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態特徵
方尾鶲雌雄羽色相似。額、頭頂、枕、後頸暗灰色或黑灰色,有的頭頂沾褐呈暗褐灰色,頭側、頸側灰色。背、肩、腰、尾上
覆羽亮黃綠色或橄欖綠色,腰部鮮亮色,月時幾純黃色。翅上覆羽橄欖綠黃色,
飛羽暗褐色,
外翈羽緣黃色,頭兩枚
初級飛羽黃色羽緣較窄,其餘飛羽黃色羽緣較寬,尤以次級飛羽外翈羽緣較寬闊。尾褐色,尾羽羽緣綠黃色。頦、喉、胸和頰灰色,其餘下體黃色。
虹膜暗褐色,上嘴黑色,下嘴角褐色,腳本肉黃色或肉色。
大小量度:體重♂7-11克,♀6-11克;體長♂102-130毫米,♀110-126毫米;嘴峰♂8-11毫米,♀7-10毫米;翅♂54-66毫米,♀56-64毫米;尾♂48-60毫米,♀48-58毫米;
跗蹠♂11-14毫米,♀12-14毫米。(註:♂雄性;♀雌性)
棲息環境
主要棲息于海拔2600米以下的常綠和落葉闊葉林、針葉林、針闊葉林混交林和山邊林緣灌叢與竹林中,尤其喜歡山邊、溪流與河谷沿岸的樹林和灌叢,也出入於農田、地邊和村寨附近的次生林和人工林以及果園。
生活習性
方尾鶲在中國多數地方為
夏候鳥,在雲南為
留鳥,廣東和香港為
冬候鳥。通常3月末4月初即已遷來貴州、四川等繁殖地,10月開始回遷。
常單獨或成對活動,有時也集成3-5隻的小群。樹棲性,多在樹上和枝葉間活動和覓食,也常到林下和林緣灌叢中活動覓食,有時甚至下到地上追捕昆蟲,但更多的時候還是通過飛行捕食。鳴聲為清晰甜美的哨音chic… chiree-chilee,重音在兩音節的第一音,最後音上升;也發churrru的嘟叫聲及輕柔的pit pit聲。
主要以鞘翅目、鱗翅目、直翅目、膜翅目等昆蟲和昆蟲的幼蟲為食,也吃蝗蟲、甲蟲、蜘蛛等其他無脊椎動物性食物。
分布範圍
分布於孟加拉國、不丹、汶萊達魯薩蘭國、高棉、中國、印度、印度尼西亞、寮國人民民主共和國、馬來西亞、緬甸、尼泊爾、巴基斯坦、斯里蘭卡、泰國、越南。
在中國分布於西藏、四川、甘肅、陝西、湖北、湖南、貴州、廣西、雲南、廣東等地。雲南亞種繁殖於中國中南、西南及西藏東南部。迷鳥見於河北的北戴河。
繁殖方式
繁殖期5-8月。或許一年繁殖2窩。巢築於岸邊岩石和樹枝上,用苔蘚構成,雜有少量種毛;巢的大小為外徑7-9厘米,內徑4-5.5厘米,深3厘米;每窩產卵3-4枚,卵淡黃色、雜有棕褐色和紫藍色斑點,尤以鈍端較密,卵的大小為14.8毫米-12.6毫米,平均重1.3克。
亞種分化
| 中文名稱 | 學 名 | 命名者及年代 |
---|
1 | 方尾鶲馬來半島亞種 | Culicicapa ceylonensis antioxantha | Oberholser, 1923 |
---|
2 | 方尾鶲西南亞種 | Culicicapa ceylonensis calochrysea | Oberholser, 1923 |
---|
3 | 方尾鶲指名亞種 | Culicicapa ceylonensis ceylonensis | Swainson, 1820 |
---|
4 | 方尾鶲松巴島亞種 | Culicicapa ceylonensis connectens | Rensch, 1931 |
---|
5 | 方尾鶲龍目島亞種 | Culicicapa ceylonensis sejuncta | Hartert, 1897 |
---|
種群現狀
該物種分布範圍廣,不接近物種生存的脆弱瀕危臨界值標準(分布區域或波動範圍小於20000平方公里,棲息地質量,種群規模,分布區域碎片化),種群數量趨勢穩定,因此被評價為無生存危機的物種。
保護級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