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1-1德清縣“十三五”生態環境保護目標指標
帶*的指標為2017年劃定比例,最終值以省級審批面積為準
(二)“十三五”生態環保工作成效
“十三五”時期,全縣以“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為指引,全面落實生態文明建設任務部署,以“811”美麗德清建設為抓手,深入實施生態環境保護“十三五”規劃,全面推進治水、治氣、治土、治廢、生態保護、風險管控與能力建設等各項工作,污染防治攻堅取得新突破,生態環境質量得到明顯改善,綠色發展水平進一步提升,環境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顯著增強,人民民眾對生態環境的獲得感、滿意度得到持續提升,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取得積極成效。
污染防治攻堅全面打響。全面打響藍天、碧水、淨土、清廢四場戰役,環境質量大幅提升。VOCs減排成全省典範,兩度獲全省治氣最高榮譽“藍天之星”。2020年空氣品質6項指標首次全部達標,細顆粒物(PM2.5)年均濃度降至26微克/立方米,環境空氣品質優良率提升至91.8%,較2015年分別下降51.9%和提高23.2%,全面消除重污染天氣。2014—2020年連續七年獲得“大禹鼎”,2017—2019年連續三年獲得銀鼎,2020年成為湖州市唯一摘得金鼎的縣(區)。全縣16個縣控以上斷面
Ⅰ—Ⅲ類水質比例、飲用水水源地水質達標率、出境斷面水質達標率均穩定保持100%。全省首創“污水零直排”“一企一管”智慧型化改造,河湖健康體檢相關經驗在全省推廣。全面完成農用地土壤污染狀況詳查工作,全縣262個地塊納入重點行業企業用地土壤詳查。建立一般工業固廢無害化收集轉運、規範化處置體系和危險廢物收運處一體化中心,初步實現污泥處置能力“縣域平衡”。發布全省首個縣級生活垃圾分類地方標準,實施全省首個“桶管家”模式,運行生活垃圾分類智慧型監管系統,提前完成生活垃圾分類收集覆蓋面100%目標。深化減排攻堅,化學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圓滿完成“十三五”省、市下達的減排目標任務。
生態文明建設成效顯著。2019年成功創建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範縣。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將生態文明建設工作目標責任制考核納入年度機關部門綜合考核指標體系。引導各群體組織和民間團體開展系列生態文明宣傳活動,深入開展“生態消費日”教育論壇等活動,公眾對生態環境滿意度逐年提高。開展系列創建活動,至2020年底,全縣已命名國家級生態村1個,省級生態文明教育基地4個,國家級綠色學校1所、省級33所,國家級綠色工廠6家,省級綠色醫院8個,省級綠色家庭43戶。
綠色發展勢頭上升強勁。德清縣始終將綠色發展理念貫穿於產業發展全過程,不斷最佳化產業結構,嚴把項目準入,推進產業高端化、智慧型化、生態化發展,初步形成了以高端製造、生物醫藥、綠色家居為主導,數字經濟、通航產業等新經濟新業態不斷壯大的產業體系。深化“重污染高耗能”行業和“低散亂”塊狀行業整治轉型提升,累計淘汰落後產能企業186家,完成全縣4家熱電企業超低排放改造,完成“低散亂”企業整治4991家。“騰籠換鳥”推進老舊工業園區整體改造提升,累計盤活提升閒置低效用地5382畝。生態農業發展實現新跨越,成功舉辦首屆美麗中國田園博覽會,入列全國數字農業試點縣。生態旅遊業蒸蒸日上,以洋家樂為代表的高端民宿產業蜚聲內外,創成省級全域旅遊示範縣。
生態安全保障持續加強。統籌推進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和生態修復,築牢全縣生態安全格局。2017年劃定全縣生態保護紅線140.17平方公里,占全縣國土面積的14.94%。編制印發《德清縣“三線一單”生態環境分區管控方案》。持續開展平原綠化與彩色森林建設,累計實施展綠化造林3.5萬畝,建設市級以上森林村莊130個,實現了省級森林城鎮全覆蓋。持續進行河道疏通和原生動植物種群恢復等工作,對下渚湖國家濕地公園濕地環境進行科學修復、合理利用。朱䴉保護工作成效顯著,種群數量擴大到491隻,成為珍稀瀕危野生動物拯救保護工作的成功典範。逐步開展水土流失綜合治理工程,至2020年底累計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積17.45平方公里。推進廢棄礦山生態治理和綠色礦山創建,全面完成46座廢棄礦山生態修復治理,實現所有在產礦山全部為綠色礦山。
環境監管能力逐步上升。全面加強基層環保隊伍建設,將基層環保所設立到每個鎮(街道),實現環境監管格線與綜治格線相結合。環境監測體系更加完善,在全市率先啟動空氣品質監測微站建設,全縣環境空氣品質監測網路進一步加密,鎮(街道)空氣自動監測站實現全覆蓋。逐步完善地表水國控斷面、跨行政區交接斷面和縣級以上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的地表水環境自動監測網路,完成城南翻水站(國控)斷面水質自動監測設施建設,對河口飲用水水源地建立水質生物毒性預警監測系統。完成174家涉VOCs重點企業過程監控設施安裝工作,充分運用VOCs走航、無人機飛行監測、顆粒物雷射雷達掃描等科技化監測手段,開展污染源溯源追蹤,實施精準管控,有效提高監管效能。全力推進重點排污單位自動監控設施安裝建設。推進智慧化監管,全面完善移動執法系統。在全省率先開發企業自巡查系統,以任務下達、企業自查方式,幫助企業及時發現問題並加以整改,實現企業從“我被查”到“我要查”的意識轉變,現已有575家企業納入自巡查管理,覆蓋行業類型30個,有效推動企業主體責任落實,並在全市推廣使用。
環保制度體系不斷健全。深化企業投資項目承諾制改革,建立《環評審批負面清單》。深入推進“區域環評+環境標準”、“最多跑一次”審批改革。深化領導幹部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完善責任追究辦法,建立黨政領導幹部生態環境損害責任追究制度。專門出台《德清縣村級生態責任制考核辦法(試行)》,將生態責任落實到最基層。持續完善生態保護補償機制,積極探索跨行政區域水環境生態保護補償機制,與餘杭區簽訂了《東苕溪流域水環境補償機制協定》,為跨境水環境補償機制的探索和實踐邁出堅實一步。創新環境管理手段,建立“保障+服務+創新+監管”為一體的綠色金融環境風險防範體系。開展了生態系統生產總值(GEP)精細化核算、縣域GEP數位化平台建設等相關工作,通過GEP精細化核算,建立生態資源大資料庫,形成生態資源資產包,對接“兩山銀行”市場交易。
(三)存在問題與挑戰
“十三五”以來,德清縣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取得了突出成效,但是仍然存在一些問題,在邁入新時期新征程的同時也面臨著不小的挑戰。
1.存在問題
(1)水環境保護方面
由於德清縣中東部地勢平坦,東部平原河網水動力不足導致水體自淨能力較差,尤其是農村地區河漾數量多,分布廣,河漾功能衰退,氮磷濃度偏高的情況依然存在,水生態環境保護壓力突出。對河口水庫作為德清縣的飲用水水源地,是全縣的“大水缸”,也是重要的生態節點,對河口水庫水體富營養化及水華發生風險壓力仍然不小。“洋家樂”等精品民宿一直是德清縣鄉村旅遊的一大特色,但近年來,隨著民宿行業快速膨脹,相應的污染也隨之增加,尤其是部分民宿污水預處理設施運維不到位,對周邊水生態環境產生一定影響。
(2)大氣環境質量方面
德清縣地形地勢條件不利於大氣污染物擴散的狀況仍然無法避免,外源性輸入依然是重要來源,大氣環境質量繼續向好的趨勢尚不穩固。近幾年德清縣大氣環境質量雖持續改善,但臭氧(O3)污染問題日益突出,2020年,德清縣環境空氣品質優良率為91.8%,超標的30天中,PM2.5為首要污染物的有6天,占20%;O3為首要污染物的有21天,占80%。PM2.5和O3污染問題還沒有得到根本性解決。
(3)環境基礎設施方面
全縣環境基礎設施仍有短板,各類環境基礎設施供給仍有不足。特別是固廢處理能力不高,隨著經濟飛速發展,工業固廢產生量逐年攀升,全縣的工業固廢處置能力急需進一步提升。農村
生活污水治理設施覆蓋率還需進一步提升,現有生活污水治理設施存在運維不到位和長效管護機制不健全等問題。
(4)產業結構最佳化方面
德清縣各類特色行業企業眾多,工業污染監管難度大、任務重,加之一些地方監管不到位,局部污染問題仍然時有發生。既要保持全縣經濟平穩運行,保持全社會就業增長,又要有效解決“低散亂”企業存在的環境差、檔次低、污染重、工藝落後、安全隱患大等問題。因此,產業最佳化問題仍將是德清縣“十四五”時期源頭解決污染、高質量綠色發展的重大課題。
(5)生態環境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方面
生態修復與保護管理制度長期分散在不同的行業主管部門,統一規劃等頂層設計不足,監測評估能力也比較薄弱。全縣企業履行治理責任以及社會公眾參與仍然不足,相關政策依然比較零散,尚不足以形成系統推動力。多元共治的現代化生態環境治理制度體系尚未完全建立,全民行動、共建共享的社會行動體系還需拓展和深化。
2.面臨挑戰
“十四五”期間,德清縣生產總值(GDP)預期將以年均7%左右的速度增長,全縣城鎮化進程也將進一步加快,全縣經濟中高速增長將帶來一定的污染增量,長期積累的素質性、結構性污染問題短期內難有根本改變,資源環境承載力不足的矛盾仍將比較突出。全面改善生態環境質量仍面臨著巨大的壓力和挑戰。目前德清縣的產業結構與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的現代產業體系還有一定距離,如何在“十四五”期間推進減污降碳協同增效,提升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推進能源資源配置更加合理、利用效率大幅提高,加快形成綠色低碳循環產業體系,提高經濟質量效益和核心競爭力,不斷滿足人民民眾對優美生態環境質量的需要,為2030年前實現二氧化碳排放達峰創造良好基礎,將是德清縣“十四五”時期面臨的重大挑戰。
(四)面臨的機遇
1.頂層設計日臻完善為生態環境保護工作錨定方向
黨的十九大以來,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核心的生態文明建設頂層設計逐步完善,“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綠色發展理念深入人心。生態文明理念的持續深化和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的加快推進,為“十四五”時期生態環境整體性、系統性、科學性保護提供了有利契機。2020年習近平總書記考察浙江時,賦予我省“重要視窗”的新目標新定位和“生態文明建設要先行示範”的新囑託,為生態環境保護錨定新高度。作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發源地,湖州市持續深化建設生態文明建設先行示範區,努力加快打造“重要視窗”的示範樣本。生態環境保護戰略部署的不斷加強,為德清縣科學制定“十四五”生態環境保護規劃,改善生態環境質量,實現生態文明建設新進步提供重要支撐和保障。
2.數位化賦能為生態環境治理現代化提供新的手段
隨著新一代信息技術快速發展,大數據、人工智慧、雲計算等信息技術在生態保護、環境治理、執法監管等領域的套用不斷深入。在全省生態環保數位化轉型和數字湖州建設的驅動下,德清縣通過數字治理試驗區建設,打造了智慧環保系統平台,將污染源管控、生態環境監管、線上監控、生態環境質量、生態環境5大專題信息構造成一張環境可視圖,實現全方位立體監控,切實以數位化變革撬動縣域環境智治。全面推動全域數字治理試驗區建設,為提升“十四五”時期全縣生態環境治理提供重要技術支撐。
3.大花園樣板建設為生態環境保護創造良好基礎
作為全省大花園示範縣之一,德清縣積極打造“全域美麗之窗”。實施“改革創新,接滬融杭”戰略,按照“原生態養生,國際化休閒”的目標定位,深入挖掘德清縣生態文化資源,以名山、濕地、水鄉、強縣為競爭核心,打響“洋家樂”品牌,打造美麗城鎮樣板,使德清縣成為城鄉居民創業就業的宜居地,國內外遊客休閒旅遊的勝地,展示新農村建設成就的重要視窗,實現綜合實力更強、城鄉區域更協調、生態環境更優美、人民生活更幸福、治理體系更完善,打造“秀美、富裕、和諧”的美麗中國“德清樣板”。
4.區域協作推進生態環境共治聯保
在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國家戰略、省“四大”建設、寧杭生態經濟帶等區域協作發展大背景下,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協作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為緊迫和重要。當前,長三角在區域大氣污染聯防聯控、水污染綜合防治、跨界污染應急處置、區域危廢環境管理等方面做了大量積極探索,摸索建立了一套良好的生態環境保護協商機制,為區域環境共建共治共享打下了堅實基礎。德清縣身處長三角腹地,依託良好的區位優勢,堅持貫徹“接滬融杭”戰略,牢牢抓住區域協作機遇,推進生態環境保護邁向新的高度。
二、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歷次全會精神,緊密圍繞“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忠實踐行“八八戰略”,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堅決落實碳達峰、碳中和要求,以湖州市委“一四六十”工作體系為指引,以生態文明先行示範為嚮導,以減污降碳協同增效為總抓手,以持續改善生態環境質量為核心,以解決民眾關心關切的突出環境問題為重點,當好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的排頭兵,奮力打造生態文明示範“重要視窗”的“精品視窗”,夯實新時代美麗德清建設的生態環境基礎。
(二)基本原則
堅持低碳引領、綠色發展。以碳達峰目標和碳中和願景為引領,把生態環境保護主動融入經濟社會發展全過程,科學合理布局生產、生活和生態空間,加快構建綠色低碳的產業體系、能源體系和綜合交通體系,有效控制重點領域溫室氣體排放,推動生產生活方式綠色低碳轉型。
堅持協調治理、系統修復。以改善生態環境質量為核心,以突出環境問題為導向,堅持系統觀念、系統方法,突出精準治污、科學治污、依法治污,聚焦“減污降碳”,注重源頭削減,強化過程控制、末端治理,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體,推進應對氣候變化與環境治理、生態保護修復等協同增效,全要素、全方位、全地域、全過程協同推進環境治理、生態保護修復與應對氣候變化工作,打好生態環境鞏固提升持久戰。
堅持全民行動、多元共治。加強生態環境領域信息公開,以公開推動監督,以監督推動落實。引導社會公眾有序參與環境決策、環境治理和環境監督,倡導綠色生活生產方式,提升全民生態自覺,形成政府、企業、公眾良性互動的環境共治體系。
堅持數字賦能、深化改革。以全域數字治理試驗區建設撬動各領域改革,堅持“整體智治、唯實惟先”理念,強化科技支撐和數字賦能,推進生態環境領域數位化轉型,進一步釋放德清縣改革試點集成、創新要素集成、套用場景集成的鮮明優勢。建立健全法治體系和市場化機制,提升生態環境治理的科學化、智慧型化水平。
(三)規劃目標
1.總體目標
展望二〇三五年,高水平建成新時代美麗德清,生態文明建設水平全面提升,生態環境實現根本好轉,碳排放達峰後穩中有降。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全面形成,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全面建立,充分打通“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轉化通道,生態環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全面實現,建成全域數位化治理的智慧縣城,全面建成天藍水清、循環低碳、綠色發展的數位化美麗山水田園城市。
錨定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對標習近平總書記對湖州提出的新囑託新期望,對標美麗中國和美麗浙江建設新部署新目標,堅持高質量發展、高水平保護和高標準治理,提出德清縣“十四五”時期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的總體目標:到2025年,全縣生態環境問題得到全面改善、生態環境質量穩定向好、現代化生態環境治理體系基本建立、生態環境安全得到有力保障,人民民眾對生態環境幸福感更加凸顯,資源節約、環境保護、經濟社會實現協調發展,全域美麗的美麗德清基本建成。
——綠色低碳發展格局基本夯實。縣域生產、生活、生態空間布局得到進一步最佳化,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轉化通道進一步拓寬;能源資源配置更加合理、利用效率大幅提升;碳排放強度持續降低,應對氣候變化能力穩步增強;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產業體系基本建立,產業發展布局更加合理;綠色生活方式基本形成,全民生態自覺逐步提高。
——生態環境問題得到全面改善。全縣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提升,境內主要河流水質明顯改善,縣控以上斷面Ⅰ—Ⅲ類水質比例穩定在100%;環境空氣品質持續改善,PM2.5年均濃度下降到25ug/m以下,臭氧(O3)濃度上升趨勢得到控制,空氣品質優良天數比例達到92%以上;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和污染地塊安全利用率均保持在95%以上;全域建成“無廢城市”。
——現代化生態環境治理體系基本建立。生態環境領域數位化改革不斷深化,生態環境治理能力顯著增強,生態環境監管標準化、信息化和智慧型化步伐加快,環境治理效能顯著提升,生態環境公眾滿意度不斷上升。初步形成政府為主導、企業為主體、社會組織和公眾共同參與的環境治理體系。
——生態環境安全得到有力保障。山水林田湖草一體的生態系統實現良性循環,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全面提升,生物安全管理水平顯著提升,生態安全得到有效維護,生態環境風險防控有力,優質生態產品供給基本滿足公眾需求。
2.目標指標
“十四五”時期共設定生態環境保護指標16項,其中約束性指標12項,預期性指標4項(具體見表2—1)。涵蓋環境質量、污染減排、風險防控、生態保護、低碳發展五大領域。
表2—1德清縣“十四五”生態環境保護重點指標
註:帶*的指標為2017年劃定比例,基準值以省級審批面積為準
全面實施以“三線一單”為核心的生態環境分區管控體系,最佳化產業發展格局,持續推動產業結構、能源結構、交通運輸結構和農業投入結構最佳化調整,加快培育綠色低碳生活方式,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
三、重點任務
(一)堅持源頭防控,加快構建綠色發展格局
1.構建綠色低碳發展空間格局
嚴格落實“三線一單”分區管控。嚴守生態保護紅線,探索實踐智慧型化監管工作,確保生態保護紅線精準落地、界線清晰。探索完善生態保護紅線最佳化機制,確保生態保護紅線占國土面積比例不降低。嚴格落實“三線一單”管控要求,按照配套生態環境準入清單,對全縣17個環境管控單元實施分區差別化管控。以重要功能區為載體,保育關鍵生態敏感點。開展生態保護紅線監測預警與評估考核,實現山水林田湖草系統監管和事前事中事後的全過程監管。推進縣域空間治理數位化平台、智慧環保平台等系統構建完善“三線一單”套用模組,實現“三線一單”套用管理的數位化成果套用,全面推進生態環境準入研判的高效精準。
最佳化生態產業發展格局。立足工業發展向開發區、園區集聚的現狀,高標準打造高新區、經開區、度假區三大高能級平台。有序推動高新區擴區,逐步整合乾元、雷甸工業功能區,構建以地信智慧城和智慧型生態城為雙核心,聯動砂村車聯智造城、臨杭通航智城以及城北生命健康等新產業平台的全域高新發展格局。推動經開區產業轉型提升,打響數位化示範(試點)園區、現代化美麗園區、科創+智造產業集聚區三張名片。以全域旅遊目的地和區域旅遊一體化為方向,加強度假區與風景區山上山下聯動,加大“山-鎮-村”三類空間資源整合力度。積極推進都市型現代農業建設,加快實施農業主體功能區戰略,深入推進一條杭州繞城西複線(二繞)美麗田園風情線、三大農業產業集聚區、四條美麗農業產業發展示範帶和五個特色農業強鎮的都市型現代農業發展布局。
2.統籌推進減污降碳協同增效
深化能源結構最佳化調整。以碳達峰、碳中和為契機,推動能源結構綠色低碳轉型。嚴格落實能源消費總量和強度“雙控”。嚴格控制煤炭消費總量,制定煤炭總量壓減方案,實行煤炭消費減量替代,嚴控新建燃煤發電項目,實施大機組替代小機組,力爭實現煤炭消費總量負增長。強化煤炭質量控制,推進煤炭清潔化利用。實施工業爐窯改造、餘熱余壓利用、熱電冷聯產、電機能效提升等工程,深入開展企業節能低碳行動。大力發展清潔能源,加強太陽能光伏發電等支撐電源建設,增強電力安全保障能力,強化天然氣供應保障,鼓勵發展生物質綜合利用。加速推進氫能基礎設施建設,探索氫能套用。全面推行節能管理,推動用能權有償使用和交易提質擴面。加強用能監督管理,深入開展能源審計和能效水平對標活動,實行能源利用狀況報告制度,建立企業能源管理體系,繼續推進節能示範項目、節能改造項目和契約能源管理項目的建設,發揮技術節能的支撐性作用。
加快產業結構最佳化調整。推進木皮和鋼琴等傳統行業綠色化改造,加快提升傳統產業綠色低碳高效發展水平。加快淘汰生產環境差、產品檔次低、環境污染重、生產工藝落後、生產安全隱患大等問題企業,關停石材切割、塑膠造粒、洗燙、小泡沫等低端落後產能,對污染企業實施搬遷和節能環保技術改造,最佳化工藝技術、生產裝備和產品。對化工、印染、造紙、水泥等行業實行總量規模控制。進一步加強“低散亂”企業的聯合執法,建立長效監管機制,防止二次“低散亂”。深化“騰籠換鳥、鳳凰涅槃”,推進“畝均論英雄”改革,加快老舊工業園區改造提升,促進資源利用更高效,產業方向更明晰,產業平台更集聚。制定實施“一園一策”、“一行一策”,推進綠色低碳工業園區建設。大力發展優勢主導產業,實施戰略性新興產業倍增計畫,著力培育通用航空和地理信息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培育壯大環保綠色產業。以大數據、人工智慧、物聯網、AR/VR等新一代信息技術作為地理信息轉型升級的核心驅動力進行多點布局,賦能產業互聯新生態。
推進交通運輸結構最佳化調整。進一步提高水路、鐵路貨運比例,推動交通運輸業綠色低碳發展。著力提升水路運輸能力和服務質量,加快設施建設、運力調配、運輸組織最佳化等工作,大力拓展德清港貨櫃業務,引導適箱貨物“散改集”、“公轉水”。加快水運基礎設施建設,推動5G、北斗導航等信息技術與水運業深度融合。積極拓展航線,鼓勵新增船舶運力,推動年貨物吞吐量不斷提升。積極推廣新能源汽車,大力推動交通運輸裝備低碳化,交通用能結構持續最佳化。進一步加大超限超載治理力度,持續推進貨運車輛標準化改造,加快構建農村物流網路體系,推廣農村物流節點“多站合一”,促進城鄉雙向流通。
推動農業投入結構最佳化調整。深入推進化肥農藥等農業投入品實名制購買、定額制施用“肥藥兩制”改革,推廣測土配方施肥、綠肥輪作等。調整最佳化化肥使用結構,加大商品有機肥推廣力度,引導農民科學施肥,有效減少農田化肥使用量和氨揮發量。控制水產養殖規模,合理評價主要水域的環境承載力,嚴格控制養殖生產,對於超環境承載力的區域,通過逐步調減養殖面積,降低水產養殖對環境的影響,確保養殖總量與環境承受能力相適應。調整水產養殖布局,規範限養區、養殖區內的養殖生產。最佳化水產養殖品種結構,加強品種創新,大力發展低消耗低排放品種。積極發展生態養殖,大力推廣生態循環漁業、稻漁綜合種養、設施漁業等環境友好型養殖模式,實施魚塘生態化改造、稻魚共生輪作等工程。
3.積極倡導綠色低碳生活方式
提倡公眾綠色、低碳出行,倡導公共運輸、腳踏車、步行等方式出行。開展以綠色出行為主題的宣傳活動,重點打造綠色出行公交示範線,以點帶面擴大公交吸引力,持續提升新能源公交比例。倡導綠色消費理念,逐步引導人們的消費價值取嚮往綠色、低碳、節約、可回收的方向發展。積極引導公眾優先選用節能環保低碳產品,減少一次性用品的使用,抵制“白色污染”,限制過度包裝,減少塑膠袋的使用。引導居民在日常生活中形成注重節約、愛護環境的良好習慣和健康生活模式。創新推廣垃圾源頭分類的方式和機制,建立“垃圾分類+商超”、“積分兌換+停車優惠”、“季度評選+年度排行”等激勵模式。不斷豐富全社會垃圾分類宣傳教育、引導激勵形式,在縣內企事業單位推廣安裝餐廚垃圾桶“智慧晶片”,併入德清“智慧城管”後台。
(二)堅持碳排達峰,積極應對氣候變化
堅持減緩和適應並重,實施二氧化碳排放達峰行動,有效控制溫室氣體排放,主動適應氣候變化,探索開展“零碳”試點示範創建。
1.推進落實碳排放達峰行動計畫
圍繞碳達峰目標和碳中和願景,研究編制實施縣域和重點領域二氧化碳排放達峰行動方案,明確達峰目標、路線圖和配套措施,強化達峰目標責任落實,探索建立碳評價制度,源頭管控新增高碳建設項目,細化確定達峰措施。針對建材、造紙、化工、電力等重點行業,明確行業達峰時間和達峰排放量,制定相關配套政策工具和手段措施,推動重點行業碳排放儘早達峰。
2.全面強化溫室氣體排放控制
開展溫室氣體清單編制工作,加強氫氟碳化物等非二氧化碳溫室氣體排放管理。逐步建立碳排放總量控制制度和分解落實的長效機制,確保完成碳排放總量和強度“雙控”的目標任務。落實碳排放權交易制度,推動企業積極參與碳排放權交易。推動低碳產品認證,加大低碳產品和技術的推廣套用。
3.提高應對氣候變化治理能力
構建現代化氣候治理體系,統籌加強應對氣候變化和生態環境保護相關工作,創新應對氣候變化體制機制。加強碳排放統計工作,完善碳排放統計指標體系,強化控制溫室氣體排放目標責任考核,將碳排放基礎統計指標納入政府統計指標體系,健全涵蓋能源活動、工業生產過程、農業、土地利用變化與林業、廢棄物處理等領域的碳排放基礎統計制度,建立碳排放控制目標預測預警機制。
4.探索開展“零碳”體系建設
積極開展低碳工業園區、低碳社區、“零碳”機關等多層級低碳試點、“零碳”試點建設,以西部山區和下渚湖濕地為重點,探索開展生態系統碳匯試點建設。積極實踐碳中和,探索建設碳中和示範區。
(三)堅持協同治理,持續深化大氣污染防治
堅持綜合治理和重點突破,強化多污染物協同控制和區域協同治理,以“清新空氣示範區”建設為抓手,聚焦揮發性有機物治理、秋冬季污染防治攻堅、夏季臭氧污染等問題,深化固定源、移動源、面源治理,推動全縣環境空氣品質持續改善,實現PM2.5和O3“雙控雙減”。
1.強化大氣環境綜合管理
以“清新空氣示範區”建設為抓手,深入推進VOCs、工業爐窯、柴油貨車、城鄉面源四大專項治理。實施夏季臭氧污染防控行動和秋冬季大氣污染防控專項行動,在重點防控時段,採取系列強化減排措施。推進PM2.5和O3的協同治理。深入開展縣城PM2.5和O3污染特徵分析和源解析,推進科學治污、精準治污。細化完善重污染天氣減排清單及減排措施,做好重污染天氣應急回響。探索建立大氣污染防治分級管控體系,全力削減各污染物排放強度,減少輕度或以上污染髮生的頻次和程度,推進大氣質量持續改善。到2025年,建成“清新空氣示範區”。
2.深化大氣固定源污染綜合治理
開展工業鍋爐、窯爐深度整治。加快鍋爐淘汰改造,完成1蒸噸/小時以上天然氣鍋爐低氮改造,推進生物質鍋爐安裝線上監測設施並聯網。加強已改造鍋爐日常監管,建立燃料使用台賬管理制度,嚴厲查處擅自改用燃料、摻燒高污染燃料、化工廢料等行為。開展工業爐窯整治專項行動,加快淘汰燃煤工業爐窯,淘汰爐膛直徑3米以下燃料類煤氣發生爐,取締燃煤熱風爐,基本淘汰熱電聯產供熱管網覆蓋範圍內的燃煤加熱、烘乾爐(窯),加快推動鑄造(10噸/小時及以下)、岩棉等行業沖天爐改為電爐。全面推進工業爐窯達標排放和無組織排放管理。推進工業爐窯結構升級和污染深度治理,確保環保、能耗全面達標。深入實施水泥粉磨站、玻璃製品、鑄造等重點行業領域廢氣清潔排放改造。針對水泥、玻璃、化纖等高能耗高污染企業實施重點整治。
深化VOCs綜合治理工程。加強VOCs源頭削減和源頭替代工作,全面推廣低(無)VOCs含量、低反應活性的原輔材料和產品,新增VOCs排放的項目,實行區域內現役源倍量替代。強化過程控制和末端治理的全過程防治,提升工業企業VOCs治理水平,VOCs排放全面執行大氣污染物特別排放限值。加強廢氣收集,提升末端治氣水平,鼓勵採用預處理後吸附再生、催化燃燒、蓄熱燃燒、沸石轉輪濃縮、RTO等高效處理技術。化工行業及密封點數大於等於2000個的企業應開展泄漏與修復(LDAR)。臭氧(O3)污染高發時段加強政企協商與政策引導,適時啟動間/對二甲苯、乙烯、丙烯、甲醛、甲苯、乙醛、1,3-丁二烯、三甲苯、鄰二甲苯、苯乙烯等10類主要O3前體物VOCs企業主動採取錯時生產減排措施。加強對家具、電機、工業塗裝、漆包線等涉VOCs企業無組織排放濃度監管。推進工業園區、企業集群因地制宜建設涉VOCs“綠島”項目,建設一批集中塗裝中心、鈑噴共享中心、活性炭集中處理中心、溶劑回收中心等,實現車間、治污設施共享,推進區域VOCs高效治理。
3.協同防治移動源廢氣污染
推進重型柴油貨車OBD聯網和國三及以下排放標準的柴油貨車、採用稀薄燃燒技術或“油改氣”的老舊燃氣營運車輛全淘汰。推動機動車超標排放非現場執法,加強大數據在超標溯源等方面的分析套用。加快城市充換電基礎設施網路建設最佳化,逐步形成比較完善、互聯互通、智慧型高效的充換電配套設施及安全服務體系。開展岸基供電設施智慧型化改造,加快推動航運企業對現有船舶加裝受電設施,加強對靠泊船舶使用岸電的政策支持,進一步提高岸電使用率。積極推進內河水域船舶排放控制區建設和措施落實,限制高排放船舶使用,探索開展船舶尾氣遙感監測。嚴格執行汽柴油質量標準,加強對普通柴油供應的監督檢查,實施國六標準車用汽柴油。開展成品油非法經營聯合執法檢查,加大對黑加油點打擊力度。加強非道路移動源污染防治,試點開展非道路移動機械電動化替代,推進排放不達標工程機械、港口作業機械清潔化改造和淘汰。在主要港口和重要物流通道規劃建設空氣品質監測站。
4.全面控制大氣面源污染
精細化揚塵管理。進一步深化建築工地揚塵防治工作,全面推行綠色施工,大力發展裝配式建築,全面嚴格落實“7個100%”要求。加強道路揚塵防治,推進道路機械化清掃,嚴格按照標準實施道路噴灑和沖洗,灑水保潔車實行GPS實時監管,確保灑水頻次真正落實。加強渣土砂石運輸車管理,落實專人上路檢查,對渣土、砂石運輸車輛實施全過程監管。推進裸露土地揚塵管理,重點加強德清縣城內未開發、待開發區塊和道路兩側裸露土地綠化,減少揚塵。開展大型規模停車場揚塵治理,加強場地硬化、灑水保潔和車輛輪胎沖洗,減少停車場揚塵污染。
控制農業面源污染。建立健全高效的秸稈收集體系和專業化儲運網路,加強秸稈綜合利用。加大秸稈焚燒污染危害宣傳,加強對秸稈、落葉、垃圾等露天焚燒行為的執法監管,落實鎮(街道)和村主體責任,嚴厲打擊露天焚燒行為。完成全縣露天焚燒高空瞭望視頻監控系統建設,對農田秸稈、垃圾等露天焚燒行為進行全天候24小時監控預警。推廣套用機械深施和水肥一體化技術,減少農田氨排放。
加強礦山揚塵防治。加強礦山粉塵治理,破碎加工區、中間料庫、成品庫等區域實現廠房全封閉,並安裝降塵設施,礦區主要運輸道路實現硬化,推廣使用皮帶輸送長廊,減少車輛運輸,礦石運輸車輛駛離礦區時進行保潔。紮實推進礦山復綠專項行動,抓好礦山粉塵治理。
5.加強其他污染治理
加強餐飲企業準入管理,健全有證餐飲油煙淨化設施定期清洗和長效監管制度。加強餐飲油煙、露天燒烤執法監管,加大超標排放處罰力度,建立長效監管制度。加強工業臭氣異味治理,推進垃圾處理、污水處理各環節和畜禽養殖場臭氣異味控制,提升垃圾、污水處理設施等的臭氣治理水平。強化聲環境功能區管理,在城區聲環境功能區安裝噪聲自動監測系統。加強噪聲敏感建築物等重點領域噪聲管控。完善重要交通幹線隔聲屏障等降噪設施。強化夜間施工管理,採取有效措施降低投訴熱點領域噪聲污染。
(四)堅持四水統籌,深入推進水生態環境保護
堅持“安全、清潔、健康”方針,污染減排和生態擴容兩手發力,以“五水共治”為統領,以“美麗河湖”、“污水零直排區”建設為載體,統籌水環境治理、水生態保護、水資源利用和水安全維護,持續鞏固和提升全縣水環境質量,逐步恢復水生態系統健康。
1.保障飲用水水源安全
利用無人機、遙感衛星等技術手段,對縣級飲用水水源地保護區開展定期巡查,推進飲用水水源地規範化建設。開展飲用水水源有機污染物全指標分析,摸清污染來源及風險點位,制定飲用水水源地“一源一策”保護方案。全面推進重要飲用水水源地安全保障達標建設,建立以對河口庫為主水源,東苕溪為備用水源的聯網聯調供水安全保障體系。實施對河口水庫水體富營養化綜合防治工程,加快開展對河口水庫飲用水水源保護區綜合整治及水源保護工作。落實對河口水庫水源保護區及周邊沿線公路等必要的隔離和防護設施建設,強化對河口水庫、東苕溪(乾元段)道路、水路危險化學品運輸安全管理。完善水源地數位化、信息化管理,提升飲用水水源保護區應急管理水平,實現水源地水量、水質、生態安全達標。
2.全面深化水環境治理
深化工業廢水污染防治。進一步強化電鍍、製革、印染、造紙、化工等重污染行業污染治理和清潔化改造,建立健全長效監管機制。嚴格重污染行業重金屬和高濃度難降解廢水預處理和分質處理,推行重點行業廢水輸送明管化,加強企業雨污分流、清污分流,強化企業污染治理設施運行維護管理。深化完善德清特色“一企一管”污水管網智慧型管控模式,推動工業廢水污染治理從末端治理向源頭管理轉變。加快推進德清縣經開區等工業集聚區污水集中處理設施提升改造及配套管網建設,加強工業集聚區污水集中處理設施自動線上監控裝置的日常維護,確保裝置正常、穩定運行。
強化城鎮生活污水治理。實施乾元污水處理廠二期擴建及提標改造、新市污水處理廠二期擴建和雷甸污水處理廠三期擴建及清潔排放提標改造等工程,全面提升城鎮生活污水治理能力。加快污水收集管網的分流改造,強化城中村、老舊城區和城鄉結合部污水截流納管,並加強管網日常養護工作,提高養護技術及裝備水平。推進污水處理系統之間建設互聯互通工程,提高縣域污水處理系統的總體安全運行水平。加強進出水監管,全面實施城鎮污水排入排水管網許可制度,切實加強對排水戶污水排放的監管,有效提高城鎮污水處理廠提質增效水平。建立污泥產生、運輸、儲存、處置全過程監管體系,城鎮生活污水和工業廢水處理設施產生的污泥應進行穩定化、無害化和資源化處理處置,全力建設“美麗城鎮先行區”。到2025年,基本實現污水截污納管和污水處理設施鎮(街道)全覆蓋,基本形成雨污分流、清潔排放、安全可靠的城鎮污水處理系統。
推進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和農家樂、洋家樂(民宿)污染防控。全力推進農村生活污水處理設施提升改造和標準化運維建設,對污水處理設施進行“硬體”升級,推進農村生活污水處理設施運維管理雲平台建設,集成整合污水處理設施設備運行數據、水質線上監測數據、污水處理設施線上監控數據、日常運維管理平台等功能。到2025年,農村生活污水處理設施行政村覆蓋率和達標排放率均達到95%,標準化運維實現全覆蓋。深入推進“廁所革命”,強化農村戶廁改造,普及無害化衛生廁所,全面實施廁所糞污同步治理、達標排放或資源化利用。推進西部山區農家樂、洋家樂(民宿)污水治理設施及配套管網建設,實現管網全覆蓋,污水全收集。對現有農家樂、洋家樂(民宿)進行全面整治,並進行污水處理設施排查,全面開展改造提升,確保達標排放;嚴控准保護區民宿數量,新辦民宿必須安裝配套污水處理設施並達標排放。
推動農漁業水污染防治。控制農業面源污染,大力發展現代生態循環農業。嚴格執行畜禽養殖區域和污染物排放總量“雙控制”制度,進一步解決畜禽養殖污染問題,規範提升養殖管理水平。支持水產養殖廢水處理、循環用水等環保設施設備升級改造,提升水產養殖生態循環水平。持續做實養殖尾水治理,建立健全尾水治理長效機制和實效機制,有效消除“應治漏治”現象,提升治理設施運維質量,切實鞏固治理成效。
加強船舶碼頭廢水污染治理。加強內河營運船舶水污染物監管。加快推進主幹航道整治清淤,健全完善規範化污泥處置體系和清淤治污長效管理體系。完善船舶碼頭污水、垃圾接收轉運、處理設施建設與運行體系,並與城市公共設施銜接,確保碼頭船舶生活污水、含油污水、化學品洗艙水和船舶垃圾達標處理。開展船舶及碼頭污染防治專項整治行動,強化泥漿運輸和裝卸作業的動態監管。進一步健全碼頭、運輸船舶突發事件應急預案體系,強化應急救援隊伍建設,提升油品、危險化學品泄漏事故應急能力。
全面推進“污水零直排區”建設。全面推進工業園區、居民小區、商貿集中區“污水零直排區”提升改造。逐步推動農村行政村(社區)“污水零直排區”建設。2022年底前,全縣重點園區全面完成“污水零直排區”升級版建設,統籌推進污水管網建設與改造工程,徹底解決工業企業雨污混排問題。加快污水收集支線管網建設。深入開展城鎮和工業集聚區老舊管網修復、雨污分流改造和入河排污(水)口整治。建立健全“污水零直排區”長效運維管理機制。在健全工業園區管網檔案管理和運行維護、重點納管企業日常監管等長效管理制度體系的同時,加強市政污水管網巡查養護力度,對工業企業的入網口定期實施管網巡查、檢測、清淤和維修,建立運維台賬記錄。定期開展建成區雨水排放口巡查,對晴天排水現象倒查問題並限期整改。
3.提升重點河湖水生態健康
加強東苕溪流域水生態環境保護。編制實施東苕溪水污染防治計畫,落實水污染防治分區體系,確定重點治理區域和重點治理方向。利用無人船、無人機、水下機器人等對國控斷面(城南翻水站、東升)水體開展走航分析,制定“一點一策”治理方案。著力開展東苕溪流域德清段藍藻倒灌防治工程,同時加強東苕溪藍藻預警監管,建立快速反應聯動機制,在監測與防治實時聯動的基礎上,通過攔截與打撈相配套、機械與人工打撈相結合、打撈與運輸處理相銜接,做到藍藻攔截打撈區域全覆蓋。
推進京杭運河(德清段)水環境綜合治理。按照國家《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規劃綱要》生態空間管控要求,嚴格生態空間準入管理。加強大運河自然岸線保護,推進大運河沿岸國土綠化和濱河防護林生態屏障建設,構建綠色生態廊道。深入推進“河邊三化”、“雙清”等專項行動,定期全面清理京杭運河(德清段)及48條汊港的河面雜草、廢棄漂浮物、河中障礙物和沿岸垃圾,全面落實河道保潔長效管理機制。同時,建立完善船舶動態管理系統,加大對超載船舶查處力度,以減少船舶因超載吃水深對水體的攪動。強化京杭大運河交接斷面水質監測,完善水質達標預警機制。
推進平原河網水生態修復。加大東部平原河網地區河湖水系連通及水生態保護與修復力度,開展老龍溪、十字港、余英溪等重點河道綜合整治,實施控源截污、河道整治、水系連通、動力調控、淨化強化和生態修復建設。實施東部平原河網水動力最佳化、水資源調配工程。在確保防洪排澇安全下,統籌流域-區域-城區水環境,兼顧航運、景觀等,利用外圍優質水源,綜合運用已有水利工程,通過控源截污、清淤、暢流、活水、管理等綜合措施,增大水動力、增加水環境容量、增強河道自淨能力,實現水資源可持續高效利用與水環境生態系統改善的良性循環。持續做好水系連通及農村水系綜合整治試點工作,溝通治理斷頭河和淤塞的村塘,增加水體流動,提升水系循環自淨能力。同時通過水生植物的種植以及生態護岸的推廣,進一步改善農村水環境。
深入推進河湖長制。建立河湖長制從“有名”到“有實”的長效機制,全面實施河湖管理標準化,制定河湖管理專業技術標準,建立標準化河湖綜合管護長效機制,探索成為全省乃至全國樣本。探索智慧化管理模式,加快整合河長制管理信息系統、智慧城管信息系統、公眾護水平台、河湖健康體檢電子檔案等系統數據信息,打造升級“德清智慧護水一張圖平台”,探索融入基層“一室四平台”,實行格線化、留痕化監管,高效推動全縣域水環境治理。
4.加強水資源保護和節約
加強取用水管理標準化。實施標準化戰略,建立“取用水規範化”、“數位化”、“標準化”等三化管理。建立取水許可全過程監管機制,事前嚴格取水許可審批和驗收,事中事後嚴格取水許可監督管理。完善取水許可管理信息化系統,建設水資源信息“一張圖”,水資源要素“一張網”,水資源監管“一本帳”,實現取用水實時監測監控全覆蓋。
持續開展生態配水行動。採用外區域引調水工程和水系聯通工程等措施,引入清潔水源補給城市枯水期水資源,建立生態配水調度機制和調度規則,全面提升河道水質,改善水體生態環境,實現城區河道“清水長流”的目標。以對河口水庫和農村水電站等水利工程為管控對象,建設安裝生態流量監控設施。建立生態流量(水量)預警機制,在智慧管水平台實現預警信息及時傳送。
推進縣域節水行動。嚴格執行水資源開發利用紅線。實施水資源管理雙控行動,細化區域用水總量、強度控制指標體系,建立鎮(街道)和重點用水單元雙控指標體系,逐步強化節水約束力。推進實施農業節水增效、工業節水減排、城鎮節水降損、節水標桿示範、節水裝備製造等工程,逐步提高全縣節水能力。將再生水用於工業用水大戶、園林綠化、市政道路等雜用水,切實提高德清縣城市再生水利用率。
(五)堅持分類防治,大力加強土壤污染綜合防控
堅持預防為主、保護優先、風險管控和分類治理,聚焦重點區域、重點行業和重點污染物,加強土壤污染源頭管控,推進農用地土壤分類精細化管理,加強建設用地風險管控和治理修復,確保土壤環境安全
1.強化土壤污染的源頭管控
推進土壤污染狀況詳查,建立重點行業優先管控企業名錄,推進重點企業土壤污染調查。加強土壤污染工業來源的識別與防治,建立完善土壤污染重點行業企業清單,結合電鍍、金屬表面處理等行業特點,細化標準技術規範、監管能力提升等管理措施,開展針對性的污染防控。深化糧食生產功能區和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化肥、農藥及灌溉水等農業土壤污染源治理,探索建立農業“兩區”土壤環境質量定期報告制度。到2025年,土壤環境質量穩中向好,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污染地塊安全利用率均達到95%以上。
2.開展農用地分類精細化管理
落實國家和省市有關農用地土壤環境質量類別劃定要求,結合全省耕地質量等級評定,劃分優先保護、安全利用和嚴格管控等3類耕地範圍。2025年底前建立全縣耕地土地質量檔案,並納入全縣土地質量資料庫管理。逐步開展林地等其他農用地土壤質量劃定工作。將優先保護類耕地納入永久基本農田示範區,實行嚴格保護;對安全利用類耕地優先採取農藝調控、替代種植、輪作等措施,降低農產品超標風險,並積極開展治理修復;對嚴格管控類耕地,在全面落實糧食禁止種植區劃定、種植結構和用地功能調整的基礎上,通過種植超累積植物吸附等生物修復措施,逐步降低土壤中污染物濃度,力爭“十四五”期間嚴格管控類耕地面積不增加。加強重度污染土地產出的食用農(林)產品質量檢測,調整種植結構。
3.加強污染地塊風險管控和治理修復
推進重點行業關停、搬遷和淘汰等企業原址用地土壤環境調查評估,確定污染地塊環境風險等級,形成動態更新的全縣污染地塊名錄。對列入污染地塊名錄、建設用地土壤污染風險管控和修復名錄的地塊,根據地塊污染風險程度和後續用途,落實清理遺留污染物或移除污染源、防止污染擴散等措施。加強城鄉規劃、土地收儲和流轉、項目選址等環節的審查把關,防止未按要求調查評估、環境風險管控不到位、治理修復不符合要求的污染地塊被開發利用,切實保障住宅、商服、公共管理與公共服務等用地的環境安全。組織實施一批重點污染地塊修復工程,深化重金屬污染綜合防治。加強污染地塊土壤污染修復的環境監管,重點督促落實設立公告牌、妥善處置二次污染物,確保修復效果。
4.推進地下水污染防治
加強地表水與地下水污染、土壤與地下水污染協同防治,實施地下水國考點位水質鞏固(提升)行動,確保實現上級下達的水質目標。對重點工業園區開展地下水環境狀況調查評估,按照“一園一方案”,落實地下水污染管控和治理措施。對已查明的地下水重污染工業企業,依法納入重點排污單位,督促落實自行監測、溯源斷源、管控治理等措施。
(六)堅持閉環管理,全域推進“無廢城市”建設
堅持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和治理能力匹配化,以全域“無廢城市”建設為抓手,統籌推進工業和其他固體廢物管理,加快構建固體廢物多元處置體系,實現固體廢物全過程閉環管理,逐步達到產廢無增長、資源無浪費、設施無缺口、監管無盲區、保障無缺位目標,高標準打造“無廢城市”德清樣板。
1.推進固體廢物源頭減量化
推行綠色產品設計、綠色產業鏈、綠色供應鏈、產品全生命周期綠色管理。開發套用有利於減少工業固體廢物產生量的生產工藝及廢水、廢氣治理技術,開展固體廢物減量化工藝改造。持續推進清潔生產,夯實產廢者的主體責任,延長產廢者的責任追究鏈條,有效減少源頭產生量。大力發展循環經濟,深入推進省級資源循環利用示範城市試點建設,促進固體廢物資源利用園區化、規模化和產業化。減少化肥、農藥等農業投入品使用量,減少農業廢棄物產生量。進一步加強塑膠污染治理,推廣使用環保布袋、紙袋等非塑製品和可降解購物袋,推動不可降解一次性塑膠製品消費量大幅減少。
2.加強固體廢物分類收集
以高新區、鐘管鎮站點為模板,逐步向有條件的鎮(街道)推廣,實現“精準化源頭分類、專業化二次分揀、智慧型化高效清運、最大化資源利用、集中化統一處置”的一般工業固廢轉運處置模式全覆蓋。從嚴落實全縣城鎮生活垃圾各類專項規劃,完善生活垃圾分類運輸和處置的運作模式,重點引導保障生活垃圾分類全覆蓋。全縣嚴格執行“一把掃帚掃到底2.0版”,在現有垃圾分類收處基礎上,結合建築垃圾、大件垃圾處理工作,進一步完善基礎設施建設,提升城鄉垃圾收運分類處置效率。建立政府引導、企業主體、農戶參與的農業廢棄物收集體系,持續完善病死豬無害化處理和廢舊農膜、化肥農藥包裝廢棄物回收制度。
3.構建固體廢物多元利用處置體系
推進工業固體廢物、生活垃圾、建築垃圾、農業廢棄物等各類固體廢物處置設施建設,持續構建固體廢物多元利用處置體系。加快推進餐廚垃圾資源化綜合利用和無害化處置示範試點城市建設,積極推動餐廚垃圾減量化,重點實施餐廚垃圾集中收運處置等項目建設。實施德清縣再生利用基地建設工程,建設飛灰、一般工業固廢、生活垃圾應急填埋等三個填埋庫區;3個一般工業固廢(包括高新區、新市鎮等2個收集點)分揀收集中心,1個危險廢物收集中心。推進德清縣得功新材料有限公司廢貴金屬催化劑及再生資源化項目建設,補齊德清縣廢催化劑處理缺口。加快畜禽糞污無害化處理和資源化利用設施建設,暢通畜禽糞污還田利用渠道。建立多途徑的秸稈利用模式。積極推動建築垃圾精細化分類分質利用,落實建築垃圾資源化利用產品標準體系,推進形成完善的德清縣大件垃圾、園林垃圾、裝修垃圾收運與末端處置體系。
4.提升危險廢物末端處置能力
推廣政府向有資質單位購買服務、危險廢物持證經營單位委託授權和政府統一建設集中貯存設施等運營模式,著力解決小微產廢企業危險廢物收集轉運不及時、處置出路不通暢等問題,建立覆蓋全縣所有小微產廢企業危險廢物及實驗室廢物集中統一收運體系。推廣信息監控、數據掃描、車載衛星定位系統和電子鎖等手段,推動危險廢物轉運信息化監管能力建設。鼓勵具備危險廢物綜合利用和處置能力的高新技術企業優先建設和規模經營。強化醫療廢物源頭分類管理,推動醫療衛生機構對醫療廢物進行規範分類。推廣醫療廢物回收“小箱進大箱”,實現醫療廢物集中收集網路體系全覆蓋。推進醫療衛生機構對未被污染的一次性輸液瓶(袋)進行規範分類處置。確保醫療廢物規範收集和處置率達到100%。
5.健全固體廢物閉環式監管體系
以“無廢城市”建設和整治行動為抓手,進一步完善固體廢物管理的制度體系建設,包括制定小微企業危險廢物、一般工業固體廢物收儲運一體化單位管理制度、實驗室廢物管理制度以及一般工業污泥、爐渣等大宗固體廢物管理制度。藉助“智慧環保”平台,探索固廢、危廢全生命全周期管理的模式,從“產生源頭、轉移過程、處置末端”等三個環節重點突破,搭建便捷高效的可監控、可預警、可追溯、可共享、可評估的信息管理系統。建立健全危險廢物監管長效機制,著力提升危險廢物環境監管能力。運用“網際網路+信用”監管手段,將“無廢”處置信息納入企業(個人)信用檔案。到2025年,全面建成“無廢城市”。
(七)堅持系統修復,全面強化生態風險防範
統籌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加強重點生態空間保護監管,加大生物多樣性保護力度,深化生態文明示範創建,科學構建生態安全格局。堅持主動防控和系統管理,加強生態環境風險源頭防控,推進重點領域風險防控,構建全過程、多層級生態環境風險防範和應急體系。
1.強化自然保護地和生物多樣性保護
加強重要自然保護地管護。深入推進“綠盾”自然保護地強化監督。實行最嚴格的自然保護地生態環境保護監管制度,重點推進筏頭鄉自然保護小區、莫乾山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和下渚湖國家濕地公園等重要自然生態空間的保護。加強對莫乾山國家級風景名勝區的管理和保護。加強濕地保護和修復,強化河流、湖庫水域保護及管理。最大限度保留區域內原有自然生態系統,保護好河湖濕地生態環境。實施下渚湖湖濱帶修復工程,健全濕地自然保護生態體系,積極推進退耕還濕、退田還濕,強化濕地監測和信息管理體系建設,遏制濕地面積萎縮和功能退化的趨勢。
強化生物多樣性保護。開展縣域內生物多樣性的系統調查和編目,以東苕溪以西流域為重點區域開展縣域水生生物多樣性調查與評估工作,建立生物多樣性監測站點,對重要生態系統及重要物種資源開展常態化監測,掌握生物多樣性和威脅因素的長期變化趨勢,建立服務於管理需求的生物多樣性信息平台。加強古樹名木保護,科學制定“一樹一策”保護方案。建立古樹名木的專題資料庫,實現對古樹名木的精確定位和動態管理。實施生物多樣性保護工程,建立完善野生動植物特別是珍稀瀕危野生物種保護體系,持續推進朱䴉人工繁育及野外種群重建工作。強化水杉、銀杏、金錢松、朱䴉、白鶴等珍稀物種拯救保護,建立健全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物種監測體系。加強野生動植物棲息地生態修復,科學謀劃建設一批生態廊道,著重完善保護網路體系。強化外來物種入侵預防,全方位加強縣、鎮(街道)、村三級聯動的外來生物監測預警體系建設。
2.推進生態保護修復工作
加強森林建設與保護。深入推進國家森林城市創建,高水平推進國土綠化行動,統籌推進生態公益林建設、林相改造及森林資源保護工作。著力推進珍貴彩色森林建設,打造一批集景觀建設、林相改造、生態涵養於一體的珍貴彩色森林。深化“一村萬樹”行動,推進“森林德清”建設,不斷增加森林資源總量和質量,有效構建生態安全螢幕障。改變樹種較為單一的局面,增加闊葉林、混交林比例,加強森林的生態效益。
加強礦山治理修復力度。加快推進礦山生態修復,全面完成“兩路兩側”重點廢棄礦山治理任務,在產礦山實施邊開採邊治理,鞏固提升綠色礦山建設成效,推進廢棄礦山治理長效管控,提升廢棄礦山治理水平。到2022年,實現綠色礦山全覆蓋。到2025年,完成5座廢棄礦山治理。
全面推進幸福河湖建設。以“河暢、水清、岸綠、景美、人和”為建設目標,挖掘特色鄉村文化,突出田園水鄉風貌,全面推進“美麗河湖”向“幸福河湖”升級疊代,重點提升“大美苕溪”和“水墨蠡山”兩大特色示範河道,著重推動盤溪、幸福聯合水系、洛舍漾等水域串點成線、連線成面,深入打造“西部自然風光、中部生態休閒、東部夢裡水鄉”幸福河湖格局。完成城南翻水站匯水範圍、東升匯水範圍、沈家墩匯水範圍和烏鎮北匯水範圍共993條河道和49個湖漾水庫的健康體檢工作,到2025年,下渚湖街道、阜溪街道、乾元鎮、新市鎮、洛舍鎮以種植沉水植物為主要工程手段,建成“水下森林”總面積達到20萬平方米。
3.加強環境風險防範與管控
完善環境風險預測預警體系。完善全方位的突發環境事件預防和預警體系。制定環境安全隱患排查工作制度,定期對存在環境風險的企事業單位開展風險隱患排查,定期更新全縣環境風險源資料庫,對重點單位、重點部位進行監測監控。加快完善自動監測預警系統建設。開展重點河段、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自然保護區、工業園區等環境敏感區的突發環境事件應急預案編制工作。完善飲用水水源地監測預警體系,建立“水華”預警機制,重點加強對總磷、總氮的預警監控。
加強重點領域環境風險管理。建立健全環境風險評估機制,對主要環境風險源進行定量、定性分析,開展突發環境事件的預設、分析和風險評估工作,對事件發生的可能性和發生後的嚴重性進行認識及評價。重點開展油氣、液體化工倉儲及運輸、石化化工、易燃易爆、有毒有害物質、危險化學品等相關產業突發環境事件的預設、分析和風險評估工作。建立風險源清單,對重金屬、化學品、危險廢物、持久性有機物等行業突出抓好全過程風險管控。
完善環境應急處置能力建設。全面推進環境應急機構標準化建設。及時掌握全縣危險化學品、放射源、重點風險源、環境敏感點基本信息和環境應急物資儲備現狀以及各類污染物質的基本處置方法等信息,實現“環境風險點源清楚、環境應急處置方式清楚、環境應急物資儲備情況清楚、流域和區域環境敏感點位清楚”。依託社會專業化機構,大力推行環境應急救援隊伍專業化建設,健全完善應急救援工作機制,全面提升應對各類突發環境事件的應急救援能力。依託專業固廢處置中心和大型化工企業購買專業化服務,完善應急物資儲備中心建設。
(八)堅持改革引領,加快構建現代環境治理體系
充分發揮黨政、企業、社會、市場在生態環境治理中的積極作用,以黨委政府為主導、企業為主體、市場為補充,調動公眾和社會組織參與環境治理的積極性,形成多元共治格局。
1.建立健全環境治理責任體系
建立健全環境治理領導責任體系。強化生態環境保護“黨政同責、一崗雙責”,構建以生態環境質量為核心的目標評價考核體系,完善綠色發展績效考核機制和差別化政府績效考核體系,探索建立生態紅線保護區、重要生態功能區重要經濟考核替代性指標,健全美麗德清建設目標評價考核體系。深化生態環境保護督查,建立生態環境保護督察體系,重點壓實黨政主要領導責任。深化領導幹部自然資源離任審計,實行生態環境損害責任終身追究制。
強化企業環境治理責任體系。落實企業作為污染排放者的環保主體責任。嚴格落實持證和按證依法排污,完善自行監測、台賬記錄、執行報告制度,實行排污許可“一證式”管理,建立以排污許可證為核心的環境監管制度。深化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改革,嚴格落實企業污染治理、損害賠償和生態修復責任,落實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度。完善企業生態環境保護責任體系,充分發揮企業自巡查、生態環保“健康碼”等作用,推動企業生態環保責任落實。強化企業自我管制機制,健全企業環境信息公開制度,建立企業環境信用評價體系,構建守信激勵和失信懲戒機制。
完善環境治理全民參與體系。強化公眾參與機制,有序引導公眾參與。加大對民間環保組織的培育,逐步建立環保志願者和社區環境圓桌對話的公眾參與環境保護機制。加強政府與環保社會組織間的夥伴關係,健全行政力量主導下的環保社會組織參與環境決策、執法監管等過程的公眾參與模式。努力形成政府、企業、公眾共同參與、互相監督、良性互動的生態環境治理體系。繼續完善推廣“生態綠幣”激勵模式,鼓勵全民參與治水、護水、垃圾分類等環保工作。
2.建立健全環境經濟政策
完善企業環境信用評價制度。依託“智慧環保”大數據平台,不斷完善全縣企業環境信用評價系統,實現對企業從籌建初期的環評審批到建成後的投產達產的動態監管。鼓勵未納入該評價系統的企業、事業單位、個體工商戶等自願申請參加環境信用評價。根據企業環境信用評價結果實施分級分類監管。將企業環境信用評價結果共享給信用管理主管部門及相關職能部門開展聯合懲戒,推動企業環境信用評價結果在行政許可、採購招標、評先評優、信貸支持、資質等級評定、安排和撥付有關財政補貼資金等工作中廣泛套用,促進企業主動提升環境信用評價等級。推進企業環境信用與綠色信貸銜接,將企業環境信用信息與銀行業金融機構的信貸掛鈎,強化環境監管,最佳化信貸結構,防範信貸風險。
探索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深入推進德清GEP核算決策支持平台建設,建立生態價值推演模型,積極探索GEP考核體系。持續探索強化GEP指標在領導幹部離任審計、績效考核等方面的套用,圍繞自然資源資產產權制度改革、生態產品政府採購、生態產品交易市場培育、生態產品質量認證、績效評價考核和責任追究等方面,探索形成可實踐、可推廣的制度體系。重點在農村產權制度改革、“三塊地”改革、生態產品質量認證等優勢改革領域,形成一批可複製、可落地的經驗。
建立完善綠色金融體系。全面推進德清縣金融引領綠色經濟發展試驗區建設,充分發揮綠色金融在調結構、轉方式、保生態、促經濟等方面的積極作用。積極創新綠色金融產品和服務,持續加大對綠色企業、綠色產業、綠色項目的政策傾斜和資源支持。引導金融機構探索推進主要污染物排污權、碳排放權、水權、林權等質押融資創新,加大對生態環境治理的支持力度。鼓勵金融機構開展綠色金融資產證券化,發行綠色金融債及綠色信貸資產證券化產品。
深化生態補償機制創新。完善生態補償機制,進一步建立健全森林生態效益、飲用水水源保護區與受益區之間的生態補償機制,實現市場化生態補償模式。探索更多元化的生態補償模式,建立流域水資源生態補償機制,以德清、餘杭“東苕溪流域水環境補償機制協定”為藍本,積極推進京杭大運河等上下游補償試點。進一步修訂德清縣西部山區生態補償方案,完善生態補償考核方案,提升清新空氣監測網路體系,推進地表水斷面水質自動站向鎮(街道)延伸,補建重點河流水質自動站,細化補償內容和補償區域,適當加大補償力度,積極發揮生態補償效能。
(九)堅持整體智治,系統提升生態環境治理能力
堅持“整體智治、唯實惟先”理念,以數位化改革為牽引,加強生態環境執法和監測能力建設,加快新一代數位技術集成套用,推進生態環境數位化建設,全面提升科技創新能力,支撐生態環境精準治理、科學治理、依法治理,系統提升生態環境治理能力。
1.推進生態環境執法能力建設
紮實推進生態環境保護綜合行政執法改革,完善生態環境執法與基層治理“四個平台”的協調機制,健全鎮(街道)生態環境格線化監管體系。推進生態環境執法規範化標準化建設,按照生態環境執法裝備現代化標準,完善生態環境保護綜合行政執法隊伍服裝、車輛、設備、辦公場所等配置。加快配置無人機、無人船、遠紅外、走航車、攜帶型VOCs檢測儀等高科技裝備,建立全縣生態環境執法裝備調度制度,實現全縣非現場執法全覆蓋。建立執法分析研判機制、環境管理異常數據溯源排查及聯動執法機制。運用大數據手段及時分析異常數據,加強溯源排查,實現監管信息智慧型推送、問題排查快速聯動、執法檢查智慧型觸發、違法行為高效查處。完善生態環境保護行政執法與行政檢察、刑事司法銜接機制,加大對破壞生態環境違法犯罪案件移送、偵查、起訴和審判力度。
2.強化生態環境監測能力建設
持續推進生態監測與環境監測網路建設。加快推進地表水水質自動站和微站建設,強化自動站數據與手工數據的比對,建立健全站點數據異常通報制度。加快環境監測機構標準化建設,進一步完善生態環境格線化監控系統,全面對接全縣“地理信息+”套用示範行動,充分發揮地理信息資源技術優勢,套用物聯網、大數據、景感生態等新技術,構建縣域全天候全要素數字環境網路,建成覆蓋全縣的水、土壤、大氣、噪聲智慧化環境監測網路,水和大氣監測深入到鎮級層面。依託智慧環保系統,進一步完善重污染天氣應急處置的可操作性、應急聯動的同步性、應急管控的針對性,全面提升全縣環境應急監測能力及對河口水庫監測預警能力。
3.健全生態環境數位化協同監管能力
以德清縣全域數位化治理試驗區建設為抓手,推動技術創新與制度創新有機結合,構建生態治理與政府治理、經濟治理、社會治理跨界融合的現代化治理體系。深入提升智慧生態環境管理系統,加強水、氣、聲、固廢等環境資源數據匯集共享,完善環境保護決策協同平台,實現大數據支撐環境形勢綜合研判、環境政策措施制定,打造主動引領和驅動環境治理新模式。完善基於元數據標準的數據標準體系,最佳化提升當前生態環境管理信息系統,打造集成共享大數據云端監管平台,推進生態環境大數據協同管理,提高生態環境管理標準化、科學化、精細化和智慧化水平。建立包含德清縣地方生態知識庫的生態環境資料庫,構建環境監測系統及安全預警平台,全面提升生態環保業務數位化水平。不斷強化大數據分析套用,推進環境監察一體化、環境監測一體化、環境數據一體化、風險管理時效化,實現生態環境信息的整體化、多元化、可視化、全景化分析和展示,形成主動引領和驅動治理的生態環境“一張圖”管理新模式,大幅提升全縣生態環境服務水平。
4.夯實生態環境科技基礎
加大科技支撐力度,優先支持生態環境數字監測預警、污水深度處理、大氣污染防治、固體廢物資源化利用、園區循環化改造、綠色能源、綠色建築等節能環保關鍵技術的研發、示範與推廣。加強科技創新,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完善科技推廣、信息服務和技術交流等科技創新服務體系,努力營造濃厚的科技創新氛圍,積極組織開展治水治氣治土治廢領域前瞻性問題的研究與攻關。推進“零碳”科技研發套用,建立低碳技術遴選、示範和推廣的動態管理機制。廣泛吸納國內外專業人才,完善人才培養機制,建立人才庫。
四、保障措施
(一)強化組織領導
建立部門分工協作機制,按照職能分工,加強規劃實施的組織領導,強化指導、協調以及監督作用,確保規劃順利實施。縣委縣政府對全縣的環境質量負總責,各職能部門明確各自職責,認真分解落實生態環境保護“十四五”規劃目標,具體落實分解規劃任務和重點工程,層層建立環境保護目標責任制,做到責任到位、措施到位、投入到位。
(二)加大投入保障
將生態環境保護作為財政支出的重點領域,建立政府投資穩定增長機制,加大對環境污染治理、環境風險管控、生態修復、環保基礎能力建設等重點工作的投入力度,本規劃中擬實施的環保重大工程項目作為政府優先實施項目和財政重點支持對象,並積極參與中央、省專項資金競爭性分配,確保規劃項目早落地、早建成、早見成效。完善多元化的環保投入機制,積極引導社會資本參與生態環境保護,積極創新各類環保投融資方式,大力推進污染治理市場化。
(三)加強宣傳教育
完善綠色傳播網路,探索建立基於大數據和“網際網路+”的生態環保宣教新模式,充分利用報紙、電視、網路、社交平台和數字媒介等各類媒體,加大規劃的立體式宣傳力度。建立健全生態環境新聞發布制度,構建生態環境保護新媒體傳播矩陣,探索建立基於大數據的生態環保宣傳教育新模式。依託基層黨校、成人學校、市民學校、家長學校等平台,廣泛開展生態文化教育和知識培訓,厚植生態環保意識,共同踐行“綠色責任”。
(四)完善評估考核
建立規劃實施評估考核機制,每年對規劃確定的目標指標、主要任務、重大舉措和重大工程項目落實情況進行及時總結。規劃實施年度進展將作為對領導班子和領導幹部綜合考核評價的重要依據。在2023年年中和2025年年底分別對規劃執行情況開展中期評估和終期考核,並對評估考核結果進行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