嗩吶藝術(永城吹打)

嗩吶藝術(永城吹打)

嗩吶藝術(永城吹打),流傳於重慶市綦江區的傳統音樂,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永城吹打以嗩吶演奏見長,音域寬廣,達四個多八度,可形成二聲部或三聲部復調雛形,音色高亢,氣勢恢宏,在民間吹打樂中別具一格。

2008年6月7日,嗩吶藝術(永城吹打)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擴展項目名錄。項目編號為Ⅱ-37。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嗩吶藝術(永城吹打)
  • 遺產級別:國家級
  • 遺產類別:傳統音樂
  • 申報地區:重慶市綦江區
  • 遺產編號:Ⅱ-37
  • 批准時間:2008年6月7日
歷史淵源,基本特徵,代表作品,傳承保護,社會影響,

歷史淵源

永城民間吹打創立於明朝,至今已傳藝十八代人,有三百多年歷史。
劉家樂班是明朝時期湖北孝感犀牛坪的劉義文創立的,當時僅有6個人。明末清初“湖廣填四川”時,樂班第七代傳人劉繼梳舉家遷往四川,嗩吶和鑼鼓家什也被帶到萬盛。時光荏苒,樂班第十三代傳人由萬盛遷居緊鄰的綦江,從此衍發出永城吹打樂,鬧紅了綦江、萬盛、江津等地。

基本特徵

永城吹打演奏樂器主要有嘰吶子、三台、二台、頭台、莽台、大台、特台七種嗩吶,還有川鈸、堂鼓、大鼓、竹節鼓、蘇鑔、鉸子、鉤鑼、盪鑼、小馬鑼,以及哨子、馬鳴器等。樂班吹打以嗩吶見長,通常由7種不同大小型號自製的嗩吶組成,按高中低音逐級遞減,從小到大依次是海笛、三台、二台、頭台、莽台、大台、特台。最小的海笛桿長僅15厘米,喇叭口徑10厘米,音色明亮,穿透力特彆強;最大的一支低音嗩吶桿長180厘米,口直徑80厘米,是低音譜表下加一線的F,音色渾厚圓潤,富有磁性。嗩吶組合音域寬,力度厚,高中低音齊全,聲區配搭得當,韻律和諧,聲音洪亮,震撼力強。

代表作品

永城吹打的代表作品有:《哥哥送親》《鬧新娘》《弔喪》《懶蛇上坡》《焰燈蛾》等。

傳承保護

傳承價值
永城吹打其中的大台(大嗩吶)和特台(倍低音嗩吶),對現代民族管弦樂隊中管樂聲部低音表現、音域拓寬、色彩豐富等問題的解決具有重要的理論和實踐啟迪作用。
傳承狀況
永城吹打,隨著現代化進程的加速,逐漸失去了賴以生存的土壤,其演奏者多以務農為生,許多人迫於生計外出打工,削弱了傳統樂班的穩定性。與此同時,許多技藝高超的藝人年事已高,後繼人才十分匱乏。永城吹打至此已處於瀕危境地,亟待搶救保護。
傳承人物
劉道榮,男,漢族,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項目名稱為嗩吶藝術(永城吹打),申報地區為重慶市綦江區。
保護措施
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重慶市綦江區文化館獲得“嗩吶藝術(永城吹打)”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2012年,重慶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教育基地名單,綦江區永城國小校獲得“嗩吶藝術(永城吹打)”傳承教育基地資格。
2023年10月31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嗩吶藝術(永城吹打)項目保護單位重慶市綦江區文化館評估合格。

社會影響

社會活動
2011年,參加第一屆中國西部旅遊產業博覽會。
2012年,參加第八屆中國(重慶)國際園博會演出和表演。
2017年,永城吹打參加第二屆中國民族器樂民間樂種組合展演,在閉幕音樂會匯報演出,並代表文化部赴三亞、瓊海、澄邁三地巡演。
榮譽表
1992年,永城吹打代表四川省,參加在北京舉行的全國民間音樂舞蹈比賽,演奏的《陽雀報春》獲國家文化部、廣電部頒發的“繁榮獎”,人民日報刊登了樂班演出劇照。
1992年5月,永城民間吹打參加重慶市首屆民間吹打比賽,其曲目《野秧歌》獲一等獎。
電視作品
1988年,重慶電視台特邀永城吹打拍攝了《綦河春《重慶人》《社會瞭望》三部電視片對外播放。
1992年,西部12家省市電視台聯合攝製藝術片《西部之樂》,把永城吹打列為“川東吹打”代表,並於1992年9月在中央電視台播出受到好評。
2000年11月,參加中央電視台《綜藝大觀》錄製;同年冬,永城吹打參加35個國家聯合攝製組拍攝的電視片《今日亞洲》。
出版專著
2015年5月1日,中國文史出版社出版了《永城吹打樂》專著。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