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信息
各區人民政府,市政府各委、辦、局,各人民團體:
為貫徹落實《國務院辦公廳關於印發“十四五”城鄉社區服務體系建設規劃的通知》(國發〔2021〕56號)要求,經市政府同意,上海市民政局、上海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上海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共同制定了《上海市城鄉社區服務體系建設“十四五”規劃》。現將《規劃》印發給你們,請認真貫徹落實。
上海市民政局 上海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
上海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
2022年9月26日
內容全文
社區服務關係民生、連著民心。為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和上海市委、市政府決策部署,進一步建設具有新發展階段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特徵的現代城鄉社區服務體系,依據國家《“十四五”城鄉社區服務體系建設規劃》《上海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編制本規劃。
一、“十四五”時期上海市城鄉社區服務體系建設的發展基礎與面臨形勢
城鄉社區服務體系,是指由黨組織統一領導、政府依法履責、社會多方參與,以城鄉社區為基本單元,以社區居民、駐區單位為對象,以各類社區服務設施為依託,以滿足城鄉社區居民生活需求、提高生活品質為目的,以城鄉社區公共服務、便民利民服務、志願服務為主要內容的服務網路和運行機制。
(一)發展基礎
“十三五”時期,上海市深入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堅持黨建引領,以人民為中心,持續深化“創新社會治理,加強基層建設”工作,推動管理和服務力量下沉,城鄉社區服務體系建設取得積極進展。一是黨的領導不斷加強。居村黨組織領導下的居村民委員會指導監督、業主委員會和物業服務企業規範運作的協同機制不斷健全,城鄉社區黨組織書記和主任“一肩挑”比例逐步提高,區域化黨建平台作用不斷提升,黨建引領社區服務體系建設的體制機制更加完善。二是社區服務設施不斷完善。城鄉社區綜合服務設施建設加快推進,有效整合黨建、治理、服務多種功能,實現街鎮全覆蓋。三是社區服務供給不斷擴大。聚焦“老、小、舊、遠”,推進實施社區民心工程、實事項目和“15分鐘社區生活圈”建設,社區特殊困難群體關懷關愛機制不斷最佳化,社區應急管理能力不斷提高,社區公共服務、便民利民服務、志願服務精準度和便利度持續提升。四是社區服務數位化水平逐步提高。實現社區政務服務“一網通辦”189個事項全市通辦、41個事項全程網辦。推進城市運行“一網統管”在社區落地,最佳化服務管理,上線“社區雲”套用系統,不斷提升社區基礎設施智慧型化水平。五是社區服務人才隊伍不斷壯大。截至2020年底,全市有社區工作者5.4萬人,持證社會工作者3.5萬人。全市社區社會組織(含備案的民眾活動團隊)從2.7萬家發展到3.4萬家。這些成果標誌著上海城鄉社區服務體系建設正在向新發展階段邁進,社區服務品質不斷提高,社區服務設施網路基本成型,社區服務機制進一步健全,為“十四五”社區服務體系建設高質量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二)面臨形勢
“十四五”時期是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後,乘勢而上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進軍的第一個五年,也是上海在新的起點上全面深化“五個中心”建設、加快建設具有世界影響力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的關鍵五年,必須面向未來,高起點、高標準謀劃上海市城鄉社區服務體系建設工作。目前,社區服務體系建設面臨新的形勢。一是“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重要理念對社區服務體系建設工作提出新要求。要把為民、便民、利民作為基本價值取向,把人民民眾滿意不滿意作為社區服務最根本的檢驗標準,不斷滿足人民民眾對更高生活品質的新期待。二是社會結構、生產方式和組織形態的深刻變化對社區服務體系建設提出新挑戰。要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努力推動社區服務理念、模式、手段創新。三是上海城市發展新定位為社區服務體系建設指出新方向。要圍繞五個新城建設、浦東新區社會主義現代化引領區建設以及具有世界影響力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建設等目標定位,更好夯實社區基層基礎。四是科技發展為社區服務體系建設賦予新潛能。要充分挖掘現代數位技術、新型基礎設施以及社區數位化轉型潛力,拓展社區服務空間,改進社區服務方式,為社區賦能減負。五是疫情防控對社區服務體系建設提出新考驗。要順應常態化疫情防控形勢下社區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發展要求,強化社區疫情防控工作,提高社區應急服務能力。
同時,對標中央要求、人民期盼,對照國際最高標準、最好水平,上海城鄉社區服務體系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仍然存在。黨建引領城鄉社區服務體系建設機制還需要進一步健全,政府、市場、社會多方參與格局還需要進一步完善,社區服務數位化轉型尚處於初級階段,社區服務軟實力有待進一步增強,社區服務人才隊伍就業吸引力、崗位認同感、隊伍穩定性有待進一步提升,社區服務品質與人民民眾的美好生活期盼相比尚有差距,需要切實加以改進提升。
二、“十四五”時期上海市城鄉社區服務體系建設的總體要求和主要目標
(一)總體要求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歷次全會精神,全面貫徹習近平總書記考察上海重要講話和在浦東開發開放30周年慶祝大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深入踐行“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重要理念,以增進人民福祉為出發點和落腳點,以強化為民、便民、安民功能為重點,以不斷滿足人民高品質生活需求為目標,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堅持統籌兼顧,堅持分類指導,堅持共建共治共享,進一步完善黨建引領城鄉社區服務格局,不斷增強城鄉社區服務有效供給,持續創新城鄉社區服務機制,全面推進“15分鐘社區生活圈”行動,為超大城市基層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奠定堅實基礎,努力打造具有世界影響力的社區服務上海樣板。
(二)主要目標
到2025年末,社區品質和治理水平得到顯著提升,黨建引領社區服務體系建設更加完善,社區服務主體和服務業態更加豐富,智慧型便捷的數位化社區服務體系更加健全,社區公共空間體系和居住環境更加最佳化,社區服務更優質、更公平、更均衡、更精準、更充分,居民民眾的操心事、煩心事、揪心事更好解決,社區美好生活願景更加實在,社區服務對深化上海國際一流營商環境建設和擴大內需的支撐作用更加彰顯,社區服務水平同具有世界影響力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的地位更加匹配。
專欄1 上海市“十四五”時期社區服務體系建設主要指標
| | | | | |
| | | | | |
| | | | | |
| 全市社區社會組織(含民眾活動團隊和社區活動小組)數 | | | | |
| 註冊使用“社區雲”居社互動平台家庭數占全部常住人口戶數比例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三、“十四五”時期上海市城鄉社區服務體系建設的主要任務
(一)完善黨建引領城鄉社區服務格局
1.健全黨建引領機制。壓實街道(鄉鎮)黨(工)委責任,健全鄉鎮黨委和街道黨工委牽頭、駐區單位參加的區域化黨建機制,加強黨對城鄉社區服務體系建設的全面領導。健全居村黨組織兼職委員制度,推動社區民警、街鎮綜合執法人員、業主委員會成員、物業服務項目經理、住房租賃機構負責人等共同破解社區服務難題。全面落實“三會”(聽證會、協調會、評議會)制度等黨領導下的社區協商制度,圍繞民眾關心的服務事項廣泛開展議事協商。進一步健全黨建引領住宅物業治理機制,最佳化居村民委員會指導監督、業主委員會和物業服務企業規範運作的協同機制,提升社區黨組織領導能力、居村委會指導能力、物業服務企業服務能力。加強對社區社會組織的黨建引領。
2.完善多方參與格局。全面健全社區黨組織引領、基層民眾性自治組織主導、居村民為主體,群團組織、社區社會組織、社會工作者和駐區單位共同參與、協同開展社區服務的體制機制。強化黨和政府在基本公共服務供給保障中的主導地位,最佳化社區服務功能布局,促進服務資源高效配置和有效輻射。發揮慈善超市和社區基金會“公益蓄水池”的作用。發揮基層民眾性自治組織的作用,支持群團組織積極參與社區服務。組織實施“社會力量參與社區服務行動”,健全社會力量參與社區服務激勵政策,推動社區與社會組織、社會工作者、社區志願者、社區公益慈善資源聯動開展服務。支持引導駐區單位向社區居民開放停車場地、文化體育設施、會議活動場地等資源。
|
1.推動社區社會組織高質量發展。加大對公益性、服務性、互助性社區社會組織的支持力度,加強對公益慈善類、生活服務類、社區事務類、文體活動類等社區社會組織的培育和引導。鼓勵社區社會組織深入社區,圍繞垃圾分類、矛盾調處、物業管理糾紛、小區更新、加裝電梯、居民互助、規約守則等治理熱點難點開展服務,有新作為。發揮社會組織服務中心、社區社會組織聯合會、社區基金會、社區社會組織孵化基地的積極作用。圍繞鄉村振興、城鄉融合、新城建設等重點工作要求,大力發展農村社區社會組織。 2.規範社區志願服務團隊建設。鼓勵由社區居民、駐區單位員工等自主成立社區志願服務團隊,在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的指導下,開展便民服務、愛心幫扶、助老助殘、未成年人保護、治安防範、環境保護、科普教育、親職教育、托育服務、疫情防控等各類社區公益服務活動。健全社區志願服務團隊招募、培訓、服務、記錄運作機制。有關部門、街道、鄉鎮、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社區基金(會)等為社區志願服務團隊提供支持。加強社區志願服務站點建設,在社區綜合服務設施中志願服務站點覆蓋率達到100%。 3.強化社會工作專業服務。加強街鎮社會工作服務站建設,依託社區綜合服務設施設定社會工作服務站點等,開展社會工作專業服務。進一步加大政府購買社會工作服務力度。推動專業社會工作服務機構、社會工作者進居村、進家庭,開展人文關懷、精神慰藉、心理健康和親職教育指導服務。 4.有序引入優質市場化服務資源。進一步放寬社區服務市場準入條件,推進政府購買社區服務流程更加公開透明,為市場力量參與社區服務供給創造更多機會,便利居民生活。進一步健全公開透明的供應商準入、遴選和監管機制,加強行業信用體系建設,促進和規範各類市場力量為社區服務設施提供專業化服務。完善優惠政策,通過建設資金補助、運營補貼、租金減免、水電氣價格優惠等方式,降低企業、社會組織開展社區服務的成本。 |
(二)擴大城鄉社區服務有效供給
1.最佳化社區公共服務。聚焦幼有善育、學有優教、勞有厚得、病有良醫、老有頤養、住有宜居、弱有眾扶和文體服務有保障,推動優質公共服務資源向基層社區下沉,向居村延伸,加大供給力度,提高精準度和便利度。加強社區公共就業服務,優先為社區居民中的失業人員、就業困難人員、高校畢業生、退役軍人、農村轉移就業勞動力、殘疾人等群體提供服務。大力發展社區教育,助力構建終身學習體系。健全完善對社區特殊困難群體的精準識別、需求評估和精細服務機制,推動社區公共服務從“人找政策”向“政策找人”轉變。以社區嵌入式養老服務為基點,連結機構養老和居家養老,完善綜合照護服務模式,促進各類養老服務形態的融合發展。面向獨居、空巢、留守、失能、重殘、計畫生育特殊家庭等老年人特殊困難群體提供探訪關愛服務。推進康復輔助器具社區租賃,提高老年人、殘疾人、傷殘人的生活質量。設立未成年人保護工作站,健全定期聯繫走訪和長效關愛機制。強化對社區矯正、社區戒毒、社區康復、刑滿釋放人員幫扶救助和精神障礙社區康復服務。加強各類服務設施的功能銜接和整合,為全齡段社區居民提供各類亟需的公共服務。
2.加強社區志願與公益服務。規範社區志願服務團隊建設,鼓勵為社區老年人、未成年人、殘疾人、失業人員等有困難需要幫助的社會群體和個人提供志願服務。在社區綜合服務設施中設立志願服務站點,加強志願服務組織(者)、服務對象和服務項目對接平台建設,培育一批示範性社區志願服務團隊和有影響力的社區志願服務品牌項目。支持中小學生深入城鄉社區開展志願服務。發揮工青婦等群團組織作用,推進群團骨幹等力量進社區、進業主委員會。推動法官、檢察官、律師等法律工作者進居村,開展法治宣傳,提供法律服務,擴大法律援助覆蓋面;推動醫護人員、金融工作人員進居村,普及養生保健、理財防詐欺等知識。推動社區社會組織、專業社會工作服務機構在社區營造、公益慈善、文體活動、矛盾調處、心理疏導、疫情防控等社區服務領域發揮專業作用,促進其做優質量、做大影響、做響品牌。做實做強“兩會一中心”(社區社會組織聯合會、社區基金會、社會組織服務中心),發揮樞紐和資源連結作用。支持黨組織健全、管理規範的社區社會組織、專業社會工作服務機構優先承接政府購買服務項目。推進慈善超市創新發展,推動社區日常捐贈可持續發展,倡導和鼓勵駐區單位、社會組織、居民積極參與社區捐贈、項目認領、鄰里互助等活動。
3.強化社區便民服務。構建家門口服務體系,引導市場和社會力量發展社區托育、養老等服務業態,鼓勵發展物流配送、快遞、資源回收以及住宅物業、維修、家政、餐飲、零售等社區服務業。構建多層次家政服務供給體系,發展家政服務、病患陪護等綜合性家庭服務。改善社區市場服務,探索發展社區商業新模式,動態發布與社區生活密切相關行業的信得過企業名單,幫助民眾有效連結市場購買服務。支持社區服務企業發展,積極引導市場主體進入社區服務領域,鼓勵開展連鎖經營。加快完善農村便民服務體系,結合《上海市鄉村社區生活圈規劃導則》最佳化設施配置,推進農村社區“一站式服務”。積極開展“新時代新社區新生活服務質量提升行動”和“社區服務民心工程”。
|
1.社區養老服務設施建設工程。在社區打造一批與老年人“養、食、居”密切相關的社區養老服務設施,中心城區和城鎮化地區的街鎮,按照“15分鐘養老服務圈”要求,形成“1(社區綜合為老服務中心)+N(家門口服務站點)”的設施網路,做實專業照護、助餐服務、醫養結合、健康促進、智慧型服務、家庭支持、養老顧問、精神文化等標準功能服務,打造“養老服務聯合體”。完善發展具有社區短期托養服務功能的長者照護之家,分類發展專業照護型、日常看護型等社區日間服務機構。織密社區老年助餐服務設施及配送網路,重點發展社區長者食堂,豐富菜品、提高品質。進一步提升基本生活照料、常用臨床護理、緊急救援等居家養老服務的專業水平。推進養老服務機構在老年人住所設立家庭照護床位,提供連續、穩定、專業的養老服務。深化農村地區“組、村、片、鎮”四級網路建設。完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站)、村衛生室規劃布點時優先考慮與養老機構、社區托養機構、社區綜合為老服務中心等設施同址或鄰近設定。打造100個智慧養老院、1000個數位化社區養老服務場所。 2.住宅物業服務品質提升工程。進一步健全黨建引領住宅物業治理機制,加強居村黨組織的領導,最佳化居村委會指導監督、業主委員會和物業服務企業規範運作、駐區單位、“兩新”組織、民眾活動團隊、政府相關職能部門等共同參與的協同機制。持續推進物業服務價格評估和物業服務價格信息發布工作,重點推動物業費價格較低的老舊小區啟動價格調整工作,引導有條件的小區採用物業服務酬金制計費方式。 3.社區停車難綜合治理工程。聚焦老舊小區和醫院在特定時段停車難問題,按照“內外結合、建管並舉”的原則,通過外部規劃新建、內部挖潛改造、周邊資源共享等多種路徑,開展停車難綜合治理。充分利用公園綠地、民防設施、學校操場等地上地下空間資源,加大公共停車設施建設力度。推動老舊小區結合舊房拆除重建、“美麗家園”建設以及環境綜合整治等工作,挖潛改造、擴建停車設施,規範停車服務和車主停車行為。動態調整最佳化道路停車泊位設定方案,重點服務住宅小區夜間停車需求和醫院、學校等臨時停車需求,設定時段性道路停車泊位。進一步推動經營性停車場(庫)、機關和國有企事業單位內部停車場(庫)對外提供錯峰共享服務。積極拓展“上海停車”APP信息查詢、便捷支付、錯峰共享、精確預約等功能。 4.社區便民就醫工程。推行新一輪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標準化建設,提升全生命周期的健康管理水平。根據服務人口、服務半徑等因素,研究分類管理,適度增加部分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醫療服務功能,提高人員和硬體配置標準。每個新建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床位不少於100張,強化康復、護理、安寧療護等功能。持續推進家庭醫生制度建設,做實簽約服務,完善績效考評、職稱晉升等激勵機制,鼓勵家庭醫生深入社區,用好用足居民電子健康檔案,使家庭醫生成為簽約居民的健康“守門人”。加強社區精神障礙康復養護網路建設,提升社區精神衛生治療和管理能力。完善社區應急救治網路,加強應急救治能力建設。深入推進“網際網路+”醫療便民惠民服務,加快“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網際網路”發展,通過線上平台開展面向居民的家庭醫生簽約、健康管理、藥品配送等服務。持續推進“1+1+1”醫療機構組合簽約,制定實施分層分類簽約服務策略,強化老年人、慢性病患者和長期照護居民簽約服務,將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延伸至功能社區,覆蓋更多家庭。完善醫保結算平台,最佳化電子憑證支付功能,推進實現醫保脫卡支付。 5.既有多層住宅加裝電梯工程。推動成片、成規模加裝電梯,深化加裝電梯業務辦理流程再造,推進加裝電梯“一網通辦”,完善聯合辦理工作機制。最佳化相關配套支持政策,研究出台加裝電梯居民出資分攤比例的指導意見、加裝電梯技術檔案編制導則。強化施工維保“一體化”採購,鼓勵第三方社會組織和專業單位提供專業技術服務,加強加裝電梯施工和運行監管,推動參建單位質量安全責任落地。“十四五”期間,新增既有多層住宅加裝電梯1萬台以上。 6.學齡前兒童善育工程。堅持政府主導、家庭為主、多方參與,以滿足多層次、多元化托育服務需求為導向,加快構建托育服務體系。加強托育服務供給的合理布局,增加普惠性托育服務供給。實施和發展3歲以下嬰幼兒家庭的科學育兒指導和3至6歲幼兒的快樂啟蒙教育。持續擴大3至6歲學前教育優質資源供給,創新學前教育資源供給與服務方式,通過新建、改擴建等舉措,持續擴充學前教育資源總量,辦好每一所家門口的託兒所和幼稚園。到2025年,全市街鎮“寶寶屋”覆蓋率達到85%,中心城區街鎮覆蓋率達到100%,每年為每個有需求的幼兒提供不少於12次的免費照護服務。到2025年,累計新增三歲以下嬰幼兒托額不低於2萬個,符合條件的有需求的常住人口適齡幼兒學前三年毛入園率達到99%。完善托育從業人員職前職後一體化培養培訓體系,到2025年,實現從業人員持證上崗率達100%,落實每年不少於72課時的綜合技能培訓、不少於40課時的職業道德教育。 7.學校體育場館開放工程。完善學校體育場館免費或低收費開放機制,鼓勵各類體育設施公益開放,持續提升學校體育設施開放質量。鼓勵學校體育場館錯時、延時和夜間開放。持續拓展全民健身公共空間。 8.農村人居環境最佳化工程。實施村莊改造全覆蓋工程,以“五清一改”(清垃圾、清搭建、清雜物、清堆物、清張貼、改習慣)為重點,常態化開展村莊清潔行動。開展農村河道小流域治理,“十四五”期間,建設45個生態清潔小流域。加快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到2025年,農村生活污水處理率達到90%以上,保持農村生活垃圾100%有效收集。 |
(三)加強城鄉社區服務設施建設
1.加強社區綜合服務設施建設。以街鎮為單位,按照每百戶不低於30平方米標準,在街道(鄉鎮)、片區(15分鐘社區生活圈)層面,推進以黨群服務中心為基本陣地的城鄉社區綜合服務設施建設,推動物理空間、工作力量、服務資源、信息數據融合,為黨員民眾提供黨群活動、文明實踐、政務服務、協商議事、文體康養等綜合服務。鼓勵充分利用存量資源興辦社區綜合服務設施,確保新建社區商業和綜合服務設施面積達標。著眼“一站式綜合服務”,多渠道提升綜合服務設施利用效率,拓展社區服務設施的綜合服務功能,推進場地配置、人員配備、運營方式等標準化、規範化建設。關注“一老一幼”,全覆蓋推進公益普惠的“社區食堂”“寶寶屋”建設。推動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與社區養老服務設施毗鄰建設,推進社區服務設施無障礙建設和老年友好、兒童友好改造。推動基層公共文化設施更新提升,深化社區公共文化設施專業化、社會化改革。在片區層面,均衡布局綜合為老服務中心,拓展設施規劃內容,深化醫養設施結合、智慧養老場景套用、適老環境改造、康復輔具租賃等配套。在鄉村層面,通過複合共享的設定形式,配置高效靈活的服務設施,集約節約利用資源,打造鄰近可達、使用便捷的一站式家門口服務綜合體,鼓勵和引導市場主體依託村級綜合服務設施開設便民服務點。完善農村地區醫療保障服務網路,依託村級綜合服務設施等,提供相應的代辦、幫辦醫療保障服務。加大農村養老設施建設力度,深化“組、村、片、鎮”四級網路建設,實現農村養老設施配置均衡。
2.加快新型社區服務基礎設施建設。加快社區智慧型化終端設施建設,完善自助服務設施,推動智慧型售貨機、智慧微菜場、智慧型資源回收筒、智慧型快遞箱、智慧健康驛站、多功能儲物櫃等各類智慧終端加快布局。加強社區新型公共衛生和防疫服務設施建設。加強社區電動汽車和電動腳踏車等新型充電基礎設施建設。鼓勵和引導各類市場主體參與社區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加強便民服務信息網路建設,加快實現第五代移動通信(5G)網路、千兆光網、新型城域物聯專網等在社區的深度覆蓋。
(四)最佳化城鄉社區服務布局
1.推進15分鐘社區生活圈建設。圍繞“宜居、宜業、宜游、宜學、宜養”的目標願景,在市民慢行15分鐘空間範圍內,完善居住、就業、文化、體育、教育、養老、醫療、商業等功能,建設全齡友好城市。以街鎮為工作單元,持續推進以社區黨群服務中心(站、點)為主體的社區及以下級公共服務設施等各類規劃建設,凝聚各方力量,共創治理機制、共商社區需求、共繪行動藍圖、共建社區家園、共享建設成果、共維治理成效。不斷最佳化居住條件和環境,創造更多的社區就近創業就業機會,均衡社區基礎保障類服務。
2.實現社區服務精準定位。加強老舊社區有機更新,把更多的社區更新區域變成“綻放地帶”,把“生活銹帶”打造成“生活秀帶”。鼓勵在科創中心承載區和青年人才集聚度高的社區,圍繞青年人才創意互動、工作交流、生活交往需求,打造24小時青年創新生態社區,為青年創新創業提供全方位、全天候、多功能支持的活力空間。按照最現代、最生態、最便利、最具活力、最具特色的要求,加強嘉定、青浦、松江、奉賢、南匯等五個新城具有“未來社區”特徵的社區服務體系建設,打造深入街區的均等化、高品質社區公共服務設施,豐富提升新城公共文化、公共體育服務供給,加快新城基本公共教育、基本醫療衛生等設施建設,促進新城基本公共服務的質量和水平整體提升。在境外人士居住人數較多的社區,鼓勵開展中英文雙語服務、政務便利化服務等,建立和完善常態化服務機制,提升境外人士在滬工作生活便利化水平。加大對農村社區外來人員的服務力度。探索建立農民相對集中居住社區、租賃房社區等新型社區服務機制。引導優質資源通過委託管理、對口支援等形式在農村地區布局。
3.加強長三角地區社區服務功能銜接。推進長三角地區公共服務設施規劃布局。依託長三角區域合作機制,加強養老產業規劃協同和項目協調,發揮各地資源優勢,促進功能互補,整體提升區域養老產業競爭力。鼓勵養老服務企業跨區域發展,落實異地就醫結算。推進社會救助、兒童福利和未成年人保護事業協同發展,推進長三角地區社會工作、志願服務和慈善事業聯動發展。加強基層治理工作交流,共享基層治理工作經驗,在試點工作基礎上,不斷擴大長三角地區社區政務服務“一網通辦”事項範圍,逐步實現長三角地區社區政務服務事項線上線下通辦,“一地受理、一次辦理”。
(五)完善城鄉社區服務機制
1.健全社區服務民主協商機制。鼓勵居村民圍繞社區公共資源分配、公共空間管理、公共秩序維護等開展民主協商,有效激發民眾參與社區公共事務的內生動力,推動各類社區共治平台協同運轉。進一步提高居村民議事協商規範化、程式化、制度化水平。建立健全人民建議、社區提案、民意直通車等制度,逐步完善意見提出、立案、落實、評議等議事完整流程,凝聚社區服務有效共識。
2.強化社區居民自我服務機制。以居村為重點、以住宅小區和樓組村組為著力點,深化居村民自我服務機制建設。通過資金使用效能評價、居民自籌資金比例評價以及適度競爭等方式,進一步增強自治金、黨組織服務民眾經費等政府投入資金對居民自治資金的撬動效應。探索政府支持、市場投入、社區參與的“路管會”“弄管會”制度,引導社區居民深度參與社區治理。深化社區“微治理”,支持對社區公共空間實施“微更新”改造。普遍推進居村自治章程的制定及規範化,積極推廣“住戶守則”等新型公約形式,充分發揮村規民約在居村治理中的作用。深化物業治理創新,推動居民委員會、業主委員會、物業服務企業等協同運轉,加快建立“按質論價、質價相符、優質優價”的物業服務市場機制。完善社區志願者在參與社區事務、連結社區資源、服務社區居民等方面的作用發揮機制,帶動社區居民關心社區事務、增強社區凝聚力。
3.最佳化社會力量引入和培育機制。強化企事業單位、群團組織在社會治理和服務中的職責,建立健全社會組織參與社會事務、維護公共利益、救助困難民眾、幫教特殊人群、預防違法犯罪的機制和制度化渠道。探索建立新形勢下適當引入社會力量參與社區矯正的模式和方法。指導村級組織通過引入社會力量,積極發展零售、餐飲、民宿、美發、維修等鄉村綠色生活服務業態。在社區公共空間和公共設施改造過程中,進一步建立健全參與式社區規劃制度,整合規劃、建築、景觀等專業力量與社區居民、居村委會、駐區單位、社區社會組織等自治共治力量一道,共同推進社區環境改善。鼓勵各類專業社會力量參與家門口社區服務設施管理運營、服務供給和業務培訓,進一步提高服務專業化水平,提升服務效率。
4.深化社區服務供需配置機制。完善居村“兩委”班子成員日常聯繫服務民眾機制,經常性開展社區服務需求調查,摸清居民服務需求。社區服務設施開放和服務時間每天不少於8小時。以街鎮為單元統籌用好上級部門支持社區服務的政策以及面向社區的服務資金、資源、項目等,以社區黨組織為主渠道落實,發揮基層民眾性自治組織作用,增強綜合服務能力。大力挖掘駐區單位資源,推動建立社區共建、資源共享長效機制。探索社區公共服務設施運行新模式,提高設施綜合利用效率。健全民眾滿意度調查評估制度,深化社區服務“好差評”評價制度,普遍建立精準匹配社區居民需求的評價機制。
5.規範政府購買服務機制。完善政府購買服務目錄管理制度,完善政府購買服務的工作機制、流程、標準和清單。堅持公開、公平、競爭、擇優的原則,提高公共財政資源的使用效率和效益。鼓勵基層民眾性自治組織、社會組織和企業承接政府購買服務項目,廣泛參與社區服務。支持政府購買社會組織服務,推動社會組織在承接政府職能轉移事項中規範運作。鼓勵有關部門、街道、鄉鎮、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社區基金(會)向社區志願服務團隊提供服務經費,開展社區服務。深化社區服務供給模式改革和監管模式創新,進一步放寬社區服務市場準入。
6.完善社區應急回響機制。強化應急狀態下街鎮(鄉)屬地責任和相應職權,嚴格落實屬地負責制、首接負責制,做到發現異常第一時間上報回響。完善市、區、街鎮三級及跨區信息實時共享、同步推送機制,推進市、區、街鎮(鄉)、居村的應急管理工作有機銜接和縱向貫通。建立以居村黨組織為核心,居村委會為主導,社區民警、格線員、消防員、災害信息員、民兵預備役人員、業委會成員、物業服務人員、社區黨員、居村民骨幹、志願者等共同參與的社區應急隊伍。最佳化構建應急物資儲備設施建設布局,加強街鎮(鄉)對居村應急物資的統籌保障支持力度,重點加強對社區特殊困難群體的服務和保障。加強民眾性安全宣傳教育和應急演練,引導社會應急力量參與應急處置。完善應急狀態下權威信息發布和輿論引導機制,及時回應社區居民關切。把應急管理納入街鎮(鄉)公共財政預算優先安排領域,加大公共財政對社區應急管理的保障力度。
(六)加快推進城鄉社區服務數位化轉型
1.提升數位化服務效能。依託“一網通辦”,著力於“高效辦成一件事”,推動社區按需共享數據,穩步提升社區政務服務線上辦理率、全程網辦率和一次辦成率,深化“社區雲”、遠程視頻幫辦等智慧社區套用。拓展“隨申碼”套用場景,努力打造“不帶證社區”。組織實施社區服務數位化轉型行動,推動數位化管理手段向社區延伸,主動發現、及時服務人民民眾。推進線上線下標準一致、渠道互補,完善線下服務方式,充分保障運用智慧型技術困難人群辦事需求,逐步消除“數字鴻溝”。
2.加快“社區雲”平台建設和套用。對接公安“一標三實”(標準地址、實有人口、實有房屋和實有單位)數據,強化社區人員信息動態管理,完善社區人房數據更新維護機制,夯實數據底座。大力推進“社區雲”移動端的套用,幫助社區工作者減負增能。加強居社互動平台建設,打造“人人都能有序參與治理”的線上模式,凝聚和增強居民自治的內生動力。深化拓展“社區雲”套用場景建設,聚焦社區的地域性特點,探索引入公益性、市場化運作相結合的服務和居民互助類服務,滿足居村民在社區內的多元化服務需求,引導居村民通過使用套用場景“上雲”,力爭在“十四五”末形成具有一定規模的套用場景生態集群。
3.構築美好生活數字服務場景。不斷推出面向居村民生活的智慧型化服務場景,讓“數治”紅利更好惠及社區。重點聚焦政務服務、生活服務、志願服務、養老服務、健康服務、家庭服務、教育服務、物業服務、議事服務、應急服務等社區服務內容,集約建設數位化套用場景,開發移動套用服務,加速線上線下融合。推進數字社區服務圈、智慧家庭建設,促進社區家庭聯動智慧服務生活圈發展。推動城市數位化轉型與社區服務的深度融合,逐步構建服務便捷、管理精細、設施智慧型、環境宜居、私密安全的智慧社區。大力發展社區電子商務,探索推進無人物流配送進社區、人工智慧社區服務等先進數位化套用。
|
1.堅持統籌規劃,加強頂層設計。制定社區服務數位化轉型總體方案,深化社區主題資料庫和平台建設。建立平台運營管理機制、場景套用管理機制、安全防護機制。統一數據標準和交換共享規則,統一“標籤”數據管理套用,加強數據套用規範培訓。 2.依託“社區雲”平台,實現社區服務升級。精準對接居民服務需求,深度最佳化智慧型便民服務平台供給體系,加大技術支撐力度,推進社區服務數位化資源的組合、集聚與融合,實現社區服務轉型升級。拓展“社區雲”服務場景和套用功能,進一步深化數據治理和套用,提升居社互動能效。 3.建設各類套用場景,便利居民生活。探索建設政策找人、政策諮詢與意見徵集、智慧報表等社區公共服務場景。深入推進社區智慧停車、加裝電梯、電動車輛充電、智慧早餐、物業服務信息公開等社區便民服務場景建設。擴大為老服務“一鍵通”的內容和受益面,推動建設養老顧問、兒童福利、康復輔具租賃、精神障礙康復、社區志願服務等套用場景。 4.跨越“數字鴻溝”,保障各類人群服務需求。針對老年人、殘疾人等群體需求特點,加強技術創新,開發提供更多智慧型化簡易產品和服務,解決部分人群運用智慧型技術困難問題。建立完善長效工作機制,及時梳理髮現新情況、新問題,形成社區服務領域跨越“數字鴻溝”的解決方案,切實保障各類群體基本服務需求。 |
(七)加強城鄉社區服務人才隊伍建設
1.持續加強社區服務能力建設。持續加強居村幹部、社區工作者隊伍和社區骨幹隊伍服務能力建設,持續深化社區工作者職業化體系和後備人才庫建設,加強養老顧問、救助顧問、公益顧問、兒童主任、殘疾人工作專職委員等社區服務隊伍建設。引入社區規劃師、社區健康師、社區政工師、康復輔助技術諮詢師、親職教育指導師等專業人士,提升社區服務水平。綜合考慮服務居民數量等因素,合理確定社區工作者配備標準。居委會管轄戶數在500至2000戶的,原則上安排4至11名社區工作者。鼓勵社區工作者隊伍吸納殘疾勞動者就業。完善基層幹部分層分類培訓體系,探索創新常態化疫情防控條件下的“微課堂”等培訓方式,加強對基層黨建、社區協商、物業治理、數位化轉型、防災減災以及應急管理等專業知識和服務技能的培訓,提升開展黨建工作、民眾工作和社區服務工作的能力。提升社會工作者和社會組織帶頭人等基層社區服務隊伍能力,努力建設全國社區工作人才高地。鼓勵城鄉社區工作者學習掌握社會工作專業技能,參加全國社會工作者職業資格評價,到2025年,社區工作者中持證社會工作者占比提高至20%以上。
2.持續拓展社區服務人才發展空間。為社區服務人才拓展發展空間,吸引更多優秀人才到社區發展。開展“最美城鄉社區工作者”評選活動。鼓勵高校畢業生、退役軍人到社區就業創業。健全公共服務領域專業人才到郊區農村工作的激勵保障機制。健全社區工作者職業體系,建立崗位薪酬制度並完善動態調整和職業成長機制,穩步提高居村幹部、社區工作者的薪酬待遇。
四、組織保障
(一)組織領導。各區政府、各街道(鄉鎮)要將本規劃主要任務指標作為民生項目,列入議事日程,定期研究、謀劃和推動。各區要強化主體責任,做好資金統籌、推進實施等工作,夯實基層基礎,各街道(鄉鎮)要做好具體落實工作。建立健全民政、發展改革、規劃資源部門牽頭的規劃實施推進機制,制定規劃實施年度任務清單,跟蹤和督促各項任務落實。各區依照本規劃,結合本地區實際研究制定本地區“十四五”城鄉社區服務體系建設規劃或方案,明確目標任務,細化政策措施,推進規劃落實。域外農場社區服務工作參照本規劃要求實施。
(二)政策保障。按規定落實經費保障,確保社區服務有效覆蓋社會全齡常住人口。完善居民區黨組織服務民眾專項經費和居民委員會工作經費使用管理制度,建立村級組織基本運轉經費合理增長機制,推動形成政府、社會、居村民等共同參與的社區服務資金籌措機制。鼓勵通過慈善捐贈等方式,引導社會資金投向城鄉社區服務領域。強化土地房屋保障政策,切實保障社區綜合服務設施等建設用地。落實城鄉社區服務稅收、公用事業收費、用工保險和社會組織登記等優惠政策。社區服務網點的水、電、氣、熱執行居民生活類價格。
(三)法治支撐。深入貫徹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城市居民委員會組織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村民委員會組織法》《上海市街道辦事處條例》《上海市居民委員會工作條例》《上海市住宅物業管理規定》等法律法規。研究制定社區服務政策規定、社區服務質量綜合評價體系及認證辦法。完善社區志願服務、社會工作專業服務制度。探索建立養老、托育、家政、物業等領域社區服務信用管理體系。推進社區服務標準化建設,鼓勵制定社區服務標準和工作指引,研究制定智慧社區建設標準,完善優質資源下沉機制,加強數據安全管理和居民隱私保護。
(四)考核評估。規劃實施情況納入各區、各街道(鄉鎮)目標責任考核內容,作為改進政府工作的重要依據。堅持試點引路、以點帶面、有序推進,及時總結推廣各區、各街道(鄉鎮)的好經驗、好做法。市民政局、市發展改革委、市規劃資源局牽頭,會同有關部門建立健全規劃實施監測機制,組織開展綜合評估和專項評估,重大事項向市政府報告。
名詞解釋:
1.社區。是指聚居在一定地域範圍內的人們所組成的社會生活共同體,包括城市社區和農村社區兩種基本類型。本規劃所指城鄉社區的地域範圍既包括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轄區,也包括介於街道轄區和居民委員會轄區之間的“片區”、鎮域範圍內的基本管理單元轄區,還包括城市街道辦事處轄區。
2.社區綜合服務設施。是指面向城鄉居民提供社區服務的設施,原則上應能提供以公共服務為主的綜合性服務,包括區級層面、街鎮(鄉)或片區層面、居村層面建設的設施。
3.社區公共服務。是指基層人民政府及其派出機構面向社區,在社區內提供的滿足居民和駐區單位服務需求的就業、救助、健康、安全、文化、教育、體育、社會保障等服務。
4.社區便民利民服務。主要是指各類組織、企業或個人以市場化或公益方式,提供的滿足社區居民和駐區單位服務需求的購物、餐飲、維修、美容美髮、洗衣、家庭服務、物流配送、快遞派送、再生資源回收以及郵政、金融、電信、供銷、燃氣、自來水、電力、產品質量監督等公用事業服務。
5.社區志願服務。是指在社區內,不以獲取報酬為目的,自願以智力、體力、技能等為社區居民和駐區單位提供服務和幫助的公益性活動。
6.15分鐘社區生活圈。在市民慢行15分鐘空間範圍內,完善教育、文化、醫療、養老、體育、休閒及就業創業等服務功能,建設全齡友好城市,形成“宜居、宜業、宜游、宜學、宜養”的社區生活圈。
7.數位化轉型。亦稱城市數位化轉型。是指城市經濟、生活、治理在結構形態、運轉模式和思想觀念向數位化方向整體性、根本性、革命性轉變的過程。
8.社區服務新型基礎設施。是指在社區地域範圍內,以新發展理念為引領,以技術創新為驅動,以信息網路為基礎,面向社區服務高質量發展需要,提供數字轉型、智慧型升級、融合創新等社區服務的基礎設施體系。
9.社區雲。是市委、市政府部署在居(村)層面的集社區管理、民生服務、自治共治、日常辦公等功能為一體的社區治理套用系統。
10.民心工程。是指市委、市政府為解決人民民眾的困難,改善人民民眾生活實施的各類措施和項目。包括舊區改造工程、早餐工程、停車難綜合治理工程、社區養老服務設施建設工程、便民就醫工程、推進既有多層住宅加裝電梯工程、學齡前兒童善育工程、小學生校內課後服務工程、學校體育場館開放工程、農村人居環境最佳化工程、城中村改造工程、長三角政務服務跨省通辦工程、紅色文化傳承弘揚工程等。
11.24小時青年創新生態社區。是指在青年人才集聚的科創中心承載區、雙創示範基地、園區等,圍繞青年人才工作、居住、生活等需求,促進社區園區聯動,提供全天候不打烊的創業支持、交流展示、休閒娛樂等多功能服務的新型社區。
12.社區志願服務站。是依託城鄉社區綜合服務設施、鄉鎮社會工作站設立的,志願者、服務對象和服務項目對接平台,是志願服務力量的匯集地、志願服務供需的集散地、志願服務文化的傳播地、志願服務活動的交流地、志願服務成果的展示地。
13.社區社會組織。是指由本社區為主的社區居民、駐區單位發起成立,在城鄉社區開展為民服務、公益慈善、鄰里互助、文體娛樂和農村生產技術服務等活動的社會組織。社區社會組織按照業務領域,可分為公益慈善類、生活服務類、社區事務類、文體活動類等四個類型;根據規模和活動範圍,可分為註冊社會組織、民眾活動團隊、社區活動小組三個層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