,改善溝渠生態環境,提高灌區用水計量水平與用水效率,構建灌區農業綠色生態系統,加強灌區信息化建設與信息資源共享,提高灌區管理水平。
3.農村河道整治。按照“河暢、水清、岸綠、景美”的要求,加快推進農村生態河道建設,鞏固恢復農村河道引排能力,改善生態環境狀況,構建互聯互通、引排順暢、生態良好的農村河網水系,作為骨幹河網的重要補充,發揮綜合利用功能。以縣域為單元推進水系連通及水美鄉村建設,統籌開展水系連通、清淤疏浚、岸坡整治、水源涵養、河湖管護,打造一批各具特色的縣域綜合治水示範樣板。
4.水土流失防治。按照“預防為主、保護優先”的要求,以水土保持重點工程、生態清潔小流域建設為抓手,整合礦山修復、土地整治、植樹造林等專項工程,推進水土流失綜合治理和人居環境改善,加快構建水土流失綜合防治體系。以強化人為水土流失監管為核心,以完善政策機制為重點,以嚴格督查問責為抓手,強化生產建設項目水土保持遙感監管,嚴厲打擊水土保持違法違規行為,構築基礎紮實、系統完備、協同高效的水土保持監管網路。
5.水庫移民後扶。按照“補短板、促升級、增後勁、惠民生”的要求,實施水庫移民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行動,深化“美麗庫區幸福家園”建設,提高人居環境質量;實施移民村特色產業升級行動,助力移民村特色田園鄉村建設,壯大村集體經濟,提高移民民眾增收致富能力;實施移民村基礎設施改善行動,提升移民村基本公共服務設施保障能力,增強發展後勁。
河湖生態復甦
圍繞美麗江蘇建設目標,推進重點河湖綜合治理,大力實施河湖生態復甦與功能提升工程,形成“河安湖晏、水清岸綠、魚翔淺底、文昌人和”的幸福河湖,建成約100條各具特色的生態示範河湖,營造可享的水生態環境,滿足居民高品質生活需求。
1.湖泊生態復甦。開展新一輪太湖水環境綜合治理,實施太湖、滆湖、長盪湖、固城湖、里下河湖盪、洪澤湖、駱馬湖、高郵湖等退圩還湖工程,完成規劃退圩還湖面積100平方千米以上,推進污染底泥生態清淤,營造有利於水生態復甦的健康湖盆形態,加快湖灣生態濕地帶建設,提升調蓄能力和水環境容量。推進石樑河水庫等生態修復。
加強太湖水環境綜合治理。最佳化藍藻打撈平台,提高藍藻打撈與無害化處置能力,提升藍藻打撈與湖泛防控能力。開展太湖清淤固淤試點,建立主要入湖河口常態化定期清淤與應急清淤機制,削減內源污染,多途徑實施淤泥資源化利用,探索推進堆泥成山、聚泥成島,開展太湖西部宜興沿岸等地湖濱濕地帶建設,復甦湖泊生態。完善太湖流域引排格局,改善河網水動力條件,提高水體自淨能力。協同推進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示範區建設,打造幸福河湖樣板區和協同治理保護先行區。
推進洪澤湖綜合治理。結合洪澤湖周邊滯洪區建設,實施退圩退漁還湖,清除非法圈圩,解決水域萎縮問題,提高蓄水擋洪滯洪能力。推進入湖骨幹河道綜合治理,加大入湖支流水環境綜合整治及污染源防治,改善湖泊水質。建設近岸緩坡帶及生態島,促進湖體水生態復甦、水生植物恢復,提升湖泊水體自我修復能力。
2.河道生態復甦。加強河道岸線綜合整治,全面清理岸線違法占用行為,及時修坡復綠,實施水域岸線生態復甦,推進水源地、調水河口區、水域核心區等水生態涵養區保護,有效維護河道生態環境。
長江大保護。鞏固長江岸線清理整治成效,完成生態環境問題整改,推進水域岸線生態復甦,提升岸線利用效率和生態品質。加強主要入江支流河口水環境和河口淤積專項治理,維護河口生態安全。強化岸線綜合監管,嚴格功能區分類管控,構建長江段格化管理機制,開展長江健康評價和岸線利用狀況評估,提升長江綜合治理與保護水平。
大運河文化帶建設。清理整治運河沿線違法建設項目。開展高品質生態廊道建設,對功能受損岸線進行綜合修復,打造一批各具特色的水生態涵養區。劃定岸線功能區,嚴格水域岸線管理保護,促進水利設施提質升級,塑造大運河沿線有空間、有秩序、有美感的河湖形態,發揮大運河防洪、調水、灌溉、航運、生態等綜合功能。
水資源節約保護
深入落實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堅持節水優先,強化水資源剛性約束,完善考核體系,守住生態用水底線,看住用水總量上線,嚴控用水效率紅線,構建“節約有度、配置有序、利用有效、保障有力”的用水格局,以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保障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1.節水型社會建設。堅持剛性約束。深入實施國家、江蘇省節水行動,落實用水強度指標,科學制定區域年度用水計畫,深入推進節水評價,修訂完善節水制度體系,確保節水行動落到實處。強化節水監管。以國家、省、市三級重點監控用水戶為重點,紮實開展日常節水監督檢查。加強對各地計畫用水、用水計量設施、節水用水統計、水效標識施行、用水審計、水平衡測試等的行業指導和監督檢查,規範用水節水行為。突出工程節水。指導各地加快農業用水計量設施建設,推行農村生活節水,加強農業用水終端管理。實施工業節水技術改造和清潔生產示範,持續推進工業園區循環化改造。推進區域供水、生活用水設施和供水管網配套建設與改造,加快節水型器具推廣。加強雨水、中水、海水等非常規水源利用項目建設。注重示範引領。繼續開展國家級縣域節水型社會建設,大力開展國家節水型城市建設。加快推進省級節水載體建設,指導市縣開展節水載體“三級同建”,建立健全節水載體標準,拓展載體建設形式,全省每年建設不少於100家省級節水型載體。開展省級水效領跑者評選,爭創全國水效領跑者。完善激勵政策。研究制定金融和社會資本進入節水領域的相關政策,抓好用實“節水貸”政策。推行契約節水管理,培育現代節水服務產業。
2.水資源管理。嚴格用水總量控制。把水資源作為最大的剛性約束,推動形成行政區域用水總量紅線控制、重點河湖水量分配、河湖生態水位(流量)保障底線約束的用水總量控制體系。嚴格實行區域用水總量控制,最佳化本地水源、外調水源和非常規水源配置。推進跨行政區河湖水量分配,制定水量分配監測監控和監管考核保障措施,對超控制指標地區實施取水許可限批。規範取用水管理。推進規划水資源論證和開發區水資源論證區域評估工作,探索區域評估+取水承諾制。嚴格取水許可管理,強化取水許可申請、審批、驗收、發證、延續、註銷等全過程管理,全面推行取水許可電子證照套用。嚴格取用水監管,建立省、市、縣各級重點取水口名錄,全面完成取水工程(設施)核查登記整改提升工作,規範取用水行為。嚴格水資源監管。建立水資源管理監督檢查常態化工作機制,加快行政區界水資源監控設施建設,非農業用水實現全面計量監控,農業用水計量實現大中型灌區全覆蓋,形成水資源承載能力動態滾動評價機制,強化用水統計調查。
3.水資源保護。最佳化飲用水水源地布局。加快城鄉水源地整合,形成區域供水為主、鄉鎮集中供水為輔、局部分散供水為補充的供水格局。推進城鄉飲用水水源地達標建設。新建南京、常州、宜興、句容等地城市飲用水水源地,加快建設應急備用水源地或第二水源地,實現全省縣級以上城市均有兩個以上水系相對獨立的飲用水水源地或應急備用水源地。推進水源地標準化管理與長效管護。制定發布《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管理與保護技術導則》,規範水源地管理與保護,落實專門管護機構,建立水源地長效管護機制。加強水源保護涵養。加強水源涵養區、調水保護區、清水通道水生態保護和修復,通過濕地淨化處理、濱岸帶修復、主要支流治理,提高水體自淨能力。探索不同資源稟賦下的水源地涵養模式,實現水源地管理規範、水質優良和環境優美。保證河湖生態用水。確定長江、太湖、淮河等重點河湖生態水位(流量),制定並實施全省河湖生態水位(流量)保障方案,保障河湖生態水位(流量)。嚴格地下水管理保護。組織劃定新一輪地下水超採區,嚴格地下水取水總量和水位“雙控”,規範地下取水許可管理和用途管制。
河湖管理保護
以河湖長制為抓手,強化河湖管理保護,推行河湖格線化管理,形成“全面覆蓋、格線到底、人員入格、責任定格”的管理網路體系,保持河湖水域岸線空間完整,推進河湖水生態監測和健康評估,有效發揮河湖綜合功能。
1.河湖空間管控。劃定管理保護範圍。推動新一輪規模以下河湖管理範圍劃定工作,基本完成2000餘條縣級河道管理範圍線劃定工作,實施鄉級及以下河道管理範圍劃定工作。推進涉河空間管控成果共享。做好空間規劃對接。做好河湖與水利工程管理範圍內及毗鄰地區空間規劃的銜接,維護河湖公益性功能,提高國土空間利用效能。參與水流資源產權確權登記。協同推進建立“歸屬清晰、權責明確、監管有效、流轉順暢”的河湖水域岸線資源監管體系,2022年前完成12條流域性河道、6個省管湖泊的自然資源確權登記。開展開發利用項目本底調查。全面調查骨幹河道、湖泊,登記開發利用項目,協同推進空間利用最佳化。
2.水域管理保護。嚴守河湖水域面積。依法劃定重要水域並向社會公布名錄,分級建立水域管理與保護調查評價和發布制度,定期開展水域調查評價,加強水域面積的動態監測和占用水域活動的監督檢查,確保水域面積只增不減。加強水域功能保護。探索建立水域分區管理機制,嚴禁影響河湖行洪、供水、生態等公益性功能的各類活動,按照“保護生態、分類管理、嚴格控制、等效替代”的原則,加強水域利用行為管理,確保水域功能不減退。嚴格水域占用管理。規範涉河項目建設,嚴控除水利、交通、能源等重大基礎設施項目以外的水域占用行為,強化涉河建設項目前期引導、許可規範、影響補償和實施監管。規範河湖采砂行為。嚴格落實河湖采砂管理地方行政首長負責制,實行河湖采砂統一管理,科學劃定禁採區和可採區、禁采期和可采期,開展石樑河水庫采砂試點,強化河湖禁采執法,嚴厲打擊非法采砂行為,確保全省河湖采砂管理規範有序,實現河湖砂石資源的合理利用。
3.岸線管理保護。開展岸線分區管理。科學劃定河湖岸線保護區、保留區、控制利用區和開發利用區,落實分區管控要求。引導形成省骨幹河湖生產、生活、生態岸線適宜比例,實現縣級單元生態岸線穩中有升。推進岸線綜合整治。全面排查河湖岸線範圍內生產建設項目情況,整治岸線違法占用行為,完成流域性河道、省管湖泊開發利用不合理岸線的清理整頓,做好騰退岸線的復原復綠。嚴格岸線利用管控。建立河湖水域岸線自然資源總量管理、負面清單、準入管理、集約節約、違規退出等制度,核定岸線開發利用上限與生態岸線占比底限,最佳化岸線功能布局,推行節約集約利用,提高岸線資源利用效率。
4.河湖動態監測。加強水域岸線動態監測。建立健全河湖水域、岸線監測體系,分級開展河湖水域岸線遙感監測,通過日常巡查、遙感監測等方式,動態採集水域岸線變化數據。開展河湖水生態監測。推動流域性河道、省管湖泊水生態監測,常態化、長系列積累水生態監測數據成果。推行河湖健康評估。健全評價預警機制,建立覆蓋重點流域性河道、省管湖泊的河湖年度生態狀況評價機制,推動市縣管河湖年度健康評價工作,為河湖生態復甦決策提供技術支撐。
水利工程建設與運行
強化水利工程建設與安全運行管理,完善並落實水利工程各項管理制度,紮實推進水利工程標準化、規範化、精細化管理,加強安全生產管理,嚴守安全生產底線,保證工程建設質量和安全運行,有效發揮水利工程功能。
1.工程建設管理。健全長效管理機制。嚴格執行基本建設“五項制度”,強化水行政主管部門監督責任和項目法人主體責任。創新水利工程建設管理機制,繼續推行水利工程項目代建制、區域集中監理制、集中組建項目法人等模式。提升質量管理水平。加強工程質量監管,嚴格質量工作考核,強化工程質量終身責任制落實,提升工程優良率。引入建設管理大數據系統,分析研判薄弱環節並加以解決,提升質量管理的地區核心競爭力。加強建設市場監管。招投標活動全流程實現電子化、信息化,行政監管實現平台化,促進項目信息公開,保障市場公平競爭。推動市縣建立稽查制度,實施清單監督機制。運用信用管理和智慧監管等手段,促進和維護水利建設市場秩序良性運行。
2.工程運行管理。完善工程運行管理體制。推進水利工程安全運行管理責任制建設,落實以地方行政首長負責制為核心的水利工程運行安全責任制。健全工程運行管理機制。建立全省水利工程運行管理省市縣三級監管體系,健全工程運行管理制度體系、技術規範與標準體系,健全消耗補償機制,落實水利工程維修養護要素保障,推進安全鑑定、維修養護、除險加固常態化、規範化。推進工程控制運行智慧型化。開展智慧型水利工程運行管理系統建設,探索AI技術在工程運行管理中的套用,推行水利工程運行“無人值守、少人值班”的現代管理模式,增強工程運行管理效能。提升工程安全監測能力。實施全省堤防、水庫、水閘、泵站工程安全監測監管,準確掌握工程變化和運行狀態,及時掌握工程的安全度。推進工程管理精細化。構建精細化管理體系,規範操作流程,強化內部考核,提升工程運行管理水平。開展水管單位認定。到2025年省水利廳直屬水管單位全部建成省級以上水管單位,全省三分之二的水管單位建成省級以上水管單位。
3.安全生產管理。落實安全生產責任制。強化水行政主管部門安全監管責任和水利生產經營單位安全生產主體責任,堅持綜合監管與專業監管相結合,切實做到條塊結合、齊抓共管、形成合力。完善安全生產制度體系。強化安全監管隊伍建設,加大安全生產宣教培訓力度,嚴格特種作業人員持證上崗,夯實安全生產基礎工作。推進安全生產標準化建設,擴大標準化建設覆蓋面,強化過程管控和動態管理,不斷提升本質安全水平。開展安全生產專項整治。強化水利工程建設、工程運行管理、實驗室危險化學品、人員密集場所等重點領域安全監管,抓好安全風險分級管控和隱患排查治理工作,強化隱患自查自改自報自銷閉環管理。提升安全生產信息化水平。推進“安全監管+信息化”監管模式,強化元素動態監控、數據分析統計、風險預警預報和信息資源對接,提升安全監管效能。
水旱災害防禦
貫徹落實“兩個堅持、三個轉變”防災減災救災新理念,實施“預防為要、調度精準、防控智慧型、協同有序”的水旱災害防禦策略,完善水旱災害風險防控體系,健全水旱災害防禦組織,提升監測預報預警預演能力、水利工程調度能力和水旱災害搶險能力,強化風險防控意識,妥善應對洪澇、乾旱、水源地突發性污染等風險,提高水旱災害綜合防禦能力。
1.水旱災害防禦組織建設。推動建立機構健全、組織有力、運轉高效的省、市、縣、鄉四級水旱災害防禦組織,健全信息共享平台,構建會商機制和聯動機制,實現信息互聯、互通、共享。健全防汛巡查制度,提高查險排險規範化水平。加強水旱災害防禦督察,建立水旱災害防禦工作評估指標體系,加大對責任落實、水工程巡查、水毀修復、水工程調度等專項工作的督察力度。
2.監測預報預警預演能力建設。加強洪水、乾旱監測監控網路與預報預警預演預案能力建設,提高災害風險研判與應對能力。開展流域、區域主要控制站點及水庫的預測預報工作,核定全省重要河湖庫防汛抗旱特徵值。依託水利大數據和水文模型,健全流域、區域、水庫預報調度系統,加快預報調度一體化。加強聯合會商研判,完善水情、旱情預警發布機制,有序有效應對災害風險。加快推進數字孿生水網建設,提高水旱災害防禦預演水平。
3.水利工程最佳化調度。配合流域機構修訂流域性洪水與水量調度方案,組織編制修訂區域性洪澇與水量調度方案,開展骨幹河道與重點區域水生態調度方案研究。完善調度管理制度體系,強化工程調度監督管理。健全流域、區域、城市洪澇調度協調機制,開展聯合調度推演,合理分攤洪水風險,最大限度發揮水利工程體系能力。深化蘇北地區旱澇急轉期、太湖地區藍藻防控期風險調度研究,提高水利工程調度綜合效益。
4.水旱災害防禦技術支撐。建立水旱災害防禦專家庫動態管理機制,完善防汛檢查、巡查和險情報送辦法和應急搶險現場支撐機制,制定完善各類預案,提升應急處置能力和險情搶護效率。整合基礎數據,建設水旱災害防禦數字平台,推進洪水風險圖成果套用,加強水旱災害防禦技術研究,提升綜合分析與決策支持能力。
5.水利防汛搶險隊伍建設與物資儲備。完善江蘇省防汛抗旱搶險能力建設規劃,推進江蘇省防汛搶險訓練中心二期工程實施,加強隊伍培訓演練,逐步構建規模適度、行動快捷、保障有力的水利防汛搶險隊伍。加強水旱災害防禦物資儲備,構建規模適度、種類齊全、結構完善、布局合理的防禦物資及倉儲體系,探索智慧化管理和調運模式,提高防禦物資倉儲管理水平和調運效率。
智慧水利建設
加強水文基礎設施建設,建設覆蓋全省、共建共享的水利智慧型感知系統,拓展數字孿生技術套用,最佳化升級水利雲架構,強化智慧水利業務系統建設與運用,構建“全面感知、數字孿生、智慧模擬、精細決策”的智慧水利體系,以水利信息化引領水利現代化。
1.智慧型感知體系建設。健全現代水文水資源站網體系,建設水文水資源、河湖生態、水旱災害、工程安全、工程建設、節水用水、水土流失、灌區管理和水利監督等智慧型感知網路,實現水量、水質、水生態、水空間、水生境全要素的空天地立體監測。完善水利系統主要數據和服務資源的共享平台,構建江蘇水利混合雲,升級水利“一張圖”,實現信息資源高效共享。推進省水利綜合調度指揮中心建設,完善視頻會議系統,拓展視頻會商覆蓋面,滿足高頻次套用和突發性事件的會商需求。
2.數字孿生技術套用。以“數位化場景、智慧化模擬、精準化決策”為目標,開展河湖數字孿生技術套用研究,建設長江、太湖、洪澤湖等重點河湖數字孿生系統,推進集流域防洪調度、水資源管理與調配、水生態過程調節等功能為一體的數字孿生流域模擬仿真,提升水旱災害防禦和水資源調度的預報預警預演預案能力,助力河湖治理與保護。
3.智慧業務系統建設。推進“3+N”智慧型業務套用系統建設,全面提升水利行業智慧化管理水平。升級水旱災害防禦指揮、水資源與節約用水監管、河湖與河湖長制管理3大系統,支撐快速精準決策;推進電子政務、灌區管理、水文業務、水土保持監管以及工程建設管理、工程安全與運行調度、水政執法及河湖采砂管理等套用系統建設,實現核心業務智慧化套用全覆蓋。
4.網路與信息安全保障。最佳化網路架構,完善通信布局,加強移動互聯,形成立體覆蓋、安全可靠的水利信息網路體系。落實網路安全責任制,構建覆蓋智慧水利綜合感知、分析處理和智慧型套用全過程的網路安全防護體系,強化網路安全培訓與應急演練,加強安全檢測和通報,確保全全運行。
(九)水文化載體建設。
圍繞水韻江蘇願景,全力推進水情教育升級,加強頂層設計,完善制度體系,強化水文化載體建設,發揮國情水情教育基地作用。
1.水情教育。契合水韻江蘇建設、節水護水意識養成,做好水情教育頂層設計,構建以長江、大運河為軸,傳承千年治水歷史的水情教育文脈,形成多部門共同推動水情教育工作格局。推動各地依託大型水利樞紐工程、河湖水域和水文化、水利科普等各類展示場館,因地制宜創建水情教育基地,形成布局合理、種類齊全、特色鮮明的多層級水情教育基地體系。大力開展水情和水文化知識普及教育,策劃組織主題鮮明、富有特色的水情教育活動,推動水情教育進學校、進社區。開展水情教育讀物、音視頻工程,編輯出版通俗易懂的水情教育科普讀物並向中國小贈送,拍攝製作體現江蘇治水歷史與時代治水精神的水情教育音視頻作品並向媒體投放。
2.水文化建設。以長江、大運河、淮河文化研究為重點,系統推進水文化理論研究,深入研究歷史文脈與當代治水實踐關係。充分利用融媒體平台,策劃一系列重大水文化主題宣傳活動,精心創作一批水文化精品力作,大力弘揚水利精神,使之成為推動水利科學發展的強大精神動力,助力構建人水和諧的良性關係。
3.水利風景區建設。打造水利風景區精品,提高水利風景區在全省各地的主要水體與大中型水利工程的覆蓋面,保護水利遺產,彰顯河湖魅力,提高水利服務公眾高品質生活的能力。到2025年,新增省級水利風景區30家,累計建成省級水以上水利風景區200家,其中國家水利風景區不低於80家。

實施保障

建立健全規劃實施工作機制,落實改革創新舉措,強化監督考核工作,推動規劃有序有效實施。

堅持依法治水

健全法規體系。健全立法機制,堅持立、改、廢、釋並舉,加快洪澤湖保護、長江岸線保護、地下水管理等省級地方性法規的立法進程,開展防洪條例、飲用水水源地保護決定等修訂工作,出台一批服務水利高質量發展需求的規範性檔案,基本建成系統完備、保障有力的現代水利治理法規制度體系。
堅持依法行政。依法履行職責,完善權責清單,推動水利行政權力在法治軌道上規範運行。繼續深化“放管服”改革,轉變政府職能和管理方式,最佳化“不見面審批”流程,構建標準統一的審批服務模式。強化事中事後監管,釐清審批和監管權責邊界,深入推行“網際網路+監管”和“雙隨機”抽查。嚴格履行重大行政決策規範化程式,全面推行行政執法公示制度、執法全過程記錄製度和重大執法決定法制審核制度,建立完善水事矛盾預防調處機制,深化水利政務公開,推進政務誠信建設。
提升執法效能。統籌行政處罰、行政強制、行政徵收等職權和執法資源,合理劃分各級水政監察隊伍的執法職責,推動執法力量下沉。開展河湖專項整治,繼續推進河湖“清四亂”“一江兩湖”禁采等系列專項執法行動,做到存量問題全部“清零”,對新增違法行為“零容忍”。加強執法能力建設,打造過硬的執法隊伍,健全執法隊伍管理制度,推進執法制度化、規範化、專業化、標準化建設,完善執法裝備,全面提升執法效能,維護良好水事秩序。

實施創新引領

健全創新激勵機制。堅持創新引領,把創新作為第一動力,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核心戰略,建立健全涵蓋工程建設、管理保護、科技發展、人才建設等各領域的水利創新制度體系,推動新舊動能轉換,實現水利跨越式發展。探索江蘇企業“走出去”的有效路徑,助力構建雙循環發展格局。
加快創新人才培養。運用“五突出五強化”選人用人機制,建設適應水利高質量發展要求的高素質專業化幹部隊伍。完善水利工程專業技術人才評價機制,深入實施全省水利系統“111”人才計畫,激發專業技術人才創新創造活力。培育“工匠精神”,完善“技師工作室”、師帶徒培養模式,強化技能競賽和崗位練兵。深化用好“三項機制”,健全考核體系,加強正向激勵。
加強科技創新支撐。健全水利科技制度體系,落實配套政策與措施,強化以質量為導向的科研效益綜合評價體系。圍繞水安全保障和水生態環境保護等重大任務,組織開展重點科技攻關和關鍵技術研究,加大適用新型科技成果推廣套用,拓展國際合作交流,提升水利科技對水利現代化建設的支撐能力。
推進創新成果套用。加快中小型水工程標準化設計、工廠化生產與裝配式施工,提高綠色生產水平和建設效率。完善河湖、水庫、閘站等規範化管理標準,提高水利工程精細化管理水平。推進先進實用技術和成熟創新試點成果的推廣與套用,強化水生態復甦、河湖健康評估、節約用水等技術標準的制定與實施,提高行業建設管理效率與水平。

深化水利改革

推動水價水資源稅改革。加強水資源稅額標準制定、征管模式等研究,根據國家統一部署適時推進水資源稅改革試點工作。嚴格水資源費(稅)管理,按標準足額徵收,落實超計畫累進加價制度,完善差別化水資源費(稅)價格政策,促進水資源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研究深化水利工程供水價格綜合改革方案,構建完善南水北調一期江蘇境內工程水費征繳匯集工作機制,保障工程良性運行。
推進水權水市場改革。出台水權改革指導意見,試點先行行政區域、開發區、取水戶之間的水權交易,形成不同水源結構間、不同行政區域間、不同開發區間、不同行業間的水權交易模式,搭建水權交易市場,逐步探索建立豐水地區水權交易體系,先行開展深層地下水水權交易試點,通過市場機制最佳化配置水資源,實現水資源節約集約利用。
深化農村水利改革。持續深化農業水價綜合改革,全面落實農業水權分配製度和灌區取水許可制度,合理確定農業水價調價幅度和頻次,大力培育發展新型農業節水和生產經營主體,鞏固改革成果。按照產權有歸屬、管理有載體、運行有機制、工程有效益的要求,進一步落實責任主體,明確範圍標準,完善配套制度,加大資金投入,創新管護模式,建立健全農村水利工程長效管護機制,全面提升農村水利工程管護水平。
深化河湖長制實施。健全責任明確、協調有序、監管嚴格、保障有力的河湖管理保護機制,分級分類細化實化河湖長任務,完善河湖長履職標準,嚴格績效考核與責任追究,配強各級河長辦公室工作力量,不斷提升河湖長履職效能。建立健全上下協調、跨區協同、部門協力與社會協心的河長聯動機制,全面解決水污染與河湖生態環境突出問題,系統推進水資源保護與河湖生態復甦。
推進行業信用體系建設。推進行業信用體系建設,完善信用管理長效機制建設,健全覆蓋全水利行業的徵信體系,推動建設管理、河湖管理、水資源管理、水土保持等領域信用評價成果廣泛套用。建立信用監管體系,研究出台水利系統聯合獎懲措施清單,加強守信聯合激勵和失信聯合懲戒。

強化規劃實施

強化組織保障。加強黨對水利工作的全面領導,強化政策銜接和工作協調,構建政府、市場、社會共同推進的水利工作協調機制,形成水利改革合力,協同推進規劃實施。完善公共財政水利投入政策,積極利用其他政策性金融支持水利,吸引社會資本更廣泛參與水利建設,為“十四五”水利發展提供資金保障。
完善規劃管理。建立規劃編制目錄清單管理制度,明晰分類分級規劃審批許可權。強化頂層設計,完善以水利發展規劃為統領、空間規劃為基礎、綜合規劃為核心、專業專項規劃為支撐的水利規劃體系。加強規劃事前、事中、事後管理,強化規划動態監測、中期評估、總結評估和實施監督,科學推進水利建設與管理。
強化監督考核。健全監督檢查機制,創新監督方式方法,強化專業監督隊伍建設,實現對河湖管理、水資源管理、水利工程建設與運行管理、水土保持、水利資金使用、行政許可等全方位的監督管理。加強考核評估,強化水利重點工作考核管理,依法組織開展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水利建設質量工作、水土保持目標責任等考核,突出考核的系統性、牽引性、精準性,充分發揮考核“指揮棒”作用。
廣泛宣傳引導。凝聚社會共識,增強公眾水安全風險意識,營造全民參與的良好氛圍。探索節水、水法宣傳教育新形式、新途徑,增強全社會的節水意識與水法制觀念。健全公眾參與、專家論證決策機制,建立水行政主管部門主導、社會各方有序參與決策的途徑與方式,鼓勵社會監督水利工作,確保規劃公開、程式透明並得到有序實施。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