嗩吶藝術(豐寧滿族吵子會)

嗩吶藝術(豐寧滿族吵子會)

嗩吶藝術(豐寧滿族吵子會),河北省豐寧滿族自治縣傳統音樂,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豐寧滿族吵子會是分布於河北省承德豐寧滿族自治縣十餘個鄉村的一種民間器樂演奏形式,已有三百年的歷史,最初系由八間房村村民張克富創始,經王老、王大辮子等十一代傳人輾轉承沿至今。豐寧滿族吵子會分為“吹打曲”和“雜曲”兩種,以嗩吶、打擊樂器為主。全部演奏分為“起鼓”“鳳陽歌”“柳新年”“鼓楂子”“鬥鵪鶉”“祭腔”“掃地風”“結尾”等16個部分。

2008年6月7日,嗩吶藝術(豐寧滿族吵子會)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擴展項目名錄,遺產編號Ⅱ-37。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嗩吶藝術(豐寧滿族吵子會)
  • 遺產級別:國家級
  • 遺產類別:傳統音樂
  • 申報地區:河北省豐寧滿族自治縣
  • 遺產編號:Ⅱ-37
  • 批准時間:2008年6月7日
歷史淵源,文化特徵,曲牌構成,樂器構成與組合特徵,音樂風格特點,旋法特點,傳承保護,社會影響,

歷史淵源

嗩吶藝術(豐寧滿族吵子會)是分布於河北省承德豐寧滿族自治縣十餘個鄉村的一種民間器樂演奏形式,已有三百年的歷史,最初系由八間房村村民張克富創始,經王老、王大辮子等十一代傳人輾轉承沿至今。
嗩吶藝術(豐寧滿族吵子會)以八間房村為代表。據《八間房村志(1645—2015)》記載,八間房村,坐落於潮河東北部的哈塘川西南口處。明末清初,這裡是察哈爾蒙古族人遊牧地,稱哈塘(桑)溝門。清康熙初期,有滿族人八姓八戶(韓、陳、齊、黃、王、宮、葛、喬)到這裡墾種,定居初期,每戶蓋一間房子,計有八間房,故名八間房。村中有康熙年間修建的元廣寺;有初建於乾隆年間,重修於光緒年間的戲樓。中華民國十二年(公元1923年),村辦河北梆子子弟班,培養演員十四人。據《八間房村“吵子會”沿革》一文認為:“八間房民間吹打曲‘吵子會’興起於乾隆年間,當時鄉紳貴族為了粉飾滿族統治的太平盛世和滿足其對文化生活的要求,開始在八間房興修寺廟‘元廣寺’和對廟的戲樓,同時開始舉辦廟會,並從內地山東省登州府請來教師,教授了寸蹺、‘蝴蝶’、小秧歌和吹打曲‘吵子會’。”上文提到的“登州府”隸屬於現在山東省蓬萊、煙臺、榮成、文登、海陽等縣市。另據在豐寧八間房、塔溝、窄嶺、天橋等村的多次訪談,基本都證明八間房村“吵子會”音樂是山東登州民間藝人傳授的。

文化特徵

嗩吶藝術(豐寧滿族吵子會)分為“吹打曲”和“雜曲”兩種,以嗩吶、打擊樂器為主。全部演奏分為“起鼓”“鳳陽歌”“柳新年”“鼓楂子”“鬥鵪鶉”“祭腔”“掃地風”“結尾”等16個部分。整個樂隊由兩名嗩吶吹奏者和10名打擊樂演奏者組成,其中皮鑼演奏員是樂隊的指揮。豐寧滿族吵子會的曲牌大多是滿族的,有的曲牌可以單獨演奏,有的為民間花會伴奏,有的用於當地辦紅白喜事。在長期流傳過程中,豐寧滿族吵子會融匯吸收了其他一些姊妹藝術,形成獨特的音樂風格,既有北方音樂的剽悍、勁健、暢旺,又有中原地區音樂的柔美、和諧、細膩。豐寧滿族吵子會沒有固定的演唱場合和演出時間,除年節固定活動外,多為各檔花會伴奏,還常常在婚喪嫁娶、滿月壽誕、開張開業等場合演奏。

曲牌構成

豐寧滿族吵子會曲牌主要分為嗩吶曲牌與打擊樂曲牌兩種。
嗩吶曲牌
主要有:鳳陽歌、柳新年、大開門、小開門、朝天子、玉芙蓉、句句雙、娃娃調、天晴歌、送情郎、掃地風、離別曲、靠白龍、垮腔、海琴歌、工尺上、雁過南、蘇武牧羊等。
打擊樂曲牌
主要有:鬥鵪鶉(單斗、雙斗)、鼓楂子、老吵子等等。上述打擊樂曲牌單獨演奏具有較強的藝術表現力。

樂器構成與組合特徵

樂器構成
豐寧滿族吵子會樂器主要有:皮鑼、大鼓、大鈸、大鐃、小鈸、小叮噹、大鑼、嗩吶、笙。八間房、廂黃旗、黑山嘴、塔溝村、古房村、鳳山等村“吵子會”樂班基本都不用笙。主要會演奏的樂手幾乎沒有。皮鑼演奏員為整個樂隊的指揮,在整個“豐寧滿族吵子會”音樂的演奏中至關重要,它直接決定打擊樂演奏“長趟”音樂時間的長短,以及整個音樂何時收束。因此,皮鑼是整個樂隊的節奏靈魂。嗩吶(早期用小海笛),基本上是漢族地區流傳的樂器。嗩吶音樂與打擊樂相互穿插形成的整個曲體的旋律結構。
樂器組合特徵
豐寧滿族吵子會樂器組合的基本特徵:其一,吹管樂器與打擊樂的相互配合,以曲牌聯綴形式構成的一種大型的吹打樂曲體結構;其二,樂器的組合形式主要分為兩種:打擊樂與嗩吶伴奏相互配合(如鳳陽歌、柳新年),以及單獨的打擊樂曲牌,如鬥鵪鶉、老吵子(在皮鑼的指揮下,打擊樂富有藝術表現力)。

音樂風格特點

豐寧滿族吵子會嗩吶與打擊樂的合奏部分的音樂的結構與風格相對比較規整與平穩,純打擊樂環節,多運用模仿性節奏進行互動對話。如單斗、雙斗(又稱鬥鵪鶉)。比如,古房村“吵子會”的打擊樂的雙斗、單斗之間連線較為緊密,而且節奏曾遞減式結構,大鼓、小鑔、皮鑼(此處用小鏜鑼代替)與大鈸、大鑔之間形成富有層次感的交流對話,兩聲部之間的基本上是保持了原樣重複的二部模仿節奏。

旋法特點

嗩吶曲牌的音階、調式特點
其一,音樂的音階多以五、七聲音階為主,調式多為商調式、羽調式;其二,旋律節拍多為四二或四三的變換拍子構成。
旋律形態與風格特徵
其一,豐寧滿族吵子會嗩吶曲牌的音樂旋律基本是由四、五個樂段構成,基本是通過原樣(或稍微變化)重複構成的;其二,豐寧滿族吵子會音樂的旋律質樸,起伏較小,較少有裝飾性的旋律出現。
打擊樂節奏特徵
豐寧滿族吵子會打擊樂器中大鼓的節奏比較複雜,當嗩吶演奏時通常由大鼓、小鑔進行烘托,大鑔、大鈸一般較少使用。主要還是考慮到突出旋律樂器的聲音的原因。通常用“起鼓”“單七三”“七五”“加五”“加三”“老吵子”“長趟”“剎鼓”等稱謂,這是“豐寧滿族吵子會”樂人自我傳承過程中對打擊樂中的節奏鼓點進行的簡稱,也就是有幾個鼓點就稱“幾”。比如所謂“七五三”就是結尾打擊樂七下、五下、三下。當然,一般是以奇數點作為鼓點的節奏型。從豐寧滿族吵子會記譜形式來看,也帶有典型的“表述性記譜”的特點。對鼓點的記錄中只交待有幾個鼓點並沒有詳細的提到“描述性記譜”的要求。

傳承保護

傳承價值
豐寧滿族吵子會是滿族傳統文化的突出代表,涉及滿族的民俗民風、宗教信仰等多個方面。其音樂在旋律構成、樂器形制、樂隊編制等方面表現出滿漢文化融合的特徵,在民族學、民俗學和音樂學等的研究中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傳承狀況
由於“文革”的嚴重摧殘和現代經濟大潮的強烈衝擊,滿族吵子會的生存空間日益縮小,許多老藝人已相繼辭世,健在的也年事已高,豐寧滿族吵子會傳承乏人,已處於瀕危狀態,亟待搶救保護。
保護措施
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豐寧滿族自治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獲得嗩吶藝術(豐寧滿族吵子會)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2023年10月31日,文化和旅遊部公布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豐寧滿族自治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繼續獲得嗩吶藝術(豐寧滿族吵子會)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社會影響

重要活動
2018年11月20日,“傳承德澤·豐蕪康寧”——河北承德滿族文化遺產精品展示月活動在北京恭王府博物館拉開帷幕。開幕式當天正值滿族傳統節日“頒金節”,展館外表演了豐寧滿族吵子會節目。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