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治

反治是指疾病的臨床表現與其本質不相一致情況下的治法,採用的方法和藥物與疾病的證象是相順從的,又稱為“從治”。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反治
  • 出處:《素問·至真要大論》
  • 套用:與其本質不完全吻合
  • 有關句子:微者逆之,甚者從之
引用情況,套用,熱因熱用,寒因寒用,塞因塞用,通因通用,

引用情況

《素問·至真要大論》說:“微者逆之,甚者從之”、“逆者正治,從者反治”。是指反治法一般多屬病情發展比較複雜,病勢危重,出現假象症狀了才可運用。其具體套用有:熱因熱用、寒因寒用、塞因塞用、通因通用。
“熱因熱用,寒因寒用”就是以熱治熱,以寒治寒。前者用於陰寒之極反見熱象,即真寒假熱的患者;後者用於熱極反見寒象,即真熱假寒的患者。二者治療的實質仍然是以熱治寒,以寒治熱。
“塞因塞用,通因通用”,是指以填補扶正之法治療脹滿痞塞等病證,以通利瀉下之法治療泄利漏下等病證。前者適用於脾虛陽氣不足而不健運者,後者適用於內有積滯或瘀結而致腹瀉與漏血者。二者治療的實質亦為虛則補之,實則瀉之。

套用

反治適用於疾病的徵象與其本質不完全吻合的病證。由於這類情況較少見,故反治的套用相對也較少。究其實質,用藥雖然是順從病證的假象,卻是逆反病證的本質,故仍然是在治病求本思想指導下針對疾病的本質而進行的治療。反治主要包括以下內容:

熱因熱用

即以熱治熱,是指用熱性藥物來治療具有假熱徵象的病證。它適用於陰盛格陽的真寒假熱證。如格陽證中,由於陰寒充塞於內,逼迫陽氣浮越於外,故可見身反不惡寒,面赤如妝等假熱之象,但由於陰寒內盛是病本,故同時也見下利清谷,四肢厥逆,脈微欲絕,舌淡苔白等內真寒的表現。因此,當用溫熱方藥以治其本。

寒因寒用

即以寒治寒,是指用寒性藥物來治療具有假寒徵象的病證。它適用於陽盛格陰的真熱假寒證。如熱厥證中,由於里熱盛極,陽氣鬱阻於內,不能外達於肢體起溫煦作用,並格陰於外而見手足厥冷,脈沉伏之假寒之象。但細究之,患者手足雖冷,但軀幹部卻壯熱而欲掀衣揭被,或見惡熱、煩渴飲冷、小便短赤、舌紅絳、苔黃等里真熱的徵象。這是陽熱內盛,深伏於里所致。其外在寒象是假,內熱盛極才是病之本質,故須用寒涼藥清其內熱。

塞因塞用

即以補開塞,是指用補益藥物來治療具有閉塞不通症狀的虛證。適用於因體質虛弱,臟腑精氣功能減退而出現閉塞症狀的真虛假實證。如血虛而致經閉者,由於血源不足,故當補益氣血而充其源,則無須用通藥而經自來。又如腎陽虛衰,推動蒸化無力而致的尿少癃閉,當溫補腎陽,溫煦推動尿液的生成和排泄,則小便自然通利。再如脾氣虛弱,出現納呆、脘腹脹滿、大便不暢時,是因為脾氣虛衰無力運化所致,當採用健脾益氣的方藥治療,使其恢復正常的運化及氣機升降,則症自減。因此,以補開塞,主要就是針對病證虛損不足的本質而治。

通因通用

即以通治通,是指用通利的藥物來治療具有通瀉症狀的實證。適用於因實邪內阻出現通泄症狀的真實假虛證。一般情況下,對泄瀉、崩漏、尿頻等症,多用止瀉、固沖、縮尿等法,但這些通泄症狀出現在實性病證中,則當以通治通。如食滯內停,阻滯胃腸,致腹痛泄瀉,瀉下物臭如敗卵時,不僅不能止泄,相反當消食而導滯攻下,推盪積滯,使食積去而泄自止。又如瘀血內阻,血不循經所致的崩漏,如用止血藥,則瘀阻更甚而血難循其經,則出血難止,此時當活血化瘀,瘀去則血自歸經而出血自止。再如濕熱下注而致的淋證,見尿頻、尿急、尿痛等症,以利尿通淋而清其濕熱,則症自消。這些都是針對邪實的本質而治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