詞語
詞語
【釋義】
(1) ∶外表和內心;外面和裡面
互相為表里
與胥卒表里
。(表里為奸,內外勾結。)——清·
方苞《
獄中雜記》
借指山西。清梁傑《賈侯廟》∶表里維藩地,緣邊逼五戎。當途失其馭,分部汾西東。
【出處】《左傳·僖公二十八年》:"子犯曰:'戰也。戰而捷,必得諸侯。若其不捷,表里山河,必無害也。'"杜預注:"晉國外河而內山。"
(2) [the surface and lining of clothes]∶衣服的面子與里子。亦泛指衣料。《明熹宗實錄》卷六十九:“天啟六年三月(甲辰朔)壬寅,得旨:朕嘉寧遠捷功,年來僅見。內外大小臣,恩賚宜均。……
袁可立各賞銀三十兩,紵絲二表里。”
(3) [the outside and inside]∶事物的內外情況,一切原委
明白了《五卅慘案》一案的表里。
(4) [exterior and interior syndromes]∶中醫指病在淺表和病邪入里或病在內臟的症候
詳細解釋
1、表面和內部,內外。
①《管子·心術下》:“表里遂通,泉之不涸,四支堅固。”
②《
淮南子·繆稱訓》:“﹝道﹞包裹宇宙而無表里。”
③唐
宋之問《稱心寺》:“泄雲多表里,驚潮每昏旦。”
④宋
司馬光 《初春登興國寺塔》詩:“為君作意登高處,試望皇州表里春。”
2、事物的內外情況,一切原委。
①《
史記·孝武本紀》:“余從巡祭天地
諸神名山川而封禪焉。入
壽宮侍祠
神語,究觀方士
祠官之言,於是退而
論次,自古以來用事於鬼神者,具見其表里。”
②
魯迅 《集外集拾遺·關於》:“有以上十一篇公私文字,已經可無須說明,明白山東
曲阜第二師範學校演《子見南子》一案的表里。”
3、衣服的面子與里子。
①《
太平御覽》卷五九七引 漢
桓譚 《新論》:“《左氏傳》於《經》猶衣之表里,相持而成,《經》而無《傳》,使聖人閉門思之,十年不能知也。”
②《
金瓶梅詞話》第三回:“又布施了老身一套送終衣料,紬絹表里俱全。”
4、泛指衣料。
①《
儒林外史》第一回:“朝廷果然遣一員官,捧著
詔書,帶領許多人將著彩緞表里,來到秦老門首。”
②明 施耐庵《
水滸》第十三回《青面獸北京鬥武 急先鋒東郭爭功》 梁中書叫取兩錠白銀‘兩副表里來賞二人。
5、比喻人體的肌膚和臟腑。
晉
嵇康 《養生論》:“又呼吸吐納,服食養身,使形神相親,表里俱濟也。”
6、比喻地理上的鄰接。
②《
金史·地理志上》:“取淮之中流為界,而與宋為表里。”
7、謂呼應;補充。
①《
漢書·孔光傳》:“﹝光﹞又重忤傅太后指,由是傅氏在位者與朱博為表里,共毀譖光。”
④清
劉獻廷 《廣陽雜記》卷二:“昔人五嶽之游,所以開擴其胸襟眼界,以增其識力,實與讀書、學道、交友、歷事,相為表里。”
中醫術語
表里
一般而論,從病位上看,身體的皮毛、肌腠、經絡相對為外,臟腑、骨髓相對為內。因此,從某種角度上說,外有病屬表,病較輕淺;內有病屬里,病較深重。從病勢上看,外感病中病邪由表入里,是病漸增重為勢進;病邪由里出表,是病漸減輕為勢退。因而前人有病邪入里一層,病深一層,出表一層,病輕一層的認識。
任何疾病的
辨證,都應分辨病位的表里,而對於外感病來說,其意義則尤為重要。這是因為內傷雜病的證候一般屬於里證範疇,故分辨病位的表里並非必須,而主要應辨別“里“的具體臟腑等病位。然而外感病則往往具有由表入里、由輕而重、由淺而深的
傳變發展過程。所以,
表里辨證是對外感病發展階段性的最基本的認識,它可說明病情的輕重淺深及病機變化的趨勢,從而掌握疾病的演變規律,取得診療的主動權。同時,從某種意義上說,
六經辨證、
衛氣營血辨證,都可理解為是表里淺深輕重層次劃分的辨證分類方法。
又,“表里”是偏義複詞,又稱反義複詞,義從“表”。漢·張機《傷寒論·252條》:“傷寒六七日,
目中不了了,睛不和,無表里證,
大便難,身微熱者,此為安也,急下之,宜大承氣湯。”條文既言宜大承氣湯急下之,則知病邪已入里,否則不能使用
下法,故“無表里證”當為無表證。“表里”系偏義複詞,義從“表”。
表證
表證是
六淫、
疫癘、蟲毒等邪氣經皮毛、口鼻侵入機體,正氣(
衛氣)抗
邪所表現輕淺證候的概括。表證主要見於外感疾病初期階段。
臨床上表證一般具有起病急,病情較輕,病程較短,有感受外邪的因素可查等特點。以惡寒(或惡風)、發熱(或自覺無發熱)、頭身疼痛、脈浮、苔薄白為主要表現,或見鼻塞、流清涕、
噴嚏、
咽喉癢痛、微咳等症。這些症狀是由於外邪客於皮毛肌腠,阻遏衛氣的正常宣發所致。
雖外邪有種種的不同,而表證的證候表現可有差別,但一般以新起惡寒、發熱並見,內部臟腑的症狀不明顯為共同特徵。
由於表證病位淺而病情輕,病性一般屬實,故一般能較快治癒。若外邪不解,則可進一步內傳,而成為
半表半里證或里證。
里證
里證是泛指病變部位在內,由
臟腑、氣血、骨髓等受病所反映的證候。
里證與表證相對而言,其概念非常籠統,範圍非常廣泛,可以說凡不是表證(及
半表半里證)的特定證候,一般都可屬於里證的範疇,即所謂“非表即里“.里證多見於外感病的中、後期階段或內傷疾病之中。里證的成因,大致有三種情況:一是外邪襲表,表證不解,病邪傳里,形成里證;二是外邪直接入里,侵犯臟腑等部位,即所謂“
直中“為病;三是
情志內傷、飲食勞倦等因素,直接損傷臟腑,或臟腑氣機失調,氣血津精等受病而出現的種種證候。
里證的範圍極為廣泛,病位雖然同屬於里,但仍有淺深之別,一般病變在腑、在上、在氣者,較輕淺;在髒、在下、在血者,則較深重。
不同的里證,可表現為不同的證候,故一般很難說那幾個症狀就是里證的代表症狀,但其基本特點是無新起
惡寒發熱並見,以臟腑症狀為主要表現,其起病可急可緩,一般病情較重,病程較長。
由於里證的病因複雜,病位廣泛,病情較重,故治法較多,一般不如表證之較為簡單而易於取效。
半表半里證
表里證鑑別要點
辨別表證和里證,主要是審察
寒熱症狀、內臟證候是否突出、
舌象、
脈象等變化。《
醫學心悟。寒熱
虛實表里陰陽辨》說:“一病之表里,全在發熱與潮熱,惡寒與惡熱,頭痛與腹痛,鼻塞與口燥,
舌苔之有無,脈之浮沉以分之。假如
發熱惡寒,頭痛鼻塞,舌上無苔(或作薄白),脈息浮,此表也;如潮熱惡熱,腹痛口燥,舌苔黃黑,脈息沉,此里也。“
一般說來,外感病中,發熱惡寒同時並見的屬表證;但發熱不惡寒或
但寒不熱的屬里證;
寒熱往來的屬
半表半里證。表證以頭身疼痛,鼻塞或噴嚏等為常見症狀,內臟證候不明顯;里證以內臟證候如咳喘、心悸、腹痛、嘔瀉之類表現為主症,鼻塞頭身痛等非其常見症狀;半表半里證則有
胸脅苦滿等特有表現。表證及半表半里證舌苔變化不明顯,里證舌苔多有變化;表證多見浮脈,里證多見沉脈或其它多種
脈象。此外,辨表里證尚應參考起病的緩急、病情的輕重、病程的長短等。
表里出入
疾病在發展過程中,由於正邪相爭,表證不解,可以內傳而變成里證,稱為表證入里;某些里證,其病邪可以從里透達向外,稱為里邪出表。掌握病勢的表里出入變化,對於預測疾病的發展與轉歸,及時改變治法,及時截斷、扭轉病勢,或因勢利導,均具有重要意義。
表證入里是指先有表證,然後出現
里證,然後表證隨之消失,即表證轉化為里證,其病機謂外邪入里。如
外感風熱之邪,形成表熱證,若表邪不解,向里而成
里熱證。表證入里一般見於外感病的初、中期階段,是病情由淺入深,病勢發展的反映。
里邪出表是指在里之病邪,有向外透達之勢,是邪有出路的好趨勢,一般對病情向愈有利。如麻疹患兒,熱毒內閉則疹不出而見發熱、
喘咳、煩躁,若麻毒外透,則疹出而煩熱喘咳亦除;外感
溫熱病中,高熱煩渴之里熱證,隨汗出而熱退身涼;熱入營血,隨斑疹、白疒的出現而身熱、譫語、煩躁減輕。又如
肝膽濕熱隨黃疸的出現而脅脹脅痛、發熱嘔惡等症減輕;病位深的癰疽,向外潰破而膿出毒泄等,一般都可認為是在里之邪毒有向外透達之機。但這並不是里證轉化成表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