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爛陀寺

那爛陀寺

那爛陀,(梵語:Na^landa^)。又作那蘭陀寺、阿蘭陀寺,意譯為施無厭寺,全稱那爛陀僧伽藍(梵語:Na^landa^ -sam!gha^ra^ma )。為古代中印度摩揭陀國首都王舍城北方之大寺院,其地即今拉查基爾(Rajgir)北方約十一公里處之巴達加歐(Baragaon)。

五世紀初,笈多王朝之帝戒日王(梵語:S/akra^ditya )為北印度曷羅社槃社比丘(梵語:Ra^javam!s/a )建立本寺,歷代屢加擴建,遂成為古印度規模宏大之佛教寺院及佛教最高學府。 大唐西域記卷九詳載那爛陀寺建寺之由來及沿革,謂其地原為庵摩羅園,佛陀曾於此說法三月,彼入滅後未久,帝日王即於此處創建伽藍

寺名之由來有二說,一說伽藍之南庵摩羅林有池,池中有龍,名那爛陀,故取為寺名;一說如來往昔修菩薩行時,為大國王,建都此地,樂好布施,德號施無厭,故伽藍亦以名之。同書並舉出附近有如來三月說法之精舍、發爪塔、雀離浮圖、觀自在菩薩之立像及精舍等靈跡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那爛陀
  • 外文名:Na^landa^
  • 地理位置:印度比哈爾邦 
  • 開放時間:09:00-18:00
  • 門票價格:100盧比
  • 占地面積:達100萬平方米
  • 著名景點:玄奘堂
  • 所屬國家:印度比哈爾邦
  • 別名:那蘭陀寺
  • 全稱:那爛陀僧伽藍
世界文化遺產,基本資料,遺產描述,評價,歷史沿革,寺廟介紹,歷史起源,最初興起,昔日輝煌,沒落時期,遺址發掘,主要景點,復興計畫,交通信息,飛機,鐵路,公路,公車,

世界文化遺產

基本資料

英文名稱:Archaeological Site of Nalanda Mahavihara at Nalanda, Bihar
入選時間:2016
遴選依據:文化遺產(iv)(vi)
地理位置:N25 8 12 E85 26 38
遺產面積 : 23 ha
遺產編號:1502

遺產描述

那爛陀寺考古遺址位於今印度比哈爾邦省會巴特那東南90公里處,公元5世紀,為了佛法的傳承,在那爛陀創建了一所佛教大學——那爛陀寺,它是古代印度佛教最高學府和學術中心,曾經吸引了全球各地成千上萬學者前來求學,中國唐代高僧玄奘就是其中之一。12世紀,該寺因遭到伊斯蘭教教徒的侵略而毀滅。
根據文化遺產遴選依據標準(iv)(vi),2016年7月15日,在土耳其伊斯坦堡舉行的第40屆世界遺產大會上,審議通過“印度那爛陀寺考古發掘遺址"入選《世界遺產名錄》。
遴選依據標準(iv):那爛陀寺考古遺址建立和發展了規劃、建築和藝術原則,這些原則後來被印度次大陸、南亞和東南亞的許多類似機構所採用。

評價

那爛陀寺遺址位於印度東北部的巴哈爾邦。遺址由公元前3世紀至公元13世紀存在於此的寺廟和佛學院遺留下的古蹟組成,包括窣堵坡(墳冢),舍利塔,寺廟(僧房學舍),以及重要的牆畫、石刻、金屬器物等藝術作品。那爛陀作為印度次大陸上最古老的大學而引人注目,其作為有序的知識傳遞場所存續長達800年,發展的歷史見證了佛學宗教化的過程,以及寺院和教育傳統的繁榮。

歷史沿革

在公元五世紀時,印度笈多王朝的鳩摩羅笈多王護持佛法不遺餘力,為了佛法的傳承在那爛陀創建了一所佛教大學——那爛陀寺。位於今印度比哈爾邦中部都會巴特那東南90公里。
那爛陀寺規模宏大,曾有多達九百萬卷的藏書,歷代學者輩出,最盛時有萬餘僧人學者聚集於此,教師達1500名,精通三藏的達1000多人。那爛陀不僅是研究佛學的重要地方,也是培養佛學家佛教徒的重要場所。這裡不但成為講經說法、學習佛法的場所(每天都有一百多個講壇),而且是研究因明、聲明、醫學、天文歷算、工巧學、農學等的地方。七世紀時已成為全印度矚目的大乘佛學中心。
那爛陀寺
那爛陀寺所在地巴特那的位置

寺廟介紹

那爛陀,梵名Na^landa^ 。又作那蘭陀寺、阿蘭陀寺。意譯施無厭寺。全稱那爛陀僧伽藍(梵Na^landa^ -sam!gha^ra^ma )。
那爛陀寺規模宏大,曾有多達九百萬卷的藏書,歷代學者輩出,最盛時有上萬僧人學者聚集於此,玄奘在此從戒賢法師學習多年,聽講《瑜伽論》、《順正理》、《顯揚》、《對法》、《因明》、《聲明》、《集量》等經書,兼學婆羅門學,義淨在此從寶師子學習十年,翻譯《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頌》三卷,《一百五十贊佛頌》一卷;此外來此學佛的僧人還有慧業、靈運、玄照、道希道生、大乘燈、道琳、智弘、無行等法師。
玄奘《大唐西域記》、義淨《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南海寄歸內法傳》、慧立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對那爛陀寺都作過說明,而義淨對當時那爛陀寺的布局、建築樣式,寺院制度和寺僧生活習慣,敘述尤其詳細準確。
公元12世紀,那爛陀寺已被戰火毀滅,只留下一處面積約一平方公里遺址公園

歷史起源

傳說此地原是庵摩羅園,後來五百商人捐錢買下獻佛,佛在此說法三個月。後來摩揭陀國王鑠迦羅阿迭多在此興建佛寺,子佛陀鞠多王在寺南擴建,此後呾他揭多鞠多王在東面建寺,幼日王在東北建寺,金剛王在此西建寺,中印度王在此北建寺,帝日王此東建大寺,中供佛像。經過歷代君王的營建,那爛陀寺宏偉壯觀。
另外,梵語“那爛陀”三字意謂“施無畏”或“無畏施”。
西元八世紀初,笈多王朝沒落,印度教勃興,那爛陀寺亦頓告衰微,十二世紀末曾為伊斯蘭軍隊所毀。
十九世紀(1861年),英國考古學家亞歷山大 · 康寧漢考古發現一片佛教遺址,出土許多精美佛教石雕、銅像、銅盤和印章等,經與《大唐西域記》核對,證明是那爛陀寺舊址。
1957年,中國政府捐款30萬元人民幣在那爛陀寺附近建造一座中國式玄奘紀念堂
2006年12月9日,《紐約時報》詳細報導耗資10億美元在遺蹟附近重建那爛陀寺。

最初興起

根據義淨在七世紀末的記述,那爛陀寺宛如一座方城,四周圍有長廊。寺高三層,高三到四丈,用磚建造,每層高一丈多。橫樑用木板搭造,用磚平鋪為房頂。每一寺的四邊各有9間僧房,房呈四方形,寬約一丈多。僧房前方安有高門,開有窗洞,但不得安簾幕,以便互相瞻望,不容片刻隱私。僧房後壁乃是寺的外圍牆,有窗通外。圍牆高三四丈,上面排列人身大小的塑像,雕刻精細,美輪美奐。
那爛陀寺
那爛陀寺遺址
寺的屋頂、房檐、和院落地面,都用特製的材料覆蓋,這種覆蓋料是用核桃大小的碎磚和以黏土製成,覆蓋輾平後,再用浸泡多日的石灰雜以麻筋麻滓爛皮塗上,蓋上青草三五天,在完全乾透之前,用滑石磨光,然後先塗上一道赤土汁,最後再塗上油漆,光亮猶如明鏡一般。經過如此處理的寺院地面,堅實耐用,經人踐踏二三十年而堅固如初。[4]

昔日輝煌

全寺分八大院,據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卷三所載,該寺為七世紀時印度第一大寺,僧徒常達萬人,修學大乘及小乘十八部吠陀、因明、聲明、醫方、術數等。蓋本寺初為唯識學派之中心,其後演變為密教之一大中心。大乘有宗著名之論師,如護法、德慧、護月、堅慧、光友、勝友、智月戒賢、智光等人都曾先後在此講學,或擔任本寺住持。此外,遠自我國及東南亞諸國而來之留學僧亦不少,如我國之玄奘、義淨、荊州道琳、太州玄照、并州道生洛陽智弘,及新羅之慧業、阿離耶跋摩等人皆曾來此就學。又當時由印度來華之波羅頗迦羅蜜多羅、地婆訶羅、善無畏金剛智、般剌若等諸師亦曾修學於本寺。
那爛陀寺
那爛陀寺的位置
那爛陀寺每天都有一百多個講壇,學習課程包括大乘佛典、天文學、數學、醫藥等。
八世紀時那爛陀寺成為金剛乘的學術中心,也是重要道場。

沒落時期

西元八世紀初,笈多王朝沒落,印度教勃興,本寺亦頓告衰微,十二世紀末曾為伊斯蘭軍隊所毀。
那爛陀寺
那爛陀寺遺址
1193年突厥人巴克赫提亞爾·卡爾積(Bakhtiyar Khalji)帶兵侵占那爛陀寺,寺院和圖書館遭受嚴重破壞,大批那爛陀僧侶逃往西藏避難,從此那爛陀寺失去昔日的光輝,並漸漸被人遺忘,變成廢墟。
然據傳元朝泰定(1324~1327)初年尚有依止那爛陀寺僧人律賢(梵Vinaya-bhadra )出家之提納薄陀(即指空)比丘來華,可知本寺於十四世紀時尚存。

遺址發掘

從1861年開始,那爛陀寺院遺蹟被陸續挖掘,已發掘出8座大型寺院,4座中型寺院和一小型寺院。8大寺按南北方向一字排列,大門朝西。大寺每邊9僧室,恰如義淨所述,中寺每邊7僧室,小寺院每邊5僧室。
1861年,英國考古學家亞歷山大 · 康寧漢在這裡發現了一片佛教遺址,經過與《大唐西域記》的記載核對,證明這就是那爛陀寺。這裡出土了多件精美的佛教石雕,有些石雕只有拳頭大小,上面雕刻的佛教故事卻異常細膩精美。此外還出土了銅像、銅盤和印章等,其中有一枚刻有“室利那爛陀摩訶毗訶羅僧伽之印”。大部分出土文物都展覽在那爛陀寺對面的博物館裡。如今那爛陀寺的發掘面積已經超過了15萬平方米。那爛陀寺分為僧院區和教學區。僧院區由大致相近的院落組成,共有12座。每個院落的四周排列著狹窄侷促的僧房,院子內有石桌、水井和廚房,每個院落都有走廊通向外面。教學區有寺廟和佛塔。佛子主要在寺廟裡學習佛經。周圍散布著許多佛塔,其中真身舍利佛塔最富氣勢,這座塔分三層,外觀雕有精美的圖案,角樓的壁龕中雕刻著佛陀在菩提伽耶王舍城鹿野苑弘法的故事。
一九一五年,印度考古部門著手對本寺作有系統之發掘工作,從遺蹟中陸續出土許多石制及金屬制(青銅)之雕刻品,現保存於印度那爛陀博物館。(宋高僧傳卷一、卷二、卷三唐寂默傳、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卷上慧輪傳、卷下、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卷四、卷五、南海寄歸內法傳卷四、佛祖統紀卷四十三、開元釋教錄卷八、卷九。)
釋迦牟尼坐像,銅鎏金
那爛陀8號遺址出土,8世紀高30cm, 印度那爛陀博物館藏
公元631年,玄奘大師歷經千辛萬苦終於抵達那爛陀寺。那爛陀(Nalanda)寺漢地稱之為“施無厭寺”,據稱佛祖在前世修菩薩道時,曾降生為此地的國王,他體恤窮困孤老者,經常施捨而不厭其煩,人們為紀念他的恩德,將此地起名為“施無厭”。又有傳說在寺廟南方的庵沒羅樹林中有水池,其中有龍名為“那爛陀”, 附近建寺,因而得名。
那爛陀寺
那爛陀寺釋迦牟尼坐像
觀音菩薩坐像,銅鎏金
那爛陀8號遺址出土,8世紀高30.5cm,印度那爛陀博物館藏
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云:昔日玄奘法師在那爛陀寺依止首座戒賢法師修習《瑜伽師地論》,鳩摩羅王遣使求見,戒賢法師代為婉拒,鳩摩羅王怒曰:“近者設賞迦王猶能壞法毀菩提樹,師謂弟子無此力耶?”“若也不來...”“踏那爛陀寺,使碎如塵。”此段文字雖然更多是描述鳩摩羅王的霸道跋扈,對玄奘大師的仰慕以及求而不得見後的惱羞成怒,但也從側面突出了“那爛陀”名剎的崇高地位。對於那爛陀寺的壯觀雄偉,玄奘大師貌似毫不吝惜筆墨:“寶台星列,瓊樓岳峙,觀束煙中,殿飛霞上;生風雲於戶墉,交日月於軒檐.....”“羯尼華樹暉煥其間,庵沒羅林森竦其處……”“印度伽藍數乃千萬,壯麗崇高,此為其極.....”。
那爛陀遺址方位示意圖
“觀自在菩薩精舍北有大精舍,高三百餘尺,婆羅阿迭多王之所建也。莊嚴度量及中佛像,同菩提樹下大精舍。其東北窣堵波,在昔如來於此七日演說妙法。西北則有過去四佛坐處。其南鍮石精舍,戒日王之所建立,功雖未畢,然其圖量一十丈而後成之。次東二百餘步垣外,有銅立佛像,高八十餘尺,重閣六層,乃得彌覆,昔滿胄王之所作也。”
由此可見那爛陀寺的規模宏偉之巨,僅以玄奘所記述的親眼所見就有不少於6座各代帝王所建的大型廟宇,另外供僧人居住禮拜的精舍更是不勝枚舉。1915年之後正式的挖掘報告證實了玄奘的描述,隨著考古挖掘的繼續,公之於世的古建築遺蹟已經超過了15萬平方米。另外仍有新的考古線索還在向北部及南部延伸。
那爛陀3號遺址挖掘前 拍攝於1915-1916年
那爛陀寺
那爛陀3號遺址
那爛陀3號遺址挖掘後 拍攝於1925-27年
那爛陀3號遺址一件菩薩像挖掘出土 拍攝於1915-16年
釋迦牟尼站像,合金銅,嵌銀
那爛陀出土,10世紀高28cm, 印度國家博物館
大日如來坐像,銅鎏金,嵌銀那爛陀遺址出土,11世紀
高24.7cm, 印度那爛陀博物館藏
那爛陀寺
那爛陀3號遺址
那爛陀3號主體大寺全景
那爛陀遺址中位於西南角編號第3的建築遺存占地面積最大也最為雄偉壯觀,毫無疑問應該是這個寺廟建築群遺址中最重要的核心建築。自其被考古發現以來對於其功用也有不同的認識,未有定論。
那爛陀寺
那爛陀3號遺址
挖掘中的那爛陀3號主體大寺拍攝於1925-26年
觀音菩薩站像,灰色砂岩那爛陀3號遺址出土,
8世紀高約250cm, 印度那爛陀博物館藏
那爛陀遺址上出土了眾多的佛教造像,其中尤以3號遺址附屬的東北及東南兩座五層磚塔上的陶土雕像和多處地點出土的金屬造像為重。這批造像的製作跨越了5-11世紀大致700多年,究其風格,大致可以劃分為萌芽、成熟和衰落三個時期。
釋迦牟尼站像,合金銅
比哈爾蘇丹甘吉出土,6世紀
高208cm, 英國伯明罕博物館藏
1.萌芽期(5-7世紀)
那爛陀寺
那爛陀寺3號遺址附屬佛塔上的陶土塑像
3號遺址附屬佛塔上的陶土塑像
此一時期應該的雕塑多為石雕或陶土建制,但從史料中我們可以發現這裡曾存在過巨大的金屬雕像。玄奘公元631年到達那爛陀,在那裡停留了接近十年的時間。玄奘的記錄中曾提到:“垣外有銅立佛像,高八十餘尺,重閣六層,乃得彌覆,昔滿胄王之所作也。”“高八十餘尺”“重高六層”都可看出此佛像之巨,玄奘又記錄到戒日王修建的“鍮石精舍”“圖量一十丈而後成之”可以相像此廟宇之輝煌,一定令人滿目生輝。可惜文中提到的金屬雕像及鍮石廟宇已隨歷史的遠去而杳無影蹤。
觀音菩薩站像,銅鎏金那爛陀遺址出土,7世紀
高42.5cm, 印度國家博物館藏
萌芽期的造像藝術特徵
造像面部五官清晰,眼泡略鼓,鼻樑直挺,雙唇緊閉,下嘴唇略厚,嘴角露出神秘笑容,為典型的南亞人長相。軀體清瘦挺拔,肩寬腰細,較之原始笈多薩爾納特風格更顯苗條,身體起伏變化較為明顯,佛陀身著貼體大氅,菩薩身著貼體天衣,著重刻畫微隆的小腹、裝飾的裙帶以及彎卷的發梢。菩薩像相較後世簡樸素潔沒有太多繁縟的裝飾。
那爛陀寺
那爛陀寺度母站像,銅鎏金
度母站像,銅鎏金
那爛陀遺址出土,7世紀
高40cm, 印度國家博物館藏
2.成熟期(8-9世紀)
這一時期是那爛陀銅質造像的繁華期,那爛陀博物館、印度國家博物館及加爾各答印度博物館都有不少經典收藏。
那爛陀寺
那爛陀寺準提菩薩坐像,合金銅
準提菩薩坐像,合金銅
那爛陀遺址出土,9世紀高約20cm, 印度那爛陀博物館藏
成熟期的造像藝術特徵
中期造像經過公元8~9世紀兩百餘年的發展之後,已達到鼎盛。這一時期的造像面相莊嚴,身體健壯,不僅造型複雜,而且體態優美,在裝飾上也逐漸變得較為繁縟華麗。台座樣式多為單層蓮花瓣下承疊澀須彌座,身光較大,多為長圓舟型,環繞周身,在身體與背光之間常見蓮花狀連線桿兼具支撐與裝飾作用。造像多見鎏金工藝
3.衰落期(10-12世紀)
事物由盛轉衰是歷史的必然,輝煌如那爛陀也逃脫不了歷史的宿命。最新的資料證明那爛陀寺的活動一直持續到14世紀時期,但是這時只剩下零星的傳教和說法,已同5、6百年前的鼎盛時期無法比擬。
那爛陀寺
那爛陀寺釋迦牟尼坐像,合金銅,嵌銀
釋迦牟尼坐像,合金銅,嵌銀
那爛陀出土,10世紀高約25cm, 印度那爛陀博物館藏
衰落期的造像藝術特徵:
這一時期造像藝術漸趨成熟,整體造像比例勻稱;面部、肌體刻畫更加柔軟自然;面型相較早期的風格更顯圓潤,眼睛開闔適中,常有銀飾鑲嵌;嘴唇豐腴;慈悲像面含神秘微笑,憤怒像怒目圓睜,著重刻畫凶忿的神態和動感。台座樣式逐漸拋棄了疊澀座式,多數為簡潔的雙層仰覆蓮樣式,蓮瓣寬大,為菩提葉片型式,銅質多為合金黃銅,也有少量純紅銅製作。不再崇尚鎏金工藝。
那爛陀寺
那爛陀寺彌勒菩薩坐像
彌勒菩薩坐像,合金銅,嵌銀那爛陀出土,10世紀
高約12cm, 印度那爛陀博物館藏
準提菩薩坐像,合金銅,嵌銀那爛陀遺址出土,9世紀
高33.5cm, 印度國家博物館藏
1327年,一位遠道來自那爛陀的指空法師(Dhyana-bhadra)在大都獲得元順帝及太子的召見。“後赴高麗,於寶鳳山創華藏寺,營建十二年始成”,他為《楞嚴經》補繪據傳來自那爛陀寺的插圖,還將其自印度請來之“祖師像、貝葉經”等安置寺內,“遠近道俗風從,蔚成一大叢林,高麗禪觀,因其再興....”。這是史書中最後一次有關“那爛陀”信息的記載......
那爛陀寺
那爛陀寺釋迦牟尼坐像
釋迦牟尼坐像,銅鎏金那爛陀遺址出土,10世紀高約15cm, 印度那爛陀博物館藏

主要景點

玄奘堂
那爛陀寺附近有一座中國式的玄奘紀念堂,是中國政府在1957年捐款30萬元人民幣建造的,以紀念這位中印文化交流的先驅。
那爛陀寺
玄奘紀念堂
這也是中印兩國人民之間源遠流長的傳統友誼的最有力的見證,是2006年的中印友好活動的主會場。

復興計畫

多國捐資重建
2006年12月9日,《紐約時報》詳細報導了將耗資10億美元在那爛陀寺古遺蹟附近的重建計畫。由新加坡帶領,包括印度、日本和其他國家的國際財團將集資5億美元建立新的大學,並另用5億美元修建必要的基礎設施。中國政府也在2010年12月16日和2011年11月15日分別向那爛陀大學捐贈了100萬美元,以支持中印文化交流。
位置偏僻影響力成疑
學界估計,在窮鄉僻壤打造世界級學府,將困難重重。學界則質疑,頂尖學生或學者會否受吸引。校長阿馬蒂亞·森不諱言,昔日的那爛陀寺花200年才興盛起來,“相信今次也要用上數十年”。
美國高等教育專家阿爾特貝赫認為,它可能吸引一些大思想家。還有分析認為,那爛陀的歷史意義,加上附近還有佛祖釋迦牟尼悟道之地菩提伽耶,相信對學術界有一定吸引力。
800年後重新複課
遭突厥大軍在800多年前破壞荒廢后,那爛陀寺有望在2014年複課,錄取約100名學生修讀歷史學院與生態及環境學院提供的研究生課程。
新校將在比哈爾邦拉傑吉爾的那爛陀寺遺址12公里外重建。校園將採用太陽能,中央為一大型人工湖,一座巨大圓頂圖書館將坐落湖畔,整體設計符合古代佛學建築理念。在校舍於2020年建成前,將在臨時校舍上課。
師生比例為1:5,為2450名學生提供碩士及博士課程,但不設學士學位。像古時那爛陀寺,它將是一所寄宿大學。
新校由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阿馬蒂亞·森擔任校長,並由新加坡前外長楊榮文執掌諮詢委員會,與耶魯北京大學知名學府合作,盼打造成世界級的學府

交通信息

飛機

最近的機場位於巴特那(115公里),多家航空公司有飛往加爾各答孟買德里蘭契(印度東部城市)和勒克瑙的航班。約在每年十月和次年五月間,當地的伽耶機場有航班來往泰國仰光、帕羅(位於不丹)及科倫坡。此段時間內,國內航班也會在伽耶機場和德里、瓦臘納西與加爾各答之間運行。

鐵路

王舍城(Rajgir)有一座火車終點站,但最近的大車站位於巴特那(110公里)和加耶(78公里)。

公路

王舍城有公路通往那爛陀寺(12公里)、比哈爾謝里夫(25公里)、巴特那(110公里)、加耶(78公里)和帕瓦普里(38公里)。

公車

以上城鎮均有定期巴士前往王舍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