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儲備資產

國際儲備資產

國際儲備資產是一國為維持國際收支平衡而持有的用於對外支付,並維持本國貨幣匯價穩定的黃金和外匯資產的總和。它是一國經濟實力的標誌,也是體現清償能力和資信的高低。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國際儲備資產
  • 外文名:international reserve assets
  • 地位:是一國經濟實力的標誌
  • 經濟活動規模:可用國民生產總值來體現
構成要素,內容,特點,確定因素,經濟發展水平,上下限之間,發展階段,來源,比例,

構成要素

其構成要素為: ①黃金儲備,是國際支付和清算中的最後手段。②外匯,為可自由兌換外匯。目前各國的外匯儲備仍以美元為主,也包括某些已開發國家的貨幣在內。③特別提款權。是聯合國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發行的一種記賬單位。按照會員國在國際貨幣基金所攤付的份額比例進行分配,供會員國用於政府間結算或償還基金組織貸款。④在國際貨幣基金中的儲備淨額。為成員國向基金組織繳納的25%外匯資金份額可用以平衡國際收支。

內容

經濟活動規模
經濟活動規模可用國民生產總值來體現。從理論上講,如果一國的經濟活動規模大,而該國又非儲備貨幣發行國,則其會增加國際儲備需求;反之,經濟活動規模小,會減少國際儲備需求。一般來說,國際儲備大小與一國經濟活動的規模大小成正比。
我國香港外匯儲備資產達1581億美元我國香港外匯儲備資產達1581億美元
國際收支差額
國際儲備的主要作用之一是彌補國際收支逆差,因此,一國的國際收支狀況對該國的儲備需求具有決定性的影響。一般來說,一國國際儲備需求與其國際收支逆差呈正方向變化,逆差出現的頻率越高,數額越大,對國際儲備的需求量也就越大。另一方面,一國國際儲備需求與其國際收支順差呈反方向變化,一國若出現持續性順差,對國際儲備的需求就相應地逐漸減少。如果一國國際收支平衡,則國際儲備維持正常狀況即可。多數開發中國家因受經濟結構不平衡、經濟政策失當以及不合理的國際經濟秩序的影響,國際收支出現逆差,迫使它們提高國際儲備需求水平。
儲備量的影響
國際收支差額對適度儲備量的影響,主要包括兩大方面:
第一,貿易收支差額。國際學術界最初分析國際收支對儲備需求的影響,就是從貿易收支差額開始的。而其主要又是考察進口規模。美國耶魯大學特里芬教授開創了系統研究貿易進口額與國際儲備量比例關係的先例,並在經驗數字基礎上提出了著名的“特里芬法則”,產生了廣泛的影響。應該指出,一個國家進口規模的大小,確實是影響國際收支進而影響儲備需求的主要因素,但不是唯一因素。單從這個因素去考察儲備需求進而推論貨幣當局應該持有多少的外匯儲備,會降低適度儲備量確定的準確性。因為進口僅僅表示資金的一種單向流動,只有考慮到進出口或國際收支差額,從資金的雙向運動中把握一國一定時期對儲備的實際需求,才能得出較為準確的儲備需求水平。
我國香港外匯儲備資產達1581億美元我國香港外匯儲備資產達1581億美元
第二,資本收支差額。資本收支可以包括長期資本收支、短期資本收支、實質資本收支、貨幣資本收支,等等。為了分析方便,我們僅取對儲備需求影響較大的一個變數,即一國一定時期的外債餘額來分析。一般來講,一國舉借的外債多,那么外債到期償還的壓力就大,則對外匯儲備的需求比較強烈;反之,對外匯儲備的需求相應就小。
外匯管制與匯率制度
的安排如果一國經濟開放度低,對外實行嚴格的外匯管制,一切外匯收支都按計畫或須經批准,則用匯量必然受到限制,在這種情況下,對外匯儲備的需求一般會小些;反之,對外匯儲備的需求會大些。與外匯管制相關的一個措施,便是一國對匯率制度的安排。前已述及,外匯儲備的一個主要作用是平衡國際收支,另一個主要作用就是干預匯率,因此,儲備需求與匯率制度是密切關聯的。即一國無論是實行固定匯率制,還是選擇管理浮動匯率制,都會影響到國際儲備需求水平的高低。例如,在一國實行固定匯率制的情況下,由於匯率的波動受到事先約定的波幅的限制(波幅較小),且一國不願意經常性地改變匯率水平(在布雷頓森林體系下,IMF一般也不允許),則該國金融當局就有干預外匯市場的義務。
國際儲備資產國際儲備資產
因此,相對來講,它就需要持有較多的外匯儲備,以應付國際收支可能產生的突發性巨額逆差或外匯市場上突然的惡性投機的衝擊,維持匯率波動的界限。如果一國實行管理浮動匯率制,則政府的靈活性較大。但若此制度下匯率波動次數過多、幅度過大,一國貨幣當局為了不因匯率變動傷及本國的經濟,也會進行干預。實際上迄今為止,世界上還沒有一個國家真正實行過徹底的自由浮動匯率制,當今世界匯率制度的主流是管理式浮動匯率制,加上現實中匯率頻繁波動,因此各國對市場的干預時時存在,甚至因諸如強大熱錢(hotmoney)等投機的全球化,單靠某個國家已無法對外匯市場進行良好的駕馭,因此一個國際性的干預機制--聯合干預逐漸形成並日趨成熟;可見,即使在較為靈活的匯率制度下,保持適度的外匯儲備也是必須的。

特點

作為國際儲備的資產必須具備這樣三個特點:
其一,它必須為一國貨幣當局所持有,而不是為其他機構或經濟實體所持有;
其二,它必須具有流動性,即能夠進行轉移和轉換;
其三,它必須能為各國所普遍接受。

確定因素

經濟發展水平

一國的國際儲備水平應根據該國的經濟發展水平確定。其下限是保證該國最低限度進口貿易總量所必需的儲備資產量,又稱經常儲備量,是一國經濟發展的臨界制約點。上限是該國在經濟發展最快時可能出現的外貿量與其他金融支付所需要的儲備資產量,又稱保險儲備量。它表明該國的國際清償能力是否足以應付最高的經濟發展水平和任何偶發事件對國際儲備資產的需求。
國際儲備資產國際儲備資產

上下限之間

一國的最適國際儲備量應處於上、下限之間,其確定因素主要有:
經濟活動規模的大小,通常以一國國民生產總值(GNP)來衡量,國際儲備的數量與國民生產總值成正比;
②經濟的開放程度和國民經濟對外貿的依賴程度,一國的國際儲備數量與該國經濟的開放程度和國民經濟對外貿的依賴程度成正比;③外貿條件的變化方向,外貿條件良好,進出口能大致平衡或有出超,儲備數量可適當減少,外貿條件惡化就有可能動用較多儲備;④偶發事件對國際儲備的需求,其額度可參照經濟規模和偶發事件出現的平均機率及程度來確定。

發展階段

英鎊儲備體系
資本主義發展初期,國際商品交換中的主要流通手段支付手段是黃金。因此,黃金是國際儲備的最初形式。但隨著國際貿易的不斷發展,黃金生產趕不上國際貿易發展的需要。而英國作為當時最強的經濟和貿易大國,處於國際貿易和金融的中心地位,英鎊也成為國際間的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因此,國際儲備的主要形式由黃金髮展為黃金-英鎊儲備體系。
黃金儲備體系
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後,美國經濟力量逐步上升而英國經濟力量相對下降,使用美元進行國際結算的業務逐漸增多。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英國經濟遭受嚴重破壞,國際收支日益惡化,英鎊的國際地位不斷下降,美元作為儲備貨幣的地位超過英鎊。國際儲備的主要形式發展為美元-黃金儲備體系。
美元儲備體系
布雷頓森林會議建立了以美元為中心的國際貨幣體系。在這一體系中,美元與黃金掛鈎,各國貨幣與美元掛鈎,美元成為各國國際儲備的主要資產。
多種貨幣儲備體系
60年代末期以來,由於西歐和日本經濟力量的相對增強和美國經濟力量的相對衰落,美國國際收支逆差持續增加,黃金儲備不斷減少,美元危機頻繁發生。為避免美元匯率動盪造成外匯儲備資產損失,一些國家開始調整外匯儲備的貨幣構成,國際儲備體系開始由單一的美元向多種貨幣儲備發展。在國際儲備日趨多元化的階段,對儲備資產的管理變得極為重要。方法主要是控制黃金儲備數額,外匯儲備的規模,貨幣種類的構成及比例,以及對儲備資產的資金運用和安排。基本原則是要達到流動性盈利性的最優組合。

來源

國際收支順差;②政府或貨幣當局向外借款;③貨幣當局通過干預外匯市場而收進外匯;④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分配的特別提款權;⑤貨幣當局增加黃金持有量,或者從國內收集黃金並集中於中央銀行,或者在國際黃金市場上購買黃金。

比例

黃金儲備比例的確定
國際儲備資產的構成是多種多樣的,包括黃金、外匯、儲備頭寸以及特別提款權等。國際儲備資產的結構管理,就是指對這些資產的管理,即確定這些資產之間的最佳構成比例,以應付各種國際支付,避免動盪多變的國際金融市場帶來的風險。
黃金相對於其他儲備資產保值、安全可靠的優點:
第一、黃金是唯一具有內在價值的儲備資產。在紙幣本位制條件下,以黃金作為儲備資產,可以避免因通貨膨脹而可能帶來的貶值風險。有時,黃金價格隨著通貨膨脹而相應上升,從而保持原有的實際價值。因此,在世界性通脹日趨嚴重或主要國家貨幣貶值日趨嚴重時,黃金是唯一的可靠的保值手段。這也是黃金儲備的主要作用。
第二、黃金是唯一可稱為“社會的一般財富”的儲備資產。
第三、一國的黃金儲備屬於國家主權範圍,可以自由支配,不受任何外國或超國家權力的干預。因此,持有黃金儲備,是維護本國主權的一個重要手段,人們稱之為“彈藥庫”動機(“war--chest”motive)。60年代戴高樂執政期間,法國曾用美元向美國大量兌換黃金,正是出於這種動機。而其他儲備資產,都是當作一種對外債權而用於國際支付,而且必須受債務國或負債的金融機構的信用和償付能力的制約,因此,具有“內在的不穩定性”。在國際政治經濟局勢動盪時,這種不穩定性將十分突出。
第四、黃金始終是唯一的最終的國際支付手段。因此,各國都持有一定量的黃金儲備
黃金儲備資產不足
第一、黃金不便用作日常的清算支付手段。因用黃金結算還要連帶現金輸送或拍賣等過程,遠不如非現金結算迅速方便。70年代以來,世界各國主要是用外匯充當日常的國際支付手段。
第二、黃金儲備盈利性較低。黃金的主要作用是保值,缺乏盈利能力。與外匯相比,黃金自身不會增值,相反,持有黃金還需要支付貯藏費用。如果黃金要保值,只能依靠金價的上升,決定於金價上升的幅度是否大於貯藏費用。80年代以來,金價暴漲的因素逐漸消失,到了90年代黃金價格不升反跌,因此,若以80年代初的黃金價格為計算基礎的話,各國持有黃金儲備不僅沒有收益,反而虧損。可見,黃金的盈利性大大降低了。
第三、黃金儲備流動性弱。從90年代起,黃金已逐漸蛻化為一種缺乏流動性的資產,尤其在黃金非貨幣化後,如果想利用黃金干預市場,還必須轉彎抹角--把黃金轉換為外匯。這種轉換既麻煩又增加轉換費用,形成額外的負擔。
由於黃金儲備有著上述三個缺點,因此,各國貨幣當局持有黃金的比例總的來說有下降的趨勢。展望未來,估計各國貨幣當局仍會執行穩定或略有下降的黃金儲備政策。
外匯儲備比例的確定
外匯儲備比例的確定,包含有兩重含義:一是外匯儲備與黃金儲備及其他儲備資產的比例的確定,二是外匯儲備中各種貨幣構成比例的確定,即最優結構的確定。前者,在黃金儲備比例確定後,也就基本上確定下來了。後者則較為複雜,尤其儲備貨幣多元化以來,美元、日元、馬克、英鎊等各種儲備貨幣並存,因此,怎樣安排最佳比例的儲備貨幣組合,避免遭受匯率變動可能帶來的損失,變得至關重要了。
外匯儲備最佳比例
各國貨幣當局如何選擇和確定外匯儲備中各種貨幣的最佳比例呢?其方法是做好以下三種選擇:
第一、儲備貨幣的品種選擇
在一般情況下,應儘可能地增加硬貨幣的儲備量,減少軟貨幣的儲備量。但還必須注意,並非硬貨幣保持得越多越好。這是因為:(1)硬貨幣的利率一般較軟貨幣為低,保持硬貨幣可避免匯率風險,但要損失一定的利息收入。因此,一國應先權衡“利息”與“風險”的得失,然後再確定持有何種貨幣及其量的大小。(2)一國儲備中貨幣總是有“軟”有“硬”的,如果是清一色的硬貨幣,到了支付時,還得兌換成軟貨幣,這既會碰到匯率風險,也會增加一定的兌換費用。(3)硬貨幣軟貨幣的區分又是相對的,即硬貨幣在某一時期可能會變“軟”,如果全部保持硬貨幣,一旦硬貨幣變成軟貨幣時,就要承受匯率損失了。因此,軟硬貨幣如何組合,還得以辯證的觀點、運動的眼光,從長期與短期的匯率波動狀況中作全面考察與選擇。
第二、儲備貨幣的匯率選擇
各國貨幣當局應根據各種儲備貨幣匯率變動的幅度進行選擇。一般來說,應儘可能增加匯率波動幅度較小的貨幣儲備量,減少匯率波動幅度較大的貨幣儲備量。由於在短期內國際金融市場匯率變動頻繁,加之政府的干預,因此匯率的變動趨勢很難預測,這時,可以比較各種儲備貨幣長期內匯率波動的平均幅度來選擇,以減少匯率波動的貶值風險。
第三、儲備貨幣中的需求選擇 它包括兩方面:一是指根據本國對外貿易結構和其他金融活動對儲備貨幣的支付需求進行選擇,即對某種儲備貨幣需求大,就儘可能增加其儲備量;反之,就減少儲備量。二是指根據本國干預外匯市場、維持本國貨幣匯率穩定對儲備貨幣的需求進行選擇。一種貨幣用於干預市場多的話,就需多儲備;反之,少儲備。一些儲備貨幣發行國,儘管它能用本國貨幣支付逆差,但還要選擇其他國家的貨幣作為國際儲備,以備隨時干預外匯市場之需。
由於外匯儲備能夠克服黃金儲備的弱點,流動性大,盈利性高,因此,世界各國持有的外匯儲備較之其他儲備資產比例都較高,其中,仍以美元占最高比例,以下依次為馬克、日元、英鎊等,只是美元的比例有不斷下降的趨勢,而其他貨幣則有上升之勢。
儲備頭寸和特別提款權比例的確定
各成員國分到的儲備頭寸和特別提款權的數量都取決於各國向基金組織繳納的份額,且受基金組織的分配安排或控制,不能隨意變更。80年代以來,這兩種儲備資產在各成員國儲備資產總額中所占的比重,始終未突破9%,而黃金儲備外匯儲備則達90%以上。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