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海洋“十四五”規劃

上海市海洋“十四五”規劃是2021年上海市水務局發布的規劃。

基本介紹

修訂信息,內容全文,內容解讀,總體要求,主要任務,

修訂信息

2021年,上海市水務局發布《上海市海洋“十四五”規劃》。

內容全文

為進一步貫徹落實“海洋強國”戰略,推進上海市海洋工作,根據《上海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遠景目標綱要》《上海市水系統治理“十四五”規劃》,制定本規劃。
一、“十三五”發展回顧
“十三五”期間,著力加強海洋資源科學保護和集約節約利用,推動海洋經濟轉型升級,完善海洋災害防禦體系,為全市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
海洋資源管控紮實有效。出台《上海市加強濱海濕地保護嚴格管控圍填海實施方案》,修訂《上海市海域使用金徵收管理辦法》。嚴格實施海岸線分類保護,實現大陸自然岸線保有率不低於12%的約束性指標。嚴格審批項目用海,推進不動產登記和海域管理工作有序銜接,截至2020年底,總計審批項目用海55宗、確權用海面積5540公頃,徵收海域使用金6.78億元。下放浦東新區和臨港新片區海域使用審批事項。開展海域海島日常監管、用海項目動態監視監測、疑點疑區核查監測。持續開展海洋基礎調查和專項調查,完成圍填海現狀調查,組織實施新一輪大陸海岸線修測,基本掌握重點海域空間資源情況、地形地貌變化和生態環境狀況。建成市區兩級海域動態監視監測管理系統和上海市海島綜合管理平台並投入業務化運行。探索適宜本地特點的海洋生態修復保護技術,完成金山城市沙灘西側、大金山島、奉賢濱海、南匯東灘等區域生態綜合整治修復工程,海洋生態保護修復初見成效。持續實施水生生物增殖放流,保護海洋生態。
海洋經濟發展平穩有序。海洋生產總值從2015年的6759億元到2019年首次突破萬億元,2020年達到9707億元,占全市國內生產總值的25.1%,占全國海洋生產總值的12.1%。基本形成了以臨港和長興島雙核引領,杭州灣北岸產業帶、長江口南岸產業帶、崇明生態旅遊帶協調發展,北外灘、張江等特色產業集聚的“兩核三帶多點”海洋產業布局。海洋先進制造業發展成效顯著,23000TEU超大型貨櫃船、大型液化天然氣運輸船等海洋產品具備較強國際競爭力,“天鯨號”大型絞吸疏浚裝備研發與產業化項目榮獲“2019年度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特等獎。加強海洋經濟頂層設計,推進上海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建設,根據新華—波羅的海國際航運中心發展指數排名,2020年上海位列全球第三。浦東新區和崇明(長興島)分別獲批全國海洋經濟創新發展示範城市和海洋經濟發展示範區。推進長三角海洋經濟高質量一體化發展,滬蘇浙兩省一市多地海洋經濟主管部門簽署合作備忘錄,五個涉海產業園區簽署戰略合作框架協定。完成上海市第一次全國海洋經濟調查,形成全市涉海單位名錄7494家。成功舉辦“世界海洋日暨全國海洋宣傳日”系列活動、“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海洋科普宣傳等活動。
海洋災害防禦保障有力。成功抵禦多個登入本市、影響較大颱風的侵襲,確保了人民民眾生命財產安全和城市平穩有序運行。制訂《貫徹落實<國家海洋局貫徹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推進防災減災救災體制機制改革的意見》工作方案>的實施方案》。落實《上海市處置海洋災害專項應急預案》,完成海洋災害觀測預報、海洋事故監測評估等應急預案修訂。持續開展重點海域、岸段和海島觀測基礎設施建設,進一步提高海洋觀測能力。初步形成預報業務體系,推進精細化預警報能力建設,有效提升海洋預警報能力。完成蘆潮港站、高橋站、石洞口站、金山嘴站4個代表站警戒潮位核定。完成海洋災害承災體調查、市區兩級風暴潮、海嘯等海洋災害風險評估與區劃。組建市區兩級海洋災害信息員隊伍,定期開展災情統計與上報,完成重大海洋災害調查與評估。開展海洋災害防禦知識宣傳和應急演練。在金山區設定了本市首個沿海警戒潮位現場標誌物。
“十三五”期間海洋發展規劃指標和重點任務基本完成,但對標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建設及服務城市經濟社會發展的要求,還存在一定差距。海洋產業發展能級尚需提升,協調推進海洋經濟發展的抓手有待強化;海洋資源瓶頸約束日益突出,海洋生態保護和修復有待加強;海洋防災減災能力尚需提高,海洋災害防禦工作體系有待完善;“關注海洋”的意識還不強,“認知海洋、經略海洋”的綜合管控能力有待提升。
二、“十四五”面臨形勢
海洋發展面臨新機遇新挑戰,海洋經濟加速從傳統向創新體系轉變,海洋資源開發不斷由近及遠、由淺到深,陸海統籌和可持續發展成為全球共識,我國已進入由海洋大國向海洋強國轉變的關鍵階段。“十四五”時期,上海強化“四大功能”、深化“五個中心”建設、要加快形成國內大循環的中心節點、國內國際雙循環的戰略連結,加快建設具有世界影響力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上海海洋發展面臨重大戰略機遇。
中央關於推進建設海洋強國的意見和《全國海洋經濟發展“十四五”規劃》提出了“建設海洋經濟發達,海洋科技領先,海洋生態環境健康優美,海洋安全保障有力,涉海綜合實力強大的中國特色海洋強國”總體目標,並明確要求沿海城市作為責任主體要制定具體落實措施,對“十四五”期間上海海洋工作指明了新方向。
《上海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提出“加快建設具有世界影響力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提升全球海洋中心城市能級,發展海洋經濟,服務海洋強國戰略”“加強長江口、杭州灣北岸等重要濕地、海岸帶及佘山島保護和生態修復”,“大力實施新城戰略”,對“十四五”期間上海海洋發展提出了新任務。
踐行“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的重要理念,落實《中共上海市委關於厚植城市精神彰顯城市品格全面提升上海城市軟實力的意見》要求,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提升人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彰顯城市海洋軟實力,弘揚城市精神品格,對“十四五”期間上海海洋發展提出了新要求。
三、“十四五”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海洋強國戰略,把握“一帶一路” “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機遇,圍繞“五個中心”建設,以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創造高品質生活、實現高效能治理為導向,提升海洋產業能級和核心競爭力,切實保護和利用海洋資源,加強海洋生態文明建設,增強海洋災害防禦能力,提升全球海洋中心城市能級,加快建設現代海洋城市。
(二)基本原則
1.陸海統籌,區域聯動
統籌陸域、海域空間布局,促進陸海空間布局、產業發展、要素配置、資源開發、生態環境保護等方面全方位協同發展。以科技創新推進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以區域協調發展為重點,利用海陸雙向開放的區位優勢,服務區域一體化發展。
2.生態優先,綠色發展
嚴格圍填海管控,嚴守生態紅線,堅持依法管海,堅持生態用海,加強海洋生態保護,發展海洋碳匯,構建綠色友好、生態和諧的海洋環境。
3.以人為本,安全韌性
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始終把確保人民民眾生命安全放在首位,充分發揮水務海洋體制優勢,加強海洋災害全過程風險管理,不斷提高海洋災害防禦綜合能力。
(三)規劃目標
到“十四五”末,海洋資源管控科學有效、海洋生態空間品質不斷提高、海洋經濟質量效益顯著提升、海洋災害防禦能力大幅增強、民生共享水平進一步改善,全球海洋中心城市能級穩步提升。
海洋資源管控科學有效。強化海域海島監督管理,提高數位化治理水平。進一步摸清全民所有海洋資源資產家底,有效保護和集約利用海洋資源。與陸域、流域相協同的海洋資源利用、生態保護機制更加健全。
海洋生態空間品質不斷提高。全面落實海洋生態紅線保護管控,大陸自然岸線保有率不低於12%(約束性指標),海洋(海岸帶)生態修復面積不低於50公頃(約束性指標),海洋生態質量持續改善,海洋碳匯能力和海洋綠色發展水平不斷提升。
海洋經濟質量效益顯著提升。全市海洋生產總值達到1.5萬億元左右(預期性指標),高端海洋裝備、海洋生物醫藥等海洋新興產業規模不斷壯大。海洋科技支撐引領作用進一步提升,海洋創新要素不斷集聚,新增海洋科技創新功能性平台不少於3個(預期性指標)。
海洋災害防禦能力大幅增強。海洋災害觀測預報水平不斷提升,新建海洋觀測浮標8套(約束性指標)。海洋災害風險防控能力不斷增強,海洋災害應急處置水平進一步提升。新建海洋減災綜合示範區(社區)不少於5個(預期性指標),提升公眾海洋災害防禦意識。
民生共享水平進一步改善。公眾親海空間進一步拓展,整治修復親海岸線6公里以上(預期性指標),滿足公眾對高品質濱海空間的需求。新增海洋意識教育基地不少於3個(預期性指標),提高公眾海洋意識。
上海市海洋“十四五”規劃
十四五、.JPG
指標定義和測算方法:1.海洋生產總值(GOP):海洋生產總值是按市場價格計算的海洋經濟生產總值的簡稱,指涉海常住單位在一定時期內海洋經濟活動的最終成果,是海洋產業及海洋相關產業增加值之和。2.海洋科技創新功能性平台:以專業的科研能力研發海洋共性技術和關鍵技術、提供智庫服務、促進成果孵化、輻射帶動海洋產業發展。3.大陸自然岸線保有率:大陸自然岸線長度占大陸岸線總長度比例,以百分比計。4.海洋(海岸帶)生態修復面積:實施海域生態修復工程的海域,以面積範圍測算。5.海洋減災綜合示範區(社區):在海洋災害管理的各個階段採取措施降低災害風險和減輕災害損失的具有示範性的區域。6.海洋觀測浮標:錨泊在特定海區對水文、氣象等要素進行定點、自動、長期、連續觀測並定時傳送資料的浮標。7.親海岸線:具有親海功能,不需依據特殊手段即可到達,可供公眾親海、嬉水、遊憩的生態或生活岸線。8.海洋意識教育基地:具有豐富的海洋教育資源和顯著的海洋宣教功能,面向全社會開展海洋意識宣傳教育的活動場所。
四、“十四五”主要任務
(一)高水平保護利用海洋資源
1.加強海洋資源空間管控
堅持陸海統籌,統籌生態生產生活空間布局、資源供給、生態環境保護,協同編制上海市海岸帶綜合保護與利用規劃,納入國土空間規劃“一張圖”,推進基於生態系統的海岸帶綜合管理。實施海岸線分類分段精細化管控,強化岸線兩側陸海統籌管控。嚴守海洋生態保護紅線,嚴格管控圍填海,加快妥善處理圍填海歷史遺留問題,節約集約利用海域資源,最佳化調整用海結構,實施海域分類分區管控。保護和合理利用海島資源,加強無居民海島嚴管嚴控。探索按照海域水面、水體、海床、底土分別設立使用權。加強金山三島自然保護區及重要濱海濕地等生態空間保護。拓展自然、生態、開放、遊憩的公眾親海韌性空間,服務構建世界級海灣生活區。
2.系統開展海洋調查監測
建立健全海洋基礎調查技術標準和評價指標體系,完善海洋綜合調查、專項調查和應急調查工作機制,強化調查全過程質量管控。加強海洋綜合調查,常態化開展海岸帶、海域、無居民海島及低潮高地基礎調查、海洋生態預警監測、海上風電用海生態影響後評估,動態掌握和分析評估海洋資源家底、海洋生態家底、海底地形地貌特徵、濱海濕地植被資源、海底沖淤過程和地形演變趨勢等狀況,研究生態保灘護岸措施。提升海洋突發事件、海洋災害應急調查監測能力。
3.強化海域資源集約節約利用
持續深化海洋行政審批“放管服”及“一網通辦”改革工作,最佳化審批流程,提高審批效率。完善海域海島權屬管理和有償使用制度、無居民海島使用金徵收和管理規定。探索建立海砂採礦權和海域使用權“兩權合一”招拍掛出讓機制。圍繞統籌推進自然資源資產產權制度改革,實施海洋自然資源資產清查,建立核算評價制度,開展實物量統計和價值量核算。開展海洋資源所有權委託代理機制試點,編制市區兩級代理履行所有者職責的海洋自然資源清單,協同開展海域、無居民海島確權登記,依據委託代理權責依法行權履職。支撐國際航運中心建設,積極保障海上交通通道、海纜、東海大橋二橋、液化天然氣站線擴建,金山、奉賢、南匯、東海大橋區域海上風電場等重大戰略、重要基礎設施、旅遊親海和生態保護項目用海。研究海洋綜合保障基地建設方案並適時建設。
4.提升海域海島監管數位化水平
綜合運用5G、人工智慧、遙感監測、無人機、無人船等多種技術手段,健全立體化監管體系,有效提高監管水平。完善海域海島海岸線監視監控、預報監測、災害應急處置等設施設備及動管基地建設,進一步提升監管能力。加強平台建設和信息匯聚,對核心業務進行重構和流程再造,構建海洋數位化綜合監管場景,豐富海洋管理專題屏建設場景,依託“一網統管”強化與涉海行業單位的業務協同。加強市區兩級分工協作,完善海域海島監督管理、執法信息聯動機制,形成監管工作合力。
5.統籌推動海洋綠色低碳發展
發展海洋碳匯,構建海洋碳匯調查監測評估業務化體系,定期開展海洋碳匯本底調查和碳儲量評估,掌握海域碳源碳匯格局;加強海洋固碳機制、增匯途徑等碳匯技術研發;識別和劃定藍碳生態系統增匯適宜區,以海洋生態保護修復等為載體提升海洋固碳能力,推進藍碳增匯,開展海洋生態修復碳匯關鍵技術示範套用和成效監測評估;協同構建海洋碳匯計量核算體系,研究開展藍色碳匯交易試點。推進海洋產業綠色低碳發展,鼓勵發展海洋清潔能源、開發深遠海資源,支持海洋可再生能源開發利用,初步建成長江口外北部、長江口外南部、杭州灣及深遠海域海上風電基地布局。推動海洋生產方式綠色低碳轉型,鼓勵通過技術革新降低傳統海上作業能耗。
6.積極推進海洋生態保護修復
以“雙重”規劃為引領,嚴格保護自然岸線,逐步修復受損退化的生態系統,著力提升海岸帶生態服務功能、濱海濕地生態品質和碳匯能力,構建陸海一體、生態減災協同的海岸空間,提升海域海島生態功能。推動市區兩級落實海洋生態保護修復責任,探索建立海洋生態保護修復項目儲備和資金投入機制。建立完善海洋生態修複評估制度,加強涉海涉島規劃銜接,編制出台海洋生態保護修復行動方案。堅持保護優先、系統修復的原則,開展海洋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實施“藍色海灣”、海岸帶生態保護修復工程,重點推進佘山島領海基點、臨港濱海、金山濱海濕地、奉賢華電灰壩岸段海洋生態保護修復項目,開展金山三島潮間帶海洋生態保護修復項目前期工作並適時啟動建設。
(二)高質量推動海洋經濟發展
1.培育海洋經濟發展新動能
以實施臨港新片區、崇明長興島國家海洋經濟創新示範工作為契機,推進構建以新型海洋產業和現代海洋服務業為主導的現代海洋產業體系。重點支持面向未來的新型海洋產業,協同推進深遠海資源勘探開發、深潛器、海水利用、海洋風能和海洋能等高端裝備研發製造和套用;推動現代信息技術與海洋產業深度融合,支持發展海洋信息服務、海底數據中心建設及業務化運行。推動建設全國規模最大、產業鏈最完善的船舶與海洋工程裝備綜合產業集群。建設海洋產業綜合服務平台,實施重點涉海企業聯繫制度,強化政策、金融等產品和信息供給,協同研究海洋產業發展政策,鼓勵金融機構和涉海企業探索設立海洋產業發展投資基金,引導市場要素集聚,形成一批創新能力強的涉海龍頭企業,培育壯大一批“專精特新”涉海中小微企業。
2.最佳化藍色經濟空間布局
完善“兩核一廊三帶”的海洋產業空間布局,助力海洋產業結構最佳化和能級提升。提升兩核——臨港新片區、崇明長興島兩大海洋產業發展核,集聚發展高端海洋產業集群,引導海洋產業鏈創新鏈深度融合,打造上海提升全球海洋中心城市能級核心承載區,提升國際化水平和輻射能力。培育一廊——依託陸家嘴航運金融、北外灘和洋涇現代航運服務、張江海洋藥物研發、臨港海洋研發服務等地發展基礎,加強調查研究,支撐海洋產業政策規劃編制和實施,培育海洋現代服務業發展走廊。最佳化三帶——杭州灣北岸產業帶、長江口南岸產業帶、崇明生態旅遊帶。依託臨港、奉賢、金山發展海洋裝備研製、海洋藥物研發、海洋特色旅遊,最佳化提升杭州灣北岸產業帶發展能級;依託吳淞、外高橋等地發展郵輪產業、船舶製造、航運服務,推動長江口南岸產業帶轉型升級;依託崇明世界級生態島建設,大力發展海島旅遊、漁港經濟。
3.提升海洋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成效
充分發揮臨港新片區、崇明長興島國家海洋經濟創新示範效應,聚焦“政產學研金服用”,協同推動涉海科研院所、高校、企業科研力量最佳化配置和資源共享,推進海洋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創建海工裝備創新聯盟、海洋新能源產業聯盟,推進海洋產業基礎高級化、創新鏈產業鏈供應鏈現代化,服務海洋“製造”向“智造”“創造”轉型。支持海洋國家實驗室、海洋科技創新院士工作站、海洋裝備及材料研究中心、海洋綜合試驗場等功能平台建設,重點突破海洋智慧型裝備、深遠海勘探開發、極地考察、海洋新材料、海洋生物醫藥等領域“卡脖子”技術,推動北鬥技術、生物技術、信息技術、新材料、新能源等創新技術和成果套用于海洋資源保護開發。
4.拓展海洋開放合作領域
積極融入“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發展”戰略,協同推進長三角區域海洋產業高質量發展,加強沿海城市海洋經濟溝通協調,引導海洋產業園區開展涉海企業技術交流、資本對接、海洋科創平台跨區域共建共享,共同舉辦海洋文化交流活動。發揮海洋城市門戶功能,積極服務“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和全球海洋治理,參與中歐藍色夥伴關係等重大海洋國際合作項目,開展相關戰略、規劃、機制研究,為構建海洋命運共同體貢獻“上海智慧”。加強海洋科教合作,參與“聯合國海洋科學促進可持續發展十年”中國行動。依託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論壇、中國海洋經濟博覽會等平台,引導涉海企業參與海洋高技術領域國際競爭與合作。
5.提升海洋經濟運行監測和研判能力
加強市、區兩級海洋經濟運行監測與評估能力建設。深入推進統計部門、涉海管理部門數據共享共用,建立海洋經濟活動單位名錄庫定期更新機制、本市海洋經濟統計調查制度,持續完善海洋生產總值核算技術方法,重點推進區級海洋生產總值核算,探索建立海洋經濟發展示範區海洋經濟統計核算標準體系,提升海洋經濟運行監測信息化水平。強化海洋經濟分析研判和發展政策措施研究,及時、準確把握海洋經濟發展趨勢,推進海洋經濟信息產品供給。構建現代海洋城市發展評價體系,編制發布上海現代海洋城市發展藍皮書。
(三)高標準提升海洋災害防禦能力
1.推進海洋觀測站網建設
編制海洋觀測網中長期規劃,基本形成由岸基、海基和空基組成、覆蓋重點海域、岸段和海島的海洋觀測網,增強海洋立體感知能力。推進重點海域的海上浮標、海床基觀測系統和X波段雷達建設,擴大海洋觀測範圍,增加觀測站分布密度,提升觀測精度。推進無人機和衛星遙感觀測,增強空中動態觀測能力。完善海洋觀測站常態化運維機制,加強事前、事中和事後監管,保障海洋觀測系統正常運行。
2.強化海洋預警預報服務能力
強化海面風、浪、潮、流等基礎要素預報,大力拓展目標精細化預報,深化災害預警和突發事件應急預報。繼續探索目標精細化預報服務,面向重點濱海旅遊區、危化品碼頭等環境風險大的關鍵目標,提供精細化預報產品,滿足社會民生服務需求。建設海洋應急預警報輔助系統,應對海上突發事故。
3.加強海洋災害風險防控能力
逐步完善統一領導、分級負責、屬地管理的海洋災害防禦工作機制,強化沿海各級政府海洋災害防禦主體責任。牢固樹立綜合減災理念,加強海洋災害防禦和防汛防台業務協同,深化海洋同防汛、應急、海事、氣象等部門協調合作。探索海洋災害風險和隱患發現識別應對技術方法,開展海洋災害風險普查,更新海洋災害承災體資料庫,全面摸清海洋災害風險隱患底數和防災減災救災能力現狀,建立海洋災害隱患管控清單和定期排查巡查機制。深化海洋災害風險評估與區劃,加強風險區劃成果在相關規劃中的套用,研究完善沿海區域防禦措施,提升臨港新片區和長興島等重點區域防禦能力;研究海洋重點防禦區管理制度,探索劃定海洋災害重點防禦區。積極應對全球氣候變化,開展海平面上升等緩發性海洋災害致災機理研究,提出應對措施。探索海洋災害巨災保險在海洋災害風險防範、損失補償、恢復重建等方面的套用。
4.提升海洋災害應急處置能力
開展赤潮、鹹潮等突發性海洋事件應急監測,健全海洋災害應急處置預案體系。加強沿江沿海海洋災害監測、調查、評估和預警,建設完善海洋災害防禦綜合信息服務平台,整合海洋觀測、預警發布、災情報送、風險評估與區劃等業務系統,實現與防汛防台系統數據共享,不斷提高海洋災害防禦支撐能力。健全海洋災害調查與評估工作機制,建立“市-區-鎮”三級災情信息員隊伍,提升災情統計報送的準確性和時效性。探索建設海洋減災綜合示範區(社區),建立市區兩級海洋災害應急救災物資儲備機制,在沿海社區、漁港、旅遊區等人口聚集區設立海洋災害警報信息接收和播發設施,合理設定沿海警戒潮位現場標誌物。加強海洋災害風險的宣傳教育,定期組織海洋災害防禦演練、技能培訓、知識宣傳,提升公眾自救互救能力。
(四)高效能服務重點區域發展
1.服務臨港新片區高品質發展
推進臨港新片區依託海洋創新園等載體,瞄準全球海洋科技發展前沿,圍繞“海洋+智造”主線,聚焦海底探測與開發、極地海洋、海洋智慧型裝備、海洋生物醫藥等領域,著力打造藍色產業集群。鼓勵臨港新片區生命藍灣發展海洋生物醫藥,探索建立海洋基因庫。依託高校、臨港海洋高新技術產業化基地,協調推進國家海底觀測網臨港基地、海上試驗場等海上設施建設。聚焦海洋基礎數據及海洋產業數據,支持建設全球海洋大數據平台。做好東海大橋風電場二期升級擴建4萬千瓦、三期10萬千瓦、南匯60萬千瓦海上風電場工程用海保障。開展格線化風暴潮、災害性海浪等災害預警報系統建設,為重點保障目標提供精細化預報服務。探索海洋災害重點防禦區劃定先行先試。加強陸海統籌,實施濱海海洋生態保護修復,構建高品質親海岸線,打造南匯新城“湖海相融,開放共享”的濱海生活空間。
2.服務長興海洋裝備島創新發展
協調推進崇明(長興島)海洋經濟發展示範區建設,聚焦海工裝備產業發展模式創新,協調推進海洋科技創新示範基地、海洋裝備協同創新園建設,打造海洋裝備產業集群,重點發展高端船舶、海洋工程裝備產業,提升海洋裝備智慧型製造水平。以深海重載作業集成攻關大平台為依託,服務現代化海洋裝備研究中心建設,不斷增強船舶海工裝備領域共性基礎技術、核心關鍵技術、前瞻先導性技術等研發能力。探索創新海洋產業投融資體制,鼓勵政府支持的融資擔保機構、涉海企業設立海洋產業發展投資基金;積極爭取有關部門支持,探索設立海洋產業創新發展專項資金。提升橫沙漁港,推進國際漁業貿易中心建設。打造高水平低碳島,加快構建綠色低碳發展體系。
五、保障措施
(一)完善協調推進機制
依託長三角區域合作發展機制框架,加強沿海城市政府部門海洋事務溝通協商,深化長三角區域海洋經濟、海洋科技創新、海洋資源保護利用、海洋災害防禦等領域的戰略合作。加強與涉海部門、沿海區的業務協作和資源信息共享,對綜合性強、涉及面廣的重大海洋事項進行協同處置、聯合推動,形成發展合力。
(二)創新資金籌措機制
探索建立海洋生態保護修復、海洋資源管控等項目儲備機制,積極爭取國家及市區各類專項資金支持。拓展投融資渠道,逐步建立和完善多元化、多層次、多渠道的涉海項目投入機制。鼓勵金融機構加大對海洋公共基礎設施等項目的信貸支持。研究海洋生態保護修復和海洋資源管控等相關資金支持政策。
(三)加強人才建設和科技支撐
依託高等院校、國家駐滬涉海機構和研究院所,注重創新型、套用型、技能型人才培養,打造高素質、專業化的海洋專業人才隊伍,助力建設水務海洋發展智庫。加強海洋經濟運行監測評估、海域海島資源調查評估、海洋生態修復、海洋災害防禦等重點領域的關鍵技術研究,積極爭取國家重大海洋類科技項目落戶上海,帶動相關上下游產業集聚和發展。
(四)強化海洋教育和公眾宣傳
舉辦“世界海洋日暨全國海洋宣傳日”系列活動,加強海洋意識教育基地建設,依託涉海展館開展海洋主題展覽,推動海洋知識進學校、進課堂,支持舉辦海洋主題論壇。充分利用網際網路、新媒體等各類媒介,引導全社會共同關心海洋、認識海洋,積極引導公眾為海洋發展建言獻策。

內容解讀

總體要求

1.基本原則
①陸海統籌,區域聯動
②生態優先,綠色發展
③以人為本,安全韌性
2規劃目標
到“十四五”末,全球海洋中心城市能級穩步提升
①海洋資源管控科學有效
②海洋生態空間品質不斷提高
③海洋經濟質量效益顯著提升
④海洋災害防禦能力大幅增強
⑤民生共享水平進一步改善

主要任務

(一)高水平保護利用海洋資源
1.加強海洋資源空間管控
①編制上海市海岸帶綜合保護與利用規劃②實施海岸線分類分段精細化管控③探索海域立體分層設權
2.系統開展海洋調查監測
①開展無居民海島和低潮高地基礎調查②開展海域資源底數調查③開展海洋生態預警監測
3、強化海域資源集約節約利用
①推進海洋資源資產清查試點②推進海洋自然資源所有權委託代理試點③保障重大戰略、重要基礎設施項目用海④研究海洋綜合保障基地建設方案並適時建設
4、提升海域海島監管數位化水平
①健全海域海島立體化監管體系②依託“一網統管”強化海域海島監管③形成市區海域海島監管工作合力
5、統籌推動海洋綠色低碳發展
①構建海洋碳匯調查監測評估業務化體系②研究開展藍色碳匯交易試點③推進海洋產業綠色低碳發展
6、積極推進海洋生態保護修復
①推進佘山島領海基點海洋生態保護修復項目②推進臨港濱海海洋生態保護修復項目
③推進奉賢華電灰壩岸段生態修復項目④推進金山濱海濕地生態保護修復項目⑤推進金山三島濕地潮間帶生態修復項目
(二)高質量推動海洋經濟發展
1.培育海洋經濟發展新動能
①推進構建現代海洋產業體系
②推動建設船舶與海洋工程裝備綜合產業集群③建設海洋產業綜合服務平台
④探索設立海洋產業發展投資基金
2最佳化藍色經濟空間布局
①提升臨港新片區、崇明長興島兩大海洋產業發展核
②培育海洋現代服務業發展走廊
③最佳化杭州灣北岸產業帶、長江口南岸產業帶、崇明生態旅遊帶
3.提升海洋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成效
①服務海洋“製造”向“智造”“創造”轉型②支持海洋國家實驗室等平台建設
③突破海洋智慧型裝備等領域“卡脖子”技術
4.拓展海洋開放合作領域
①積極融入“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發展”戰略②積極服務“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和全球海洋治理
③加強海洋科教合作
5.提升海洋經濟運行監測和研判能力
①加強市、區兩級海洋經濟運行監測與評估能力建設
②開展海洋經濟分析研判和發展政策措施研究③編制發布上海現代海洋城市發展藍皮書
(三)高標準提升海洋災害防禦能力
1.推進海洋觀測站網建設
①編制海洋觀測網中長期規劃
②推進海上浮標、海床基觀測系統和X波段雷達建設
③完善海洋觀測站常態化運維機制
2.強化海洋預警預報服務能力
①深化海洋災害預警和突發事件應急預報②探索重點目標精細化預報服務
③建設海洋應急預警報輔助系統
3.加強海洋災害風險防控能力
①完善海洋災害防禦工作機制②開展海洋災害風險普查
③探索劃定海洋災害重點防禦區
4.提升海洋災害應急處置能力
①開展突發性海洋事件應急監測②健全海洋災害調查與評估工作機制③探索建設海洋減災綜合示範區(社區)④定期組織海洋災害防禦演練和知識宣傳
(四)高效能服務重點區域發展
1.服務臨港新片區高品質發展
①打造“海洋+智造”藍色產業集群②推進國家海底觀測網臨港基地建設③支持建設全球海洋大數據平台
2服務長興海洋裝備島創新發展
①打造海洋裝備產業集群
②探索創新海洋產業投融資體制③推進國際漁業貿易中心建設
保障措施
(一)完善協調推進機制
(二)創新資金籌措機制
(三)加強人才建設和科技支撐
(四)強化海洋教育和公眾宣傳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