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況
中國目前概況
國際收支
國際收支持續“
雙順差”,
資本淨流入成為
順差的主要來源。初步估算,2007年
國際收支經常項目
順差約700億美元,較上年增長近50%;資本和金融項目
順差約1120億美元,增長1倍多。錯誤和遺漏項下的淨流入約200億美元。2001年以來
國際收支順差以
資本淨流入為主的趨勢進一步增強,可能意味著
中國國際收支格局進入一個新的階段,特別是非直接
投資形式的資本流動趨勢發生了根本性轉變。2002年以後,隨著本外幣利差和人民幣預期的轉變,非直接
投資形式的
資本流動由前些年的淨流出轉為淨流入,2004年約為570億美元,成為資本和金融項目
順差的主要來源。非直接
投資形式的
資本流動主要包括
出口預收貨款、
進口延期付款和關聯企業境外墊付貨款等,通常有一定的貿易和
投資背景,但往往以逐利為主要目的,因此波動性較大,存在大進大出的風險。
外匯管理部門應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加快管理方式的轉變,充分發揮
市場機制的作用,促進外貿增長方式的轉變和利用外資質量的提高,支持
國民經濟持續較快健康發展。首先,要轉變
管理思路,實行平衡管理。改變過去歧視性和不對稱的政策框架,實現外貿進出口、
資本流入流出、內資機構與外資機構、
國有企業與
民營企業同等待遇,創造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其次,要更多地運用市場、
法律等手段引導
資源配置,促進涉外經濟發展。進一步理順
外匯供求關係,逐步發揮
市場機制的作用。再次,要強化
外匯管理部門的
外匯服務意識和功能。進一步減少行政審批,簡化手續,為涉外企業、
機構、個人合法的涉外經濟經營活動提供更多的便利,充分發揮外匯
管理部門的市場監督職能;進一步整頓外匯市場秩序,加快外匯市場信用體系建設。與此同時,還需要積極配合其他兄弟部門加快涉外經濟
管理體制改革和有關政策的調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將“
國際收支保持基本平衡”作為2008年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目標之一。
研究建立該體制
溫家寶總理在講話中還指出,要研究建立調節國際收支的
市場機制和
管理體制。這是在
中國經濟發展關鍵階段,黨中央
國務院就深化金融
外匯體制改革作出的重要部署。巨觀調控四大目標之間有著內在的一致性。
國際收支不平衡是開放條件下內部經濟失衡的外在反映,反過來又會進一步加劇內部經濟失衡。因此,在巨觀調控目標中,國際收支平衡不是次要的外在的一個方面,而是一項全局性、戰略性的目標。實現這一目標,僅靠局部的、地區的或單個部門的努力是不夠的,應當有全面、長遠的打算和多個領域的協調配合。隨著對外開放不斷深入和經濟市場化程度日益提高,
外匯管制的有效性越來越弱,成本和代價卻越來越高。在年
國際收支規模達到上萬億美元的情況下,境內
機構和個人自然會根據金融市場的價格信號調整本外幣資產負債結構,價格方面一個百分點的變化就可能引起上百億美元跨境資金流向的轉變。我們要想在不影響正常對外經貿和人員往來的前提下,運用行政手段對這類資金流向實行有效的調節,幾乎是難以奏效的。因此,調節國際收支應更多地運用市場的、
法律的手段,尤其是發揮
利率、匯率等
價格槓桿的作用,行政干預只能逐漸轉為輔助性手段。建立調節國際收支的市場機制和
管理體制,還要從體制上消除影響國際收支平衡的隱患。
外匯管理形成了“寬進嚴出”、“內緊外松”、“重公輕私”的格局。隨著
外匯資源逐漸從十分稀缺轉為相對過剩,這些政策框架已難以適應經濟發展和對外開放新形勢的需要。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著力推進經濟體制改革,建立健全全面協調
可持續發展的制度保障,繼續深化
外匯管理體制改革也是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外匯
管理部門要抓住有利時機,加快改革步伐,逐步建立調節國際收支的市場機制和管理體制。
表現
金本位制
1、在
金本位制下,存在價格鑄幣流動機制,即
國際收支差額會引起
黃金的國際流動,導致該國貨幣供應量相應變動;這會改變各國的物價水平和商品國際競爭能力,並最終使國際收支趨於平衡。價格鑄幣流動機制:
國際收支逆(順)差→
黃金外(內)流→貨幣供應量減少(增加)→商品國內價格下降(上升)→出(進)口增加→逆(順)差得到糾正。
布雷頓森林體系時期
2、在
布雷頓森林體系時期,
國際收支市場調節機制主要反映在兩個方面:第一、國際收支收入調節機制,即國際收支差額會影響國民收入,並通過
進口的變化促使國際收支恢復平衡。收入調節機制:逆(順)差→國內生產下降(增加)→國民收入減少(增加)→社會總
需求減少(增加)→
進口支付減少(增加)→逆(順)差得到改善。第二、
國際收支貨幣調節機制,即國際收支差額會影響貨幣
供應量,引起
利率和價格的變化,從而促使國際收支恢復平衡。貨幣調節機制:逆(順)差→外幣支出增加(減少)→儲備減少(增加)→進口減少(增加)→逆(順)差得到糾正。
浮動匯率制
3、在
浮動匯率制下,
國際收支市場調節機制主要表現為國際收支匯率調節機制,即國際收支差額會引起匯率的變化,並通過後者調節國際收支。匯率調節機制:逆(順)差→對
外匯需求增加(下降)→外幣升(跌)本幣跌(升)→
進口(
出口)產品貴→進口減少(出口增加)→逆(順)差得到糾正。
局限性
1、在
現實生活中市場存在不完全性,影響其
國際收支調節作用的發揮。
3、市場調節機制無力解決社會制度和生產力國際差異等因素造成的
國際收支失衡。
4、在市場調節機制發生作用的過程中,
國民收入、價格、
利率、匯率、
貨幣供應量等變數的變化可能給一國經濟帶來消極影響。
5、各國政府都在不同程度上積極
調節國際收支,這有時使國際收支市場調節機制受到限制。
政策措施
外匯緩衝政策
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
匯率政策
直接管制
一般原則
(一)根據
國際收支不平衡的原因選擇適當的調節方式。
(二)儘量避免
國際收支調節措施給國內經濟帶來過大的消極影響。
影響
貨幣一價格機制
“貨幣一價格機制”是英國
經濟學家大衛·
休謨(DavidHume)1752年最早提出來的,其論述被稱為”價格一現金流動機制”。”貨幣一價格機制”與”價格一現金流動機制”的主要區別是貨幣形態。在休謨的時期,
金屬鑄幣參與
流通,而在當代,則完全是紙幣流通。不過,這兩種機制論述的
國際收支自動調節原理是一樣的。在
金本位條件下,當一國
國際收支出現
逆差時,意味著對外支付大於收入,
黃金外流增加,導致
貨幣供給下降;在其他條件既定的情況下,物價下降,該國
出口商品價格也下降,出口增加,國際收支因此而得到改善。反之,當
國際收支出現大量盈餘時,意味著對外支付小於收入,
黃金內流增加,導致
貨幣供給增加;在其他條件既定的情況下,物價上升,該國出口商品價格也上升,出口減少,
進口增加,國際收支
順差趨於消失。“貨幣一價格自動調節機制”的另一種表現形式是相對價格水平變動對
國際收支的影響。當一國國際收支出現
逆差時,對外支出大於收入,對
外幣需求的增加使本國貨幣的匯率下降,由此引起本國出口商品價格相對下降、
進口商品價格相對上升,從而出口增加、進口減少,
貿易收支得到改善。
收入機制
利率機制
利率機制是指一國
國際收支不平衡時,該國的利率水平會發生變動,利率水平的變動反過來又會對國際收支不平衡的調節起到一定的調節作用。當一國國際收支發生
逆差時,該國的
貨幣存量(供應量)相對減少,
利率上升;而利率上升,表明本國
金融資產的
收益率上升,從而對本國金融資產的
需求相對上升,對外國金融資產的需求相對減少,資金外流減少或資金內流增加,
資本與金融項目得到改善。同時,
利率上升會減少
社會總需求,
進口減少,
出口增加,
貿易收支也會得到改善。
調節
政策調節
市場失靈 時,
國際收支自動調節機制的作用將被削弱或失效,需要政府對市場進行適當干預,以實現
國際收支平衡。政府對
國際收支進行調節的手段多種多樣,各國政府根據本國的國情採取不同措施對國際收支進行調節。
6.供給調節政策在運用政策
調節國際收支時,不應忽略
社會總供給的作用。從供給角度講,
調節國際收支的政策有
產業政策、
科技政策和制度創新政策。這些政策旨在改善一國的經濟結構和產業結構,提高
勞動生產率,增加出口商品和勞務的生產,提高產品質量,降低生產成本,以此達到增加
社會產品(包括出口產品和進口替代品)的供給、改善
國際收支的目的。供給政策具有長期性,雖然在短期內難以有立竿見影的效果,但它可從根本上提高一國的經濟實力與科技水平,從而為實現
內外均衡創造條件。 (1)
產業政策。
產業政策的核心在於最佳化產業結構,根據國際市場的變化和自身的比較優勢制定正確的
產業結構規劃,鼓勵發展和擴大一部分優勢產業,對一些缺乏根本競爭力的產業部門進行調整、限制,乃至於取消。政府實施
產業政策的重要目的,在於克服資源在各產業部門間流動的障礙,使本國產業結構的變動能適應世界市場的情況,從而達到減少乃至消除結構型的
國際收支失衡。(2)
科技政策。現代各國之間的經濟
競爭越來越體現為科技水平的競爭,
科學技術是第一
生產力、發揮知識在經濟成長中的核心作用已成為各國政府和人們的共識。對於
開發中國家而言,
科技政策的含義包括以下三個方面:第一,推動技術進步。從內部看,要重視和加強科學技術的研究、套用和推廣,重視技術教育,鼓勵技術發明和創新,使原有的傳統技術不斷得到改進。從外部看,要通過引進國外先進
技術,在原有企業或新建企業直接採用國外先進生產方法或工藝,代替傳統的生產方法和工藝技術。政府應在這兩項工作中都發揮指導作用,引導企業實現技術進步。第二,提高
管理水平。現代
管理是經濟發展的結果,反過來它又大大促進了經濟的進一步發展。提高
管理水平的重點在於採用先進的管理理念、方法和管理經驗,改進管理手段,培養企業家階層。第三,加強
人力資本投資。
人力資本在社會經濟發展申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它是運用科技進行
管理的主體。對於
開發中國家來說,真正制約其經濟發展和
現代化的決定因素,不只是
物質資本和技術,而是缺乏
人力資本優勢,低下的勞動力素質是無法對現代化技術設備進行使用和
管理的。增加
人力資本投資主要是增加
投資強度,調整
教育結構,改革教育體制,鼓勵國際交流,從而最終提高本國勞動力的素質。 (3)制度創新政策。制度創新政策是針對經濟中存在的制度性缺陷而提出的。如不少國家都存在著大量規模龐大、效率極其低下的
國有企業,因
體制不合理,這些企業對市場信號反應遲緩,缺乏自我約束、自我發展的能力,經營狀況極差,往往只能依靠國家的大量隱性的或顯性的
財政補貼予以維持。如果經濟中存在的低效率有普遍的制度性原因,進行制度創新就顯得非常必要。制度創新政策主要表現為企業制度改革,包括企業創立時的
投資制度改革、企業
產權制度改革,以及與此相適應的企業
管理體制改革。富有活力的、具有較強競爭力的
微觀經濟主體是實現
國際收支均衡目標的基礎。
7.政策搭配實際上,一國政府到底採用什麼樣的政策來
調節國際收支,首先取決於
國際收支失衡的性質,其次取決於國際收支失衡時國內社會和
巨觀經濟結構,再次取決於
內部均衡與外部平衡之間的相互關係。每一種
國際收支調節政策都會對巨觀經濟帶來或多或少的調節
成本,所以必須進行
相機抉擇,搭配使用各種政策,以最小的經濟和社會代價達到國際收支的平衡或均衡。正確的政策搭配是
國際收支成功調節的核心。
國際調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