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淵源
嗩吶是阿拉伯語“surna”(祖爾納)的音譯,古稱“瑣嘹”、“蘇爾奈”,在亞、非、歐的多個國家廣泛流傳,至遲於金元時期傳入中國。
唐山花吹是鼓吹樂的一個分支。包括嗩吶、鼓、鑔三個部分,嚴格來說,花吹應該叫花奏,因為嗩吶是吹的,鼓和鑔是打擊的。由於鼓吹樂以嗩吶為主奏,所以簡稱花吹。它是以手中的樂器為載體,集演奏表演於一身。
唐山花吹則是在鼓吹樂正常吹奏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是百年來人民民眾集體智慧的結晶,伴隨著唐山當地的民風民俗成長起來。
唐山花吹起源於唐山,以撫寧、唐山最為集中。唐山花吹是民國時期嗩吶藝人“金財”發明的一種嗩吶吹奏形式,傳承發展已有百年歷史。
基本特徵
演奏技巧
唐山花吹是以鼓吹樂正常吹奏為基礎,包含吹奏、打擊、拉彈三大技巧,並開創“卡戲”“口啟子”“翻腕”等多種花活技巧一般採用口吐鼻吸的循環換氣法演奏,音色脆亮輝煌,音量宏大,穿透力強,適於戶外演奏。
唐山花吹以高音小嗩吶為主奏樂器,運用“地蕾花”“四合四”“上上工尺”“將軍令”等嗩吶曲牌,發展演變出“滑音、嘟嚕音、單吐、雙吐、雙咔、穿三件”等嗩吶花吹技巧。唐山花吹擅長將單個曲目連綴套曲鼓吹,它是通過一定程式的樂隊組合,把數首單牌子的樂曲按民間禮儀活動的內容有選擇地以變換節奏或轉調等演奏方法緊密的銜接在一起的連奏形式。
唐山花吹的演奏速度一般以慢速轉中速或以慢速轉快速而收尾,花吹藝人轉調變奏技巧(一般多由原調轉入屬調或下屬調),再加之打擊樂的貫穿,使得整個樂曲更加豐富多彩。
唐山花吹音量洪大,音色脆亮,穿透力強。花吹由兩支大桿喇叭(桿長一尺一寸)、一個堂鼓和一副小鈸組成,喇叭為主奏樂器,鼓、鈸為伴奏樂器。喇叭演奏一般採用口吐鼻吸的循環換氣法,演奏技巧主要有反腕、點、剜、正反摩挲、單雙倒手、倒桿、摘碗、呼哈卡、正反轉碗、甩碗、推拉碗、套碗、橫嗚嚕、正反翻轉、平轉、口曲子卡、鼻子吹卡等。堂鼓花奏和小鈸花奏技巧也十分豐富,堂鼓花奏技巧包括單點、雙點、嘟嚕點、藝人指路、單雙端肩、搖肩、前點後坐、前後雙戳、翻腕、單雙轉、單雙擊圈、點打、顛打、墊打、捻打、陰陽打、交叉打、雙擊、仿軍鼓、升調打等,小鈸花奏技巧則包括正反打、繞打、點打、邊打、摩打、揉打、敞打、悶打、背打、腿下打、頭後打等。花吹具有演奏靈活、妙趣橫生的藝術特色。
曲調分類
唐山民間曲調為唐山花吹提供了廣泛的演奏素材,行內素有“牌子十四套,小曲賽牛毛,九輩吹喇叭,有曲沒練著”的教訓。由於花吹演奏時,演奏者的手要做抹、點、剜、捻、拔三節等多種表演動作,故諸多曲目均具有節奏簡單、音域較窄的特點。
唐山花吹常演繹的傳統曲調有三大類:一是喜事曲目,如《醉太平》《百鳥朝鳳》《八仙慶壽》《工尺上》《梳頭曲》《上轎》等。二是喪事曲目,如《哭黃天》《三不應》《寄生草》《小祭腔》《四來燕落》《老關調子》《一江風》《鷓鴣》《泰山頂子》《小開門》《八條龍》《抱龍台》、《柳河陰》等。三是秧歌花會曲目,如《鬧花燈》《新春樂》《姑娘愛》《小扇美》《滿江紅》《旱車曲》《跑驢》《小車會》《句句雙》等。
傳承保護
傳承價值
唐山花吹是民間藝人集體智慧的結晶,是華北鼓吹樂的重要品種,在傳統音樂及地方文化研究等方面具有重要價值。分析提煉唐山花吹音樂和演奏技巧上的藝術特徵,提出唐山花吹藝術傳承、創新和保護措施,這對唐山花吹的普及、繁榮和現代民族民間音樂創作具有深遠而積極的意義。
傳承狀況
在多元化的社會中,由於現代文化娛樂形式的多樣化,在多種原因的影響下,花吹活動日益萎縮,藝人日益減少,藝人年齡普遍偏高,後繼乏人,已瀕臨失傳的境地。能全面掌握唐山花吹的藝人屈指可數。在外來強勢文化的強烈衝擊下,唐山花吹的傳統生存環境已發生了很大改變,面臨傳承斷檔、後繼乏人的局面,搶救保護工作迫在眉睫。
傳承人物
姚少林,男,1949年生,2009年15月被評定為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河北省唐海縣申報。
保護措施
2018年6月,嗩吶藝術(唐山花吹)校園保護傳承培訓基地在曹妃甸區十一農場國小掛牌成立。
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唐山市曹妃甸區文化館獲得“嗩吶藝術(唐山花吹)”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2023年10月31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項目保護單位唐山市曹妃甸區文化館評估合格。
社會影響
重要活動
2017年10月,唐山音樂家劉榮德編寫的專著《唐山花吹》由中國青年出版社出版發行,由中國青年出版社製作的《唐山花吹》國際宣傳片也同時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