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域環境 四川老君山自然保護區位於四川省宜賓市屏山縣境內
龍華古鎮 ,地處
東經 103°57'—104°04',
北緯 28°39'—28°43'。東西長約11.6km,南北寬約7.4km,總面積3500公頃。
老君山自然保護區概貌
保護區地處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熱點地區的
涼山 山系。位於四川盆地南緣,
金沙江 下游北岸,
岷江 下游兩岸。東臨川南丘陵,西北接川西南山地,南連滇東高原。地質構造體系為冒水背斜、五指山復背斜及中都河向斜組成。
小涼山 支脈五指山系由西向北向東南延伸,貫通屏山全境。老君山為其主峰,高2008.7米。境內山脈縱橫,溝谷交錯,山高坡陡,地形破碎。大部分海拔為300~1400米。山地集中在中西部,占幅員面積90.77%。丘陵分布在東北部,僅占9.23%。地質構造體系為冒水背斜、五指山復背斜、天宮堂背斜及期間中都向斜組成。森林覆蓋率為18%,在1500米以上高山,覆被可達80%。土壤以山地黃棕壤土為主,占幅員面積43%,其次為紫色土壤,占幅員面積26%,水稻土占幅員面積10%,其餘為少量潮土、黃壤土。
境內屬中亞熱帶濕潤型季風氣候,垂直氣候差異大。年平均氣溫為14.9℃。積溫:矮山5810-5440℃,二半山5400-4300℃。日照年均950.7小時,處於全國日照最少中心邊緣。累計平均無霜期為300天,矮山330天,高山280天。降水量年平均1066毫米,但地區分布不均。中都河河谷帶,年均802毫米,少於800毫米的年份占50%,最少年僅400毫米,而龍華地區年平均為1574毫米,最高竟達2388毫米。在季節分配上,降水也極不均勻,夏季,約占全年降水量80%,秋季約占20%。
老君山,原名青姑山,因當地民間傳說太上老君在此修道成仙而得名。系青藏高原
橫斷山脈 大小涼山往東延伸的支脈五指山的一片,為
小涼山 五指山系,最高海拔為2008.7米,是川南第一高峰,與
峨眉山 南北遙望,稱為姊妹山;有世界第一立佛八仙山大佛,高37米,造型淳樸完美,令人嘆為觀止;十里細沙溪青山滴翠、溪水碧藍、風光秀美;2.4萬株植物活化石——桫欏樹群世上稀有,此外,它也是四川省以雉類及其棲息地為主要保護對象的自然保護區之一,金錢豹、黑熊等珍稀保護動物極具研究價值。山頂常年煙雲靄靄,霧鎖蔥蘢,高山聳峙,深谷回晌,懸泉瀑布飛漱其間,是四川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原始林保存最完好的片區之一,也是川南唯一的亞熱帶原始林區,老君山主峰海拔2008米,河谷地帶海拔298米。山多峰巒、幽谷,野生花卉、瀑布相間,風光漁通。
保護目標 保護區的主要保護對象是四川山鷓鴣和白腹錦雞、白鷳、
紅腹角雉 等雉科鳥類,以及與其伴生的珍稀野生動植物和亞熱帶闊葉林生態系統。
動物系統 老君山保護區的四川山鷓鴣
保護區內有國家重點保護物種6種,占保護區獸類總數的11.8%。其中國家I級保護哺乳動物1種,為
林麝 (Moschus berezovskii)。屬國家II級保護的獸類有5種,分別為
獼猴 (Macaca mulatta)、
黑熊 (Selenarctos thibetanus)、
斑林狸 (Prionodon pardicolor)、
青鼬 (Martes flavigula)和
斑羚 (Nemorhedus goral)。
四川省重點保護動物5種,分別為
香鼬 (Mustela altaica)、
豹貓 (Felis bengalensis)、
赤狐 (Vulpes vulpes)、
毛冠鹿 (Elaphodus cephalophus)和
大鼯鼠 (Petaurista petaurista),占保護區內獸類總數的9.8%。
收入CITES 名錄的有6種,占保護區獸類總數的11.8%,其中附錄I的物種有
黑熊 、
斑林狸 和
斑羚 3種,附錄II的物種有
獼猴 、
豹貓 和
林麝 3種。
中國特有獸類12種,占保護區內獸類總數的23.5%。分別為長尾鼴(Scaptonyx fusicaudus)、
長吻鼴 (Talpa longirostris)、
川西長尾鼩 (Soriculus hypsibius)、
紋背鼩鼱 (Sorex cylindricauda)、
林麝 、
小麂 (Muntiacus reevesi)、
岩松鼠 (Sciurotamias davidianus)、
復齒鼯鼠 (Trogopterus xanthipes)、
高山姬鼠 (Apodemus chevieri)、
安氏白腹鼠 (Niviventer andersoni)、
川西白腹鼠 (Niviventer excelsior)和
中華絨鼠 (Eothenomys chinensis)。
《四川資源動物志》(第一卷,1982)和四川省陸生脊椎動物調查記錄屏山縣有分布的國家保護動物還有7種,其中國家I級2種,為
豹 (Panthera pardus)和
雲豹 (Neofelis nebulosa),國家II級保護動物5種,為
豺 (Cuon alpinus)、
金貓 (Felis temmincki)、
穿山甲 (Manis pentadactyla)、
鬣羚 (Capricornis sumatraensis)和
岩羊 (Pseudois nayaur)。
昆蟲綱
保護區內鑑定到屬種的昆蟲有150種,隸屬9目50科(附表7)。其中,
鱗翅目 、
鞘翅目 、
半翅目 和
雙翅目 昆蟲共41科,占總科數的82%。鱗翅目科數最多,有18科,占總科數的36%;其次為鞘翅目11科,占總科數的22%。從種數上看,鱗翅目最多,有74種,占總種數的49.33%;其次為鞘翅目36種,占總種數的24%;雙翅目13種,占總種數的8.67%;半翅目10種,占總種數的6.67%。保護區的昆蟲在區系構成上屬東洋界,但與古北界臨界,兩區的種類混雜。
昆蟲區系以東洋界占絕對優勢,其中包括一些典型亞熱帶種類。代表種類有:半翅目的
麗盾蝽 (Chrysocoris grandis)、米字長盾蝽(Scutellera fasciata)、
斑背安緣蝽 (Anoplocnemis binotata)、
瘤緣蝽 (Acanthocoris scaber)、箭痕腺長蝽(Spilostethus hospes)、褐刺脛長蝽(Horridipamera inconspicua)、直翅目的斜翅蝗(Eucoptacra praemorsa)、
紅褐斑腿蝗 (Catantops pinguis pinguis)、日本菱蝗(Tetrix japonica),膜翅目的黃柄泥蜂(Sceliphron madraspatanum)、四脊泥蜂(Sphex aurullentus)、銀毛泥蜂(Sphex argentatus)、黑毛泥蜂(Sphex subtruncatus)、皺胸泥蜂(Ammophila atripes)等。
兩棲綱
該保護區有兩棲動物計20種,隸屬於1目6科9屬(分類系統按趙爾宓,2000)。其中
角蟾科 2屬3種,
蟾蜍科 1屬2種,
雨蛙科 1屬1種,
蛙科 3屬10種,
姬蛙科 1屬2種,
樹蛙科 1屬2種。
該保護區的兩棲動物中,屬於中國特有種的有
大齒蟾 (Oreolalax major)、
峨眉角蟾 (Megophrys omeimontis)、
華南湍蛙 (Amolops ricketti)、仙姑彈琴蛙(Rana daunchina)、
無指盤臭蛙 (Rana grahami)、
沼蛙 (Rana guentheri)、
綠臭蛙 (Rana margaratae)、峨嵋林蛙(Rana omeimontis)、
滇蛙 (Rana pleuraden)、
峨眉泛樹蛙 (Polypedates omeimontis )等10種(附表6)。
依據張榮祖(1999)的動物地理區系劃分方法,保護區內兩棲動物中屬季風型的有
中華蟾蜍 (Bufo gargarizans)和
黑斑蛙 (Pelophylax nigromaculata)2種,占兩棲動物調查種數的10%。屬東洋型的有6種,分別為
黑眶蟾蜍 (Bufo melanostictus)、
無斑雨蛙 (Hyla immaculata)、
粗皮姬蛙 (Microhyla butleri)、
飾紋姬蛙 (Microhyla ornate)、
澤蛙 (Rana limnocharis)和
斑腿泛樹蛙 (Polypedates megacephalus),占種數的30%。屬喜馬拉雅—橫斷山區型及雲貴高原型的有7種,分別為
峨眉角蟾 (Megophrys omeimontis)、
峨眉齒蟾 (Oreolalax omeimontis)、
棘腹蛙 (Paa boulengeri)、仙姑彈琴蛙(Rana daunchina)、
無指盤臭蛙 (Rana grahami)、
滇蛙 (Rana pleuraden)和
峨眉泛樹蛙 (Rhacophorus omeimontis),占種數的35%。屬南中國型的有5種,分別為
大齒蟾 (Oreolalax major)、
華南湍蛙 (Amolops ricketti)、
沼蛙 (Rana guentheri)、
綠臭蛙 (Rana margaratae)和
峨眉林蛙 (Rana omeimontis),占種數的25%。該保護區兩棲動物的區系特徵是以喜馬拉雅—橫斷山型、東洋型和南中國型等南方型成分為主。
該區沒有國家I、II級重點保護的兩棲動物種類,但有四川省重點保護動物仙姑彈琴蛙(Rana daunchina)。
仙姑彈琴蛙(Hylarana daunchina):雄蛙體長46mm,雌蛙49mm左右。頭長寬幾相等;眼間距大於上眼瞼寬,瞳孔橢圓形,鼓膜與眼幾等大。體背麵皮膚光滑或體背後部和體側有疣粒;背側褶寬窄適度,間距較寬,四肢背面有分散小疣粒,脛部縱行膚棱明顯。指端略膨大,多無腹側溝或不明顯;後肢較長,脛跗關節前伸達鼻孔,脛長超過體長之半,左右跟部相遇,趾末端吸盤較大,腹側溝明顯,趾間約具1/3蹼。體背面顏色變異大,多數為棕黃、褐綠或灰棕色,背正中有1條淺色脊線;四肢有醬黑色橫紋;體腹面黃白色,咽側紫黑色;四肢腹面肉紅色。雄蛙有肩上腺,有1對咽側下外聲囊,鳴聲悅耳似琴聲。生活在海拔1000—1800m的山區沼澤地區水凼或水塘中。成蛙白晝隱藏在土穴、石縫或草叢中,傍晚鳴聲此起彼伏,音調和諧,酷似琴聲“登、登、登、登”。繁殖盛期為5—6月,在靜水坑塘邊築造圓形泥窩,卵產在濕潤的泥窩內。
保護區內資源類兩棲動物包括,藥用動物中華蟾蜍和黑眶蟾蜍,其皮膚腺分泌物為中國傳統中藥材,華西樹蟾乾制個體亦是中藥材,黑斑蛙、沼蛙、澤蛙均可入藥。食用蛙類:棘腹蛙是著名的食用蛙類,黑斑蛙和無指盤臭蛙也是主要食用蛙類;沼蛙、澤蛙也可食用。棘腹蛙資源已遭到嚴重破壞,急需加強保護。食蟲類型:所有蛙類都可以劃入此類,在防治害蟲維護生態系統平衡中發揮了巨大作用。
爬行綱
該保護區有爬行類動物29種,隸屬於1目2亞目7科22屬(分類系統按趙爾宓,2003)。其中有鱗目蜥蜴亞目
鬣蜥科 1屬1種,
壁虎科 1屬2種,
石龍子科 2屬2種,
蜥蜴科 1屬1種,
蛇蜥科 1屬1種;蛇亞目
游蛇科 13屬19種,
蝰科 3屬3種(附表5)。
該保護區的爬行類動物中,屬於中國特有種的有
紋尾斜鱗蛇 (Pseudoxenodon stejnegeri)、
中國鈍頭蛇 (Pareas chinensis)、
瓦屋山腹鏈蛇 (Amphie s ma metusia)、
銹鏈腹鏈蛇 (Amphiesma craspedogaster)、
美姑脊蛇 (Achalinus meiguensis)、
大渡石龍子 (Eumeces tunganus)、
北草蜥 (Takydromus septentrionalis)、
麗紋攀蜥 (Japalura splendida)、
蹼趾壁虎 (Gekko subpalmatus)等9種。
該區沒有國家I、 II級重點保護的爬行種類,但有四川省重點保護動物
尖吻蝮 。
尖吻蝮 (Deinagkistrodon acutus):中國蛇類,全長最大可達1.5m。頭大、為典型三角形,頸明顯,吻端尖出,明顯上翹,為吻鱗和鼻間磷延伸形成,有頰窩.大而橢圓。體粗壯,尾短。上唇鱗7枚,不入眶,眶前鱗2枚。眶後鱗1枚,眶下鱗1枚較大,頭背的對稱大鱗富疣粒。背鱗21-21-17行或23-23-19行,腹鱗156—172枚,肛鱗1枚,尾下鱗41—64對,少數單行。背面棕色或棕褐色,自頸至尾有明顯的灰白色或黃白色菱形大方斑塊15—20個+2—5個,至尾後段此斑消失,呈黑褐色;兩側有深褐色或黑褐色"∧"形大斑紋,彼此構成幾何圖案,有很好的保護作用;頭背棕褐色,頭側黃白色;腹面白色,兩側及中部有40—44個黑色念珠斑。生活于山區丘陵地帶。
保護區內資源類爬行動物包括,藥用類型:
烏龜 、
中華鱉 、
王錦蛇 和
烏梢蛇 都可入藥;其他蛇類的蛇蛻、蛇膽均可入藥;毒蛇的蛇毒也有藥用價值。食鼠蛇類:大、中型個體的
王錦蛇 、
黑眉錦蛇 、
斜鱗蛇 、
烙鐵頭 等都主要以鼠類為食,對控制鼠害,維持生態平衡具有重要意義。食蟲類型:蜥蜴類和小型蛇類主要以昆蟲為食,對抑制害蟲有一定的作用。其他類型:如食用和工藝品原料,大、中型蛇類和龜鱉都具有食用價值;大中型蛇類的皮可以製作琴膜、皮革和其他工藝品。
鳥綱
保護區鳥類
從區系成分看,保護區鳥類中
古北界 種類有70種,占總數的26.9%;
東洋界 種類177種,占總數的68.1%;廣布種13種,占總數的5.0%。保護區內既有東洋界成分,也有古北界成分,但以東洋界成分為主。
從分布型上來看,保護區內鳥類有11種分布型,分別為東洋型、南中國型、喜馬拉雅-橫斷山型、季風型、廣布型、高地型、中亞型、全北型、古北型、東北型和東北-華北型。其中東洋型鳥類90種,占保護區內種數的34.6%,如
白鷺 (Egretta garzetta)、
松雀鷹 (Accipiter virgatus)、
白鷳 (Lophura nycthemera)、
骨頂雞 (Fulica atra)、
楔尾綠鳩 (Treron sphenura)、
大杜鵑 (Cuculus canorus)、
領鵂鶹 (Glaucidium brodiei)、
紅頭咬鵑 (Harpactes erythrocephalus)、
普通翠鳥 (Alcedo atthis)、
戴勝 (Upupa epops)、
大擬啄木鳥 (Megalaima virens)、
黃臀鵯 (Pycnonotus xanthorrhous)、
鵲鴝 (Copsychus saularis)、
紫嘯鶇 (Myiophoneus caeruleus)、
冠紋柳鶯 (Phylloscopus reguloides)、方尾翁鳥(Culicicapa ceylonensis)、
紅嘴相思鳥 (Leiothrix lutea)、
紅頭長尾山雀 (Aegithalos concinnus)、
紅嘴藍鵲 (Urocissa erythrorhyncha)等;喜馬拉雅—橫斷山型種類57種,占保護區內種數的21.9%,如
四川山鷓鴣 (Arborophila rufipectus)、
紅腹角雉 (Tragopan temminckii)、
棕腹啄木鳥 (Picoides hyperythrus)、
長尾山椒鳥 (Pericrocotus ethologus)、
白頂溪鴝 (Leucocephalus)、
烏嘴柳鶯 (Phylloscopus magnirostris)、
橙翅噪鶥 (Garrulax ellioti)、
灰背伯勞 (Lanius tephronotus)、
黑頭金翅 (Carduelis ambigua)等;南中國型種類32種,占保護區內種數的12.3%,如
灰胸竹雞 (Bambusicola thoracica)、
領雀嘴鵯 (Spizixos semitorques)、金眶翁鳥鶯(Seicercus burkii)、
紅頭穗鶥 (Stachyris ruficeps)、
矛紋草鶥 (Babax lanceolatus)、
棕噪鶥 (Garrulax poecilorhynchus)、
火尾希鶥 (Minla ignotincta)、
藍喉太陽鳥 (Aethopyga gouldiae)、
暗綠繡眼鳥 (Zosterops japoraca)、
山麻雀 (Passer rutilans)等。古北界的幾種分布型在此保護區內都有分布,其中古北型26種,占10.0%,如
雀鷹 (Accipiter nisus)、
鳳頭麥雞 (Vanellus vanellus)、
雕鴞 (Bubo bubo)、
蟻鴷 (Jynx torquilla)、黃脊鳥(Motacilla flava)、
極北柳鶯 (Phylloscopus borealis)、紅喉姬翁鳥(Ficedula parva)、
煤山雀 (Parus ater)、
松鴉 (Garrulus glandarius)、
燕雀 (Fringilla montifringilla)、小巫鳥(Emberiza pusilla)等;全北型10種,占3.8%,分別是
蒼鷹 (Accipiter gentilis)、
白尾鷂 (Circus cyaneus)、
長耳鴞 (Asio otus)、
短耳鴞 (Asio flammeus)、
灰頭綠啄木鳥 (Picus canus)、
大斑啄木鳥 (Picoides major)、
三趾啄木鳥 (Picoides tridactylus)、
家燕 (Hirundo rustica)、
喜鵲 (Pica pica)、
鷦鷯 (Troglodytes troglodytes);東北型23種,占8.9%,如田鷚(Anthus rufulus)、
紅脅藍尾鴝 (Tarsiger cyanurus)、
鱗頭樹鶯 (Cettia squameiceps)、白眉姬翁鳥( Ficedula zanthopygia)、
紅脅繡眼鳥 (Zosterops erythropleura)等;東北-華北型5種,占1.9%,分別是
虎紋伯勞 (Lanius tigrinus)、
牛頭伯勞 (Lanius bucephalus)、
紅尾伯勞 (Lanius cristatus)、
灰椋鳥 (Sturnus cineraceus)、三道眉草巫鳥(Emberiza cioides);中亞型4種,占1.5%,分別是戈氏岩巫鳥(Emberiza godlewskii)、
紅翅旋壁雀 (Tichodroma muraria)、
藍磯鶇 (Monticola solitarius)、
赭紅尾鴝 (Phoenicurus ochruros);高地型僅
粉紅胸鷚 (Anthus roseatus)1種,占0.4%;季風型有3種,占1.2%,分別是
中杜鵑 (Cuculus saturatus)、
大嘴烏鴉 (Corvus macrorhynchus)和
金翅 (Carduelis sinica);廣布型的種類9種,占3.5%,分別是
雉雞 (Phasianus colchicus)、
紅角鴞 (Otus sunnia)、
山斑鳩 (Streptopelia orientalis)、
金腰燕 (Hirundo daurica)、灰脊鳥鴒(Motacilla cinerea)、白脊鳥鴒(Motacilla alba)、
烏鶇 (Turdus merula)、
鈍翅葦鶯 (Acrocephalus concinens)、
大山雀 (Parus major)。從保護區鳥類的分布型上看,以東洋型和喜馬拉雅-橫斷山區型為主,分別占34.6%和21.9%。此外鳥類的分布型表明,保護區具有西南區和華中區的成分,偏向於華中區,保護區位置應處在西南區和華中區的過渡區域。
按照
鄭光美 (2005)《中國鳥類分類與分布名錄》對中國特有種的劃分,保護區有中國特產鳥有9種,分別是
四川山鷓鴣 、
灰胸竹雞 、
棕噪鶥 、
橙翅噪鶥 、
灰胸藪鶥 、
金額雀鶥 (Alcippe variegaticeps)、
暗色鴉雀 (Paradoxornis zappeyi)、
黃腹山雀 (Parus venustulus)和
藍鵐 (Latoucheornis siemsseni),占中國特產鳥類的12.7%。
其中,重點保護對象:四川山鷓鴣是中國的特產鳥類,國家Ⅰ級保護動物,全球性極危物種,沒有亞種分化,僅分布在四川中部的
沐川 、
馬邊 、
峨邊 、
金口河 、
屏山 、
甘洛 、雷波和
雲南 東北角幾個縣區境內。據20世紀90年代中後期的調查指出,四川山鷓鴣的種群大小約為860—1722隻左右。雖然這是比較保守的估計,但其稀有程度可略見一斑。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在其編制的《世界鶉類現狀調查與保護行動計畫》中將其列為瀕危等級。在國際鳥類聯合會(BirdLife International)出版的瀕危物種紅皮書(Bird to Watch 2)中四川山鷓鴣被列入極危等級。
哺乳綱
哺乳綱
保護物種及中國特有種
(1)
林麝 (Moschus berezovskii )[獐子]
屬國家I級重點保護動物。
(2)
獼猴 (Macaca mulatta)[廣西猴、恆河猴]
國家Ⅱ級保護動物,收入CITES名錄物種。在保護區的種群數量小。
(3)
黑熊 (Selenarctos thibetanus)[老熊、黑瞎子、狗熊]
國家Ⅱ級保護動物,收入CITES名錄物種。在保護區分布廣,但種群數量不大。
(4)
青鼬 (Martes flavigula)[黃喉貂]
屬國家Ⅱ級重點保護動物。
(5)
斑羚 (Nemorhedus goral) [青羊]
國家Ⅱ級保護動物,收入
CITES 名錄物種。資料記錄有分布,訪問還有分布,為偶見物種。
(6)
斑靈狸 (Prionodon pardicolor) [點斑靈貓、虎靈貓、彪、刁貓]
屬國家Ⅱ級重點保護動物。
(7)
香鼬 (Mustela altaica) [香鼠、小黃鼠]。
四川省重點保護野生動物。
(8)
赤狐 (Vulpes vulpes) [紅狐、毛狗、狐狸]
四川省重點保護野生動物。
(9)
豹貓 (Felis bengalensis)[山狸、野貓、狸子、狸貓、麻狸、銅錢貓、石虎]
四川省重點保護動物,屬易危種。
(10)
毛冠鹿 (Elaphodus cephalophus)
四川省重點保護動物。
(11)
大鼯鼠 (Petaurista petaurista)[飛鼠、催生子]
四川省重點保護野生動物。
(12)
長吻鼴 (Talpa longirostris)[地拱子、反爪子]
中國特有,分布在陝西、青海、四川、雲南、廣西、福建,棲息在山地灌叢及林緣草地,以昆蟲、蠕蟲為食。
(13)
紋背鼩鼱 (Sorex cylindricauda)[圓尾鼩鼱、柱尾鼩鼱]
中國特有,分布在雲南、四川、陝西、寧夏、甘肅,棲息在林間草地、草原和耕地,主要以昆蟲為食,也吃蚯蚓、蝸牛等。
(14)
川西長尾鼩 (Soriculus hypsibius)
分布於川西北地區。棲于海拔1500—2100 m的灌叢及山區開墾地;主要以蚯蚓、昆蟲等為食,亦食植物種子。中國特有,國內還分布於河北、北京、陝西、青海、雲南和西藏。
(15)
岩松鼠 (Sciurotamias davidianus)[石松鼠]
中國特有,分布於山西、陝西、甘肅、四川、湖北等林區。
(16)
復齒鼯鼠 (Trogopterus xanthipes)[催生子、寒號鳥]
中國特有,分布於河北、山西、陝西、雲南、貴州、西藏、湖北。
(17)
中華絨鼠 Eothenomys chinensis)[中國絨鼠、絨鼠]
中國特有,分布在四川、雲南和貴州,棲息在海拔800—2800m的山地灌叢、草坡和林地中,主要以草、草籽和嫩葉為食,也食嫩樹皮,為營林害鼠。
植物系統 根據《中國植物紅皮書》、《四川珍稀瀕危植物》、《中國珍稀植物》的記載,以及《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名錄(第一批)》(國務院,1999),四川老君山自然保護區內共有珍稀瀕危保護植物15種。其中I級保護植物有
珙桐 (Davidia involucrta)、
光葉珙桐 (Davidia involucrta vilmoriniana)、
紅豆杉 (Taxus chinensis)、
南方紅豆杉 (Taxus chinensis mairei)4種,II級保護植物有
連香樹 (Cercidiphyllum japonicum)、
水青樹 (Tetracentron sinense)、
油樟 (Cinnamomum longepaniculatum)、
潤楠 (Machilus plngii)、
楠木 (Phoebe zhennan)、
厚朴 (Magnolia officinalis)、
西康玉蘭 (Magnolia wilsonii)、
峨嵋含笑 (Michelia wilsonii)、
喜樹 (Camptotheca acuminata)、
金毛狗 (Cibotium barometz)、
桫欏 (Alsophila spinulosa)等11種。
森林系統 老君山森林生態系統
亞熱帶闊葉林生態系統
構成該生態系統的亞熱帶闊葉林類型較為豐富。海拔1500m以下為低山常綠闊葉林,以栲樹林、刺果米儲林為主,伴生植物中還有許多樟科、山茶科、五加科等植物,分布於溝谷、山麓緩坡等環境條件較好的地方。其上由更能耐寒的植物種類構成中山常綠闊葉林,以峨眉栲、華木荷林為主,在海拔1600—2000m一帶,綿延於雷、馬、屏、峨之山地。灌木常為大節竹、方竹,蓋度可達40%—80%;海拔2000m左右一帶,還有小面積的包石櫟林,一般生於向陽的陡坡或斜坡,有時甚至可以沿著溝谷上升到海拔2200m左右的地方。另外,由於水分條件充沛,層外植被較其它地方更為繁茂,藤本植物十分豐富,攀援或纏繞於喬灌木之上,在林內交錯爬行。附生與寄生植物種類多樣,以蕨類植物和蘭科植物最多。高大的灌木植物常常伸入喬木低層,使得常綠闊葉林分層極不明顯。眾多闊葉林型彼此滲入,鑲嵌相生,關係極為密切,共同構成亞熱帶闊葉林生態系統。豐富的闊葉林型為多種動物群落提供了適宜的棲息和覓食場所,在該類生境中生活有四川山鷓鴣、白腹錦雞、紅腹角雉、鼯鼠類等動物,是保護區動物群落的主要分布環境。亞熱帶生態系統在保護區分布面積最廣,是保護區生態系統的主體,在物質流動和能量循環中起著關鍵作用。
亞熱帶闊葉林
竹林生態系統
該生態系統主要分布在海拔1900—2000m的局部地區,呈斑塊狀分布,外貌呈深黃綠色。蓋度非常大,常達90%左右,植物矮小密集,高約2.5m以下,主要物種為箭竹。其草本層稀疏,蓋度不足5%,常見草本植物為六葉葎、金星蕨、蟹甲草、菝葜、寬葉麥冬等。該類生態系統建群種單一,植株矮小密集,棲息其中的動物種類並不多,主要為一些小型獸類和小型地棲鳥類。由於竹林生態系統面積較小,呈斑塊狀分布,該生態系統極不穩定,遭遇自然或人為干擾後極易被其他林型所取代。
灌叢生態系統
該類生態系統是由薔薇、火棘等優勢種形成的灌叢類型構成的。生態系統中主要植物種類有薔薇、火棘、花楸、繡線菊、珍珠梅、小檗等,主要草本植物為狗尾草、藎草、蜈蚣草、狗脊、蝴蝶花等,另有層外植物雞矢藤、葎草等。生活的動物有小麂、小型獸類及鶯科、畫眉科鳥類等。灌叢生態系統也不穩定,最終的演替方向為亞熱帶闊葉林生態系統。
管理措施 鑒於該保護區豐富的生物多樣性和保護價值,自1998年以來,世界雉類協會(WPA)專家多次到這一區域對四川山鷓鴣及其棲息地狀況進行調查研究。2001年德國動物物種與種群保護學會專家考察了本區。2002年北英格蘭動物學會和WPA專家到自然保護區對四川山鷓鴣及其他珍稀瀕危和特產鳥類做了調查和研究後,對自然保護區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和取得的保護管理成效給予了充分肯定。2003年起,WPA從英國切斯特動物園等處募集資金,為保護區基本建設和人員培訓提供捐助。2005—2007年,在關鍵生態系統合作夥伴基金(CEPF)的資助下,由世界雉類協會(WPA)和四川大學生命科學學院聯合在保護區內開展了以四川山鷓鴣為主的雉類監測研究。在縣政府的高度重視和正確領導下,保護區成立了四川老君山自然保護區管理處,並由縣林業局具體負責保護區建設的各項工作。
保護區觀測站
歷史沿革 保護區於2000年2月29日由
屏山縣 人民政府以屏府函[2000]3號文批准建立。
2000年4月7日,
宜賓市 人民政府以宜府函[2000]68號文批准其成為市級自然保護區。
2002年3月1日,
四川省 人民政府以川府函[2002]50號文批准其升為省級自然保護區。
2015年3月31日,四川老君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從大熊貓潛在棲息地正式升級為棲息地,該保護區總面積3500公頃,其中大熊貓棲息地3201公頃,數量為3隻。
(信息欄來源:)
2023年11月30日,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公布《陸生野生動物重要棲息地名錄(第一批)》,四川屏山老君山四川山鷓鴣重要棲息地入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