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岩鎮

青岩鎮

青岩鎮位於貴州省貴陽市南郊29公里,是花溪區南郊中心集散地,地處東經106°37′—106°44′、北緯26°17′—26°23′,南北長約10公里,東西寬約8公里,總面積為92.3平方公里,東接黔陶鄉、西與燕樓鄉馬鈴鄉相連,南與惠水縣接壤。

青岩鎮地勢東、西、北部較高,中部、南部較低,屬丘陵河谷盆地,海拔1100—1300米,最高峰大苗山海拔1330米,最低處思潛村官塘河入惠水處1010米,鎮政府駐地海拔1100米左右。

2016年10月14日,青岩鎮被列為第一批中國特色小鎮。2017年2月25日,被列為國家5A級旅遊景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青岩鎮
  • 別名:青岩
  • 行政區類別:鎮
  • 所屬地區:貴州省貴陽市
  • 電話區號:0851
  • 郵政區碼:550027
  • 地理位置:貴州省貴陽市花溪區南郊
  • 面積:92.3平方公里
  • 人口:33729人(2013年9月)
  • 方言:貴陽方言
  • 氣候條件: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
  • 著名景點:石牌坊,青岩民居,狀元府,文昌閣,北城門,定廣門等
  • 機場:貴陽龍洞堡機場
  • 火車站:貴陽站、貴陽北站
  • 車牌代碼:貴A
建置沿革,地理環境,位置境域,氣候,土壤,水文,行政區劃,人口民族,土地資源,交通狀況,風景名勝,綜述,主要景點,風土人情,綜述,民俗文化,特色飲食,

建置沿革

青岩鎮的得名:《貴州圖經新志》載 “青崖在治城南五十里,貴州前衛屯田其下”,《貴陽府志》稱之為:“突起河乾,登其上,可眺望數十里”。當地百姓名屯堡“青崖”,後寫為“青岩”。貴州話屬於北方語系,“岩”音“ai”,故名。
明初,青岩古鎮設屯堡。天啟四年至七年(1624~1627), 布依族土司班麟貴建青岩土城,領七十二寨,控制八番十二司。洪武六年(公元1373年)置貴州衛指揮使司,以控制川、滇、湘、桂驛道。青岩位於廣西入貴陽門戶的主驛道中段,在驛道上設定傳遞公文的“鋪”和傳遞軍情的“塘”,於雙獅峰下駐軍建屯,史稱“青岩屯”。隆慶六年(1572年),設青岩司,《貴陽府志》載“青岩司,管寨二十七”。管轄滿園東起高坡鄉甲定村,南到廣順州孫家寨和栗木寨,北到孟關鄉上下板橋和花溪鄉的桐木嶺,土司衙門設在青岩城內中心聲壩東南,轄地方圓百餘里。
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裁貴州衛,貴州前衛改置貴築縣,青岩鎮降為“外圍土舍”,轄地併入貴築縣。
民國三年,貴陽府直轄地改置為貴陽縣,於青岩設鎮,駐第六區,轄21個鄉、鎮。
民國二十年,改為第四區,轄19個鄉、鎮。
民國三十年,貴陽設市,另置貴築縣於花溪鎮,青岩鎮隸屬貴築縣燕樓區。原屬廣順州之青岩城西門及青岩場、龍井寨、新哨、蓊樓、達夯等村寨均劃青岩鎮。
解放後,設貴築縣第二區於此。
1953年,建青岩鎮人民政府,轄青岩歪腳龍井楊眉新樓黔陶趙司翁等8個小鄉。
1956年,青岩鎮轄陶和新哨兩鄉。
1958年,成立青岩人民公社,隸花溪區。
1984年,改為青岩鄉。
1986年,撤銷青岩鄉,併入青岩鎮。
青岩鎮青岩鎮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青岩鎮位於貴州省貴陽市南郊29公里,是花溪區南郊中心集散地,地處東經106°37′——106°44′、北緯26°17′—26°23′,南北長約10公里,東西寬約8公里,總面積為92.3平方公里,東接黔陶鄉、西與燕樓鄉馬鈴鄉相連,南與惠水縣接壤。

氣候

青岩鎮氣候屬中亞熱帶季風濕潤區,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年平均氣溫15°,相對濕度為81%,年平均日照數為1200—1300小時,年降雨量1100—1200毫米,全年無霜期273—280天,年平均風力2至3級,夏季主導風向偏南,冬季偏北。

土壤

土壤類型主要有黃壤、石灰土、水稻土,土壤顯中性、微酸性。

水文

鎮域地處長江、珠江兩大流域的桐木嶺分水地帶南側,屬珠江水系,河流源遠流細,洪枯漲落幅度大,境內有屬珠江水系的青岩河、楊眉河、趙司河,平均徑流613毫米,水能開發利用前景可觀。青岩鎮域範圍內現有小型水庫四座,揚眉水庫、翁籠水庫、谷通水庫和挖煤沖水庫。

行政區劃

2015年,全鎮共轄17個行政村(南街村、西街村、北街村、歪腳村、山王廟村、擺托村、楊眉村、擺早村、新哨村、思潛村、達夯村、谷通村、新樓村、二關村、大壩村、龍井村、新關村)、2個居委會(明清、東街),106個自然村寨。政府駐交通路240號 。

人口民族

2013年,有漢、苗、布依、侗、壯等11個民族共33729人(其中常住人口戶數7696戶,31683人,流動人口2046人)。
2015年末,鎮域常住人口3.43萬人(少數民族占38%,主要為苗族、布依族),鎮區常住人口1.61萬人。

土地資源

全鎮總耕地面積為19357畝,其中水田12690畝,人均耕地面積0.8畝,有宜牧荒山7160畝,有適宜發展漁業生產的水面2025畝,有山塘水庫6個,有效灌溉面積占稻田面積的80%。有林地面積16170畝,宜林荒山17584畝,森林覆蓋率達13.29%,主要樹種有馬尾松、杉木、華山松,還的世界稀貴樹種青岩油杉、古銀杏樹等,以松樹為主的樹種占用材林面積的75%。

交通狀況

主要公路有210國道貫穿南北,青高、青燕、青馬線與主幹道橫跨東西,公路等級為2—3級,全鎮17個行政村,村村通公路,106個自然寨也基本通公路。

風景名勝

綜述

青岩鎮祠宇林立,建有九寺、八廟、八牌坊、五閣、三洞、二祠、一院、一宮、一府等建築,城門內外原有8座牌坊,現存3座。

主要景點

狀元府
狀元府是貴州第一個文狀元—趙以炯的故居,坐落在小鎮狀元街1號。大院門前是一副簡單的對聯“琴鶴譜志,論語傳家”,顯示了主人一生的志願。府第坐南朝北,為兩進四合院,一正兩廂,風格是歇山式,總占地面積700平方米左右。現存前殿、正殿、兩廂和朝門,朝門內牆上有許多不同“壽”字殘跡,據說這是趙以炯曾曾祖父趙理倫百歲時所留。建築是以木質結構為主的,氣派而不張揚,寧靜恬淡,一派書香風範。
趙公專祠
趙公專祠位於青岩鎮南街,2003年10月9日貴陽市人民政府公布為貴陽市文物保護單位。建於同治年間。2001年維修。坐南向北。有大門、過廳、兩廂、享堂等,占地面積600餘平方米,建築面積250平方米。石砌圓拱門上方刻“趙公專祠”。享堂面闊三間,通面闊12米,進深三間,通進深7.5米,穿斗式懸山青瓦頂。
石牌坊
青岩古城四門內外有八座牌坊,現保存的只有南門外的“周王氏媳劉氏節孝坊”、南門內的“趙理倫百壽坊”和北門外的“趙彩章百壽坊”三座。三座牌坊的建築造型基本相同,均呈四柱三間、三樓四阿頂式,高9.5米,寬9米,面北背南,屬清朝石牌坊建築風格。
中國郵政2016年5月19日發行的《中國古鎮(二)》郵票之一中國郵政2016年5月19日發行的《中國古鎮(二)》郵票之一
文昌閣
文昌閣位於東街143號,占地面積800多平方米。建於明萬曆年間,乾隆年間重修,磚木結構,依山而建,為攢角重樓八角式。是舊時讀書人常去讀書、聚會、祭拜文昌帝君的地方。
青岩明清街青岩明清街
青岩萬壽宮
青岩萬壽宮,位於青岩古鎮西街3號。清康熙年間建,嘉慶三年(1798年)重修,最早並不是一座道觀,而是江西會館,為南來北往的商賈之所,後來改造為道觀。整座宮院由正殿、配殿、西廂、戲樓和生活區組成,坐東向西,總占地1000多平方米,但建築大都在“文革”中被毀,多是後來重建。宮內最有看頭的便是戲樓,其中的木雕精美絕倫。在戲樓右側的木質橫樑上,一組高浮雕人物圖案最為著名,內容為“鴻門宴”、“十面埋伏”、“四面楚歌”等,很有軍旅文化特色。
北城門
北城門又稱玄武門,為重檐歇山式頂木結構建築屋頂為青灰色瓦面,泥塑脊飾,是古代欽差下達皇帝聖旨的場所。初建於明朝天啟年(1621年-1624年),清順治十七年(1601年)班麟貴之子班應壽子承父職(土司)將土城牆改建為石城牆,清嘉慶三年(1798年),武舉人袁大鵬重修擴建,是青岩軍事古鎮的象徵之一。
青岩北城門青岩北城門
定廣門
青岩古鎮中的定廣南門是清順治十七年(1660年),副總兵班應壽擴修青岩城時所建,鹹豐年間,青岩團務總理趙國澎全面整修青岩城時建城門城樓。城樓面闊三間,進深4米,青瓦屋面。1993年,定廣南門經政府撥專款和集資得以重修,屋面改為黃琉璃瓦。安廣門修復時,由於沒有專家指導,工人將牆垛建在跑到上,垛下沒有護身牆著實遺憾。2000年,市政府撥專款再次重修,恢復了青瓦屋面,加修了護身牆,使定廣門基本復原舊貌。
名人故居
抗日戰爭期間,青岩城牆完好,四座城門依舊,偏僻安全,接納了很多的“避難者”。八路軍貴陽交通站在青岩建立安宣點,把許多革命幹部家屬疏散到這裡來,周恩來的父親、鄧穎超的母親、李克農和博古(秦邦憲)的家屬都曾經在青岩住過。
李克農親屬曾居處:位於青岩鎮北街10號,1939年~1941年李克農等中共領導人的親屬曾居於此,現仍為民居;鄧穎超之母曾居處:位於南街75號,鄧穎超之母楊振德女士1939年~1941年曾居於此,現仍為民居,經營快餐;周恩來總理之父曾居處:位於青岩背街2號,1939年~1941年,周恩來父親周懋臣老人曾在此居住,現已對外開放。

風土人情

綜述

每年正月間的舞龍、跳花燈、正月初九至二十的苗族跳場,正月十五的龍、燈活動,還有農曆五月初五的“游百病”,農曆二月十九、九月十九的觀音會等等,場面都十分熱鬧。

民俗文化

放孔明燈
孔明燈的燃放時問一般在放完寶鼎後。孔明燈燈罩呈圓柱形,高約五尺,上面封頂。恰似一隻倒扣著的大屯籮。燈罩的底部糊在直徑為三尺左右的圓形竹圈,竹圈上捆著一十字形細鐵絲架,鐵絲架中央綁著用菜油炸透的紙捻。在燃放孔明燈時,先用一捆稻草燃燒,讓其熱氣將又軟又長的燈罩充壯,再點燃紙捻,保持罩中空氣的熱度。由於熱空氣比冷空氣輕,孔明燈便緩緩升向天空。由於紙捻充足,飛行既高又遠,象一顆星星在天上飄移。當紙捻燃盡,燈便會自行落下,由於又高又遠,又是黑夜,很少有人知道孔明燈落在何處。
青岩古鎮民俗活動青岩古鎮民俗活動
放水耗子
“水耗子”是一種在水上放的特製小型煙花,一般節日都可燃放。它是用草紙一層層地卷糊,再用各種顏色畫卜眼睛、瞄巴、耳朵等。帚後用石蠟化油包封耗子體。內裝兩層火藥,一層格藥,以導火線依次連線。燃放時,先擇一個平靜寬闊的水面,將水耗子點燃放入,水耗子便會一會。一會兒鑽入水中,一會兒又浮出水面,好象一隻活鮮鮮的真耗子,非常有趣。
放寶鼎
放“寶鼎”,也叫“放盆景”。寶鼎,是一種大型焰火體,它的燃放一般在正月十五晚上“亮燈”後進行。青岩的“寶鼎”高六尺許,直徑約三尺,“寶鼎”下部呈圓柱形,上部似錐形。“寶鼎”用竹條編扎框架,白棉紙裱糊外表,鼎內按程式安裝各種焰火和各種人物或飛禽走獸造形,有“火箭”、“滴滴花”、“地牯牛”、“火花筒”以及類似今日的魔術彈之類的各種“禮花”,造型內容根據各地喜愛的故事而定。青岩的有:《仙女散花》、《白蛇傳》、《十八相送》等古劇目中的形象。寶鼎由一根總引線把寶鼎內各種煙花裝置和各層造型依序串連為一體。

特色飲食

青岩米豆腐
青岩米豆腐選用青岩優良無雜質的秈米,浸泡超過10小時後用石磨或磨漿機磨成米漿,倒入事先燒開過的溫水裡,再加入各種綠色蔬菜汁,用火熬制後做出誘人的翠綠色米豆腐。
青岩冰粉
青岩古鎮的冰粉在製作過程中,配料除了常見的葵花仁、芝麻、果脯等之外,都要加入適當的玫瑰醬,令食客們在飲用嫩滑冰爽、香甜可口的冰粉時,還能品嘗到玫瑰花的芳香。由於加了玫瑰醬的冰粉回味悠長,故得一美名“玫瑰冰粉”。
青岩豆腐果
青岩豆腐果有百年歷史,流行於上世紀80年代,遍布貴陽大街小巷,成了享譽全國的一道小吃。
狀元蹄
青岩作為貴陽南道上重要的交通樞紐,滷製品歷史悠久。清朝早期,滷豆腐、鹵豬舌、鹵豬耳朵、鹵豬腳在青岩比比皆是。青岩民間有個關於鹵豬腳的傳說,說是清光緒年間,青岩人趙以炯準備赴京趕考,啟程之時,其母擔心他在路上飲食跟不上,就為他滷了一鍋豬腳帶在路上吃,結果金榜題名,高中狀元,成為當時雲貴兩省自開試科舉以來“以狀元及第而奪魁天下”的第一人。因此,青岩人又稱鹵豬腳為“狀元蹄”。
青岩玫瑰糖
青岩玫瑰糖製作始於清康熙年間,青岩玫瑰糖外層選用優質糯米麵,加上青岩井水調和而成,當地的天然井水入口甘甜滋美,再運用獨特的拉糖工藝,生產出來的糖入口即化,清香可口。在外層還未乾透的時候加上一些芝麻或者引子,就更加酥軟口可,咬開後糖內的糖心進入口中,使得整個口腔都有了玫瑰的香味。青岩玫瑰糖製作工藝被列為貴陽市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