嗩吶藝術(萬載得勝鼓)

嗩吶藝術(萬載得勝鼓)

嗩吶藝術(萬載得勝鼓),江西省萬載縣傳統音樂,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萬載得勝鼓起源於北宋,流傳於江西省萬載縣。樂曲內容主要表現古代將士出征、交戰、凱旋、慶功等,故取名得勝鼓。全部鼓樂分請戰、四將、二將、皇帝登台、游兵、下戰、進城、登台退位、大小圓台9個樂段,以展現唐代朝廷取得平亂勝利的過程。

2008年6月7日,嗩吶藝術(萬載得勝鼓)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擴展項目名錄,遺產編號:Ⅱ-37。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嗩吶藝術(萬載得勝鼓)
  • 遺產級別:國家級
  • 遺產類別:傳統音樂
  • 申報地區:江西省萬載縣
  • 遺產編號:Ⅱ-37
  • 批准時間:2008年6月7日
歷史淵源,文化特徵,表演形式,演唱內容,演奏手法,傳承保護,傳承價值,傳承狀況,傳承人物,保護單位,社會影響,

歷史淵源

萬載得勝鼓是流傳於江西省萬載縣的民間器樂形式之一,主要分布在該縣的潭埠鎮、株潭鎮、黃茅鎮、嶺東鄉、高城鄉一帶,同時流布到鄰縣乃至鄰省的部分鄉鎮。得勝鼓成形於北宋年間,主要取材於唐朝平定“安史之亂”的歷史事件。
萬載得勝鼓是民間嗩吶曲牌與民間鑼鼓有機結合的代表作。在漫長的嗩吶演奏和打擊樂演奏活動中,藝人們將早期帶來的客家吹打樂與當地民間吹打樂,兼容並蓄,借鑑戲曲的嗩吶曲牌和鑼鼓經、融會貫通,逐步形成了一種獨特演奏風格。

文化特徵

表演形式

萬載得勝鼓是民間嗩吶曲牌與鑼鼓樂有機結合的代表,在節拍、節奏、旋律、調式、音色、力度、速度等方面變化幅度較大。嗩吶與鑼鼓同步結合,小打行雲流水、歡快流暢,大打氣勢磅礴、莊重熱烈。嗩吶特殊的單指抖音技巧別具特色,模仿戰馬嘶鳴十分逼真;禁鼓、戰鼓的重擊鏗鏘有力,敲奏時場面蔚為壯觀。
嗩吶藝術(萬載得勝鼓)
萬載得勝鼓使用樂器

演唱內容

樂曲表現古代將士出征、凱旋、榮歸、慶功場面,演奏風格粗獷有力,音樂紅火,富有氣魄,使人為之振奮。樂曲一開始,先擂晉鼓三通。隨後號筒、先鋒號角聲和莊重的大鼓、海螺、禮炮聲交替出現;繼而鼓號齊鳴,樂聲大振,高亢宏亮的大小嗩吶和整個樂器齊奏《出兵牌子》的散板,嘹亮有力,氣勢宏偉,猶如千軍萬馬簇擁主帥勝利歸來。隨後打擊樂演奏“急急風”“鬧台”把樂曲推向高潮。中間部分,樂隊分“粗吹鑼鼓”和“細吹鑼鼓”兩組,並作種種變化,使音色和力度富有層次和對比。

演奏手法

在演奏上,充分發揮嗩吶不斷連奏,與笙、笛及色彩樂器的斷奏法相對比,使樂曲莊嚴、肅穆,聽起來細膩;打擊樂則以悶擊和放音相對比,節奏鏗鏘,豐富了打擊樂的表現力。
在音樂處理上,小嗩吶、笙、笛聯奏出歡快、優美的傳統民間曲牌《得勝令》《急三腔》等;色彩明亮而有新鮮感。
在樂曲速度的處理上,注重了快與慢的對比,使樂曲波浪迭起,具有新的推動力。隨後,排鼓由慢漸快奏出精彩的華彩樂段,豐富了整個樂曲的演奏技巧。尾聲部陣陣號角,爆聲齊鳴,樂器齊奏曲牌《得勝令》,全曲在熱烈的氣氛中結束。

傳承保護

傳承價值

萬載得勝鼓是珍貴的民間文化遺產,具有重要的藝術和民俗學研究價值。得勝鼓是萬載極其重要的民俗活動之一,凡遇娶親嫁女、生日祝壽、華廈落成、開業慶典、歡慶佳節等事當地人都要演奏得勝鼓。經歷代藝人傳承發展,萬載得勝鼓的演奏技巧不斷完善,藝術性不斷提高,對萬載民間器樂和萬載華燈音樂的形成發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

傳承狀況

在萬載當地,得勝鼓樂隊原有五十多個,由於時代的變遷,演奏隊伍逐漸衰落,出現了演奏人員青黃不接、傳統嗩吶曲牌和鑼鼓經逐步失傳的趨勢。如今能夠完整演奏得勝鼓的僅剩潭埠鎮潭埠村樂隊一家,保護工作刻不容緩。

傳承人物

張包炎,1954年出生,江西萬載人。從小酷愛民間吹打樂,20世紀60年代跟父親和伯父學吹嗩吶和打擊樂;80年代後開始隨父出場演奏;90年代開始擔任潭埠村樂班上手(主奏)嗩吶兼任該班班主。演奏之餘還帶徒傳藝,除教2個兒子外,還常以搭班組合帶徒多人,把萬載《得勝鼓》演奏的嗩吶曲牌和鑼鼓經及演奏技藝傳授給其它樂班,受到同行的尊敬,為萬載得勝鼓的傳承作出了貢獻。

保護單位

2019年11月12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萬載縣文化館被文化和旅遊部認定為傳統音樂“嗩吶藝術(萬載得勝鼓)的保護單位。
2023年10月31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該項目保護單位萬載縣文化館評估合格。

社會影響

榮譽表彰
2009年11月,在婺源縣第九屆中國民間文藝“山花獎”競賽中,代表江西隊參賽的萬載縣得勝鼓表演隊一舉摘得“山花獎”。
重要展覽
2019年11月,萬載得勝鼓在“活色生香”—— 江西省傳統表演藝術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優秀節目展演活動上,作為開場節目亮相。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