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破惡見論
- 別稱:制惡見輪
- 作者:玄奘法師
- 語言:梵文
歷史簡介,本詞條專用名詞解釋,
歷史簡介
因為戒日王在那爛陀寺專門為大乘佛教(也可以說是為該寺住持戒賢法師)建造了一座很巍峨高大的銅塔(塔數據不全,望各位居士、學者補充),小乘佛教徒就不爽了(小乘佛教徒認為大乘佛教是空華學說,空華外道),不認為大乘佛教有什麼特別高的地位。然後問國王“您怎么也不給我們造一座?”並且為證明小乘佛教在學問上很完善,代表真正佛法,就像戒日王標榜說,他們這裡也有一個年老的婆羅門,般若鞠多。並且拿出其著作《破大乘論》(共七百頌)。並標榜,哪個大乘僧人敢改動一個字?戒日王覺得這些小乘教徒未免夜郎自大,於是說了一段皮裡陽秋的話“弟子我聽說有好多小狐狸、小老鼠,自認為比獅子還厲害。但某日真遇到獅子,就魂飛魄散。”然後,小乘僧人提出要召集辯論。戒日王同意了,並由戒日王親自號召這次辯經。因此戒日王寫信給那爛陀寺住持(戒賢法師),派四位知己知彼、內外兼修、大小俱通的大德來辯經。但是之後,國王因為一些其他事情(具體什麼事情無資料可考證,但應該是戰爭),就把這件事情給先放下來了,讓那爛陀寺的人先別來,在那裡聽候命令就好。在國王給戒賢法師寫信後,玄奘開始準備辯經。但此時來了一個順世外道信仰者,自己寫了40條理論,在那爛陀寺門口叫囂,說如果誰能反駁了其中任何一條,以死相謝。因來者氣焰囂張,一連好幾日都沒人敢出來應戰。玄奘法師火了,細心研究完這四十條後,把該外道辨倒,並沒有讓他死,而是收為奴僕(外道感激不已)。之後放下心來認真研究般若鞠多寫的《破大乘論》,但是這本《破大乘論》確實寫的很高深,玄奘法師很多地方看不懂,理解不了其意思。之後請教這個剛剛被他收服的奴僕,這個外道剛好曾經聽了5次般若鞠多所講的《破大乘論》,對此內容非常之熟悉。當玄奘學習完《破大乘論》後,就把他放了,這個奴僕走了之後非常高興,在印度第二王鳩摩羅王(此時該王雖喜歡有文化的人,但不信仰佛教)大肆吹捧玄奘,導致鳩摩羅王寫信請玄奘來。但因為玄奘那裡答應戒日王準備辯經,不敢離開那爛陀寺,鳩摩羅王火大了,威脅那爛陀寺玄奘不來,就踏平那爛陀寺。玄奘只好去了鳩摩羅王那裡。之後,戒日王回來了,看見玄奘被鳩摩羅王搶走,就火大了,跟鳩摩羅王要人。鳩摩羅王不給,然後這倆國王(印度第一王、印度第二王)差點兒打起來(當然最後還是沒打)。最後鳩摩羅王親自率2萬象兵,乘三萬艘船去拜見戒日王,戒日王也在此時從鳩摩羅王那裡接玄奘到他這裡來,並看了《破惡見論》。戒日王讚不絕口,並用該文調戲身邊的小乘教徒。使身邊小乘教徒都改信大乘教徒。然而戒日王並不滿足,取消了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的辯經(因此時般若鞠多大師託辭到吠舍厘禮拜佛跡去了,導致這個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的辯經並未舉行),而是直接升級成了一場全國性以佛教為主的的宗教大辯論。戒日王讓玄奘法師面對全印度頂級法師的挑戰,一來展示玄奘高超的學問,二來摧毀自以為是的人那種各執己見的這種習慣和偏見。當天,戒日王就通知五印度(東、西、南、北、中印度,就是古印度全境),所有宗教人士頂尖人物,來曲女城舉行大會。玄奘的重任,不言而喻。此時,在恆河南岸,戒日王召集了觀眾幾十萬趕赴曲女城,鳩摩羅王在橫河北岸召集了幾萬觀眾。這場大辯論在曲女城(玄奘剛剛到達印度後曾經路過該城)舉行,叫曲女城大會。來者有全印度18位國王(一說20多位),大小乘僧人3000餘人,婆羅門和外道2000餘人,那爛陀寺1000餘人,方圓幾十里滿滿當當的,揮汗如雨。我們要知道,當時佛教並非是印度宗教的主要地位,而不過是無數宗教中的一種。這場宗教大辯論,由玄奘為主,單挑2000多名僧人和外道,玄奘法師還立下了生死狀(印度辯經主持一方一定要立輸了的條件的,而贏了的條件一般立的很少),當然最後贏了。當舉行完這場大辯論後,玄奘就受戒日王和鳩摩羅王護送回國了。當然,戒日王也順便派來了去往唐朝的使臣。
玄奘法師從貞觀元年偷渡出境,到貞觀十五年開始回國,貞觀十九年才到達長安近郊,歷盡坎坷。當然,也是全世界古今中外空前絕後、獨一無二的留學生了。
《慈恩寺傳》四曰:“時法師欲往烏荼,乃訪得小乘所制破大乘義七百頌者。(中略)備得其旨,遂尋其謬節,用大乘義而破之,為一千六百頌,名破惡論,將呈戒賢法師。”
本詞條專用名詞解釋
玄奘法師:俗名陳褘,在印度留學使用摩訶耶那提婆奴這個名字。摩訶耶那提婆奴,這個名字是梵漢結合的名字。摩訶(念拼音:maha)耶那(念拼音:yana)意為大乘,提婆(念拼音:daiwa)意為天,奴是漢字。大意是玄奘說自己是大乘天的奴僕。後在印度由戒日王(印度第一王,信仰大乘佛教)和鳩摩羅王(印度第二王,應該不信仰佛教,最後死前是否信仰佛教我也不知道)組織舉行的全國頂尖的宗教辯論會(不單單是佛教,而是所有宗教),玄奘一人單挑2000多名全印度所有宗教派別(包括佛教)頂級高僧,勝利後玄奘被尊稱為摩訶耶那提婆。當時古印度佛教所說,有96種外道(對佛教而言)。我們最熟悉的關於玄奘法師的著作有《大唐西域記》、《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
那爛陀寺:在古印度摩揭陀國,是當時全球佛教的中心,各種藏書無數(包括非佛教書),不僅有佛教徒,還有其他苦行外道(對佛教而言),有無數佛教菩薩級人物,非佛教的很多宗師。但小乘佛教說這裡那是大乘佛教的中心。就在當年,學風極其開放包容,其學風秒殺現在的清華北大牛津劍橋等等一系列名校。
戒賢法師:梵文音譯屍羅跋陀羅,那爛陀寺的住持(老大)。玄奘法師離開印度時,戒賢法師年齡應該為106歲(不確定,若有錯望各位居士在此更正)。精通《瑜伽師地論》(簡稱《瑜伽論》)。戒賢法師的學問真的很深很深。我們常常說名師出高徒,但是懂《易經》的人都明白,既可以說名師出高徒,也可以說高徒出名師。如果沒有玄奘法師,那這位當時佛教頂級人物就要被歷史的長河所淹沒。因為古印度歷史的重建是要依靠中國歷史書籍和玄奘法師的記載的。
般若鞠多:整個古代南印度的灌頂師,給那些國王行灌頂禮的,是一代帝師。精通小乘佛教正量部的學說。而當時小乘佛教的正量部學說是足以和當時大乘佛教抗衡的學說。般若鞠多師父是小乘佛教的大宗師。漢譯佛經《唯識述記》說他是三代帝王師(當了三代帝王的管鼎師)。當時小乘佛教奉他為領袖(如同大乘佛教當時奉戒賢法師為領袖一個意思)。
大乘佛教、小乘佛教:佛祖釋迦摩尼涅槃之後,佛教分裂為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兩個宗派。大乘佛教追求普度眾生,小乘佛教強調修煉自我。大乘僧人基本食素,小乘僧人可食“三淨肉”。
瑜伽師地論:為未來佛彌勒菩薩所著,也是玄奘法師去印度取經要取的最重要的一個著作。玄奘法師在印度多次發願元寂後生在彌勒菩薩身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