檔案發布
上海市人民政府辦公廳關於印發《上海市服務業發展“十四五”規劃》的通知 (2021年6月16日)
滬府辦發〔2021〕7號
各區人民政府,市政府各委、辦、局:
經市政府同意,現將《上海市服務業發展“十四五”規劃》印發給你們您捉,請認真按照執行。
規劃內容
一、發展基礎
(一)發展現狀
1.服務業成為上海經濟增量的主導引擎。2020年,全市服務業增加值達到28307.54億元,“十三五”期間年均增速7.1%,占全市生產總值的比重達到73.1%,服務業成為經濟成長的主動力。服務業固定資產投資占全市固定資產投資比重達82.1%,實際利用外資占全市實到外資金額比重達94.5%,服務業成為拉動投資、兆訂悼吸引外資的主力軍。
2.服務業成為上海城市功能的重要載體。2020年,上海金融市場成交總額超過2200萬億元,全球金融中心指數(GFCI)排名由2015年的第21位升至第3位,多層次金融市場體系基本形成,國際金融中心資源配置能級不斷增強。上海口岸貨物進出口總額占全球3.2%以上,繼續位列世界城市首位。上海港貨櫃吞吐量達到4350萬標箱,連續11年居世界第一。全社會研發經費支出相當於全市生產總值比例達4.1%左右,每萬人口發明專利擁有量達60件左右,技術契約成交額達1815.3億元,較2015年增長156.4%。
3.服務業成為新經濟創新疊代支撐源泉。5G、雲計算、大數據等新一代信息技術促進服務業創新發展,數位技術與金融、商貿、教育、醫療、交通運輸等服務業深度融合。2020年,全市信息服務業增加值3250.7億元,較“十二五”期末增長85.4%。線上新經濟率先發力,電子商務交易額達到29417.4億元,“十三五”期間年均增長12.3%。
4.服務業成為產業最佳化布局重要方向。中心城區服務業特色化、品質化發展步伐加快,嘗喇臭懂製造業服務化帶動郊區服務業規模快速增長。2020年,生產性服務業重點領域營業收入從2015年的25171億元提高到30552億元,生產性服務業占服務業比重超63%。郊區服務業占全市服務業比重逐年提升,形成張江科創、虹橋商貿等一批功能性服務業集聚地。
5.服務業成為進一步擴大開放重要領域。2019年8月,市委、市政府印發《上海市新一輪服務業擴大開放若干措施》,提出進一步放寬服務業外資市場準入限制等政策舉措。臨港新片區以投資自由、貿易自由、資金自由、運輸自由、人員從業自由為重點的便利化改革加快推進。成功承接三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虹橋商務區持續擴大開放,不斷夯實“國際開放樞紐”功能。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範區深化區域開放聯動,不斷加強長三角創新鏈、產業鏈協同。靜安區依託國家服務業綜合改革試點,完善公平開放制度環境,持續探索突破服務業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
上海服務業增長快、規模大、比重高,但對標國際最高標準、最好婆朽糠水平,依然存在一定差距,主要包括:內部結構不均衡,科技服務等新興服務業發展潛力有待激發;主體發展不均衡,本土龍頭企業和品牌培育力度有待加強;輻射能級不充分,金融、貿易、航運、科技等功能性服務業的資源配置能力有待提升;制度供給不匹配,適應新業態新模式發展的監管環境有待最佳化。
(二)發展形勢
“十四五”時期,我國發展仍然處於重要戰略機遇期,但機遇和挑戰都有新的發展變化。上海要對標中央要求、人民期盼,對照國際最高標準、最好水平,勇於創新突破、攻堅譽應慨克難,善於轉危為機、變中取勝,在更妹轎盛加開放的條件下推動服務業實現更高質量的發展。
1.構建新發展格局賦予上海新使命。要在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中找準自身定位,充分發揮人才集聚、政策先行、戒采祝精基礎雄厚等優勢,在擴大內需、深化開放、提升品質上持續發力,加快服務業創新發展、增強服務經濟發展新動能,提高服務業國際競爭力,實現服務業又快又好發展。
2.新一輪產業革命孕育增長新潛能。隨著5G、雲計算、大數據、人工智慧等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城市數位化轉型為服務業在經濟發展、人民生活、城市治理等領域創新套用提供了豐富的場景和機遇、孕育了新的產業發展潛能。要充分利用超大城市的規模優勢、數據優勢和場景優勢,支持線上經濟、數字經濟、智慧型經濟等新業態新模式加速發展,加快製造和服務深度融合發展,全面推進產業數位化轉型。
3.轉型提質發展催生服務新需求。隨著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實施,科技研發、信息服務、專業服務、供應鏈管理等高端生產性服務需求不斷提升,健康養老、教育培訓、文化創意、體育競技等服務消費需求逐步增長,為服務業效率提升、增量突破提供新的動力。要充分發揮產業基礎和市場優勢,緊抓產業發展創新提質機遇期,推動服務業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
二、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考察上海重要講話和在浦東開發開放30周年慶祝大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深入踐行“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重要理念,圍繞強化“四大功能”、深化“五個中心”建設,聚焦發展“五型經濟”、建設“五大新城”、推動城市數位化轉型,遵循“數字賦能、業態融合、規則創新、生態培育、品牌塑造”的發展方針,在穩固服務業規模存量的基礎上,大力激發培育新動能增量,推動傳統服務變革躍升,促進新興服務繁榮壯大,努力構築新時期“上海服務”品牌戰略發展新優勢。
(二)發展方針
數字賦能。把數字牽引作為推動服務業高質量發展的強勁動能,依託超大城市海量數據、市場規模和套用場景優勢,以數位技術創新為服務業全方位賦能、帶動服務業整體性轉變、推動服務業態和模式革命性重塑,加快服務業轉型升級和新舊動能轉換步伐,為服務業發展注入動力新引擎。
業態融合。充分利用服務業滲透到生產生活各環節的特點,促進技術與產業緊密結合、製造業和服務業“雙向融合”,聚焦產業鏈核心環節,占據價值鏈高端位勢。
規則創新。深化服務業改革開放,在市場主體準營、行業監管、政策配套、體制機制等方面創新突破,最佳化服務業發展規則體系,充分釋放制度紅利、激發潛能動力,在加快服務業變革中服務新發展格局。
生態培育。發揮上海產業鏈綜合優勢,多措並舉搭平台、建載體、匯人才、聚要素,營造適宜各類企業共同發展的生態氛圍,讓服務業紮根成長的生態土壤更厚實更肥沃。
品牌塑造。圍繞打響“上海服務”品牌,精準聚焦、點上發力,擴大服務供給、提高服務質量、最佳化服務環境,完善服務業高質量發展標準體系,不斷提升服務功能輻射度、服務對象感受度、服務品牌美譽度。
(三)發展目標
到2025年,服務業在穩增長、促開放、強功能、惠民生中的主體作用更加凸顯,圍繞優結構、升能級、增動力、提效率、強品牌,構建服務功能強輻射、服務環節高增值、服務內容高品質,數位技術深度融合和產業跨界深度融合的“一強、兩高、兩融合”現代服務產業體系,呈現創新主體高能活躍、流量資源高效配置、總部機構多元集聚、開放格局內外聯動的服務經濟新特徵,使上海在全球服務網路中的位勢和能級不斷攀升。
1.服務業結構更加最佳化。到2025年,服務業增加值占全市生產總值比重達到75%左右,生產性服務業增加值占服務業增加值比重達到66.7%左右,大力發展以信息服務、專業服務、科技研發服務等為主的知識密集型服務業,力爭到2025年,知識密集型服務業增加值占全市生產總值比重達到40%左右。
2.服務業輻射能級更加突出。到2025年,服務業對外開放進一步擴大,與國際投資貿易規則相銜接的制度規範更加健全,城市服務功能進一步增強,口岸貨物進出口總額占全球比重穩定在3.2%左右,金融市場直接融資額占國內直接融資額比重保持85%左右,貨櫃水水中轉比例不低於52%,不斷提升服務能級,擴大輻射半徑。
3.科技對服務業引領動力更加顯著。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全面提升科技在服務經濟發展中的引領作用。到2025年,實現雲計算、大數據、人工智慧等新一代信息技術與服務經濟深度融合,科技創新套用推動服務業效率顯著提升。
4.服務業企業主體更具競爭力。依託深化開放、制度最佳化及科技創新,集聚培育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企業主體。到2025年,累計認定跨國公司地區總部1000家左右、貿易型總部300家左右,在教育、醫療、文創等重點領域培育一批線上新經濟領軍企業。
5.“上海服務”品牌更具影響力。在服務經濟領域形成一批知曉度廣、信譽度高、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服務品牌。到2025年,通過上海品牌認證的產品和服務累計達到300項左右,創建25個以上服務業創新發展示範區。樹立一批國內領先、國際先進的上海標準,推動更多上海標準轉化為國際標準。
上海“十四五”服務業發展主要指標
三、主要任務
“十四五”期間,上海服務業圍繞“三個導向”重點發展城市能級導向的功能性服務業、價值增值導向的生產性服務業、消費升級導向的生活性服務業三大板塊,不斷提升全球資源配置能力,持續推動產業鏈價值鏈高端增值和生產效率變革,引領新消費需求、創造高品質生活。
(一)突出全球資源融通配置,增強城市核心服務功能國際競爭力
落實國家戰略,重點提升金融服務資源配置能力、貿易服務全球樞紐位勢、航運服務國際競爭能力、科技服務創新策源能力,打造功能性服務業高原上的新高峰,全力增強城市核心服務功能國際競爭力,更好服務構建新發展格局。
1.提升金融服務資源配置能力
深化金融市場開放,提升科技引領能級,構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金融市場體系、金融機構體系和業務創新體系,加強國際金融中心與科技創新中心建設聯動,推動金融服務業國際化、數位化、品牌化發展。
推進金融服務業更高水平對外開放。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國際金融資產交易平台,擴大人民幣跨境使用範圍,推動金融市場互聯互通,形成國內外投資者共同參與的金融開放體系。提高金融服務支持實體經濟水平。支持上海證券交易所開展“新藍籌”行動,用好科創板平台支持高成長創新型企業上市。加強金融產品和工具創新。發展人民幣利率、外匯衍生產品市場,進一步豐富外匯期權等產品類型,培育發展保險和再保險市場。加強數字貨幣系統設計、試點場景、服務模式、管理模式等方面的研究部署,穩步推進數字人民幣套用試點。加大對金融科技重點算法、核心邏輯、基礎技術等相關標準制定的支持力度,爭取核心技術領域國際標準話語權。營造更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的金融服務業發展環境。支持推動上海金融法院、金融仲裁院提升涉外金融審判和仲裁的國際化水平,加快適用國際通行的金融審判和仲裁規則。將“陸家嘴論壇”打造成為金融領域具有廣泛影響力的國際性高端對話和交流平台。
專欄1:提升金融服務能級專項行動 深化金融改革開放,持續提升金融產品的全球定價能力和話語權,形成一批具有國際影響力的金融平台和“上海價格”,打響一批具有較強國際競爭力和行業影響力的金融機構品牌,培育一批具有較強示範引領性的金融科技創新項目。 打造服務國內國際雙循環的金融市場和重要基礎設施。穩步推進資本市場註冊制,打造全球領先的國際銀行卡交易清算中心,推動建設中國金融市場交易報告庫。提升重要金融產品的全球話語權和影響力。強化“上海金”“上海油”“上海銅”等基準價格套用,培育“上海膠”等新定價基準,完善和推廣面向全球集中清算行業的“上海清算標準”,推出航運指數期貨。強化金融與科技聯動發展。做實長三角資本市場服務基地功能,穩步推進數字人民幣套用試點,深化金融科技創新監管試點。最佳化金融發展環境。吸引更多國際金融機構和組織落戶上海,在跨境金融、金融科技等領域培育一批具有國際影響力的金融機構。 |
2.提升貿易服務全球樞紐位勢
適應國際貿易發展新趨勢,大力發展數字貿易、離岸貿易、轉口貿易等新型貿易業態。聚焦鋼鐵、有色金屬、石油化工等領域,加快建設大宗商品交易全球集散與定價中心。
大力發展數字貿易。健全數字經濟領域的智慧財產權綜合服務,打造數字貿易公共資料庫,完善數字貿易交易促進平台功能,探索制定數據交易相關地方性法規,參與構建全球數字貿易規則,探索建設服務於跨境貿易的大型雲基礎設施。著力發展新型國際貿易。支持發展離岸貿易,進一步提升經常賬戶項下離岸貿易外匯結算便利度,支持商業銀行為更多有需求的企業提供便利的跨境金融服務。擴大以自由貿易賬戶為基礎的離岸貿易企業參與範圍,並將支持範圍擴大至離岸加工貿易、服務轉手買賣等離岸業務。爭取更有國際競爭力的離岸貿易稅收政策。培育一批離岸貿易標桿企業。創新發展面向國際的大宗商品交易。推進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QFII)和人民幣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RQFII)在境內直接開展期貨交易業務,提升大宗商品交易商集聚度和期貨交易上市品種市場影響力。開展產能預售、倉單互認等業務試點,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地區)開展大宗商品期貨市場跨境交割業務。依託臨港新片區、虹橋商務區、北外灘地區等重點區域實現離岸貿易和轉口貿易創新突破,打造虹橋商務區全球數字貿易港,支持上海虹橋臨空經濟示範區探索建立國家數字服務出口基地。
專欄2:提升國際貿易服務能級專項行動 緊緊圍繞“提升開放能級、增強樞紐功能”的總體要求,率先構建要素資源高效流動、高效聚合的國際貿易樞紐節點城市,認定一批有示範帶動效應的服務貿易創新項目,培育一批具有國際影響力的上海服務貿易品牌。 推動服務業高水平開放。進一步放寬執業資格考試對境外專業人才的限制,鼓勵外商投資舉辦經營性職業技能培訓機構,積極發展中醫藥領域服務業,推動中醫藥標準國際化。推進服務貿易創新發展。強化浦東軟體園國家數字服務出口基地、數字貿易交易促進平台功能,辦好中國(上海)國際技術進出口交易會。提升會展貿易平台國際競爭力。繼續高質量辦好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持續提升上海本土展會在世界百強商展中所占比重,打造2-3家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上海會展企業。最佳化貿易投資營商環境。支持將服務貿易相關事項納入上海國際貿易“單一視窗”,推進涉外服務專窗建設,建設服務貿易境外促進中心。擴大新型消費服務新供給。鼓勵消費新業態新模式創新,推進消費領域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健全服務領域新職業從業人員管理制度。建設國際消費中心城市。推動品牌集聚地建設,打造25條特色商業街區,新引進品牌首家首店2400家以上,打響160個引領型本土品牌。 |
3.提升航運服務國際競爭能力
以建設智慧高效、服務完備、品質領先的國際貨櫃樞紐、世界級航空樞紐、國際郵輪港為抓手,夯實航運服務業發展基礎。以推動航運創新發展為重點,提高航運開放水平、深化航運制度創新,完善航運服務業發展環境。以增強現代航運服務國際影響力為重點,大力發展航運金融、航運信息、海事法律、現代航空等現代航運服務業。
完善樞紐港集疏運體系,夯實航運服務業發展基礎。加快實施小洋山北側綜合開發、浦東國際機場四期擴建工程、臨港多式聯運中心和外高橋鐵路進港專用線等一批項目。推動航運服務智慧型化升級,推進智慧型集卡、自動化碼頭等一批套用落地,打造智慧航運示範運營標桿。深化航運服務業開放,提升航運服務水平能級。推進國際航行船舶進出境、保稅燃料油跨港區供應等制度創新,擴大實施中資方便旗船沿海捎帶政策效果,探索在對等原則下推動外籍國際航行船舶開展沿海捎帶業務。提升航空樞紐航線網路覆蓋面和通達性,鼓勵開發多點掛靠郵輪航線。推進符合條件的外國船級社開展法定檢驗業務,鼓勵開展“兩頭在外”航空器材包修轉包區域流轉試點,探索設立外商獨資飛機維修企業。大力發展現代航運服務業,加快航運服務和商業模式創新。培育具有國際影響力的航運保險交易市場,推動航運指數期貨上市,建設具有國際影響力的航運保險、融資、交易、結算中心。加快航運要素的數位化轉型,整合物流、交易、供應鏈、金融數據和服務功能,推動新一代信息技術與航運業的深度融合。舉辦北外灘國際航運論壇,吸引高能級航運專業組織和功能性機構落滬,建設國際海事司法中心,促進亞洲海事技術合作中心(MTCC-Asia)等國際組織功能提升。
專欄3:提升航運服務能級專項行動 以航運科技、法律仲裁、融資保險等業態為重點,依託現代航運服務核心承載區,促進航運服務要素加速集聚、服務輻射能級顯著增強、服務資源配置能級大幅提升,培育和引進一批高能級的航運企業和功能性機構,提升上海國際航運中心的智慧服務水平。 打造航運服務要素集聚載體。打造浦東航運服務高地,著力建設“北外灘航運服務功能創新示範區”,打響“北外灘國際航運論壇”品牌。打造現代航運服務示範品牌。建設國際航運保險交易平台,引導運輸相關險種在平台進行交易,依託上海國際航運研究中心,打造具有行業影響力和競爭力的航運智庫品牌。提高航運智慧服務水平。打造長江港航區塊鏈綜合服務平台,實施國際郵輪數據(上海)中心智慧郵輪港項目,實現機場全流程無紙化出行服務。 |
4.提升科技服務創新策源能力
以激活各類創新主體活力為目標,加強載體平台建設,創新研發體制機制,提升科研創新環境包容度和吸引力,培育科技創新產業生態。以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為抓手,大力發展研發設計、技術轉移、智慧財產權服務等科技服務業,促進產業創新發展與轉型升級。
建設一批重大科技平台和基礎設施。支持高校、科研院所等發起國際大科學計畫和大科學工程,建設國家實驗室等高水平機構和平台,推動李政道研究所、腦科學與類腦研究中心、量子科學研究中心、期智研究院、樹圖區塊鏈研究院、朱光亞戰略研究院等代表世界科技前沿的研究機構建設發展,加快推進硬X射線、軟X射線、上海光源二期、活細胞成像、轉化醫學設施等科技設施建設並形成集群效應。提升科技服務業創新發展活力。建立健全技術交易制度及服務體系,依託臨港新片區探索跨境技術交易,建設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技術交易樞紐。完善智慧財產權保護制度體系,強化上海商標審查協作中心等平台功能,支持世界智慧財產權組織仲裁與調解上海中心開展涉外智慧財產權仲裁、調解業務。高標準打造國際一流科技創新載體。持續辦好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長三角科技交易博覽會等活動。支持張江、長三角G60科創走廊、嘉定智慧型感測器產業園、西岑科創中心、中以(上海)創新園等創新創業集聚區建設,加快推進大學科技園高質量發展。
專欄4:提升科技創新服務能級專項行動 提高各類科技資源的集聚度,進一步最佳化科技服務環境,積極構築功能型創新平台,加快建設科技創新集聚區,共同建設一批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共同探索科技體制機制創新。 全力提升張江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服務能級。以全球視野、國際標準推進張江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建設,集聚世界一流的高校、科研院所和新型研發機構,支持開展多學科交叉研究,產生一批基礎研究和套用基礎研究的重要原創性成果。打響積體電路、生物醫藥、人工智慧產業創新高地品牌。加快落實三大高地“上海方案”,完善上海深度參與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新型舉國體制,全面提升原始創新和自主發展能力。提升功能型平台和技術轉移機構服務能力。推進國家級要素市場上海技術交易所建設,建立技術轉移機構庫,建立長三角技術市場一體化協同網路。提升科技創新集聚區服務能級。加快建設楊浦、徐匯、長寧、靜安等10個國家雙創示範基地,推進張江科學城成為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策源地、高端產業增長極、創新生態共同體。 |
(二)推動兩業深度融合創新,搶占高端生產服務價值鏈制高點
順應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趨勢,緊抓上海城市數位化轉型機遇,以發展線上新經濟為抓手,創新數字賦能型信息服務、發展智力驅動型專業服務、提升資源整合型集成服務,在數字賦能、跨界融合、前沿突破、未來布局等方面占據發展主導權,搶占高端生產服務價值鏈制高點。
1.創新數字賦能型信息服務
搶抓數位化發展先機,把數字牽引作為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強勁動能,以數字轉型、打造生態為重點,推動數字經濟新業態、新模式創新,大力發展軟體和信息服務、工業網際網路、大數據服務及機器人智慧型服務。
軟體和信息服務。支持下一代信息通信技術突破,推動軟體基礎技術、通用技術、前沿技術等研究,不斷提升國產軟體穩定度和成熟度,推動軟體企業向高附加值模式供應商轉變。重點加強基礎軟體、工業軟體、信息安全及新興平台軟體等領域的自主創新能力,提高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套用軟體研發水平,研發一批關鍵網路安全產品與系統解決方案。大力發展以人工智慧、區塊鏈、雲計算、大數據、邊緣計算、金融科技、5G為代表的數位化服務,重點扶持和培育一批標誌性線上新經濟產品、平台、企業。在智慧型製造、智慧交通、線上醫療等領域提供豐富的開放式數字智慧型和經濟社會發展融合套用場景。
工業網際網路。圍繞先進制造業重點產業,打造一批行業特徵鮮明、覆蓋全產業鏈的工業網際網路套用示範標桿企業,實施國資國企工業網際網路促數位化轉型專項工程。完善工業網際網路標準規範體系,圍繞重點領域探索建立工業網際網路建設導則,建設一批具有全國影響力的工業網際網路平台,建設長三角一體化工業網際網路公共服務平台。支持嘉定新城打造工業網際網路產業園、普陀區打造上海市工業網際網路安全產業示範區、閔行區打造漕河涇工業網際網路產業基地及上海工業智聯中心。加快建設長三角工業網際網路一體化發展示範區。
大數據服務。重點發展數據加工分析、數據安全保障、數據流通交易等大數據服務,支持教育、醫療、金融、政務等領域的大數據套用,推動數據成為服務業發展的核心要素,促進數字經濟發展,保障社會民生。引導培育大數據交易市場,支持建設大數據交易平台,充分釋放數據要素價值。支持建設大數據聯合創新實驗室,圍繞重點領域,全面推進在大數據關鍵技術研發、示範套用建設等方面的探索突破。建設國際網際網路數據專用通道、新型網際網路交換中心、人工智慧公共算力平台等新型基礎設施,依託臨港新片區的特殊政策優勢,發展國際數據產業,建設“國際數據港”。
機器人智慧型服務。推進教育娛樂、醫療康復、養老陪護、公共服務等特定套用場景的智慧型服務機器人研發及產業化。支持發展巡檢維護、遠程診斷維修、安防救災等領域特種機器人服務。發展基於機器人技術的“無人經濟”,促進生產、流通和服務降本增效。
2.發展智力驅動型專業服務
以培育一批高能級服務品牌為目標,大力發展法律服務、財會諮詢服務、廣告服務、人力資源服務等知識密集型專業化服務,加快高質量專業服務標準化建設,大力推動“全球服務商計畫”,進一步提升專業服務業的集聚度和發展能級。
法律服務。為上海中外律師事務所聯營辦公室、仲裁機構外籍成員來滬履職提供便利。在涉外法律服務等領域培育一批能夠代表上海新形象、新功能、新內涵的專業服務領軍機構。支持上海國際爭議解決中心等平台建設,擴大上海法律服務的國際影響力。支持舉辦外灘金融法律論壇等活動,提升上海法律服務品牌知名度。
財務會計諮詢服務。鼓勵相關財會諮詢服務機構加入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產業聯盟,加強專業服務領域本土企業與國際知名機構資源整合,打造一批具有全球服務能力的專業服務企業。鼓勵國內會計、諮詢服務機構通過收購兼併、加盟合作、直接註冊等方式,在境外設立分支機構或取得執業資格許可,拓展海外業務。大力吸引財會諮詢服務全球機構,加快集聚全球行業品牌和行業領軍企業,形成國際優質資源導入樞紐。
檢驗檢測認證服務。支持檢驗檢測行業參與制定國際國內標準,提升行業話語權。引導檢驗檢測認證行業數位化轉型升級,發展“網際網路+檢驗檢測認證”新業態。支持檢驗檢測認證機構總部基地建設,通過海外併購、聯合經營、設立分支機構等方式積極開拓國際及港澳台市場,培育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檢驗檢測認證集團。加強上海市檢驗檢測能力驗證項目庫建設,持續提升技術能級。
廣告服務。加大人工智慧、虛擬仿真、區塊鏈等信息技術在媒體廣告領域的套用,推動經營業態、媒介形態、服務模式創新發展。推動出台支持本市數字廣告發展的政策,激發廣告領域技術創新力和社會創造力,增強上海廣告業市場競爭力。做大做強上海國際廣告節,提升上海創意、數字行銷和品牌傳播的影響力和競爭力。支持中廣國際廣告創意產業基地等建設國家廣告產業園區,集聚廣告創意要素資源,提升廣告產業能級。
人力資源服務。鼓勵有優勢的企業實施跨地區、跨行業兼併收購,打造跨界融合產業集團和產業聯盟,依託資本力量布局全球服務網路。繼續推進中國上海人力資源服務產業園建設,支持打造國際化、高水平的人力資源服務平台,擴大人力資源服務產業社會影響力。完善人力資源服務體系,建立“線下一門受理,線上一網通辦”的公共服務辦事機制,推進人力資源服務信息化、標準化建設。
專欄5:提升專業服務能級專項行動 推動上海專業服務國際化、高端化、品牌化發展,豐富上海高端專業服務供給,在法律、財會等領域打造一批具有全球服務能力的品牌企業,培育一批具有國際視野、適應國際規則的專業服務人才,助力產業高質量發展、經濟高密度增長。 打造一流法律服務高地。支持建設上海東方域外法律查明服務中心等平台,舉辦上海國際仲裁高峰論壇和上海國際仲裁周。深化財會服務改革創新。實施事業單位年報和部門決算報表審計、財政部門為小微企業購買代理記賬服務等政策,推進會計師事務所函證數位化、會計師事務所和代理記賬機構電子證照推廣套用。做優做強檢驗檢測專業服務。新建一批國家質檢中心和國家級重點實驗室,建設國家工業網際網路系統和產品質量監督檢驗中心、智慧型網聯汽車全技術鏈檢驗檢測功能性平台,支持檢驗檢測總部基地建設。支持廣告服務量質齊升。打造上海廣告服務標準體系,推進廣告企業的“上海品牌”認證。促進人力資源服務業改革發展。實施伯樂獎勵計畫,組建上海市人力資源服務標準化技術委員會,依託中國上海人力資源服務產業園載體,完善“一區多園”布局。推動專業服務 一體化協同發展。發揮上海市專業服務業聯盟平台功能,整合法律、會計、廣告等行業資源,建立專業服務業數據報送、問題反饋等機制,促進專業服務業多維度跨界融合和一體化品牌打造。 |
3.提升資源整合型集成服務
以大力提升一體化集成服務水平為重點,發展總集成總承包、現代供應鏈、物流服務、研發設計服務、節能環保服務和製造衍生服務等。
總集成總承包。支持設計、製造、施工等領域骨幹企業整合資源、延伸鏈條,發展諮詢設計、製造採購、施工安裝、系統集成、運維管理等一攬子服務,提供整體解決方案。發展成套設備領域的“交鑰匙”工程,實現產品接口的標準化、通用化。鼓勵藉助數位化技術,搭建“硬體+軟體+平台+服務”集成系統,發展集產品設計、設備提供、安裝調試在內的一體化成套性服務業務。
現代供應鏈。鼓勵企業最佳化供應鏈管理,提升信息、物料、資金、產品等配置流通效率,推動設計、採購、製造、銷售、消費信息互動和流程再造,形成高效協同、彈性安全、綠色可持續的智慧供應鏈網路。大力發展服務於區域、行業、中小企業的第三方電子商務服務平台、工業雲平台、服務雲平台,打響高效協同的現代供應鏈服務品牌。培育汽車、裝備、電子、鋼鐵、石化、都市型工業等優勢產業供應鏈管理解決方案供應商。支持具有產業鏈、供應鏈帶動能力的核心企業打造產業“數據中台”,以信息流促進上下游、產供銷協同聯動。
物流服務。加強射頻識別、雲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等現代信息技術在物流領域的研發與套用,聚焦智慧型倉儲、無人配送、物流集成服務等重點領域,推進物流產業一體化、智慧型化發展。支持冷鏈物流、共同配送、夜間配送、多式聯運等物流模式發展,壯大專業物流、第三方和第四方物流。推動物流業和製造業深度融合發展,提高面向製造業供應鏈協同需求的物流回響能力。加快推進青浦區全國快遞行業轉型發展示範區建設,打造具有全球輻射能級的國家物流樞紐,基本建成上海郵政快遞國際樞紐中心。
研發設計服務。適應和引領新消費需求,推動時裝、輕工、食品等特色產業提高原創設計能力。突出研發設計服務的個性化、柔性化特徵,支持搭建研發設計的用戶直連製造商(C2M)平台,實現從下單、支付到產品交付全過程的數位化和網路化運作,以數字經濟實現“按需生產”。支持開展關鍵領域的研發創新,鼓勵企業發展第三方研發設計服務,鼓勵設立企業技術中心、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和工業設計中心等創新平台。建立文創設計大師評選機制,進一步暢通設計類人才職業發展通道,辦好“世界設計之都大會”“上海設計之都活動周”等品牌活動。圍繞積體電路、生物醫藥、時尚消費品等重點領域,培育壯大專業研發設計服務企業,打造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知名企業。
專欄6:推動世界設計之都建設專項行動 推進工業設計、建築設計、數字設計、服務設計協同發展,推動創意設計賦能產業、點亮生活、服務城市、洞見未來,培育一批具有標桿性的高端設計服務品牌。 工業設計賦能產業創新發展。推進臨港裝備設計、嘉定汽車設計、環東華時尚設計、環華理工業設計等集群建設。建築設計服務城市建設更新。聚焦市政設計、建築設計、室內設計、景觀設計等行業,做強概念設計等高價值環節,重點支持環同濟設計創意、世博最佳實踐區等集聚區建設。數字設計開拓未來發展空間。創建以數字設計為特色的國家級工業設計研究院,重點布局張江數字設計、西岸人工智慧設計等產業集群。服務設計促進產業優質運行。培育一批有全案設計能力的服務設計企業,重點布局江南智造創意街區、昌平路設計集聚帶等。 |
節能環保服務。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培育核心技術優勢,加快以節能工程諮詢、綜合能源服務、資源綜合利用服務、環境工程與設計等為代表的節能環保服務業發展。加大技術研發力度,突破產業技術瓶頸,在潔淨技術重點領域突破和掌握一批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關鍵技術。建立健全產業推進機制,打造產業對接平台,推動成立環境第三方治理、再製造等產業聯盟,整合優勢資源,引導行業規範發展。發揮長三角資源綜合利用合作平台作用,促進區域產業協作。
製造衍生服務。促進本市汽車、裝備、鋼鐵、化工、航空等先進制造業龍頭企業從提供產品向提供基於產品的服務轉變,拓展研發設計、品牌管理、現代供應鏈、檢測維修等高增值服務。加強政策引導和支持,依託重點企業打造全國服務型製造排頭兵,加快推動從生產型製造向服務型製造轉變、體系內服務向外部輸出服務轉變。發揮有關龍頭企業優勢,打造汽車智慧型出行服務、軌道交通維保服務等服務品牌和標準,提升“上海服務”輻射度。
(三)強化制度模式雙驅動,激發品質生活服務發展新動能
適應高品質生活新需求,加強制度供給、推動模式創新,大力發展健康養老服務、文創教育服務、會展旅體服務、商貿家政服務,不斷提升人民民眾獲得感、幸福感。
1.以制度突破發展健康養老服務
以構建高品質健康與養老服務體系為目標,大力發展醫療健康、養老服務產業,提升健康養老服務產業化水平,豐富智慧化、國際化、高品質服務供給。
健康服務。提升健康服務產業化水平,增強“數智”賦能驅動力,推動醫療健康服務品質和能級提升。支持社會辦醫發展,拓寬社會辦醫發展路徑,完善促進商業健康保險加快發展的政策舉措。促進“網際網路+醫療”健康發展,支持依託實體醫療機構發展網際網路醫院,鼓勵醫院發展遠程醫療服務。引導健康服務與網際網路、養老、文旅等領域融合,發展智慧型、精準的健康服務。支持發展國際化醫療服務和國際健康旅遊,支持有條件的醫療機構開展國際化認證,積極培育與國際接軌的家庭醫生服務市場,在崇明世界級生態島、環澱山湖建設國際康養旅遊集聚區。依託新虹橋國際醫學中心,以“醫療服務、研發創新”為重點,打造“醫、教、研、康、養、游”為一體的高端醫療服務業集聚區。推動中醫藥與醫療旅遊深度融合,打造“海派中醫”上海服務品牌和“海上中醫”國際服務品牌。繼續推進上海國際醫學園區等“5+X”健康服務業園區建設,加快建設一批“業態集聚、功能提升、特色鮮明”的現代健康服務業園區。
專欄7:建設全球健康城市專項行動 建立與城市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相適應、與城市功能定位相匹配、以市民健康為中心的整合型、智慧化、高品質健康服務體系,推動健康服務業規模和發展質量顯著提升,基本建成醫學科技領先、健康服務體系完善、基本醫療衛生制度健全的全球健康城市。 最佳化醫療衛生服務。完善分級診療制度,建設與發展一批布局合理、標準統一、定位清晰的區域性醫療中心,形成多層次、多樣化的整合型醫療服務體系。完善公共衛生體系。強化疾病預防控制能力,完善疾病預防控制信息共享機制,推進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新建工程項目和重點實驗室建設。提升健康服務能級。推進網際網路健康服務體系建設,完善長三角衛生健康一體化合作機制,加強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地區)交流合作,提升上海在衛生健康領域的全球影響力。建設市民健康衛生環境。深入推進愛國衛生運動,建設市級健康科普專家庫和資源庫,健全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 |
養老服務。以擴大養老服務增長空間為重點,鼓勵多元化養老市場主體參與,推動養老產業高質量發展。鼓勵通過公建民營、民建民營等方式培育一批連鎖化、專業化經營的養老服務企業,重點加大對普惠型、護理型民辦養老機構的政策扶持。鼓勵社會資本投資興辦養老機構和康復護理機構,支持外商獨資、中外合資養老機構在滬發展。完善多層次養老保險制度,全面試點長期護理保險制度、個人稅收遞延型商業養老保險制度,培育長期護理保險服務機構,鼓勵商業長期護理保險發展。提升養老服務科技水平,制定完善智慧養老相關產品和服務標準,推動新一代信息技術和智慧型產品在養老服務領域套用。推動“國際老年友好城市”建設,打造標準化、連鎖化、規模化養老機構和企業標桿,打響上海養老服務品牌。依託上海國際養老輔具及康復醫療博覽會、中國老年福祉產品創意創新創業大賽等平台,促進養老產業供需對接。
專欄8:建設國際老年友好城市專項行動 加強現代老齡事業發展體系和社會養老服務體系建設,推動形成制度化、規範化和長效化的國際老年友好城市建設工作機制,基本建成政策更加完善、服務供給更加優質、醫養結合更加深入的國際老年友好城市。 最佳化養老服務供給。加快社區綜合為老服務中心建設,增加養老床位供給、推進老年人居室環境適老化改造。推進面向老年人的服務適應性改造,倡導各類公共服務“數字無障礙”,著力解決“數字鴻溝”問題。健全養老服務政策制度。探索養老服務機構信用分級制度,制定上海市養老服務補貼管理辦法等,加快政策制度供給,促進養老服務規範發展。深化醫養結合服務機制。實現長護險需求評估等級2-6級失能老人家庭醫生簽約率達90%以上、老年人健康管理率達72%以上、全市參與健康自我管理小組的老年人數達60萬以上。 |
2.以最佳化供給發展文創教育服務
滿足人民民眾日益增長的高品質文化教育需求,大力發展文化創意、教育培訓產業,最佳化供給結構、提升服務質量,增強文創教育服務競爭力。
文化創意。以科技創新為引領,實施“文化+”戰略,打造具有核心競爭優勢的文化創意產業集群。推進全球影視創製中心建設,圍繞關鍵技術構建數位化影視文化產業鏈。支持各類藝術博覽會發展,積極引進國際知名藝術拍賣公司和藝術博覽會,大力發展藝術品電子商務,推進國際重要藝術品交易中心建設。打造亞洲演藝之都,實施“首展首秀”計畫,加強“演藝大世界”等載體建設,加快形成駐演、獨演等品牌。發展網路文化產業,探索“IP積累+周邊產品開發+全產業鏈布局”發展模式,支持優秀健康的原創網路劇、網路音樂等在滬製作發行,培育一批網路文化領域領軍企業,提升中國(上海)網路視聽產業基地、虹口音樂谷國家音樂產業基地服務能級和集聚效應。支持電競行業發展,構築電競完整生態圈,依託上海國際新文創電競中心等載體,做強本土電競賽事品牌,支持國際頂級電競賽事落滬。全力打響“上海文化”品牌,推動上海國際電影節、上海電視節、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上海之春”國際音樂節、中國國際數碼互動娛樂展覽會(ChinaJoy)等活動常辦常新。
教育培訓。完善3歲以下幼兒托育服務體系,增加托額供給,鼓勵多方參與,支持社會力量舉辦托育機構。在符合國家和本市有關規定的前提下,深化推進數字賦能教育,鼓勵發展線上教育,促進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支持高等教育和職業教育網路課程建設,推進基礎教育和校外教育數字教學資源建設與套用。探索開展高水平中外合作辦學機制,支持上海高校與海外一流高校合作辦學,試點職業院校與海外行業組織合作辦學,引進開發國際職業資格證書,推進學歷證書與國際職業資格認證有機銜接,推動產學研國際合作。
專欄9:擴大品質教育供給專項行動 推動學區化、集團化辦學覆蓋80%的義務教育學校,辦好每一所“家門口的好學校”、打造一批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發展“雙師型”教師隊伍,基本形成具有世界水平、中國特色、上海特點的現代教育體系。 擦亮上海基礎教育品牌。深入實施緊密型學區集團建設和“公辦國中強校工程”,落實城鄉學校攜手共進計畫。實施新一輪“雙一流”建設、高峰高原學科和高水平地方高校建設計畫,加快打造一批品牌大學和國際一流學科。加強高校知識溢出效能,建設更多高校科技成果轉化和技術轉移基地,強化大學科技園的高新企業孵化、科技成果轉化等核心功能。引育一批“名師”。實施高等教育人才攬蓄行動,依託高校每年全職引進不少於300名學科領軍人才和700名青年骨幹人才,推行以雙師素質為導向的職業教育教師準入制度改革。擴大上海教育國際影響力。支持推動以上海國小數學教材為代表的學科教材在國際推廣,新增1-2家國際教育組織落駐上海。 |
3.以繁榮市場發展會展旅體服務
進一步做強做優會展旅體服務市場,大力發展會展、旅遊、體育產業,深化國際會展之都、世界著名旅遊城市、全球著名體育城市建設,進一步提升會展旅體服務的輻射力和帶動力。
會展。以推動消費升級、貿易升級和開放升級為手段,打造國際化、多層次商貿會展體系,提升會展業質量水平。充分發揮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的溢出帶動效應,引入國際優質品牌、產品和服務,構建覆蓋全球的進口網路。吸引集聚一批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會展業主體,培育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本市會展企業。引進若干個行業影響力強、帶動效應顯著的國際知名品牌展會,繼續辦好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中國國際工業博覽會、中國(上海)國際技術進出口交易會、中國自主品牌博覽會等重大會展活動。推動會展模式創新,探索線上線下融合發展新路徑。
旅遊。構建全域旅遊發展“高原”,支持文化旅遊深度融合、創新發展,建設國際旅遊集散樞紐和全域旅遊示範城市。培育線上旅遊新動能,完善智慧型化設備部署,運用數位技術打造全景旅遊、智慧型導遊等虛擬現實互動旅遊場景。打造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範區旅遊品牌,培育一批長三角旅遊精品項目。探索建立跨區域旅遊發展聯盟,建設國內旅遊的集散樞紐,聯合國內相關省市開發旅遊資源、開拓國際旅遊客源市場,打造國際旅遊的重要門戶。推動黃浦江遊覽創新提質發展,促進文旅融合、水岸聯動,打造世界級濱水旅遊精品,助力建設“世界會客廳”。
專欄10:深化世界著名旅遊城市建設專項行動 以“高質量旅遊發展、高品質旅遊生活、高水平旅遊交流、高效能旅遊治理”為發展導向,以引領性重大項目、名片性重大活動、功能性重大平台構築旅遊發展“高峰”,全面提升城市旅遊供給品質。 建設都市旅遊首選城市。最佳化城旅一體的景觀體系和功能空間、旅文商體綠融合發展的產品體系,打造具有國際吸引力的“必游”“必看”“必購”旅遊消費場景。建設國際旅遊開放樞紐。依託虹橋交通樞紐、浦東國際機場和吳淞口國際郵輪港,加快建設國際旅遊重要門戶、國內旅遊集散樞紐和具有全球競爭力的郵輪母港。建設亞太旅遊投資門戶。搭建上海旅遊產業博覽會等旅遊投資平台和旅遊資源要素交易平台,建立國際化、全周期旅遊投資服務體系,建設高水平開放的旅遊投資首選地、集聚地和面向亞太地區的旅遊投資交易中心。建設國際數字旅遊之都。利用數位化手段推進旅遊場景再造、業務再造、管理再造、服務再造,打造智慧型便捷的數位化旅遊服務體系。 |
體育。激發體育市場活力,釋放體育消費潛力,拓展體育旅遊、體育健身等消費新空間。擴大優質體育賽事供給,引進和打造一批國際頂級品牌賽事,培育和提升一批具有自主品牌的本土賽事。加快發展健身休閒業,充分挖掘時尚健身產業的消費潛力,拓展多元化健身場景套用,完善體育智慧型裝備產業鏈,建設一批集體育健身和休閒娛樂等多元功能為一體的都市運動中心。推動體育特色小鎮建設,做優做強徐家匯、五角場、馬橋、環澱山湖等國家體育產業示範基地,打造具有海派特點的體育產業集聚區。實施體育場館所有權與經營權分離改革,引入專業化、社會化機構進行運營管理。深化賽事制度改革,鞏固多元主體辦賽模式,推進賽事市場化、專業化運營。
專欄11:建設國際體育賽事之都專項行動 深化賽事制度改革,擴大賽事有效供給,加強賽事服務保障,推進賽事市場化、專業化運營,基本形成與全球著名體育城市定位相匹配的賽事發展格局,打造一批國際頂級品牌賽事、培育一批自主品牌賽事。 引進和籌辦國際重大賽事。積極籌辦世界賽艇錦標賽、亞足聯亞洲杯等重要賽事。支持舉辦高水平國際體育賽事。提升上海超級盃等品牌賽事的辦賽質量和服務水平,打造富有特色的冰雪賽事。積極培育一批自主品牌賽事。創新體育賽事管理方式。推進建立體育賽事品牌認證制度,定期開展體育賽事品牌認證,逐步建立體育賽事評估“上海標準”。 |
4.以塑造品質發展商貿家政服務
推動商貿家政服務個性化、品質化發展,大力發展批發零售、住宿餐飲、家政服務,促進消費提質擴容。
批發零售。以“網際網路+”升級改造為重點,加快推動傳統批發零售業向“線上+線下+物流”深度融合的新模式轉型,線下實現從“產品銷售平台”到“體驗傳播平台”的轉變,線上形成“商品展示平台”和“直播銷售平台”,實現信息交流、體驗服務和購買商品相融合的一站式服務。加快建設世界級商圈,大力發展首發經濟,吸引海內外品牌率先開設數位化首店,打造全球新品首發地。大力發展多渠道網路服務機構,培育頭部直播平台,通過電商、傳媒、著作權等上下游全產業鏈聯動,加速構建網紅經濟產業集聚區。提升“五五購物節”影響力和輻射力,打響“上海購物”品牌。
住宿餐飲。推動住宿餐飲業向精細化、多元化升級。積極發展綠色飯店、主題飯店、有機餐飲、農家樂等新業態,豐富大眾化餐飲產品和經營業態,培育美食文化,打造國際美食之都。推進住宿業標準化、連鎖化、品牌化發展,最佳化住宿業結構,支持競爭優勢明顯、品牌影響力強的住宿企業集團做大做強,擴大品牌示範和帶動效應。推動住宿餐飲業和旅遊業融合發展,規劃建設美食街區,發展特色餐飲,完善旅遊景區住宿餐飲設施。持續繁榮夜間經濟,匯聚特色民宿文化和傳統老牌美食打造“美食夜市”等特色主題夜市,培育地標性夜消費項目,打造有特色、有品牌、有秩序的夜生活集聚區。
家政服務。構建多層次家政服務市場,推動家政服務多樣化、規範化、專業化發展。支持構建家政服務平台,發展家政服務、社區服務、病患陪護等綜合性家庭服務。完善家政服務標準體系,加強家政服務標準的實施監督,構建行業信用監管體系,進一步規範、改進、提升家政服務企業的服務能力。加強家政服務技能培訓,支持有條件的高校、職業院校開設家政服務相關專業,鼓勵符合條件的家政服務龍頭企業創辦家政服務類職業院校。
四、空間布局
按照“中心輻射、兩翼齊飛、新城發力、南北轉型”的城市功能最佳化和空間布局規劃導向,堅持中心城區服務業提能級、強密度,郊區服務業顯特色、促轉型的基本思路,“十四五”期間著力構建“一核、兩帶、三極、多片區”的服務業空間格局,形成點線串聯、功能輻射的現代服務業發展網路。
(一)“一核”強化能級提升
推動中央活動區(CAZ)“一核”高品質發展,提升服務能級。依託中心城區服務業集聚發展基礎,以現代商務樓宇為主要載體,突出總部經濟、樓宇經濟和街區經濟,發展辦公、金融、商務、商業、文化、創意、休閒、旅遊等綜合性、多元化、高品質服務功能,形成高端服務要素高密度集聚的全球城市24小時服務活力核心,打造上海城市形象新地標和功能提升新引擎。
(二)“兩帶”聚焦輻射帶動
南北向打造黃浦江兩岸服務業活力濱江帶。提升黃浦江兩岸金融、航運、科技服務等服務能級。促進黃浦外灘金融集聚帶、浦東陸家嘴金融集聚區高能級服務業創新發展,推動虹口北外灘金融和航運服務集聚區、徐匯濱江高端商務和文化休閒區發展,推進楊浦、寶山、閔行等濱江區域活力服務業集聚帶開發建設,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體現上海國際大都市形象的濱江高端服務業集聚帶。推動金山、寶山轉型發展,支持吳淞、吳涇等重點區域培育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融合業態,探索產業發展新路徑。
東西向打造以延安路-世紀大道為軸線的服務業創新發展帶。深化服務業創新融合,依託中心城區成熟的服務業基礎和郊區製造業載體,重點發展研發設計、信息服務、科技服務、現代物流等生產性服務業,推動產業向融合化、高端化、智慧型化轉型。向東延伸連線張江、國際旅遊度假區、大飛機總裝基地、臨港裝備製造基地,向西連線虹橋商務區、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範區,拓展製造業上下游高增值服務功能,形成長三角地區產業創新發展的動力核。
(三)“三極”強化戰略引領
強化臨港新片區、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範區、虹橋國際開放樞紐等國家戰略承載區域的發展引擎作用,打造“十四五”服務業開放創新的強勁活躍增長極。
將臨港新片區建設成為統籌在岸業務與離岸業務發展的國際樞紐。放大洋山特殊綜合保稅區政策優勢,加快培育轉口貿易、離岸轉手買賣、國際供應鏈管理等功能,大力發展數字貿易、跨境電商、跨境金融、保稅研發設計、全球檢測維修、高端消費品展示交易、航運物流等高端服務業。實施資金收付更加便利的跨境金融管理制度體系,探索推動自由貿易賬戶、人民幣跨境使用、資本項目可兌換、融資租賃、跨境資產轉讓等領域金融政策及業務創新試點。以《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簽署為契機,主動爭取在金融、電信、服務貿易、智慧財產權、數字貿易等領域先行先試高標準國際經貿規則。
將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範區建設成為引領長三角更高質量一體化發展的樣板。增強創新策源協同能力,加強創新鏈與產業鏈跨區域協同,探索跨區域合作新模式,促進區域資源共享。統籌區域文化體育旅遊資源,建立跨區域文體旅休閒產業協調發展機制,加強文體旅休閒產業創新融合,培育壯大文體旅、休療養等產業,建設長三角網際網路智慧醫院。圍繞數字經濟、創新經濟、服務經濟、總部經濟和湖區經濟等,促進要素自由流動和高效配置,推動產業協同發展。
將虹橋國際開放樞紐建設成為提升對外開放水平、增強國際競爭合作新優勢的重要載體。推動總部機構拓展研發、銷售、貿易、結算、數據等功能,向價值鏈、產業鏈高端發展,打造現代服務業總部經濟高地。創新發展新型國際貿易,構建配套全球高端資源要素的國際貿易中心新平台。創新海關監管模式,將匯總徵稅、多元化稅收擔保機制等政策推廣到虹橋進口商品展示交易中心。建設跨境電商“海外倉”和海外運營中心,鼓勵跨境技術轉移,賦予虹橋商務區技術進出口契約登記管理許可權,率先打造全球數字貿易港。
(四)“多片區”打造特色服務
強化新城建設的服務業支撐功能,打造未來上海服務經濟重要活力承載區。按照“產城融合、功能完備、職住平衡、生態宜居、交通便利、治理有效”的建設要求,分類推動五大新城生產性服務業特色化發展。嘉定新城聚焦發展新能源和智慧型網聯汽車、智慧型感測器及物聯網等產業集群的科技創新服務;青浦新城著力提升創新研發、商務、貿易等競爭力,更好承載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和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戰略功能;松江新城加強長三角G60科創走廊戰略引領作用,強化電子信息、人工智慧、生物醫藥等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高端服務業的創新策源能力,大力發展文創旅遊、影視傳媒等特色服務業,推動現代商務、現代物流等集聚發展;奉賢新城以“東方美谷”美麗健康產業為主導,打響健康服務產業品牌,打造國際美麗健康產業策源地;南匯新城加快發展與臨港新片區功能相契合的新型國際貿易、跨境金融、現代航運、信息服務、專業服務等國際化開放型服務業。增強新城綜合服務配套功能,大力發展商業零售、健康醫療、家庭服務、文化創意等服務業,促進人口和產業集聚,加快推進產城融合、職住平衡。
推進服務業特色發展,打造一批服務經濟發展高地。創建25個以上服務業創新發展示範區,促進服務業集聚集約發展,打造一批特色鮮明、品牌響亮、功能高端的服務業高質量發展載體。持續推動桃浦、南大、吳淞、吳涇、高橋等重點區域轉型升級,發揮區位和產業基礎優勢,布局高端生產性服務業態。支持各區結合自身優勢錯位發展,建設一批各具特色、功能互補的服務經濟園區和產業發展載體,打響虹口“航運”、楊浦“科教”、徐匯“科技服務”等一批具有區域特色的服務品牌。
深化服務業改革創新,推動國家級服務業發展試點示範建設。深化靜安區國家服務業綜合改革試點,探索建立“中國上海專業服務產業試點區”,實施“全球服務商計畫”,在外資市場準入、跨境資金融通、國際人才流動、國際市場開拓等方面爭取體制機制突破。建設長寧虹橋臨空經濟示範區,推動航空相關企業總部集聚,發展航空服務業及配套產業,積極發展飛機全周期維護、航空資源交易、航空培訓等高附加值業務,提升虹橋機場公務機運營服務功能,開展航空服務業重點企業特殊監管創新試點,支持發展飛機融資租賃業務。深化寶山中國郵輪旅遊發展示範區建設,延長郵輪旅遊產業鏈,促進郵輪船舶供應服務便利化,支持上海郵輪口岸出境和進境免稅店增加銷售商品品類。推動青浦商貿服務型國家物流樞紐建設,構建聯通內外、高效便捷的“通道+樞紐+網路”物流運作體系,推動快遞物流與電子商務、農產品貿易、會展、金融、科技等協同發展、融合創新,提升行業發展效能。支持松江等開展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融合發展試點,構建新型工業生產製造和服務體系,利用新一代信息技術賦能新製造、催生新服務。
五、保障措施
(一)以內外開放升能級
擴大重點領域開放。深入推進服務業改革開放發展,支持開展服務業擴大開放綜合試點,聚焦網際網路、金融、教育、醫療等服務業,分類放寬準入限制、促進消除行政壁壘。有序放開增值電信等領域業務,探索建立適應海外客戶需求的網站備案制度。進一步放開新基建領域的市場準入,促進各類市場主體公平競爭。依託臨港新片區等區域,在文化、旅遊等服務業領域爭取更多的政策突破和先行先試,探索放寬現代服務業外籍人才從業限制。深化重點領域改革。深化服務業“放管服”改革,推動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及審批事項許可權下放,推進審批線上辦理,深化證照分離改革,簡化各類執業審批,全面推進“一業一證”改革,建立完善“一證準營”的行業綜合許可制度。
(二)以監管改革增活力
創新產業監管體制機制。最佳化傳統“依條線”“依職能”的監管方式,探索建立由產業、監管部門共同參與的協同管理機制。探索新業態新模式“沙盒”監管方式,推行遠程監管、移動監管預警防控等非現場監管。健全跨區域產業協同發展機制。探索建立跨區域投入共擔、利益共享的財稅分享管理制度,推動長三角範圍內產業協同發展。創新一體化企業服務機制,在長三角區域試點開展統一的企業開辦服務,推動“一照多址”等企業登記制度改革,探索建立特定區域內企業自由遷移服務機制。營造公平公正的市場環境。加強事中事後監管,提高監管的精準度和透明度,為各類市場主體營造良好的發展環境。加強服務業領域信用體系建設,建立健全信用制度,完善企業信用分類監管機制。
(三)以要素配置提效率
提高服務業用地效率。通過盤活閒置土地、城鎮低效用地“騰籠換鳥”、增加戰略留白區管理彈性等方式,強化服務業集約高效用地。通過增加混合用地供給、推動不同產業用地類型合理轉換、科學設定容積率指標等方式,支持創新型服務業企業發展。厚植人才集聚優勢。實施更有吸引力的國內外人才集聚政策,健全科學的人才分類評價體系,完善技能人才評價制度,最佳化高端人才激勵方式,實施更加便利的境外人才從業政策。加大資金支持力度。完善政府引導資金、創業投資基金、銀行資金、資本市場等多層次資金支持體系,最佳化政府擔保基金支持方式,穩妥有序推廣“雲量貸”“信易貸”等新型融資模式,探索開展著作權、專利權、商標權等無形資產融資租賃業務,支持創新型、中小微服務業企業發展。大力支持技術創新。加大對優質創新型企業的研發支持力度,推動國際科技創新開放合作,推進套用技術類科研院所市場化、企業化發展,健全智慧財產權保護體系,提高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水平。完善數據開放共享管理機制。加強數據保護和交易制度研究,建立健全數據要素管理支撐體系,建立數據資源產權、交易流通、跨境傳輸和安全保護等基礎制度和標準規範,加快培育數據要素市場。
(四)以生態培育鑄品牌
豐富套用場景供給。以“揭榜掛帥”等形式,聚焦網際網路醫療、數字商貿、智慧型交通物流、生活服務、社會治理等領域,加快推出一批顯著改善生產製造方式或社會服務模式的示範套用,推動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套用場景深度融合。最佳化服務業數位化轉型的“新基建”環境。加快推進新一代信息基礎設施及智慧終端建設,實現5G網路全市重點區域深度覆蓋,支持超大規模開放算力平台等新一代計算設施建設,加快布局大數據資源平台和數據訓練集,推進建設智慧型化終端基礎設施,推動服務業企業數位化轉型。支持企業打響品牌。採取“一企一策”等方式支持企業發展,為各類企業參與本市重大活動、重大項目提供平等機會。通過“聚焦支持、綜合服務、動態調整”等方式,支持老品牌“煥發活力”、新品牌“做大做強”、潛在品牌“茁壯成長”。
(五)以機制配套保落地
推進重大服務業項目落地。完善體制機制,加大市級招商資源統籌力度,通過開展市、區兩級協同產業招商等方式,確保重大、優質服務業項目落地見效,為最佳化產業結構、增強發展後勁提供重要支撐。健全制度保障體系。加快建立健全與服務業改革開放發展相適應的政策法規體系,確保放寬準入、加強監管等工作有法可依,完善開放性領域法制保障。完善服務業標準規範。以“上海標準”為引領推動服務標準制定,分類推動服務業重點領域標準化建設,逐步建立與國際接軌的標準體系,引領服務業整體品質提升。加強服務業統計監測。完善服務業發展統計指標體系,健全統計制度,提高服務業重點產業統計監測的科學性、統一性和規範性,探索服務業統計大數據套用,加強產業發展定期跟蹤,為政策決策提供數據支撐。健全規劃評估推進機制。加強規劃任務分解落實,完善開放式評估評價機制,綜合運用第三方評估和社會監督評價等方式,做好規劃實施情況的動態監測和評估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