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嗩吶藝術(青山嗩吶)
- 遺產級別:國家級
- 遺產類別:傳統音樂
- 申報地區:湖南省湘潭縣
- 批准時間:2008年6月7日
- 遺產編號:Ⅱ-37
歷史淵源,基本特徵,演奏技巧,獨特之處,曲牌分類,傳承保護,傳承價值,傳承狀況,傳承人物,保護措施,社會影響,
歷史淵源
青山嗩吶藝術是湖南吹打樂中一種獨特的演奏形式,它的形成與發展,與楚巫文化有著深遠的淵源關係。千百年來,雖未發現方誌載明民間吹打樂的發展、變化,套用等情況,但元明時,元代北雜劇與南戲的蓬勃發展,對吹打樂的形成有較大的關係,吹打樂組合中增加了嗩吶。嗩吶的加入,平衡了吹管樂與打擊樂的音量,增加了熱烈歡快的氣氛,使吹打樂配置漸趨定型。
清代,以嗩吶為主奏樂器的吹打樂在湘潭世俗生活中,套用已很普遍。乾隆丙子年(公元1756年)《湘潭縣誌》載:“凡遇頒到詔書,地方官員遵照《會典》縣龍亭彩與輿仗鼓樂,出郊迎接至公庭開讀”。吹打樂演奏已為地方官吏效忠朝庭營造隆重排場所利用。清光緒年間,湘潭各地民間鼓樂班社興起,此時青山橋的高玉來樂班頗具名聲。民間藝人借用古典聲腔和戲曲及本地民歌小調等豐富的曲牌來源作為創編依據,形成了比較系統的吹打樂曲牌。
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青山嗩吶有了更大的發展,藝人們在實踐中,摸索了“西工子”和“悶工子”兩種獨特的演奏方法。又根據曲牌結構,表現功能和套用場合的不同分為路鼓牌子、夜鼓牌子和堂牌子三種。
20世紀2、30年代,青山橋地區湧現了一批的優秀嗩吶藝人,他們成立了“鼓樂工會”“國樂隊”等組織,互相切磋技藝,使青山嗩吶藝術更上一層樓,以至後來衡湘四縣將青山嗩吶稱為“青山橋國樂”。
基本特徵
演奏技巧
青山橋嗩吶的演奏技法主要有:“西工子”“悶工子”“撩眼子”。
- (一)“西工子”
在嗩吶吹奏的演奏技法中,有一種流傳在湖南各地的演奏法叫“西工子”。嗩吶是用工尺譜來記譜的,一般用合、四、一、上、尺、工、凡、六、五、乙等字樣來表示簡譜中的sol、la、si、do、re、mi、fa、sol、la、si,工對應的就是mi音。在運用這種演奏技法時,是將第八孔、第六孔、第五孔、第四孔、第三孔、第二孔、第一孔全部鬆開去吹奏mi音的,由此便得來了“西工子”這個演奏技法的名稱。《雙點鼓》是“西工子”演奏技法的代表作之一。
- (二)“悶工子”
“悶工子”這種演奏技法僅在青山橋一帶流行。“悶工子”主要是通過變氣法、變指法等演奏技巧使嗩吶音色產生一種特殊效果,表現一種特殊情緒,既有悲的韻味,也有喜的情緒,和諧而渾然一體,讓聽眾與演奏現場氛圍共鳴。運用“悶工子”這種演奏法一般使用大嗩吶。它與“西工子”的區別就在於:演奏mi這個音符時,是將第八孔按一半,第七孔、第六孔、第五孔、第四孔、第三孔、第二孔全部按住,鬆開第一個孔。“悶工子”的代表作有《哭懵懂》《帶腳飛》等。
- (三)“撂眼子”
“撂眼子”這種演奏技法也是青山橋地區獨有的一種演奏技法。用“撂眼子”這種演奏技法一般吹奏的是D調,按青山橋的記譜方式,叫做一字調,吹奏出來的聲音悲傷、低沉,一般使用在喪葬時。在演奏一字調時,將所有的孔按住,吹套出來的音為do,那么按其他調式的吹奏方式,高音的do只需要考氣息去控制吹奏do音即可,但“撂眼子”的演奏特點就是吹奏高音do時要鬆開第六個孔來完成。這種演奏技祛的代表作有《三點股》。
獨特之處
- (一)獨創的調式調性
工尺譜是中國傳統的記譜法之一,因用工,尺等字記寫唱名而得名。在近代常見的工尺譜中,簡譜中的sol,la,si,do,re,mi,fa,sol,la,si一般用合、四、一、上、尺、工、凡、六、五、乙等字樣表示。在青山橋,有七種調名是他們常用的:一字調、下六眼、凡字調、正宮調、上六眼、四六調,小工調,它的特點就在於,用同一支嗩吶同樣的指法,卻代表著不同的音。按住八個孔,若你此時演奏的是一字調,那么吹奏出來的音就是do音;演奏的曲目是下六眼,那吹奏的就是si音;若演奏的是凡字調,那吹奏出來的音就是la音;若是正宮調,那音就是so;若曲目是上六眼,那就是fa音;是四六調的話,那吹奏的就是mi音;小工調里就是re音。綜上所述,調名是由演奏者根據工尺諧的記法以及吹奏師指法的習慣得來的。
- (二)特有的呼吸技巧
1、循環呼吸
青山橋的嗩吶演奏員可以連續吹奏一個小時不換氣,用的就是循環呼吸的方法。這種技巧就是呼吸的時候用小腹的力量去控制,吸氣用鼻,呼氣用嘴。將鼻子吸進去的第一口氣儲存在口腔,小腹往裡收緊,向上運行氣、息,在吹奏時慢慢的向外吐出儲存在兩腮的氣、息,慢慢的讓小腹肌肉放鬆。在吸進第二口氣時,重複上述的過程。一般初學者練這種換氣法的時候,均需先準備一杯水和一根蘆葦桿(或者吸管),將蘆葦桿放入杯中,按照上述的循環換氣的方式往桿中吹氣,要練到杯中的水不斷地冒氣泡。
2、氣顫音
會打“花舌”是在演奏這種技巧前,學者需學會的一項基本功。此技巧一般用於演奏長音,可根據樂曲的情緒有快慢和強弱的區分,有時它的波動可以表現不同民族或地方的風格。
- (三)罕見的演奏方式
1、口鼻雙吹
青山橋嗩吶有著特有的循環呼吸的演奏技巧,由此便有了“口鼻雙吹”這種特別的演奏方式。這種演奏方式,一般使用一個小青(小嗩吶)和一個二鈉子(中喚吶)來演奏。塞入鼻孔演奏的那支嗩吶需要做一個鼻音子套在哨片上,另一個鼻孔要使用紙團塞住,再一隻手控制一支嗩吶來進行演奏。
2、雙鼻孔演奏
這個演奏方式也是青山橋嗩吶的一大特色表演,這種演奏方式與“口鼻雙吹”差不多,只是要將兩支簣吶的哨片上均套上鼻音子再塞入鼻孔中來進行演奏。
- (四)靈話的手指技藝
在中國,常用的按孔方式是;左手食指、大拇指、中指、無名指分別放在第八孔、第七孔、第六孔、第五孔、小指自然放忪;為了掌握樂器的平衡將右手大拇指放在嗩響桿下端三孔與四孔之間,食指放在第四孔,中指放在第三孔,無名指放在第二孔,小指放在第一孔。而在青山橋噴吶的演奏中,是將右手按食指、中指、無名指、小指分別放在第八孔、第六孔、第五孔、第四孔,大拇指放在第七孔;左手食指,中指、無名分別放在第三孔、第二孔、第一孔,小指放鬆。
曲牌分類
- 夜鼓牌子
夜鼓牌子是青山嗩吶中專用於喪葬的器樂曲牌,分為明色類子和長形類子。由儀式第二天晚上的夜嗩吶樂班演奏。在當地石鼓鎮中,鬧喪“唱夜歌”尤為盛行,夜鼓牌子因此而得名。夜鼓牌子作為湖南境內鳴蕭牌子中的一種,屬於整套曲的曲式結構。
鼓牌子保留了大量曲牌,其中長行類子曲牌略少,最為著名的為【哭懵懂】【對角飛】,另外還有【滿天飛】【大伍隊】【小開門】【萬年吹】等。明色類子曲牌比較豐富,其中有十鼓、十音之說,所會之人已經很少,有【唱音子】【鳳凰音】【單點鼓】【雙點鼓】【三點鼓】【四點鼓】【鑼邊鼓】【九槌鼓】【喬鼓】【雁鵝上灘】【橋鼓】【竹音鼓】【雙鵝上灘】【風吹荷葉】【節節高】【促蒙子】【東調子】【隔山音】【相思音】【大五對】【工子大套】【凡子大套】【滿天飛】【上山虎】【下山虎】【五翻放鵝】【東調點鼓】【大開門】【小生音】等。
- 路牌鼓子
路鼓牌子廣泛流行於湖南各地,稱作路鼓子或路邊調子,有快路鼓子(又稱快開台)、慢路鼓子(又稱慢開台)兩種,曲牌來源於當地的民間小調、花鼓燈、地方戲曲、傳統樂曲等。它以嗩吶和鑼鼓的組合為主,多在行進時演奏,用於民間節日喜慶、紅白喜事、風俗禮儀等民俗。慢路鼓用單槌演奏,【十一槌】起曲和斷句,兩支嗩吶齊吹,也可以加入其它吹管樂器和弦索樂器演奏,旋律悠揚華彩,速度較慢;快路鼓用雙槌演奏,嗩吶用“三吶子。”配“大嗩吶”,俗稱“老配少”,曲前加【打引】【挑五槌】起曲,用五槌斷句,長槌結束樂曲,旋律花俏、歡快、熱烈、動感性強、速度較快。在喪禮中送祭、送葬時使用慢路鼓子,當地人常常用不同類型的吹打樂來指代樂班,直接稱樂班為快開台或慢開台,突出樂曲牌的不同類型,簡潔明了。
鼓牌子較為豐富,有【十打】【採蓮】【游壠】【討學錢】【撿菌子】【起程調】【賣雜貨】【大放羊】【小花鼓】【雙採蓮】【送表妹】【嘆四景】【十杯酒】【鬧新春】【鬧台子】【鬧書房】【照鏡子】【蝴蝶歌】【菜駝子回門】等。
慢路鼓子有【十轉】【十送】【思良】【神調】【鬧五更】【反五更】【老五更】【海十杯】【翻十杯】【送表妹】【接姐姐】【瓜子紅】【哥哥送表妹】【楊柳青】【楊柳松】【洗菜心】【嘆四季】【石伢子接姐姐】等。
- 堂牌子
堂牌子民間俗稱坐堂牌子、坐樂、坐堂、大樂等,是民間戲曲通用的一種吹打樂形式,分套曲(藝人稱一堂牌子)和散牌子。堂牌子既可曲牌連套使用,又可單獨演奏,或放置套取中間做為連線段落,如道場中的“打開頭”便是以曲牌連線成套的形式演奏,具有一定程式性。
其間最為普及的是【九腔】一堂和【粉蝶】一堂,【九腔】即是【新水令】一堂,民間藝人把九支曲牌組合成套,約定俗成稱為【九腔】,曲牌是【新水令】【步步嬌】【折桂令】【雁兒落】【收江南】【園林好】【沽美酒】【清江引】。
牌子又稱雜牌子、番牌子,是可以單獨演奏、不成套出單支曲牌,如【得勝令】【哭皇天】【月月紅】【耍孩兒】等。除此之外還有【三炮】【四門淨】【四季青】【紅袖鞋】【長錘子】【扯不通】【普天樂】【昆榆松】【萬歲鑼鼓】等。
傳承保護
傳承價值
- 青山嗩吶藝術套用場合廣泛,如婚嫁迎娶、喪葬禮儀、祝壽掛匾、玩龍耍獅、迎賓送客、店鋪開張、巫儺酬神還願、宗教法會道場、節日慶祝、中秋賞月、龍舟賽會等民俗活動,與人們的生活密切相關,受到人們的喜愛。
- 青山嗩吶樂曲結構、曲牌名稱、旋律特徵、表現風格、演奏技巧等,仍保持原始風貌,沒有被外來音樂所影響或同化,湖南湘中大部分的民間音樂都能從青山嗩吶曲牌中找到相關連的素材。
- 青山嗩吶具有典型的南方嗩吶演奏特色,提供豐富的民間音樂素材,民眾參與性廣泛,有較強的民眾基礎。
- 青山嗩吶以湘中典型的音調特徵為基礎進行加工創造,具有濃郁的地方特色,反映了流傳地域的審美情趣、風俗習慣和傳統觀念,具有較高的藝術和民俗文化研究價值。
傳承狀況
青山嗩吶雖在青山橋等地具有廣泛的民眾基礎,卻一直缺乏專業、系統的研究整理。大批優秀的老藝人相繼去世以後,許多曲牌也隨之失傳,人死藝亡的現象日益嚴重,青山嗩吶演奏技藝同樣面臨消亡的危機,迫切需要有關方面積極加以保護。
傳承人物
莫柏槐,男,1964年生,2012年12月被評定為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湖南省湘潭縣申報。
保護措施
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湘潭縣文化館獲得“嗩吶藝術(青山嗩吶)”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2023年10月31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嗩吶藝術(青山嗩吶)項目保護單位湘潭縣文化館評估合格。
社會影響
重要活動
2016年,湘潭大學的學生和老師拍攝以“文化遺產保護和傳承”為主題的微電影《日子》,其中包含有青山嗩吶。
2020年3月19日,湘潭縣拍攝“石鼓·青山嗩吶”非遺文化宣傳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