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態特徵
岩松鼠體型中等,體長約210mm。尾長短於體長,但超過體長之半。尾毛蓬鬆而較背毛稀疏。前足掌
指墊3個,掌墊2個。後足不具
蹠骨墊,趾墊4個。雌性
乳頭3對,胸部1對,鼠鼷部2對。口腔內具頰囊。前足第2~5指發達;第1指退化,僅保留一甲狀突起。後足5趾。爪均正常。
岩松鼠全身由頭至尾基及
尾梢均為灰黑黃色。背毛基灰色,毛尖淺黃色,中間混有一定數量的全黑色針毛。腹毛較背毛稀、軟,
毛基亦灰色,毛尖黃白色。眼周毛白色,形成細的白眼圈。耳後毛白色,
下頜毛白色,須黑色。吻端至眼並後達耳廓毛色帶黃,隱約如一條黃紋。頭部其他部分較背毛色深。尾毛色似背毛白而較長和蓬鬆。尾毛尖白色,尾上卷時,形成兩道白邊,很易識別。
岩松鼠
頭骨長橢圓形,較光滑。吻短而寬,鼻骨似長方形,
後緣達顴弓前緣。眶間部平寬,眶上突尖出,眶間無嵴。後頭圓滑,顴弓平直。齶孔小,位於齶部前端。
齶骨後端與
臼齒後緣齊平或接近。聽泡發達,下頜骨粗壯。
岩松鼠上
門齒平寬。前臼齒2枚,臼齒4枚。臼齒內側咀嚼面平,外側具2橫嵴。第1枚上前臼齒極小,單尖,位於第2上前臼齒的內側且低於第2上前臼齒。下門齒細長,下前臼齒1枚。下臼齒3枚,第1枚下臼齒最小,依次漸大。
棲息環境
岩松鼠是半樹棲和半地棲的松鼠,多棲息于山地、丘陵多岩石或裸岩等地
油松林、
針闊混交林、
闊葉林、果樹林(核桃、栗等乾果)、
灌木林等較開闊而不很鬱閉的生境,在海拔較高和林木非常茂密之處幾乎見不到它們的蹤跡。
生活習性
岩松鼠晝行性,營地棲生活,在岩石縫隙中穴屠築巢,性機警,膽大,常見其進入山區民宅院。遇到驚擾後,迅速逃離,奔跑一段後常停下回頭觀望。攀爬能力強,在懸崖、裸岩、石坎等多岩石地區活動自如。清晨活動時常發出單調而連續的嘹亮叫聲。
岩松鼠喜食帶油性的乾果,如
油松松子、
核桃楸果實、核桃、山杏、栗等都是其最喜食的食物,能竊食穀物等農作物。有貯食習性,將乾果存於樹洞等處,一隻岩松鼠可能有多個貯食的地點。
岩松鼠不冬眠,但冬季活動量相對較少,主要在日出之後活動。其天敵主要是食肉的猛禽和猛獸。
分布範圍
該種是中國特有物種,僅分布於中國(安徽、北京、重慶、甘肅、貴州、河北、河南、湖北、遼寧、寧夏、陝西、山西、四川、天津、雲南)。
繁殖方式
岩松鼠通常每年繁殖1次,春季交尾,每胎可產2~5仔,最多8仔。6月間出現幼鼠,秋末為數量高峰期。雄鼠的
陰囊從2月下旬至9、10月份均外露。5、6月間陰囊特別膨大。9、10月雌鼠的乳頭均已
萎縮;說明此時已停止繁殖。壽命為3~12年。
亞種分化
岩松鼠的分類地位一直很穩定,沒有爭議。該種在中國共有3個亞種的分化。
序號 | 中文名 | 學名 | 命名人及年代 |
---|
1 | 岩松鼠指名亞種 | Sciurotamias davidianus davidianus | Milne-Edwards,1867 |
2 | 岩松鼠褐腹亞種 | Sciurotamias davidianus saltitans | Heud,1898 |
3 | 岩松鼠黑足亞種 | Sciurotamias davidianus consobrinus | Milne-Edwards,186 |
種群現狀
種群分布不零散。該種已經被認定為
種群密度很大的物種(Smith and Xie 2008),其種群數量趨勢未知。
該種種群受到較大的威脅主要是乾果林中大量使用的農藥。
保護級別
列入《
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2008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無危(LC)。
為害特點
在丘陵地帶,對梯田的農作物為害性很大。從春天農作物剛剛發芽時起,青苗就遭到破壞。秋天莊稼成熟後,常被整棵咬斷,拖到岩洞中。有儲糧習慣,盜竊農作物很多。在果園地區,對核桃、桑子、柿子等果實為害嚴重。一個岩松鼠的倉庫,能儲存20多個核桃和其他穀類、豆類等作物。
防治辦法
用獵槍擊殺。
用石板壓殺用一尺兄方的石板一塊,繩子一根,木棍一根,把繩子的一端拴在樹上,另一端拴在小木棍的一頭,然後把石板的底邊緊靠在樹根上,用繩子拉起石板,再用一根系細麻繩拴在石板的中同,把小木棍的另一頭卡在細繩圈內。然後把鼠食吊起,系在細田麻繩上,離地高約100~133毫米,當岩松鼠來偷食時,一拉動食物,棍頭即滑脫,石板向下墜落,把岩松鼠壓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