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陽市生態文明建設“十四五”規劃

《揭陽市生態文明建設“十四五”規劃》已經揭陽市政府七屆1次常務會議審議同意,揭陽市人民政府於2022年1月21日印發,請認真組織實施。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揭陽市生態文明建設“十四五”規劃
  • 頒布時間:2022年1月21日
  • 發布單位:揭陽市人民政府
全文,解讀,

全文

前 言
  生態文明建設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重要內容,關係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事關“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實現。黨的十九大將“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作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方略,明確指出“建設生態文明是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千年大計”。《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強調,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是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的內在要求,是堅持以人為本、促進社會和諧的必然選擇,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時代抉擇。
  “十四五”是我國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的第一個五年,揭陽市要搶抓機遇,克服困難,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打贏污染防治攻堅戰的基礎上,進一步推進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生態文明建設“十四五”規劃目標的實現將為推進揭陽市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確保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實現奠定重要基礎。按照揭陽市委、市政府總體部署,依據《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廣東省委、省政府關於加快推進我省生態文明建設的實施意見》《揭陽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等相關檔案,結合我市實際,制定本規劃。
  第一章 形勢分析
  “十四五”時期是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之後,乘勢而上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進軍的第一個五年,也是揭陽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第一個五年,是持續深入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系統全面推進美麗揭陽建設的重要時期和關鍵階段。我們必須堅定不移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站位全局、著眼長遠,聚焦生態文明建設面臨的老難題和新挑戰,抓住生態文明建設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深化改革創新,不斷開創生態文明建設新局面,推動生態文明建設邁上新台階。
  第一節 “十三五”生態文明建設取得的顯著成效
  “十三五”時期,揭陽市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和習近平總書記對廣東重要講話、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全面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牢固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及發展和保護相統一、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等綠色發展理念,堅持把生態文明建設作為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重要內容,以完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為重點,全面加強組織領導,深入推進綠色轉型發展,著力解決突出環境問題,持續加大生態系統保護力度,加快改善城鄉人居環境,大力倡導綠色低碳生活方式,各項工作紮實推進,取得積極成效。
  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在揭陽落地生根。市委、市政府先後多次召開會議,認真學習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和習近平總書記對廣東重要講話、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深入推動落實生態文明各項工作。各級黨委和政府主要負責同志切實肩負起第一責任,各級黨組織認真履行職責,讓黨旗在治污攻堅第一線高高飄揚。各級人大及其常委會緊扣生態文明建設和污染防治攻堅戰,加強生態環境立法和執法檢查。各級政協把生態文明建設和污染攻堅作為重要議題,積極建言獻策、強化督促落實。各地各部門嚴格落實生態環境保護責任清單,形成分工協作、齊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經濟結構綠色轉型步伐加快。產業結構調整加快推進,現代產業體系初步形成。2020年全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2102.14億元,三次產業結構比重為9.7:36.9:53.4,第三產業所占比重較2015年提高13.9個百分點;高技術製造業增加值39.32億元,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比重為7.6%;先進制造業增加值196.64億元,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比重為37.8%;現代服務業增加值371.55億元,增長6.2%;生產性服務業增加值295.04億元,增長2.0%;全市規模以上服務業企業利潤總額5.5億元,增長28.30%。能源結構進一步最佳化,能源清潔化水平不斷提高,資源集約節約利用水平全面提升,2020年,全市公共機構人均能耗降低率為22.81%。
  綠色發展空間格局持續最佳化。生態保護紅線最佳化調整加快推進,以資源環境承載能力和國土空間開發適宜性評價為基礎,劃定生態保護紅線,將生態保護紅線、永久基本農田、城鎮開發邊界等三條控制線作為調整經濟結構、規劃產業發展、推進城鎮化不可逾越的紅線。深入開展國土綠化行動,加強天然林保護修復,全面停止天然林商業性採伐。2020年,全市完成森林碳匯工程造林25782畝、碳匯工程新造林撫育59166畝。積極推進自然保護地建設,到2020年,全市已建立各級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地質公園、森林公園、海洋公園等自然保護地23個,總面積46493.59公頃,占陸域面積的8.87%。其中,國家級1個,面積為3067.20公頃,占全市自然保護地總面積的6.60%;省級3個,面積為10528.29公頃;市級3個,面積為8637.60公頃;縣級16個,面積為24260.50公頃。
  環境治理取得重大突破。大氣環境治理持續領跑先行,2020年,全市空氣品質優良率達到97%,空氣品質6項污染物連續4年全面穩定達標,PM2.5濃度下降到28微克/立方米,優於《環境空氣品質標準》(GB 3095—2012)中二級濃度限值,較2015年下降28.2%。水環境質量穩中有升,國考斷面水質全面改善,2020年,榕江南河東湖斷面水質為Ⅲ類(剔除溶解氧),達到年度考核目標要求;榕江北河龍石斷面水質為Ⅴ類,除氨氮、溶解氧指標外,其餘指標均達到Ⅳ類及以上水質標準;練江青洋山橋斷面除氨氮外,其餘指標均達Ⅴ類以上;地都斷面除溶解氧指標外,其餘指標均達Ⅲ類。土壤污染防治穩步推進,2020年,主要農作物農藥利用率40%,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率達89.35%,畜禽糞污綜合利用率達到79.76%。
  城鄉人居環境明顯改善。全面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至2020年底,全市完成“三清三拆三整治”自然村3859個,完成率100%;完成雨污分流管網建設自然村3450個,完成率96.6%;全市完成無害化衛生戶廁改造建設118.31萬戶,無害化衛生戶廁普及率100%。全面加快城鎮污水垃圾治理,至2020年底,全市已建成城鎮生活污水處理設施73座,建成污水管網1800公里,處理能力達到75.525萬噸/日;全市共建成7座生活垃圾處理場(廠),正式運營6座、試運營1座,實際處理能力約4445噸/日,全市焚燒處理能力占比達33.75%。穩步推進城鎮環境面貌提質,至2020年底,全市城市建成區綠地率達42.2%,人均公園綠地面積達15.04平方米。人居環境質量顯著提升,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水質優良比例保持100%,環境基礎設施進一步完善,城鎮污水處理率不低於95%,城鎮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不低於95%,城鎮新建綠色建築比例達到50%以上,公共運輸出行分擔率達到50%以上,在售用水器具中節水型器具占比達到100%,一次性消費品人均使用量逐步下降,政府綠色採購比例不低於80%。至2020年底,全市綠色建築面積達417.68萬平方米,城鎮綠色建築占新建建築比例達45.4%,新建裝配式建築面積超過70.3萬平方米。
  生態文明理念深入人心。“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廣泛傳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體”等理論深入人心,生活垃圾分類等綠色生活行為習慣成為越來越多人的自覺選擇。通過開展“文明旅遊志願服務活動”“在全市A級景區、星級酒店開展制止餐飲浪費、培養節約習慣主題活動”“推動旅遊企業開展生活垃圾分類工作”“指導文化場館場所做好環境衛生及禁菸”等系列活動,引導全社會學習了解節能環保、綠色低碳知識,提升生態文明意識,激發全民參與生態環境保護的熱情。
  第二節 “十四五”生態文明建設面臨的發展環境
  “十四五”時期,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化和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征程開局相互交融,世界呈現更加複雜的關係變化,我國處於轉變發展方式、最佳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攻關期。揭陽市發展的外部環境和內部條件發生深刻變化,既處於重要戰略機遇期,也將面臨更大的風險挑戰。
  綠色轉型機遇期。當前,國際社會對綠色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視程度前所未有,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價值觀正深入人心,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明確提出綠色發展與生態環保的具體目標,歐盟發布《歐洲綠色協定》,推動歐洲社會向全方位綠色化、產業循環化、碳中和化方向轉型,美國新一屆政府計畫重返《巴黎協定》。我國堅定不移的推動生態文明和美麗中國建設。同時,廣東作為改革開放的前沿,既是向全世界展示我國改革開放成就的重要視窗,也是國際社會觀察我國改革開放的重要視窗。“十四五”時期,揭陽要把握經濟綠色轉型的機遇期,深入推進產業結構、能源結構、交通運輸結構、農業投入結構和用地結構調整最佳化,加快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轉換增長動力,推動經濟高質量綠色發展。
  低碳發展關鍵期。當前,我國經濟發展已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發展方式從規模速度型轉向質量效率型,經濟結構調整從增量擴能為主轉向調整存量、做優增量並舉,發展動力從主要依靠資源和低成本勞動力等要素轉向創新驅動,目前正處在質量、效率、動力變革的關鍵期,綠色發展、低碳發展是大勢所趨和必由之路。習近平總書記先後在聯合國大會、氣候雄心峰會、生物多樣性峰會、世界經濟論壇“達沃斯議程”對話會等會議上,向世界作出了“二氧化碳排放力爭在2030年前達峰、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的承諾,宣布了提高中國自主貢獻的一系列新目標新舉措,把應對氣候變化工作擺在生態文明建設更加突出重要的位置。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確保如期實現應對氣候變化中長期目標既是政治任務也是責任擔當,並且勢在必行、刻不容緩。“十四五”時期,是推動碳排放達峰的關鍵時期,揭陽要緊跟國內外形勢,抓住降碳的關鍵因素和關鍵環節,以更大力度強化能耗雙控,以更大力度推進節能和提高能效,以更大力度控制化石能源消費和發展非化石能源,以更大力度支持節能降碳新技術新模式新業態發展,確保與全國基本同步實現碳排放達峰目標。
  環境治理提質期。黨的十八大以來,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科學指引下,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從認識到實踐上都發生了歷史性、轉折性、全局性變化,污染防治攻堅戰取得重要進展,環境治理改善明顯。揭陽深入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採取斷然之策、非常之舉打好藍天保衛戰、碧水攻堅戰和淨土保衛戰,生態環境質量改善取得重大突破。但是對標建設美麗揭陽的總目標要求,我市生態環境保護結構性、根源性、趨勢性壓力總體上尚未根本緩解,累積性生態環境問題仍然突出,生態環境質量全面改善的基礎還不牢固,環境治理能力有待提升。“十四五”時期,揭陽要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保持攻堅的力度、延伸攻堅的深度,拓展攻堅的廣度,更加突出精準治污、科學治污、依法治污,強化多污染物的系統控制和區域協同治理,重視新污染物治理,著力構建現代環境治理體系,全面提升環境治理能力,紮實開展生態保護和修復,大力推進美麗河湖、美麗海灣建設,加快提升城市環境品質,全面推進美麗鄉村建設,補齊生態環境領域短板弱項,推動生態環境治理持續改善,不斷提升人民民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加快建設美麗揭陽。
  體制創新攻堅期。十八大以來,我國生態文明治理體系不斷健全,基本建立起包括自然資源資產產權、國土空間開發保護、資源總量管理和全面節約、環境治理能力現代化、環境治理和生態保護市場體系、生態文明績效評價和責任追究等在內的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四梁八柱”,生態文明建設逐步進入制度化、法治化軌道。揭陽全面貫徹落實國家部署要求,加快推進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印發實施《揭陽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實施方案》,生態文明制度體系建設不斷完善。但我市仍然存在生態文明建設認識不到位、粗放式發展方式沒有根本改變、環境治理能力有待提升、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轉化的長效機制尚未建立等問題,生態文明體制改革正在進入深水區和攻堅期。“十四五”時期,揭陽要持續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創新和實踐,完善生態文明統籌協調機制,構建產權清晰、多元參與、激勵約束並重、系統完善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
  綠色合作深化期。當前,世界面臨諸多複雜挑戰,但從長遠看,全球化仍是歷史潮流,各國分工合作、互利共贏是長期趨勢,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已成為主流共識,我國已成為全球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參與者、貢獻者和引領者。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雙循環必須堅持實施更大範圍、更寬領域、更深層次對外開放,打造我國新的國際綠色合作和綠色發展競爭優勢。“十四五”時期,揭陽要樹立全球視野和國際眼光,深刻洞察國際因素對生態文明建設的促進和制約作用,看齊世界水準,通過多形式、多樣化的綠色合作,推動綠色標準、綠色技術、綠色裝備、綠色服務、綠色基礎設施等“走出去”和“引進來”,推動揭陽加快生態文明建設,實現經濟社會綠色發展、高質量發展,努力在全國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中貢獻力量。
  第二章 總體要求
  第一節 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歷次全會精神,深入學習和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大力推進環保先進技術、先進工藝和先進設備套用,堅持走可持續發展道路,統籌推進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保護。著力推動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加快現代產業體系建設,建立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經濟體系;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著力深入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加快培育綠色發展新動能,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以改革創新為根本動力,著力打破與建設生態文明不相適應的體制機制障礙,堅持技術創新和制度創新,加快構建生態文明體系;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為根本目的,著力全面改善生態環境質量,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加快建設美麗揭陽,為推動美麗中國建設貢獻揭陽力量。
  第二節 基本原則
  “十四五”時期,加快推進我市生態文明建設必須遵循以下原則:
  堅持生態優先,協調綠色發展。堅定不移走綠色低碳循環發展之路,正確處理生態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社會進步的關係,毫不動搖地堅持生態優先的基本方針,堅定不移地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更加突出的戰略位置,將生態文明建設全面貫穿和深刻融入到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實現人口資源環境相均衡、經濟社會生態效益相統一,促進經濟、社會、環境協調可持續發展。
  堅持全面提升,改善人居環境。將改善城鄉環境衛生面貌作為重要內容來抓,緊緊圍繞高質量發展的工作思路,不斷提升全民生態文明意識,不斷加大城鄉環衛投入力度,強化環衛基礎設施建設,不斷完善城市功能,不斷提升城市品位,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
  堅持科學施策,力求標本兼治。把轉變發展方式作為生態文明建設的核心,不斷提升全民生態文明意識,大力推進生態文明機制體制創新,從源頭上解決生態文明建設深層次矛盾和問題。科學劃定自然資源保護的“底線”和“紅線”,確保不碰“底線”、不觸“紅線”,科學嚴謹、保質保量完成好自然保護地的整合最佳化、生態保護紅線評估工作,統籌山水林田湖草系統的保護和治理,堅決落實森林防火各項制度,加強地下水的監測、監控及污染防治,精心守護好揭陽的綠水青山。
  堅持以人為本,協調人與自然。以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為基礎,以自然規律為準則,以可持續發展、人與自然和諧為目標,樹立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統籌好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建設的關係,加大生態系統保護力度,解決好人民民眾反映強烈的突出環境問題。把“以人為本”作為生態文明建設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切實解決損害民眾健康的突出環境問題,努力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打造美麗、宜居、幸福家園,讓人民民眾共享生態文明建設成果。
  堅持黨政主導,鼓勵多方參與。把生態文明建設工作提上各級黨委、政府重要議事日程,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切實發揮組織領導、規劃引領、資金引導的作用。堅持走群策群力、群防群控的民眾路線,充分調動企業和人民民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嚴格落實政府、企業和公眾責任,在全社會營造良好的生態文明建設氛圍,推動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消費模式綠色轉型,形成多方參與的生態文明建設長效機制。
  第三節 主要目標
  展望二〇三五年,揭陽將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格局基本形成,綠色生產生活方式總體形成,與全國同步實現碳排放達峰目標的同時向碳中和目標進一步邁進,生態環境質量根本好轉,美麗揭陽基本建成。
  錨定二〇三五遠景目標,綜合考慮國內外發展趨勢和揭陽自身發展條件,“十四五”期間揭陽市生態文明建設要努力實現以下主要目標。
  國土開發空間格局不斷最佳化。全市基本形成主體功能定位清晰的國土空間開發格局,生產、生活、生態空間布局更加合理,劃定並嚴守生態保護紅線,按國家、省要求調整最佳化自然保護地空間格局,建立自然保護地體系,自然岸線保有率完成管控目標,生態功能穩步提升。
  經濟綠色轉型取得積極進展。產業結構不斷實現轉型升級,產業進一步實現集聚發展,新舊動能加速轉化,循環經濟與清潔生產水平顯著提升,能源資源開發利用效率和污染控制水平持續提高,單位地區生產總值能耗、用水量完成省規定的目標任務。
  生態環境質量明顯改善。全面打好藍天、碧水、淨土保衛戰,大氣、水和土壤環境質量持續改善,城市空氣環境質量完成省規定的考核任務,並持續改善;地表水省考斷面水質優良(達到或優於Ⅲ類)比例和劣V類水體比例完成上級規定的考核任務,並持續改善;城市黑臭水體全面消除。
  美麗揭陽建設展現新面貌。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加快補齊環保基礎設施短板弱項,土壤環境安全得到有效保障、農村人居環境得到全面改善。持續改善近岸海域水質,海岸生態修復完成上級管控目標;危險廢物得到安全有效處置,建立建設用地土壤污染風險管控、修復名錄製度和突發生態環境事件應急管理機制。
  資源利用效率達到新水平。強化資源總量管理、科學配置、全面節約、循環利用,最佳化完善能源、水資源、建設用地等總量和強度“雙控”制度,大幅降低能源、土地消耗強度,大力發展循環經濟,進一步提高全社會資源產出率和自然資源高效利用率。
  綠色生活方式形成新風尚。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理念深入人心,簡約適度、綠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和綠色消費模式加快普及,文明健康的生活風尚逐步形成,綠色生活創建行動深入推進,生活垃圾分類和塑膠污染治理有序推進,全市生態環保素養穩步提升。
  生態文明體制機制逐步健全。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經濟體系逐步健全完善,綠色生產和消費的法律制度和政策導向加快建立,以市場為導向的綠色技術創新體系基本建成,以政府為主導、企業為主體、社會組織和公眾共同參與的環境治理體系基本建立。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的改革取得新突破,政府對生態文明建設重大目標任務的部署有效開展,全面實行林長制、河長制,規劃環境影響評價等制度得到全面落實,生態環境信息全面公開。
第三章 最佳化國土空間開發保護體系,構建生態安全格局
  深入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主體功能區戰略和新型城鎮化戰略,強化空間資源布局的市級統籌,通過保重點、強交通、增設施、優底線,加快城市擴容提質,保障四大新城新增建設用地規模,最佳化城市發展空間,促進產城融合。全面落實國土空間規劃,基於“一主三副多點”的城鎮空間總體結構,科學規劃農業、生態、城鎮空間,築牢全市生態安全格局,促進生產空間集約高效、生活空間宜居適度、生態空間山清水秀。
  第一節 最佳化國土空間規劃布局
  建立實施國土空間規劃體系。以主體功能區規劃為基礎統籌各類空間性規劃,穩步推進“多規合一”,搭建揭陽市空間規劃信息平台,開展資源環境承載能力和國土空間開發適宜性評價,編制實施統一的國土空間規劃,科學劃定全市城鎮、農業、生態空間和生態保護紅線、永久基本農田、城鎮開發邊界等“三區三線”,構建完善的國土空間規劃體系。實施分類管控,執行差異化的生態環境管控政策,推動重點開發區域提高產業和人口集聚度,引導城鎮、產業集中布局,構築與資源環境承載力相匹配的生態安全格局、新型城鎮化格局和農業發展格局。
  構建新型區域發展格局。最佳化提升城市功能結構,將生態環境建設作為提升城市競爭力的重要抓手,與土地綜合整治、新區開發建設、生態旅遊等深度融合,以環境再造提升人居生活品質,吸引高端創新資源,推動城市整體升級。明確揭陽市區、普寧、惠來三個城市中心和揭西生態發展區在沿海經濟帶中的功能定位。市區加快榕城中心城區建設,打造空港經濟區國際開放門戶,打造城鄉融合發展示範區;惠來以揭陽濱海新城區開發建設為主抓手,突出“一城兩園”建設,構築粵東城市群新城市中心和臨海特色產業戰略高地;普寧市突出打造商賈名城和創新之城,揭西縣突出打造生態發展示範區。
  嚴守三條控制線。嚴格落實《廣東省“三線一單”生態環境分區管控方案》,落實生態保護紅線、環境質量底線、資源利用上線,高質量完成我市“三線一單”編制,強化空間引導和分區施策,推動優先保護單元、重點管控單元和一般管控單元按各自管控要求實行開發建設和污染減排。針對不同環境管控單元特徵,實行差異化環境準入。逐步理順與單元管控要求不符的人為活動或建設項目,分步解決歷史遺留問題。
  第二節 構建環境空間管控體系
  實施水環境分區管控。將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和重要江河源頭等具有重要飲用水源功能的區域劃定為水環境優先保護區,工業、城鎮生活、農業污染較為嚴重的區域劃定為水環境重點管控區,其他區域劃為水環境一般管控區。共劃分74個水環境控制單元,其中優先保護區15個,重點管控區38個,一般管控區21個。
  優先保護區:飲用水源一級保護區內禁止建設與供水設施和保護水源無關的建設項目;二級保護區內禁止新改擴建排放污染物的建設項目;准保護區內禁止新建、擴建對水體污染嚴重的建設項目。
  重點管控區:對以工業源為主的區域,需重點加強工業污染防治,合理規劃工業布局,強化工業企業達標治理和環境風險防範。對以生活源為主的水環境質量超標區,需採取綜合性的治理措施,重點加強城鎮污水收集和處理基礎設施建設、削減生活源水污染物排放量。對以農業源為主的水環境質量超標區,需加強養殖和種植污染防治,推進生態農業建設。
  一般管控區:嚴格按照區域環境承載能力設定環境準入門檻,推進城鄉生活污染和農業面源污染治理。加強污染預防,確保水環境質量不下降。
  實施大氣環境分區管控。基於揭陽PM2.5歷史濃度超標情況、空氣資源稟賦、污染物聚集敏感度、污染源排放敏感度等,識別空間上重要、敏感的區域,將全市劃分為大氣環境優先保護區、重點管控區和一般管控區。共劃分48個大氣環境控制單元,其中優先保護區10個,重點管控區31個,一般管控區7個。
  優先保護區:環境空氣品質一類功能區,主要包括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及其他需要特殊保護的區域,需實施嚴格保護。禁止新建、擴建大氣污染物排放工業項目及生活垃圾焚燒發電項目,現有項目逐步引導搬遷退出或關停。
  重點管控區:大氣環境重點管控區分為受體敏感區、高排放區、布局敏感區及弱擴散區,實施差異化管控。
  受體敏感區,主要為城市建成區,區域內人口密集,應以保護人群健康為主,實施嚴格的大氣污染物減排及有毒有害氣體排放風險管控。區域內嚴格限制新建、擴建鋼鐵、燃煤燃油火電、陶瓷、水泥、石化、平板玻璃、有色金屬冶煉項目,產生和排放有毒有害大氣污染物項目,以及生產和使用高VOCs含量原輔材料項目,鼓勵現有該類項目逐步搬遷退出。
  高排放區,屬於大氣污染物排放量較大、較集中的區域,多為工業集聚區,是引導大氣污染排放項目科學布局發展的主要地區,應以集約發展、減排治理為主。引導區域內工業項目入園管理,加強重點源監管及綜合治理,確保達標排放。
  布局敏感區,該區域大氣污染物排放對國控站點的空氣品質影響較大,減排效益顯著,應加大區域內大氣污染治理力度,限制新增高污染、高排放項目。嚴格限制新建、擴建鋼鐵、燃煤燃油火電、陶瓷、水泥、石化、平板玻璃、有色金屬冶煉,以及生產和使用高VOCs含量原輔材料的項目,現有該類項目應實施升級改造和深度治理。
  弱擴散區,屬於大氣擴散條件較差、大氣污染物容易積聚的區域,區域內不宜大規模布局高污染、高排放項目,應限制新增大氣污染排放。限制引入大氣污染物排放較大的建設項目,對現有燃煤燃油火電、鋼鐵、陶瓷、水泥、平板玻璃、有色金屬冶煉、化工等行業進行提標改造。
  一般管控區:屬於除大氣環境優先保護區與重點管控區之外的其他區域,應合理規劃發展,嚴格落實國家、省、市的政策要求,不得建設禁止類和限制類的大氣污染物排放項目。
  實施環境風險分區管控。基於環境風險系統的綜合解析,從風險源危險性、風險傳輸性和風險受體敏感性三方面進行環境風險空間區劃,將全市劃分為高風險區、中風險區和低風險區3類風險區。
  高風險區:主要分布在東北部揭東區和揭陽產業園、空港經濟區和普寧市建成區。應加快風險源排查,重點識別工業園區主要風險物質類型和分布特徵,制定優先控制名錄,最佳化高風險產業布局、強化化工園區風險評估和防控。
  中風險區:主要分布在榕城區、惠來縣、大南海石化工業區、揭西縣東南部。應著重完善基礎能力支撐,開展風險現狀與基礎信息收集,加強區域風險調查評估、應急演練。
  低風險區:主要分布在揭西縣、普寧市大部分區域和揭東區北部。應健全環境風險管理體系,加強應急聯動,防範新增風險。
  實施生態環境準入清單管理。加快開展區域空間生態環境評價,實施生態環境準入清單管理,建立全域生態環境分區管控體系。基於生態環境管控單元劃分,採取分類管控措施,制定完善各類功能區環境準入清單目錄,實行嚴格的環保審批制度,守住生態安全和環境質量底線,促進各功能區最佳化發展。禁止新建、擴建不符合要求的重污染項目,引導服裝加工、電子信息、醫療器械等行業新增產能布局在產業園區,紡織印染等產業集聚到紡織印染環保綜合處理中心。
  第三節 加大環境風險管控力度
  實施環境風險全過程管理。完善環境風險評估機制,探索建立重大巨觀戰略環境風險評估與預防制度,重點加強對生產使用危險化學品和排放重金屬、危險廢物、持久性有機污染物等企業的環境風險分級分類管理。建立污染源環境風險隱患排查制度,企業定期對環境風險隱患進行登記、報告、治理、評估、銷號全過程管理,生態環境主管部門對企業環境風險隱患排查情況定期巡查監督。探索建立環境健康診療與跟蹤機制,定期進行水體、土壤、農作物環境樣品布點、樣品採集與檢測分析,定期對重金屬污染高風險區域內食品、飲用水進行重金屬監測,對幼兒、中小學生和涉重企業一線職工等高風險人群進行生物監測。
  強化重點領域環境風險防控。加強危險廢物規範化管理監督,建立危險廢物監管重點源清單,全面推行危險廢物轉移運輸全過程GPS跟蹤監控。重點加強對大南海石化工業園區的環境風險管控。全面落實化學品企業環境安全主體責任,強化自查自糾,建立環境風險隱患排查整改台賬。深化重金屬污染綜合防控,加強重金屬污染源頭預防控制,深化重有色金屬礦採選、冶煉,電池製造,化學原料及化學製品製造,製革,金屬表面處理及熱處理加工等六大重點防控行業重金屬綜合整治,實施重點防控行業重金屬排污強度管理。強化核與輻射監管,建立流域性核與輻射應急預案管理機制,在練江、龍江、榕江河流建立水質放射性自動監測站,實行一站一預案的管理模式。
  加強環境應急能力建設。推動建立市級環境應急管理專職機構,健全突發環境事件應急指揮決策支持系統,建立24小時監控值班制度和應急值班制度,規範信訪投訴和應急電話的反饋服務。對接省級環境應急救援技術支持機構,定期開展揭陽市環境應急技術交流和人員培訓。健全環境應急預案清單,構建以總體預案、專項預案、部門預案以及單位和基層組織預案為基本架構的應急預案體系。定期進行應急預案演練,將應急預案演練納入中國小教育和服務型政府機構建設任務。強化重污染天氣應急回響聯動,深化環保與氣象等部門合作,聯合應對重污染天氣。
第四章 持續推進環境治理,提升生態環境質量
  以改善環境質量為核心,堅決打贏藍天保衛戰、突出打好碧水攻堅戰、紮實打好淨土保衛戰,著力解決揭陽市突出生態環境問題,推動全市生態環境實現根本性、關鍵性好轉,建設天藍、地綠、水淨的美好家園,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
  第一節 打造區域綠色生態水網
  加大優良水體保護力度。加快推進城鄉飲用水水源保護區最佳化調整和規範化建設,完善地理界標和警示標誌設定。全力推進引龍頸水庫和引韓供水工程建設,加強備用水源建設,保障城鄉供水安全。到2025年,縣級以上集中式飲用水源水質達標率穩定保持在100%。以榕江、龍江河上游等水質較好的河段為重點,實施水環境生態提升工程,清退沿岸落後企業及產能,防範涉水環境風險。加快推進水源涵養林建設工程,防止水土流失。繼續推進榕江流域河濱與濕地建設工程,恢復濕地的攔截淨化功能及生物棲息地功能,提高水體自淨能力。
  狠抓重點流域綜合整治。細化練江、榕江水體達標方案目標任務,加快推進城鎮污水處理設施建設、入河排污口整治、農村雨污分流和畜禽養殖整治等重點工作。著力解決練江流域水污染問題,重點推進普寧市污水處理廠四期和各鎮污水處理廠提質擴容及配套管網建設,完善普寧紡織印染環保綜合處理中心配套設施建設。加快榕江流域環保基礎設施建設,加大涼果、食品、金屬等工業企業污染防治力度,推進楓江流域跨市聯合執法監管和環境整治。加快推進龍江河流域濱海新區環保基礎設施建設,加強上游製藥、涼果等工業企業污染防治。練江青洋山橋斷面、榕江南河東湖斷面、北河龍石斷面、楓江口斷面水質均完成上級規定的考核任務,保持穩定或持續改善。按照“河外截污、河內清淤、中水補給、生態修復”原則,統籌推進榕江東湖、龍石斷面以上68條重點河涌(支流)和練江流域“1+10”流域河道綜合整治,全面清理取締流域內非法紡織印染等企業,清理“散亂污”工業企業(場所),推進畜禽養殖場綜合整治。消除城鄉重污染河涌,實現“河面無垃圾、河道無淤積、兩岸無違章”。
  加快實施三江水系連通。落實《韓江榕江練江水環境系統共治工作方案》,有效發揮三江水系連通工程生態效益,實現三江水環境系統共治。以水系連通試點為契機,加強水網清淤疏浚和互連互通,實現大河與小河連通、小河與小涌連通、小涌與小型濕地連通。完成水系連通工程,輸水通道水質得到有效保障。大力推進濕地生態建設,打造一批濕地公園精品,構建水網連通、景觀特色鮮明的濕地公園網路。加強濱河(湖)帶和海岸帶濕地生態建設,在練江、榕江、龍江河道兩側建設植被緩衝帶和隔離帶,建設“水清、岸綠、景美”的濱水景觀。深度挖掘揭陽潮汕水文化,建設具有獨特鄉土情懷、人文氣息、文化特色的水鄉小鎮。基於榕江、練江和龍江河網主幹廊道,以大小河涌為聯通網線,以星羅棋布的濕地公園為生態節點,深入開展“讓揭陽河更美”行動,加強水網生態廊道、“碧道”建設,打造揭陽立體綠色生態水網。
  創新水體環境治理模式。深化治水區域協作,全面實施流域系統治水,將治水與城市更新和產業轉型相結合,突出上下游、左右岸、乾支流協同共治。全面落實“河長制”“湖長制”,實施水污染源信息、水環境質量、工程項目進度等“一張圖”管理,實行“一張圖”乾到底。根據榕江南北河自西向東穿城而過的特點,建設大型封閉式地下排水溝直通榕江,以及地下排水渠接駁南北向的排水溝,形成縱橫有序的排水管網。在蓮花心內河、馬山滘河、東風河、南北滘河和引榕乾渠的整治基礎上,進一步對榕城片區的內河進行恢復和整治,恢復原有池塘,有針對性地保護西湖、東湖等公園。鼓勵公共機關、學校及住宅區露天場地採用透水材質,對市政道路綠化帶及人行道進行改造,提高透水率,增大城市吸水面積。
  推進藍色海灣提升行動。全面排查入海排污口,清理非法和設定不合理的入海排污口。對3條水質不達標的入海河流,開展“一河一策”整治,按期消除劣Ⅴ類或達到水質目標。合理布局近岸海水養殖業,鼓勵開展水產養殖池塘、近海養殖網箱改造,嚴格控制近海養殖密度,鼓勵有條件的漁業企業開展海洋離岸養殖和集約化養殖,推廣生態養殖技術。到2025年,優良海水面積比例穩定保持100%。開展濱海灘涂、海藻(草)場、珊瑚礁等重要漁業濕地生態系統保護與生態修復,建立重要漁業水域生態環境整治修覆核心示範區、重要漁業濕地生態修復與重建示範區。深入推進美麗海灣、美麗海岸、美麗海島、美麗濱海濕地建設,重點推進惠來靖海灣等砂質海岸整治修復和石碑山角生態島礁建設工程;加快啟動入海口海岸帶整治修復及海岸帶景觀工程建設,拓展公眾清水岸線灘涂,推動建設揭陽市海洋濕地公園。到2025年,海洋生物多樣性得到有效保護,受損海灣、岸灘、海島和濱海濕地等重要生境得到有效修復。  
第二節 持續提升大氣環境質量
  加快能源結構最佳化調整。大力推進惠來近海海上風電等清潔能源系統建設,加快推進天然氣利用,到2025年,天然氣主幹管網通達有用氣需求的工業園區。大力壓減燃煤,推進服役到期與服役時間較長的燃煤電廠最佳化整合和淘汰。揭陽大南海石化工業區推行集中供熱,工業區規劃供熱中心,嚴格控制鍋爐廢氣大氣污染物排放。逐步擴大高污染燃料禁燃區範圍,禁燃區內禁止燃燒原(散)煤、洗選煤、蜂窩煤、焦炭、木炭、煤矸石、煤泥、煤焦油、重油、渣油、各種可燃廢物和直接燃用生物質等高污染燃料,禁止燃用污染物含量超過國家規定限值的柴油、煤油、人工煤氣等燃料,禁止新建、改建、擴建燃用高污染燃料的鍋爐、窯爐和導熱油爐等燃燒設施,已建成的不符合要求的各類燃燒設施應限時拆除或改造使用清潔能源。
  深化工業大氣污染治理。加大電廠、石化、鋼鐵、陶瓷等高排放行業和國控、省控等重點企業的監管執法力度,實行24小時線上監控,推動企業加大治理力度,完善脫硫、脫硝、除塵設施,確保穩定達標排放。推進鍋爐綜合整治,完成省下達的燃煤鍋爐、生物質成型燃料鍋爐整治任務。積極開展地毯式、拉網式排查,並建立台賬,採取關停取締、整合搬遷、整改提升等措施,對各類“散亂污”工業企業(場所)實施分類處置。完善長效監管機制,及時複查鞏固整治成果。
  強化揮發性有機物治理。持續推進省重點監管企業“一企一策”綜合整治,推進相關企業安裝線上監控設備。嚴格限制石化、化工、包裝印刷、工業塗裝等高揮發性有機物排放項目建設,對已經完成銷號的VOCs重點監管企業整治情況進行“回頭看”,進一步鞏固治理成效。建立完善政府綠色採購制度,涉及使用塗料、油漆和有機溶劑的市政工程、政府投資工程等,優先採用低揮發性有機物含量產品。積極推進商用及家用溶劑產品、建築塗料等揮發性有機物污染控制,強化餐飲油煙污染治理,城市建成區內所有排放油煙的餐飲企業和單位食堂全部安裝高效油煙淨化設施,設施正常使用率不低於95%。
  加強移動源污染控制。積極推廣新能源汽車,加快充電樁建設布局。推進老舊車輛淘汰,鼓勵柴油貨車提標改造。加大機動車環境監管執法力度,加大對加油(氣)站和企業自備油庫的排查力度,嚴厲打擊生產、銷售不合格成品油行為。科學劃定並嚴守低排放控制區,禁止使用冒黑煙等高排放非道路移動機械。推動內河和江海直達船舶改造,限制高排放船舶使用,推廣使用純電動等清潔能源船舶。大力推廣使用岸電,港作船舶、公務船舶靠港應使用岸電,鼓勵其他靠港船舶優先使用岸電。
  強化面源污染綜合治理。城市建成區大型施工工地應安裝揚塵視頻監控設備,確保落實施工現場圍蔽、砂土覆蓋、路面硬化、灑水壓塵、車輛沖淨、場地綠化“六個100%”防塵措施,嚴格落實車輪車身沖洗和車廂全封閉等防塵措施,減少道路揚塵,暫未施工裸露土地應由業主落實覆蓋或者綠化。嚴格落實市縣鎮三級政府秸稈禁燒屬地管理責任,切實加強秸稈禁燒管控。加強露天焚燒、煙花爆竹禁限放監管,依法查處露天焚燒和亂放煙花爆竹等違法行為。積極推進秸稈、樹枝(葉)等生物質綜合利用,開展秸稈還田和秸稈肥料化、飼料化、基料化、原料化、能源化利用,逐步實現秸稈全量化利用。
第三節 全力保障土壤環境安全
  嚴格控制新增土壤污染。加強土壤污染源頭防治,嚴格執行規劃環評和項目環評有關政策,在規劃環評和排放重金屬、有機污染物的工礦企業項目環評檔案中強化土壤環境影響評價的內容,新增工業用地必須開展土壤環境調查評估,防止新建涉重工業行業項目造成新的土壤污染。基本農田保護區、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居民集中區等環境敏感地區以及主要重金屬超標地區不予審批新增有重金屬排放的礦產資源開發利用項目。建立土壤環境重點監管企業名單,嚴格控制工礦污染。積極實施化肥農藥減量化行動,加強畜禽養殖污染防治,防範農用地土壤污染。
  實施農用地分類管理。有序推進土壤污染詳查工作,根據農用地土壤環境質量污染程度,將未污染和輕微污染的劃為優先保護類,輕度和中度污染的劃為安全利用類,重度污染的劃為嚴格管控類,建立農用地土壤環境質量檔案。嚴格保護永久基本農田,確保優先保護類耕地面積不減少、土壤環境質量不下降。在安全利用類耕地集中區因地制宜地採取農藝調控、替代種植等措施,降低農產品超標風險。加強對嚴格管控類耕地的用途管理,依法劃定特定農產品禁止生產區域,嚴禁種植食用農產品。到2025年,完成農用地環境質量類別劃定,並定期進行信息更新,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達到95%以上。
  強化建設用地污染防治。完成重點行業企業用地土壤環境質量調查,掌握重點行業企業用地中的污染地塊分布及其環境風險情況。以電鍍、印染、有色金屬冶煉等行業企業用地為重點,建立污染場地檔案和信息管理系統,逐步建立污染地塊名錄及其開發利用的負面清單,並實現動態管理,建立健全污染場地環境監管體系。禁止未經評估和達不到治理修復標準的污染場地進行土地流轉和二次開發。到2025年,實現受污染地塊安全利用率達到95%以上。
  有序推進土壤治理修復。實施典型區域土壤綜合治理,重點對受重金屬污染的耕地、涉重金屬行業搬遷場地、簡易垃圾填埋場以及石化、陶瓷、五金、漂染等受污染場地進行修復。積極開展農田土壤修復與綜合治理試點示範,以普寧、揭西等主要產糧(油)地和果蔬基地、培育基地為重點,開展受污染耕地綜合治理。結合老工業場地再次開發利用,以擬開發建設居住、商業、學校、醫療和養老機構等項目的污染地塊為重點,開展治理與修復。加大電子廢棄物拆解場地污染整治力度,堅決取締非法拆解電子廢棄物企業和個體戶。
  第四節 加強固廢安全處理處置
  強化危險廢物綜合處理處置。加強含鉻廢物、廢鹼、焚燒處置殘渣等處置能力嚴重不足的危險廢物處理處置,鼓勵產生量大、種類單一的企業和園區自建規範化的危險廢物處置設施,鼓勵跨區域合作建設處置設施。完成揭陽大南海石化工業區危險廢物焚燒及物化綜合處理項目建設,高質量解決園區危險廢物處理問題。加快建成普寧醫療廢棄物焚燒處置中心項目,提升醫療垃圾末端處理能力。到2025年,確保全市危險廢物得到安全處置。
  提升工業固廢綜合處置能力。加快區域聯合處置中心的建設,擇址建設一座年處理規模約5萬噸的一般工業固體廢物處理處置中心,推進中德金屬生態城資源再生基地項目和大南海石化工業區一般工業固廢處理一期項目建設。按照“屬地管理,本地產生、本地處置消化,就近處置”的原則,推動各縣(市、區)建築廢棄物資源綜合利用處置場所或建築廢棄物消納場建設。加快推進揭陽市市區市政污泥處置中心項目和揭西縣市政污泥處理處置中心項目建設,加強污泥全過程監管。到2025年,建成覆蓋全市的固體廢物資源化和無害化處理處置體系,全市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率達到95%以上,城市生活污水處理廠污泥無害化處置率達到90%以上。
  加大固體廢物環境監管力度。健全固體廢物回收處理體系,完善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度,保障廢棄產品規範回收利用。落實固體廢物產生單位建設並規範化管理暫存場所的主體責任,強化固體廢物處理處置單位台賬管理制度。加強公安機關及住房城鄉建設、交通運輸、海事等相關部門的分工協作,以生活垃圾、建築垃圾的清運和處置以及石油生產和加工行業為重點,嚴厲打擊非法收集、加工、遺撒、傾倒、堆放、轉移、銷售和處置各類固體廢物等違法違規行為。鞏固麒麟鎮、南徑鎮電子廢物整治成果,嚴禁電子廢物非法經營死灰復燃。持續嚴厲打擊工業廢料、電子廢物、生活垃圾、廢塑膠等“洋垃圾”走私,集中打擊走私“洋垃圾”的團伙,有效切斷走私“洋垃圾”的通道和鏈條。到2025年,建立相對完善的固體廢物監管體系,實現固體廢物的全過程監管。
第五章 構建生態保護格局,強化生態系統網路建設
  第一節 加強市域生態環境保護
  以山、水、林、田、湖、海為要素,串聯自然生態資源和綠色空間,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和修復治理,提高生態產品供給能力,築牢“一屏、一帶、一網、多核”特色鮮明的市域生態環境保護體系。
  構建西部山地生態屏障。具有重要水源涵養和生態保障功能的西部大北山、南陽山等山地,是保障全市生態安全的重要主體。以大北山國家森林公園為依託,加強山地森林保育,推動林分改造,提高生態公益林質量,保護生物多樣性,提升自然生態系統穩定性和生態服務功能。
  構建藍色海岸帶。南部廣闊的近岸水域和海岸帶,是提供海洋資源、調節氣候和營造優美海洋景觀的重要生態區域。重點加強海洋生物多樣性保護和沿海防護林建設,加快典型海洋生物系統修復與建設,提升海岸帶生態系統景觀和生態功能。
  構建綠色生態廊道網路體系。榕江、練江、龍江河幹流及其支流,鐵路、公路等主幹道和主要城鄉區域綠道網,是宜居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十四五”期間要以三江水系連通系統共治、練江整治為契機,持續推進水污染防治攻堅戰,加快構建區域城鄉綠色生態廊道網路體系。
  構建區域生態綠核。以大北山國家森林公園、桑浦山-雙坑省級自然保護區、新西河水庫等重要生態保護地和城鄉公園綠地為依託,構建城鄉複合綠色空間,形成區域點狀綠核,提升人居環境質量。依託豐富的植被資源和良好的水生態環境,保護動植物繁衍休憩的生態系統,加強綠地空間管控,推進復綠還林,以生態綠核建設促進城市空間結構最佳化。
  構建自然保護地體系。按照保護區域的自然屬性、生態價值和管理目標,結合自然生態特徵,整合最佳化現有各類自然保護地,逐步形成以自然保護區為基礎、各類自然公園為補充的自然保護地分類體系,解決現有各類自然保護地區域交叉、空間重疊的問題。對自然保護地實行全過程統一管理,建立統一調查監測體系。
  第二節 提升森林生態系統質量
  以桑浦山、大北山、李望嶂、峨眉嶂、大南山等為重點,有序開展山地生物多樣性調查,加強對珍稀鳥類、昆蟲類和特有植物類的保護。大力推進自然保護區、森林公園體系建設,最佳化保護區布局,完善保護管理機構配置,持續推進綠盾行動,及時清理取締保護區內違法行為。圍繞創建國家森林城市的目標,突出抓好高質量水源、沿海基幹林帶、鄉村綠化美化等林業重點工程建設,進一步最佳化林分結構,提高森林質量。強化森林資源管護,推動人工速生桉樹林退出或改造,嚴厲打擊破壞森林資源違法行為,實施森林生態系統保護與修復,維護生態系統功能。
  第三節 推進海洋生態環境保護
  加強近岸海域建設項目環境準入管理,落實圍填海、自然岸線、灘涂開發利用和生態保護紅線管控要求,嚴格控制圍填海、占用自然岸線和河口灘涂圍墾、圈圍的建設項目。加快構建沿海現代農業產業體系,最佳化海水養殖業空間布局;完善水產養殖基礎設施,鼓勵水產養殖池塘標準化、近海養殖網箱環境保護改造;嚴格控制近海養殖密度,鼓勵開展海洋離岸養殖和集約化養殖;加強養殖廢水排放監控,禁止養殖廢水直接排放。組織開展入海河流綜合整治,從控源減污、內源治理、水量調控等方面,因地制宜地採取工程和管理措施。全面落實河長制,加大環境監督管理力度,確保入海河流水質持續改善。全面排查入海排污口,清理非法和設定不合理的入海排污口,對合理合法的入海排污口加強監管,實施清單管理,開展溯源排查,查清所有實際使用排污口的責任單位(直排海污染源)。高標準規劃建設濱海新區環保基礎配套設施,減少入海污染物排放總量。
  深入開展海洋垃圾污染調查工作,建立健全防治違法運輸、傾倒垃圾污染海洋應急回響機制。推動海洋垃圾宣傳,不定期開展海灘清掃活動。加強船舶和港口污染防治,落實生活垃圾、生活污水和油污水等船舶污染物的接收、轉運和處置工作。加大船舶污染執法檢查和行政處罰力度,提升船舶污染環境應急能力。
  第四節 強化河湖林田保護工作
  編制河湖岸線保護與利用規劃。在全面掌握河流岸線現狀資源條件的基礎上,運用生態學、景觀學、社會經濟學和城鄉規劃學相關原理,從防洪排澇、安全穩定、生態健康、景觀適宜等方面,對河流岸線形態、控制範圍、功能區布局進行科學規劃,確定適宜的資源保護與開發利用措施,提出岸線保護、利用、修復的模式、方案、技術要求和管控機制,從而全面發揮岸線的綜合功能,促進社會經濟與資源環境的協調發展。加強河湖水域岸線管理保護,加大河湖岸線空間管控力度。
  加強河湖岸線執法監督。全面建立河湖執法巡查制度,建立執法台賬,建立排查、分析、整治、督辦、銷號機制,實現面源污染常態化整治。以規範涉水工業污染源監管為核心,開展專項執法行動,嚴打違法排污行為,對重大河湖違法行為全部立案查處。建立健全河道治理、岸線利用與保護相結合的機制,制定配套的河道管理實施辦法。加強宣傳,提高幹部及民眾的水面、岸線利用保護意識。
  嚴格土地分級分類管理。嚴格保護未污染和輕微污染農用地,將優先保護類耕地劃定為永久基本農田;加強輕度和中度污染土地利用,根據農用地土壤污染狀況和農產品超標情況,結合主要作物品種和種植習慣,強化污染土地安全利用。嚴格重度污染農用地管控,嚴禁在重度污染土地種植食用農產品。從空間和項目兩個不同層面入手,強化對土地的用途管制,在空間層面通過用途分區,落實各類土地空間用途轉用政策和技術標準,嚴格控制各類建設占用優質耕地和自然生態空間,引導土地空間開發向科學、適度、有序轉變;在項目層面通過項目用地預審、建設用地規劃許可等環節對空間內具體項目用地進行管控,重點對建設項目進入農業、生態空間進行規劃管理。
  落實耕地保護目標責任制。落實保護責任,制定耕地保護責任目標考核辦法,明確考核指標、標準、辦法及要求等,層層落實責任。提高耕地保護管理水平,實現農業用地的監督管理信息化,推進信息共享。嚴格監控轄區耕地,強化執法巡查,加大對耕地的巡查力度及對違法占用土地行為的查處力度,將違建苗頭隱患清除在第一時間、第一巡查現場。強化質量建設,加強各地塊功能規劃,確保基本農田高效率利用,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加可持續的發展。
第六章 改善城鄉人居環境,踐行綠色低碳生活方式
  統籌推進城鄉一體化建設,全面改善城鄉人居環境,營造生態宜居環境,補齊環保基礎設施短板,踐行低碳健康、綠色環保的生活方式和消費模式,建設人居環境最佳化、基礎設施完善、生活方式綠色化的生態生活體系。
  第一節 完善生態環境基礎設施
  推進污水處理設施建設。加快完善城鄉污水處理設施及其配套管網,推進現有污水處理設施提標改造,進一步提升污水收集率及處理率。新建、改建和擴建城鎮生活污水處理設施,全面執行城鎮污水處理廠污染物排放標準(GB18918-2002)一級A標準及廣東省地方標準《水污染物排放限值》(DB44/26-2001)第二時段一級排放標準的較嚴值。
  提升生活垃圾處理水平。加快建立與生活垃圾分類投放、分類收集、分類運輸相匹配的分類處理系統,完善垃圾收運站場建設。推進揭陽市區垃圾處理與資源利用廠(二期)、普寧市生活垃圾環保處理中心(二期)、惠來縣生活垃圾焚燒發電項目(一期)等項目建設。按照“集中與分散相結合”原則,各縣(市、區)各建成一個分散式廚餘垃圾處理項目,在揭陽市區、普寧市、揭西縣和惠來縣布局建設廚餘垃圾資源化利用處置設施。健全環保設施建設運營長效機制,完善“戶集中、村收集、鎮轉運、市(縣)處理”的農村生活垃圾收運處理體系。組織開展快遞業產生的廢物減量化行動,減少白色污染。到2025年,全市城市生活垃圾分類處理系統基本建成,城鎮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到98%以上,村莊保潔覆蓋面達到100%。
  第二節 拓展區域城鄉綠地空間
  推進城市增綠。按照“見縫插綠”原則,把森林融入城市,讓市民走進森林,大力推進城市小森林建設,充分利用市區現有可綠化空地,挖掘綠化潛力,加快建設森林公園、濕地公園、社區公園。實施村莊綠化美化工程,在鄉村道路、公共場所、農戶庭院及門前屋後積極造林綠化,提高村莊綠化率,增加森林景觀點,建設優美宜居生態家園。
  著力提升鄉村綠化水平。以村內道路、公共場所、農戶庭前屋後和村莊周邊山地為重點,著力建設進村綠化生態路、鄉村森林公園、庭院綠化示範區和環境保護林、風景林,保護好“風水林”。精心設計以喬木為主體的綠地或林地,形成與外界的過渡空間,展示村莊特色與文化。突出農村特色和田園風貌,挖掘潮汕、客家特有的建築文化,提升農村人文內涵,在揭東區(揭陽產業園)、普寧市、榕城區、空港經濟區建設不同示範類型的生態宜居綠色村鎮。
  第三節 推廣綠色低碳生活方式
  推行綠色市政服務。大力發展綠色市政服務,重點針對政務服務、醫療、教育、文化和體育公共服務設施,推行綠色市政新技術,實現公共服務設施低碳綠色化布局。充分利用網際網路、大數據、雲計算等信息技術,建設綠色市政視窗通道,提高公共服務效率。推進電力、燃氣、電信等基礎設施建設,構建便利化、綠色化城鄉基礎設施體系。推進綠色政府建設,強化政府綠色採購要求,優先選擇列入國家、省、市“環境標誌產品政府採購清單”和“節能產品政府採購清單”的產品,開展以節約、節能為主題的“綠色辦公”活動,建設節約型機關。
  構建低碳交通體系。完善交通運輸體系發展規劃,推動建設汕潮揭城市群城際公交系統,推進汕潮揭半小時生活圈城際軌道網路建設。實施公交優先發展戰略,加大城市公共運輸投入,扶持公交企業節能環保型車輛、清潔能源車輛的購置換代,加快公共運輸收費實行一票通、一網通,降低公共運輸出行成本。著力改善城市慢行空間環境,建設與公交站點無縫接駁的腳踏車道和步行連廊,在大型居住區、大型社區、學校、風景區等人流密集區推廣腳踏車共享服務,建立公共運輸、共享腳踏車、步行聯合等多方式組合協調的低碳公共運輸體系。
  推進全民低碳生活。引導形成綠色消費觀念,鼓勵公眾優先購買和使用環境友好型產品。推動完善節水器具、節電燈具、節能家電等產品的推廣機制,鼓勵公眾購買綠色家具和環保建材產品;倡導住房適度消費,鼓勵使用環保裝修材料;逐步推廣綠色建築,提升綠色建築標準,鼓勵政府機關、學校、醫院採用綠色建築工藝及材料,到2025年,城鎮新建綠色建築比例達到50%以上。鼓勵全民綠色出行,動員市民樹立低碳出行理念,推行健康步行、綠色騎行、低碳行車等活動,最佳化交通出行方式,提高公共運輸組織效率和城市交通綠色出行分擔率。
  第四節 推進農業農村污染防治
  實施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動。全域實施鄉村建設行動,深入開展“三清理三拆除三整治”行動,發動民眾開展村莊人居環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動,集中力量消滅衛生死角,建立農村人居環境整治長效管護和運行機制。優先整治新西河水庫、三坑水庫等重要飲用水水源地周邊和水質需改善控制單元內村莊的生活垃圾污水。健全“戶收集、村集中、鎮轉運、市(縣)處理”的農村生活垃圾收運處理體系,完善“一鎮一站”“一村一點”,按標準配齊垃圾收集點和保潔員。全面提升農村生活垃圾治理水平,推進垃圾屋標準化建設,逐步提高垃圾轉運設施及環衛機具的衛生水平。推行“分類收集、定點投放、分揀清運、回收利用”,形成農村垃圾“產於農村、用於農村”的有效資源循環利用體系。著力整治垃圾山、垃圾圍村、垃圾圍壩、工業污染“上山下鄉”等非正規垃圾堆放點,嚴厲查處在農村地區隨意傾倒、堆放垃圾行為,基本實現農村生活垃圾處置體系全覆蓋,村莊保潔覆蓋面達到100%。分類制定農村生活污水治理排放標準,因村制宜開展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對城鎮周邊村居,加快推進城鎮生活污水處理設施和配套管網建設,優先納入城鎮污水系統統一處理;近期無法納入城鎮污水管網覆蓋範圍的邊遠村居,優先建設農村分散式生活污水處理設施,保障農村污染治理設施長效運行。加強改廁與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的有效銜接,同步實施糞污治理和資源化利用。將農村水環境治理納入河長制、湖長制管理,嚴格龍頸水庫、雙梅水庫等飲用水源周邊村莊和鄉村河涌、水塘污水排放監管,規範農村廠企、養殖戶、農戶等排污行為。
  強化農村面源污染綜合防治。持續推進化肥、農藥減量增效。深入推進測土配方施肥和農作物病蟲害統防統治與全程綠色防控,提高農民科學施肥用藥意識和技能,培育社會化服務組織,推動化肥、農藥使用量實現負增長。加強秸稈、農膜等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切實加強秸稈禁燒管控,強化各級政府秸稈禁燒主體責任,推進秸稈全量化綜合利用,最佳化開展就地還田;推廣地膜減量增效技術。完善廢舊地膜等回收處理制度,試點“誰生產、誰回收”的地膜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度。開展種植產業模式生態化試點,創建一批農業可持續發展示範區,大力發展綠色、有機農產品。
  加強畜禽養殖業污染防治。加強畜禽養殖禁養區域清理整治,鞏固禁養區內養殖污染清理整治工作成果,落實市、區、鎮(街道)、村四級畜禽禁養區監督巡查工作制度,及時清理“死灰復燃”養殖場。推進畜禽養殖生產清潔化和產業模式生態化,推廣節水、節料等清潔養殖工藝和乾清糞、微生物發酵等實用技術,實現源頭減量,嚴格規範獸藥、飼料添加劑的生產和使用。積極推進榕江、練江流域等規模化畜禽養殖場(小區)糞污綜合利用和設施裝備改造升級,著力提升規模養殖場糞污處理設施裝備配套率,新、改、擴建規模化畜禽養殖場(小區)要實施雨污分流、糞便污水資源化利用。加強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技術集成,推廣糞污全量收集還田利用等技術模式。嚴格畜禽規模養殖環境監管,將規模以上畜禽養殖場納入重點污染源管理,執行環境影響評價制度。
  強抓水產養殖污染防治。加強惠來縣、空港經濟區等水產養殖密集區漁業養殖廢水的排放控制,強化養殖尾水處理配套設施的建設,採用生態溝渠、尾水淨化池、濕地等設施淨化池塘水質。最佳化水產養殖空間布局,依法科學劃定禁止養殖區、限制養殖區和養殖區,依法嚴格養殖用地用海審批和執法。鼓勵開展大水面生態增養殖、池塘魚蝦混養等健康養殖方式。
第七章 建立綠色低碳循環經濟體系,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
  實施碳排放達峰行動,深入推進產業綠色轉型升級,以構建綠色製造體系為主攻方向,藉助“網際網路+”實施經濟結構調整,推動形成空間集聚、產業集群、功能集成、高度協作、優質高效的生態經濟產業體系,建設生態文明與經濟協調發展的新型工業城市。
  第一節 實施碳排放達峰行動
  加強謀劃,穩步推進,明確時間表、路線圖、施工圖,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建立在資源高效利用和綠色低碳發展的基礎之上,確保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
  加強溫室氣體排放控制。按照國家溫室氣體排放控制、二氧化碳達峰、碳中和的總體部署,落實省下達的工作任務。加強溫室氣體和大氣污染物協同控制,深化基礎研究,積極從政策規劃、技術標準、數據統計及考核機制等層面構建協同控制框架體系。落實省制定的低碳發展路線圖,積極推動全市提升節能減碳工作力度,促進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量實現較大幅度下降。加大能源、重點高耗能工業碳排放總量控制力度,加強研究火電、鋼鐵等重點高耗能行業的碳排放總量控制機制,積極推動能源、重點高耗能工業行業儘早實現碳排放峰值,有序推動船舶的“油改氣”“油改電”等工作。發展綠色智慧交通,構建低碳、高效、大容量公共運輸體系,推廣慢行交通。繼續推動建築節能及發展綠色建築工作,強化商業及公共建築能源消費的智慧型監測及精細管理。鼓勵居民踐行低碳理念,倡導使用節能低碳節水產品及綠色低碳出行。推進森林城市建設工作,精準化實施森林碳匯工程。
  強化低碳技術和政策創新。加快建立生產消費全過程溫室氣體排放計量、核算體系及減排政策體系。加快能源節約、資源循環利用、新能源開發、清潔生產技術等領域關鍵低碳技術創新攻關,大力發展二氧化碳捕集利用與封存、高效太陽能利用、大型風電、風光能源利用互補等技術。研究制定綠色技術目錄、重點節能低碳技術推廣目錄、節能減排與低碳技術成果轉化推廣清單,探索建立綠色低碳技術及產品信息平台。加強應對氣候變化標準制定或修訂,建立碳減排量評估與績效評價標準、低碳評價標準、排放核酸報告與核查等管理技術規範。進一步完善低碳產品標準、標識和認證制度。加強氣候變化綜合評估和風險管理,完善氣候變化監測預警信息發布體系。
  深入開展低碳試點示範。推動我市各城鎮、鄉村、社區、園區、公共機構、建築物等開展一系列、多層次碳達峰碳中和試點示範,積極探索低碳發展新模式及新技術,打造一批可複製、可推廣的試點示範項目。深入實施碳捕集、利用和封存示範工程、近零碳排放區示範工程等重點工程。加強氣候變化綜合評估和風險管理,完善區域風險應對機制,在重點領域、重點區域開展適應氣候變化行動,推進我市氣候韌性試點城市建設。
  第二節 強化資源節約集約利用
  持續提升能源利用效率。最佳化整合煤電,深入挖掘高耗能行業存量節能潛力。嚴格控制煤炭消費總量,鼓勵自備電廠實施“煤改氣”。積極推廣清潔能源,完善天然氣輸送管網,擴大城市天然氣供應範圍,鼓勵農村地區使用清潔能源。深入推進工業、建築、交通運輸、公共機構等重點領域節能降碳,推廣使用工業節能技術裝備、高效節能電器等節能環保產品。大力推動資源能源節約利用,與全國基本同步實現碳排放達峰目標,全市單位地區生產總值能耗達到省級考核要求。
  實施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嚴守水資源開發利用控制、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區限制納污“三條紅線”,嚴格取水許可審批,加快建設節水型社會。加強工業節水改造,鼓勵紡織印染、化工等高耗水企業廢水深度處理回用,火電、化工、造紙、冶金、紡織、建材、食品等高耗水行業要採取循環用水、串聯用水、中水回用、一水多用等方式,提高工業用水重複利用率。推進農業綜合節水,完善農田水利設施,推廣渠道防滲技術和噴、微灌技術。推動生活節水,推廣使用節水器具,改造升級供水管網系統,降低管網漏損率。力爭到2025年,紡織印染、化工等高耗水行業達到定額標準,全市單位地區生產總值用水量達到省級考核要求。
  集約節約利用土地資源。嚴格執行國土空間規劃,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的方針,在資源環境承載能力和國土空間開發適宜性評價的基礎上,強化底線約束,最佳化用地布局。完善園區產業規劃布局,留足工業用地,以工業區的定位規劃建設中德金屬生態城的住房、教育、醫療等公共配套設施;發揮中德金屬生態城技術優勢,圍繞單位土地產值貢獻和財稅貢獻、單位能耗產值貢獻和財稅貢獻、單位環保容量產值貢獻和財稅貢獻等項目評估指標,堅持節約集約利用土地原則,精準引進科技含量高、產業帶動能力強的項目。整合提升金屬製造、紡織服裝等傳統產業,培育發展新興產業,限制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益的項目用地,提高單位工業土地面積的產出效益,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深入開展土地綜合整治,推進“三舊”改造,挖掘現存土地開發潛力,合理開發利用地下空間,因地制宜盤活農村建設用地。力爭到2025年,全市單位工業用地工業增加值不低於85萬元/畝。
  第三節 推動產業結構綠色升級
  加快產業轉型升級。持續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以“三去一降一補”為抓手,調整最佳化產業結構和布局,加大科技創新力度,積極推廣智慧型自動化生產技術,推動傳統產業高端化、智慧型化、綠色化、集約化發展,助力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紡織服裝行業千方百計提高工藝、設計和裝備水平,提升產品附加值,重點發展差別化纖維、高性能面料和品牌服裝;機械加工著力於裝備提升及數位化更新改造,建立現代化設計及檢測平台,發展柔性加工,重點發展整機產品和高端配套產品;食品製藥、鞋業、玉器行業著力以智慧型、高效、節能及專業化為方向,向規模化、效益化進軍。同時,要全面最佳化營商環境,大力扶持企業做大做強,為揭陽發展作出更大貢獻。
  紮實推行清潔生產。建立清潔生產工作統一協調機制,加大對“雙超”“雙有”“高耗能”企業的工作力度,對污染物排放超標超總量的污染嚴重企業、使用或排放有毒有害物質的企業,嚴格依法實施強制性清潔生產審核。組織實施金屬製品、紡織印染、食品醫藥等重點行業清潔生產水平提升工程,推進練江流域、榕江流域等重點流域以及各類產業轉移園區企業清潔生產審核工作。支持企業採用綠色原材料,研發綠色產品,採用清潔生產工藝和裝備,推動創建省級清潔生產示範園、清潔生產示範企業。
  大力發展循環經濟。紮實推動揭陽LNG、GE海上風電項目建設,推動綠色石化、風電裝備等產業與傳統產業緊密對接,積極發展循環經濟。加強桑浦山、黃岐山、大北山等生態屏障保護,謀劃實施工業、建築、交通等重點行業領域減污降碳行動。按照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原則,推進金屬製品、石材加工、電鍍、印染等行業拓展產品製造、能源轉換、廢棄物處理-消納及再資源化等功能,促進企業間連結共生和協同利用。加快構建惠來電力、大南海石化、市區裝備製造等行業循環產業鏈。以打造“普寧市紡織印染環保綜合處理中心”“揭東經濟開發區”“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成為循環經濟示範工業園區為抓手,構建循環工業體系,推進循環示範園區、示範企業建設,促進工業園區循環化改造。
  第四節 培育壯大新興優質產業
  培育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以智慧型製造、節能環保、新材料和電子信息四大新興產業為重點,打造戰略性新興產業集聚區和特色產業集群,形成揭陽區域增長新格局。按照省“一核一帶一區”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定位,積極承接珠三角產業外溢,以石油化工為重大項目,帶動海洋裝備研發與套用、海洋可再生能源、海洋生物醫藥等新興產業發展。實施“育苗行動計畫”,建立高新技術企業後備庫,以重點行業為主戰場,大力培育高新技術企業。
  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積極發展“網際網路+創新”,鼓勵服裝、製鞋、玉器企業開展製造行銷模式創新。大力發展現代商貿服務,拓展軍埔電商園區建設,加快完善網路、行銷、倉儲物流、融資等基礎配套。以大健康、大旅遊、大休閒、大服務、大產業視野,促進資源整合與產業融合,大力延伸產業鏈條,促進現代服務業成為市域經濟新的增長點。
  積極發展現代生態農業。依託鎮村的資源稟賦,突出綠色化、優質化、特色化、品牌化,發展青梅、竹筍、蕉柑、青欖、花卉綠化苗木、中藥材、茶葉等特色農業經濟,做強富民興村產業。以鎮村特色優勢農業為基礎,統一規劃,以縣域、鎮域為單位整域推進,集中連片,規模發展,形成特色優勢產業區(帶),發揮特色產業集聚效應。創建全國青梅特色產業基地、粵東特色花卉苗木生產示範與流通基地。培育新型經營主體,形成特色鮮明的農業品牌,積極推進揭陽市果蔬罐頭生產加工項目建設。推進農業標準化建設,積極開展有機食品、綠色食品、無公害農產品認證。
  推進“網際網路+”農業發展。實施電子商務下鄉和“一鎮一品”上網工程,積極培育農村電子商務市場主體,建設農村電子商務平台、農村電子商務產業園,開展農產品品牌創建和網路推廣活動,培育一批農村電子商務龍頭企業,建設多層次農業網路旗艦店。依託高速鐵路、揭陽國際機場等快速通道,建設特色農產品集散地交易場所,將揭陽市打造成粵東地區農村電子商務交易、聚集、流通的重要基地。加強物流體系建設,建設可移動的貨櫃式田頭冷庫,完善農產品收購點和冷鏈物流基礎設施網路,將同城配送和跨城物流點延伸到收購點,打通農業流通渠道。
  大力發展農村休閒旅遊業。推動一批與遊客聯繫密切的農業產區建成高等級、高品質的旅遊園區,重點指導普寧青梅產業園、埔田竹筍產區、鰲江鎮南藥基地、華湖鎮荔枝產區、玉湖茶葉產區、大坪鎮青梅產區等為代表的農業產區創建農業公園、田園綜合體、現代農業莊園及研學實踐教育基地。打造中高端農產品生產基地,大力推進“一村一品”、“一鎮一業”工程,鼓勵農林漁產區建成農業產業園或組建產業公司,推進一二三產業融合,深入挖掘農業的延伸功能價值。
第八章 弘揚生態文化,豐富文化產品供給
  加快構建全民生態文化教育體系,培育具有時代特色的揭陽生態文化,廣泛開展生態文明宣傳,動員社會力量共建共管,積極打造地方文化產品,不斷豐富生態文化產品供給,開創生態文明建設新局面。
  第一節 保護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
  保護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以啟動申報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為契機,加快修繕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丁氏光祿公祠,有序推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普寧學宮、德安里民居區、榕城甲東里、揭東鄭大進府、惠來赤山古院、揭西樂善處等修繕,嚴格落實《揭陽古城保護條例》,加強揭陽古城、洪陽鎮、棉湖鎮、靖海鎮等古城(鎮)保護管理工作,引導和規範社會行為,保護重要傳統村落歷史格局、風貌和歷史建築,不得隨意改變歷史街巷的走向、尺度、地面鋪裝及沿線建築風貌;保留與傳統村落相協調的建築物和構築物,新建建築的體量、風格等應與村落整體風貌相協調。
  第二節 全面推進生態文化教育
  打造生態文化教育基地。建立與全民生態文化教育體系相適應的生態文化教育基地,將檔案館、圖書館、文化中心打造為服務和管理水平一流的公共生態文化服務平台,完善面向全社會的以各類自然保護區、森林公園、歷史文化館等為主的生態文化教育基地,建設一批特色鮮明、設施完善、功能齊全、管理規範的生態文明、環境文化教育基地。以點帶面,逐步推進,建設覆蓋所有教學階段的綠色學校(幼稚園),打造生態文明教育實踐的重要基地。
  構建全面生態教育體系。加強黨政機關生態文明教育,將生態文明教育納入黨校教學計畫和黨政幹部培訓體系中,推進黨政領導幹部生態環境教育常態化,提高領導幹部的生態文明素養。強化企業生態文明教育,對企業負責人開展生態環境法律和知識培訓,落實企業環境保護的主體責任,提高企業生態意識、責任意識和自律意識。引導中國小開設生態環境教育課程,鼓勵社區居民踐行綠色生活方式,把生態文明教育納入科技、文化、衛生“三下鄉”活動內容。
  廣泛開展生態文明宣傳。倡導全民參與生態文明建設,動員公眾主動參與生活垃圾分類收集、資源回收利用、義務植樹造林、環保志願者行動等社會活動。完善生態文化宣傳網路,開辦生態文明建設電視電台專題節目、報紙專欄、網際網路站等,構建媒體宣傳網路。藉助世界水日、世界地球日、世界環境日、國際臭氧層保護日等,開展各類環保宣傳活動,營造全社會共同參與生態文明建設的良好氛圍。充分運用報刊、電視、廣播等傳統主流媒體和政務微信、微博、網站等新媒體,匯報生態文明建設動態,開展生態文明建設滿意度、參與度調查。力爭到2025年,公眾對生態文明建設的滿意度、參與度不低於80%。
  第三節 豐富生態文化產品供給
  打造“文化揭陽”旅遊產品。引導建設一批融合生態文旅示範區、旅遊文創產業園,在旅遊項目規劃建設中加入生態宣傳、非遺展示、文化創意等文化元素,切實增加旅遊產品文化內涵,宣傳推廣揭陽旅遊手信品牌。活化利用南粵古驛道品牌,率先以潮惠古驛道線路中空港經濟區——榕城區——普寧市為重點路線(示範段)實施保護和利用,講好普寧洪陽古驛道中林則徐民族英雄故事。加快開展紅色旅遊,建設提升紅色旅遊景區(點),打造一批紅色旅遊精品線路,發揮愛國主義和革命傳統教育功能。
  加強茶文化的傳播與創新。加強茶文化推廣,從學校教育、社區宣傳、對外交流等方面精準發力,讓老中青各個年齡層的人學會品味嶺南茶文化。在揭陽選擇合適場所大力建設嶺南茶文化體驗場所,重視場所選址,打造獨特裝修風格,加強產品定位,關注茶具等配套產品行銷。做好茶產品研發,從茶食、保健、茶療等各條產品線上尋求突破,延伸嶺南茶產業鏈,打造茶產品的組合套餐。通過藉助政府資源、市場手段及先進技術方法打造茶文化品牌。
  推進特色生態旅遊發展。貫徹落實《揭陽市加快鄉村旅遊發展實施方案》,重點整合利用農業公園、現代農業產業園、田園綜合體、古村落、新農村和紅色村等資源,積極探索景區帶村、能人帶戶等多種鄉村旅遊發展模式,加快發展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完善旅遊服務配套設施,形成一批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示範點、省級文化和旅遊特色村、鄉村潮菜美食旅遊景點、精品鄉村民宿,以及若干條鄉村旅遊精品路線,豐富鄉村旅遊產品體系,努力實現“產區變景區、田園變公園、勞作變體驗、農房變客房”。支持利用“農民豐收節”和“中國旅遊日”等活動平台,吸引遊客到鄉村旅遊消費。充分發揮生態資源優勢,形成多元化的新型旅遊產品體系,促進生態旅遊產業發展。發揮中醫藥文化養生旅遊示範基地引領作用,做強做精一批中醫藥文化養生旅遊產品。積極培育推進生態旅遊項目建設,全力推進揭陽大北山生態旅遊產業園區項目、望天湖農業生態旅遊與中醫藥文化養生項目、市外桃園旅遊度假區項目等重點旅遊項目建設,鼓勵和引導社會資本投資旅遊業,充分發揮生態旅遊帶動發展的重要作用。
第九章 健全生態文明制度,完善統籌協調機制
  第一節 完善自然資源資產產權和管理制度
  健全自然資源資產產權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按照省的要求,結合相關技術導則及法律法規,探索建立權責清晰的自然資產產權制度,所有權、使用權性質明了的有償使用制度。逐步開展自然資產確權登記工作,建立全市自然資源登記信息管理平台、全民所有自然資源資產管理平台,推動保護優先、資源集約利用為導向的多元化的自然資產交易市場的形成。
  健全自然資源資產監管體系。發揮人大、行政、司法、審計和社會監督作用,創新管理方式方法,形成監管合力,實現對自然資源資產開發利用和保護的全程動態有效監管。加強對國有自然資源資產的監督,各級政府定期公布轄區內國有自然資源資產情況,接受公眾監督。充分利用大數據等現代信息技術,建立統一的自然資源資料庫,提升監督管理效能。建立自然資源行政執法與行政檢察銜接平台,實現信息共享、案情通報、案件移送,通過檢察法律監督,推動依法行政、嚴格執法。完善自然資源資產執法監督體制,加強執法監督隊伍建設,嚴肅查處自然資源資產產權領域重大違法案件。
  第二節 強化生態環境保護與治理體制機制
  持續推行規劃環境影響評價制度。嚴格落實國家有關規劃環境影響評價的法律規定,充分發揮規劃環評制度在最佳化空間開發布局、推進區域(流域)環境質量改善以及推動產業轉型升級的作用,將生態環境影響納入產業布局、經濟結構調整等重大決策。
  深化落實河(湖)長制。進一步發揮河(湖)長製作用,壓實縣、區、街道、社區各級河長責任,將黑臭水體、小微黑臭水體等長效化整治情況納入河(湖)長巡河重點內容,協調推動重點難點問題解決,紮實推進河長制“見行動”“見成效”。完善建立河湖監控體系,採取信息化的監管手段,加大執法監管力度,及時發現和查處違法活動,維護河湖正常秩序。
  深入實施生態環境信用評價制度。創新建立完善生態環境守信聯合激勵和失信聯合懲戒機制,針對工業園區、排污企業,綜合評價其遵守生態環境法規、履行環保承諾和契約約定、主動提升環境管理績效等情況,評定其信用等級。針對環境違法行為,建立環境違法“黑名單”,並將黑名單向社會公開。對環境違法黑名單企事業單位及生產經營者在行政許可、公開採購、評先評優、金融支持、資質等級評定、財政補貼專項資金等方面採取綜合懲戒措施。
  第三節 健全環境信息公開與社會參與制度
  建立完善環境決策科學機制。定期召開環境形勢分析會,實現環境形勢分析常態化,逐步將環境形勢分析上升到與經濟形勢分析同等重要的地位。完善環境與發展綜合決策機制,在城市規劃建設、資源開發利用、重大產業布局等重大決策過程中,優先考慮生態環境的承載能力,充分評估可能產生的環境影響,避免決策失誤對生態環境造成破壞。進一步健全公眾參與機制,適時成立揭陽市生態環境保護專家委員會,對重大決策進行預先諮詢和評估認證,完善重大項目公示、聽證制度,增強決策的科學性和民主性。
  健全公眾參與制度。以聽證會、環境形勢分析會、生態文明建設部署會、生態文明建設現場陳述考核會等形式,公開徵求民眾意見,保障公眾參與的權利,加強公眾參與積極性;重視民眾的來信來訪,鼓勵居民參與環保決策和污染監督。實施政策激勵,對積極參與生態文明建設的企業、居民進行表彰和物質獎勵,以推動全民參與生態文明建設的積極性。建設環保志願者工作機制,調動社區居民參與力度,實現環保理念入戶。同時,完善建立黨員幹部、公職人員以及學生群體等不同層次的志願者隊伍,樹立生態文明道德模範、環保達人,通過不同群體的宣傳與感召力,提高公眾參與力度。堅持政府扶持、社會參與、民間自願的方針,積極搭建科研機構、產學研基地、高等院校等相結合的環保民間社會組織平台,建立環保部門與民間環保社會組織之間定期的溝通、協調與合作機制,實現多方聯動,行業自律,在制定政策、行政處罰和行政許可時適當採納民間環保社會組織的意見與建議,自覺接受民間環保社會組織的諮詢和監督。開展公益監督、訴訟機制,暢通公眾表達意見的渠道,保障公眾參與權益。對接新環保法,健全與公檢法訴訟協調機制,探索便於環保行業協會和民間環保社會組織開展公益訴訟的可行途徑,建立支持推動檢察機關、社會組織提起環境公益訴訟機制,以及支持公民向人民法院提請環境污染損害賠償民事訴訟的機制。
  第四節 最佳化生態文明考核和責任追究制度
  完善生態文明建設考核制度。最佳化和調整績效評估指標體系,完善生態要素考核指標體系,將表征綠色發展的指標(資源消耗、環境損害、生態效益、產能過剩、科技創新、安全生產等)納入黨政實績考核的範疇,重點考核各級領導班子貫徹落實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相關決策部署、生態環境保護、資源能源節約等方面情況。同時探索試點將考核結果作為區域資金投入、項目審批和政策扶持的參考依據,以街道為單位,用考核獎懲機制激勵引導生態環保建設工作開展,考核結果納入各級黨政及領導幹部的政績考核內容,實現良性競爭。
  深入推行黨政領導幹部自然資源審計制度。貫徹落實中央和省、市決策部署,推進領導幹部自然資源資產離任(任中)審計工作,將生態保護情況作為審計的重要內容,審計結果和評價反饋組織部門參考,作為領導幹部考核評價的重要依據;同時在日常審計工作中不斷強化對生態保護領域的審計監督,促使領導幹部的工作朝著經濟、社會與自然和諧發展方向轉變。
  推進生態環境損害責任追究制度落實。完善以環境質量、生態資源指標為主要基礎的生態文明建設考核指標體系,明確生態環保監督管理責任,探索建立生態環境損害責任追究體系,定期向社會公布領導幹部和部門實績,對重視生態環境保護、完成生態文明建設任務成績突出的,給予大力表彰;對不重視生態文明建設,發生重大生態環境破壞事故的,實施嚴格問責;對造成生態環境損害的責任者嚴格實施賠償制度,依法追究其刑事責任。
第十章 保障措施
  創新完善規劃實施機制,加強組織領導,完善法規標準,強化資金保障,實施重大工程,嚴格監督考核,加強合作交流,把規劃執行好、落實好,把藍圖變為實景。
  第一節 加強組織領導
  堅持和完善黨全面領導生態文明建設的體制機制,堅決貫徹黨中央關於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的總體要求,嚴格實行黨政同責、一崗雙責,提升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使命感、責任感和主動性,提高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能力和水平。促進跨部門協同聯動機制的規範化與常態化,切實做到部門責任到位、政策落實到位、措施保障到位,確保規劃順利實施。各級政府要根據本規劃確定的目標指標和主要任務,結合當地實際,分解落實規劃目標和任務,做到責任到位、措施到位、投入到位,確保規劃目標任務全面完成。
  第二節 完善法規標準
  充分發揮地方立法權作用,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環境治理領域地方性法規和政府規章建設,推進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改革,加快制修訂固定污染源揮發性污染物綜合排放標準、畜禽養殖業和水產養殖污染物排放等標準,健全地方污染物排放標準體系。鼓勵相關行業協會和龍頭企業制定有利於生態環境保護的企業標準或團體標準。做好生態環境規劃、環境保護標準與產業政策的銜接配套,開展相關行業污染物排放標準的實施情況評估工作。鼓勵第三方機構開展各類型認證。
  第三節 強化資金保障
  建立與經濟體量相符、與財力增長協同的財政環保投入常態化機制,加強對生態環境監測執法、污染防治生態環境監督管理、綠色產業發展等的支持。貫徹落實好現行促進環境保護和污染防治的稅收優惠政策,推動企業加大治污力度,促進環境污染責任保險發展,推動高風險領域應保盡保、足額投保。推動綠色信貸、綠色供應鏈金融創新,建立綠色企業和項目融資對接系統,鼓勵支持符合條件的相關企業發行綠色債券。完善應對氣候變化投融資體系,推進用水權、用能權、排污權和碳排放權市場化交易。嚴格落實“誰污染、誰付費”政策導向。按照補償處理成本併合理盈利原則,完善並落實污水垃圾處理收費政策。綜合考慮企業和居民承受能力,完善差別化電價和階梯水價政策。
  第四節 嚴格監督考核
  結合編制各年度生態文明建設綠皮書工作,建立規劃實施情況年度調度機制,完善規劃實施的考核評估機制。強化環境保護、節能減排降碳約束性指標管理,將規劃目標和主要任務納入各地、各有關部門政績考核、生態環境保護責任考核及高質量發展綜合評價內容,加強各類考核結果的套用。組織開展規劃實施情況評估,依據評估結果對規劃目標任務進行科學調整。建立健全市級生態環境保護督查體系,規範開展例行督查,針對性開展專項督查和駐察,督促各項任務落實。同時,提高輿論監督水平。
  第五節 實施重大工程
  開展全過程、精細化、動態化管理,以規劃引導重大項目建設,以項目建設促進規劃落實。實施水環境綜合治理工程、生態環境修復工程、“無廢城市”建設工程、綠色產業創新發展工程項目。強化資源要素保障,優先保障重點工程的用地、用能和環境容量。實施數位化治理工程,構建水、氣、聲、土壤、海洋、固廢、污染生態遙感一張圖,實現環境治理“一網統管”。
  第六節 深化合作交流
  深度融入粵港澳大灣區,加強合作與交流,積極參與全球環境治理,加強標準、技術、人才項目全面合作,強化同世界各國的綠色低碳技術、裝備、服務及基礎設施方面的合作與交流,加強資金連通、技術連通和市場連通。積極參與綠色低碳國際標準合作,加強重點行業、重點產品的國際對標。聚焦關鍵領域,推動綠色低碳技術攻關合作,加強關鍵技術領域的科技人才交流與合作。鼓勵和引導企業參與綠色“一帶一路”建設,帶動先進環保技術、裝備、產能“走出去”和“引進來”。

解讀

我市印發公布了《揭陽市生態文明建設“十四五”規劃(2021-2025)》(以下簡稱“規劃”),全面總結了“十三五”期間我市生態文明建設主要成就,客觀分析了“十四五”發展環境,明確了未來一段時期我市生態文明建設的指導思想、目標任務等,是“十四五”時期全市經濟明發展的基本遵循,是生態文明建設的綱領性檔案。為方便公眾更加客觀、全面和深入的了解《規劃》,現將《規劃》有關情況介紹如下。
  一、編制背景和重大意義
  “十四五”時期是一個特殊的時期,是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之後,乘勢而上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進軍的第一個五年,也是揭陽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第一個五年。與此同時,我國正在全面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新發展格局下中央提出了“2030碳達峰”“2060碳中和”的“雙碳目標”,“雙碳目標”的提出給我國經濟、產業發展既帶來了機遇、也帶來了挑戰,從長遠看,“雙碳目標”這項重要戰略決策對於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和生態環境改善具有重要意義和影響。因此,生態文明建設不僅僅意味著保護生態環境,更意味著保護經濟發展的潛力和後勁,編制生態文明五年專項規劃不僅僅是國家及廣東省等上級部門的政策導向,更是揭陽實現可持續、高質量發展的戰略選擇,對於今後美麗揭陽建設,以及產業綠色發展和經濟結構轉型升級具有重要指導意義。
  二、編制依據和過程
  依據《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廣東省委、省政府關於加快推進我省生態文明建設的實施意見》《揭陽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等相關檔案,構建寫作框架,堅持遵循“下位規劃服從上位規劃、下級規劃服務上級規劃、等位規劃相互協調”的規劃編制原則,內容重點把握以下幾個方面:一是落實領導囑託,二是緊扣揭陽發展需求,三是弘揚揭陽特色經驗。
  2020年12月至2021年7月,《規劃》編制歷經調研、起草、研討、徵求意見、專家論證等多個階段,經過反覆修改,在充分徵求市各委辦局意見的基礎上,召開了專家論證會,經來自多個單位的多位專家審議,一致通過《規劃》論證,並形成《規劃》(送審稿)。
  三、主要框架和內容
  《規劃》採用章節體例結構,共包括10章。
  第一章是“十三五”時期生態文明建設取得的成效和“十四五”面臨的發展環境。一方面對揭陽市生態文明“十三五”時期所取得的主要成就進行總結,另一方面系統分析“十四五”期間揭陽市所面臨的機遇和挑戰。
  第二章是總體要求。明確了指導思想、基本原則、主要目標。主要目標設定分兩類,一類是定性指標,另一類是定量指標。“十四五”期間揭陽市生態文明建設要努力實現以下主要目標。一是國土開發空間格局不斷最佳化,二是經濟綠色轉型取得積極進展,三是生態環境質量明顯改善,四是美麗揭陽建設展現新面貌,五是資源利用效率達到新水平,六是綠色生活方式形成新風尚,七是生態文明體制機制逐步健全。定量指標設定方面,《規劃》在參考《廣東省生態文明“十四五”規劃》指標體系基礎上,綜合考慮我市發展實際需要和未來發展趨勢條件,與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目標要求相銜接,緊扣“建設宜居宜業宜游活力古城濱海新城,打造沿海經濟帶上的產業強市”發展定位,提出我市“十四五”生態文明建設規劃指標體系,包括資源利用、環境治理、環境質量、生態保護、增長質量、綠色生活、生態文化等7個方面的指標,部分為約束性指標,部分為預期性指標。
  第三章是最佳化國土空間開發保護體系,構建生態安全格局。全面落實國土空間規劃,基於“一主三副多點”的城鎮空間總體結構,科學規劃農業、生態、城鎮空間,築牢全市生態安全格局,促進生產空間集約高效、生活空間宜居適度、生態空間山清水秀。一是最佳化國土空間規劃布局,二是構建環境空間管控體系,三是加強環境風險管控力度。
  第四章是持續推進環境治理,構建綠色生態體系。以改善環境質量為核心,著力解決揭陽市突出生態環境問題,推動全市生態環境實現根本性、關鍵性好轉,建設天藍、地綠、水淨的美好家園,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重點是以下幾個方面內容:一是打造區域綠色生態水網,二是持續提升大氣環境質量,三是全力保障土壤環境安全,四是加強固廢安全處理處置。
  第五章是構建生態保護格局,強化生態系統網路建設。重點是要築牢市域生態安全格局、提升森林生態系統質量、推進海洋生態環境保護、強化河湖林田保護工作。
  第六章是改善城鄉人居環境,踐行綠色低碳生活方式完善生態環境基礎設施、拓展區域城鄉綠色空間、推廣綠色低碳生活方式、推進農業農村污染防治。統籌推進城鄉一體化建設,全面改善城鄉人居環境,營造生態宜居環境,補齊環保基礎設施短板,踐行低碳健康、綠色環保的生活方式和消費模式,建設人居環境最佳化、基礎設施完善、生活方式綠色化的生態生活體系。
  第七章是提升資源利用能力效率,建設現代生態經濟體系。推動資源能源節約利用、推動產業綠色轉型發展、培育壯大新興優質產業。以構建綠色製造體系為主攻方向,藉助“網際網路+”實施經濟結構調整和產業轉型升級,推動形成空間集聚、產業集群、功能集成、高度協作、優質高效的生態經濟產業體系,建設生態文明與經濟協調發展的新型工業城市。
  第八章是弘揚生態文化,豐富文化產品供給。保護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全面推進生態文化教育、豐富生態文化產品供給。加快構建全民生態文化教育體系,培育具有時代特色的揭陽生態文化,廣泛開展生態文明宣傳,動員社會力量共建共管,積極打造地方文化產品,不斷豐富生態文化產品供給,開創生態文明建設新局面。
  第九章是健全生態文明制度,夯實生態建設水平。最佳化生態文明考核和責任追究制度、完善自然資源資產產權和管理制度、強化生態環境保護與治理機制體制、健全環境信息公開與社會參與度、最佳化生態文明考核和責任追究制度。
  第十章是規劃實施保障措施。包括加強組織領導、完善法規標準、強化資金保障、嚴格監督考核、實施重大工程、加強合作交流。
  四、“十四五”主要目標設定
  《規劃》在參考《廣東省生態文明建設“十四五”規劃》指標體系基礎上,綜合考慮本市發展實際需要和未來發展趨勢條件,與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目標要求相銜接,緊扣“建設宜居宜業宜游活力古城濱海新城,打造沿海經濟帶上的產業強市”發展定位,提出本市生態文明建設“十四五”規劃指標體系,包括資源利用、環境治理、環境質量、生態保護、增長質量、綠色生活、生態文化等7個方面的指標,部分為約束性指標,部分為預期性指標。
  五、“十四五”重點項目編制情況
  《規劃》重點項目選取了總投資額在3000萬元及以上的項目,其中揭陽市直3項,榕城區3項,普寧市9項,空港經濟區4項,惠來縣6項,揭西縣8項,揭東區15項,總計48項,在48項重點工程項目中,涉及到水環境治理、污水處理及管網建設、碧道建設、固廢污染防治工程項目居多。
  六、《規劃》的亮點
  一是戰略定位精準可行。《規劃》根據《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充分銜接《廣東省委、省政府關於加快推進我省生態文明建設的實施意見》《揭陽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等相關檔案,緊密結合揭陽市生態文明建設現狀和經濟發展實際,確立了國土開發空間格局不斷最佳化、經濟綠色轉型取得積極進展、生態環境質量明顯改善、美麗揭陽建設展現新面貌、資源利用效率達到新水平綠色生活方式形成新風尚、生態文明體制機制逐步健全的目標定位。《規劃》的出台實施,對於推動揭陽市生態文明建設發展,促進經濟健康持續增長,必將起到積極的規劃引領和科學指導作用。
  二是框架結構系統科學。《規劃》採用章節體例結構,共分十個章節內容,形勢分析中既有對“十三五”生態文明建設成效的回顧,也有對“十四五”生態文明建設面臨的發展環境的分析;總體要求中確立了生態文明建設的指導思想、基本原則和主要目標,主要目標採用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方式,數據準確、研判科學;主體章節內容涵蓋了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污染防治、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城鄉人居環境改善、資源能源利用效率進一步提升等多方面內容。既有工作手段要求,又有具體工程建設對應,虛實結合、措施有力,整體框架結構層次明了、科學合理。
  三是思路清晰重點突出。《規劃》堅持問題導向和目標導向,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歷次全會精神,深入學習和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著力推動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在形勢研判、空間布局等方面突出“準”,在目標定位、重點項目等方面突出“實”。《規劃》是“十四五”時期揭陽市生態文明建設的巨觀指導性檔案,在頂層設計、謀篇布局方面更有指導意義。本規劃與本市其他規劃相輔相成、互為支撐,共同為美麗揭陽建設提供強有力的保障作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