嗩吶藝術(鄒城平派鼓吹樂)

嗩吶藝術(鄒城平派鼓吹樂)

嗩吶藝術(鄒城平派鼓吹樂),山東省鄒城市傳統音樂,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鄒城平派鼓吹樂是流傳於山東省鄒城一帶的民間鼓吹樂種,約形成於清代嘉慶末年。至民國初年,已有孫家班、張家班、丁家班、周家班等幾十個鼓吹樂班活躍在魯南及其周邊地區。這些樂班將平派鼓吹樂傳播到各地,擴大了平派鼓吹樂的影響,使它逐漸成為一個獨具特色的鼓吹樂流派。鄒城平派鼓吹樂風格平和輕柔、婉轉細膩,給人以“平如行雲流水,穩似泰山青松”之感,平中見奇,穩中有變,剛柔相濟,扣人心弦。

2008年6月7日,嗩吶藝術(鄒城平派鼓吹樂)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遺產編號:Ⅱ-37。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嗩吶藝術(鄒城平派鼓吹樂)
  • 遺產級別:國家級
  • 遺產類別:傳統音樂
  • 申報地區:山東省鄒城市
  • 遺產編號:Ⅱ-37
  • 批准時間:2008年6月7日
歷史淵源,基本特徵,演奏風格,演奏樂器,代表作品,傳承保護,社會影響,重要活動,榮譽表彰,

歷史淵源

鄒城平派鼓吹樂演奏中主要的樂器為嗩吶,鼓吹手在封建社會被列入所謂“下九流”,藝人們為了謀生從事這一職業,他們在接到婚喪請帖時就去吹奏,由於職業低下,所以鄒城平派鼓吹樂的傳藝方式多半限制在家族的範圍之內,這種傳承,客觀上創造了鼓吹藝術世代流傳和發展的條件。在長期的演奏活動中,為彰顯其藝術特色,鄒城平派鼓吹樂的藝人們創造出了銅桿嗩吶,這在全中國是獨有的,並在演奏的曲目中揉進了一些地方特色的小調、俚曲。經過長期的演練,再加上風俗民情及儒家文化的影響,到清朝嘉慶年間,已形成鄒城平派鼓吹樂的基本特色。光緒年間到民國初年,鄒城平派鼓吹樂已發展到成熟時期,有幾十個班子活躍在魯西南及周邊地區。
嗩吶藝術(鄒城平派鼓吹樂)
鄒城平派鼓吹樂
20世紀,平派嗩吶班比較有名的是看莊鎮白水村的孫家班。班主孫玉秀,其父孫明倫在鄒、滕、嶧、微頗有聲望。孫明倫傳藝給兒子孫玉秀,孫玉秀在1959年參加山東省歌舞團工作,後應聘到上海音樂學院民樂系任教,1961年去杭州歌舞團從事民樂演奏,1962年請假回家,在家鄉繼續從事鼓吹演奏,1992年孫玉秀參加文化部主辦的“92朱載堉”杯嗩吶邀請賽,被授予“嗩吶演奏家”稱號。孫玉秀把技藝傳給其四個兒子,兒子中四子孫化洋基本傳承了孫玉秀的技藝。
當代,鄒城市平派嗩吶班頗多,有大束鎮的丁家班、城前鎮的王家班、田黃鎮的張家班、嶧山鎮的孟家班、嶧山鎮賈家班、張莊鎮的汪家班、香城鎮的侯家班、香城鎮路家班、城區南關的周家班、東關崔家班、北宿鎮的趙家班、太平鎮的鄔家班、石牆鎮的張家班等,都活躍在鄒城市周邊市區,逐漸將鄒城平派鼓吹樂技藝發揚光大。

基本特徵

演奏風格

鄒城平派鼓吹樂的演奏技巧和風格具有獨特性。
一是它能分別演奏五個調,即平調、雅調、越調、五字調、凡調,能夠一曲多變。其演奏技法除常用的吐音、滑音、花舌、指花、顫音及吞、吐、墊、打、抹壓外,還有舌沖音、氣拱音、白彈音、白雙吐、連彈音、氣唇同顫音、指氣同顫音、三弦音、蕭音以及循環換氣等。使用的變奏手法主要有嚴格變奏板空式變奏、移調指法變奏。演奏風格平和、輕柔、委婉細膩,有“平如行雲流水、穩似泰山青松”之美。隨著鄒城平派鼓吹樂在演奏技法上的發展和創新,更顯示其柔、美、細、含、溫的特色,無論是銅笛還是嗩吶、管子,也無論是吹還是模擬演奏,都具有以上特點。
嗩吶藝術(鄒城平派鼓吹樂)
鄒城平派鼓吹樂
二是鄒城平派鼓吹樂也常用“開門掛穗子”的手法來演奏。“掛穗子”即在基本曲調將該演奏、變奏後,緊接著變成類似戲曲唱腔中“緊拉慢唱”的展開段,使樂曲的形式有新發展,進入新高潮。“穗子”就是藝人演奏進入高潮時鼓腮換氣,而嗩吶聲不停,讓觀眾叫好,給人以熱烈掌聲的演奏方法。這種演奏方法使曲調變化大,對比性強,藝人們常以“前松後緊、越吹越穩”來概括這種手法的特點。
三是平派嗩吶藝人還演奏“吹戲”“咔戲”。“吹戲”就是用嗩吶演奏各種地方的腔,有時還可模仿人說話。有一定的模仿性質,但又不是完全的模仿“咔戲”純粹原封不動的模仿,也可以說是用樂器“唱”戲,通過運用樂器和人的喉音相結合的特殊技藝,可以模擬各種角色、各種行當的唱腔特點。

演奏樂器

鄒城平派鼓吹樂主要樂器是銅桿嗩吶,而其他各派均為木桿嗩吶。銅桿嗩吶是由銅皮製成,聲音亮麗清脆,具有穿透力。其外形及構造與海笛基本相似,只是它更小巧些。桿長25厘米左右,桿下邊的圓筒直徑6厘米左右。哨片多用秋天收割的未發出葦纓的葦子製成。其低音區結實豐滿,高音區剛中含柔。由於它桿細碗小,演奏起來比一般的嗩吶難度大。鄒城平派鼓吹樂樂隊中使用的笙,藝人們常稱之為“平笙”。藝人們把平調定為銅桿嗩吶正把,師傅教徒弟時都是從平調教起。

代表作品

鄒城平派鼓吹樂曲目來源較廣,包括元、明、清以來的俗曲小令,戲曲中的曲牌和近代的器樂小曲,以及民間小調。
鄒城平派鼓吹樂的曲目豐富,代表曲目有《集賢賓》《十洋景》《五六五》《慶賀令》《一江風》《採茶歌》《哭長城》《迎仙客》《朝天子》《開門子》《哭五更》《駐雲飛》《下調黃鶯》《爬山虎》《撲面燈》《四面鑼》《拴娃娃》《報春來》《殿新喜》《反正揚州》《拿天鵝》《萬年歡》《天下同》《迭斷橋》《山坡羊》《十杯酒》《鳥獸鬧春》《火燒葡萄架》等近百首作品。

傳承保護

傳承價值
鄒城平派鼓吹樂源於民間,服務大眾,與人民的生活習俗息息相關,在山東鄒城民俗發展與演變歷史的研究方面具有一定參考價值。
嗩吶藝術(鄒城平派鼓吹樂)
鄒城平派鼓吹樂
傳承狀況
鄒城平派鼓吹樂老藝人年事漸高,以前演奏所用的一些古老樂器逐步為現代樂器所取代,傳統演奏技藝與曲牌不斷消亡,亟待政府採取有效措施進行搶救保護。
傳承人物
丁慶華,男,漢族,2018年5月被評定為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傳承項目:嗩吶藝術(鄒城平派鼓吹樂),申報地區:山東省鄒城市。
保護措施
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鄒城市文化館獲得“嗩吶藝術(鄒城平派鼓吹樂)”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2019年12月5日上午,在鄒城市文化館召開鄒城市國家級非遺項目——“平派鼓吹樂”保護傳承座談會。
2019年12月9日—10日,在鄒城市文化館多功能廳集中錄製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平派鼓吹樂”代表性曲目,來自嶧山鎮、看莊鎮、香城鎮、張莊鎮、田黃鎮、大束鎮、中心店鎮、北宿鎮、石牆鎮、唐村鎮、千泉街道的18支代表隊伍參加錄製。
2023年10月31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嗩吶藝術(鄒城平派鼓吹樂)項目保護單位鄒城市文化館存在單位性質、機構等方面重大變化,不具備保護單位基本條件等情況,重新認定保護單位為鄒城市文化旅遊公共服務中心(鄒城市圖書館、鄒城市文化館)。

社會影響

重要活動

2010年7月,鄒城平派鼓吹樂代表山東參加上海世博會巡迴演出。
2010年9月,鄒城平派鼓吹樂在曲阜文博會上參與展演。
2013年、2015年,鄒城平派鼓吹樂先後赴阿曼、加拿大、韓國等參加文化交流活動。
2015年,鄒城平派鼓吹樂為訪問濟寧的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夫婦表演。
2016年10月,鄒城平派鼓吹樂在寧波舉行的“山海風情”——首屆全國文化館大聯歡活動中參與展演。

榮譽表彰

2010年10月,鄒城平派鼓吹樂參加中國首屆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會的開幕式與閉幕式演出,獲演出紀念獎。
2011年9月,鄒城平派鼓吹樂參加在河北邯鄲舉辦的首屆中國吹歌節,獲精品最佳演奏獎。
2013年10月,鄒城平派鼓吹樂在中國民族器樂民間樂種組合展演中榮獲優秀演奏獎(非職業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