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針十二原

九針十二原

選自《靈樞》,介紹欲創著《針經》的原由、九針具五俞十二原穴用途、法則等。

基本信息,帝曰:餘子萬民養,而收其百姓租稅;余哀其不給而屬有疾病。余欲使勿被毒藥、無用石,欲以微針通其經脈,調其血氣。鑒其逆順,別其出入之會。令可傳於後世,必明為之法,令終而不滅,久而不絕,易用難忘,為之經紀,異其章,別其表里,為之終始。令各有形,立針經。

註解:在漢朝劉邦聽從韓信的建議,將天下分封給諸侯,形成了國君統治下的多王制度。王公向封地的百姓收取租稅以養家。內經之所以不冠以皇帝名而是冠以黃帝名,原因是內經不是國家主修,而是私家主修的版本。因此本篇是介紹了一位王公決心原創一部《針經》專著。“忺立針經”是很高興、適意要這樣做的意思,由於“忺”字被寫成“先”字,因筆誤而留下了《靈樞》是創作於《素問》之先的千古誤解。

小針之要全在“活法”。"機關"指用弓弩向目發射取物,軍事行動都是要命的,軍事目的又是以保全自己為主的。後世將醫事稱“活人”,人被稱做“含靈”,樞稱做"機關"。所以《針經》又被後世稱做《靈樞》。

“上守神”,意思是要明確診斷,“知己知彼,百戰不殆”。如《移精變氣論》結尾段指出:“無失色脈標本”,讓病人處安靜處,詳細詢問病情。在與病人交談中觀察病人的顏面、舌苔舌體舌質等情況,探查脈搏等情況。注重在審查病人的色脈中把握神態。神態正常的可以治療,神態異常的要謹防病危。強調全面而明確的診斷、辨神是行醫的第一要務。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九針十二原
  • 外文名:jiuzhenshieryuan 
目錄,出處與篇名解,本章要點,原文,注釋,譯文,研討文,

目錄

  • 出處與篇名解
  • 本章要點
  • 原文
  • 注釋
  • 譯文
  • 參考資料

出處與篇名解

選自《靈樞》(世又稱《黃帝內經·針經》)首篇。介紹創著《針經》的原由、 針具用途、法則等。
【內經與針經】:在漢朝劉邦聽從韓信的建議,將天下分封給諸侯,形成了國君統治下的多王制度,君在封建時代也是指帝王、諸侯等。王公向封地的百姓收取租稅以養家。醫學對養家旺族有著重要作用,從出土文物,如馬王堆、漢王山以及四川出土漢墓等所藏醫書,可知王公貴族們都比較重視研究和收藏醫書、醫學甚至著書立說。《內經》之所以不冠以皇帝名而是冠以黃帝名,原因是內經不是國家主修,而是私家主修的版本。因此本篇是介紹了一位王公決心原創一部《針經》專著。
“忺立針經”是很高興、適意要這樣做的意思,因“忺”字被筆誤寫成“先”字,留下了《靈樞》是創作於《素問》之先的千古誤解。其實《針經》與《靈樞》是沒有必然的聯繫的,如果是細心的學者就不難發現,這位王公與大臣決心原創一部《針經》專著,是流產了的。君王交待給大臣要辦到的事說得很清楚:“立針經”,要做到“為之經紀,異其章,別其表里,為之終始,令各有形”。這明明是說創作的《針經》這本專著要首先有書目錄,然後按書目分清章節,每一章分多少節,每一節講解什麼,每篇內容都要具有特色,講解要清楚,且要由淺入深。後世誰見到過這樣的一本書呢?沒有,從來就沒有的。人們傳說《針經》是《靈樞》呀。可是《靈樞》做到了“分清章節,每一章分多少節,每一節講解什麼,內容要由淺入深,每篇內容都要講解清楚”了 嗎?沒有。顯然《靈樞》的內容是由後世人們拼湊而成的。況且如果大臣真的是遵旨著作成了《針經》這套專著,這樣的大事,君王一定還要頒行於天下的。哪能象《靈樞》那樣的繼續雜亂無章地以詢問式行文討論呢?《九針十二原》更是留下了一個千古難解之謎。其實《內經》只是一篇一篇的醫學論文彙編,彙編《內經》主要是用以明經絡、臟腑、運氣、治療之原,神明用針灸與用藥之理等。論文文體,每篇文稿,皆以圍繞中心思想展開,對論點、論證、論據、結論等的布局,內容的多少,篇幅的長短,是完全取決於作者對文章的需要而取材的(內經取材源於古代醫學文獻),而編者只是要借用那么多篇文稿來達到整體介紹與傳承醫學的目的。其實《漢書·藝文志》所載,介紹的《黃帝內經》只有十八篇(在古代一卷就是一篇),其餘一百多篇是後世充實的。《內經》在後世被分作《靈樞》《素問》兩部,其實論文彙編在篇章與篇章之間是沒有內在聯繫的,顯得雜亂無章是必然的。無論在針灸學術上還是在醫理上《內經》是統一體系(不可切然分開)的。如醫學家陳修園認為:“《《內經》詳於針灸,至伊尹有湯液治病之法,扁鵲、倉公因之。仲師出而雜病傷寒專以方藥為治,其方俱原本於神農、黃帝相傳之經方,而集其大成”,以明經絡、臟腑、運氣、治療之原,所以為醫之祖。雖《神農本經》在黃帝之前,而神明用藥之理,仍始於《內經》也。”所以有學者將《內經》稱作《針經》也是有一定的理由的(誠然是不全面的,內經肯定是既不單純講以藥治病,也不單純講針灸的)。
【小針】:小針之要全在“活法”。小針即九針,基礎理論基於《難經》,該書主要內容大致為:1~22問論脈診,23~29問論經絡,30~47問論臟腑,48~61問論病證,62~68問論腧穴,69~81問論針法。在以上內容中,又以1~22論脈最有特色。該書明確指出“獨取寸口”,從而簡化了在《內經》中多見的遍身診脈法,這種單純以寸口脈(橈動脈近腕處)作為切脈部位的作法一直沿用至今。在寸口脈中,該書又分寸關尺,即以“關”(約為橈骨莖突相對應的位置)為界,將寸口脈分為前(寸)、後(尺)兩部分,並以之與人體臟腑相對應。這種切脈分部法與《內經》的三部九候法相比,更為簡便易行,從而促進了中醫診斷技術的發展。在該書影響下,晉代王叔和寫出了<脈經>。此外書中對命門三焦有新的學術見解,成為後世探討中醫生理解剖問題的熱門論題之一。該書還論及七沖門(消化道的七個衝要部位)和八會(即髒、腑、筋、髓、血、骨、脈、氣等精氣會聚之處,也是針灸療法中的八個要穴)等名目,豐富和發展了中醫的基本理論體系。書中論及的許多病因、病證以及治法,很受後世醫家的關注。例如該書明確提出:“傷寒有五,有中風,有傷寒,有濕溫,有熱病,有溫病,其所苦各不同。”這就為後世溫病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論依據。《難經》對針灸學發展貢獻甚巨。其一,確立奇經八脈理論。首創其概念、完善其循行、闡明其生理病理,奠定後世發展之基礎。其二,完善特定穴理論,對八會穴、十二原穴、五輸穴、俞募穴理論及臨床均有論述。其三,完善配穴法及刺灸理論,首創瀉南補北法、確立補母瀉子法,對迎隨補瀉、營衛補瀉、刺井瀉滎、四時補瀉多有創見。《難經》是中醫藥學四大經典之一,其對針灸學的發展更是多有創見,垂萬世之楷模。《難經》是答辯性論文體裁, 而《內經》是討論性論文體裁;;《難經》所答辯的題材基於《內經》而又發展、深化、指導了《內經》。
[針道】:中國文化的根基是“道'"。周易、軍事、醫藥等等則是枝葉。
【軍事術語】:形(武裝)、神(文韜武略)、機(戰機)、關(防守)、速(挺進)、遲(拖延)、往(退卻)、來(入侵)、逢(忙碌迎戰)、追(妄動迫擊)、虛(暗)、實(明)、逆(阻擊)、順(放縱)、迎隨(縱橫捭闔)。註解:武器裝備是戰爭的重要因素。高尚的軍事在韜略、在靈活機動的戰略戰術。
【醫學術語】:形(針具)、神(診療法則)、機(病機)、關(症狀)、速(急進)、遲(緩退)、往(病退)、來(病進)、逢(治之不極)、追(治之太過)、逆(正治)、順(反治)、虛(本)、實(標)、迎隨(平衡陰陽)。註解:醫療條件是醫療的重要因素。高尚的醫術在診斷方法、在靈活機動的治療法則。
【活法】:即靈活,其思想基於《易經》。易經包含三個主要思想:“變易”、“易簡”、“不易”。
【變易】:“易經”認為一切物質都是發展的、變化的。“易經”中註解“在天成象,在地成形,變化見矣。”“剛柔相推而生變化。”“變化者,進退之象。”“天地變化,聖人效之。”“變而通之以盡利”。“化而裁之謂之變,推而行之謂之能。”“變通者趨時者也。”“日往則月來,月往則日來,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寒往則暑來,暑往則寒來,寒暑相推,而歲成焉。”“易之為書也,不可遠為,道也屢遷,變動不居,周流六虛,上下無常,剛柔相易,不可為典要,唯變所適。”這些話,都說明“易經”以變為其看待世界的主導思想。
【易簡】:又名“簡易”,按現代語言來說,就是複雜問題簡單化,哲學上叫“抓住主要矛盾”或“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易經”所包含的內容廣泛。易曰:“易與天地準。故能彌綸天地之道。仰以觀於天文,俯以察於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原始反終,故知死生之說。精氣為物,遊魂為變,是故知鬼神之情狀。”“與天地相似,故不違。知周乎萬物而道濟天下,故不過。”“範圍天地之化而不過,曲成萬物而不遺。通乎晝夜之道而知。”“易廣矣,大矣。”“易道廣大習備,有天道矣,地道矣,人道矣。”“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觀鳥獸之紋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這些話,說明了世界間事物及其複雜性。如果沒有一種簡明的指導思想和方法論,是不能認清萬物規律性的。如果能按“易經”的指導思想去分析問題、處理問題,就能達到複雜問題簡單化,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例如,現代醫學研究一個人大概有三萬多個課題,形成了一門非常複雜的系統科學。如果將這三萬多個課題的共性找出來是非常困難的。而我們的祖先在“易經”理論的指導下,把複雜的人類,不管是中國人,外國人,老人、小孩、男的、女的,通過簡單的十二條經絡就統一起來了。“易簡”的另一個意思就是簡捷之意,再複雜的事物用“易經”的方法就能很簡便地得出結論,找到了事物主要規律。“主要矛盾一解決,其餘矛盾迎刃而解。”
【不易】:“易經”中另一個主導思想,是說世界一切物質雖然看起來是錯綜複雜的,但是不管它系統再大或者再小,其“一陰一陽之謂道的”規律是不變的。易曰:“天下何思何慮,天下同歸而殊塗,一致而百慮,天下何思何慮。”就說明了這個問題。
【機關】:用“機關”來加以生動形象地比擬靈活機動的診斷和治療法則。"機關"指用弓弩向目發射取物的關鍵構件及使用方式、方法。軍事行動都是要命的,軍事目的又是以保全自己為主的。因此後世將醫事稱“活人”。“人”稱為“含靈”,“樞”稱為"機關"。所以《針經》又被後世稱為《靈樞》。
【靈樞】:《靈樞》即寓有“靈活機動濟世活人”的意義。
《九針十二原》討論“新針療法”篇幅雖小,可是對醫學而言,是思想理論上的又一次大總結與創新。不僅涉及了九針針灸學病因學病機學症狀學診斷學治則學等等醫學多學科,而且涉及了《道德經》、《易經》、《中國古代軍事學》、《素問》、《難經》等經典,且對於所涉及的這些內容的相關性,學者研究還甚少。意欲創著《針經》濟民眾,首先就是道德的高度體現。一篇《上古天真論》,學者在註解上都足足著成了如同《黃帝內經》那么厚厚的一本書。如果這樣細細註解《九針十二原》篇幅應該是更大的。因此研究與註解《九針十二原》,涉及面更廣,意義也更大,非易速,還有待大家繼續深入做下去。

本章要點

1.開頭:介紹創作《針經》專著的意義及針具發展概況;2.介紹使用小針的要領;3.介紹九針分類及用途;3.介紹小針的操作方法、治則及其注意事項;4.介紹五俞穴、十二原穴的分布、功能、主治、效能;5.結論:經穴各宜於病;治則各宜於病;針具各宜於病。擇宜而用,療效可嘉。

原文

黃帝問於岐伯曰:餘子萬民,養百姓而收其租稅;余哀其不給①,而屬②有疾病。余欲勿使被毒藥,無用石,欲以微針通其經脈,調其血氣,營其逆順出入之會。令可傳於後世,必明為之法,令終而不滅,久而不絕,易用難忘,為之經紀,異其章,別其表里,為之終始。令各有形,先③立針經。願聞其情。
岐伯答曰:臣請④推而次⑤之,令有綱紀。始於一,終於九⑥焉。
請⑦言其道:小針之要⑧,易⑨陳而難⑩入。粗守形,上守神。神乎神,客在門。未睹其疾,惡知其原⑪?刺之微⑫在速遲。粗守關,上守機,機之動,不離其空。空中之機,清靜而微。其來不可逢,其往不可追。知機之道者,不可掛以發。不知機道,扣之不發。知其往來⑬,要與之期。粗之暗乎,妙哉,工獨有之。往者為逆,來者為順,明知逆順,正行無問。逆而奪之,惡得無虛?追⑭而濟之,惡得無實?迎之隨之,以意和之,針道畢矣。
九針之名,各不同形。一曰鑱針,長一寸六分;二曰員針,長一寸六分;三曰螫針,長三寸半;四曰鋒針,長一寸六分;五曰鈹針,長四寸,廣二分半;六曰員利針,長一寸六分;七曰毫針,長三寸六分;八曰長針,長七寸;九曰大針,長四寸。鑱針者,頭大末銳,去瀉陽氣;員針者,針如卵形,揩摩分間⑮,不得傷肌肉者,以瀉分氣;螫針⑯者,鋒如黍粟之銳,主按脈勿陷,以致其氣;鋒針者,刃三隅以發痼疾,鈹針者,末如劍鋒,以取大膿;員利針者,大如厘,且員且銳,中身微大,以取暴氣;毫針者,尖如蚊虻喙,靜以徐往,微以久留之而養,以取痛痹;長針者,鋒利身薄,可以取遠痹;大針者,尖如梃,其鋒微員,以瀉機關之水⑰也。九針畢矣。
持針之道,堅者為寶。正指直刺,無針左右。右主推之,左持而御之,氣至而去之。神在秋毫,屬意病者。審視血脈者⑱,刺之無殆。方刺之時,必在懸陽,及與兩衛。神屬勿去,知病存亡。血脈者在俞橫居,視之獨澄,切之獨堅。凡將用針,必先診脈,視氣之劇易,乃可以治也。觀其色,察其目,知其散復。一其形,聽其動靜,知其邪正。夫氣之在脈也,邪氣在上,濁氣在中,清氣在下。脹取三陽,飧泄取三陰。陰有陽疾者,取之下陵三里,正往無殆,氣下乃止,不下復始也。疾高而內者,取之陰之陵泉;疾高而外者,取之陽之陵泉也。
凡用針者,虛則實之,滿則泄之,宛陳則除之,邪勝則虛之。大要曰:徐而疾則實,疾而徐則虛。言實與虛,若有若無。察後與先。若存若亡。為虛與實,若得若失。虛實之要,九針最妙,補瀉⑲之時,以針為之。瀉曰,必持內之,放而出之,排陽得針,邪氣得泄。按而引針,是謂內溫,血不得散,氣不得出也。補曰,隨之隨之,意若妄之。若行若按,如蚊虻止,如留如還,去如弦絕,令左屬右,其氣故止,外門已閉,中氣乃實,必無留血,急取誅之。
刺諸熱者,如以手探湯;刺寒清者,如人不欲行。刺之而氣不至,無問其數。刺之而氣至,乃去之,勿復針。刺之害中而不去,則精泄;害中而去,則致氣。精泄則病益甚而恇,致氣則生為癰瘍。故針陷脈則邪氣出,針中脈則濁氣出,針太深則邪氣反沉、病益。五臟之氣,已絕於內,而用針者反實其外,是謂重竭。重竭必死,其死也靜。治之者輒反其氣,取腋與膺。五臟之氣,已絕於外,而用針者反實其內,是謂逆厥。逆厥則必死,其死也躁。治之者反取四末。損不足而益有餘,是謂甚病。病益甚,取五脈者死,取三脈者恇;奪陰者死,奪陽者狂,針害畢矣。
黃帝曰:願聞五臟六腑所出之處。岐伯曰:五臟五俞,五五二十五俞,六腑六俞,六六三十六俞,經脈十二,絡脈十五,凡二十七氣以上下⑳,所出為井,所溜為滎,所注為俞,所行為經,所入為合。二十七氣所行,皆在五俞也。節之交,三百六十五會,知其要者,一言而終,不知其要,流散無窮。所言節者,神氣之所遊行出入也。非皮肉筋骨也。五臟有六腑,六腑有十二原,十二原出於四關,四關主治五臟。五臟有疾,當取之十二原。十二原者,五臟之所以稟三百六十五節氣味也。五臟有疾也,應出十二原。十二原各有所出。明知其原,睹其應,而知五臟之害矣。陽中之少陰,肺也,其原出於太淵穴,太淵二。陽中之太陽,心也,其原出於大陵穴,大陵二。陰中之少陽,肝也,其原出於太沖穴,太沖二。陰中之至陰,脾也,其原出於太白穴,太白二。陰中之太陰,腎也,其原出於太溪穴,太溪二。膏之原,出於鳩尾穴,鳩尾一。肓之原,出於脖胦,脖胦一。凡此十二原者,主治五臟六腑之有疾者也。稟今夫五臟之有疾也,譬猶刺也,猶污也,猶結也,猶閉也。刺雖久猶可拔也,污雖久猶可雪也,結雖久猶可解也,閉雖久猶可決也。或言久疾之不可取者,非其說也。夫善用針者,取其疾也,猶拔刺也,猶雪污也,猶解結也,猶決閉也。疾雖久,猶可畢也。言不可治者,未得其術也。
故曰:皮肉筋脈,穴各有所處,各不同形,於病各有所宜;治則各以任其所宜,無實無虛;針各有所宜,各不同形,各任其所,為刺之要。氣至而有效,效之信,若風之吹雲,明乎若見蒼天,刺之道畢矣。

注釋

①【不給】指生活上不能自足。
②【屬】指接續,連續。
③【先】通假忺。詳細解釋忺xiān【動】欲,想要。如滿地黃花堆積,憔翠損,如今有誰忺摘。——《聲聲慢》;小雨忺晴,坐來池上荷珠碎。——宋·張元乾《點絳唇》詞。
④【請】通假欽。詳細解釋·欽qīn·恭敬:~佩。~敬。~慕。~贊。~遲(敬仰。舊時書函用語)。
⑤【次】通假忺。(“臣欽推而忺之”:即岐伯奉命推舉出黃帝想要的《針經 》)。
⑥【終於九】針具從石針演變發展為金屬針,總計有九種類型。
⑦【請】通假輯(輯)jí聚集,特指聚集材料編書:輯錄。輯要。輯逸。編輯。纂輯;聚集很多材料而成的書刊:叢書第一輯。
⑧【小針之要】(yào)重大,值得重視的:重~。~領。綱~ 。
⑨【易】《易經》,講變易與不變、恆定與靈活性的對立統一。
⑩【難】《難經》,全書主要內容大致為:1~22問論脈診,23~29問論經絡,30~47問論臟腑,48~61問論病證,62~68問論腧穴,69~81問論針法;【陳入】使動用法。即使用《易經》靈活性思想、簡易性思想和《難經》基礎常識作指導。所以《內經》其字簡,其意深奧。且說明《針經》和《難經》是有必然的醫學知識傳承關係的,且《易經》與《針經》還是有指導意義的關係。
⑪【守神·知其原】診斷術語,意思是真知其病情(疾病的起因、變化的情況),而無兩可之見。(參考《難經·六十一難》曰:經言,望而知之謂之神,聞而知之謂之聖,問而知之謂之工,切脈而知之謂之巧。何謂也?然:望而知之者,望見其五色,以知其病。聞而知之者,聞其五音,以別其病。問而知之者,問其所欲五味,以知其病所起所在也。切脈而知之者,診其寸口,視其虛實,以知其病,病在何臟腑也。經言,以外知之曰聖,以內知之曰神,此之謂也。)
⑫【微】細緻入微。(參考《難經·七十四難》曰:“針之要妙,在於秋毫者也”)
⑬【往來】“變易”。(參考《易經》。如上出處與篇名解中對【變易】的註解)
⑭【迎追】迎隨。(參考《難經七十九難》曰:經言,迎而奪之,安得無虛?隨而濟之,安得無實,虛之與實,若得若失;實之與虛,若有若無,何謂也?然:迎而奪之者,瀉其子也;隨而濟之者,補其母也。假令心病,瀉手心主俞,是謂迎而奪之者也;補手心主井,是謂隨而濟之者也。所謂實之與虛者,牢濡之意也。氣來實牢者為得,濡虛者為失,故曰若得若失也。《難經七十二難》曰:經言,能知迎隨之氣,可令調之;調氣之方,必在陰陽。何謂也?然:所謂迎隨者,知榮衛之流行,經脈之往來也。隨其逆順而取之,故曰迎隨。”)
⑮【揩摩分間】在針九針中的一種使用圓針的操作方式。圓針後來被稱之為按摩針,還有就是以手代替針灸針,又稱為指針,而現代用羊角做成的刮沙板,其角頂尖圓頓可作按摩。或許圓針也是仿生工具。
⑯【螫針】(shìzhēn)在針九針中的一種,是單針,現代梅花針可能由此發展而來。螫針是仿生工具,人類有源用天然昆蟲螫針治病的做法。有些昆蟲(如蜜蜂、胡蜂、蠍子等)尾部有螫刺作用的一種構造.系由產卵器變成.連線毒腺,分泌毒液,注入被刺動物體內,起防禦或麻醉食蟲的作用。
⑰【機關之水】指人體關節腔積液。
⑱【審視血脈】(參考《難經·三難》曰:脈有太過,有不及,有陰陽相乘,有覆有溢,有關有格,何謂也?然:關之前者,陽之動也,脈當見九分而浮。過者,法曰太過;減者,法曰不及。遂上魚為溢,為外關內格,此陰乘之脈也。關之後者,陰之動也,脈當見一寸而沉。過者,法曰太過;減者,法曰不及。遂入尺為覆,為內關外格,此陽乘之脈也。故曰覆溢,是其真髒之脈,人不病而死也。);(參考《金匱真言論篇第四》說:“故善為脈者,謹察五臟六腑,一逆一從,陰陽表里雌雄之紀,藏之心意,合心於精,非其人勿教,非其真勿授,是謂得道。”)
⑲【補瀉】是針灸學的重點也是難點
參考《難經七十八難》曰:針有補瀉,何謂也?然:補瀉之法,非必呼吸出內針也。知為針者,信其左;不知為針者,信其右。當刺之時,先以左手厭按所針滎、俞之處,彈面努之,爪而下之,其氣之來,如動脈之狀,順針而刺之。得氣,因推而內之,是謂補,動而伸之,是謂瀉。不得氣,乃與(與,通假虞,憂慮)。男外(陽經病)女內(陰經病)不得氣,是為十死不治也”;
參考《難經七十六難》曰:何謂補瀉?當補之時,何所取氣?當瀉之時,何所置氣?然:當補之時,從衛取氣;當瀉之時,從榮置氣。其陽氣不足,陰氣有餘,當先補其陽,而後瀉其陰;陰氣不足,陽氣有餘,當先補其陰,而後瀉其陽。營衛通行,此其要也”;《難經六十九難》曰:經言,虛者補之,實者瀉之,不實不虛,以經取之,何謂也?然:虛者補其母,實者瀉其子,當先補之,然後瀉之。不實不虛,以經取之者,是正經自生病,不中他邪也,當自取其經,故言以經取之”;
參考《難經十二難》曰:經言五藏脈己絕於內,用針者反實其外。五藏脈已絕於外,用針者反實其內。內外之絕,何以別之?然。五藏脈已絕於內者,腎肝氣已絕於內也,而醫反補其心肺。五藏脈已絕於外者,其心肺脈已絕於外也,而醫反補其腎肝。陽絕補陰,陰絕補陽,是謂實實虛虛,損不足益有餘。如此死者,醫殺之耳”。
⑳【上下】經脈十二,絡脈十五,凡二十七氣以上下流注運行。上手陰陽六經,下足陰陽六經。各經脈所出井——溜滎——注俞——行經——入合。經脈,以物類比,以脈比水;地理學稱“水是山家血脈經”,則是擬人,以水比血脈。井——滎——俞——經——合(稱五俞),以水流由小致大喻經氣也是如此由小致大的。順便提示一下:在有關針灸“淺深”概念中,也是取井最淺,以此類推取合較深等。所以淺深並不是指對當穴刺入的深淺,而是俞穴經氣的淺深特點。如《陰陽離合論》將足陰陽六經井穴稱“根”,“六根”主治七竅“上五竅眼耳鼻口腔喉;下二竅指大腸膀胱及男女生殖系統”病,多以點刺出血或小粒艾星灸。是取經氣淺的俞穴以治“表病"的實例。

譯文

君王說:國家靠收稅來養,稅收靠萬眾出。可憐常常有因病致貧的老百姓,我想用簡、便、效、廉的小針療法來為老百姓防病治病,以減輕看病貴、看病難的負擔,並且要使這種簡、便、效、廉小針療法世世代代流傳下去。編輯專著,從對疾病的診斷到施術的操作常規、注意事項等都要作出明確的規定,且嚴格執行;對經絡學說要闡述明了透徹;對所選編的小針療法內容,要簡明扼要,便於掌握推廣套用。專著要有次緒,排列書目,在書目指導下,分清章節,條理淺析,重點突出,前後照應,形成一個完善而系統化的學說體系,如此編著成一部《針經》,很適我意了。
臣回秉說:臣奉命編輯一部冊子,有章有節,有條有緒的,正適您意。
君王說:卿講來。
臣回秉說:小針的要領,是以古老的《易經》,醫學的《難難》來作指導入門的。《易學》的三個基本思想是:“不易”、“簡易”、“變易”;《難經》是答辯式醫學論文,總計八十一問答,主要內容為:以答辯論脈診;以答辯論經絡;以答辯論臟腑;以答辯論病辨證;以答辯論腧穴;以答辯論針法。初級的做法是見症治病(如俗話說的“頭痛醫頭,腳痛醫腳”);高級的做法是真知其病情,而無兩可之見(註:【病情】指疾病的變化情況;疾病的起因、疾病的臨床表現以及相關情況等;所謂相關情況,是指機體內在臟腑功能盛衰虛實等與病況輕重緩急之間的關聯、外在病況與天時的關聯等等。【病】是導致對機體損害或異常的因素、表現及結果。病本無名,病名是人們在充分認識了某種疾病的全過程特點及其規律後,作出的規定,便於對這種疾病進行有效的預防治療以及轉歸的評估。疾病的名稱五花八門,特別至現代中外結合,疾病名稱就更多了。【“形”“神”】可參考《太史公自序》說:“凡人所生者神也,所託者形也。神大用則竭,形大勞則敝,形神離則死。死者不可復生,離者不可復反,故聖人重之。由是觀之,神者生之本也,形者生之具也。不先定其神,而曰“我有以治天下”,何由哉?”)。“得神失神”是判斷生死,確定可治的關鍵,要做到這一點,不詳盡了解病情、詢問病史,望、聞、問切四診合參,又怎么能明確呢?
初級的做法是見病治病,高級的做法是把握病因、病機、病候、病證等以及疾病的輕重緩急等,辨證論治以定治則。把握病機就好比把握戰機,機不可失,時不再來。不能把握戰機,機會到了不能出擊,機會過了後悔莫及。把握戰機的人,要做到安神定志,無欲無求(註:如詩人說的:“心存浮名物慾外,人在天然淡泊間”)達到(軍事制勝不亡國,醫事制勝不枉人)目的。(按:把握戰機的人,要做到安神定志,無欲無求,把握病機,不見病治病,還包含“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的預防思想。一是防範於未病,利用“可靠的基礎工作加可靠的疾病防控來實現對疾病的大範圍控制,使疾病少見成為可能。可靠的基礎工作指的是環境控制、可靠食品藥品、勞動保護管理、健康教育到位等,這些基礎平台工作的紮實開展。脫離了可靠基礎工作的疾病防控,只能是手忙腳亂,疲於應付,俗話說“基礎不牢,風雨飄搖”。要深入理解疾病防控理念,採取合理的做法,才能在有效把控疾病波動,實現全民健康。“防病”必須有一定的可靠覆蓋範圍,堅持“預防為主”的原則,主要對常見病多發病進行可靠地全覆蓋地預防,有針對性地控制疾病,才能實現“不見病”或少見病,即使“見病”也是個發,不致引起大面積發病造成的損失,才有更好的精力採取“辨病治證”的系列措施;“見病”也有兩方面的理解:一是“發現”,能早期發現,那是能力和水平,是主動;只能看見或遇見呢是滯後,就會被動。“見病”是報警,是“關”,是提示我們所做的疾病防控措施可能已經出現漏洞,要及時堵漏,如果盲目採取“見病治病”的做法,就可能失去疾病應對的最佳時機;正確地理解應該是見病要知病,要進行及時的分析診斷,採取積極應對措施,消除致病因素,消除疾病對健康的損害;一是既病防變,如“邪風之至,疾如風雨,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膚,其次治筋脈,其次治六,其次治五藏。治五藏者,半死半生也。”《陰陽應象大論篇》里提到的病宜從淺治、早治防變。又如“扁鵲見蔡桓公,立有間,扁鵲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將恐深。”桓侯曰:“寡人無疾。”扁鵲出,桓侯曰:“醫之好治不病以為功。”居十日,扁鵲復見,曰:“君之病在肌膚,不治將益深。”桓侯不應。扁鵲出,桓侯又不悅。居十日,扁鵲復見,曰:“君之病在腸胃,不治將益深。”桓侯又不應。扁鵲出,桓侯又不悅。居十日,扁鵲望桓侯而還走。桓侯故使人問之。扁鵲曰:“疾在腠理,湯熨之所及也;在肌膚,針石之所及也;在腸胃,火齊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屬,無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無請也。”居五日,桓侯體痛,使人索扁鵲,已逃秦矣。桓侯遂死”《扁鵲蔡桓公》節選自《韓非子·喻老》則是反面教材。“不治已病,治病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是高級理念及技巧,需要建立一整套的系統工程,配套措施必須到位,否則就是空談。就像“養生”的理念一樣,不能做到環境有效控制、食品藥品標準化管理、健康教育措施到位、疫情信息精準化把握等等,就是空談。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要靠道德高尚和學術精進的團隊,來防止“粗守形守關”,達到“上守神守機”的境界,從根本上解決為老百姓防病治病、減輕看病貴、看病難的負擔)。
針刺要領,正虛應補,邪盛應瀉。氣血瘀結宜破除,邪氣盛宜攻下。或補或瀉都靠用刺法來實現,刺法奧妙在於“速遲”與刺向選擇。如進針慢而出針快並且急按針孔為補法、 順著經脈循行的方向施針也是補法;點刺出血為瀉法、進針快而出針慢不按針孔為瀉法、很快進針得氣後搖大針孔也是瀉法;大要說:“進針慢而出針快並急按針孔的為補法,進針快而出針慢不按針孔的為瀉法”。在操作中補和瀉,應為似有感覺又好像沒有感覺;考察氣的先至與後至,以決定留針或去針。無論是用補法還是用瀉法,都要使患者感到補之若有所得,瀉之若有所失。虛實補瀉的要點,以九針最為奇妙。補或瀉都可用針刺實現。所謂瀉法,指的是要很快地持針刺入,得氣後,搖大針孔,轉而出針,排出表陽,以泄去邪氣。如果出針時按閉針孔,就會使邪氣閉於內,血氣不得疏散,邪氣也出不來!所謂補法,即是指順著經脈循行的方向施針,仿佛若無其事,行針導氣,按穴下針時的感覺,就像蚊蟲叮在皮膚上。針入皮膚,候氣之時,仿佛停留徘徊;得氣之後,急速出針,如箭離弦,右手出針,左手急按針孔,經氣會因此而留止,針孔已閉。中氣仍然會充實,也不會有淤血停留,若有淤血,應及時除去。
持針的方法,緊握而有力最為貴。對準腧穴,端正直刺,針體不可偏左偏右。持針者精神要集中到針端,並留意觀察病人(手如握虎)。同時仔細觀察血脈的走向,並且進針時避開它,就不會發生危險了。將要針刺的時候,要注意病人的雙目和面部神色的變化,以體察其神氣的盛衰,不可稍有疏忽。如血脈橫布在腧穴周圍,看起來很清楚,用手指按切也感到堅實,刺時就應該避開它。
小針是由針發展而來的,從一種針具發展成了九種針具。 九針的形狀依據名稱的不同而各有不同:第一種叫做鑱針,長一寸六分;第二種叫圓針,長一寸六分;第三種叫螫針,長三寸半;第四種叫鋒針,長一寸六分;第五種叫鈹針,長四寸,寬二分半;第六種叫圓利針,長一寸六分;第七種叫毫針,長三寸六分;第八種叫長針,長七寸;第九種叫大針,長四寸。鑱針,頭大而針尖銳利,用於輕淺點刺出血叫鑱破,可以泄肌表陽熱;圓針,針形如卵,用以在肌肉之間按摩,不會損傷肌肉,卻能疏泄肌肉之間的邪氣;螫針,其鋒如黍粟粒一樣微圓而短如蜂螫,用於點刺經脈只陷入皮內,不會深入皮下,所以可以引正氣祛邪氣;鋒針,三面有刃,可以用來破除堅固的腫瘤、痰疾等;鈹針,針尖像劍鋒一樣銳利,可以用來刺癰排膿;圓利針,針尖像長毛,圓而銳利,針的中部稍粗,可以用來治療急性病;毫針,針形像蚊虻的嘴,可以輕緩地刺入皮肉,輕微提插而留針,正氣可以得到充養,邪氣盡散,出針養神,可以治療痛痹;長針,針尖銳利,針身細長,可以用來治療時間已久的痹證;大針,針尖像折斷後的竹茬,其鋒稍圓,可以用來泄去關節積水。關於九針的情況大致就是如此了。
凡是邪氣侵入了人體的經脈,陽邪的氣常停留在上部,濁惡的氣常停留在中部,清朗的氣常停留在下部。所以針刺筋骨陷中的孔穴,陽邪就能得以外出,針刺陽明經合穴,就會使濁氣得以外出。但如果病在淺表而針刺太深,反而會引邪進入內里,這樣病情就會加重。所以說:皮肉筋脈,各有其所在的部位,病症也各有其適宜的孔穴。九針的形狀不同,各有其施治相適的孔穴,應根據病情的不同而適當選用。不要實證用補法,也不要虛證用瀉法,那樣會導致損不足而益有餘,反而會加重病情。精氣虛弱的病人,誤泄五臟腧穴,可致陰虛而死;陽氣不足的病人,誤泄三陽經腧穴,可致正氣衰弱而精神錯亂。誤泄了陰經,耗盡了髒氣的會死亡;損傷了陽經,則會使人發狂,這就是用針不當的害處。
如果刺後未能得其氣,不問息數多少,都必須等待經氣到來;如已得氣就可去針,不必再刺。九針各有不同的功用,針形也不一樣,必須根據病情的不同加以選用,這是針刺的要點。總之,是針下得氣,即為有效,療效顯著的,就如風吹雲散,明朗如見到青天那樣,針刺的道理就是這樣了。
君王說:卿談談五臟六腑的經氣所出的情況。
大臣回答說:五臟經脈,各有井、滎、輸、經、合五個腧穴,五五則有二十五個腧穴。六腑經脈,各有井、滎、輸、原、經、合六個腧穴,六六共三十六個腧穴。臟腑有十二條經脈,每經又各有一絡,加上任、督脈二絡和脾之大絡,便有十五絡了。十二經加十五絡,這二十七脈之氣在全身循環周轉,經氣所出的孔穴,叫做“井”,如同初出的山間泉水;經氣所流過的孔穴,叫做“滎”,即像剛出泉源的微小水流,說明經氣尚很微弱;經氣所灌注的孔穴,叫做“輸”,即像水流會聚,而能轉輸運行,其氣也在逐漸盛大了;經氣所行走的孔穴,叫做“經”,像水流已經成渠,脈氣正當旺盛;經氣所進入的地方,叫做“合”,像百川匯流入海,經氣已就入合於內了。這二十七條經脈,都出入流注運行於井、滎、輸、經、合五腧。
人體“關節”的相交,共有三百六十五處,知道了這些奧妙,就可以一言以蔽之了,否則就不能把握住頭緒。所謂人體“關節”,是指神氣遊行出入的地方(喻至關重要的地方),並不是指皮肉筋骨的局部形態。
觀察病人的面部氣色和眼神,可以了解正氣的消散和復還的情況。辨別病人形體的強弱,聽他的聲音,可以了解邪正虛實的情況,然後就可以右手進針,左手扶針,刺入後,待針下得氣即應出針。
凡是在用針之前,必先診察脈象,知道了髒氣的虛實,才可以進行治療。如果五臟之氣在裡面已經竭絕了,反用針補在外的陽經,陽愈盛陰愈虛了,這就叫重竭。重竭必定致人死亡,但臨死時病者的表現是安靜的,這是因為醫者違反了經氣,誤取腋部和胸部的腧穴,使髒氣盡匯於外而造成的。如果五臟之氣在外面已經虛絕,卻反而用針補在內的陰,陰愈盛陽愈虛,這叫逆厥。逆厥也必然致人死亡,但在臨死時病者會表現得很煩躁,這是誤取四肢末端的穴位,促使陽氣衰竭而造成的。針刺已刺中病邪要害而不出針,反而會使精氣耗損;沒有刺中要害,即行出針,卻會使邪氣留滯不散。精氣外泄,病情就會加重而使人虛弱,邪氣留滯則會發癰瘍。
五臟有六腑,五臟有十二原穴、六腑也有十二原穴。五臟之十二原穴,分布於手腕足髁四關節處或以下及腹部,能主治五臟的疾病。所以五臟有病,應取五臟之十二原穴;五臟之十二原穴,是五臟稟受全身三百六十五節氣味的部位,所以五臟有病,就會反應到五臟之十二原穴處,而此十二原穴也各有所屬的內臟,明了五臟原穴的性質,觀察它們的反應,就可以知道五臟的病變情況;五臟之十二原穴,是臟腑之氣輸注的地方,所以也能治五臟六腑的病。凡是腹脹的病可當取足三陽經,飧泄的病可取足三陰經。
五臟之十二原穴分布:心肺居於膈上,屬陽位,但肺是陽部的陰髒,故為陽中之少陰。其原穴出於太淵,左右共二穴。心(包絡)為陽部的陽髒,所以是陽中之太陽,其原穴出於大陵,左右共二穴。肝、脾、腎居於膈下,屬於陰位。肝是陰部的陽髒,為陰中少陽,其原穴出於太沖,左右共二穴。脾是陰部的陰髒,為陰中之至陰,其原穴出於太白,左右共兩穴。腎是陰部的陰髒,為陰中之太陰,其原穴出於太溪,左右共二穴。膏的原穴為鳩尾,只有一穴。肓的原穴是氣海,也只有一穴。
五臟有病,就像身上扎了刺、物體被污染、繩索打了結,江河發生了淤塞現象。扎刺的時日雖久但還是可以拔除的;污染的時間雖久,卻仍是可以滌盡的;繩子打結雖然很久,但仍可以解開;江河淤塞得很久了,卻仍是可以疏通的。有人認為病久了就不能治癒,這種說法是不正確的,善於用針的人治療疾病,就象拔刺、洗污點、解開繩結、疏通淤塞一樣。病的日子雖久,仍然可以治癒,說久病不可治,是因為沒有掌握針刺的技術。
針刺治療熱病,就如同用手試探沸湯。針刺治療陰塞之病,應像行人在路上逗留,不願走開的樣子。陰分出現陽邪熱象,應取足三里穴,準確刺入而不能懈怠,氣至邪退了便應出針,如果邪氣不退,便應當再刺。疾病位於上部而屬於內臟的,當取陰陵泉,疾病位於上部而屬於外腑的,則應當取陽陵泉
(按:在《陰陽應象大論》里說:“故邪風之至,疾如風雨,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膚,其次治筋脈,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臟。治五臟者,半死半生也”。這也是九針十二原強調的治“淺深”的理念,所不同的是上文說治五臟者半死半生也,今治五臟之十二原說:“五臟有病可以治癒”,可知這是醫學上的一大進步了。其實自《黃帝內經》以來,藥方術倍受親密而針灸術處境尷尬,按理說《內經》詳於針灸,若不是封建思想的嚴重影響,《針經》專著是不會流產的。九針十二原是針經的敘文,大家尋求《針經》的影子,不要只是把目光放在《靈樞》里,“靈·素”是不可分的,且“針理”“藥方術理”是同出一源、同一體系的、既是相輔相成的,又是各具特色,要放眼《內經》全書和《難經》原理,且還要學習《道德經》和《易學》及《中國古代軍事學》,而《太史公自序》《扁鵲倉公列傳》里也是有《黃帝內經》的蹤跡的。現代學習太方便了,有網路內鏈可用,只一點擊就可以查得資料的)。

研討文

前言
如上文所說:《九針十二原》篇幅雖小,在醫學思想理論上是又一次大總結與創新。既涉及九針、針灸學、病因學、病機學、症狀學、診斷學、治則學等等多學科,還涉及了《道德經》、《易經》、《中國古代軍事學》、《黃帝內經》、《難經》等經典,而對於所涉及的這些內容的相關性,學者研究歷來甚少。一篇《上古天真論》,學者在研討上都足足著成了如同《黃帝內經》那么厚厚的一本書。如果這樣細細研討《九針十二原》篇幅應該是更大的。因此研究與註解《九針十二原》,涉及面更廣,矣非易事,在繼續深入做下去的過程中,要面對的事又多,還可能會數易其稿。
首先說說原創“針經”意圖,是真對老百姓因病致貧(也可說是因貧致病,眾所周知疾病宜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可是從病歷檔案調研中發現,老百姓有許多疾病都是等待嚴重了,才去求醫。“因貧病致——因病致貧”,是一個惡性循環。用簡、便、效、廉的小針療法來為老百姓防病治病,以減輕看病貴、看病難的負擔,從表面上去看,似乎很簡單而通達,可事實上並不是心想事成的。在思想觀念上是挑戰,要推動一個領域的新進程,必須要有不同於以往的新思想。《素問》開端講什麼?講養生,明確指出養生是聖賢之事,且《四氣調神論》所談論都是貴族們的養生方式。本文說老百姓在生活上不能自足,常常因貧致病,因病致貧。原因可能是無法用養生方式可以解決得了的,所以不得不用一種簡、便、效、廉小針療法去試行。《素問》也論針灸,而且也精;《難經》也論針灸,而且也專。這些醫學成就對於本文創作者來說,也是很清楚的。因此,在學術上也是一次挑戰。《素問》《靈樞》是一篇一篇的論文彙編,篇章間一般沒有必然的聯繫。本文說創作的《針經》專著要首先有書目錄,按書目分清章節,每章分多少節,每節講解什麼,每篇內容都要獨具有特色,講解要清楚,且要由淺入深。這有點象《難經》的篇章布局而細於《難經》,說明當時作者確實是很重視對《難經》的研究的,說明在篇章布局 上也是創新的。
關於以《易學》三個主要思想:“變易”、“易簡”、“不易”及《難經》作指導。如原文:“迎而奪之,惡得無虛?追而濟之,惡得無實?”虛實,一是指病之標本臟腑虛實;一是指施針方式,如《難經》八十一難“曰:經言,無實實虛虛,損不足而益有餘,是寸口脈耶?將病自有虛實耶?其損益奈何?然:是病,非謂寸口脈也,謂病自有虛實也。假令肝實而肺虛,肝者木也,肺者金也,金木當更相平,當知金平木。假令肺實而肝虛,微少氣,用針不補其肝,而反重實其肺,故曰實實虛虛,損不足而益有餘。此者,中工之所害也”。“損益”即指“補瀉”。見症治症或見病治病,不診斷臟腑虛實、不知針法補瀉,也就是不知變易法則,妄施針治,結果反而造成了對病人的傷害。因此本文指出“凡將用針,必先診脈,視氣之劇易,乃可以治也。觀其色,察其目,知其散復。一其形,聽其動靜,知其邪正”判斷病情的規則。凡規則必須堅守不易。診脈、視氣、觀色、察目,是用簡易的診斷規則來防止造成對病人的傷害。:“變易”、“易簡”、“不易”是《易經》基本思想,注重了這個原則,處處可作指導。看來對“小針之要,易陳而難入。”古往今來,解說是“好說難用”。的確是不合文章原意的。開頭君王交給任務說:“餘子萬民養,而收其百姓租稅;余哀其不給而屬有疾病。余欲使勿被毒藥、無用石,欲以微針通其經脈,調其血氣。鑒其逆順,別其出入之會。令可傳於後世,必明為之法,令終而不滅,久而不絕,易用難忘,為之經紀,異其章,別其表里,為之終始。令各有形,立針經”。是適意,是高高興興的。試想,你倒好給一個“好說難用”的答覆,掃興,豈不是欺君嗎?那么犯上該當何罪?後果不就很嚴重了嗎!
關於內經論軍事政治。“針道畢矣”,才短短一段一百五十字以內的論文,介紹針道,可談論的是軍事,將中國古代軍事握綱提領躍然紙上,作者是憂國憂民,治國才能。可惜往事越千年,不堪回首,這么重要的文獻,後世不能詮釋其真,曾幾何時流失國外,險些永久喪失。
內經治國的論述,不僅此篇,如《靈蘭秘典論》為諫議性論述文,從表面上看是論述人體臟腑整體觀、心主論,實是諫議君王,指出十二官要各有人選使各盡其職,則天下大昌;指出尊重人才且選用人才應從長遠計(十二官者,不得相失也。故主明則下安,以此養生則壽,袤視不殆,以為天下則大昌);指出民主治國思想(腎者,作強之官,伎巧出焉,按:五行生剋制化關係,君王(火)制相傅之官(金)與傳道之官;相傅之官(金)制將軍之官(木)與中正之官;將軍之官(木)制倉廩之官(土);倉廩之官(土)製作強之官(水)與決瀆之官和州都之官;作強之官(水)制君王(火)與受盛之官。作強之官即伎巧類人工。意味著民為君王之主)。君王納其諫議,高度重視(黃帝曰:善哉,余聞精光之道,大聖之業,而宣明大道,非齋戒擇吉日不敢受也。黃帝乃擇吉日良兆,而藏靈蘭之室,以傳保焉)。
叢觀自清朝至上世紀中葉以前,國人也就是在軍事和政治制度上吃著大虧的。如軍閥混戰其實就是“將軍之官與中正之官(木)反侮相傅之官(金)致百節失治”而禍國殃民(也巧將介石也號將中正)的。因此“恍惚之數,生於毫釐,毫釐之數,起於度量,千之萬之,可以益大,推之大之,其形乃制”。“令可傳於後世,必明為之法,令終而不滅,久而不絕,易用難忘,為之經紀,異其章,別其表里,為之終始”,“立針經”。其義深遠。自古有醫不過問政治的訓。孫中山魯迅則是學醫而後棄醫從政的。醫學面對的是治病救人,而軍事與政治是衛國強國。國家興亡,匹夫有責,內經討論醫事也討論軍事與政治,衛國強國的道理不是一致的嗎?縱觀而自清朝至上世紀中葉以前,國難都還是主要表現在軍事上的。軍事鬥爭問題,說到底還是政治鬥爭問題,軍事是政治鬥爭的一種表現形勢,軍事服從於政治,政治是軍事的綜合保障。醫事、軍事、政治都是事關國計民生的大事,而醫事、軍事都是受制於政治、服從於政治的。
《九針十二原》將醫事提到國計民生的高度來研討與實施。以“守形、守關”,“守神、守機”簡易的語言,概括提示在軍事上,戰爭的重要因素是武器裝備與陣地,韜略、靈活機動的戰略戰術,是高尚的軍事;在醫事上,醫療的重要因素是醫療條件,明確診斷、靈活機動的治療法則,是高尚的醫術。
《黃帝內經》以生命為中心,講述醫學,涉及天文學地理學心理學社會學,還有哲學歷史軍事政治等,是一部圍繞生命問題而展開的百科全書,博大精深,令人好奇,探索不已。
關於參考資料的說明
現代有了內鏈,一點擊便可找到要閱讀的資料。內鏈就是很好而方便的參考資料庫。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