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齒蟾

大齒蟾

大齒蟾(學名:Oreolalax major;英文名:Large Toothed Toad )為鋤足蟾科齒蟾屬的兩棲動物,是中國的特有物種。分布於四川等地,多生活于山溪附近,其生存的海拔2000米。該物種的模式產地在四川峨眉山。大齒蟾體長僅8厘米左右,為中國特有種也是國家重點保護動物。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大齒蟾
  • 拉丁學名:Oreolalax major
  • 別稱:Large Toothed Toad 
  • :動物界
  • :脊索動物門
  • 亞門:脊椎動物亞門
  • :兩棲綱
  • :鋤足蟾科
  • 亞科:齒蟾屬
  • 分布區域:中國
  • 保護級別:易危(VU),來自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紅色名錄
外形特徵,成體,卵,蝌蚪,幼體特徵,生態分布,生長繁殖,生物學資料,科學分類,

外形特徵

外形與涼北齒蟾Oreolalax liangbeiensis相近。大齒蟾體形較大,成蟾雄性體長59.2—68.7mm,雌性體長65.0—70.0mm;後肢較長,脛長几乎為體長之半,左、右跟部重疊;咽喉部及四肢腹面有醒目的棕灰色或黑色麻斑;雄性腹部兩側有細小黑刺。蝌蚪唇齒式為I∶4+4/4+4∶I,個別為I∶5+5/4+4∶I(或5+5∶I)。卵粒全乳白色。形態 依據四川峨眉(3雄、2雌)、洪雅(2雄)、滬定(1雄)、卵及蝌蚪標本。

成體

雄蟾體長65mm,雌蟾體長68mm左右,其他部位量度數據見表22。頭部扁平,頭寬略大於頭長;吻端鈍圓,突出於下唇,吻棱清晰,吻長於眼徑;鼻間距較寬,頰部向外傾斜,略凹陷呈一溝槽;眼大,白天瞳孔縱置呈一窄縫;鼓膜隱蔽;顳褶較厚,斜置達肩上方;無犁骨齒;舌後端缺刻窄而深,咽鼓管孔大。
前臂及手長超過體長之半;指端球狀、色淺,指渾圓而長,第一、第二指等長,顯然短於第四指;關節下瘤扁平而不顯;內掌突較大而低平,外掌突略小。後肢長,前伸貼體時脛跗關節達眼,左、右跟部重疊,脛長几為體長的一半;趾端球狀、色淺;趾側緣膜較寬,第一、第二趾間約為2/3蹼,第三、第五趾為1/2蹼,第四趾為1/3蹼;關節下瘤扁平而不顯;內蹠突橢圓形,不及第一趾長的一半,無蹠突。 頭部痣粒小而少,比較光滑,上、下唇緣有小黑刺疣;背部滿布大、小圓疣,疣粒上有一枚至多枚黑刺;體側及四肢背面的小疣粒稀少,且較均勻分散。腹麵皮膚光滑,腋腺小而色淺;股後腺大,低平而不明顯。雄蟾胸腺上有刺,腹部兩側有細密刺粒。
生活時背面橄欖綠色,體側黃色均綴有醒目圓黑斑,疣粒正好位於黑斑中央;四肢背面橫紋較寬大,黑色與淺黃綠色相間,前臂有2—3條,股部有3—4條,股部的更為醒目;當四肢褶起時,覆蓋部位的顏色與體側相同。腹面淺黃色,但下腹部色較深,咽喉、胸部及四肢腹面有醒目的棕灰或黑色麻斑。
第二性徵:雄蟾前臂粗壯,後肢較長;第一、第二指背面有細黑婚刺,有1對胸腺,寬大而長,斜置達腋部,滿布細密黑刺;腹部兩側由前向後至胯部有細小黑刺;無聲囊,無雄性線。

卵粒乳白色,直徑3.8mm,卵膠囊直徑4.5mm。

蝌蚪

體大而壯。小蝌蚪頭體青黑色,尾部色淺、無斑點,隨著個體增大,體色逐漸轉為棕黃或棕褐色,尾部有少數深棕斑點,這個特徵可與峨眉齒蟾蝌蚪相區別。最大的全長可達84mm(洪雅的達87mm),尾長為頭體長的184%左右;一般全長49—50mm左右時,已長出後肢芽;第30—39期蝌蚪身體各部量度見表23。該蝌蚪皮膚厚實,出水孔位體左側中央,無游離管,肛管貼於下尾鰭下方,肛孔斜開於下尾鰭右側;尾鰭起於尾基部。口部位於吻端下方,上唇中央唇乳突微缺,口角部副突上有小齒;全長30mm以上者,唇齒式多數為I∶4+4/4+4∶I,個別大蝌蚪(第37期以上)為I∶5+5/4+4∶I或I∶5+5/5+5∶I;角質頜強,口腔下部第一對舌前乳突多指狀。一個即將完成變態者,體長26mm、尾殘留6mm、後肢長37mm時,外部特徵基本與成體者相同。

幼體特徵

大齒蟾幼體蝌蚪比父母更大的。生活在中國高海拔的橫斷山區,它們的體長可以達到10厘米~12厘米,而撫育它們的父母體長僅8厘米左右。這些蝌蚪生活在冰冷的溪水中,利用強而有力的唇齒和角質頜刮食石塊上的藻類。由於環境溫度較低,食物少,營養差,蝌蚪發育較慢,它們要在水中生活3~5年的時間才能變態成為幼體。較長的發育期和低溫環境是造成大蝌蚪的重要原因;同時胚胎發育研究也表明,蝌蚪發育慢也顯示出這類蝌蚪具有冷域性動物種(生活在寒溫帶、高海拔的物種一般稱為冷域性物種,其共同的特徵是冬眠期較長)的特徵

生態分布

大齒蟾分布在中國高海拔的橫斷山區,模式產地在四川峨眉山。z主要分布於四川(峨眉、洪雅、灌縣、汶川、瀘定)

生長繁殖

生活在海拔1600—2150m高山林木茂盛的小流溪附近。4月底在四川峨眉山發現成蟾棲於流溪附近的崖洞中或草皮下,5月中旬發現在溪中石塊下抱對產卵。1957年5月2日養於室內的一對成蟾在玻缸內開始交配,抱握在胯間,到5月9日下午開始產卵,缸內盛有河沙,斜放一瓦片,瓦片一半浸入水內一半懸空,所產的卵黏附於瓦片底面。
大齒蟾大齒蟾
1980年5月4日,黃永昭等曾在四川滬定縣磨西海拔2150m的山間的一條平緩小流溪內石下見到一隻雄蟾和一個卵群,該蟾胸部和腹側刺群(第二性徵)甚明顯。1995年6月18日,費梁等在四川洪雅縣海拔1885m處一條山溪瀑布下的緩流處石下見到一隻雄蟾和一個卵群,該卵群胚胎已發育到第18—20期;1996年5月14日又在洪雅一流溪內見到一隻雄蟾,但未見到卵群,兩隻雄蟾胸部和腹側刺群均較明顯;在同一環境中還見到第30—37期的蝌蚪。根據以上見到的卵群發育情況分析,該蟾的繁殖季節可能在5月初至6月上旬。
在四川峨眉山該蝌蚪常與峨眉齒蟾蝌蚪生活在同一環境中,棲於流溪石塊或石縫較多的水凼內。冬季多隱於石塊縫穴內,很少遊動;夏秋季比較活躍,很少有集群現象,常游於岩石或沙灘邊的淺水中,覓食腐殖質或藻類,當受到洪水衝擊或其他驚擾,迅速游到石塊縫穴中去。蝌蚪發育較慢,屬越冬類型,通常要經過兩個冬天才能完成變態。

生物學資料

該蟾生活于海拔1 600~2 000 m的山區林木茂盛的小流溪附近。成蟾營陸棲生活,多棲于山溪附近的石洞或草皮下。5月至6月入溪配對繁殖,1980年5月4日在四川瀘定和1995年6月18日在四川洪雅流溪中發現卵群,卵群呈環狀或片狀,黏附在石塊底面; 蝌蚪棲於溪邊石間或水凼底部落葉層下。

科學分類

大齒蟾解剖界:動物 Animalia
大齒蟾大齒蟾
門:脊索動物 Chordata綱:兩棲 Amphibia
目:無尾 Anura
科:鋤足蟾 Pelobatidae
屬:齒蟾 Oreolalax
種:大齒蟾 Omajor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