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陽市海洋經濟發展“十四五”規劃

《揭陽市海洋經濟發展“十四五”規劃》已經揭陽市人民政府六屆109次常務會議審議同意,揭陽市人民政府於2021年12月31日印發,請認真組織實施。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揭陽市海洋經濟發展“十四五”規劃
  • 頒布時間:2021年12月31日
  • 發布單位:揭陽市人民政府
全文,

全文

前 言
  海洋是高質量發展戰略要地,進一步關心海洋、認識海洋、經略海洋,對揭陽經濟社會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十四五”時期是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之後,乘勢而上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進軍的第一個五年,也是揭陽海洋經濟發展的關鍵五年。
  揭陽位於廣東省東南部,地處粵港澳大灣區與海西經濟區的地理軸線中心,是“一帶一路”與我國東南沿海地區的交匯地。海洋經濟是揭陽國民經濟體系中的新支柱,編制海洋經濟發展“十四五”規劃,對於積極謀劃揭陽市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突出重點平台、重點區域、重點項目,奮力建設宜居宜業宜游的活力古城、濱海新城,打造沿海經濟帶上的產業強市,具有重要意義。
  本規劃依據國家海洋經濟總體部署和《廣東省海洋經濟發展“十四五”規劃》《揭陽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等編制,是揭陽市“十四五”重點專項規劃。規劃範圍包括揭陽市人民政府管轄海域及陸域,東接汕頭、潮州,西連汕尾,南瀕南海,北鄰梅州。全市陸地面積5240.5平方千米,海域面積1338.2平方千米,海岸線長136.9千米,其中惠來縣海岸線長111.5千米。規劃年限為2021年到2025年,展望到2035年。
  一、發展基礎
  (一)“十三五”發展回顧
  “十三五”期間,我市認真貫徹落實國家、省重大戰略部署,牢固樹立和踐行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發展理念,加快推動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
  海洋經濟實力進一步增強。2020年全市海洋生產總值約300億元,較2016年增長了20.9%,基本形成以臨港石化、臨海能源、海洋旅遊、海洋漁業、海洋交通運輸為主的現代海洋產業體系。加快建設揭陽濱海新區,粵東新城聯動惠來老城、大南海石化工業區和惠來臨港產業園(即“一城兩園”)開發建設取得明顯成效,為打造沿海經濟帶上的產業強市奠定發展基礎。加快推進靖海古城、神泉旅遊小鎮、粵東新城神泉灣文旅項目等重點項目,打造“娛樂海洋”品牌。大力發展特色漁業,惠來縣已成為我省規模最大的工廠化鮑魚養殖基地。依託惠來沿海深水岸線資源和榕江航道資源優勢,已初步形成方式齊全、橫縱交錯,覆蓋率廣的“水陸空鐵”立體大交通發展體系和現代化綜合交通運輸格局。2020年全市港口貨物吞吐量達2370萬噸。
  臨海能源產業集聚優勢逐漸顯現。中石油廣東石化煉化一體化項目納入國家石化產業規劃布局,同步引進吉林石化ABS、崑崙能源LNG等產業鏈配套項目,總投資達830億元。初步形成海上風電產業全生命周期布局,涵蓋科研、製造、總裝、運維、回收等環節。已核准海上風電總裝機容量640萬千瓦,國電投90萬千瓦海上風電項目、中廣核近海深水區海上風電項目、GE海上風電機組總裝基地等配套項目正加快推進建設。
  海洋科技創新能力進一步提升。以企業為主體、科研創新平台為載體,加強技術研發攻關。大力支持廣東省水產苗種開口飼料企業重點實驗室、廣東越群水產動物苗種繁育及飼料研發技術體系院士工作站、揭陽市海洋生物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等創新平台建設。“揭陽市水產養殖產業協同創新提升工程”“廣東越群海洋生物科技研究院建設”等多個項目成功獲省市級科研項目立項。廣東越群海洋生物研究開發有限公司的“重要海水魚類種苗開口飼料研發及套用”“高效環保蝦苗開口飼料的研發與套用”兩項科技成果處於國際領先水平。近五年來,全市申報海洋藥物和生物製品類科技項目並獲立項支持9項。
  海洋生態環境進一步改善。穩步推進海洋生態文明建設,築牢生態安全螢幕障。全市近岸海域污染防治工作紮實有效,2020年,近岸海域優良(一、二類)水質面積比例達到99.7%,大陸自然岸線保有長度達到70.53公里。提高海洋生物多樣性,保護重要物種種質資源,多次組織開展海洋生物資源增殖放流活動。印發《揭陽市生態環境局入海排污口設定備案制度》,規範入海排污口管理。加強海水養殖污染防控,已劃定海水養殖區4061公頃,符合《揭陽市海洋功能區劃(2015-2020年)》的要求。
  海洋綜合管理進一步最佳化。編制實施了《揭陽市海洋功能區劃(2015-2020)》等專項規劃,科學謀劃揭陽濱海新區建設,最佳化海岸線利用和海洋產業布局,科學合理開發利用海洋資源。全面落實國家《海岸線保護與利用管理辦法》《圍填海管控辦法》等法律法規,加大管控力度,嚴格控制圍填海,全市獲國家、省確權圍填海項目4宗,圍填海指標和自然岸線控制指標均未突破省下達控制指標。組織開展海島普查、登記,編印《惠來縣海島名錄》,立碑海島10個。認真落實海監“三巡”制度,保持高壓態勢,組織實施“海盾”“碧海”等專項執法行動,嚴厲查處違法違規用海用島行為。
  同時,我市海洋經濟發展也面臨一些問題:
  海洋科技創新能力有待增強。海洋科研實力比較薄弱,海洋科技項目集中在海洋生物領域,海上風電、海洋工程裝備製造等產業關鍵共性技術自主創新供給不足。從事海洋研究與開發的科研機構數量較少,海洋科技產學研一體化創新機制尚未成熟,海洋科技成果轉化能力有待提升。海洋人才匱乏,缺乏高層次的海洋科技人員、高素質管理人員以及創新型科技領軍人才。
  海洋產業結構有待最佳化。臨海能源、濱海旅遊業、海洋漁業和海洋交通運輸業得到一定的發展,但海洋生物醫藥、海洋工程裝備等海洋新興產業發展潛力尚未充分釋放,在海洋生產總值中占比較小。海洋優勢產業輻射帶動效益不明顯,臨港石化等產業鏈延伸拓展能力不足,海洋旅遊等資源開發利用滯後;海洋新興產業集聚程度較低,創新投入不足,海洋生物產品附加值低,海洋裝備製造缺乏市場競爭力。
  海洋資源開發利用效率有待提高。岸線、港口等優勢資源的開發利用程度較低。海洋資源開發利用活動集中在海岸帶和近海海域,加大與海洋生態保護修復的矛盾。海洋資源立體化開發的能力有待提高。惠來作為揭陽主要沿海縣,產業基礎薄弱,主要以傳統海洋捕撈和海水養殖等為支柱產業,同時海洋捕撈和海水養殖發展粗放,需要加快轉型升級。
  涉海基礎設施和配套設施有待完善。現代化港口集疏運體系不健全,沿岸港口的基礎設施較弱。漁業基礎設施投入不足,沿海漁港防風抗災能力不強。漁政海監執法裝備較差,漁政海監船艇功率小,制約了海域、漁場執法管理範圍。海洋公共服務體系建設滯後,漁港泊位不足,基層技術推廣網路、水產種苗場建設、魚病監測等配套設施不夠完善。海洋災害預警預報設施建設相對滯後。
  (二)“十四五”面臨形勢
  “十四五”時期,揭陽海洋經濟發展面臨機遇:
  ——從國際形勢看,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廣泛賦能壯大海洋優勢產業、培育海洋新興產業。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技術、新材料技術、智慧型製造技術等不斷取得突破,逐漸與各行各業深度融合,正在深刻改變著人們生產生活方式。搶抓新一輪科技創新發展機遇,推動5G、大數據、人工智慧、物聯網等技術“賦能”製造業發展,有助於加快推進揭陽海洋漁業、臨港工業等優勢產業向價值鏈高端邁進。
  ——從國內形勢看,“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為海洋經濟發展提供廣闊空間。我國正處於加快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生產要素在全球範圍內重組和流動不斷加快,內需潛力不斷釋放,消費能力不斷升級,市場空間龐大。隨著粵港澳大灣區和深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重大戰略深入實施,“一帶一路”國際合作持續推進,海洋在暢通國內外連線、打造新發展格局戰略支點的地位更加突出。揭陽作為粵港澳大灣區及閩粵經濟區的連線紐帶,緊緊把握“雙循環”下的開放機遇,將為揭陽深挖國內市場潛力、集中集約利用海洋資源要素、保持海洋經濟健康發展提供新思考、新路徑。
  ——從省市形勢看,重大戰略政策疊加為海洋經濟發展注入新動力。《廣東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作出積極拓展藍色發展空間、全面建設海洋強省的規劃設計,為揭陽做好新時期海洋工作指明了方向。“雙區”引領、“雙城”聯動不斷增強,“一核一帶一區”區域發展格局加快構建,為揭陽積極對接粵港澳大灣區和沿海經濟帶建設提供新空間。省委賦予揭陽“建設宜居宜業宜游活力古城、濱海新城,努力打造沿海經濟帶上的產業強市”的新發展定位,為揭陽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指明了方向。
  同時,揭陽海洋經濟發展也面臨嚴峻挑戰:
  ——海洋經濟開放合作與外部環境複雜性上升的矛盾顯現。中美戰略博弈日益加劇,疊加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全球經貿形勢不確定性增加,保護主義、單邊主義蔓延,這將對揭陽在全球範圍內引進技術、資本和培育海洋新興產業帶來嚴峻挑戰。
  ——高端人才集聚度與城市綜合承載力的矛盾顯現。揭陽市海洋產業發展正處於海洋傳統產業升級與海洋新興產業培育發展的轉換期,產業能級提升對高端人才需求較大。但是,當前揭陽市經濟、基建、教育、醫療等發展水平仍相對落後,嚴重製約了對高端人才要素的吸引與集聚能力,對揭陽促進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帶來一定挑戰。
  總體來看,揭陽仍處於重要戰略機遇期,經濟穩中向好、長期向好的基本趨勢沒有改變。要增強機遇和風險意識,用好新的戰略機遇,著力做好傳統產業升級與新興產業培育“兩篇大文章”,解決好應對全球不穩定性、不確定性增強與產業鏈、供應鏈穩定發展等多對矛盾,在危機中育新機、於變局中開新局,在廣東海洋強省建設中提升位勢。
  二、總體要求和發展目標
  (一)指導思想
  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歷次全會精神,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以推動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為主題,牢牢把握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帶來的戰略機遇,積極搶抓加快構建高質量“一核一帶一區”區域發展格局的新機遇,以高標準、高質量、高定位的要求,做大做強揭陽臨海產業集群,進一步強化海洋科技創新策源作用,拓寬海洋領域開放合作,提升海洋綜合治理能力,建設宜居宜業宜游的活力古城、濱海新城,努力打造沿海經濟帶上的產業強市。
  (二)基本原則
  堅持創新驅動。全面提升海洋科技創新能力,最佳化創新要素配置,充分激發人才的創造力,著力突破關鍵核心技術,加快把創新成果轉為現實生產力,提升科技創新在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中的支撐和引領作用。
  堅持陸海統籌。高效利用陸海資源,推動港-產-城聯動發展。切實統籌生產、生活、生態空間,促進陸海資源要素合理流動,強化港口集疏運、產業園區建設、城市中心城區提質發展有機協調,實現陸海產業鏈有效整合。
  堅持築基強鏈。圍繞港口、交通、產業園區和技術等領域,加強海洋基礎設施建設,搶先布局海洋數字產業等潛力產業,提升產業鏈供應鏈的競爭力。全面開展強鏈、補鏈、延鏈,鍛造供需對接中的關鍵鏈條,以園區為紐帶,引導海洋產業集聚發展。
  堅持綠色發展。貫徹落實國家“碳達峰”“碳中和”戰略部署,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加強陸海污染防治和海洋生態保護修復,促進人海和諧,推動海洋經濟可持續發展。
  堅持開放合作。全面開展更深層次改革、更高水平開放新探索。加強汕潮揭都市圈合作建設,深入拓展海峽西岸經濟區、“一帶一路”等區域合作新空間。堅持以開放促發展,完善產業共建的模式和合作機制,提升海洋經濟綜合效能。
  (三)總體定位
  推動揭陽建設宜居宜業宜游的活力古城、濱海新城,打造沿海經濟帶上的產業強市。突出陸海統籌、港產城聯動,聚焦高質量發展,在更好利用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中塑造發展新優勢。聚力“一城兩園”,推動海洋資源和高端要素集聚,加快建設濱海新區。具體戰略目標為打造國家級臨海產業重要集聚區、全省海洋文旅創新示範城市、粵東海洋經濟開放合作示範區。
  國家級臨海產業重要集聚區。發揮大南海石化工業區、惠來臨港產業園等重大發展平台優勢,最佳化提升海洋傳統產業,積極培育海洋新興產業,通過建鏈、補鏈、延鏈、強鏈,完善產業配套,培育一批有影響力的龍頭企業,壯大企業群體。突出海洋生物、海上風能、海洋空間等資源的集聚度和互補性,重點打造海上風電、綠色石化產業、海洋生物與現代漁業集聚區,建設廣東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示範區,構築沿海經濟帶新支柱。
  全省海洋文旅創新示範城市。以文旅一體理念,深入挖掘全市海洋文化和旅遊資源,推進全域旅遊縱深發展。利用揭陽山海格局,打造風情濃郁的濱海旅遊城市。創新發展海洋娛樂,發揮惠來海岸高品質資源集聚、空間形式小而美的核心價值,壯大精品海洋文旅品牌。培育打造石碑山角領海基點主題公園、神泉灣文化旅遊度假區、客鳥尾海洋地質公園等廣東濱海旅遊新標桿。支持以神泉灣為中心的風情漁港休閒集群和以靖海鎮為中心的海洋文化娛樂集群建設,打造海洋文旅創新示範城市。
  粵東海洋經濟開放合作示範區。構建多中心、網路化的開放合作格局。抓住揭陽濱海新區建設等重大機遇,主動融入粵港澳大灣區,協同構建海洋產業鏈,深化與港澳台的經貿合作。以汕潮揭臨港空鐵經濟合作區為平台,聯合中德(歐)中小企業合作區,培育港航新型物流業等高新技術產業。以粵東新城神泉灣文旅建設項目為契機,加快神泉灣港口碼頭配套建設。打造粵東地區對外視窗,積極推進與東協等國家和地區的合作交流。對接海西經濟區,高水平建設產業合作發展平台。
  (四)發展目標
  展望2035年,揭陽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將取得顯著突破,全面建成沿海經濟帶上的產業強市。海洋經濟綜合競爭力大幅躍升,綠色石化、海上風電等優勢海洋產業更具區域競爭力,現代化海洋產業體系建設取得突破性進展。海洋科技創新成效突出,企業主體作用增強,海洋科研基礎進一步夯實。海洋開放合作新格局形成,參與區域海洋經濟合作和競爭優勢明顯增強。海洋領域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基本實現,海洋生態保護和資源利用效率顯著提高,海洋綜合治理水平全方位提升。
  錨定2035年的遠景目標,以推動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打造沿海經濟帶上的產業強市為目標,到2025年,海洋經濟綜合實力顯著提升,海洋經濟布局更加合理,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水平明顯提高,海洋科技創新能力進一步提升,海洋生態持續向好,海洋開放合作領域進一步擴大,海洋治理能力不斷提高。
  ——經濟目標:力爭到2025年,全市海洋生產總值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達到14.5%,海洋生產總值年均增速達到8%,建成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示範區1個。海洋經濟成為全市國民經濟的重要增長點和有力支撐。
  ——科技目標:建立以政府為主導、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科研平台為支撐的產學研深度融合的海洋科技創新體系,提升海洋創新動能,促進海洋科技成果轉化效率進一步提高。海洋領域R&D經費投入強度達到1.2%,打造省級涉海科研平台5個。
  ——生態目標:近岸海域環境質量持續穩定改善,海洋生態退化趨勢得到基本遏制,重要海洋生態系統和生物多樣性得到有效保護。近岸海域優良(一、二類)水質面積比例、大陸自然岸線保有率執行省下達的控制指標值。
  ——合作目標:進一步擴大開放合作,積極融入國內國際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緊緊把握粵港澳大灣區和“一帶一路”建設深入推進的機遇,大力推進汕潮揭同城化發展。
  ——治理目標:深化海洋領域“放管服”改革,持續最佳化海洋經濟綜合管理體制,不斷提高海洋預警監測、防災減災、應急救助能力,推進海洋數位化治理能力建設。建成海洋科普與教育基地1個。
  表1 “十四五”時期海洋經濟發展目標
序號
指標名稱
2020年
2025年
指標性質
1
海洋生產總值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
14.27
≥14.5
預期性
2
海洋生產總值年均增速(%)
9左右
≥8
預期性
3
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示範區數量(個)
/
1
預期性
4
海洋領域R&D經費投入強度(%)
0.95
≥1.2
預期性
5
打造省級涉海科研平台(個)
/
5
預期性
6
大陸自然岸線保有率(%)
/
按省核定目標執行
約束性
7
近岸海域優良(一、二類)水質面積比例(%)
99.7%
按省核定目標執行
預期性
8
建設海洋科普與教育基地數量(個)
/
1
預期性
  三、最佳化“一廊融合、雙核引領、三區集聚”陸海統籌發展格局
  堅持陸海統籌、港產城聯動發展,最佳化形成“一廊融合、雙核引領、三區集聚”的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空間格局。
  (一)打造海洋文化旅遊長廊
  推進石碑山角領海基點主題公園、粵東新城神泉灣文旅等重點項目建設,促進海洋文化和海洋旅遊產業融合發展,打造海洋文旅品牌。依託神泉示範性漁港建設,高標準建設神泉漁港特色小鎮,推進旅遊服務、休閒旅遊綜合體建設,打造風情漁港休閒集群。利用惠來東部海岸線良好水文條件打造海洋運動旅遊樞紐,創新發展衝浪、帆船、皮划艇、滑翔傘等水上運動。依託客鳥尾海洋地質公園、靖海旅遊共享中心、靖海古城、海洋動漫風景道等引擎項目,打造海洋文化娛樂集群。依託森林、江河、濱海、田園等優質生態資源,打造集生態、觀賞與休閒為一體的生態旅遊勝地。以風情漁港休閒集群和海洋文化娛樂集群為“雙極點”,突出“生態濕地”“濱海旅遊”“漁港小鎮”“科普教育基地”等旅遊亮點,打造海洋文旅長廊。
  (二)構建海洋經濟發展雙核
  ——濱海新區發展核
  堅持港產城融合發展,將濱海新區培育成為我省打造區域性新發展極的示範區,集產業鏈、創新鏈、資金鍊、人才鏈、服務鏈於一體的產業發展重要引擎和制度創新的先行區、粵東城市群新城市中心、沿海經濟帶新增長極的重要支撐。聚焦“一城兩園”,推動港口、產業園區、中心城區有機融合。以點帶面,串聯大南海石化工業區、海洋工程產業園、高新技術產業園等臨海產業基地,吸引海洋產業集聚發展,建立臨港綠色石化產業、海洋新興產業和濱海現代服務業的現代海洋產業新體系。加強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建設,建設優美的風情漁港、濱海景觀和城市綠化系統,打造濱海產城融合綠色發展實踐區。
  ——臨港空鐵經濟區發展核
  依託汕潮揭臨港空鐵經濟合作區,進一步發揮機場、高鐵、港口、高速等內暢外聯的交通優勢,構建空鐵港一體、快速連線粵港澳大灣區的區域性綜合交通樞紐,推動人流、物流、信息流等要素高效流動增值,提升經濟連通性。培育空港智慧物流等高技術企業,重點建設集臨港綜合物流、遠洋重型物流、臨空服務等於一體的區域物流樞紐。
  積極發展總部經濟,加大對總部經濟的招商力度,集聚國內外企業區域性總部,著力發展臨空、臨港等主導產業總部經濟集聚。重點培育一批有影響力的頭部企業,提升對產業鏈供應鏈的掌控力,促進資金、人才、技術等要素雙向流動。以總部經濟體系為引領,將臨港空鐵經濟區打造成為廣東國際開放門戶、粵東產業轉型升級創新平台、海陸空現代樞紐、汕潮揭都市圈協同發展的先行區。
  (三)建設三個海洋產業集聚區
  ——綠色石化產業集聚區
  以大南海石化工業區為核心,培育延伸綠色石化產業鏈,堅持綠色高端精細化發展方向,壯大臨港綠色石化產業規模,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綠色石化產業集群。充分發揮中石油廣東石化煉化一體化項目帶頭示範效應,集聚石化產業中下游企業,培育延伸現代石化產業鏈,進一步完善石化企業鏈布局,推動形成規劃布局科學合理、產品獨具特色、產業鏈完整、綜合競爭力強的臨港石化生產基地、粵東地區石化原料和產品的中轉基地,打造世界級綠色石化產業基地。
  ——海洋新興產業集聚區
  以惠來臨港產業園為核心,重點發展臨港能源和海洋工程裝備製造業。依託國家電投、通用電氣(GE)等龍頭企業,大力發展風電裝備配套設備的設計、製造和維護,風電裝備維修,風電整機製造和風電場運營等海上風電全產業鏈,建設海上風電研發、總裝、運維等全產業鏈生產基地,大力推進粵東千萬千瓦級海上風電基地建設。延伸發展LNG等臨港能源產業,支持引進冷能空分、冷能發電、冷鏈物流等項目,拓展LNG產業鏈,打造粵東冷鏈產業園。依託海洋空間資源和陸域土地資源優勢,爭取布局重大海工裝備產業項目,培育壯大臨港重型裝備產業,加快形成粵東重要的海洋工程裝備製造基地。
  ——海洋生物與現代海洋漁業集聚區
  以神泉示範性漁港為核心,發揮優質海水、海洋生物資源優勢,依託粵東新城、神泉鎮等腹地資源和揭陽粵東海洋科技園等平台資源,培育海洋藥物及活性物質開發、海洋生物製品和海洋生物化妝品等相關產業。堅持產學研相結合,建設海洋生物技術研發中心和海洋生物基地。打造揭陽漁港經濟區,加快轉變漁業發展方式,大力發展休閒漁業、深藍漁業、設施漁業。繼續最佳化水產養殖生產布局,完善現代漁業基礎設施。支持國家級海洋牧場示範區建設,發展規模化、集約化、信息化的現代海洋漁業。
  圖1 “十四五”時期揭陽市海洋經濟發展空間格局示意圖
  四、構建現代化海洋產業體系
  (一)壯大海洋支柱產業
  1.重點打造世界級綠色石化產業集群
  推動臨港石化產業集聚發展。最佳化大南海石化工業區空間布局,推動大南海石化工業區向汕尾擴園,支持建設大南海石化工業園(汕尾基地),與汕尾共同打造潮汕平原大石化工業板塊,促進石化產業國內循環發展。堅持綠色、智慧型、效益型發展方向,全力保障中石油廣東石化煉化一體化項目建設,加快推進吉林石化ABS、崑崙能源揭陽LNG、中石油商儲庫項目等工程單元建設。
  聚焦石化全產業鏈,精準引進石化中下游深加工企業。依託大南海石化工業區,積極承接粵港澳大灣區經濟輻射,加強與大亞灣石化區的聯繫與合作,重點發展基礎化工、清潔油品、化工原料、合成材料和精細化工等石化產業,推進乙烯、芳烴等石化產品向高附加值產業延伸。提高石化新材料領域產業化核心技術水平,建設一批高性能高分子材料、功能複合材料及高端精細化學品項目,促進合成橡膠、無機化工新材料等高端產品的開發。支持引進綠色石化項目,加強綠色安全基礎設施配套建設,完善一體化公共配套生產設施,推進臨港綠色石化產業集群化發展,打造世界級綠色石化產業基地。
  夯實化學與精細化工廣東省實驗室揭陽分中心(榕江實驗室)基礎,加強科研共建與產學研合作。圍繞產業鏈構建創新鏈,重點開展綠色化學與化工、石化新材料等科學研究,加大研發投入和科技成果轉化套用,推進一批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和產品產業化。積極培育創新型企業和高新技術企業,引進國際高端石化企業和人才。
  2.大力發展海上風電產業
  大力推進粵東千萬千瓦級海上風電基地建設,推動海上風電產業規模化發展。加快推進國家電投揭陽900MW海上風電場項目、揭陽近海深水區海上風電項目和GE海上風電機組總裝基地等配套項目建設。利用濱海新區大型深水碼頭的優勢,支持海上風電母港建設。
  培育壯大海上風電產業鏈“鏈主”企業,提高產業集聚度。依託惠來臨港產業園,全力打造臨港產業園運營載體和平台,建成國家電投海上風電場和GE海上風電機組總裝基地。發揮國家電投、通用電氣(GE)公司等龍頭企業引領優勢,以GE海上風電機組總裝基地、惠來寧水海洋工程裝備基地等項目建設為示範,引進風機法蘭、鑄件、電纜等先進制造業項目以及施工安裝、運營維護和水下工程等服務配套項目。推動海上風電裝備配套設備的設計、製造和維護,以及海上風電整機製造和風電場運營等海上風電產業鏈發展,打造全國重要的海上風電研發、總裝、運維基地。
  探索海上風電場綜合開發利用,推動風漁結合實現集約用海。推動海上風電項目開發與海洋牧場、觀光旅遊和海上制氫等相結合的綜合開發。積極探索海上風電與海洋牧場融合發展,大力支持廣東省海上智慧風電與海洋環境工程研究中心建設,開展“海上風電+海洋牧場+智慧能源”關鍵技術研究。推動海洋生物資源養護開發與生態環境保護協同發展,加強海上風電開發的研究論證和海洋生態環境影響監測預警,支持環境友好型海上風機、增殖型風機基礎、環保型施工和智慧型運維技術的研發和套用。
  建立健全海上風電應急救援協調機制,統籌海上風電產業發展與運維安全管理。將海上風電應急救援納入現行海上搜救機制,加快推動揭陽海上風電應急救援基地建設。建立與省聯動的海上風電應急救援協同機制,完善應急救援預案。提升海上風電建設運維安全管理水平,完善海上風電水上交通安全監管設施設備、智慧海事系統建設。
  (二)高質量發展海洋傳統產業
  1.做大做強現代海洋漁業
  促進漁業綠色、循環、低碳可持續發展。加強漁業資源養護修復,發展生態健康養殖,建立健全水生生物資源增殖放流標準、評估體系。推進以海洋牧場建設為主要形式的區域性綜合開發,支持建設海洋牧場示範區,探索碳匯漁業產業發展。扶持遠洋漁業產業,提高遠洋漁業設施裝備水平,培育一批捕撈骨幹企業,完善加工、流通、補給等生產環節。大力發展海上休閒漁業,打造神泉漁港特色小鎮。支持漁光互補發電項目發展。
  大力發展水產品精深加工。完善現代漁業產業鏈,以神泉示範性漁港建設為契機,依託惠來冷鏈物流中心,打造成熟的冷鏈物流運輸網路,集生產、加工和銷售一體化的水產品流通體系和粵東水產品重要集散地。培育海產品深加工產業集群,積極引導村莊型小規模海產品加工坊轉型升級,統籌促進神泉鎮、前詹鎮、靖海鎮海產品深加工集約化、標準化、規模化發展。
  推動水產養殖向生態化、智慧型化、標準化發展。大力發展生態健康養殖,開展水產養殖病害監測,加強免疫預防、生態防控、生物防治等技術研究和示範推廣,鼓勵創建水產健康養殖示範場。拓展水產養殖空間,積極推廣工廠化循環水養殖、深海網箱養殖等養殖模式和智慧型養殖技術。培育和壯大養殖大戶、家庭漁場、專業合作社、水產養殖龍頭企業等新型經營主體,引導發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鼓勵選育推廣優質、高效、多抗、安全的水產養殖新品種,擴大名特優新品種覆蓋率。構建完善鮑魚產業鏈,積極幫助企業及大宗農產品拓展銷路,提升“惠來農海產品”特色品牌區域影響力。
  大力打造漁港經濟區。重點建設集現代漁業生產、水產品深加工、水產品集散、濱海旅遊等為特色的惠來漁港經濟區,加快神泉示範性漁港工程及配套設施建設,進一步完善神泉示範性漁港功能。推進港池航道疏浚、排險加固、拓寬港池等基礎設施建設,加強港容港貌整治,提升漁港生產服務能力。加強漁港維護維修和漁船監督管理,提升應對海洋災害和海上突發事件的能力。
  2.加快發展海洋交通運輸業
  加強港區碼頭建設,推動揭陽港對接融入粵港澳大灣區世界級港口群。規劃建設一批專用和公共碼頭,加快推進揭陽港南海、前詹、資深等港區深水碼頭和大型化專業化泊位建設。依託優良的建港條件和發展空間,做大做強石油化工品、海洋裝備和大宗散貨等運輸業務,適度發展公共物流碼頭。推動遊艇碼頭建設,發展水上娛樂客運,開展定製化遊艇出行服務。
  推進港口資源整合,促進粵東港口群一體化發展。最佳化揭陽港功能布局,完善揭陽港分層次的港口規劃體系,打造大型化工業港。積極推動惠來港區、榕江港區港口基礎設施建設,推進與廣州港集團的合作,以臨港產業發展為導向,按照市場化規律推進港口資源整合,促進榕江港區集約化、規模化發展。
  深化港口物流發展,構建現代化物流體系。加強物流基礎設施建設,建設聯動粵港澳大灣區和海峽西岸地區的、面向內陸腹地的鐵水、公水聯運發展的物流通道,大力發展港口物流、冷鏈物流。進一步整合最佳化榕江港碼頭群,支持發展臨港大物流、大運輸、大工業。發揮空港經濟區的輻射、聚合作用,建設集臨港綜合物流、遠洋重型物流、臨空服務於一體的粵東地區物流樞紐。
  進一步完善港口集疏運體系,打造空鐵港多式聯運的立體交通網路。加快推進疏港鐵路建設,完善港口碼頭、物流園區的集疏運通道。支持揭陽潮汕國際機場和廈深鐵路至主要港區的快速連線線等項目建設。完善揭陽港南海港區等港口作業區海鐵聯運配套設施建設,推進鐵路專用線直達港口堆場、碼頭,發展沿海港域之間的海上“穿梭巴士”。
  3.文旅融合發展海洋旅遊業
  突出山海水域風情特徵,推動全域旅遊發展。加快建設惠來濱海旅遊集聚區、榕江現代都市風情線、練江工業文明風情線,打造廣東省山海風情休閒城市。著力建設榕江、練江、龍江景觀岸線,塑造嶺南水城、潮汕水鄉、娛樂海洋等旅遊品牌。利用識別性較高的海洋石筍、濱海古鎮、燈塔、海上風車等景觀,發展海洋娛樂。
  加強旅遊岸線建設,培育打造廣東濱海旅遊新標桿。重點推進粵東新城神泉灣文旅項目,高標準規劃建設神泉海洋休閒灣,支持發展夜遊神泉灣、特色船塢、濱水文創等業態,開發水上運動、遊艇娛樂、濱海秀場、海上文旅等項目。以神泉示範性漁港建設為抓手,配套建設海洋文化展示、濱海餐飲商業、海產品交易市場等項目,打造神泉漁港特色小鎮。依託優質的濱海河口資源和海灘條件,培育濱海休閒度假、主題樂園等多元化功能。建設客鳥尾海洋地質公園等主題公園,打造一批特色鮮明的旅遊小鎮、海洋公園等濱海旅遊優選地。
  以“藍色國土”為主題,打造廣東海洋科普教育示範高地。加強海洋宣傳教育意識,大力支持石碑山角領海基點主題公園建設。以愛國教育、科普、觀光娛樂、休閒度假一體為方向,加大招商引資力度,配套建設海洋主權展示區、綜合服務保障區、海洋科普教育區、海洋運動休閒區等功能區。重點示範海防教育、愛國主義宣傳教育等內容。提升海洋公共文化服務,營造關心海洋、認識海洋、經略海洋的濃厚氛圍,樹立全面現代海洋觀。
  深入挖掘整合海洋文化資源,開發濱海休閒文化旅遊項目。注重策劃組織海洋文化主題活動,高規格打造粵東國際開漁節。強化文化創意驅動,深入挖掘海上傳奇(海角甘泉、海市蜃樓)、海防遺址(澳角炮台、古城牆、烽火台)、海絲節點(靖海海關、石碑山燈塔)三大海洋文化資源。引導建設海洋主題動漫公路、風車主題民宿村等海洋主題示範項目,打造“海洋文旅”品牌。推進海洋文化設施建設,建造以紅色海洋根據地為主題的海洋博物館。
  (三)培育發展海洋戰略性新興產業
  1.發展高端海洋工程裝備製造業
  發揮臨港產業園的平台優勢和濱海新區大型深水碼頭、臨港工業的有利條件,加快推進海洋工程裝備製造產業集聚發展。依託海洋空間資源和陸域土地資源優勢,支持引進國內外海洋工程裝備製造企業,積極布局海工裝備研發設計服務產業,發展鑽井平台、專用服務型平台等製造業。建設高端海洋裝備製造產業基地,重點發展海上風電、石化裝備製造、專用船舶及專用設備製造業等。推進惠來寧水海洋工程裝備基地、亨通集團海纜廠高性能船舶與海洋工程裝備等項目建設,實施一批高性能船舶與海洋工程裝備項目,加快形成粵東重要的海洋工程裝備製造基地。
  2.創新培育海洋生物醫藥產業
  發揮優質海水、海洋生物資源優勢,加大人才引進和資金支持力度,培育一批具有行業先進技術的海洋生物醫藥企業,吸引生物科研平台進駐。謀劃建設海洋生物技術研發中心和海洋生物科技基地,重點發展海洋生物醫藥產業鏈前端藥物發現和生物質提取環節,並延伸至海洋生物化妝品、海洋功能食品等相關行業,培育海洋藥物及活性物質開發、海洋生物製品和保健品、海洋育種和健康養殖等行業。
  五、強化海洋科技創新引領作用
  (一)建設海洋科技創新平台
  發揮揭陽“一城兩園”、中石油廣東石化煉化一體化項目等平台資源優勢,推進以化學與精細化工廣東省實驗室揭陽分中心(榕江實驗室)、揭陽大南海特種設備綜合檢驗檢測基地、廣東省海上智慧風電與海洋環境工程研究中心等為重點的科研平台建設。圍繞“一城兩園”產業布局,規劃建設粵東新城智慧產業中心,形成“海洋基礎研究+以涉海企業為主體的技術創新+成果轉化+公共服務+平台帶動”的科技創新運作體系。加強與大灣區科技創新領域的交流和信息資源共享。強化市高新技術企業協會服務功能,做實“網際網路+科技創新”服務平台,推動科技服務能力提升。結合“廣-深-汕-廈”科技創新走廊建設,加快企業重點實驗室、工程中心建設,推動創新平台高質量發展。
  (二)激發涉海企業創新活力
  充分發揮涉海企業在科技創新中的主體作用,聚焦海洋關鍵核心技術,強化產業鏈協同創新。鼓勵龍頭企業連同產業鏈中下游、大小中微涉海企業開展融合創新,促進產業鏈聯動發展和價值鏈提升。圍繞石油化工、海上風電等重點領域,培育一批“專精特新”涉海企業,重點支持配套鏈條長、生產規模大、帶動能力強的涉海企業發展,支持本地骨幹風機製造科技型企業做大做強,著力引進技術水平較高的國內外風機製造企業到揭陽設立區域性總部和研發中心。培育創新型民營企業,鼓勵鄉賢企業家積極探索和開展創新活動,支持民營骨幹企業承擔省、市重大和重點海洋科技攻關項目。實施涉海高新技術企業培育行動,培育、認定、鞏固一批涉海高新技術企業,壯大海洋高新企業群體。
  (三)加強關鍵核心技術攻關
  以涉海企業為主體,以海洋科研院所和涉海高校為依託,著力突破一批海洋產業關鍵核心技術和裝備。加快集聚創新資源,綜合多學科、多主體、多層級力量,重點開展海洋基礎和套用研究,推動石油化工、海上風電、海洋生物醫藥等海洋產業“卡脖子”技術問題成體系解決。積極對接粵港澳大灣區科技創新行動計畫,協同開展基礎研究和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引進和吸收先進海洋科技成果,加快傳統產業的改造步伐。支持研發創新與智慧財產權專業服務深度融合,引導民間資本開展智慧財產權投融資服務。以揭榜制、訂單式等方式持續支持關鍵核心技術產業化協作攻關,推進一批關鍵核心技術和產品研發攻關與產業化。
  (四)促進海洋科技成果轉化
  加強技術轉移機構建設,促進創新主體協同互動、創新要素順暢對接、創新資源高效配置和科技成果加速轉化。持續最佳化海洋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制度環境,支持涉海企業與港澳及知名高校、科研機構、企業開展產學研合作,協同開展研究開發、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套用與推廣,促進海洋高新技術異地交流和成果交易。充分利用中國海洋經濟博覽會等交易平台,引導企業加強科技成果轉化套用推廣。加強海洋科技成果轉化市場化服務,探索建設涉海中介服務和專業化技術交易平台。
  六、加強海洋基礎設施建設
  (一)高標準建設海洋新型基礎設施
  推動“智慧海洋”建設,加強海洋新型基礎設施保障。打造“智慧+海洋產業”,推動智慧港口、智慧漁業和智慧旅遊等海洋產業數位化發展。著力提升信息服務能力,在濱海新區、港口等重大交通樞紐優先推進5G網路建設。大力推動漁港數位化建設,探索“5G+智慧漁港”的深度融合,推動漁港漁船信息化發展。加強濱海旅遊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提升園區景區檔次和服務功能,持續挖掘濱海旅遊數位化需求,深入推進數據要素在濱海旅遊產業發展中的有力支撐。
  (二)高標準建設陸海綜合交通網路
  促進區域交通一體化發展,構建“鐵、空、公、水”一體化銜接的綜合交通樞紐。加強揭陽潮汕機場與梅汕鐵路揭陽機場站、廈深鐵路潮汕站、揭陽港口之間的連線,形成空鐵港聯運交通體系,實現與粵港澳大灣區、海西地區主要城市2小時通達、汕潮揭都市圈內1小時快捷交通圈。加快建設揭陽港大南海港區等重點港區專用疏港公路,規劃建設產業大道,強化高速公路出入口、物流園區、重要港口和碼頭等節點的銜接。推進中石油廣東石化、大南海通用碼頭鐵路專用線建設,最佳化港鐵聯運設施,形成以貨櫃、大宗散貨、鋼材煤炭等貨物運輸為特色的粵東地區海港樞紐。構建協同高效的城際客運服務體系,著力提高機場、鐵路、港口、公路等綜合交通樞紐站場服務水平,推動粵東地區城際軌道一體化建設。
  (三)高標準建設重點涉海產業園區
  加快建設大南海石化工業區、惠來臨港產業園等產業園區配套基礎設施,高水平規劃建設園區路網、管線、污水處理等生產生活配套設施,實現園區基礎設施和公共配套設施共建共享。加快實施“網際網路+”行動,建設智慧、智慧型園區,支持大南海石化工業區智慧化網路信息系統建設。完善應急救災儲備體系。積極利用專項建設資金,鼓勵政策性、開發性、商業性金融機構創新金融產品和服務,促進園區基礎設施升級。加大招商引資力度,突出園區招商模式,以“一城兩園”為載體,加快完善綠色石化、海上風電運維、風電安裝製造、冷鏈物流加工等產業鏈。打好“鄉賢牌”,積極舉辦博覽會、項目洽談會、鄉賢會等大型活動,推介產業項目,吸引鄉賢回鄉建設。
  七、推進海洋生態文明建設
  (一)提高岸線資源開發保護水平
  守住自然生態安全邊界。嚴格落實廣東省海洋生態紅線管控要求,加強對海洋生態紅線區監管。嚴格落實國土空間規劃海洋功能分區管控要求,實行岸線分級分類管理,強化海岸帶、近海海域和海島生態系統保護與修復,構建近海海域天然生態保護帶。嚴守生態環境保護底線,積極落實廣東省“三線一單”生態環境分區管控要求,高質量完成揭陽市“三線一單”編制。
  全面規範海洋資源開發與保護秩序。推進圍填海歷史遺留問題處理,嚴格管控圍填海,除國家重大項目外,全面禁止新增圍填海。禁止非法採挖海砂。加強海洋環境資源綜合執法,開展海洋漁業違法行為、伏季休漁等專項執法行動。推進海洋環境監管執法能力現代化建設,打造常態化海上環境管理和執法機構協調平台。健全海砂、無居民海島和養殖用海等海洋資源使用權招拍掛制度。開展海洋資源基礎調查,針對揭陽前詹海洋自然保護區、神泉海洋自然保護區開展基本情況調查。提高海洋資源的綜合利用水平,探索海上風電、深水養殖、海上娛樂、海底隧道及其他海底設施分層用海。
  高水平保護海洋自然資源。重點推動入海河口、濱海濕地與紅樹林等多種典型海洋生態類型的系統保護,加強重要漁業水域保護。築牢以典型珍稀動植物為重點的天然生態保護帶,促進海洋生物資源恢復和生物多樣性保護。保護自然生態岸線,重點保護神泉灣沿海灘涂、濱海紅樹林和沿海防護林等生態岸線。利用灘涂資源建設“海灘森林”,加強沿岸自然砂質岸線保護。
  (二)建立海洋生態綜合治理體系
  系統推動海洋生態整治修復項目建設。推進惠來縣海岸帶保護與利用綜合示範區建設項目、揭陽市南潮村濕地公園海岸線生態修復項目和神泉港岸段陸海養殖污染防治項目建設,開展惠來石碑山角、靖海灣綠洲、客鳥尾等海岸帶生態修復工程。整治修復受損岸線,提升海岸防護功能。建設海岸生態廊道,推進榕江沿岸種植紅樹林等生態景觀修復工程建設。
  建設美麗海灣。大力推動海門灣-仙庵鎮-靖海港開展美麗海灣建設。開展海洋生態環境線上監測體系建設,提升區域生態服務功能。實施海堤達標加固、海堤生態化和生態海堤工程,完善防洪防潮和抗旱體系。實行海洋垃圾巡查清理制度,有效清理海洋垃圾。加強公眾親海臨海岸灘、海面漂浮垃圾治理,加強海水浴場水質監測,拓展公眾親海臨海空間,提升親海空間品質。加強與周邊區域開展海洋污染聯合管控、海洋生態環境聯合監測,完善信息共享、聯動執法、聯合督查等海洋環境綜合治理常態化機制,共建美麗海灣。
  探索海洋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通過整體保護和系統修復增加生態產品供給,推動海洋碳匯、海洋文化服務產品、海洋生態物質產品等新型業態發展。深化海洋生態產品保護補償研究,健全海洋生態環境損害賠償機制。培育藍色碳匯產業,吸引社會資本進入海洋生態保護修復領域,探索建設可持續性海洋牧場等重要海岸帶生態系統。
  (三)加大海洋環境污染防治力度
  強化陸源入海污染控制。嚴格管控沿海作業區排污指標,加大超標排放整治力度,提升企業清潔化生產水平。完善入海排污口監管體系,嚴格規範入海排污口設定,推進入海排污口備案制度,強化動態監管,持續排查和清理非法或設定不合理的入海排污口。強化入海河流整治監管。深入落實“河長制”工作,大力推進城鄉污水和垃圾收集處理、工業污染治理、農業污染防治、河道綜合整治等工程措施,督導落實龍江、榕江等主要入海河流水質提升工作。
  加強船舶、港口和海水養殖等污染防控治理。嚴格執行船舶污染物排放標準,加大對神泉港、靖海港港口和船舶污染物接收、轉運、處置環節監管力度,加強對航道區域和錨地區域的環境監控。加大海水養殖尾水治理和監測力度,推動養殖尾水資源化綜合利用或達標排放。強化海水養殖空間管控,嚴厲打擊取締違法養殖活動。嚴格管控廢棄物海上傾倒,實施海漂垃圾和海洋微塑膠源頭治理。
  八、拓展海洋經濟開放合作空間
  (一)推動汕潮揭都市圈協同發展
  加快推進汕潮揭同城化發展,構建汕潮揭都市圈協同聯動發展機制。推動空鐵港重大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加快推進汕汕鐵路等交通項目建設,著力提升揭陽潮汕國際機場輻射能力,推進汕潮揭組合港口群、疏港通道和“一城兩園”(惠來濱海產業大道)快速通道建設,加速區域交通一體化。加強公共服務共建共享,引進港澳優質公共服務資源。利用廣東工業大學揭陽校區、汕頭大學等科研資源,培育創新走廊。共建汕潮揭高質量產城融合發展試驗區,積極推動產業專業化分工協作、海洋生態環境共保共治、臨港空鐵經濟合作區建設,實現錯位、協調發展。
  (二)主動融入粵港澳大灣區建設
  依託揭陽濱海新區、汕潮揭臨港空鐵經濟合作區等重大平台,加強與大灣區物流、港口和航運設施的有效對接,深化與大灣區的經貿合作,構建高效便捷的現代貨運物流體系。積極創建“飛地園區”,主動承接港澳產業轉移,打造“飛地經濟”。積極與廣州都市圈、深圳都市圈建立產業協作機制,探索海洋空間“反向飛地”試點,主動作為,鼓勵企業、科研機構等異地布局項目,借用廣州、深圳等地區的人才、區位、配套優勢,實現自身的跨越式發展。依託中石油廣東石化煉化一體化項目、國電投海上風電、GE海上風機總裝基地等重點項目引入配套服務資源,大力引進大灣區研發設計、智慧型製造等企業。探索共建海洋產業合作園區、面向粵港澳的企業孵化基地和青年創業中心,打造創業創新合作示範區。
  (三)積極對接海峽西岸經濟區
  加強與海西區域內其他城市在精細化工、新材料新能源、高端醫療和濱海旅遊等領域的合作,加快融入海峽西岸經濟區。探索在海上安全治理領域的合作需求,推進海上安全治理現代化,利用數位化手段開展海洋船舶安全管理等工作,保障漁船航行和生產安全。充分發揮汕潮揭臨港空鐵經濟合作區作為連線泛珠三角和海西經濟區的交通樞紐優勢,加快推動區域產業鏈的分工與合作,促進產業高端化發展。以粵東港口群建設為契機,加快與廈門港合作共建,積極拓展對外聯運航線,推動與東南沿海港口分工協作,建設連線海峽兩岸三地、服務中西部地區發展的海峽西岸港口群。
  (四)深度參與“一帶一路”建設
  打造區域合作新標桿,促進“雙循環”良性互動。在高端製造、精細化工、可再生能源、科技創新等領域加強與東協等國家和地區的合作。打造粵東對外視窗,依託粵東和東協傳統經貿基礎,結合揭陽港公共碼頭作業區、揭陽至惠來鐵路等基礎設施建設,打通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互聯互通的海上通道,支持揭陽港與沿線國家和地區港口建立友好港關係,加大港口間直達航線密度。加強空港合作,加快技術標準體系融通對接,拓展第三方市場合作。
  九、提升海洋經濟綜合治理能力
  (一)深化海洋領域“放管服”改革
  最佳化涉海重點項目審批流程,簡化涉海重點項目申請手續,有效提高審查審批效率。加大用海、涉海金融服務等方面改革創新力度,完善落戶項目、入園企業聯審制度。從財政資金、項目建設等方面向涉海高新技術企業傾斜,激發海洋經濟發展活力。加快推進工程建設項目審批制度改革,完善工程建設審批管理系統。
  (二)最佳化海洋經濟綜合管理體制
  加強海洋資源基礎數據管理。納入國土空間基礎信息平台“一張圖”管理,充分發揮國土空間規劃在海洋自然資源開發利用方面的管控作用,強化用途管制。完善海洋法律法規體系。嚴格執行海域使用論證和建設項目用海預審制度。加快形成海上刑事犯罪打擊、海洋行政執法、海洋環境公益訴法等方面的合力,維護國家主權、海洋權益和海上秩序。
  (三)提高海洋防災減災和應急能力
  加快完善海洋災害監測預警體系。持續推進海洋立體觀測網建設,提升海洋觀測站點分布密度,規範海洋觀測設施建設和運行管理。提升海洋環境預報精細化預報預警服務水平,推進海上浮標自動監測系統建設。加強海洋災害風險防範能力。強化大南海石化工業區、臨港產業園等重點臨海工業園區風險防控力度,開展環境風險源鄰近區域環境監測和定期巡查,防範海上溢油及為化學品泄露風險。有效提升海洋災害決策支持能力,開展重要漁港,重點增、養殖區的漁業風險排查、災害區劃、承災體調查等防災減災研判分析,劃定海洋災害重點防禦區。加強公眾海洋防災減災教育。提升海上應急和搜救能力,建立部門間協同監管和應急聯動機制,完善海洋災害應急預案,加強海洋防災減災救災應急專業隊伍和裝備設施建設。
  (四)提升海洋領域數位化治理能力
  運用新技術、新管理、新模式,推動海洋綜合管理數位化、智慧型化轉型。把握數字產業化、產業數位化發展機遇,推動海洋產業數位化、網路化、智慧型化建設。加強海洋經濟統計、核算與運行監測、評估工作。加快建立與涉海部門數據匯集共享和套用機制,完善海洋經濟統計與核算工作體系。定期開展海洋經濟運行監測工作,提升海洋經濟運行監測能力。全面提升海洋業務“一網通辦”能力,推動海洋領域政府決策科學化、治理精準化、政務服務高效化。
  十、保障措施
  (一)組織保障
  加強組織領導。成立揭陽市海洋經濟發展領導小組和工作小組,堅持問題導向、目標導向和結構導向,建立健全統籌協調工作機制,加強各級政府對海洋經濟工作的組織領導和支持力度,加快形成“市政府統籌領導,涉海部門落實工作,市自然資源局協調實施”的管理機制。科學制定規劃落實方案,分解落實規劃目標和任務,明確規劃實施的責任主體及工作職責,加強對全市海洋經濟重大決策、重點工程項目的統籌協調以及政策措施的督查落實。
  (二)政策保障
  最佳化海洋經濟發展政策環境。加強對揭陽市海洋經濟發展產業、金融、財政、人才等方面的政策扶持,研究給予產業、稅收、生態保護和研發創新等方面的優惠政策,為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創造良好營商環境。各級各部門要積極予以支持,符合相關條件要求的現行各類優惠政策均可適用於海洋產業發展,對於重點項目建設,按照“一事一議”原則予以研究解決。加強用海用地空間保障,對列入省、市重點建設項目庫的涉海項目,優先給予用地、用海、岸線審批等方面的支持和保障。持續深化“放管服”改革,全面建立對“放管服”改革成效的監督考評機制。
  (三)人才保障
  加強海洋人才隊伍建設。建立健全海洋專業人才引進、培養和儲備機制,建設海洋領域院士博士博士後科研工作平台,積極創造條件引入海洋領域國內外優秀領軍人才和技術團隊落戶揭陽,培養一批具備國際視野的高水平複合型海洋創新人才。加強石油化工、海上風電、海洋生物醫藥、現代海洋漁業等相關學科的人才引進力度,培育一批技術研究、產品開發和技術套用等本地人才,為企業引進和培養人才在住房、配偶就業、子女入學、研究津貼等方面提供政策支持,推動粵東新城城市社區人才安居、粵東新城創新創業中心等項目建設。支持廣東工業大學揭陽校區等高校增設涉海專業與學科。積極吸引國內外知名高校來揭陽辦學,探索有效的合作辦學機制,鼓勵其與本地高校或企業聯合設立海洋產業研究院,大力發展海洋技術職業教育和非學歷教育。實施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促進工程,開展高校畢業生和海洋領域緊缺人才招聘洽談等招聘對接活動,拓寬畢業生就業渠道。鼓勵在外大學生、華人華僑等群體“回家學習、回家就業、回家興業”,建設海洋事業。建立海洋經濟專業人才庫,做好海洋技術人才儲備工作。
  四)資金保障
  加大財政資金投入力度。落實國家和省支持海洋經濟發展的優惠政策,明確資金扶持範圍,增加公共財政對海洋領域的投入,保障重大項目實施,重點支持臨海臨港產業和海洋基礎設施項目建設。加大減稅降費力度,減輕海洋實體經濟負擔。創新海洋經濟發展投融資機制,探索建設海洋產業投融資信息服務平台,加強涉海企業與海洋主管部門、金融部門在政策、投融資、資訊等方面的信息互動與對接。鼓勵有條件的產業資本以及區、市、省內外的社會性私募資本牽頭或參與設立海洋產業發展專項基金或投資平台,綜合運用創業投資、風險補償、貸款貼息等形式,引導社會資本積極參與海洋科技創新,主要用於綠色石化、海洋工程裝備製造、海洋生物醫藥等海洋產業技術研發項目的補助和獎勵。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