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伊犁將軍府舊址在新疆
霍城縣
惠遠城內。現城內還保留著
將軍府舊址,舊址坐北朝南。院內古木參天;廳堂、台榭、曲徑、迴廊,依然存在。小巧玲瓏的“將軍亭”已修繕一新,佇立在青松綠樹之間。昔日將軍府門前的一對造型奇特的石獅,仍存院內,神態逼真,惹人喜愛。
惠遠古城中心矗立著宏偉高大的
鐘鼓樓,登樓遠眺,城內外風光盡收眼底。歷史上,
洪亮吉、
祁韻士、
林則徐、
鄧廷楨、
徐松等著名謫士們都曾在此地留下輝煌業績。林則徐率民開通水利,鞏固邊防,為民造福,受到了
伊犁將軍和各族人民的尊敬和信賴。林則徐在惠遠雖然只有兩年時間,但其日記、詩抄、書信留傳甚多。
歷史背景
乾隆二十二年(1757),
清政府平定了
準噶爾大小和卓的叛亂,統一了西域。乾隆二十七年(1762)設立了“
總統伊犁等處將軍”(簡稱
伊犁將軍),是清朝地區最高官職。統轄包括
巴爾喀什湖以東、以南,
額爾齊斯河上游,天山南北兩路,直至
帕米爾等地的軍政事務。1764~1777年清政府在
伊犁河谷修建了惠遠、
綏定、寧遠、拱震、塔勒奇、廣仁、瞻德、熙春、惠寧等城,歷史上稱為
伊犁九城。1871年,沙俄大舉進犯
伊犁,占領並徹底破壞了惠遠等九城。1881年清政府收復伊犁。1882年在舊城西北7千米處重修了現今的
惠遠城。城內有將軍府、
參贊大臣衙署、
領隊大臣衙署、
綠營兵總公署、現事同知和
撫民同知衙署等建築。街市繁華,有“
小北京”之稱。至1912年
辛亥革命,其間歷時150年,共有33人,48人次提任過
伊犁將軍之職,其中頗有建樹、影響較大的有明瑞、阿桂、
松筠、
長齡、
奕山等。1884年新疆建省後,此城的重要性大減,地位一落千丈。辛亥革命後,伊犁
鎮守使曾駐於此,但昔日景象已不復存在,今其地屬
霍城,但尚保存有當年惠遠城的
鐘樓和伊犁大將軍府部分遺址。2001年
國家文物局投資進行了全面維修。
建築構造
將軍府舊址始建於1882年,坐北朝南。整個建築為
四合院式,土木結構的飛檐式人字梁平房,地上鋪以方磚,牆基為條形磚,內鑲以土塊,房內有用木板搭成的頂篷,院內有迴廊,府門樓在西面,為二層土木建築。後部有
涼亭,房檐樸素淡雅,無畫梁雕刻。據史籍記載,將軍府除將軍公台外,還有印房(機要檔案)、冊房(圖書)、糧餉處、
營務處、駝馬處、功過處,共有6個機構。
主要建築有軍府大門,將軍府正殿,將軍亭、東西營房、客房、書房等。大門單檐
硬山布瓦頂建築,面闊三間,進深二間,
抬梁式木結構建築。台明及
踏跺用條石砌築,現已不存。大門東西兩側耳房,為硬山瓦頂建築,面闊三間,進深一間,抬梁式結構,裝修為新式門窗。東西
營房為單檐硬山瓦卷棚頂建築,面闊十四間,進深一間,前出廊。前檐外其餘各面以牆體圍護,下檻及兩
山牆前後
墀頭使用磚,其他部位均用
土坯砌築,室內用8組土坯牆隔成大小不同九個室。書房,面闊五間、進深一間,前後出廊。兩山牆體後墀頭及下檻使用條磚,廊間牆做
拱卷門。客房,面闊五間、進深6.3米,高5.45米,前出廊。正殿,面闊五間、進深一間,高7米,前、後出廊,單檐歇山布瓦頂建築。辦公室,面闊五間、進深一間,高5.2米,前出廊,單檐
硬山布瓦頂建築,梁架均八檁,用四柱。住室面闊五間、進深一間,前出廊,單檐硬山布瓦頂建築。兩山牆體前後墀頭及下檻使用條磚,廊間牆做
拱券門。
景區介紹
現城內還保留著將軍府舊址,舊址坐北朝南。院內古木參天;廳堂、台榭、曲徑、迴廊,依然存在。小巧玲瓏的“將軍亭”已修繕一新,佇立在青松綠樹之間。昔日將軍府門前的一對造型奇特的
石獅,仍存院內,神態逼真,惹人喜愛。
將軍亭
走進
四合院式的伊犁將軍府,一股滄桑與厚重的氣息迎面而來,而一牆之外,街道上奔跑的計程車、鈴兒叮噹響的馬的,往來的人聲,與浸透著歷史氣息靜默的將軍府,構建出動靜鮮明的兩個時空。牆外,美髮店、音像店,小店林立,時尚的現代小店裡,傳出的流行音樂飄進牆裡,百年滄桑的將軍府依舊沉默以對,便讓人心生遐思,古老與現代如何在精神層面和諧相容與共生。院子裡,正是綠意盎然,花明柳綠,桃花、杏花、蘋果花競相開放,走近,馥郁的花香沁人心脾。路旁高高的
白楊,在微微的風中揮舞著新綠,片片新葉發出細碎的婆娑歌吟,心中便萌生出這樣一個念頭,將軍府猶如一個滄桑的老者,在歲月里守望來了新一輪的春天。
經過修葺一行的文廟前有一棵200年歷史的
榆樹,要兩人合抱才能抱住,枝繁葉茂,向四空漫伸的枝葉猶如鋪開的巨大扇冠,與文廟無語相守。
文廟的“人”字檐上是“一龍五獸”,龍在五個坐立的獸後面,它們依次豎著排開。五獸坐勢似犬,卻又不是犬,看不出是何動物。衙署是
參贊大臣辦公的地方。建築風格依舊是清代將軍府所在時的模樣,只是在修繕時運用了一些現代的材料,但保留了復古的主調。進入大堂的院落,便頃刻感到森嚴持重的氣勢,大堂是
伊犁將軍辦理重大案件的地方,一些重大的案件,將軍都要在這裡問案審理。大堂前有兩尊石獅俯臥雄視。除了圓溜溜的黑眼睛,烏紅的大嘴,全身其它地方是漆黃色,在頭頂和身上一些部位被百年的風雨沖刷後露出了原來的灰石本色。
後庭下馬亭
石獅在雕刻的過程中,融匯了南方石獅的細膩形態與新疆雕刻的粗獷技巧特點,遜略於一般北方石獅的兇猛威歷,顯得淳樸、笨拙,但與大堂相伴,便有了一種濃郁滄桑與威嚴四儀的氛圍。在石獅的身後,各有兩棵古榆樹,鳥兒在枝頭鳴轉,據說已經有120年的歷史,將軍府在惠遠新城建立前,它們就在這裡了。順著大堂前的道路前走,兩邊是東西營房,這裡曾經住著守衛將軍的侍衛軍。東西營房前各是一排高聳的白楊,縣文管所所長蔡東文說,原來這裡也是榆樹,解放後,解放軍部隊入駐後在這裡種上了
白楊。白楊樹儘管筆直挺拔,但總讓我感覺削弱了將軍府的古老與厚重。在大堂的左前方,一字立著三塊
石碑,這是清朝時期,與沙俄的界碑,而上面的標記已經看不清楚了,只能在一塊石碑上模糊看到一個鷹的圖案。大堂的後院是後花園,遺留著一個亭子,清時的風骨,古韻猶在,六根朱紅的柱子,撐起亭頂,亭檐樸素淡雅,沒有雕刻畫梁。倒是經過一百多年的歲月,它已經有些不夠結實了,被今人用六根細園木支撐著。亭的頂上布滿了
青苔和散落的鳥羽,也許是風把它們帶到了這裡,在此安了家,它們給蒼老的亭子增添了新的生命的印記。
“人羊犬獅”
在伊犁將軍府的院落中,有兩具樣子很奇特的
石獅子,它的頭像羊毛,耳朵像狗,鼻子又高又大又有點像俄羅斯人的大鼻子。這種模樣奇特的石獅子叫“人羊犬獅”,在
伊犁河谷共發現十幾具,因史料上沒有關於石獅子的任何記載,當地曾流傳這樣一種說法:說新疆距內地太遙遠,當時的石匠沒有見過獅子,他們就靠想像來設計,因當時沙俄侵犯
伊犁,伊犁人憎恨沙俄人,為了醜化沙俄人,石匠們在設計將軍府院內的石獅子時,就故意將石獅子設計成了羊頭、狗耳,魚眼、鹿尾,俄羅斯人大鼻子的模樣。用意是蔑視沙俄人,將他們塑造成看門獅子狗。
所獲榮譽
2019年11月12日,國家民委公布“第六批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基地”,伊犁哈薩克自治州霍城縣伊犁將軍府位列其中。
周邊景點
伊犁相關人物
林則徐(1785—1850)字元撫,又字少穆,諡號文忠。林則徐在惠遠的兩年時間,領導民眾興修水利,鞏固邊防,為民造福,受到各族人民的愛戴。
洪亮吉(1746-1809),清代文學家。字君直,號北江,晚號更生居士。陽湖(今江蘇常州)人,乾隆庚戌一甲二名進士。謫戍
伊犁的五年期間,寫下不少描繪塞外風光的優秀詩篇。
左宗棠(1812-1885),字季高,一字朴存,號湘上農人。湖南湘陰人。1875年5月3日(清光緒元年三月28日)改任左宗棠為
欽差大臣督辦新疆軍務,1876年,65歲的左宗棠駐
肅州指揮多路軍隊討伐
阿古柏,先占北疆,後取
南疆,1877年1月占和田,歷時一年半,於1878年1月(清光緒三年十二月)結束,除伊犁尚為俄人所據,新疆大部分地區已全部收復。隨即上疏建議新疆改設行省。1880年(清光緒六年),左宗棠提出了以武力收復伊犁的行動方案,69歲的陝甘寧總督左宗棠抬著自己的棺材,率軍進駐哈密,表現了與外國侵略者決一死戰的英雄氣概。1881年初,中俄《
伊犁條約》簽定,中國收回了伊犁和
特克斯河上游兩岸領土(
霍爾果斯河以西地區和北面的
齋桑湖以東地區卻被沙俄強行割去)。
相關詞條
歷史記載
清朝前期,新疆天山南路的居民主要是信仰伊斯蘭教的維吾爾族。伊斯蘭教在中國又稱“回教”,所以這個地區也就被稱為回部。清
康熙年間,準噶爾部
噶爾丹兼併了
南疆,維吾爾族首領被拘禁在伊犁當作人質。維吾爾族貴族大和卓木布那敦和小和卓木霍集占也被拘禁在這裡,乾隆二十年(1755年)準噶爾部平定後才獲得釋放,清軍派人護送布那敦回葉爾羌(今
莎車),讓他繼續統治舊部,
霍集占仍然留在伊犁管理維吾爾族事務。
清政府這樣做是想利用他們協助統一南疆的回部,但霍集占卻企圖搞分裂,參與了
阿睦爾撒納的叛亂。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霍集占弟兄發動大規模的叛亂,殺害了清軍副
都統阿敏圖等,霍集占自稱
巴圖爾汗,一時各部從者數十萬人。 第二年,清政府以
兆惠為將軍,率清軍前往鎮壓。大小和卓木進行頑抗,並堅壁清野以困清軍。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清軍分路進攻被叛軍盤踞的喀什噶爾(今
喀什)和
葉爾羌。困守兩城的大小和卓木見民心盡失,棄城而逃。7月,清軍在
帕米爾高原的伊西洱庫河谷與叛軍展開激戰,“降者蔽山而下,聲如奔雷,小和卓本手刃之不能止也”,降者達一萬兩千餘人。
大小和卓術突圍至
巴達克山界(今阿富汗東北),被巴達克山汗素勒坦沙擒殺,其屍首送交清政府。大小和卓木的叛亂終被平定。
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清政府設
伊犁將軍,以加強對新疆地區的統治。烏魯木齊
設都統一員,伊犁(今霍城東南)、
塔爾巴哈台(今
塔城)、喀什噶爾(今
喀什)各設
參贊大臣一員,受命於將軍,統轄全境駐防官兵,合稱“
四大鎮”。此外,又在
葉爾羌(今
莎車)、英吉沙爾(今英吉沙)、
烏什、阿克蘇、庫車、和闐(今和田)、
庫爾喀喇烏蘇(今
烏蘇)、喀喇沙爾(今
焉耆)、吐魯番、古城(今奇台)、
巴里坤、哈密等城,設
辦事大臣或
領隊大臣,統轄縣、營各級文武官員,管理一城之事。伊犁將軍負責全疆的軍政邊防事務,各級
駐紮大臣都置於伊犁將軍的統轄之下。 次年,在伊犁河北岸今
霍城縣東南興建了一座城市,乾隆帝將這座城市命名為“惠遠”,作為
伊犁將軍的駐地。從此,
惠遠城成為新疆地區的首府。
據記載,惠遠城周長“一千六百七十四丈”,城內店鋪林立,百貨雲集,“市肆極稱繁榮”。在惠遠建城的前後一段時間裡,在
伊犁河北岸,又陸續修建了塔勒奇、
綏定、惠寧、寧遠、廣仁、熙春、瞻德、拱宸等城,與惠遠合稱“
伊犁九城”。其中惠遠、惠寧二城為滿營駐所,伊犁將軍駐惠遠城;綏定等六城為綠營駐所,總兵駐綏定;寧遠(今伊寧市)為維吾爾族商民聚居之處。 惠遠城在歷史上多次受到
伊犁河水衝擊,特別是同治十年(1871年)沙俄侵占伊犁後又遭侵略者拆毀。伊犁將軍府的建築也未能倖免。
光緒七年(1881年),清軍收回伊犁,第二年在惠遠舊城北7.5公里處另擇新址,重建
惠遠城,史稱新惠遠城。新惠遠城建成之前,伊犁將軍暫駐塔城等地。新惠遠城的中心位置建有一座
鐘鼓樓,屋頂正脊兩端各有
鴟吻,中間有寶瓶和戟形鐵剎。鐘鼓樓建在一座外面為青磚包砌的土台基上,東西南北四面各有拱門,內有十字通道,構成整個城市的十字街心。
至今保存下來的伊犁將軍府舊址就在新惠遠城內。伊犁將軍府坐北朝南,院內古木參天,有廳堂、台榭、曲徑、迴廊,人們據此可以想見當年這裡建築的富麗堂皇。院牆上還殘留炮台和槍眼。將軍府內花木扶疏,小巧玲瓏的“將軍亭”已被修繕一新,掩映在青松綠樹之間。在二堂後的石階下,左右各置—神態逼真的大型石獅,威武而又不失安詳,
石獅造型與內地常見的石獅不同,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 光緒九年(1883年)新疆正式建省,省府設在
迪化(今烏魯木齊),
惠遠城逐漸失去了全疆政治中心的地位,
伊犁將軍的許可權縮小,主要負責北疆防務。辛亥革命後,
伊犁九城的建制被取消,伊犁將軍的歷史使命也隨之宣告終結。
其他相關
談起伊犁將軍府,當地民眾言談之中略帶幾分自豪之感,畢竟這裡是當時新疆的軍事、政治、文化中心。他們告訴記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
清政府統一新疆後,二十七年(1762年)即設立了“
總統伊犁等處將軍”,簡稱
伊犁將軍,作為新疆最高的行政和軍事長官,統轄天山南北各路駐防城鎮和
巴爾喀什湖以東、以南地區。 伊犁將軍的日常辦公地點即為伊犁將軍府,府內除設有將軍公台外,還有印房(機要檔案)、冊房(圖書)、糧餉處、
營務處、駝馬處、功過處,共6個機構。
不涉
岩疆遠,不知天地寬;有國就有邊,有邊就有防。伊犁將軍府在穩定西北邊防、發展新疆經濟中起過重要作用。由於新疆地理位置獨特和邊防責任重大,伊犁將軍一職頗受重視,基本由朝廷重臣擔任,並由皇上直接任命。明瑞,首任
伊犁將軍,在他的5年任職期間,恰是伊犁將軍府體制開創時期,著名的
伊犁九城中的修建,就是由其在任內完成的。最後一名伊犁將軍志瑞,清末著名外交家,然而到任伊犁將軍僅54天,辛亥革命爆發,沒落的
清王朝土崩瓦解,伊犁將軍府的使命也隨之而宣告結束。
據統計,自1762年到1912年150年間,共有33人、48人次擔任過伊犁將軍之職。撫今追昔,當年征戰邊疆的將軍雖然不可避免帶有封建統治階級的烙印,但他們忠誠國家、獻身邊疆的行為卻永遠為後世銘記。經過新中國文物部門全面維修的伊犁將軍府,依然屹立在代表國家利益和尊嚴的地方,呵護著邊疆的安寧,見證著邊疆的繁榮。
維修將軍府
青磚紅瓦、黑柱飛檐,古榆參天……維修後的“伊犁將軍府”盡顯古香古色。筆者日前走進了位於
霍城縣惠遠城內的“伊犁將軍府”,此府一期維修工程日前已經結束,開始進入試營業階段。
乾隆二十七年(1762),
清政府設立了“
總統伊犁等處將軍”,簡稱“伊犁將軍”,駐
惠遠城(即今惠遠老城),當時的惠遠城成為新疆的軍政中心。經歷了百年太平,1871年沙俄侵占
伊犁後拆毀。清政府於光緒八年(1882)收復伊犁後,在惠遠老城城北15公里重建了惠遠新城。1884年,新疆建省後,省府遷往迪化,“
伊犁將軍”只負責邊境防備。辛亥革命後廢除清制,昔日的將軍府變成了新伊
大都督府,後改為伊犁鎮邊使署。1934年秋,屯墾使鎮邊使署遷往
寧遠城(今伊寧市)後,將軍府被廢置。“伊犁將軍府”記載著歷史長河的足跡,過去一段時間,由於戰爭的、人為的破壞,“伊犁將軍府”受到了很大程度的損壞。1990年12月,“伊犁將軍府”被命名為“自治區級文物保護單位”,1996年12月,被命名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從2001年5月開始,“伊犁將軍府”進入一期維修工程階段,耗資450萬元,歷時4年,對將軍府、衙署、
文廟3處進行了新中國成立以來最大的、有規模的維修。
據
霍城縣文物管理所所長蔡東文介紹,如今“伊犁將軍府”已經成為
伊犁地區最具旅遊價值的文物景點之一,試營業階段有大量的中外遊客前來參觀,隨著認識的提高,霍城縣越來越重視對文物古蹟的保護工作,我們希望通過“伊犁將軍府”對外開放,帶動霍城縣以及周邊餐飲、交通、住宿等方面的經濟成長,讓老百姓真正從中得到實惠,從而自覺加入到保護“伊犁將軍府”以及惠遠古城遺址的隊伍中來。
伊犁哈薩克自治州黨委常委、霍城縣縣委書記張士懷說,國家對“伊犁將軍府”的保護歷來十分重視,2001年
國家文物局撥專款370萬元用於對將軍府的維修,在維修過程中發現維修方案有不足之處,經過國家文物局審批又追加了80萬元作為維修資金。一期工程維修後,“伊犁將軍府”基本恢復到清代原有的格局。“伊犁將軍府”將於2006年7月29日正式開館,在維修保護的基礎上,進一步提高它的旅遊功能。
地圖信息
地址: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伊犁哈薩克自治州霍城縣725縣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