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小鎮,名
青岩,位於貴陽
花溪南12公里處,城門上大書“定廣門”三個字。城門左右兩邊有逶迤城牆,上築敵樓、垛口、炮台。全部用方塊巨石築就,一派青灰蒼黑。
小鎮隸屬貴州省貴陽市,迄今已有620多年的歷史。
古鎮曾有九寺、八廟、三宮、三閣、一院、一樓,還有
石牌坊、城牆等古建築群。原為土城,經數百年歷史滄桑,經多次整修擴建,由土城而漸成街巷縱橫錯綜之
石城。
貴陽境內
喀斯特地貌發育典型,層層岩石堆壘,異軍突起處,即為山。山多石就多,石又厚厚薄薄,逐一分層,使用極為方便。因此,貴陽城郊民居多以石片當瓦、石塊壘牆。大石屋連著小石屋,青蒼蒼一片,是當地山鄉特別的一道風景。
青岩鎮依山傍嶺,城門城牆全用石頭建造成也就順理成章了。是的,古鎮的盎然古意首先來自蒼然青石。
古鎮的建築依山就勢,布局合理,石雕、木雕工藝精湛,蘊含著許多神話傳說和濃郁的地方特色,令人嘆為觀止。一條條縱橫四方的
青石板路和彎曲狹長的小巷,分列兩旁的、古老
青岩古鎮 的石櫃檯和木櫃檯,門窗間精雕細刻的小欞,石坊上倒立的石獅……無不引人發思古之幽情。信步走進一條叫做“背街”的小巷,立即感到一種強烈的時間和空間的莫大距離,青石板鋪的路、青石板壘的牆,仿佛是一條石板製成的
時空隧道。
還有令人稱奇的,小小古鎮居然同時有古老的寺廟、肅穆的
天主教堂和
基督教堂,被人稱為“三教並存”。站在定廣門上遠遠望去,尖頂的教堂與巍然的百歲坊遙遙相對,東西方文化矛盾而又統一地在小鎮上合理地存在著。初一、十五,寺廟裡香火不斷,而周日到教堂
做禮拜的人也絡繹不絕。偏遠的地方多宗教場所並不足為奇,奇的是,鎮民與生俱來的、對外來事物的寬容與大度,使本不屬於這方天地的宗教信仰也在此生生不息。
站在
青岩鎮的城樓上遠眺,尖頂的教堂和肅穆巍然的貞女
牌坊遙遙相對,你不覺得它們之間的突兀,反倒感覺出一種參差文化的不對稱美,就像那鏤空花窗、玻璃青瓦和五顏六色的
現代商品,流露出的是歷史與現實之間的扯不斷、理還亂。
青岩最好的是現代人夢寐以求的淳樸民風。累了,鎮民會挪出自己的
椅子讓你歇歇腳;渴了,會端上一碗清涼的苦丁茶,還要為你說上一段青岩的典故,讓你的精神也解解乏。這一切,是可以隨意享受的,如果你執意要給錢,一句“隨便拿一點就行”或“幾塊錢就行”的話語更讓你從心眼兒里喜歡這個小鎮。
歷史文化
該鎮是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歷史文化名鎮,國家級文明市場。具有深厚的歷史文化 青岩古鎮 、建築文化、
宗教文化、
農耕文化、飲食文化、革命傳統文化底蘊,多民族聚居。全鎮總人口中,漢族占總人口數的61%,少數民族占總口數的39%。少數民族人口中,
苗族、布依族占絕大多數。經濟以農業為主,林業為輔。以磷化工、建材、保健三大支柱產業為龍頭的鄉鎮企業發展快速。2003年,全鎮鄉鎮企業
營業收入43063萬元。依託豐富的歷史文物資源和區域優勢,旅遊經濟收入上升趨勢明顯,與鄉鎮企業互為補充,行成該鎮兩大經濟支柱。
青岩古鎮在貴陽市
花溪南12公里處的
213國道旁。它是貴州四大古鎮之一。古鎮四周築有城牆,分內城和外城,用方塊巨石壘砌,城牆上築有敵樓垛口、炮台。氣勢宏偉的定廣門 城樓與石板古道、古牌坊交相輝映。
600年前的軍事古鎮
明初,中央王朝為了控制西南邊陲,於洪武六年(公元1373年)置貴州
衛指揮使司,以控制川、滇、湘、桂驛道。因為青岩位於廣西入
貴陽門戶的主驛道中段,於是在驛道上設定傳遞公文的“鋪”和傳遞軍情的“塘”,於雙獅峰下駐軍建屯,史稱“青岩屯”。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
朱元璋派30萬大軍遠征滇黔,大批軍隊進入黔中腹地後駐下屯田,“青岩屯”逐漸發展成為軍民同駐的“
青岩堡”。交錯密布於鎮內的明清古建築,計有九寺、八廟、五閣、三洞、二祠、
一宮、一院等共37處。
文化傳承
青岩鎮是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歷史文化名鎮,國家級文明市場。具有深厚的歷史文化、建築文化、
宗教文化、
農耕文化、飲食文化、革命傳統文化底蘊,多民族聚居。全鎮總人口中,漢族占總人口數的61%,少數民族占總口數的39%。少數民族人口中,
苗族、布依族占絕大多數。經濟以農業為主,林業為輔。以磷化工、建材、保健三大支柱產業為龍頭的鄉鎮企業發展快速。2003年,全鎮鄉鎮企業
營業收入43063萬元。依託豐富的歷史文資源和區域優勢,旅遊經濟收入上升趨勢明顯,與鄉鎮企業互為補充,行成該鎮兩大經濟支柱。
青岩古鎮在貴陽市
花溪南12公里處的
213國道旁。它是貴州四大古鎮之一。古鎮四周築有城牆,分內城和外城,用方塊巨石壘砌,城牆上築有敵樓、垛口、炮台。氣勢宏偉的定廣門城樓與石板古道、古牌坊交相輝映。 位置與區劃
地理位置
青岩鎮位於貴陽市
南郊29公里,是
花溪區南郊中心集散地,貴州省的歷史文化古鎮 。地處東經106°37′—106°44′、北緯26°17′—26°23′,南北長約10公里,東西寬約8公里,總面積為92.3平方公里,東接黔陶鄉、西與燕樓、馬鈴相連,南與
惠水縣接壤。地勢東、西、北部較高,中部、南部較低,屬丘陵
河谷盆地,海拔1100——1300米,最高峰
大苗山海拔1330米,最低處思
潛村官塘河入惠水處1010米,鎮政府駐地海拔1100米左右。
鎮域地處長江、
珠江兩大流域的桐木嶺
分水地帶南側,屬
珠江水系,河流源遠流細,洪枯漲落幅度大,境內有屬珠江水系的青岩河、楊眉河、趙司河,平均
徑流613毫米,水能開發利用前景可觀。
氣候及土壤
青岩鎮氣候屬中亞熱帶季風濕潤區,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年平均氣溫15℃,
相對濕度為81%,年平均
日照數為1200—1300小時,年
降雨量1100—1200毫米,全年無霜期273—280天,年平均風力2至3級,夏季主導風向偏南,冬季偏北。
土壤類型主要有
黃壤、
石灰土、
水稻土,土壤顯中性、微酸性。
行政建制及交通
主要公路有210國道貫穿南北,青高、青燕、青馬線與
主幹道橫跨東西,公路等級為2—3級,全鎮17個行政村,
村村通公路,106個自然寨也基本通公路。
土地資源
全鎮總
耕地面積為19357畝,其中水田12690畝,人均耕地面積0.8畝,有宜牧荒山7160畝,有適宜發展漁業生產的水面2025畝,有山塘水庫6個,
有效灌溉面積占稻田面積的80%。
有林地面積16170畝,宜林荒山17584畝,
森林覆蓋率達13.29%,主要樹種有馬尾松、
杉木、
華山松,還的世界稀貴樹種
青岩油杉、
古銀杏樹等,以松樹為主的樹種占用材林面積的75%。
古鎮傳說
龍,
中華民族的象徵,龍年,許多廣告都將2000形象為飛舞的龍,實在是深入人心。眼光繚亂之餘,想起了童年在青岩所聞
龍的傳說。
那時,青岩西南
黑神廟的的山上、是蔥蔥的梓木樹。在黔陶路旁邊
龍閣周圍,更有森林的
油杉。城裡的場壩在我眼中也是好寬好大的。高高的城牆,眾多的廟宇殿堂――
萬壽宮、
壽福寺、
龍泉寺、天主教堂等。而深刻在我記憶中的,卻是青岩城下的龍的傳說,這龍的頭在迎龍閣山下的河裡,有許多門板大的魚陪著。龍尾則在黑神廟的山上,在那兒還看得著龍的鱗片哩。這龍的身段正伸展在場壩的地下。石板鋪就的場壩中央,有座高高的磚塔,塔前有個水池。這個用以焚化水紙的塔和水池下面,正是龍的腰身,據說底下還有一口大鐵鍋,站著一隻大公雞,是看管龍身的,因為龍的腰一扭動,就會發大水,大公雞狠啄她一口,龍身就不動,青岩城也就平安不被水淹了。
每當人們走過場壩時,總要去看那一潭水,凝望那水中有無守護在下面的大公雞。也曾結伴爬上黑神廟周圍的山上去找尋龍的鱗甲。更記得隨大人膽顫地經過歪腳的
平橋,上迎龍閣的廟裡去吃過齋飯,也下到河邊,面對綠茵的河水,渴望見到那門板大魚和龍頭的威顏……
半個多世紀過去了。當人們記起這
龍的傳說時,青岩的迎龍閣、
黑神廟早已隨雲煙逝去而不存,那場壩也顯得窄小多了。欣喜的是,在西部大開發的號角聲中,
青岩古鎮風貌正在重振,新興的古鎮一條街,熱鬧的迎祥寺,大興土木的
萬壽宮、慈雲寺,嶄新的城樓,開放的狀元府,展現出人文新姿,吸引著眾多的人們前往遊覽。
青岩的龍將不是在地下、水中、而是在黔中上空騰起,駕著祥雲!
特色建築
牌坊與教堂其實小鎮有特色且有著深厚歷史背景的建築還有很多。爬上鎮邊一側不算太高的山坡(當地人稱黃家坡)可以鳥瞰小鎮的全景,由於小鎮並不是建造在一個平面上而是建造在高低不平的山坡面上,所以從高處望去,整個小鎮的格局給人一種在別的古鎮中難以看到的立體美感。寺廟、城門,這些主體建築在裊裊炊煙繚繞中屹立著,向人們訴說著一個又一個的古老故事。讓人詫異的是,小鎮中除了眾多的寺廟,竟然還保留著一座基督堂和一座天主堂。
也就是說,小鎮中既有佛教徒、又同樣盛行天主教和基督教,無法得知這樣的“三教並存”現象是如何在漫漫的歷史長河中保留下來的,但據鎮上人說,每每到了初一、十五、寺廟裡的香火是不會斷的,而周日到教堂做禮拜的人也是絡繹不絕。而除了寺廟、教堂,鎮上最有文化代表性的東西可能就是保存完好的古代
牌坊,據說古鎮原來是有8座
石牌坊的,由於歷史原因,現在只留下三座了,它們分別是北門外的“趙彩章
百歲坊”、南門內的“趙倫理百歲坊”和靠近定廣門的“周王氏媳婦
劉氏節孝坊”,其中以
節孝坊的建造最為大氣,坊的上方甚至還鑲嵌著聖旨立匾。更為戲劇化的是,代表
西方文化的教堂就建在象徵東方傳統思想的節孝坊對面,高高尖頂屹立了百年之久,這種參差交錯的不對稱美以一種強烈的反差,被渲染到整個文化氣氛中,所以在這裡看似激烈的文化宗教衝突,卻空前地融合起來,讓人不得不感嘆此彈丸之地內的文化包容性是多么神奇。
民居特點
青岩民俗民居
象鼻木雕在青岩民居十分多見。大多用於房前挑檐枋,挑檐枋是需要承重的,將其雕成象鼻形,無疑是力量的體現。同時,在傳統文化中,象與羊均為“祥”音近,常被視為吉祥的象徵。如將大象與猴子相配,則補譽稱“封候拜相”了。 青岩民居撐拱,有的雕成蝙蝠形,有的雕成蝴蝶形。在
漢文化看來,蝙蝠與蝴蝶通常代表“福”,蝴蝶甚至象徵“壽”。 蝴蝶的諧音為“福”與“耋”。一個人,如果能活到“
耄耋之年”,那無疑是
老壽星了。 青岩民居的林柱子,其斷面有圓形的,有方形的,還有方形抹角的。圓形、方形稱圓柱、方柱,而方形抹角則被稱為“芝麻柱”,原因是其柱形酷似芝麻桿。“芝麻柱”除具有一定的線條美而外,還反映出人們的“多子多福”、“步步高升“的傳統文化心態。
青岩有些人家住在深宅大院,於當街處修建十分氣派的朝門。朝門多為垂花門。有的在門罩上彷石結構精雕細刻立柱及柱礎,外觀十分逼真。有的人家,在朝門前或大門前,鋪墁青石板,其上雕刻蝙蝠、古錢、白果、鯉魚等圖案,意為”開門見福”、“開門見財”、“開門見子”、“年年有餘”和“鯉魚跳龍門”等吉象。 青岩民居的外裝飾,看上去並不怎么豪華,因此也不特別搶眼,這多少反映出青岩商人“財不露白”的傳統理念。但仔細觀察,青岩民居的外裝飾,文化內涵極為豐富,像是一部很有嚼頭的古書。 門斗、門簪、連楹上的石榴、葫蘆、葵花等木雕,既寓意“多子”,又象徵“多福”。“多子多福”皆是人們夢寐以求的。如意、牡丹、祥雲、龍鳳等圖案,均為傳統文化中的吉祥物,向來備受民間青睞。 青岩窗雕,也很精彩,除常見的福、祿、壽禧和耕、讀、漁,樵等圖案外,還有龍、鳳、獅、象等造型。許多大戶人家,前院人店鋪,後院為居室,兩廂當書房。書房窗雕多為冰裂紋,意為熬過十年寒窗,方可
飛黃騰達。
青岩民居,多建腰門,其門斗和拉手頗有學問。許多人家的上門斗,著意雕成桃子形、如意形。或者虎頭形、牛角形。拉手有的做成葫蘆形、石榴形或者祥雲形、如意形。俗稱“打門錘”,的大門門簪,或者雕刻
乾卦、坤卦。或者雕刻牡丹、葵花。大門楹,雕刻桃子、石榴、祥雲、如意或龍鳳等圖案,被譽稱為“門龍”。
重檐懸山式民居完全是人體
仿生學與商業經營兩者之間的巧妙結合,
青岩古鎮的民居表面 青岩古鎮 看起來和其他明清建築並無明顯不同之處,青瓦石牆、古樸滄桑,但仔細觀察,卻有著自己非常鮮明的個性和地域色彩。貴州素來有“天無三日晴”之說,下雨,總不能耽誤了生意,精明的生意人們經過反覆地經驗和教訓的積累,
青岩鎮的典型民居孕育而生。門面作為商鋪的民居,一般會顯得高大一些,光有第一重檐是經不起風吹雨打的,更何況還有帶著風的偏山雨,但總不能把門關上了不做生意吧,就再加上一重檐,很好的保護了櫃檯,這樣再大的雨也不怕了。如果我們再仔細觀察,就會發現那雙重檐就像人的眉毛和睫毛,保護眼睛的是睫毛,而不是眉毛,眉毛起到是一種裝飾作用,這種
仿生學的商鋪式
民居建築,充分體現了古鎮勞動人民的智慧和善於創新的精神。 這種運用人體仿生學,獨具特色的多功能民居建築即便放在全國範圍看也實屬罕見。
腰門
青岩民居,多建腰門,其門斗和拉手頗有學問。許多人家的上門斗,著意雕成桃子形、如意形。或者虎頭形、牛角形。拉手有的做成葫蘆形、石榴形或者祥雲形、如意形。俗稱“打門錘”的大門門簪,或者雕刻
乾卦、坤卦。或者雕刻牡丹、葵花。大門楹,雕刻桃子、石榴、祥雲、如意或龍鳳等圖案,被譽稱為“門龍”。
窗雕
門斗、門簪、連楹上的石榴、葫蘆、葵花等木雕,既寓意“多子”,又象徵“多福
青岩古鎮 ”。“多子多福"皆是人們夢寐以的。如意、牡丹、祥雲、龍鳳等圖案,均為傳統文化中的吉祥物,向來備受民間青睞。 青岩窗雕,也很精彩,除常見的福、祿、壽禧和耕、讀、漁、樵等圖案外,還有龍、鳳、獅、象等造型。許多大戶人家,前院作店鋪,後院為居室,兩廂當書房。書房窗雕多為冰裂紋,意為熬過十年寒窗,方可飛黃騰達。 象鼻木雕在青岩民居十分多見。大多用於房前挑檐枋,挑檐枋是需要承重的,將其雕成象鼻形,無疑是力量的體現。同時,在傳統文化中,象與羊均為“祥”音近,常被視為吉祥的象徵。如將大象與猴子相配,則補譽稱“封候拜相”了。
青岩民居撐拱,有的雕成蝙蝠形,有的雕成蝴蝶形。在漢文化看來,蝙蝠與蝴蝶通常代表“福”,蝴蝶甚至象徵“壽”。蝴蝶的諧音為“福”與“耋”。一個人,如果能活到“髦耋之年”,那無疑是老壽星了。 青岩民居的木柱子,其斷面有圓形的,有方形的,還有方形抹角的。圓形、方形稱圓柱、方柱,而方形抹角則被稱為“芝麻柱”,原因是其柱形酷似芝麻桿。“芝麻柱”除具有一定的線條美而外,還反映出人們的“多子多福”、“步步高升”的傳統文化心態。 青岩有些人家住在深宅大院,於當街處修建十分氣派的朝門。朝門多為垂花門。有的在門罩上彷石結構精雕細刻立柱及柱礎,外觀十分逼真。有的人家,在朝門前或大門前,鋪墁青石板,其上雕刻蝙蝠、古錢、白果、鯉魚等圖案,意為“開門見福”、“開門見財”、“開門見子”、“年年有餘”和“鯉魚跳龍門”等吉象。 青岩民居的外裝飾,看上去並不怎么豪華,因此也不特別搶眼,這多少反映出青岩商人“財不露白”的傳統理念。但仔細觀察,青岩民居的外裝飾,文化內涵極為豐富,像是一部很有嚼頭的古書。
文化
古巷裡住過名人、出過狀元
青岩靠山,整個
青岩鎮是用石頭砌成,
石板房、石頭牆、石坊、石街和石巷。青
青岩古鎮 岩很大,象“
迷魂陣”一樣的石巷遍布全鎮,在這些青石巷子之間有無數的門臉,門臉上的風格以主人的品味而定。門臉上貼著的
年畫具有濃郁的貴州特色。
青岩人為之自豪的是歷史上為出現過“偉人”,貴州第一狀元
趙以炯的“趙
狀元府第”,已成為觀光點。
一鎮四教,各念各的經
外來的文化也是通過小路悄悄地進入古鎮的。宗教的影響尤為典型,在中國的古鎮中已很難再有
青岩這樣的“四教合一”的風景了。在青岩,佛教和道教寺廟的香火也很旺。佛教寺廟雖然談不上規模宏大,但布局嚴謹,有不少工藝精湛的佳作,如慈雲寺的石雕、壽佛寺的木雕藝術均為貴陽市僅見的精品。出廟門不遠是基督教堂,教堂里教徒們聆聽著白髮蒼蒼的老先生講解《聖經》。還有道教的宮觀,在裊裊的青煙中傳出道家的禱文。
牌坊是
青岩古鎮的標誌。古鎮原建有8座
石牌坊,現在僅存三座。北門外的“趙彩章
百歲坊”、定門外的“周王氏媳婦
劉氏節孝坊”、南門內的“趙理倫百歲坊”,均是南北向,高9.5米、寬9米,呈四柱三間四阿頂式。四立柱南北兩面有石鼓護柱或獅護柱。
節孝坊的正中橫樑上刻有空雕“二龍搶寶”、“五龍圖”,雕刻十分精美,中間還嵌聖旨立匾。
貞節牌坊下不知走過了多少女性,如今在
牌坊下的遊客,也許並不知道將大名嵌入牌坊上的女人付出怎樣的代價,人們讚美的,只是那古坊的宏偉壯觀。
青岩集萃
歷史上,青岩古城四門內外有八座
牌坊,現保存的只有南門外的“周王氏媳
劉氏節孝坊”、南門內的“趙理倫
百壽坊”和北門外的“趙彩章百壽坊”三座。三座牌坊的建築造型基本相同,均呈四柱
青岩古鎮 三間、三樓四阿頂式,高9.5米,寬9米,面北背南,屬清朝石牌坊
建築風格。驚奇的是,三牌坊都沒有基槽,靠4個長方形柱基直接立在地面上,且一豎就100多年。其中“趙理倫百壽坊”距定廣門僅幾步之遙,創意獨特,被藝術大師
劉海粟稱讚為是“實屬罕見而不可多得的藝術精品”,三座石牌坊目前也成為攝影發燒友的摯愛。
青岩民居
貴陽境內喀斯特地貌發育典型,層層岩石堆壘,異軍突起處,即為山。山多石就多,石又厚厚薄薄,逐一分層,使用極為方便。因此,貴陽城郊民居多以石片當瓦、石塊壘牆。大石屋連著小石屋,青蒼蒼一片,是當地山鄉特別的一道風景。
青岩古鎮的民居依山就勢,就地取材,石砌的圍牆、路面、櫃檯、庭院及石灘、石磨、石碾、石缸隨處可見,石砌的院牆據說是以糯米熬漿黏合而成,極富地方風貌,因此,青岩古鎮又被譽為青岩
石頭城。
背街
背街是青岩最具特色的一
條石巷,路面的青石板經過幾百年的沖刷、磨礪,已光可鑑人,如鏡面般泛著青黑的光芒,給街巷帶來一種獨特的時空感與神秘感。街邊都是層層片石壘起的院牆,路窄而幽靜,沿山勢起伏,是攝影的絕佳地點。背街附近也是景點比較集中的地方。
狀元府
狀元府是貴州第一個文狀元—
趙以炯的故居,坐落在小鎮
狀元街1號,狀元街與北街交接,靠南邊那一截叫“下院街”,北街幹道上有指示路牌比較容易找到。大院門前是一副簡單的對聯“琴鶴譜志,論語傳家”,顯示了主人一生的志願。府第坐南朝北,為兩進
四合院,府第坐南朝北,為兩進
四合院,均為一正兩廂,風格是
歇山式,總占地面積700平方米左右。現存前殿、正殿、兩廂和朝門,朝門內牆上有許多不同“壽”字殘跡,據說這是趙以炯曾曾祖父趙理倫百歲時所留。建築是以木質結構為主的,氣派而不張揚,寧靜恬淡,一派書香風範。
文昌閣位於
東街143號,占地面積800多平方米。建於明萬曆年間,乾隆年間重修,磚木結構,依山而建,為攢角重樓八角式。是舊時讀書人常去讀書、聚會、祭拜
文昌帝君的地方。
慈雲寺
慈雲寺位於北街5號。始建於
康熙年間,道光十二年(1832年)重修,總占地面積近2000平方米。傳說是西街
吳姓人家捐修的。整個建築構架保持完好,有很多石柱礎為貴陽市石柱礎中石雕藝術精品。
位於西街3號,毗鄰慈雲寺。清康熙年間建,
嘉慶三年(1798年)重修,最早並不是一座道觀,而是
江西會館,為南來北往的商賈之所,後來改造為道觀。整座宮院由正殿、配殿、西廂、戲樓和生活區組成,坐東向西,總占地1000多平方米,但建築大都在“文革”中被毀,多是後來重建。宮內最有看頭的便是戲樓,其中的木雕精美絕倫。在戲樓右側的木質橫樑上,一組高浮雕人物圖案最為著名,內容為“鴻門宴”“十面埋伏”“四面楚歌”等,很有軍旅文化特色。
迎祥寺
迎祥寺,坐落在南街西側的小山腳下,建於
明朝天啟年間,有“黔山
祖廟”之美稱,是貴陽市的著名古剎之一,至今仍然香火旺盛。該寺有殿宇三重,前為
天王殿,現殿中塑有
彌勒佛像,殿兩側塑有
四大天王之像。穿過前殿,便是
大雄寶殿,正中供俸佛祖釋迦牟
尼,兩旁供有文殊、
普賢兩位菩薩。後殿下層供觀音菩薩,
觀音兩旁,立有
善財童子與
龍女。令人詫異的是樓上供奉的居然是道教的神仙“
斗姆”,一問當地人才知,這裡早先叫做“斗姆閣”,本是供奉斗姆的道觀,後來才被佛祖們搶了地盤,變為佛寺,人們便將斗姆像移置於此,一起供奉起來。
名人故居
抗日戰爭期間,青岩城牆完好,四座城門依舊,偏
僻安全,接納了很多的“避難者”。
八路軍貴陽交通站在青岩建立安宣點,把許多革命幹部家屬疏散到這裡來,周恩來的父親、
鄧穎超的母親、李克農和
博古(
秦邦憲)的家屬都曾經在青岩住過。李克農親屬曾居處:位於
青岩鎮北街10號,1939~1941年李克農等中共
領導人的親屬曾居於此,現仍為民居;鄧穎超之母曾居處:位於南街75號,鄧穎超之母
楊振德女士1939~1941年曾居於此,現仍為民居,經營快餐;周恩來總理之父曾居處:位於青岩背街2號,1939~1941年,周恩來父親周懋臣老人曾在此居住,現已對外開放。
古鎮文化 - 風土人情與節祭
每年正月間的舞龍、跳花燈、正月初九至二十的
苗族跳場,正月十五的龍、燈活動,還有農曆五月初五的“
游百病”,農曆二月十九、九月十九的
觀音會等等,場面都十分熱鬧。
孔明燈的燃放時問一般在放完寶鼎後。孔明燈燈罩呈圓柱形,高約五尺,上面封頂。恰似一隻倒扣著的
大屯籮。燈罩的底部糊在直徑為三尺左右的圓形竹圈,竹圈上捆著一十字形細鐵絲架,鐵絲架中央綁著用菜油炸透的紙捻。在燃放孔明燈時,先用一捆稻草燃燒,讓其熱氣將又軟又長的燈罩充壯,再點燃紙捻,保持罩中空氣的熱度。由於熱空氣比冷空氣輕,孔明燈便緩緩升向天空。由於紙捻充足,飛行既高又遠,象一顆星星在天上飄移。當紙捻燃盡,燈便會自行落下,由於又高又遠,又是黑夜,很少有人知道孔明燈落在何處。
放“水耗子”
“水耗子”是一種在水上放的特製小型煙花,一般節日都可燃放。它是用草紙一層層地卷糊,再用各種顏色畫卜眼睛、瞄巴、耳朵等。帚後用石蠟化油包封耗子體。內裝兩層火藥,一層格藥,以導火線依次連線。燃放時,先擇一個平靜寬闊的水面,將水耗子點燃放入,水耗子便會一會。一會兒鑽入水中,一會兒又浮出水面,好象一隻活鮮鮮的真耗子,非常有趣。
放“寶鼎”
放“寶鼎”,也叫“放盆景”。寶鼎,是一種大型焰火體,它的燃放一般在正月十五晚上“亮燈”後進行。青岩的“寶鼎”高六尺許,直徑約三尺,“寶鼎”下部呈圓柱形,上部似錐形。“寶鼎”用竹條編扎框架,
白棉紙裱糊外表,鼎內按程式安裝各種焰火和各種人物或飛禽走獸造形,有“火箭”、“
滴滴花”、“
地牯牛”、“火花筒”以及類似今日的
魔術彈之類的各種“禮花”,造型內容根據各地喜愛的故事而定。青岩的有:《仙女散花》、《
白蛇傳》、《
十八相送》等古劇目中的形象。寶鼎由一根總引線把寶鼎內各種煙花裝置和各層造型依序串連為一體。
燃放時。為了讓更多的觀眾看到,寶鼎都是掛在較高處燃放。總導火線被點燃時,安放在
寶鼎內的各種煙花種類,按順序燃放。藉助各型體身上火花筒噴出的焰火,能清楚的看到先後呈現出的各種景觀造型。
同時,噴出的焰火有向天空噴出無數閃爍的“金花銀柱”、有“地老鼠”躍出鼎蓋,在人群中“活蹦亂跳”,到處亂竄;“火箭”一支接一支嗖嗖地射向天際,象一道道拖著火光的流星.劃破天空;有無數條“火龍”在空中飛舞,令人目不暇接;“滴滴花”滴滴嗒嗒地撒下無數閃亮的“珍珠”,真是五光十色,美不勝收。最後現出“五穀豐登”、“國泰民安”這一類的吉利條幅,以示百姓的美好願望。
美食特產
小小青岩給印象最深的可能就是當地的美食了。
青岩可能是所有古鎮中特色小吃最多的一個了吧。也許是局限於當地的物產,小鎮的傳統特色小吃所用的原料其實並不複雜而特殊,僅僅是一些家常的五穀雜糧、葷腥畜肉而已。但在鎮內巧婦的精妙手藝加工下,一盤盤極有特色的小吃就擺上了
桌面。
豆腐圓子是用豆腐捏成圓球狀,再裹上麵粉做成的。在油鍋里微微一炸,出鍋的時候黃燦燦的。趁熱蘸點貴州特有的沾水,再整個兒放入嘴裡,外脆內軟,甜中帶辣,確是極品的美味。
糕粑稀飯,早餐的首選,
藕粉做底,上面放上一個煮熟了的
米糕團,看上去煞是可愛誘人,一般吃前先撒上些
瓜子、芝麻、
花生仁、蜜餞之類的配料,然後用勺子把米糕搗碎,和在藕粉里一勺勺吃,口味甜糯,細滑無比。
米豆腐想必幾乎西南的每一個小鎮裡都有,可到了青岩這米豆腐也不同了。當地有一種特殊的米豆腐,用
綠豆粉和各種蔬菜調和在一起,色澤嫩綠,這樣的配方可是含有豐富的維生素喔。
青岩的美食還有很多,比如
蜜汁豬肘、
酸湯魚等等,當地還盛產各種山間野菜,處理後擺上飯桌也是極具特色喔。 青岩還有自身特有而遠近馳名的土特產品。玫瑰糖(原名"麻片糖")香甜可口,系平正寬家於1874年首戶生產傳承至今的百年老字號。青岩
雙花醋也有百歲高齡,至今不衰,其醋液濃稠持碗,色如醬油黑中帶紅,酸味適中,曲香回味悠長而略甜,"老貴陽"們對它頗為偏愛。
景點門票
門票:34元/人
青岩古鎮交通
2、也可以在
延安西路的客運總站坐從貴陽到
惠水、或是貴陽到高坡的班車,在青岩下車即可。
3、包計程車的話一般開價100元,講價到80元就不錯了。
4、現在開通了直達快吧,210路。從河濱公園上車既可。
領導機構
楊澤珍 青岩鎮黨委委員、紀委書記
柏 寒 青岩鎮黨委委員、政法委書記
周培濤 青岩鎮黨委委員、人大副主席
王 敏 青岩鎮黨委委員、副鎮長
胡萬福 青岩鎮副鎮長
練余天 青岩鎮副鎮長
龍 斌 青岩鎮黨委委員、武裝部部長
文化遺產
有三百六十多年歷史的青岩城,現為花溪區
青岩鎮。這個小小古鎮,古建築比比皆是,除以上八
牌坊外,還有九寺:
龍泉、慈雲、觀音、
朝陽、迎祥(又名斗閣)、壽佛、
圓通、鳳凰、
蓮花;有八廟:藥五、黑禪、川主、雷祖、財神、孫臏、東嶽;有五閣:奎光、
文昌、雲龍、三宮、玉皇;有二祠:
班麟貴土司祠、
趙國澍祠;有
趙狀元(以炯)府、
青岩書院、
萬壽宮、水星樓。還有一世界
珍稀樹木“青岩
冷杉”;有神仙、黃龍、花山、璇宮四溶洞;有
三疊系的古生物化石山。
出遊信息
進出交通
青岩距貴陽市29公里,距
花溪12公里,又毗鄰
210國道,故交通十分便利。
1、在貴陽市延安西路32號客運總站有直接到青岩的車,行車時間約50分鐘。
2、
貴陽河濱公園門口乘貴陽到花溪的公車,行車時間約20分鐘,再從花溪轉乘到青岩的車。
氣候游季
青岩屬
亞熱帶季風氣候,年平均
降水量約1250毫米,
日照時間長達2200小時,平均氣溫在14℃-15℃,一年四季均適合遊覽參觀。詞條圖冊更多圖冊古鎮掠影(20張) 古鎮夜景(8張) 古鎮特產(12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