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生原因
50年代時期
1950年韓戰爆發後,美國國際收支連年
逆差,
黃金儲備不斷流失各國中央銀行卻仍按35美元兌換1盎司黃金的官價向美國兌換黃金。到1959年底,美國的
黃金儲備減少到只夠償付其全部對外流動負債的水平。此後,美元繼續外流,到 1960年12月,美國對外流動負債已達214億美元,而
黃金儲備卻減少到184億美元,美元信用大為動搖,終於爆發了戰後第一次大規模的美元危機。
60年代時期
60年代的越南戰爭使美國國際收支進一步惡化,1968年 3月又爆發了空前嚴重的
第二次美元危機。僅半個月,美國
黃金儲備就流失14億美元。在猛烈的
金融危機風暴衝擊下,美國再也無力維持自由市場的黃金官價,只得一面要求英國暫時關閉倫敦黃金市場,一面召集於
第一次美元危機後成立的
黃金總庫成員國到華盛頓舉行緊急會議。
黃金總庫各國中央銀行行長華盛頓會議決定,美國及黃金總庫不再按官價向黃金
市場供應黃金,任其市場價格自由漲落;但各國政府或中央銀行仍可按黃金官價進行
結算。由此形成了黃金比價制,自由市場的
黃金價格與其官價完全脫離。
70年代時期
進入70年代,美國國內
通貨膨脹愈演愈烈,
財政赤字和
國際收支逆差不斷擴大,致使1971年5月和7月又連續爆發兩次美元危機。為應付國內經濟困難,尼克森政府於當年8月宣布實行“新經濟政策”,對內凍結工資和物價,對外停止各國中央銀行用美元向美國兌換黃金,美元和黃金開始脫鉤。其後,在當年12月和1973年2月,美國兩度宣布美元貶值。接著,西方各國紛紛取消本國貨幣與美元的固定匯率,採取浮動匯率。1976年,牙買加會議召開,正式取消黃金官價,並實施黃金非貨幣化。
具體內容
正是在上述背景下,美國竭力主張削弱乃至取消黃金在
國際貨幣體系中的作用,貫徹實行黃金非貨幣化。其主要目的是不再用黃金去收回國際市場上數千億美元遊資,而是繞開黃金,直接憑藉其經濟實力,重建失去的美元霸權地位。自從黃金官價取消後,國際金融市場上就不再有一個固定價格作為定值標準,原先反對黃金非貨幣化的法國等西歐國家,也被迫同意取消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有關黃金條款。在各國的
匯率決定過程中,黃金不再發揮作用,
黃金價格也隨即劇烈波動,
黃金儲備也不再作為
支付手段來平衡進出口貿易和
國際收支差額。
但是,黃金並沒有完全退出
貨幣制度歐洲貨幣體系的黃金準備,各國中央銀行的黃金準備仍在增加70 年代後,金價與西方主要貨幣匯率的波動仍保持一定的關係。同時,出於對
浮動匯率的頻繁波動及難以實施的有效的
國際貨幣合作等問題的擔心,西歐一些國家又重提恢復黃金的貨幣作用,以
固定匯率制重新取代浮動匯率制的主張。80年代初,黃金再貨幣化的呼聲日益高漲,但由於黃金產量跟不上世界
商品生產和交換的需要,黃金已不大可能再恢復金本位制時代所具有的那種作用,加之各國對此爭議很大,因而黃金非貨幣化仍是目前的主要趨勢。
非貨幣化時期
從法律的角度看,
國際貨幣體系的黃金非貨幣化到1978年才正式明確。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在1978年以多數票通過批准了修改後的《國際貨幣基金協定》。該協定刪除了以前有關黃金的所有規定。宣布:黃金不在作為貨幣定製標準,廢除黃金官價,可在市場上自由買賣黃金;取消對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必須用黃金支付的規定;出售國際貨幣基金組織1/6的黃金,所得利潤用於建立幫助低收入國家優惠
貸款的基金;設立
特別提款權代替黃金用於會員國與IMF之間的某些支付等等。
非貨幣化影響
國際黃金非貨幣化的結果,使黃金成為了可以自由擁有和自由買賣的商品,黃金從國家金庫走向了尋常百姓家,其流動性大大增強,
黃金交易規模增大,因此為黃金市場的發育、發展提供了現實的
經濟環境。黃金非貨幣化的30年來也正是世界黃金市場得以發展的時期.可以說黃金非貨幣化使各國逐步放鬆了黃金管制,是當今黃金市場得以發展的政策條件,但同樣需要指出的是,黃金制度上的非貨幣化與現實的非貨幣化進程存在著滯後現象。
國際貨幣體系中黃金非貨幣化的法律過程已經完成,但是黃金在實際的經濟生活中並沒有完全退出金融領域,當今黃金仍作為一種公認的
金融資產活躍在投資領域,充當國家或個人的
儲備資產。
當今的黃金分為商品性黃金和金融性黃金。國家放開黃金管制不僅使商品黃金市場得以發展,同時也促使金融黃金市場迅速地發展起來。並且由於交易工具的不斷創新,幾十倍、幾百倍的擴大了黃金市場的規模。當今,在黃金商品性市場和
金融投資性市場中,商品實物
黃金交易額不足總交易額的3%,
金融投資性黃金交易是黃金市場的主流,達到市場份額的90%以上。在
金融投資性黃金交易中又以黃金
金融衍生品交易為主。而且,世界各國央行仍保留了高達3萬噸的
黃金儲備。1999年9月26日歐洲央行及14個歐洲國家央行發表聲明,再次確認黃金仍是公認的
金融資產,並簽定了《華盛頓協定》,表示要約束自己的售金行為。
作為特殊的貴金屬,黃金目前依然是世界各國所青睞的主要
國際儲備。當今黃金仍作為一種公認的
金融資產活躍在金融投資領域,充當國家或個人的
儲備資產。目前黃金仍然是國際上可以接受的繼美元、
歐元、英鎊、日元之後的第五大
硬通貨。
有關爭論
在西方國家,黃金非貨幣化論早在20世紀30年代就隨著
國際金本位制的崩潰和凱恩斯經濟學的問世而產生了。60年代初發生
第一次美元危機,以美國經濟學家R.特里芬的觀點為代表,黃金非貨幣化形成思潮。70年代中後期,國際貨幣基金組織《
牙買加協定》宣布廢除黃金的世界貨幣職能後,黃金非貨幣化遂成為西方國家有關黃金貨幣作用理論問題的主流。但主張黃金再貨幣化的觀點仍時有反映,主要是擔心
國際儲備多元化與分散化失卻了黃金的自動約束,會導致
世界貨幣無限制增長,從而引起世界性
通貨膨脹和
匯率的頻繁變動;但同時也考慮到恢復金本位制的現實可能性不大,因而只是希望維持黃金在
國際貨幣體系中再度占據重要地位。所以,在西方國家學術界黃金非貨幣化已成定論。
在中國,學術界關於黃金非貨幣化問題存在著兩種相反的觀點。一種觀點認為,黃金已不再是
世界貨幣,而且不再是決定
貨幣匯率的主要因素;另一種觀點認為,黃金實際上只是被人為地非貨幣化,儘管如此,它仍然維持其世界貨幣地位,在不遠的將來還有可能發生黃金再貨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