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
十四五”時期是我市加快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實現農業高質量發展、完善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提升農業農村現代化水平的重要時期。為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三農”工作重要論述精神,落實黨的十九屆五中、六中全會重大部署,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鄉村振興促進法》《廣東省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十四五”規劃》和《揭陽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銜接《中共揭陽市委 揭陽市人民政府關於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意見》,結合省委對揭陽“建設宜居宜業宜游的活力古城、濱海新城,努力打造沿海經濟帶上的產業強市”的發展定位,編制本規劃。 第一章 與時俱進 準確把握髮展新要求
“十四五”時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乘勢而上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的第一個五年,也是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的關鍵五年,深刻認識和準確把握新發展階段新使命、新機遇、新挑戰,科學謀劃和推進“三農”事業發展,是全市全面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任務。
一、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基礎進一步夯實
“十三五”以來,全市上下認真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落實黨中央和省委省政府關於“三農”發展的重大部署,真抓實幹,銳意進取,推動全市農業農村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一是農業產業結構進一步最佳化。2020年全市糧食作物播種面積196.02萬畝,產量80.85萬噸,蔬菜產量209.28萬噸,水果產量59.52萬噸,基本保持穩定;茶葉產量2.51萬噸,比2015年增長57.58%;全年畜禽肉產量13.39萬噸,水產品產量14.54萬噸。2020年全市第一產業增加值204.40億元,比2015年增長21.89%,年均增長4.03%。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312元,比2015年增長43.93%,年均增長7.55%。市級以上農業龍頭企業56家,其中國家級1家、省級以上26家;國家級農民專業合作社3家。擁有中國“蕉柑之鄉”“青梅之鄉”“青欖之鄉”“竹筍之鄉”“荔枝之鄉”的稱號。埔田竹筍、普寧蕉柑、惠來荔枝、普寧青梅、吳厝淮山獲得國家地理標誌產品保護。二是一二三產融合進一步深化。成功舉辦“鮑魚節”“荔枝節”“鳳梨節”,打造“粵字號”農業知名品牌,推動產銷對接,惠來鮑魚“網路節+雲展會”模式獲省推廣。積極推動農業與加工業融合、農業與“網際網路+”融合、農業與鄉村旅遊融合,普寧市高埔鎮代表揭陽市在全國農業產業強鎮會議上作典型發言。全市已發展省級休閒農業與鄉村旅遊示範點6個、示範鎮4個,“觀瀑賞玉”鄉村旅遊等8條旅遊線路被評為“廣東省鄉村旅遊精品線路”,陽美社區、山湖村、新寮村等9個單位被認定為“省文化和旅遊特色村”,揭西縣京溪園鎮和揭東區埔田鎮被認定為“廣東省旅遊風情小鎮”,揭西縣山湖村被評為“全國鄉村旅遊重點村”。普寧市善德村被評為中國美麗休閒鄉村。開展省級農業公園創建工作,共有2個4A級農業公園,1個3A級農業公園。普寧市被省農業農村廳列入“率先基本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試點縣”。三是特色產業示範進一步凸顯。全市已創建普寧青梅、惠來南藥、揭東竹筍、揭西茶葉等4個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普寧市青梅產業園已納入國家產業園管理體系;創建揭東茶葉、揭西蔬菜、普寧蕉柑、惠來鳳梨等10個市級現代農業產業園,建設“一村一品、一鎮一業”項目153個,認定省級專業鎮7個、專業村54個,培育發展青梅、竹筍、茶葉、蕉柑、鳳梨、油茶、紅蘿蔔、冬瓜、蕃薯、水產品養殖以及禽畜養殖等鄉村特色產業,打造本土品牌,延伸農業產業鏈,提高農業產業的效率和競爭力。四是重要農產品供給進一步保障。制訂出台《揭陽市促進農業產業化發展扶持辦法》等檔案,扶持發展農業產業。“十三五”期間,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總投資36754.71萬元,建設總面積23.97萬畝,高質量完成糧食生產功能區和重要農產品保護區劃定工作。2016年以來,開展了水稻、玉米、生豬、能繁母豬、仔豬、蛋雞、香蕉、龍眼、木瓜等政策性農業保險品種的承保工作,中央、省、市、縣各級財政補助農戶購買政策性農業保險達4453萬元,大大減輕了農戶購買保險負擔,有效降低農戶因災造成的損失。全市共培育了省級“菜籃子”基地13個、市級“菜籃子”基地18個,提高了優質蔬菜供應及質量安全保障能力。全市規劃建設屠宰廠(場)25家,其中大型屠宰廠15家、小型屠宰場5家、牛羊屠宰場5家。截至2020年12月31日,已確定經營主體的21家,確定建設地址的22家,已基本建成或完成改造的8家,屠宰改革工作有序推進。五是安全監測體系進一步健全。完成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平台註冊的“三品一標”的生產經營主體共42家;建立健全農資和農產品生產經營主體信用檔案共542家。農產品監測總體合格率保持在97%以上,做到應免畜禽免疫率達到100%。2020年全市農作物種植面積298.9萬畝,總防控面積950.3萬畝次,共創建水稻、玉米、甘薯、茶葉等綠色防控示範區13個,示範面積0.29萬畝,綠色防控套用面積131.1萬畝,綠色防控覆蓋率約39.6%,比2015年提高 13.5個百分點;水稻統防統治覆蓋率約40.6%,比2015年提高近20個百分點。六是農業科技支撐進一步增強。“十三五”期間,“揭薯18”示範推廣獲省農業技術推廣獎二等獎,“軟枝大粒梅”“普薯30”“深兩優5814”示範推廣和“石磡烏欖矮化早結豐產”“果園颱風災後復壯改良技術”獲省農業技術推廣獎三等獎,完成揭陽市優質甘薯“揭薯16”“揭薯18”示範推廣、揭陽市有機蔬菜現代化生產設施建設項目、揭陽市農業生產能力提升——支持糧食生產項目3個省級農業科技攻關示範項目。大力開展新品種試驗示範,全市的水稻品種優質化率達到95%。加快構建新型職業農民隊伍,開展農技培訓、技術指導,共培育新型職業農民2750多人,培訓農技人員360多人次。加大良種示範推廣力度,建立水稻、甘薯、蔬菜、玉米、果樹等高產示範點50多個。七是土地流轉機制進一步完善。出台《揭陽市農村承包土地經營權流轉示範片創建實施方案》《關於實行獎補措施進一步推動農村土地流轉的實施方案》和《揭陽市農村承包土地經營權流轉示範片補貼申報指南》,全市流轉總面積49.23萬畝,流轉率40.12%,順利完成省下達40%的任務。全面開展農村土地確權工作,已完成確權行政村1363個,完成率98.27%。全市實行農村家庭承包經營的耕地面積122.7萬畝。八是脫貧攻堅戰取得重大勝利。截至2020年底,全市建檔立卡36998戶、105844名相對貧困人口全部實現穩定脫貧,162個相對貧困村全部脫貧出列。2020年全市脫貧人口人均可支配收入從2015年的3841.64元提高至15501.26元,增長303.51%。全市162個相對貧困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從2017年的12128.92元提高至2020年的21896.34元,增長80.53%。九是美麗鄉村建設進一步夯實。基本實現乾淨整潔村全覆蓋,累計創建美麗宜居村748個,共拆除各類危舊房、廢棄豬牛羊欄、露天廁所茅房、亂搭亂建、非法違規廣告25.65萬宗、526.88萬平方米;清理亂堆亂放14萬宗,清理房前屋後和村巷道雜草雜物、積存垃圾29.77萬噸,溝渠池塘溪河淤泥、漂浮物和障礙物21.53萬噸。農村無害化衛生戶廁普及率已達到100%,共建成農村公廁1166座,2020年度按實際需求新建或改造衛生公廁480座,超額完成省、市下達任務,被評為“全國廁所革命先進市”。全市3559個自然村完成雨污分流工程建設,完工率96.6%。全市1446個行政村已有1435個行政村實現集中供水。全市農村公路等級公路比率達到100%、路面鋪裝率達到100%,全面完成通200人以上自然村村道路面硬化。推進“農民工匠”做法得到中央農辦、農業農村部肯定並推廣。至2020年底,全市符合採用“農民工匠”法2107個,已採用“農民工匠”法建設2090個,採用率99.2%。紮實推進農房管控和鄉村風貌提升,推動農村面貌發生“大變化”、顏值“大提升”。揭西山湖村被評為廣東省第二屆“十大美麗鄉村”、普寧市南溪水鄉被評為“廣東美麗鄉村精品線路”,揭西火炬村、普寧什石洋村、榕城西岐村被評為廣東省特色名村。至2020年,新創建的示範村基本達到乾淨整潔村標準,省級示範片主體村基本達到美麗宜居村標準。揭東區新寮村以“文化、紅色、生態”為主題,連片打造“院士故居、生態旅遊康養城”。
二、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要求進一步顯現
當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深刻演化,新冠肺炎疫情帶來的不確定性、不穩定性明顯增強,“十四五”農業農村發展的新舊矛盾交織疊加、風險挑戰前所未有。尤其是我市作為農業大市,農業農村基礎差、底子薄、發展滯後的狀況尚未根本改變,這與實施鄉村振興發展戰略,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仍有很大差距,主要體現以下幾個方面。一是農業產業集群程度偏低。目前我市農業經營主體總量仍處於全省落後水平,省級以上農業龍頭企業、農民合作示範社我市均只占2.7%,且我市農業經營主體規模普遍偏小、支撐帶動力不強、資源優勢得不到有效轉化。目前,我市產業雖有一二產,但大多產業都是以一產為主,三產開發不充分,品牌不響,市場影響力不強。二是土地流轉仍較為困難。我市人多地少,長期以來以家庭為單位進行生產經營的傳統模式仍占主導,農民思想觀念陳舊,流轉土地的意願不強,制約產業的規模化、機械化發展。三是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難度大。農產品生產經營模式呈現“遠距離、多環節、大流通”的特色,涉及收購、儲藏、運輸、銷售等多個主體,加上農產品質量安全監測體系和執法體系建設滯後,規模化生產比重不高,源頭監管較為薄弱。四是農業科技人才隊伍薄弱。農業從業人員普遍學歷低、職稱低,農業科技人才不足。現有人員知識老化,缺乏現代生物、信息、管理知識來武裝改造現代農業人才。科技創新意識有待於進一步增強,掌握和運用智慧財產權的能力和水平還不夠高,特別缺乏綜合性複合型人才,給科技成果轉化帶來一定難度。同時農產品科技含量不高,大大地制約了農產品的生產效益與綜合競爭力。五是脫貧成果需持續鞏固拓展。農村低收入人口還將長期存在,返貧、致貧風險不容忽視。一些地方發展基礎仍然相對比較薄弱,部分扶貧項目帶貧益貧能力不強。扶貧資產後期運營管理實現增值增效,接續推進全面脫貧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任務艱巨,仍需久久為功不懈努力。六是資金投入不足亟需加強。“十三五”期間對“三農”投入雖有明顯增加,全市各級涉農資金總投入70多億元,但仍然適應不了農業農村現代化和鄉村振興的要求,加上揭陽市作為農業大市,農業基礎仍不穩固,設施裝備落後,耕地質量總體仍較低,生產力仍不高。農村集體經濟薄弱,發展模式單一,在推進農村人居環境綜合整治、雨污分流、道路建設、農村舊房改造等農村基礎設施時,工程項目資金缺口較大,影響美麗鄉村建設的開展。七是農民增收缺乏有效手段。揭陽作為人口大市、農業大市,農業、農村基礎薄弱,農民收入偏低,技術技能有待進一步的提升,城鄉經濟發展的不充分不平衡問題依然突出,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低於全省平均水平。這些問題表明,揭陽市實現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依然在農業在農村,必須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謀劃打好主動仗。
三、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環境進一步最佳化
“十四五”時期,我市農業農村發展依然處於重要戰略機遇期,在危機中育先機,於變局中開新局,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具有諸多有利條件。一是黨中央、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三農”工作。《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2021-2025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2021年中央一號檔案以及《廣東省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十四五”規劃》等檔案均提出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我市也出台一系列促進“三農”發展的相關政策檔案,全市關注農業、關心農村、關愛農民的氛圍更加濃厚,“三農”工作面臨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二是鄉村振興面臨前所未有的歷史機遇期。2018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2019年印發《國務院關於促進鄉村產業振興的指導意見》、2020年農業農村部印發《全國鄉村產業發展規劃(2020-2025年)》,強調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方針,加快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以農業農村資源為依託,以農民為主體,以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為路徑,地域特色鮮明、創新創業活躍、業態類型豐富、利益聯結緊密,發展提升農業、繁榮農村、富裕農民的產業。政策驅動力明顯增強,將有更多的資源要素向農村聚集,同時“新基建”改善農村信息網路等基礎設施,城鄉融合發展進程加快,鄉村產業發展環境最佳化。三是市場消費結構的深刻變化引領產業轉型升級。隨著我國經濟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市場驅動力增強,消費結構升級加快,城鄉居民的消費需求呈現個性化、多樣化、高品質化特點,休閒觀光、健康養生消費漸成趨勢,鄉村產業發展的市場空間巨大。5G、物聯網、區塊鏈等與農業互動聯動,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不斷湧現,引領鄉村產業轉型升級。四是經濟社會和鄉村演變的趨勢迸發出巨大潛力。“十四五”時期,我市城鎮化進入快速發展與質量提升的新階段,城市輻射帶動農村的能力進一步增強,以工促農、以城帶鄉,城鄉一體化進程的發展引起城市基礎設施向農村延伸、城市生產要素向農村流動、城市新型流通方式向農村拓展,為農業農村提供發展機遇。
第二章 精準謀劃 科學制定發展新目標
一、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按照“建設宜居宜業宜游活力古城濱海新城,努力打造沿海經濟帶上產業強市”的發展定位,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為總抓手,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以發展精細農業、建設精美農村、培育精勤農民為主攻方向,以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突出產業集群成鏈,構建具有揭陽特色的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和經營體系,深入實施“九大攻堅”行動,加快推進城鄉融合發展,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促進農業高質高效、農村宜居宜業、農民富裕富足,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
二、基本原則
1.堅持黨的全面領導。毫不動搖堅持黨對“三農”工作的全面領導,健全黨的領導體制和工作機制,強化市縣鎮各級黨委領導農村工作的主體責任,全面增強基層黨組織的核心作用,確保黨在農村工作中始終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為“三農”發展提供堅強的政治保障。
2.堅持立農為農。以農業農村資源為依託,發展優勢明顯、特色鮮明的鄉村產業。把二三產業留在鄉村,把就業創業機會和產業鏈增值收益更多留給農民。
3.堅持農民主體地位。培育勤勞作、精技藝、有情懷敢創業的新時代精勤農民,充分發揮農民主體作用和首創精神,尊重農民意願,切實保障農民權益,持續增加農民收入,不斷增進農民福祉,讓農民民眾有更多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4.堅持市場導向。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激活要素、激活市場、激活主體,以鄉村企業為載體,引導資源要素更多地向鄉村匯聚。
5.堅持融合發展。發展全產業鏈模式,推進一產往後延、二產兩頭連、三產走高端,加快推進農業與現代產業要素跨界配置。
6.堅持綠色引領。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促進生產生活生態協調發展。健全農產品質量標準體系,培育綠色優質品牌。
7.堅持創新驅動。利用現代化科技進步發展,改造提升鄉村產業。創新機制和業態模式,增強鄉村產業發展內在活力。
8.堅持城鄉統籌。建立強農惠農投入的穩定增長機制,著力構建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長效機制,協調推進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
三、發展目標
(一)總體目標
“十四五”發展目標。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推進農村違法亂占耕地建房整治攻堅、高標準農田建設攻堅、種業翻身仗攻堅、農村生活污水治理攻堅、農村集中供水全覆蓋攻堅、村內道路建設攻堅、美麗圩鎮建設攻堅、漁港建設攻堅、金融支持鄉村振興攻堅等“九大攻堅”行動。以“鏈長制”機制創新為突破口,做大做強做優現代農業產業,著力構建具有揭陽特色的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和經營體系。進一步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形成長效管護機制,促進農民增產增收。加快推進生態宜居、美麗鄉村建設,著力打造揭陽特色精品村。到2025年,形成鄉村產業體系健全完備、鄉村產業質量效益明顯提升、產業融合發展水平顯著提高、農民增收渠道持續拓寬、鄉村產業發展內生動力持續增強的農業農村發展新格局。
(二)具體目標任務
1.夯實重要農產品供給保障基礎。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強化“菜籃子”市長負責制,推廣良種良法生產技術。到2025年,全市糧食產能穩定在80萬噸以上,培育省級“菜籃子”基地29個、市級“菜籃子”基地34個,支持建設2-3家生豬養殖、屠宰、加工、配送全產業鏈示範企業,支持高效安全、綠色環保的規模化畜禽標準養殖場12個。
2.拓展特色農業產業鏈。推動農業產業鏈“鏈長制”機制創新,做大一產,做強二產,做優三產,培育一批優勢特色產業集群和現代農業企業,建設一批現代農業產業園,因地制宜發展“一村一品、一鎮一業”,創響一批“粵字號”農業知名品牌。到2025年,新增省級以上農業龍頭企業 10家,新增市級農業龍頭企業 30 家,新增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 10個,新增市級現代農業產業園25個。
3.建設生態宜居美麗鄉村。全面持續推進全域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和“百村示範、千村整治”工程建設,廣泛開展村莊清潔行動和綠化行動,持續開展農村廁所革命,梯次推進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完善農村垃圾分類處理和資源化利用,加快補齊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短板。做好傳統古村落、傳統民居的保護活化提升。到2025年,80%以上行政村達到美麗宜居村標準,建成一批特色精品村,打造32+N個宜居宜業宜游的傳統古村落,提高人民民眾的獲得感、幸福感。
4.增加農民收入。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加快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提高農業綜合效益,提高農民經營性收入。支持農民工返鄉創業,以創業帶動就業,提高工資性收入。鞏固完善強農惠農富農政策,增加農民轉移性收入。健全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引導農民依法自願有償流轉土地承包經營權,增加農民財產性收入。到2023年,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2.1萬元以上;到2025年,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 2.4 萬元以上。
(三)2035年遠景目標
全市鄉村振興取得決定性進展,基本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農業現代化與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協調同步,質量效益和競爭力邁上新的台階,農業重點領域、關鍵環節核心技術取得較大突破;“鏈長制”工作機制常態化,“鏈長制”產業成為全市農業主導產業;揭陽特色宜居宜業鄉村基本建成,綠色生產生活方式深入普及,鄉風文明達到新高度,基本實現鄉村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城鄉區域發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明顯縮小,農民全面發展與共同富裕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 第三章 城鄉融合 最佳化區域發展新布局
遵循國土空間開發保護總體要求,以促進農業高質高效、鄉村宜居宜業、農民富裕富足為目標,支持中心城區現代化引領區、惠來濱海經濟提升區、揭西生態發展示範區、普寧三產融合創新區各展所長,聯動發展,形成布局合理、重點突出、優勢互補的新型區域新布局,協同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
一、打造中心城區現代化引領區
依託城市發展基礎,發揮機場、高鐵、榕江口岸等區位交通優勢,以產城融合為目標,大力發展都市現代農業,打造城區農業經濟新樣板,力爭到 2025 年建成農業農村現代化示範引領區,帶動全市農業農村高質量發展。
一是加快發展休閒旅遊農業,推進農業由生產向生活服務、環境生態和休閒觀光等多功能轉變,推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提高第一產業效益。二是發展現代農業物流樞紐網路,積極培育建設集農產品交易、增值加工、物流、金融等於一體的農產品物流產業體系,推進農業與物流業融合發展。鼓勵傳統倉儲、運輸型農產品物流企業整合功能延伸服務,加快向現代農產品物流企業轉型。三是全面實施美麗鄉村建設,實施農村基本公共服務提升行動完善鎮村兩級公共服務設施布局,把鄉鎮建成服務農民的區域中心,打造可複製可推廣的宜居宜業鄉村樣板。榕城區重點加強古村落普查保護,重塑水鄉古村風韻,做活“水”字文章,打造一批美麗鄉村品牌,建設生態宜居美麗鄉村。空港經濟區發揮區位交通優勢,加快發展農產品商貿物流,加強農產品商貿物流基礎設施建設,培育壯大農產品物流企業,暢通農產品物流通道。揭東區深入實施農業標準化規模化生產,推進特色優質農產品重要供應基地建設,大力發展“一鎮一業”,加快實現竹筍、炒茶等優勢產業集群化。
二、創建惠來濱海經濟提升區
立足區域資源與產業優勢,抓好種植和養殖兩大農業主導產業,紮實推進南藥、鳳梨、冬瓜、紅蘿蔔、油茶、番薯、大蒜種植和對蝦、鮑魚、種禽養殖等10個農業產業“萬畝工程”,推進荔枝產業高質量發展,以保障農產品有效供給、推動區域城鄉協調發展為主攻方向,主動對接大灣區大市場。力爭到 2025 年在農產品供給最佳化、農村產業融合發展和區域協調發展等領域實現重點提升,推動農業農村高質量發展取得新成效。
一是重點建設東部沿海藍色產業帶漁港漁業經濟和家禽產業鏈,將惠來鮑魚從“小特產”升級為“大產業”,將惠來家禽打造成集種苗生產、規模養殖、屠宰加工、冷鏈物流、糞污綜合利用的全產業鏈融合發展新模式,推進鮑魚產業和家禽產業轉型升級和高質量發展。二是著力發展漁港經濟,加快惠來縣神泉示範性漁港建設,完善漁港配套設施,發展水產品加工、冷鏈物流、數字交易、休閒體驗等漁業二三產業,打造臨海特色產業戰略高地。三是強化保供能力,重點建設西部糧食生產功能區、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實施高標準農田建設工程,強化農業科技和裝備支撐,建成糧食和重要農產品生產基地。四是推動城鄉區域協調發展,統籌城鎮和村莊規劃建設,實施全域美麗鄉村建設行動,啟動駐鎮幫鎮扶村工作,推動城鄉區域協調發展。
三、建設揭西生態發展示範區
以“產業生態化、生態產業化”為目標,深入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立足“一園兩區”發展新格局,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力爭到 2025 年建成生態發展示範區,以綠水青山生態環境和綠色優質農產品對接融入粵港澳大灣區,引領創造綠色健康新消費。
一是加強農村生態文明建設,調整最佳化生產生活生態空間,轉變發展方式,控制開發強度,推進農業面源污染防治,強化土壤污染、水土流失等治理和修復。以農村耕地“滅荒”三年行動為契機,實施好“米袋子”培育工程,保障糧食安全供應。二是最佳化發展理念,深挖生態潛力,充分利用豐富的農業資源,以省市現代農業產業園為龍頭,大力發展茶葉、蔬菜、生豬、橄欖、苦筍、南藥、淮山、青梅等具有揭西特色的農業產業,把生態資源轉變為經濟資源,把生態效益轉化為經濟效益、社會效益,推動經濟加快發展。三是深入推進電子商務進農村,鼓勵電子商務企業建立農產品服務貿易電商平台,暢通農產品網上網下、國內國外銷售渠道提升農業綜合銷售能力。四是將特色農業發展與全域旅遊、新農村示範片建設有機結合起來,以示範村為點,串珠成鏈打造一批美麗鄉村示範片,形成各具特色、各美其美的鄉村景觀帶。大力發展休閒觀光農業、農耕體驗和生態康養產業,推動旅遊與農業、林業、康養、研學等深度融合,把綠水青山打造成金山銀山。
四、發展普寧三產融合創新區
按照農業“組織化、現代化、產業化”發展思路,做強做大富民興村產業,深入實施“一村一品、一鎮一業”工程,扶持特色農業集約化、產業化發展,加快創建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因地制宜、連片集中打造田園綜合體,以家庭農場、示範農民合作社、龍頭企業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為依託,培育發展科學種養、農產品深加工、網際網路+農業等新業態,大力發展現代精品農業,力爭到 2025 年建成三產融合創新區。
一是以疏港鐵路設站洪陽為契機,充分發揮靠近揭陽市區的區位優勢和獨特的資源稟賦,著手連片打造集花卉苗木、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等特色產業為一體的特色農業和特色旅遊集聚區。重點將洪陽、南溪、廣太串連成片,以洪陽古鎮文化、南溪水鄉、廣太園林為主線,開闢打造一條集文化、美食、休閒的精品旅遊線路。二是提升西部片區發展效益,立足生態發展區功能定位,做足休閒農業、生態旅遊、養老養生、特色農產品深加工等文章。推進培育創建省級休閒農業與鄉村旅遊示範鎮(點)、廣東農業公園,推動農旅、文旅、商旅全面融合,打造一批高品質的景區景點和旅遊產品,推動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三是建設美麗鄉村。全域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打造美麗鄉村示範點。 第四章 精準施策 推進農產品穩產保供
一、穩定糧食生產
落實糧食生產安全責任制,堅持黨政同責,分區域分解和壓實糧食安全責任。完善水稻生產支持政策體系,以普寧市、揭西縣、惠來縣等水稻生產大縣為重點,建設水稻生產供給核心保障區,全面開展綠色高質高效提升行動。開展糧食高產創建活動,通過補貼提供服務,調動農民生產積極性。在穩定糧食生產的基礎上,調整糧食生產結構,大力發展優質稻、優質番薯、甜玉米、馬鈴薯等高效糧食作物。支持新建或改造完善一批糧食倉儲物流和應急保障設施。統籌整合供銷系統農產品生產服務、冷鏈物流、銷售渠道等優勢資源,打造放心農產品直供配送網路。強化應急保障體系建設,完善“糧食應急物流協調指揮中心+骨幹應急配送中心+鄉鎮應急供應點”聯動保障機制。
區域布局(圖1):水稻重點種植區域為揭東區(玉湖鎮、雲路鎮、霖磐鎮、桂嶺鎮)、空港經濟區(登崗鎮、炮台鎮)、惠來縣(隆江鎮、東隴鎮)、普寧市(里湖鎮、廣太鎮、赤崗鎮、南溪鎮、下架山鎮)、揭西縣(塔頭鎮、棉湖鎮、鳳江鎮、五雲鎮)產區;薯類發展區域為惠來縣(周田鎮、溪西鎮、仙庵鎮);玉米發展區域為揭西縣(金和鎮、五經富鎮)、普寧市(梅塘鎮、里湖鎮、下架山鎮、占隴鎮)、揭東區(雲路鎮、錫場鎮、新亨鎮);糧食加工重點發展區域為惠來縣隆江鎮、揭東區桂嶺鎮、普寧市燎原鎮。
圖1 糧食重點區域分布圖
二、強化“菜籃子”市長負責制
加強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和特色農產品優勢區建設,確保重要農產品有效供給,落實各地“菜籃子”生產責任,加大對“菜籃子”投入,穩定“菜籃子”基地,最佳化品種結構,發展設施裝備水平,調節上市檔期,提升競爭能力,提高“菜籃子”有效供給能力。加快“菜籃子”產品優質化、集約化改造,滿足民眾多元消費需求。建設一批省級“菜籃子”基地和農產品出口示範基地。大力穩定提高生豬生產水平,嚴格落實扶持生豬生產的各項政策舉措,推動生豬標準化規模養殖,實現生豬穩產保供。大力發展以草食動物為主的畜牧養殖業,推行健康生態養殖模式,提高畜牧業在農業總產值中的比重。主動融入粵港澳大灣區“菜籃子”工程建設,創新推廣數位化農產品行銷新業態和菜籃子“車尾箱”工程新模式,著力塑造“粵風濃郁、口碑優良、安全放心”的品牌形象。
區域布局(圖2-4):蔬菜重點發展區域為揭東區(埔田鎮、新亨鎮、錫場鎮、雲路鎮)、普寧市(南徑鎮、麒麟鎮、大壩鎮、燎原鎮、梅塘鎮)、揭西縣(坪上鎮、金和鎮、五經富鎮、龍潭鎮)、惠來縣(靖海鎮、神泉鎮、溪西鎮);生豬生產發展區域為揭西縣(五雲鎮、南山鎮、龍潭鎮)、揭東區(龍尾鎮、新亨鎮、埔田鎮)、普寧市(里湖鎮、馬鞍山農場)、惠來縣(葵潭鎮、東埔農場);雞、鴨發展區域為普寧市大壩鎮、惠來縣(前詹鎮、周田鎮、東隴鎮)、揭東區龍尾鎮;獅頭鵝發展區域為普寧市馬鞍山農場;鮑魚養殖及加工重點發展區域為惠來縣(前詹鎮、靖海鎮);蝦養殖及加工重點發展區域為空港經濟區地都鎮和惠來縣(前詹鎮、靖海鎮、岐石鎮);淡水魚養殖重點發展區域為榕城區仙橋街道、普寧市洪陽鎮、揭東區(玉滘鎮、白塔鎮)、揭西縣(灰寨鎮、京溪園鎮、五經富鎮)。
圖4 水產重點區域分布圖
三、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
實施高標準農田建設攻堅行動。科學謀劃農田建設規劃,進一步健全農田建設制度,利用制度優勢,完善標準體系,提升農田建設工作效能。推進耕地“宜機化”改造,促進高標準農田建設擴面、提質、最佳化。加強農田建設監督評價,強化高標準農田建設監測評價。強化農田保護與利用,完善高標準農田建後管護制度,加強高標準農田利用情況監測,提升耕地質量監管能力,以高標準農田建設為核心加強項目統籌實施,推進農田工程建設和耕地土壤培肥有機結合。積極探索創新農田建設新模式,將整區域推進、土壤改良、綠色農田、數字農田等示範項目作為“十四五”期間重要建設內容,鼓勵多渠道籌資加大建設投入,探索農田建設健康發展與耕地資源永續利用的道路,打造高標準農田建設新模式、新標桿。
四、夯實農業生產能力基礎
堅持耕地數量與質量並重,完善耕地保護補償機制,推進建設占用耕地耕作層土壤剝離再利用,提升耕地質量,深入實施藏糧於地、藏糧於技戰略,穩定提高糧食產能。嚴格實行土地用途管制,堅決遏制耕地“非農化”,嚴禁違規占用耕地和違背自然規律綠化造林、挖湖造景,嚴格控制非農建設占用耕地。防止耕地“非糧化”,明確耕地利用優先序,永久基本農田重點用於糧食特別是口糧生產。全面整治撂荒棄耕地復耕,建立全省撂荒耕地動態監測平台揭陽節點,開展經營主體承包流轉撂荒耕地復耕補助試點,完成撂荒耕地復耕整治任務。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加強標準化養殖場、標準魚塘建設。規範設施農業用地管理,支持設施農業健康發展,不斷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推進農村水系綜合治理,實施大中型灌區續建配套和現代化改造,建設節水改造工程、撂荒耕地水利工程,加強“五小”農村水利設施監管體系建設,推進大中型灌區、泵站標準化規範化管理及小水電安全生產標準化全覆蓋。統籌整合農田水利等基本建設項目,重點完善田間渠系配套、雨水積蓄利用等小型農田水利建設,構建大中小微結合、骨幹和田間銜接、長期發揮效益的農村水利基礎設施網路。
五、推廣良種良法技術
加強良種市場貿易發展,強化良種市場監管,建立健全區域性良種質量監管體系和信息追溯體系。建立健全良種應急儲備調控制度。大力發展畜禽、優質番薯、甜玉米、馬鈴薯、水產等優良種苗的繁育推廣套用,建設健康種苗生產基地,推進土地整治、土壤改良培肥、農田水利設施建設和田間道路配套,促進良種良法配套。完善全市農業技術集成套用和示範推廣體系,支持各類社會力量參與建設提升基層農業技術推廣體系。
專欄1 重要農產品供給保障工程
六、推動畜禽養殖和屠宰標準化生產
大力推進畜禽屠宰場現代化、標準化和信息化建設,按照“優布局、標準化、改模式、建冷鏈、減數量、強監管”的發展思路,積極推進屠宰行業改革工作。推動小型屠宰廠(場)向現代化屠宰企業、調畜禽向調肉品轉型升級,加大屠宰廠技術改造和政策扶持,不斷提升屠宰場屠宰技術水平,打造一批生豬屠宰標準化示範廠。推動生豬、家禽產業轉型升級,支持建設標準化規模養殖場、養殖小區,促進畜禽養殖工廠化、園區化、產業化發展,打造生豬優勢產區,恢復並穩定生豬產能,實現生豬養殖和屠宰環節無害化處理,加強市場監測與調控,確保生豬出欄量逐年實現穩中有升。採用能源環保型、能源生態型以及高床發酵型等養豬新模式,將一批規模化畜禽養殖場建設為畜禽廢棄物管理示範區。
七、推進動物疫病強制免疫補助政策改革
通過改革重大動物疫病強制免疫補助實施機制,放開強免疫苗經營,推行強免疫苗流通市場化,建立養殖場戶和第三方服務主體自主採購強制免疫疫苗、實施強制免疫財政直補的強制免疫新模式,有效激發市場活力,進一步落實畜禽養殖場動物防疫主體責任,化解強制免疫補助政策落實過程中存在的突出問題與風險,鞏固提升強制免疫效果和財政資金使用效率。
逐步推進規模養殖場戶重大動物防疫病強制免疫財政直補工作,全市所有規模養殖戶實施“先打後補”,政府招標採購強免疫苗停止供應規模養殖場戶。2025年,全面取消政府招標採購強免疫苗。 第五章 結構最佳化 實現農業做大做強
一、全面最佳化農業產業結構
(一)做大一產,提升種養業規模化水平
做大一產,依據各地自然資源稟賦和種養習慣,科學謀劃各地產業布局,宜糧則糧、宜菜則菜、宜養則養。充分利用各級土地流轉扶持政策措施,重點是盤活土地資源,制定完善的政策措施和激勵機制,全力推動土地集中流轉。動員農戶將土地統一向村集體(經聯社)流轉,再由村集體(經聯社)依照有關規定開展招商,引入農業企業、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等主體進行規模化、集約化、現代化經營,積極發展“產業鏈”主導產業,形成種養業規模效應。
區域布局(圖5-8):青梅重點發展區域為普寧市(高埔鎮、大坪鎮、梅林鎮、船埔鎮、後溪鄉)、揭西縣坪上鎮;荔枝重點發展區域為惠來縣(葵潭鎮、隆江鎮、惠城鎮);龍眼重點發展區域為揭東區(玉湖鎮、桂嶺鎮、雲路鎮);鳳梨重點發展區域為惠來縣(葵潭鎮、青坑林場);蕉柑重點發展區域為普寧市(雲落鎮、梅林鎮、南溪鎮、洪陽鎮、廣太鎮、赤崗鎮)、橄欖重點發展區域為普寧市(梅林鎮、里湖鎮)、揭西縣(大溪鎮、灰寨鎮);茶葉重點發展區域為揭西縣(五經富鎮、京溪園鎮、南山鎮、良田鄉)、揭東區(玉湖鎮、新亨鎮)、普寧市(大南山街道、里湖鎮)、惠來縣惠城鎮;南藥種植重點發展區域為惠來縣(鰲江鎮、東港鎮、葵潭鎮)、揭西縣五經富鎮、普寧市(大南山街道、高埔鎮、里湖鎮);中藥材加工重點發展區域為普寧市(流沙街道、池尾街道);花卉重點發展區域為普寧市(洪陽鎮、廣太鎮、南溪鎮)。
圖7 南藥重點區域分布圖
圖8 花卉苗木重點區域分布圖
(二)做強二產,推動農業向精深加工發展
做強二產,提升農業深加工水平,以農產品精深加工為主攻方向,重點推動我市農業產業向精深加工發展,進一步延長產業鏈、提升價值鏈、拓寬增收鏈,積極培育農業新業態。以國家級、省級和市級現代農業產業園為載體,重點建設水果、蔬菜、竹筍、中藥材、茶葉、海鮮產品、生豬養殖、花卉等現代農業產業園區和農產品加工園區,推進政策集成、要素集聚、企業集中、功能集合,打造青梅等跨縣產業集群,將現代農業產業園打造為產加銷貫通、貿工農一體、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農產品加工示範園區,從產前、產中、產後各個環節升級傳統農業產業鏈,加快實現“產業鏈”本地化,不斷提升產品附加值。加強現代農業產業與食品加工業的融合,針對不同的產業,積極對接研究機構,根據市場需求創新加工方法,開發新產品,著力推動產地初加工和精深加工發展。加快補齊冷鏈倉儲物流等基礎設施短板,助力一二產發展。
區域布局(圖9):特色果蔬加工重點發展區域為普寧市(高埔鎮、大坪鎮、里湖鎮、馬鞍山農場)、揭東區埔田鎮;特色肉製品加工重點發展區域為普寧市(赤崗鎮、洪陽鎮);水產品加工重點發展區域為惠來縣(靖海鎮、前詹鎮、神泉鎮)、空港經濟區地都鎮;調味品和佐餐小菜加工重點發展區域為普寧市池尾街道、惠來縣僑園鎮、空港經濟區地都鎮;休閒食品加工重點發展區域為揭西縣(鳳江鎮、棉湖鎮)、普寧市(池尾街道、里湖鎮、梅塘鎮)。
圖9 農產品加工重點區域分布圖
(三)做優三產,培育農業新業態
依據自然風貌、人文環境、鄉土文化等資源稟賦,建設特色鮮明、功能完備、內涵豐富的鄉村休閒旅遊重點區。依託都市農業生產生態資源和城郊區位優勢,大力發展現代都市農業,建設綜合性休閒農業園區、農業主題公園、觀光採摘園、垂釣園、鄉村民宿和休閒農莊,滿足城市居民消費需求,推動農業全產業鏈融合發展。大力發展旅遊休閒與創意體驗農業,推進“農業+”“漁業+”“林業+”,突出森林人家、健康氧吧、生態體驗等業態,建設自然風景區周邊鄉村休閒旅遊區。深入挖掘歷史文化內涵、歡慶的民俗節日活動和多樣的民族特色美食,培育一批美麗休閒鄉村、文化和旅遊特色村,發展民族風情游、民俗體驗游、村落風光游等業態,建設揭西休閒農業示範縣和一批旅遊風情小鎮,開發民族民俗特色產品,打造一批特色鄉村旅遊精品線路和美麗鄉村示範區。培育發展美麗牧場、稻漁綜合種養、休閒漁業、海洋牧場等新業態,開發“後備箱”“伴手禮”等旅遊產品。支持農業科普教育、農事體驗、農業文化示範基地建設,弘揚農耕文化,傳承民間習俗,挖掘文化附加值。持續開展市級“十大特色農莊”培育創建工作,選定培育特色休閒農業經營主體,進一步提高我市休閒農業與鄉村旅遊品質,培育壯大鄉村特色產業和休閒旅遊業。加大三產融合力度,培育新業態,探索發展“中央廚房+冷鏈配送+物流終端”“中央廚房+快餐門店”“健康數據+營養配餐+私人訂製”等新型加工業態,滿足城市多樣化、便捷化需求。
區域布局(圖10):休閒農業重點發展區域為揭西縣(京溪園鎮、五經富鎮)、揭東區(白塔鎮、玉湖鎮、雲路鎮、埔田鎮)、普寧市(大坪鎮、高埔鎮、里湖鎮)、惠來縣(僑園鎮、葵潭鎮)。
二、實施農業科技提升計畫
(一)加快農業關鍵技術創新示範
引導和支持集群企業圍繞育苗育種、原料種養、產品研發、裝備研製、加工工藝、物流運輸、質量控制等環節,充分運用新技術、新裝備、新工藝、新模式,以發展有地方特色的優質、高產、高效、生態、安全農產品為目標,加強農業裝備科技攻關,重點推進水稻生產和畜禽養殖全程機械化示範等農業裝備以及農產品貯藏保鮮、畜禽屠宰、冷鏈物流、收割烘乾等加工設施的關鍵技術創新及推廣套用示範,完善研發支持及補助政策。開展設施園藝、蔬菜和花卉生產自動作業技術、設施生產和經營的協同管理技術研究,創製出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智慧型化新技術和新裝備。針對設施園藝栽培和節能的需要,開展溫室太陽能光熱資源綜合利用和高效節能技術研究和裝備研發與套用。加強綠色農業科技創新,推進化肥農藥減量增效、節水灌溉、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種質資源評價與保存等關鍵技術研發,開發秸稈還田機械和裝置並進行大面積示範推廣,促進成果集成套用。建設現代化農產品冷鏈物流體系,提升農產品貯藏保鮮和供應能力。加大農村機電排灌、現代漁業技術裝備、動植物品種改良、農業資源保護與開發利用、病蟲害統防統治、重大動物疫病防控科技攻關和關鍵技術研究、農業氣象災害監測等關鍵技術的研發力度,提升預報、預警、防禦、應急處置能力和水平。
(二)打造農業科技創新平台基地
依託國家級、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推動企業轉型升級,建設國家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範區、國家農業科技園區、省級農業科技園區,吸引更多的農業高新技術企業到科技園區落戶,著力培育農業國家高新技術企業,形成具有國內競爭力的農業高新技術產業。整合利用現有資源,積極組建和推動建設一批農業科技創新聯盟、區域農業技術創新中心、農產品加工與貯藏重點實驗室、保鮮物流技術研究中心及優勢農產品品質評價研究中心、農產品加工技術研發公共服務平台等重大研發創新平台、成果轉化與交易平台建設。支持農業高新技術企業建立高水平研發機構。加強與省農科院的交流,以共建揭陽分院為載體開展院地合作,加大產學研對接,建立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常態化合作機制。整合和完善各類科技資源,充分發揮重要公共科技資源優勢,探索建設農業科技資源開放共享與服務平台。
(三)推動農產品加工技術創新
以農產品加工關鍵環節和瓶頸制約為重點,研發一批集自動測量、精準控制、智慧型操作於一體的綠色儲藏、動態保鮮、快速預冷、節能幹燥等新型實用技術,以及實現品質調控、營養均衡、清潔生產等功能的先進加工技術。扶持一批農產品加工裝備研發機構和生產創製企業,開展信息化、智慧型化、工程化加工裝備研發。探索運用智慧型製造、生物合成、3D列印等新技術,集成組裝一批科技含量高、適用性廣的加工工藝及配套裝備,提升農產品加工層次水平。
(四)健全農業科技創新體系
培育符合現代農業發展要求的創新主體,建立健全各類創新主體協調互動和創新要素高效配置的農業科技創新體系。鼓勵高校、科研院所建立一批專業化的技術轉移機構和面向企業的技術服務網路,通過研發合作、技術轉讓、技術許可、作價投資等多種形式,實現科技成果市場價值。健全市、縣、鎮三級科技成果轉化工作網路,支持縣區大力發展技術交易市場。健全農業科技領域分配政策,落實科研成果轉化及農業科技創新激勵相關政策。面向綠色興農重大需求,加強種業創新、現代食品、農機裝備、農業污染防治、農村環境整治等方面的科研工作,開展重大科研聯合攻關,開展技術集成、生態環保、推廣示範、培訓孵化與指導服務,培育具有國內競爭力的種業龍頭企業,推動建設農業科技強市。
(五)提升農業設施裝備水平
加大農機購置補貼力度,推進水稻生產全程機械化,確保到2025年,每縣(市、區)至少建成一個水稻生產全程機械化示範基地。加快高端農機裝備和丘陵山區、果菜茶生產、畜禽水產養殖等農機裝備的推廣套用,提升漁業船舶裝備水平。加快發展農業設施大棚、節水灌溉、控溫、畜禽養殖自動化智慧型化、深水網箱智慧型平台、農產品倉儲保鮮冷鏈物流、烘乾、倉儲冷庫、水肥一體化、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農作物殘餘物廢棄物再生循環利用等綠色裝備技術,促進農機農藝融合,積極推進作物品種、栽培技術和機械裝備集成配套,推進全市農機裝備和農業機械化轉型升級,提高農機裝備智慧型化水平。實施漁港建設攻堅行動,加強漁港基礎設施建設和標準化規範化管理,推進漁民減船轉產和漁船更新改造,提升外海捕撈能力,推動海洋漁業經濟轉型升級。
(六)構建新型助農服務體系
加強農機安全監理體系及農機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大力培育發展經營性農業服務組織,鼓勵供銷、郵政、農業服務公司、農民合作社、行業協會等開展代耕代種代收、統防統治、烘乾儲藏等社會化和專業化服務,建立新型鄉村助農服務示範體系,形成農業社會化服務集群平台。加快發展“一站式”農業生產性服務業,建設一批縣域助農服務綜合平台、鎮村助農服務中心以及農機社會化服務組織。加大基層農技推廣體系建設投入,健全基層農業技術推廣體系,創新公益性農技推廣服務方式,支持各類社會力量參與農技推廣,全面實施農技推廣服務特聘計畫,加強農業重大技術協同推廣。加快農業物質技術裝備發展,形成推進現代農業物質技術裝備建設的合力,實現助農服務產前、產中、產後全覆蓋,生產、供銷、信用一體化。
(七)打好種業翻身仗
實施種業翻身仗攻堅行動。建立種業投入機制和種業創新機制,加快良種推廣和成果轉化,加快推進種業高質量發展。啟動農業種質資源普查工作,用3年時間,摸清全市農作物、畜禽、水產養殖和農業微生物種質資源種類、數量、分布和主要性狀等家底,發布種質資源普查報告。強化種質資源保護利用,有效收集保護一批珍貴、稀有、瀕危、特有種質資源,重點推進地方優勢特色資源開發利用,建設種質資源庫(圃、場、區)和畜禽遺傳資源保種場、保護區。
專欄3 農業科技創新提升工程
三、實施農業龍頭企業帶動工程
(一)發展壯大新型農業經營主體
按照大產業、大區域、大品牌、大科技、大企業、大市場的思路,以“抓龍頭、補鏈條、延產業、育集群”為總體目標,推進創建一批國家級、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推動市級現代農業產業園提質發展,形成國家、省、市產業園梯次發展格局。加快培育農商產業聯盟、農業產業化聯合體等新型產業鏈主體,打造一批產加銷一體的全產業鏈企業集群。強化農產品市場體系建設。深化供銷合作社綜合改革,開展生產、供銷、信用“三位一體”綜合合作試點,健全服務農民生產生活綜合平台。積極培育農民專業合作社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通過推廣“龍頭企業+合作社(家庭農場)+農戶”模式,提高經營主體帶動能力。健全農業專業化社會化服務體系,通過服務組織將先進適用的品種、技術、裝備、設施導入小農戶,實現小農戶和現代農業有機銜接。開展示範合作社、家庭農場申報創建和資質監測,用現代經營模式提高農業產業化水平。
(二)實施農業龍頭企業培育工程
出台縣級農業龍頭企業、農民合作示範社、示範家庭農場認定辦法。支持骨幹農業龍頭企業立足農業優勢產業區(帶)布局,整合資源要素,在規模化基地建設、大型農機設備及加工設備購置、種養設施升級改造、冷鏈物流等環節謀劃建設一批農業產業化重點項目。大力開展省、市級農業龍頭企業創建申報工作,支持農業龍頭企業牽頭組建農業產業化聯合體,完善訂單帶動、利潤返還、股份合作、共設風險保障金等利益聯結機制,帶動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小農戶共享現代農業發展紅利,讓農民更多分享產業增值收益。
(三)推進“跨縣集群、一縣一園、一鎮一業、一村一品”項目
推進“跨縣集群、一縣一園、一鎮一業、一村一品”建設,集聚資源、集中力量,創建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圍繞青梅、茶葉、竹筍、鳳梨、荔枝、蕉柑、鮑魚等打造優勢農業產業帶、優勢特色產業集群,重點發展普寧市高埔鎮、大坪鎮、梅林鎮、船埔鎮、後溪鄉和揭西縣坪上鎮的青梅產業帶,揭東區玉湖鎮、新亨鎮和揭西縣五經富鎮、京溪園鎮、南山鎮、良田鄉的茶葉產業帶等跨縣產業集群,埔田鎮、錫場鎮、新亨鎮串聯的竹筍產業帶,葵潭鎮、隆江鎮、惠城鎮串聯的荔枝產業帶,前詹鎮、靖海鎮、岐石鎮串聯的水產養殖產業帶等優勢特色產業集群。大力發展現代農業與食品產業,加快“一村一品、一鎮一業”示範項目建設。通過實施產業興村強鎮行動,以村或鎮連片建設,扶持鄉村發展農業特色產業,打造“一村一品”“多村一品”,形成特色農業專業鎮、“一村一品”微型經濟圈,實現全市地區全覆蓋。依託資源優勢,選擇主導產業,打造一批主導產業突出的專業鎮村及農業產業強鎮,形成一村帶數村、多村連成片的發展格局。新增一批名特優新農產品,促進富民興村。
(四)培育提升農業品牌
按照“有標采標、無標創標、全程貫標”要求,實施農業品牌提升行動,加快形成以區域公用品牌、企業品牌、大宗農產品品牌、特色農產品品牌為核心的農業品牌格局。以質量信譽為基礎,加強農業特色知名品牌的培育和創建工作,積極註冊商標,擴大市場影響力。鼓勵農業龍頭企業、農民合作社參與“農博會”“農交會”等產銷對接活動,推廣“網路節+雲展會”,開拓國內外農產品市場。持續辦好“鮑魚節”“荔枝節”“鳳梨節”等,探索“產業+網際網路+數字賦能”穩生產、拓銷路之舉,實現銷量和價格提升雙目標。樹立質量和品牌意識,加強農業生產標準化的推廣實施,加強農業標準宣傳,提高生產者標準化生產意識。發動農業龍頭企業或專業合作社等規模經營主體按標生產,實施“粵字號”農業知名品牌創建行動,大力發展綠色食品、有機農產品和地理標誌產品,培育一批具有優勢特色和全國知名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企業品牌和產品品牌。
(五)完善品牌培育機制和支持保護體系
根據特定自然生態環境、歷史人文因素,做好地理標誌保護工作,強化品種品質管理,保護地理標誌農產品,切實加強品牌的培育、認定、宣傳、保護和推廣,構建農產品品牌保護體系,打擊各種冒用、濫用公用品牌行為,建立區域公用品牌的授權使用機制以及品牌危機預警、風險規避和緊急事件應對機制。引導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等新型經營主體將經營理念、企業文化和價值觀念等注入品牌,做大、做強、做優各級示範經營主體,更好地帶動農業產業化經營又好又快發展。
專欄4 農業龍頭企業帶動工程
四、深入推進農業綠色發展
(一)健全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體制機制
實施食品安全戰略,推進農產品質量安全縣創建工作,加強政府、企業(市場)和社會共建共管共治,提升食用農產品質量安全治理能力和質量安全水平。建設農產品質量安全智慧監管平台,完善農產品質量安全標準、監管體系,建立農產品質量分級及產地準出、市場準入制度。建立健全農產品質量安全風險評估、監測預警和應急處置機制。落實農產品質量安全屬地管理責任、生產經營者主體責任,健全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體系、檢測體系、追溯體系和信用體系。進一步推進屠宰行業改革,規範建設屠宰廠(場),全市培育8家以上標準化屠宰企業,屠宰行業結構布局進一步最佳化,規模企業屠宰量占全市屠宰總量的比例達到85%以上。理順生豬屠宰經營管理體制,杜絕統購統銷、劃地經營、壟斷經營等行為,強化生豬屠宰監管,推進畜禽屠宰標準化改造建設和信息化監管體系。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嚴懲制售假冒偽劣農資和亂用肥藥添加劑等違法違規行為。強化種植養殖、生產加工、銷售餐飲、物流配送等全鏈條質量安全管控,建立數位化、信息化的生產監測系統,落實風險控制、安全追溯等制度。
(二)提升農產品質量安全保障
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監測體系及平台建設,開展農產品質量安全監測,到2025年,全市主要農產品質量安全例行監測合格率穩定在98%以上。實施農產品追溯管理信息平台,實現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管理,加強責任主體逆向溯源、產品流向正向追蹤,推動上級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平台對接、信息共享。促進各類追溯平台互聯互通和監管信息共享,確保“舌尖上的安全”。
整合現有龍頭企業等經營主體的冷鏈資源,加強農產品冷鏈物流設施建設,支持經營主體加強農產品冷鏈物流、倉儲、保鮮等智慧型設施物流項目建設,構建集生產、倉儲、運輸、銷售、配送於一體的農產品安全溫控供應鏈體系,解決農產品出村進城“最初一公里”問題。
(三)發展綠色農業
推進農產品生產投入品使用規範化,建立化肥農藥減量增效示範區,規範農藥使用,嚴控磷超標。積極推行減量化和農業清潔生產技術,推進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機構建設,規範生產行為,嚴控農藥使用,淨化產地環境,從源頭提升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加強農業投入品規範化管理,完善農藥風險評估技術標準體系,嚴格飼料質量安全管理。探索農林牧漁融合循環發展模式,修復和完善生態廊道,恢復田間生物群落和生態鏈,建設健康穩定田園生態系統,建設農業綠色發展先行區。推進畜禽養殖廢棄物資源化利用,推進秸桿還田綜合利用,鼓勵推廣使用生物可降解地膜,建立農膜回收機制、農藥包裝廢棄物回收及集中處理體系,推進加工副產物循環利用、全值利用、梯次利用,實現變廢為寶、化害為利。加大近海灘涂養殖污染治理力度,逐步減少河流湖庫、近岸海域投餌網箱養殖。
(四)加強動物防疫體系建設
建立健全動物疫情防控體系,及時落實防控措施,落實防疫人員和經費保障,確保農產品生產安全。實施分病種、分區域、分階段的動物疫病防治策略,持續抓好非洲豬瘟等重大動物疫病防控。加強政策引導和資金支持,充分調動社會力量參與動物疫病防治工作,探索建立統一、高效、富有活力的動物疫病防治社會化服務體系。
落實和完善動物疫病強制免疫補貼政策實施機制,進一步落實畜禽養殖場動物防疫主體責任,鞏固提升強制免疫效果和財政資金使用效率。爭取配足官方獸醫,落實簽約獸醫制度,強化防疫檢疫工作。深入開展種畜禽場動物疫病淨化工作,逐步推進動物疫病區區域化管理和動物疫病淨化,推動非洲豬瘟等動物疫病無疫小區建設。建立健全市、縣兩級動物衛生監督機構,配備相應檢測檢驗儀器設備、提升動物疫病監測和檢疫監督工作能力。全面落實強制免疫、動物疫情預警預報、疫病控制等防控措施。
專欄5 農產品質量安全保障工程
五、實施農業數位化轉型升級
(一)推動實施數字農業
推進“網際網路+農機作業”,加快數位化、信息化、智慧型化升級改造,推進物聯網、區塊鏈、人工智慧及大數據技術在農業生產各環節的集成套用,實現跨界配置農業與現代產業要素深度交叉融合,提升農業農村生產智慧型化、經營網路化、管理高效化、服務便捷化水平。開展重點領域5G+智慧農業套用試點,建設一批5G 智慧農業產業園。實施“網際網路+”現代農業行動,大力發展數字農業、智慧農業、信任農業、認養農業、可視農業等業態,打造全市統一的數字農業產業雲套用服務平台、農業物聯感知平台、農業產業鏈“鏈長制”數位化運營管理平台,全面支撐“鏈長制”產業發展,樹立並打造全省數字農業創新模式新高地和新標桿。
(二)夯實農業農村信息化基礎
加強農業農村信息化建設,積極推進信息進村入戶,完善鄉村信息網路基礎設施。通過物聯網、AI賦能倉儲物流和田頭倉儲冷鏈物流站建設,推進“網際網路+”農產品出村進城。健全農業投入品追溯系統,加強農業信息監測預警和發布,提高農業綜合信息服務水平。以農村土地流轉服務信息化管理平台為突破口,融入農村產權交易平台,加強土地經營權流轉和規模經營的管理服務。
(三)大力發展農村電子商務
引導電商、物流、商貿、金融、供銷、郵政、快遞等各類電子商務主體到鄉村布局,構建農村購物網路平台。依託農家店、農村綜合服務社、村郵站、快遞網點、農產品購銷代辦站等發展農村電商末端網點,培育農村電子商務主體。在農業生產、加工、流通等環節,加快網際網路技術套用與推廣。推廣雲街雲店SAAS雲服務和“網路節+雲展會”模式,鼓勵網際網路企業搭建產銷銜接的農業產業鏈線上線下農業交易服務平台。
(四)暢通農村快遞物流通道
改善農村交通物流設施條件,推進“四好農村路”建設,深化農村公路管理養護體制改革,健全管理養護長效機制,完善安全防護設施,保障農村地區基本出行條件。推動城市公共運輸線路向城市周邊延伸,鼓勵發展鎮村公交。加快構建農村物流基礎設施骨幹網路,鼓勵商貿、郵政、快遞、供銷、運輸等企業擴大在農村地區的設施網路布局。加快完善農村物流基礎設施末端網路,鼓勵有條件的地區建設面向農村地區的共同配送中心。
專欄6 農業信息化提升工程
第六章 風貌提升 實現農村美麗宜居
一、實施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動
(一)鞏固拓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成效
深入實施村莊清潔行動,持續推進“三清三拆三整治”,集中力量全面消滅農村衛生死角,建立完善衛生保潔格線化管理制度,健全農村人居環境整治長效管理機制,全面鞏固提升農村環境基礎整治成果,推動乾淨整潔村提質提標。紮實推進“廁所革命”,全面提升農村衛生廁所改造質量。健全農村生活垃圾收運處理體系,持續推進源頭分類減量、資源化處理利用。落實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建設與管護一體推進,到2025年全面建立村莊保潔機制和農村廁所、生活垃圾、污水處理設施設備運行維護機制。實施美麗圩鎮建設攻堅行動,推動農村人居環境綜合整治逐步擴大到鎮區,提升鄉鎮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支農水平,實現鎮村同建、同治、同美,加快提升鎮域集聚輻射帶動能力,把鄉鎮建設成為服務農民的區域中心。
(二)加快補齊農村基礎設施短板
實施農村道路暢通工程和村內道路建設攻堅行動。推進農村公路聯網升級改造,到2025年三級及以上農村公路銜接高速公路、鄉鎮比例達到100%;推進農村道路建設項目由農民居住較為集中地區向全域自然村延伸,由主幹道向田間地頭延伸,實現自然村道路路面基本硬底化。實施農村生活污水治理攻堅行動。統籌農村改廁和農村生活污水、黑臭水體治理,全面開展情況摸查,建立多元長效投入和管護機制,因地制宜推進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到2025年全市農村生活污水處理率達到60%。深入開展農村“三線”整治,加強農村電力線、通信線、廣播電視線“三線”維護梳理工作,鼓勵有條件的村莊推進“三線”落地,到2022年行政村“三線”整治完成率達到75%,到2025年所有行政村完成“三線”整治。實施農村集中供水全覆蓋攻堅行動。強化農村集中供水硬體設施建設,健全水質安全檢測和運維管護機制,到2022年實現自然村集中供水全覆蓋,農村住戶自來水普及率達到99%。
二、建設彰顯揭陽特色精美農村
(一)建設生態宜居美麗鄉村
全面提升村莊規劃實用性,明確集聚提升、城郊融合、特色保護、撤併消失等村莊類型,最佳化村莊布局,順應村莊發展規律和演變趨勢,推動有條件、有需求的村莊重新編制“多規合一”實用性村莊規劃。深入實施“百村示範、千村整治”工程,鞏固提升“乾淨整潔村”質量,持續推行“農民工匠”法,加快“美麗宜居村”建設進度,鼓勵各地以省級新農村示範片、“紅色美麗鄉村”為重要節點,集中連線連片打造美麗鄉村集群,全面推進美麗鄉村建設水平,到2025年全市80%以上行政村達到美麗宜居村標準,建成一批特色精品村。
(二)全面提升鄉村風貌
實施農村違法亂占耕地建房整治攻堅行動,嚴格落實“一戶一宅”等宅基地管理規定,加強農村建房全程監管,2025年底前,農村宅基地和農房建設管理新秩序全面建立。分類施策有序推進農房管控和微改造,到2025年,全市60%以上存量農戶完成微改造。因地制宜提升鄉村風貌,制定村莊風貌提升指引,分類提升鄉村風貌,開展特色景觀微塑造,大力推進農村“四小園”建設。實施鄉村風貌“四個一”示範行動,沿機場、高鐵、高速公路、重要景區周邊的村莊為重點,開展沿線一體化整治、農房微改造和綠化美化,每個縣打造1個以上示範片(帶),連片連線建設美麗鄉村。重點加快揭西、惠來、揭東3個鄉村風貌提升示範帶建設進度。實施“萬企興萬村”行動,鼓勵企業和公益性團體參與推動鄉村風貌提升。實施傳統古村落保護活化三年行動計畫,“一村一策”逐村提出保護活化提升方案,分類、分期有序推進傳統古村落保護活化工作,到2023年年底前全覆蓋完成經省級以上機構認定的32個傳統古村落的保護活化提升工作,打造32+N個宜居宜業宜游的傳統古村落,為全市歷史文化的傳承、地域文化特色的延續提供保障。
(三)實施全域“五美”專項行動
統籌農村山水林田湖草海系統綜合治理,對村域範圍內工業園、農業產業園、田園、河湖水系、農房等村域空間進行全要素、全方位整治提升,開展淨化、美化、綠化“三化”工程,全域推進“美麗家園”、“美麗田園”、“美麗河湖”、“美麗園區”、“美麗廊道”行動,到2025年,全面完成田園違規窩棚整治、園區改造升級,實現“河暢、水清、堤固、岸綠、景美”目標,“四沿”區域鄉村面貌實現大變化、顏值大提升,建成一批沿線連片美麗鄉村風貌帶。
三、推動鄉村公共服務提檔升級
(一)推動城鄉基礎設施建設一體化發展
著力推動各類基礎設施進村(自然村)入戶(農戶)到田(農田)。強化農村及偏遠地區信息通信基礎設施建設,推動農村千兆光網、5G網路、移動物聯網與城市同步規劃建設。加大農村電網建設力度,鞏固提升農村電力保障水平。加強鄉村氣象監測能力建設,最佳化和升級鄉村自動氣象站網,推進村村有氣象觀測。加強村級客運站點、文化體育、公共照明等服務設施建設。實施村級綜合服務設施提升工程,明確鄉村基礎設施產權歸屬和運行管理責任,探索多元投入渠道,健全運營管護長效機制。
(二)加快提升鄉村基本公共服務水平
強化縣鎮村統籌農村基本公共服務供給,逐步實現標準統一、制度並軌。全面推進健康鄉村建設,提升村級衛生站標準化建設和健康管理水平。持續提升鄉村醫生醫療服務能力,推動鄉村醫生向執業助理醫師轉變,採取派駐、巡診等方式提高基層衛生服務水平。加強婦幼、老年人、殘疾人等重點人群健康服務。完善城鄉統一的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制度,推動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待遇水平均衡。完善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待遇,穩步提高個人繳費和政府補助標準。推進城鄉低保制度統籌發展。提高農村教育質量,多渠道增加農村普惠性學前教育資源供給,落實常住人口規模4000人以上行政村舉辦規範化普惠性幼稚園,改善鄉鎮寄宿制學校辦學條件。加強對農村留守兒童和婦女、老年人、殘疾人以及困境兒童的關愛服務。健全縣鎮村銜接的三級養老服務網路,加強農村養老服務設施建設。推進農村公益性殯葬設施建設。推進城鄉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一體化建設。完善鄉鎮綜合文化中心和行政村文化中心建設,提升農家書屋、農村圖書室,促進文體廣場等文化設施標準化建設縣自然村延伸。
(三)開展鄉村生活圈示範創建
規劃建設一批鄉村生活圈“鄰里中心”,鼓勵社會資本改造傳統小商業、小門店、小集市等商業網點,積極發展養老托幼、文化教育、環境衛生等生活性服務業。開展鄉村生活圈“新基建”試點,推動農村管理服務、基層治理數位化進程,探索鄉村治理、教育、文化、醫療“數位化+”模式,建設便民惠民智慧服務圈。通過鄉村生活圈示範創建,提高一站式服務農村社區綜合體覆蓋率、普惠性教育資源覆蓋率、醫療衛生服務設施覆蓋率和養老服務設施覆蓋率。
(四)修復保護鄉村生態系統
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修復保護農村生態環境,推進農業農村碳中和示範創建,全面提升農村生態文明建設水平。加快推動形成農業農村綠色發展方式,有效控制農業面源和重金屬污染,嚴格落實禁養區、限養區有關要求,推進農村生態環境保護精細化管理。實施水土保持生態修復工程,開展以小流域為單元的水土流失綜合治理和崩崗治理。加快推進實施美麗海灣建設,促進近海養殖綠色轉型升級,建設人工魚礁,開展增殖放流行動。開展農村水生態修復保護,恢復河塘行蓄能力,建成一批生態型河塘。開展濕地可持續利用示範,推進水環境綜合治理。圍繞農業農村碳中和技術與體系建設,開展減排、固碳、能源替代等技術示範和模式示範,創建一批碳中和示範村鎮和示範企業。
專欄7 美麗鄉村建設工程
第七章 多措並舉 實現農民富裕富足
一、“四輪驅動”增加農民收入
通過實施農業產業鏈“鏈長制”,大力發展特色優勢、精品農業,提高農產品競爭力和價位,提高農民的家庭經營收入。完善財稅、信貸、保險等支農發展政策,加強職業農民培訓,實施“農村電商”“鄉村工匠”工程,培育新型職業農民。健全機制體制,通過三產融合,形成以工促農、以城帶鄉、工農互惠、城鄉一體的新機制,引導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增加農民的工資性收入。全面落實惠農興農、助農增收政策,改革和完善農業的補貼制度,增加農村的公共服務,增加農民的轉移性收入。同時推進農村的產權制度改革,保護農民的財產權利,增加農民的財產性收入。加快推廣“訂單收購+分紅”“土地流轉+優先雇用+社會保障”“農民入股+保底收益+按股分紅”等多種利益聯結方式,讓農戶分享加工、銷售環節收益。鼓勵行業協會或龍頭企業與合作社、家庭農場、普通農戶等組織共同行銷,開展農產品銷售推介和品牌運作,讓農戶更多分享產業鏈增值收益。鼓勵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通過設立風險資金、為農戶提供信貸擔保、領辦或參辦農民合作組織等多種形式,與農民建立穩定的訂單和契約關係。
二、鞏固提升農村消費水平
積極支持與引導農村居民消費,鞏固提升傳統消費,大力培育新興消費,不斷激發潛在消費,開拓農村消費市場。推動農村吃穿用住行等消費提質擴容,組織開展消費節、商品下鄉,引導農村居民增加通信、文化娛樂、家電、汽車等消費,擴大鄉村優質商品和服務供給,滿足農民高品質消費需求。持續完善農村消費基礎設施,最佳化農村消費環境。加大消費者權益保護力度,深入開展鄉村放心消費創建活動,營造安全放心消費環境。建立有利於提高居民消費能力的收入分配製度,完善再分配調節機制,提高農村居民消費能力和消費預期。
三、扶持壯大村集體經濟
實施提升薄弱村行動。對薄弱村著力給予資產性扶持,統籌整合資源、資金投向村集體經濟項目,大力發展村集體參與的農民合作社,把財政資金支持形成的資產量化一定比例作為村集體資產,增強村集體經濟“造血”功能。推進農村集體土地集約化利用。支持村集體利用未承包到戶的集體“四荒”地、果園、養殖水面等與工商企業合作開發或通過公開招標等方式發展現代農業、休閒農業與鄉村旅遊項目。投資農貿市場建設。各地因地制宜、合理布局規劃建設農貿市場,按照多方投資、多家興建,誰投資、誰受益的原則,鼓勵有經營能力的集體組織成員、法人、各級供銷部門承包經營,為村集體提供穩定受益。增加土地流轉受益。鼓勵村集體統一經營農戶自願流轉的承包地,實現土地規模化經營,增加集體經營受益。強化農村房屋設施市場化經營。探索宅基地有償使用和退出機制,在保障“戶有所居”的前提下,支持農民以合法的宅基地使用權和農房產權入股組建農民合作社,由村集體對原有宅基地及農房統籌整合利用,組織經營管理、提供公共服務等,獲得合理受益和管理費用。支持農村集體閒置資源資本化運營。鼓勵村集體整合利用政府幫扶資金、接受捐贈資金等,通過入股或者參股經營穩健的農業企業,優質公共服務項目或牽頭興辦農民合作社等多種形式發展集體經濟。拓寬發展壯大渠道。採取“企業(合作社)+集體”“集體+集體”“農戶(股東)+集體”等方式充分利用農村資源,加快推廣“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改革,推進集體經濟轉型升級,推動集體資產增值保值。
四、構建多層次農村金融體系
推進與農業發展銀行、農業銀行、農商行、郵政儲蓄銀行等合作,逐步構建新型信貸擔保模式,鼓勵金融機構開發個性化、創新性金融產品和涉農信貸品種。“實施金融支持鄉村振興攻堅行動”,建立金融機構服務鄉村振興專項工作機制,充分發揮涉農金融機構支持鄉村振興作用。推動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使用權、承包地經營權、集體林權、集體資產股權等抵押貸款,大力開展溫室大棚、養殖圈舍、大型農機等抵押質押貸款業務,將符合條件的家庭農場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納入現行小微企業相關貸款稅收減免政策範圍。鼓勵金融機構開展支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農村新產業新業態的產品和服務創新。支持金融機構規範發展農業供應鏈金融業務,提升農業產業鏈整體金融服務水平。探索“一次授信、循環利用、動態監管”貸款全流程管理,開發適合農業農村需求的信用類貸款產品。大力推動農業保險擴面、增品、提標。擴大農業保險覆蓋面,市內種植的所有水果品種100%納入。提高保險保額標準,水稻由800元/畝提高至1000元/畝,能繁母豬由1000元/頭提高至1500元/頭,育肥豬由800元/頭提高至1400元/頭,森林由500元/畝提高至1200元/畝。到2023年,全市政策性農業保險基本覆蓋全市種養業主要品種,收入保險成為我市農業保險的重要險種,農業保險深度(保費/第一產業增加值)達到1%,農業保險密度(保費/農業從業人口)達到290元/人;支持開辦地方特色農業保險品種,探索推進區域產量指數保險、天氣指數保險、價格指數保險試點等。到2025年基本建成與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階段相適應、與農戶風險保障需求相契合的多層次農業保險體系。
五、推進農村創新創業
依託現代農業產業園、農產品加工園、高新技術園區、電商物流園等,按照“政府搭建平台、平台聚集資源、資源服務創業”的要求,引導一批資源要素集聚、基礎設施齊全、服務功能完善、創新創業成長快的創新創業園區和孵化實訓基地建立“園中園”式農村創新創業園。依託各類園區、大中型企業、知名村鎮、大中專院校等平台和主體,建設一批集“生產+加工+科技+行銷+品牌+體驗”於一體、“預孵化+孵化器+加速器+穩定器”全產業鏈的農村創新創業孵化實訓基地。打造政策環境良好、工作機制完善、服務體系健全、創業業態豐富的農村創新創業典型縣(市)。科學開發一批鄉村公共服務類崗位,吸納更多脫貧人口和低收入人口就地就近就業。
六、加強農村人才培養
創新人才支農機制,培育一批“田秀才”“土專家”“鄉創客”等鄉土人才,以及鄉村工匠、文化能人、手工藝人等能工巧匠,領辦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等,創辦家庭工場、手工作坊、鄉村車間等。實施新型職業農民培育提質增效行動,加強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帶頭人輪訓、現代青年農場主(農業職業經理人)培養、農村實用人才帶頭人培訓和農業產業精準幫扶培訓,發展各類農業農村人才,發展壯大高素質農民隊伍。完善人才流動保障制度體系,推進農村科技特派員行動,鼓勵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事業單位專業技術人員下鄉和鄉賢企業家回鄉創業。落實吸引人才返鄉留鄉政策支持體系,打通城鄉人才培養交流通道,吸引各類人才投身鄉村建設,推動鄉村人才振興。採取多種方式培育一批具有市場開拓精神、管理創新能力的鄉村企業家。
七、大力培養高素質農民
建立健全高素質農民培養制度。建立健全教育培訓、認定管理、人才服務和政策扶持“四位一體”銜接配套的高素質農民培育制度體系。推廣“產學合作”“職業培訓包”“互 聯網+”等培訓方式,提高培訓便利度和可及性。分類開展農業農村人才職稱評價,重點推動農業技術、農業工程技術、鄉村工匠等農業農村專業人才職稱評價工作。持續跟蹤服務農民訓後產業發展,開展項目推介、技術指導等延伸服務,落實鄉村振興產業貸款、農村產權抵押融資、地方特色農業保險等扶持政策,明確優先承接農業基礎設施建設項目等,支持高素質農民發展。
分層分類實施教育培訓計畫。深入推進農民教育培訓提質增效行動,加強市級農村實用人才帶頭人示範性培訓、縣級職業農民專項技術技能培訓。全面落實新一輪家庭農場主輪訓,開展農民線上直播培訓。發展農民學歷教育,組織有學歷需求的參訓人員與職業院校對接,探索涉農院校人才培養新機制新模式,推行農學結合、彈性學制,支持更多高素質農民提升學歷層次。深入實施“廣東技工”“粵菜師傅”“南粵家政”“鄉村工匠”技能提升工程。
八、提升農民精神風貌
深入開展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學習教育和“聽黨話、感黨恩、跟黨走”宣傳活動,拓展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大力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持續開展“移風易俗、告別陋習、樹立新風”主題實踐活動,發揮村規民約作用,廣泛開展鄉風評議,倡導婚事新辦、喪事簡辦,合理引導紅白事消費,控制辦事規模,把道德要求轉化為公序良俗。發揮農民主體作用,深入挖掘傳統農耕文化優秀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範,傳承發展嶺南特色鄉土文化、鄉風民俗,增強農民民眾對鄉村文化的認同感和歸屬感。完善配置鄉村公共文化服務設施和全民健身設施。常態化開展農民豐收節和各類鄉村節慶、公共文旅、農民健身、公共衛生推廣、科普宣傳和耕讀教育等活動,提高農民參與度和獲得感、幸福感。繼續開展文化惠民行動,促進各級公共文化機構開展送書、送演出、送展覽、送講座等送文藝下鄉活動。充分發揮各級文化體育館站的引領作用,組織動員農民民眾和文體工作者創作更多反映農村生產生活的優秀文藝作品。
專欄8 農民持續增收工程
第八章 鞏固拓展 推進鄉村振興
一、穩定現行幫扶政策體系
在五年過渡期內嚴格落實“四不摘”要求,保持現行幫扶政策、資金支持、幫扶力量總體穩定,落實行業主管部門工作責任,鞏固好“兩不愁三保障”成果。穩定兜底救助政策,落實好教育、醫療、住房、飲水等民生保障普惠性政策,並根據脫貧人口實際困難給予適度傾斜。鞏固最佳化產業就業等發展類政策,完善產業發展、就業扶持、技能培訓、小額信貸支持措施,做好與鄉村產業振興政策銜接,建立健全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長效機制。健全控輟保學工作機制,確保脫貧家庭義務教育階段適齡兒童少年不失學輟學。有效防範因病因殘返貧致貧風險,落實分類資助參保政策,做好脫貧人口參保動員工作。建立農村脫貧人口住房安全動態監測機制,通過農村危房改造等多種方式保障低收入人口基本住房安全。鞏固好已建農村供水工程成果,強化農村供水工程維修養護,不斷提升農村供水保障水平。
二、建立健全防返貧致貧監測幫扶機制
健全困難民眾快速發現和回響機制,建立農戶主動申請、部門信息比對、基層幹部定期跟蹤回訪相結合的易返貧致貧人口發現和核查機制,對脫貧不穩定戶、邊緣易致貧戶,以及因病因災因意外事故等基本生活嚴重困難戶,開展常態化監測預警,對收支變化和“兩不愁三保障”及飲水安全情況,查漏補缺,動態清零,守住防止規模性返貧底線。建立健全防返貧預警機制,防止返貧致貧。堅持預防性措施和事後精準幫扶相結合,分層分類及時落實幫扶措施,對基本生活困難的及時納入低保、特困人員供養等社會救助範圍,對返貧的及時落實針對性幫扶舉措。
三、完善扶貧資產後續管理
落實農業農村優先發展的總方針,穩定現有財政投入政策,根據鄉村振興需要和財力狀況建立穩定增長的投入保障機制。進一步加大鄉村振興財政資金投入力度,加強涉農資金統籌整合,公共財政更大力度向“三農”傾斜。加強扶貧資產監督管理,做好經營性扶貧資產和公益性扶貧資產確權登記工作,健全扶貧資產管理台賬和制度體系,探索創新運營管護機制。開展清資核產工作,明確扶貧資產的所有權和收益權,完善扶貧資產收益分配製度,經營性資產收益重點用於項目經營管護、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村級公益性事業,健全到村、到項目、到人的收益分配機制,強化鎮村和行業部門監督責任,依法維護農戶財產權利。
四、實施駐鎮幫鎮扶村工作
把鎮村作為鄉村振興支持重點,整合對口幫扶、定點幫扶和社會力量幫扶等資源,統籌縣域產業發展、基礎設施、公共服務、基本農田、生態保護、城鎮開發、村落分布等空間布局,加大財政、金融、土地等支持力度,統籌整合“千企幫千鎮、萬企興萬村”、農村科技特派員等,深入開展“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科研力量”組團式幫扶。重點提升脫貧攻堅成果水平,提升鎮村公共基礎設施水平,提升鎮域公共服務能力,提升鄉村產業發展水平,提升抓黨建促鄉村振興水平。全面推進美麗圩鎮建設,提升農村基本公共服務水平,推動農業產業集聚發展,把鄉鎮建成服務農民的區域中心,實現鄉村振興和新興城鎮化互促共進,鎮村同建、同治、同美。
五、深入實施產業幫扶
注重幫扶產業長期培育,強化產業幫扶、就業幫扶,深入開展消費幫扶,激發困難民眾內生動力。發展特色產業,深入發掘鎮村優勢特色資源,大力發展鎮村經濟,延長產業鏈條,抓好產銷對接,引導資金、技術、人才、信息向欠發達地區的特色優勢區聚集,健全社會力量參與機制,引導激勵社會各界更加關注、支持和參與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特別是引導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與欠發達地區合作創建綠色優質農產品原料基地,布局加工產能,深度開發特色資源,帶動農民共建鏈條、共享品牌,讓農民在發展特色產業中穩定就業、持續增收。深入開展消費幫扶,拓展欠發達地區產品流通和銷售渠道。引導欠發達地區與產地批發市場、物流配送中心、商品採購中心、大型特產超市、電商平台對接,支持欠發達地區組織特色產品參加各類展示展銷會,擴大產品影響,提高產品競爭力,讓欠發達地區的特色產品走出山區、進入城市、拓展市場。
六、加強農村低收入人口幫扶
(一)加強農村低收入人口監測
以現有社會保障體系為基礎,對全市農村低保對象、農村特困人員、農村殘疾人,以及因病因殘因災因意外事故等剛性指出較大或收入大幅多件導致基本生活出現嚴重困難人口等農村低收入人口開展動態監測。加強部門數據比對和信息共享,完善基層主動發現機制,建立健全農村低收入人口定期核查和動態調整機制。
(二)拓展穩定增收渠道
強化就業優先政策,大力發展鄉村旅遊、休閒康養、電子商務、文創體驗等農村新產業,延伸拓展扶貧產業鏈條,豐富鄉村經濟業態,拓展農民增收空間。積極開發就地就近就業崗位,繼續辦好扶貧車間,在農業農村基礎設施建設領域推廣以工代賑方式,引導有勞動能力低收入人口通過主動參與獲得收益,對就業特別困難的人員通過公益性崗位進行托底安置。加強就業失業監測,建立失業事件處置及輿情引導機制。
(三)提升自身發展能力
建立健全技能培訓、信息推介、就業服務、預警監測綜合服務體系。根據低收入人口多樣化需求,高質量推進“粵菜師傅”“廣東技工”“南粵家政”三項工程,加快實施“鄉村工匠”“高素質農民培育”重點工程,鼓勵涉農高校、職教中心開展多層次多形式的培訓服務。健全幫扶項目與低收入民眾參與掛鈎機制,採取以工代賑、生產獎補、勞務補貼等方式,組織動員低收入民眾參與幫扶項目實施。推廣以表現換積分、以積分換物品的愛心公益超市等自助式幫扶做法。
(四)分層分類實施社會救助
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科學認定農村低保對象,提高政策精準性。調整最佳化針對原建檔立卡貧困戶的低保“單人保”政策,將低收入家庭中的重病、重殘人員參照“單人保”納入低保範圍,將符合條件的低收入家庭納入教育、住房、醫療、就業等專項救助範圍。對脫貧人口中完全喪失勞動能力或部分喪失勞動能力且無法通過產業就業獲得穩定收入的人口,按規定納入農村低保或特困人員救助供養範圍,並按困難類型及時給予專項救助、臨時救助等。健全低保標準制定和特困人員供養標準動態調整機制,落實特困人員救助供養制度。對基本生活陷入暫時困難的民眾加強臨時救助,對社會救助家庭中生活不能自理的老年人、未成年人、殘疾人等提供必要的訪視、照料服務。
(五)完善養老保障和兒童關愛服務
繼續實施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政府代繳保費政策,地方政府結合當地實際情況,按照最低繳費檔次為參加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的低保對象、特困人員、返貧致貧人員、重度殘疾人和精神智力殘疾人等繳費困難群體代繳部分或全部保費。強化縣鄉兩級公辦養老機構對失能、半失能特困老年人的兜底保障。健全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體系,支持各地積極開展農村義務教育學生營養改善地方試點。加大對孤兒、事實無人撫養兒童、重病重殘兒童等困境兒童、農村留守兒童及留守老人關愛保障力度。穩步提高困難殘疾人生活補貼和重度殘疾人護理補貼標準,實施殘疾人家庭無障礙改造,做好就業幫扶、托養照護、康復服務。
(六)加強醫療保障工作
堅持統籌發揮基本醫療保險、大病保險、醫療救助三重保障制度綜合梯次減負功能。將農村特困人員、農村低保對象、農村低收入家庭救助對象等納入城鄉居民基本醫療救助範圍,繼續全額資助農村特困人員,定額資助低保對象、農村低收入家庭救助對象。對基本醫療保險、大病保險和其他補充醫療保險支付後,個人及其家庭難以承擔的符合規定的基本醫療自負費用,給予適當比例補助。完善大病專項救治政策和縣域內先診療後付費政策,最佳化高血壓等主要慢性病簽約服務。均衡城鄉醫療保障待遇,建立健全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門診統籌制度,逐步提高門診保障水平,減輕醫療費用負擔。深入開展愛國衛生運動,加大傳染病、地方病、慢性病防控力度。
專欄9 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工程
第九章 深化改革 釋放發展動能
一、創建農業產業鏈“鏈長制”
以優勢特色農業產業為重點,以縣(市、區)為實施主體,依據各地自然資源稟賦,選準發展基礎較好的現代農業主導產業,以“黨政主導的工作機制+5項創新機制探索+N個農業產業服務平台搭建”的“G+5+N”模式,開展農業產業鏈“鏈長制”試點工作,探索新時期現代農業發展的新機制,推動鄉村產業振興。一是加強組織領導,凝聚產業發展合力。圍繞強化地方黨政主導的工作機制,出台市、縣兩級工作方案、工作規則、考核辦法,完成組織架構的建設。市級由市委書記擔任“第一總鏈長”,市委副書記、市長擔任“總鏈長”,分管“三農”工作市委、市政府領導擔任“副總鏈長”,各縣(市、區)黨委書記、縣長(主任)分別擔任縣級“總鏈長”、“副總鏈長”;明確縣級黨委書記、縣長(主任)及縣級黨委副書記、政府分管領導兼任具體產業的產業鏈“鏈長”,對產業全鏈條發展負總責。產業所在鎮成立以鎮委書記、政府(辦事處)主要負責人擔任的“鏈長”、“副鏈長”。二是創新機制保障,建立產業發展長效機制。深挖政策紅利,促進政策措施向“鏈長制”集中,探索變事後補助為事中事前介入、變無償使用為有償使用、變直補企業為創造外部環境,提高財政資金使用效益;以現代農業產業園為“珠”,“珠”要為強鏈、補鏈服務,串珠成鏈,將產業園與產業鏈整體推進,既要建園,更要建鏈,爭取園不離鏈,一體發展;圍繞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引導扶貧資產運營與產業鏈建設有機結合,積極調動扶貧資產轉投“鏈長制”產業;統籌整合省級以上涉農資金優先用於“鏈長制”;探索用好專項債券、政府債券、專項資金等投入“鏈長制”;市本級財政資金重點用於“鏈長制”前期工作開展和達標獎勵,激發“鏈長制”各經營主體和社會資金加大投入;創新農村人才培養機制,解決農民創業缺技術、農村發展缺人才、農民大學生“雙創”缺平台等問題。三是搭建服務平台,增添產業發展新動能。搭建科技、資金、信息、流通、土地、保險、金融7大平台,以平台載體建設為突破口全力激發產業發展活力。按照省農科院院地合作推進會部署,與省農科院共建廣東省農科院揭陽分院和廣東(揭陽)農業產業鏈研究院,搭建現代農科服務平台,落實“一條產業鏈一個專家團隊”,全面提升“鏈長制”科技創新能力和產業支撐水平;對接省恆健公司,搭建金融投資服務平台,成立揭陽市農業產業發展子基金,探索創新國有資本運作方式,多渠道增加“鏈長制”基礎性資金投入;對接省聯通公司,搭建數字農業賦能平台,開展數字農業、智慧農業合作,共建全市農業產業鏈“鏈長制”大數據中心,以數位化建設助決策、促協同、提效率,全面促進“鏈長制”產業發展;與省供銷社合作,搭建產品流通銷售平台,建設區域性農業全產業鏈綜合服務中心,實現聯采聯供聯包聯交,省內冷鏈物流宅配共同配送;對接省農墾總局,搭建土地綜合利用平台,加快農墾系統土地資源開發利用,支持全市“鏈長制”產業的連片集聚發展;出台政策支持新型經營主體流轉土地,擴大基地規模;與省人保等保險公司簽訂全面戰略合作協定,搭建農業保險服務平台,為“鏈長制”產業生產、加工、銷售等環節風險點提供精準、一攬子解決方案,提升產業抗風險能力。與省農業銀行開展合作,推進金融信貸服務平台,開發了產業鏈個性化的服務和產品,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務。
二、深化農村土地綜合改革
創新用地支農機制,保障農業農村發展用地供給。各縣(市、區)安排不少於10%的用地指標保障鄉村振興新增建設用地需求,優先保障農村產業融合發展項目和農產品冷鏈、初加工、烘乾、倉儲、機庫等設施建設用地。落實農村土地承包關係穩定並長久不變政策,銜接落實好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後再延長30年的政策,全面完成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工作,完善農村承包地“三權分置”制度。加強農用地用途管制,健全農村土地管理制度,探索具體用地項目公共利益認定機制,完善征地補償標準,建立被征地農民長遠生計的多元保障機制。建立健全依法公平取得、節約集約使用、自願有償退出的宅基地管理制度。在符合規劃和用途管制前提下,賦予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出讓、租賃、入股權能,明確入市範圍和途徑。建立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增值收益分配機制。持續深化農墾改革和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引導規範有序流轉,鼓勵發展家庭林場、股份合作林場。健全城鄉統一的建設用地市場,規範農村建設用地及農村宅基地管理,明確審核和審批程式,建立土地徵收公共利益用地認定機制,破解鄉村發展用地難題。完善農民閒置宅基地和閒置農房政策,探索宅基地所有權、資格權、使用權“三權分置”,落實宅基地集體所有權,保障宅基地農戶資格權和農民房屋財產權,適度放活宅基地和農民房屋使用權,穩慎推進農村宅基地制度改革,探索盤活利用閒置宅基地和閒置農房模式。實施村莊建設項目簡易審批辦法。節約集約有效利用農村零星分散的存量建設用地,建立縣、鎮、村三級土地流轉信息體系,提高土地流轉供求信息輻射面,發展多種形式的農業適度規模經營,推進農村承包土地經營權規範有序流轉,切實解決我市農村承包地細碎化問題。
三、深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
加快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明確農村集體資產所有權,加強集體資產監督管理,推進經營性資產股份合作制改革,切實維護集體經濟組織成員權益,建立健全農村集體經濟組織,逐步構建歸屬清晰、權能完整、流轉順暢、保護嚴格的農村集體產權制度。健全農村集體經濟運行機制,完善農村產權流轉管理服務平台,提高農村集體資產運營效率,促進農村集體資產保值增值。發展新型農村集體經濟,以發展特色產業、盤活土地資源等為抓手,拓寬農村集體經濟發展路徑,增強集體經濟組織服務成員能力。運行“揭陽市農村集體產權流轉管理服務平台”,全面規範農村集體資產管理。
四、創新農村管理模式
加大涉農資金統籌整合力度,推進鄉村振興綜合改革試點,創新農村建設管理新模式,最佳化農村項目的審批、實施、管理等流程,持續推進農業農村領域“放管服”改革。制定基層政府在村(農村社區)治理方面的權責清單,推進農村基層服務規範化標準化。整合最佳化公共服務和行政審批職責,打造“一門式辦理”、“一站式服務”的綜合服務平台。在村莊普遍建立網上服務站點,逐步形成完善的鄉村便民服務體系。推進鄉鎮協商制度化、規範化建設,創新聯繫服務民眾工作方法。推進直接服務民生的公共事業部門改革,改進服務方式,最大限度方便民眾。推動鄉鎮政務服務事項一窗式辦理、部門信息系統一平台整合、社會服務管理大數據一口徑匯集,不斷提高鄉村治理智慧型化水平。加快推動形成縣域統籌規劃布局、縣鄉村功能銜接互補的公共服務體系,提升城鄉公共服務均等化水平。
五、構建農業綜合執法體系
以構建權責明晰、上下貫通、指揮順暢、運行高效的農業綜合執法體系為目標,為全市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提供有力的執法保障。全面加強農業綜合執法隊伍建設,落實行政執法“三項制度”,規範農業行政執法行為,完善執法內部、層級和外部監督機制,做到嚴格規範公正文明執法;通過錄用法律專業人才,組織執法培訓、開展執法技能競賽活動,培養執法能手,提升辦案能力;強化農產品質量安全、生豬屠宰、農資等領域違法行為的查處力度;建立鄉村綜合執法平台,農業執法巡查納入鎮、村格線化管理體系,強化現場監管;健全市、縣、鎮、村四級農業執法協作機制,加強信息共享、協查配合、案件移交移送;組建執法辦案指導小組,協調指導鎮、村實地辦案。
六、推進城鄉融合發展省級試點建設
貫徹省委“1+1+9”戰略部署,強化以工補農、以城帶鄉,以協調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和新型城鎮化戰略為抓手,以縮小城鄉發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為目標,以完善產權制度和要素市場化配置為重點,堅決破除體制機制弊端,促進城鄉要素自由流動、平等交換和公共資源合理配置,加快形成工農互促、城鄉互補、全面協調、共同繁榮的新型工農城鄉關係,加快推進區域協調、城鄉融合高質量發展。重點推進揭陽市揭東區城鄉融合發展試點建設(市縣試點),普寧市占隴鎮城鄉融合發展試點建設(中心鎮試點)以及揭陽空港經濟區砲台鎮城鄉融合發展省級試點建設(中心鎮試點),形成符合實際、各具特色的改革路徑和城鄉融合發展模式,率先建立起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為全市、粵東乃至全省提供可複製可推廣的典型經驗。
七、推進率先基本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試點工作
加快推進普寧市率先基本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試點建設工作。加快構建農業農村發展新格局,推動區域全面協同發展;深入推進農業高質量發展,推動農業全面升級;全力建設潮汕(客家)特色美麗鄉村,推動農村全面進步;著力提高農民素質和收入,推動農民全面發展;全面深化農業農村改革,激發鄉村發展活力;完善“支農”制度框架體系,推動城鄉全面融合。
專欄10 農村改革工程
第十章 加強領導 健全保障機制
一、加強組織領導
各級黨委政府要充分認識到“十四五”農業農村現代化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強化黨領導農村工作的體制機制,把思想和認識統一到黨的十九大精神上來,把行動統一到中央、省、市的有關要求和部署上來,成立農業農村現代化“十四五”規劃領導小組,負責統一組織、指揮、協調規劃的落實等各項工作。各地和各單位要密切配合、協同推進,建立高效順暢的工作協調機制,形成社會力量支持、農民民眾廣泛參與的推進機制,加強統籌協調,確保各項措施落實到位。加強落實情況數據採集、市場調查、運行分析和信息發布,對規劃實施情況進行跟蹤監測,科學評估發展成效。
二、壓實工作責任
各地各部門主要負責同志對農業農村現代化“十四五”規劃目標任務落實負領導責任、監督責任,要將各項工作任務作為重要工作,對照目標任務、職責分工,將目標任務逐一具體到項目、落實到崗位、落實到個人,級級認領責任、層層傳導壓力,推進項目化、責任化落實,嚴禁打折扣、搞變通、不落實。各單位要聚焦重點項目,把握時機節點,倒排工期,掛圖作戰,堅持按照時間進度表完成相關項目建設任務,定期對標對表,確保規劃建設工作按時、按質、按量完成。
三、實施項目帶動
堅持以規劃確定項目、以項目落實規劃,謀劃形成“十四五”規劃項目庫。通過實施項目庫進行項目管理和績效考核,核定財政資金補助額度,充分發揮項目實施效益,實現“十四五”規劃設定的經濟社會發展主要目標和戰略任務,帶動經濟高質量發展。
四、制訂扶持政策
各級各有關部門要加大對“十四五”農業農村發展的扶持力度,創新支持方式。要落實農業農村優先發展要求,優先保障“三農”投入,探索建立對農業優勢產區的財政支持機制。要著力破解農業發展用地碎片化、流轉難等難題,為實現“十四五”發展目標提供支撐保障。
五、落實經費保障
建立健全農業農村投入穩定增長機制,堅持把農業產業鏈“鏈長制”作為涉農統籌資金中財政支出的優先保障領域,發揮財政政策導向功能和財政資金槓桿作用,鼓勵和引導金融資本、工商資本更多投向農業農村。整合資源,加強涉農資金的統籌,積極爭取上級涉農項目資金支持,切實加大投入力度,集中資金保障“三農”重點工作、重點項目、重點工程的實施。所有項目資金優先支持農業產業鏈和美麗鄉村建設,尤其是市級農業產業鏈,做到政策優先謀劃、預算優先安排、項目優先保障、資金優先撥付。
六、發動社會參與
完善農民評議建設需求和監督項目實施等機制,暢通利益表達渠道,引導農民全過程參與投資項目規劃、選址、立項、建設方案編制、招投標、施工建設、竣工驗收。發揮工會、共青團、婦聯、科協、殘聯等群團組織,以及各民主黨派、工商聯、無黨派人士等積極作用,廣泛動員企業、社會組織、公民個人參與規劃實施,支持社會團體、基金會、社會服務機構等各類組織投身推動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事業。
七、開展評估考核
建立信息反饋機制,健全任務清單和實施台賬制度。完善規劃實施動態監測體系,適時對規劃實施情況進行跟蹤分析和動態評估,提出規劃實施的調整依據和修訂建議。建立各類風險預警與處置體系,落實農村重大決策事項風險評估機制。將規劃落實情況納入鄉村振興實績考核範疇,重點考核規劃重要指標實現、重要任務、重點項目、重大工程、重大政策落實等情況。
政策解讀
一、編制背景及政策依據
為貫徹落實市委市政府決策部署,我市出台了《揭陽市農業農村現代化“十四五”規劃》(下稱“規劃”)。本規劃的編制立足揭陽農業農村現狀,對接省廳“十四五”規劃、揭陽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四五”規劃及其各個專項規劃的具體指標任務和重點發展任務,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謀劃“十四五”期間揭陽農業農村工作,細化工作重點和政策措施,部署重大任務、重點工作、重點項目,確保鄉村振興戰略落實落地。
本規劃的編制主要依據《廣東省人民政府關於印發<廣東省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十四五”規劃>的通知》(粵府〔2021〕56號)和《揭陽市人民政府關於印發<揭陽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的通知》(揭府〔2021〕24號)等政策檔案。
二、主要內容和基本框架
本規劃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按照建設宜居宜業宜游活力古城濱海新城打造沿海經濟帶上產業強市工作要求,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為總抓手,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全面、客觀分析“十三五”時期揭陽農業農村工作的基礎、面臨的新形勢,科學設定、精準定位“十四五”時期揭陽農業農村工作的新目標、新布局,圍繞發展精細農業、建設精美農村、培育精勤農民,設計、徵集了“十四五”時期農業農村工作的主要項目載體,通過深化農村改革,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全力推進鄉村振興,實現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構建具有揭陽特色的現代農業產業體系,促進農業高質高效、農村宜居宜業、農民富裕富足,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
本規劃共設定十個章節:第一章與時俱進,準確把握髮展新要求為政策依據,全面分析“十三五”時期揭陽農業農村工作的基礎、要求、環境和發展面臨的新形勢;第二章精準謀劃,科學制定發展新目標為目標任務,科學設定“十四五”時期揭陽農業農村工作的新目標;第三章城鄉融合,最佳化區域發展新布局為空間布局,提出打造中心城區現代化引領區、創建惠來濱海經濟提升區、建設揭西生態發展示範區、發展普寧三產融合創新區,各展所長、聯動發展的新型區域新布局;第四章精準施策,推進農產品穩產保供為農業產業,通過穩定糧食生產、強化“菜籃子”市長負責制、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夯實農業生產能力基礎、推廣良種良法技術、推動畜禽養殖和屠宰標準化生產、推進動物疫病強制免疫補助政策改革推進農產品穩產保供;第五章結構最佳化,實現農做大做強為農業產業為農業產業,通過全面最佳化農業產業結構、實施農業科技提升計畫、實施農業龍頭企業帶動工程、深入推進農業綠色發展、實施農業數位化轉型升級實現農業強;第六章風貌提升,實現農村美麗宜居為農村建設,通過實施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動、建設彰顯揭陽特色精美農村、推動鄉村公共服務提檔升級實現農村美;第七章多措並舉,實現農民富裕富足為農民致富,通過“四輪驅動”增加農民收入、鞏固提升農村消費水平、扶持壯大村集體經濟、構建多層次農村金融體系、推進農村創新創業、加強農村人才培養、大力培養高素質農民、提升農民精神風貌實現農民富;第八章鞏固拓展,推進鄉村振興為脫貧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通過穩定現行幫扶政策體系、建立健全防返貧致貧監測幫扶機制、完善扶貧資產後續管理、實施駐鎮幫鎮扶村工作、深入實施產業幫扶、加強農村低收入人口幫扶推進鄉村振興;第九章深化改革,釋放發展動能為農村改革,通過創建農業產業鏈“鏈長制”、深化農村土地綜合改革、深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創新農村管理模式、構建農業綜合執法體系、推進城鄉融合發展省級試點建設釋放發展動能;第十章加強領導,健全保障機制為保障措施,通過加強組織領導、壓實工作責任、實施項目帶動、制訂扶持政策、落實經費保障、發動社會參與、開展評估考核健全保障機制,確保規劃落實。
三、規劃的目標任務
(一)總體目標
2035年遠景目標。全市鄉村振興取得決定性進展,基本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農業現代化與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協調同步,質量效益和競爭力邁上新的台階,農業重點領域、關鍵環節核心技術取得較大突破;“鏈長制”工作機制常態化,“鏈長制”產業成為全市農業主導產業;揭陽特色宜居宜業鄉村基本建成,綠色生產生活方式深入普及,鄉風文明達到新高度,基本實現鄉村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城鄉區域發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明顯縮小,農民全面發展與共同富裕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
“十四五”發展目標。錨定2035年遠景目標,今後五年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推進農村違法亂占耕地建房整治攻堅、高標準農田建設攻堅、種業翻身仗攻堅、農村生活污水治理攻堅、農村集中供水全覆蓋攻堅、村內道路建設攻堅、美麗圩鎮建設攻堅、漁港建設攻堅、金融支持鄉村振興攻堅等“九大攻堅”行動。以“鏈長制”機制創新為突破口,做大做強做優現代農業產業,著力構建具有揭陽特色的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和經營體系。進一步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形成長效管護機制,促進農民增產增收。加快推進生態宜居、美麗鄉村建設,著力打造揭陽特色精品村。到2025年,形成鄉村產業體系健全完備、鄉村產業質量效益明顯提升、產業融合發展水平顯著提高、農民增收渠道持續拓寬、鄉村產業發展內生動力持續增強的農業農村發展新格局。
(二)具體目標任務
1.夯實重要農產品供給保障基礎。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強化“菜籃子”市長負責制,推廣良種良法生產技術。到2025年,糧食產能穩定在80萬噸以上,培育省級“菜籃子”基地29個、市級“菜籃子”基地34個,支持建設2-3家生豬養殖、屠宰、加工、配送全產業鏈示範企業,支持高效安全、綠色環保的規模化畜禽標準養殖場12個。
2.拓展特色農業產業鏈。推動農業產業鏈“鏈長制”機制創新,做大一產,做強二產,做優三產,培育一批優勢特色產業集群和現代農業企業,建設一批現代農業產業園,因地制宜發展“一村一品、一鎮一業”,創響一批“粵字號”農業知名品牌。到2025年,新增省級以上農業龍頭企業 10 家,新增市級農業龍頭企業 30 家,新增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 10個,新增市級現代農業產業園25個。
3.建設生態宜居美麗鄉村。全面持續推進全域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和“百村示範、千村整治”工程建設,廣泛開展村莊清潔行動和綠化行動,持續開展農村廁所革命,梯次推進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完善農村垃圾分類處理和資源化利用,加快補齊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短板。做好傳統古村落、傳統民居的保護活化提升。到2025年,80%以上行政村達到美麗宜居村標準,建成一批特色精品村,打造32+N個宜居宜業宜游的傳統古村落,提高人民民眾的獲得感、幸福感。
4.增加農民收入。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加快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提高農業綜合效益,提高農民經營性收入。支持農民工返鄉創業,以創業帶動就業,提高工資性收入。鞏固完善強農惠農富農政策,增加農民轉移性收入。健全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引導農民依法自願有償流轉土地承包經營權,增加農民財產性收入。到2023年,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2.1萬元以上;到2025年,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 2.4 萬元以上。
四、重點項目、重點工程
規劃立足高前瞻性,科學預測未來五年揭陽市農業農村工作發展趨勢,同時充分銜接《廣東省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十四五”規劃》、我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四五”規劃以及各專項規劃,充分發揮規劃“頂天”作用。同時為使規劃更接地氣,謀劃、徵集了100項“十四五”時期農業農村工作領域的重大項目,形成重要農產品供給保障工程、農業全產業鏈建設工程、農業科技創新提升工程、農業龍頭企業帶動工程、農產品質量安全保障工程、農業信息化提升工程、美麗鄉村建設工程、農民持續增收工程、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工程、農村改革工程“十大工程”,成為規劃實施的抓手和載體,確保規劃落到實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