嗩吶藝術(上黨樂戶班社),山西省壺關縣傳統音樂,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嗩吶藝術(上黨樂戶班社)
- 遺產級別:國家級
- 遺產類別:傳統音樂
- 申報地區:山西省壺關縣
嗩吶藝術(上黨樂戶班社),山西省壺關縣傳統音樂,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嗩吶藝術(上黨樂戶班社),山西省壺關縣傳統音樂,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文化特徵上黨樂戶班社所用樂器分為吹奏、打擊、拉彈三大類別,包括嗩吶、笙、鼓、鑼、鈸、巨琴、板胡、三弦、月琴等。其演奏樂曲遵規守禮,禮樂並舉,按詞章...
上黨樂戶班社是山西省長治市的傳統民間音樂。中國的樂戶文化發源於商朝,在《周禮》一書中就有明確記載,山西長治市的上黨樂戶文化興盛於北魏時期,樂戶班社通常由十多人組成,演奏嗩吶、鑼、鼓、笙等十餘種樂器,為空中宮廷官府的祭祀、禮儀和民間婚喪嫁娶等助興演奏。作為傳統音樂文化的母體,源遠流長的樂戶文化...
嗩吶藝術(上黨八音會),山西省長子縣傳統音樂,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上黨八音會是山西省長子縣一帶流傳的一種民間器樂形式,它起源於唐代,在宋代獲得較大發展,繁盛於明清。上黨民間的八音會班社主要使用鼓、鑼、鑔、笙、笛、哨、管、胡八種樂器,以此而得名。它主要用於迎神賽社、婚喪嫁娶、節日慶典等...
嗩吶藝術是一種中國民間傳統文化表現形式。2006年河南省沁陽市申請非物質文化遺產。其基本樂器嗩吶,俗稱“喇叭”,是一種在我國各地廣泛流傳的民間樂器,根據不同分類標準可以分不同的種類,發音高亢、雄渾,過去多在民間的吹歌會、秧歌會、鼓樂班和地方曲藝、戲曲的伴奏中套用。經過不斷發展,豐富了演奏技巧,提高了...
嗩吶是阿拉伯語“surna”(祖爾納)的音譯,古稱“瑣嘹”、“蘇爾奈”,在亞、非、歐的多個國家廣泛流傳,至遲於金元時期傳入中國,起源於漢代山西北部。嗩吶藝術(晉北鼓吹)北魏時期開始流傳,隋唐時代與散樂結合後,逐漸作為民間吹奏樂被普遍套用於民間歲時節日、慶典祭祀、婚喪社火等民俗活動中。嗩吶藝術(晉北鼓吹...
嗩吶藝術(嗚音喇叭),湖北省南漳縣傳統音樂,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嗚音喇叭主要盛行於湖北省南漳縣巡檢鎮峽口及保康接壤地區,因為喇叭比普通喇叭長而厚,發出的聲音怪異,低沉鬱悶,這種喇叭也稱為嗚音喇叭。融歌、樂、舞於一體,產生於春秋時期的宮廷,後在民間流傳至今。2008年6月7日,嗩吶藝術(嗚音喇叭...
嗩吶藝術(於都嗩吶公婆吹),江西省于都縣傳統音樂,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於都客家嗩吶演奏以扁鼓和嗩吶為主奏樂器,配以小鈸、馬鑼,演奏中齊奏、對吹、吹打並重,不受時間、場地等條件的限制,演奏者可坐可行,動作輕便靈活。於都嗩吶音樂吸取了贛南採茶戲“燈腔”、“茶腔”的特點,分為“喜調”和“悲調...
嗩吶藝術(丹東鼓樂),遼寧省丹東市傳統音樂,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丹東鼓樂簡稱“鼓吹樂”,亦稱“鼓吹”、“吹打”等,是一種以管樂器和打擊樂器為主的傳統器樂演奏形式,它長期流行於遼寧省丹東地區,至今已有百年以上的歷史。2008年6月7日,嗩吶藝術(丹東鼓樂)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國家級...
丁慶華,男,漢族,2018年5月被評定為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傳承項目:嗩吶藝術(鄒城平派鼓吹樂),申報地區:山東省鄒城市。保護措施 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鄒城市文化館獲得“嗩吶藝術(鄒城平派鼓吹樂)”項目保護單位資格。2019年12月5日上午...
嗩吶藝術(沮水嗚音),流傳於湖北省保康縣一帶的傳統音樂,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沮水嗚音(原稱巫音),是古代楚地巫音一脈相承的遺韻,因沮水而得名。嗚音流傳千年,其中古風古韻保留完整的當屬保康的沮水嗚音,保持著嚴謹規範的形式和奇麗詭奇的風格。這一音樂主要用於祭祀遠祖祝融(火神)和祭奠亡靈等...
嗩吶藝術(萬載得勝鼓),江西省萬載縣傳統音樂,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萬載得勝鼓起源於北宋,流傳於江西省萬載縣。樂曲內容主要表現古代將士出征、交戰、凱旋、慶功等,故取名得勝鼓。全部鼓樂分請戰、四將、二將、皇帝登台、游兵、下戰、進城、登台退位、大小圓台9個樂段,以展現唐代朝廷取得平亂勝利的過程。2...
嗩吶藝術(福寶貫打嗩吶)嗩吶藝術(福寶貫打嗩吶)
嗩吶藝術(五台八大套),山西省忻州市五台縣傳統音樂,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2021年5月24日,嗩吶藝術(五台八大套)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拓展項目名錄,項目編號為Ⅱ-37。歷史淵源 五台八大套是五台山寺廟音樂器樂曲的一部分,也是器樂曲中最完整的一部分,常在禪門...
嗩吶藝術(長汀公嫲吹),福建省龍巖市長汀縣傳統音樂,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長汀公嬤吹”過去稱“公嬤子”“公婆吹”,是閩西特有的民間器樂演奏形式,流傳在閩西長汀一帶,已有百餘年歷史。“長汀公嫲吹”是用“公吹”和“嫲吹”的對奏為主奏,配以二胡、揶胡、三弦、揚琴等弦樂、彈撥樂器和大鼓、...
嗩吶藝術(豐寧滿族吵子會),河北省豐寧滿族自治縣傳統音樂,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豐寧滿族吵子會是分布於河北省承德豐寧滿族自治縣十餘個鄉村的一種民間器樂演奏形式,已有三百年的歷史,最初系由八間房村村民張克富創始,經王老、王大辮子等十一代傳人輾轉承沿至今。豐寧滿族吵子會分為“吹打曲”和“雜曲”...
2008年6月7日,嗩吶藝術(楊小班鼓吹樂棚)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編號Ⅱ-37。歷史淵源 肇州楊家班屬於典型的鼓吹世家,精通禮俗,擅長嗩吶音樂,是當地較有名氣的鼓樂班社。“楊小班鼓吹樂棚”在清代中葉已形成獨具地域特色的鼓吹樂棚體系。其創始人名叫楊殿甲,是萊州府郎密縣楊家莊人氏,生於...
嗩吶藝術(唐山花吹),河北省曹妃甸區傳統音樂,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流傳於河北省唐山地區的唐山花吹是在傳統鼓吹樂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個以樂器為載體,集演奏、表演於一體的樂種,約形成於清代光緒年間,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多在紅白喜事、門市開張、節日、廟會、鬧秧歌等民俗活動中表演。2008年6月7日,...
嗩吶藝術(永城吹打),流傳於重慶市綦江區的傳統音樂,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永城吹打以嗩吶演奏見長,音域寬廣,達四個多八度,可形成二聲部或三聲部復調雛形,音色高亢,氣勢恢宏,在民間吹打樂中別具一格。2008年6月7日,嗩吶藝術(永城吹打)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擴展項目名錄。項目編號...
嗩吶藝術(臨縣大嗩吶)嗩吶藝術(臨縣大嗩吶),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保護 2023年10月31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嗩吶藝術(臨縣大嗩吶)”項目保護單位臨縣大嗩吶培訓活動中心評估合格。
嗩吶藝術(靈璧菠林喇叭),安徽省靈璧縣傳統音樂,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嗩吶藝術(靈璧菠林喇叭),是皖北地區靈璧縣尹集鎮菠林村的民間樂班所創造的嗩吶演奏藝術。2010年,嗩吶藝術(靈璧菠林喇叭)經安徽省人民政府批准列入安徽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2014年11月11日,嗩吶藝術(靈璧菠林喇叭)經國務院批准...
嗩吶藝術(青山嗩吶),湖南省湘潭縣傳統音樂,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青山嗩吶是中國民間吹打樂種類之一,主要流傳在湖南省湘潭縣的青山橋、石鼓、分水三鄉鎮及周邊地區,主要在民間婚喪喜慶、玩龍耍獅、佛道儀式和巫儺祭祀等民俗活動中演奏。至遲到清代,以嗩吶為主奏樂器的吹打樂在湘潭民俗生活中已相當普遍。青山...
嗩吶藝術(子長嗩吶)嗩吶藝術(子長嗩吶),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保護 2023年10月31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嗩吶藝術(子長嗩吶)”項目保護單位子長市文化館評估合格。
丁慶華,男,漢族,嗩吶藝術(鄒城平派鼓吹樂)傳承人。人物經歷 山東省鄒城的平派嗩吶在魯西南乃至全省都有著較大影響,丁慶華的技藝為家族傳承,且比較全面掌握了平派鼓吹樂演奏技藝,為省內著名藝人,多次代表山東參加全國藝術活動並獲獎。傳人中有多名成為知名藝人,在業內有較大影響。獲得榮譽 2017年12月,入選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