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梢蛇(游蛇科烏梢蛇屬動物)

烏梢蛇(游蛇科烏梢蛇屬動物)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烏梢蛇是蛇目、游蛇科、烏梢蛇屬中體形較大的一種蛇,俗稱烏蛇,烏風蛇。烏梢蛇分布範圍很廣,是中國較為常見的一種無毒蛇,長勢快適應性強、抗病力高、市場暢銷、很適宜人工養殖。

烏梢蛇主要生活在丘陵地帶,狹食性蛇類,以類(主食)、蜥蜴、魚類、鼠類等為食。由於棲息地破壞及人類大量捕殺,目前野外生存數量大減,急需保護。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烏梢蛇
  • 拉丁學名:Zaocys dhumnades
  • 別稱:烏蛇、烏風蛇、劍脊蛇、黑風蛇、黃風蛇、劍脊烏梢蛇、南蛇
  • :動物界
  • :脊索動物門
  • 亞門:脊椎動物亞門
  • :爬行綱
  • 亞綱:雙孔亞綱
  • :蛇目
  • 亞目:新蛇亞目
  • 游蛇科
  • 亞科:游蛇亞科
  • :烏梢蛇屬
  • :烏梢蛇
  • 分布區域:上海、江蘇、浙江、安徽、福建、河南、湖北、湖南、廣東等地
  • 毒性:無毒
形態特徵,具體價值,棲息環境,生活習性,食性,活動規律,飲水習性,性狀,飼養管理,投飼掌握,體重變化,活動期管理,如何越冬,幼蛇管理,繁殖方式,種類和分布,藥用價值,亞種分化,保護級別,飼養方法,食物製備,活動管理,蟲害防治,安全越冬,市場需求,

形態特徵

烏梢蛇別名烏蛇、青蛇、一溜黑、黑花蛇、烏風蛇、烏風梢、烏風鞭、風梢等。成蛇體長一般在1.6米左右,較大者可達2米以上。體背綠褐或棕黑色及棕褐色,背部正中有一條黃色的縱紋體側各有兩條黑色縱紋至少在前段明顯(成年個體),至體後部消失(有的個體是通身墨綠色的,有的前半身看上去是黃色,後半身是黑色)。次成體通身縱紋明顯。
烏梢蛇的主要特徵是身體背面呈棕褐色、黑褐色或綠褐色,背脊上有兩條黑色縱線貫穿全身,黑線之間有明顯的淺黃褐色縱紋,成年個體的黑色縱線在體後部變得逐漸不明顯。此蛇頭較長,呈扁圓形,與頸有明顯區分;眼較大,瞳孔圓形;鼻孔大,呈橢圓形,位於兩鼻鱗間,有一較小的眼前下鱗。此蛇軀體較長,背鱗平滑,中央2~4行起棱。腹鱗呈圓形,腹面呈灰白色。尾較細長,故有“烏梢鞭”之稱。
頭頸區別顯著;吻鱗自頭背可見,寬大於高;鼻間鱗為前額鱗長的2/3;頂鱗後有兩枚稍大的鱗片;上唇鱗8,第七枚最大;下唇鱗8~10;背鱗鱗行成偶數16-16-14,中央2~4行起強棱,腹鱗雄192~204,雌191~205;肛鱗二分;尾下鱗雄95~137對,雌98~131對。幼蛇背面呈深綠色,有4條縱紋貫穿於全身,與成蛇明顯不同。該蛇卵生,每產6~16枚不等,最早產卵者見於每年的6月中下旬,孵化期38~45天。
背面顏色由綠褐、棕褐到黑褐,也可分為黃烏梢、青烏梢和黑烏梢,有兩條黑線縱貫全身,此黑線在成年蛇的身體部逐漸隱色。李時珍《本草綱目》對其食用和藥用價值作過詳盡的說明。

具體價值

烏梢蛇是典型的食、藥兩用蛇類。它不僅肉質鮮美,好於其他眾多的無毒蛇,而且還具備許多毒蛇所沒有的藥用價值。傳統中藥中的烏蛇便是本種處理後的乾品,這是其他無毒蛇所無法比擬的。除此之外,烏梢蛇皮還是製作樂器、皮革製品的上好原料。食、藥兼備的烏梢蛇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和歡迎。現市面上熱銷的純蛇粉,大都以烏梢蛇為主要入選原材料。

棲息環境

烏梢蛇生活在中國東部中部東南部和西南的海拔1600m以下中低山地帶平原、丘陵地帶或低山地區。垂直分布範圍:海拔50~1570 m。常在農田(高舉頭部警視四周)或沿著水田內側的田埂下爬行、菜地、河溝附近,有時也在山道邊上的草叢旁曬太陽、在村落中發現(山區房屋邊的竹林)。
烏梢蛇多棲息在平原、低山區或丘陵,于田野、農舍中也能經常見到,春末至初秋季節常常出現在農田和農舍附近。

生活習性

烏梢蛇行動迅速,反應敏捷,善於逃跑。與有異常動靜,不管是敵是友,均是三十六計走為上策,綽號“一溜黑”由此得名。性溫順。以蛙類(主食)、蜥蜴、魚類、鼠類等為食(狹食性蛇類)。
烏梢蛇屬狹食性蛇類,主要以食蛙類為主,其次是泥鰍和黃鱔;幼蛇食蚯蚓、小雜魚。筆者曾發現該幼蛇吞食過赤鏈蛇的幼蛇。

食性

在人工養殖條件下,烏梢蛇主要以蛙類為主,小雜魚、泥鰍黃鱔為輔。因黃鱔的市價有時稍高,規模養殖時則很少投餵。烏梢蛇生性膽小,行動極為敏捷,善攀爬,愛活動,但少具纏繞能力,大多白天活動。久不投食後會發現烏梢蛇有追逐捕食的習性,主要以捕食活食為主,對死的動物通常不太感興趣。但在食物缺乏時,也食部分死食,必須是剛剛死亡的。
烏梢蛇對腐敗變質之物根本不感興趣。
它能吞食大於頭部數倍的小動物,如大蟾蜍等,只是吞食速度明顯減慢,有時長達15~25分鐘。烏梢蛇的食量不是很大,一次連吞幾隻蛙類的情況很少見。它的消化能力很強,需4~6天投飼一次。

活動規律

在每年的春末夏初,烏梢蛇出蟄活動後,不是急於攝食,而是繼續消耗體內尚存的脂肪和營養,忙於尋偶交配時烏梢蛇次季的首要任務。烏梢蛇對場地濕度及其環境的變化比其他蛇類更敏感,表現出強烈的喜暖厭寒、喜靜厭亂等特點,養殖時應最大限度的予以滿足。每年出蟄後,隨著氣溫的逐漸升高,其活動逐日活躍,當平均氣溫在25~32℃時活動最頻繁。
尤其是在適宜氣溫的範圍內,空氣相對濕度達到65%~75%時,發現該蛇在露天場所的活動時間較長。隨著氣溫的逐日下降,其活動也會明顯減少。當氣溫低於15℃時,即進入不願活動的狀態。
一般說來,每年的7~9月為烏梢蛇的活動高峰期,約10月下旬入蟄冬眠,全年活動期僅6個多月。全年氣溫普遍偏低的地方,該蛇的活動期還短於此數,如黑龍江省。

飲水習性

水是萬物生長之源。烏梢蛇離不開水,有明顯的飲水習性,並且亦有進食後喜歡飲水的習性。因此,蛇場內必須配備貯水池或貯水溝,以方便該蛇隨時飲水。
烏梢蛇同大多數蛇類一樣,在僅有飲水而沒有事食物的條件下,耐飢時間較長;而在既缺食物又缺飲水的飼養環境裡(屬惡劣環境),其耐飢時間會大大縮短。倘若長時間地缺乏飲水,會導致身體虛弱﹑蛻皮不暢﹑極易患病,甚至死亡。因此,蛇場中的水池(溝)必須經常注入新鮮的飲用水,確保其日常所需。

性狀

本品呈圓盤狀,盤徑約16cm。表面黑褐色或綠黑色,密被菱形鱗片;背鱗行數成雙,背中央2~4行鱗片強烈起棱,形成兩條縱貫全體的黑線。頭盤在中間,扁圓形,眼大而下凹陷,有光澤。上唇鱗8枚,第4、5枚入眶,頰鱗1枚,眼前下鱗1 枚,較小,眼後鱗2 枚。脊部高聳成屋脊狀。腹部剖開邊緣向內捲曲,脊肌肉厚,黃白色或淡棕色,可見排列整齊的肋骨。尾部漸細而長。尾下鱗雙行。剝皮者僅留頭尾之皮鱗,中段較光滑。氣腥,味淡。
功能主治
祛風,通絡,止痙。用於風濕頑痹,麻木拘攣,中風口眼歪斜,半身不遂,抽搐痙攣,破傷風,麻風疥癬,瘰癧惡瘡。
【性味歸經】甘,平。歸肝經。
【用法用量】 9 ~12g 。或者研粉吞服1錢,入煎劑用3錢。也可泡酒

飼養管理

投飼掌握

在該蛇的活動期,即每年的4月中﹑下旬至10月中﹑下旬,養蛇場(戶)應根據當地的具體條件和不同季節飼料來源的實際情況,即本著因地制宜﹑就近取材,以最大的可能滿足其營養所需;又要考慮到降低飼料成本的原則,儘量結合該蛇的食慾狀況,合理選擇,搭配飼料。
每次的投餵量應依據該蛇的年齡﹑性別﹑個體體制狀況﹑氣候條件及兩次投餵的間隔時間長短來靈活掌握,以稍有剩餘為度。如成蛇在產卵前的10~15天或產卵後食慾均比較旺盛,應適當增加投餵次數和投餵量;在臨近冬眠或出蟄後的10~15天內,該蛇基本上進食慾望,可減少投餵次數和投餵量。
投餵地點應固定。最佳的投餵時間宜選在上午8:00~10:00,還可以根據具體的季節和投餵當天的氣候適時調整。總之,群蛇出動時要及時投喂,只有在確保該蛇吃飽﹑吃好的前提下,才能取得滿意的飼養效果。

體重變化

烏梢蛇同其他蛇類一樣,亦有冬眠習性。每年的秋末冬初,當外界氣溫降至15℃左右時,該蛇便本能地入洞蜷曲成團、蟄伏冬眠了。整個冬眠期長達6個月之久,期間不食、不動、不排泄、不蛻皮,主要靠體內儲存的脂肪來維持生存的最低水準。該蛇的耐飢力很強,可以幾個月甚至1年不吃也不會死亡(前提是入蟄前膘肥體壯的)。雖然該蛇在活動期間增重明顯,但冬眠期的失重比例也不小。
以條重在200~400克的蛇為例,在越冬期間的體重消耗量多達60克;體重大於400克濕度,消耗量約達65克;幼蛇失重的消耗比例最大,低於400克的幼蛇,一冬下來要消耗40克。此外,該誰在冬眠期的失重消耗比例與氣候條件﹑棲息環境﹑管理技術及入冬前的實際進食量均有密切關係。努力提高飼料環境,儘量給予適宜的環境溫﹑滿足進食期的營養物質(尤其是入秋以後),是減少該蛇冬眠失重的唯一途徑。
烏梢蛇的生長速度快慢與飼養環境的溫度密切相關。經觀察,場內溫度低於18℃時,該蛇的攝食量明顯減少,體質稍弱者甚至停止進食,其生長几乎處於停止狀態。當氣溫高於32℃時,雖然攝食量較平時增加許多,但蛇體的消耗量也隨之加大,生長速度反而減慢。而外界氣溫處在22~30℃的溫度範圍內,隨著氣溫的不斷升高,其攝食量逐漸加大,生長速度也日漸加快。這充分表明烏梢蛇只有在適宜其生長的溫度環境中飼養,才有利於生長;反之,則相反。這也是烏梢蛇耐受溫度能力差的集中表現。
在同等的溫度範圍內,在飼料供給﹑飼料管理﹑生態環境基本一致的條件下,不同年齡的烏梢蛇,其增重速度亦有一定差異,並且表現得十分明顯。在該蛇的整個活動期內(5~10月),成蛇體重平均增重150~350克;青年蛇增重快於成蛇,達到175~450克,個別突破500~650克;幼蛇最慢,僅達50~125克左右。

活動期管理

烏梢蛇有攀爬上樹的特點,如蛇場內栽有較大樹木,應定期修剪樹杈,慎防樹枝伸到圍牆外,形成蛇外逃的自然天梯。飼養人員養成隨時查看圍牆﹑出水口等出有無破損或縫隙的習慣。因該蛇頭頸細長,凡頭頸能夠鑽出的地方,身體經不斷扭曲﹑收縮後也會隨之逃走,所以一經發現後,要立即修整或處理,避免再次發生逃蛇事件。此外,還要加強安全措施檢查,注意防止天敵入場食蛇。
該蛇的天敵有黃鼠狼﹑刺蝟﹑大型老鼠和貓頭鷹等。蛇場內不可盲目設定電子捕鼠器(電貓),慎防在滅及天敵的情況下傷害到場內的蛇。飼養人員最好養成每天觀察並記錄該蛇出窩活動的數量﹑時間﹑採食﹑飲水和蛻皮的良好習慣,一旦發現病害要及時予以處理。必要時,應單獨拿出做隔離治療,嚴防病菌擴散危害健康的蛇群。

如何越冬

烏梢蛇是否具有良好的身體狀況,是決定其能否安全越冬的物質前提。在越冬前的1~2個月內(9~10月)應給充足﹑多樣的飼料,以增加蛇體內的營養物質和脂肪的肥厚度,提高抗寒﹑抗病的綜合能力。可將大小相盡的數條烏梢蛇放在一起冬眠,群集冬眠可提高蛇體周圍溫度約1~2℃,同時有效減少水分散失。
蛇窩應乾燥﹑忌潮濕,必須有良好的保濕,必須有良好的保溫性能,窩內溫度宜保持在6~10℃,濕度宜在50%~60%之間。冬眠期間除定期檢查窩內的溫﹑濕度變化情況外,還應定期檢查蛇體的健康狀況。如發現病蛇或不理想的蛇,應及時隔離治療,以免相互傳染。若見蛇體有咬傷或數量減少時,應徹底檢查並找出原因,消滅鼠害和其他天敵,加強安全防範措施,阻止老鼠和天敵的再次入侵。如果窩內情況基本可以時,則無需翻動蛇窩,儘量減少對冬眠蛇的不應有干擾。
初養者如果想得到詳細的烏梢蛇冬眠數據,可自己選定幾條蛇在冬眠前期﹑中期﹑後期稱重,若發現重量減少得不是太多,說明越冬場所的管理效果良好;反之,則說明越冬效果不佳,應儘快改進,免得出現死蛇現象。
在人工養殖條件下,如果烏梢蛇在亂石堆積成的洞穴內或木箱內冬眠,蛇體內的能量消耗較大,切能量的損耗隨冬眠後期氣溫的不斷上升而增加,尤其是在出蟄前的一個月,即4月份。外界氣溫雖然明顯回升,但根本達不到該蛇的出蟄所需時,故蛇體的損耗最大。
實踐證明:只有在合適的場所越冬的烏梢蛇,其交配﹑產卵才會按部就班,但在不合適的環境下冬眠的蛇,其交配和產卵期均拖延較多,甚至沒有繁殖行為,這是由於環境不適造成的。從表面上看該蛇雖已入眠,但其入眠不深沉,常有活動傾向,致使體內能量消耗增加;出蟄後必須要用較長時間來補充營養﹑恢復體質,待身體復元後方有繁殖能力。因此,其交配和產卵期推遲﹑產卵量下降也是必然的。所以,人工養殖該蛇,務必滿足其冬眠所需才能減少由此而造成的蛇體消耗,乃至死亡現象,收到較為理想的繁殖效果。

幼蛇管理

先有強壯的母體,才會有理想的幼蛇。只有加強冬眠後成蛇的營養和管理,才能收集到優質的入孵蛇卵;再加上相應的孵化技術,才能促使仔蛇早日孵出﹑早日進食。通過對比觀察發現,8月初出殼的仔蛇要比8月底出殼的成活率高,此比例在冬季尤為明顯,存活率達80%以上,這可能與仔蛇進食早﹑進食多有直接關係。9月中﹑下旬出殼的仔蛇就沒這種優越性了。因這個時期的氣溫已逐漸下降,嚴重影響幼蛇的進食和活動。有的幼蛇甚至還來不及進食裹腹就被迫進入冬眠,單靠自身所貯的營養遠不能維持冬眠所損,故冬眠的死亡率非常高,高達60%左右。因此,若想得到理想的幼蛇,必須從養好成蛇做起,這是一個不容忽視的環節。
怎樣人工填餵幼蛇
幼蛇出殼後,主要以吸收卵黃為營養而暫不進食,故不需投餵任何食物,只需灌餵豐富的人工流質飼料作為營養液,如生雞蛋﹑牛奶或葡萄糖溶液等。每隔1周灌餵1次即可。幾周后,可對幼蛇填餵人工配合飼料。人工配合飼料以雞蛋和麵粉(魚粉)為主,在適量添加土黴素﹑維生素及魚肝油或鈣片等藥物。填餵時,最好兩個人合作進行。其中一人手提蛇頭,使蛇體自然垂立;另一人用一根冰糕棒或薄竹片撬開蛇口將食物灌進去,最後用大拇指輕捋蛇腹,促進食物滑入胃內。在人工填餵幼幼蛇的同時,要加強幼蛇的捕食馴化。蛐蛐﹑螞蚱﹑和蚯蚓是幼蛇喜歡吃的食物,有條件者可投餵幼蛙﹑小魚﹑乳鼠和小飼料蛇等動物性活體飼料。發現幼蛇主動捕食後,應立即停止人工填喂,免得養成幼蛇依賴填餵的不良嗜好。
幼蛇怎樣蛻皮
幼蛇出殼後7~10天即蛻第一次皮,一個月後蛻第二層皮,體長明顯增加。烏梢蛇幼蛇蛻皮時,先將頭部在粗糙的樹木枝杈上來回磨蹭,數個動作後便見頭部皮膚自吻尖處張開,然後利用樹杈夾住張開的皮,身體呈慢慢往前爬行狀,待幾分鐘或數十分鐘後,一張十分完整的蛇蛻就掛在樹枝上了;也有將皮蛻在草叢中或磚縫中的,但所占比例不大。
幼蛇有何攝食習性
剛出殼的幼蛇便四處爬動,遇見投餵的小動物即有攻擊行為,但蛻皮前未見捕食。據觀察,幼蛇在第一次蛻皮後才開始獵取食物,主動捕食投餵物。捕食動作同成蛇基本一樣,只是不太準確。但幼蛇總是窮追不捨,直到捕獲為止。一旦咬住後便不在鬆口,直接吞入腹中。與成蛇明顯不同的是,烏梢蛇幼蛇白天﹑晚上均有捕食行為。進食後,大部分幼蛇進入蛇窩盤蜷休息,也有一部分爬上灌木休息。
有人曾做過試驗,自蛇池內取出10條幼蛇,置室內飼養櫃中,停食7天但供給飲水。第七天凌晨1時,在不開燈的情況下投幼蛙20隻,5分鐘後可聽見幼蛙被咬的慘叫聲。烏梢蛇幼蛇能在黑暗中捕食幼蛙,可見其具有較強的生存能力。
在食物充足的情況下,仍常見兩蛇爭食同一食物的現象。一條幼蛇咬住幼蛙的頭部正在吞食,另一條幼蛇則咬住幼蛙的腿部極力往後拖,爭食結果 往往是強者勝﹑弱者敗。幼蛇這種不由自主的爭食現象,有利於增強幼蛇體質,提高捕食能力,但同類之間少見殘食現象。
怎樣滿足幼蛇的越冬條件
烏梢蛇幼蛇11月下旬隨著外界氣溫的逐漸下降,進食頻率明顯變小;12月上旬便停止進食,進入蛇窩開始第一次冬眠,直至翌年3~4月出蟄,在黑龍江省則在4月中下旬出蟄。
烏梢蛇幼蛇越冬的溫﹑濕度同成蛇相似,蛇窩溫度需保持在6~10℃,最高不能超過12℃,否則會出現幼蛇的不連續冬眠現象;相對環境濕度維持在50%~60%左右,超過75%~80%,幼蛇易患口腔炎﹑肺炎和霉斑病。儘管有的資料上介紹說濕度要達到80%~95%,筆者根據多年的養蛇實踐,發現與實際相差甚遠,不宜採用。
即使有再好的冬眠條件,幼蛇也同成蛇一樣,亦有冬眠失重現象,這是目前尚未解決的難題。

繁殖方式

母蛇7-8月間產卵,每次產卵7-30枚,孵化期為45-50天。烏梢蛇母蛇在公母比例中占51%,受精卵占產卵數的91.4%,自然孵化率64.6%,自然成活率30%。

種類和分布

烏梢蛇廣泛分布於河北、河南、陝西、山東、甘肅、四川、貴州、湖北、安徽、江蘇、浙江、江西、湖南、福建、台灣(區)、廣東、廣西(上林縣、靈山縣地區居多),國外未見報導。
烏梢蛇在我國已知有三種,分別是烏梢蛇、黑網烏梢蛇黑線烏梢蛇。在民間的俗名一次為黃烏梢、青烏梢、黑烏梢。這三種烏梢蛇若以入藥黨首選黑線烏梢蛇,此蛇是傳統中藥烏蛇乾的原種蛇類;若以食用為主,烏梢蛇在市場上賣價最高,行內稱之為“黃金條”;其次是黑網烏梢蛇;黑線烏梢蛇排在最後,因其骨質較僵硬,不便裝袋運輸,遠途裝運活蛇至目的地的死亡率較高;再者此蛇既不耐寒也不抗熱,是蛇類中的“嬌嬌蛇”,異地引種時要格外注意。
烏梢蛇烏梢蛇
烏梢蛇的種群量,分布的省(區)也較多,在上面介紹的省(區)均有分布;黑網烏梢蛇僅在雲南省有分布;黑線烏梢蛇則分布於我國的西南部,如貴州、雲南等省的貯量最多。同一產地的烏梢蛇,有時體色差異也較大,這主要與棲息環境有關。

藥用價值

烏梢蛇乾具有祛風濕、通經絡的功效,是治療風濕性關節炎、中風、口眼歪斜、半身不遂等頑固性疾病的首選天然藥材;烏梢蛇肉治病早在李時珍的《本草綱目》中就有記載,主治“諸風頑痹,皮膚不仁,風騷濕疹、疥癬熱毒、鬚眉脫落”等症。烏梢蛇膽有祛風、清熱、化痰、明目等功效,可治大風癧疾、木舌脹塞等,我蛇園曾用乾膽治好樹例慢性胃炎患者。用烏梢蛇泡製的烏蛇酒、烏蛇膽酒,以其柔和的保健、藥用雙重功效,日漸受到現代人的青睞。用蛇膽配著“蛇膽川貝液”服用,對重複性感冒和小兒久咳不止有奇特藥效,隆冬季節服用蛇膽還可預防感冒和滋陰祛火呢。總之,烏梢蛇全身是寶。
【性狀鑑別】 蛇體呈圓盤狀,盤徑約16cm。表面黑褐色或綠黑色,密被菱形鱗片;背鱗行數成雙,背中央2~4行鱗片強烈起棱,形成兩條縱貫全體的黑線。頭盤在中間,扁圓形,眼大不陷而有光澤; 頰鱗1枚,眼前下鱗1枚,較小,眼後鱗2枚。脊部高聳成屋脊狀。腹部剖開邊緣向內捲曲,脊肌肉厚,黃白色或淡棕色,可見排列整齊的肋骨。尾部漸細而長,剝皮者僅留頭尾之皮,中段較光滑。氣腥,味淡。

亞種分化

  1. 黑網烏梢蛇Zaocys carinatus 1858年由Gunther所定名
  2. 黑線烏梢蛇Zaocys nigromarginatus 1854年由Blyth所定名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2013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3.1—-近危(NT) 。
列入中國生物多樣性紅色名錄——脊椎動物卷,評估級別為易危(VU) 。
注意:非法捕殺受國家保護的野生動物,將受到刑法制裁。

飼養方法

食物製備

在人工養殖條件下,烏梢蛇主要以蛙類為主,小雜魚、泥鰍黃鱔為輔。因黃鱔的市價有時稍高,規模養殖時則很少投餵。烏梢蛇生性膽小,行動極為敏捷,善攀爬,愛活動,但少具纏繞能力,大多白天活動。久不投食後會發現烏梢蛇有追逐捕食的習性,主要以捕食活食為主,對死的動物通常不太感興趣。但在食物缺乏時,也食部分死食,必須是剛剛死亡的。烏梢蛇對腐敗變質之物根本不感興趣。它能吞食大於頭部數倍的小動物,如大蟾蜍等,只是吞食速度明顯減慢,有時長達15~25分鐘。烏梢蛇的食量不是很大,一次連吞幾隻蛙類的情況很少見。它的消化能力很強,需4~6天投飼一次。

活動管理

在該蛇的活動期,即每年的4月中﹑下旬至10月中﹑下旬,養蛇場(戶)應根據當地的具體條件和不同季節飼料來源的實際情況,即本著因地制宜﹑就近取材,以最大的可能滿足其營養所需;又要考慮到降低飼料成本的原則,儘量結合該蛇的食慾狀況,合理選擇,搭配飼料。每次的投餵量應依據該蛇的年齡﹑性別﹑個體體制狀況﹑氣候條件及兩次投餵的間隔時間長短來靈活掌握,以稍有剩餘為度。如成蛇在產卵前的10~15天或產卵後食慾均比較旺盛,應適當增加投餵次數和投餵量;在臨近冬眠或出蟄後的10~15天內,該蛇基本上進食慾望,可減少投餵次數和投餵量。投餵地點應固定。最佳的投餵時間宜選在上午8:00~10:00,還可以根據具體的季節和投餵當天的氣候適時調整。總之,群蛇出動時要及時投喂,只有在確保該蛇吃飽﹑吃好的前提下,才能取得滿意的飼養效果。
烏梢蛇有攀爬上樹的特點,如蛇場內栽有較大樹木,應定期修剪樹杈,慎防樹枝伸到圍牆外,形成蛇外逃的自然天梯。飼養人員養成隨時查看圍牆﹑出水口等出有無破損或縫隙的習慣。因該蛇頭頸細長,凡頭頸能夠鑽出的地方,身體經不斷扭曲﹑收縮後也會隨之逃走,所以一經發現後,要立即修整或處理,避免再次發生逃蛇事件。此外,還要加強安全措施檢查,注意防止天敵入場食蛇。該蛇的天敵有黃鼠狼刺蝟﹑大型老鼠和貓頭鷹等。蛇場內不可盲目設定電子捕鼠器(電貓),慎防在滅及天敵的情況下傷害到場內的蛇。飼養人員最好養成每天觀察並記錄該蛇出窩活動的數量﹑時間﹑採食﹑飲水和蛻皮的良好習慣,一旦發現病害要及時予以處理。必要時,應單獨拿出做隔離治療,嚴防病菌擴散危害健康的蛇群。

蟲害防治

烏梢蛇體內有多種寄生蟲。寄生蟲病輕的會削弱體質,引起其它疾病,嚴重的常直接導致死亡。
防治方法:
① 裂頭蚴是絛蟲的幼蟲,蛇類是孟氏裂頭絛蟲的第二中間宿主。裂頭蚴多在皮下寄生,一般對蛇類危害不大。
若裂頭蚴寄生在蛇體表皮下,可用利刀剖開皮膚取出,然後在傷口塗1%~2%碘酊。裂頭蚴寄生在其它部位,不用專門治療,可在治其它寄生蟲時附帶治療。
② 鞭節舌蟲寄生於蛇的肺部和氣管中,危害很大,能使蛇窒息致死。
對此種寄生蟲可用獸用敵百蟲溶液灌入胃中,按每千克體重0.01克給藥,連續灌胃3天。
③ 棒線蟲 寄生於肺泡腔內,多時密布患部,使蛇肺部糜爛而死。
治療用四咪唑,每千克體重0.1~0.2毫克灌服。
④ 異雙盤吸蟲寄生於蛇的膽囊中。
⑤ 蜱虱 蜱虱是由籠舍及飼養環境衛生條件差而引起的感染性疾病。

安全越冬

烏梢蛇是否具有良好的身體狀況,是決定其能否安全越冬的物質前提。在越冬前的1~2個月內(9~10月)應給充足﹑多樣的飼料,以增加蛇體內的營養物質和脂肪的肥厚度,提高抗寒﹑抗病的綜合能力。可將大小相盡的數條烏梢蛇放在一起冬眠,群集冬眠可提高蛇體周圍溫度約1~2℃,同時有效減少水分散失。蛇窩應乾燥﹑忌潮濕,必須有良好的保濕,必須有良好的保溫性能,窩內溫度宜保持在6~10℃,濕度宜在50%~60%之間。冬眠期間除定期檢查窩內的溫﹑濕度變化情況外,還應定期檢查蛇體的健康狀況。如發現病蛇或不理想的蛇,應及時隔離治療,以免相互傳染。若見蛇體有咬傷或數量減少時,應徹底檢查並找出原因,消滅鼠害和其他天敵,加強安全防範措施,阻止老鼠和天敵的再次入侵。如果窩內情況基本可以時,則無需翻動蛇窩,儘量減少對冬眠蛇的不應有干擾。初養者如果想得到詳細的烏梢蛇冬眠數據,可自己選定幾條蛇在冬眠前期﹑中期﹑後期稱重,若發現重量減少得不是太多,說明越冬場所的管理效果良好;反之,則說明越冬效果不佳,應儘快改進,免得出現死蛇現象。

市場需求

我國南方蛇類養殖處於半養殖半野生狀態。養殖一條烏梢蛇,從幼蛇到500克以上的成品蛇,花費要比在農貿市場上買一條蛇便宜的多,烏梢蛇在農貿市場上,售價50--60元/市斤,一條烏梢蛇加上食料餵養費、勞務費,一年的開支要達到70--80元,養殖無利可圖,因此很多蛇類養殖場,紛紛轉行。從蘇州到杭州,從廣東到廣西南寧轉行的養殖場枚不勝舉。以江蘇省常熟市的隆力奇,全國最大的養殖場早幾年都改了行,做起了紅木家具、化妝品製造生意,解決蛇類供需平衡的唯一出路在於大力發展事業,像養豬一樣享受到政府的補貼。加強管理力度,嚴禁食用野生蛇類,禁捕禁售。
烏梢蛇產量日況愈下,而社會用量卻日益增加。隨著我國老齡化步伐的加快,腦血管、心血管、中風偏癱人員增多。而治療中風偏癱祛風搜風首選烏梢蛇。在全國大中小製藥企業中,以烏梢蛇為投料的中成藥不斷問世。如華佗再造丸、木瓜烏蛇酒、筋骨通膠囊等產品應運而生,它們的用量與日同增。隨著回歸大自然呼聲的日益高漲,食用蛇風又死而復燃。南方各地農貿市場上打蛇粉機出現,導致烏梢蛇用量猛增。用烏梢蛇泡酒的用量也不能低估。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