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州市製造業高質量趕超發展 “十四五”規劃

根據《浙江省全球先進制造業基地建設“十四五”規劃》《湖州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精神,為更好地推進“十四五”時期我市製造業高質量趕超發展,打造全國綠色智造名城,特編制本規劃。規劃期限為2021—2025年。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湖州市製造業高質量趕超發展 “十四五”規劃
  • 頒布時間:2021年8月27日
  • 發布單位:湖州市人民政府
  • 檔案編號:湖政發〔2021〕16號
一、發展現狀及面臨形勢
(一)發展現狀
“十三五”時期,湖州認真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繼續照著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這條路走下去”和“一定要把南太湖建設好”指示精神,深入落實黨中央國務院和省委省政府推動製造業高質量發展重大決策部署,全面深化市委“一四六十”工作體系,以“綠色智造”為主線,大力推進全市製造業高質量趕超發展,兩次獲得國務院“工業穩增長和轉型升級成效明顯市(州)”表彰,為打造全國綠色智造名城打下堅實基礎。
均衡化增長成效明顯。2020年,規上工業增加值達到978億元,“十三五”時期年均增長7.5%,高於全國平均2個百分點、全省平均0.7個百分點,製造業發展總體呈現“好於全國,領先全省”態勢,主要指標增速全面領先,質量效益明顯提升,各區縣保持均衡發展,長興縣、德清縣、吳興區入選省製造業高質量發展示範縣(市、區)。
綠色化發展走在前列。綠色標準制定數量全國領先,獲批全國唯一的“綠色產品認證”試點城市,綠色製造體系全面推廣,綠色金融改革成效顯著,國家級綠色工廠、綠色園區、綠色企業、綠色產品數量居全國地級市前列,省傳統製造業分行業試點區縣覆蓋率居全省第二。
數位化轉型進步較大。重點技改項目數量位居全省第一,累計建成數位化車間/智慧型工廠100家,工業網際網路平台建設和企業上雲加快推進,北斗及地信等數字產業布局進程提速提檔,製造業數字治理機制率先構建,疫情期間在全省首推“復工碼”,德清縣成為全省“企業碼”試點。
高新化躍升穩步推進。製造業區域創新體系和生態不斷完善,各類公共創新服務平台、企業創新載體加快建設,“南太湖聚寶盆”效應持續發揮,龍頭企業創新能力和競爭力顯著提升,新增16家製造業上市公司,諾力、久立入選國家技術創新示範企業,微宏動力列入國家動力電池創新中心成員單位;產業結構調整取得明顯成效,高新技術產業、戰略性新興產業、裝備製造業占規上工業比重分別達到59.7%、35.0%、30.8%。
平台化框架加快拉開。南太湖新區獲批成為全省第二個省級新區,各類產業平台日臻完善,新增國家新型工業化產業示範基地2個,累計創建省級四星五星級小微園9個、列全省第二,空間治理和整合提升成效突出,新增工業用地多年居全省第一,“‘五未’土地處置+‘標準地’”改革被國務院列為典型經驗予以通報表揚。
在取得成就的同時,也必須清晰地認識到,我市製造業仍存在一些突出問題:總量規模仍然偏小,效益仍有提升空間,產業集群特徵不明顯,產業結構仍偏傳統,高端創新平檯布局偏少,重點產業關鍵領域基礎科研能力、技術攻關能力、產業化能力偏弱。針對這些問題,必須堅持目標導向、問題導向,深化改革創新,攻堅克難,全力推動製造業實現高質量發展。
(二)面臨形勢
當今世界正處於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新一輪科技革命加速興起,全球政治經濟格局發生深刻變化,我國正由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入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征程,“十四五”時期湖州製造業發展面臨前所未有的機遇與挑戰。
從機遇來看,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加速演進,正以不可阻擋之勢重塑全球產業鏈,為產業創新注入新動能;我國加快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內需市場激發和產業鏈供應鏈本土化趨勢明顯,為產業布局提供新機會;長三角一體化加速推進,我省扛起“五大歷史使命”,開啟爭創社會主義現代化先行省新征程,為產業合作提供新路徑;湖州綜合實力快速提升,城市化進程加快,德清、長興、安吉等縣域經濟競爭實力突出,為製造業發展提供新支撐。
從挑戰來看,世界經濟深度調整,不確定性增大,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廣泛深遠,全球經濟活動面臨長期挑戰,整體市場環境萎縮,市場風險挑戰升級;逆全球化思潮抬頭,大國關係調整的長期性、複雜性特徵將更加明顯,產業創新國界壁壘抬高;區域競爭日趨激烈,“融杭接滬”戰略要素趨同,優質項目招引難度加大;要素制約日趨明顯,土地及能耗供需缺口不斷加大,原材料及勞動力價格上漲愈演愈烈,企業生產成本持續提高。
綜合判斷,湖州製造業發展處於危與機並存、危中有機、危可轉機的重要戰略機遇期,要著眼“兩個大局”,深刻認識錯綜複雜的國際環境帶來的新矛盾、新挑戰,準確把握新發展階段的新特徵新要求,以確定性的工作應對不確定性形勢,努力在危機中育先機、於變局中開新局。
二、總體思路
(一)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深入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湖州的系列重要指示精神,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融入新發展格局,對照“重要視窗”示範樣本新目標、新定位,堅持“工業強市、產業興市”發展戰略,以“綠色智造”為主線,再接再厲、順勢而為、乘勝前進,著力推進“八新製造”,加快構建“4210”現代產業體系,推動製造業高質量趕超發展,加快建設長三角先進制造業基地,全力爭創國家製造業高質量發展試驗區,奮力打造全國綠色智造名城,為高質量發展建設共同富裕示範區的先行市、助力我省建設全球先進制造業基地作出更大貢獻。
(二)基本原則
1.堅持創新為魂,強化人才引領
把創新擺在全市製造業高質量趕超發展的核心位置,實施人才強市、創新強市首位戰略,深化國家可持續發展議程創新示範區建設,主動融入全省三大科創高地和G60科創走廊建設,注重需求導向和產業化方向,協同打造創新鏈、產業鏈、人才鏈,引進培育高素質人才隊伍,構建一流的全域創新體系,加快推進產品創新、管理創新和商業模式創新,推動製造業企業走創新驅動的發展道路。
2.堅持兩山為基,推進綠色發展
落實碳達峰、碳中和部署要求,深入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堅持經濟生態化和生態經濟化發展方向,以推廣生態系統生產總值(GEP)核算為牽引,深化推進制造業綠色節能技術改造,加快構建綠色製造體系,持續壓減淘汰落後和過剩產能,健全完善綠色製造標準體系,繼續探索綠色金融服務製造業發展方式方法,提升製造業全周期全生態綠色發展水平。
3.堅持融合為上,促進協同共進
落實數字經濟“一號工程”2.0版,全面推進數位化改革,推進制造業與數位技術融合發展,加快推進個性化定製、網路化協同、智慧型化生產、服務化延伸、數位化管理等新模式新業態,穩步提升產業數位化和數字產業化水平。加速產城融合、軍民融合,促進產業協同發展。
4.堅持開放為先,推動合作共贏
牢牢把握我國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機遇,推動製造業在更大範圍、更寬領域和更深層次加快融入“一帶一路”、長江經濟帶和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積極融入上海“1+8”大都市圈建設,推進融滬發展,加強與杭州、南京、合肥等城市合作,加快集聚、柔性利用更多創新資源和高端產業資源,實現區域合作共贏。
5.堅持量質並舉,實現趕超跨越
發揮大企業、大項目引領帶動作用,在全面最佳化製造業高質量發展指標的前提下,推動總量規模快速躍升,實現趕超進位。更加注重提升製造業發展效益,抓好畝均效益改革等重點工作,推動製造業高質量發展。
(三)主要目標
力爭到2025年,基本形成有利於製造業高質量趕超發展的產業生態,自主創新、質量效益、融合發展和綠色發展的水平進一步提升,製造業結構更趨合理,六大標誌性產業鏈和十大產業集群培育取得階段性進展,基本建成長三角先進制造業基地,打造成為全國戰略性新興產業集聚區、傳統製造業改造提升示範區、綠色發展引領區、數字經濟特色區、工信領域改革先行區,全力爭創國家製造業高質量發展試驗區。
——規模效益顯著提升。製造業發展的質量和效益總體達到全國同級市先進水平,產業分工和價值鏈中的地位明顯提升,實現高質量趕超發展。到2025年,規上工業總產值突破8000億元、力爭達到萬億,規上工業增加值突破1800億元、力爭達到2000億;規上製造業全員勞動生產率達到35萬元/人,規上製造業增加值率達到24%,規上工業畝均增加值、畝均稅收均超過全省平均水平。
——結構調整成效顯著。鞏固提升製造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支柱地位、輻射帶動作用,高技術製造業加速發展,數字產業持續快速發展,湧現一批具有國內外較強競爭力的大企業、大集團。力爭到2025年,製造業增加值占GDP比重保持在40%左右,高技術製造業增加值占規上工業比重、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分別達到11.2%、7%,超百億企業數、上市公司數、單項冠軍企業數分別達到10家、80家、15家。
——新舊動能加速轉換。製造業創新投入強度全國領先,在重點領域突破一批關鍵核心技術、掌握一批自主智慧財產權、培育一批創新型企業,發明專利數量大幅增長,鼓勵創新、寬容失敗的制度環境更趨完善。力爭到2025年,規上製造業研發經費支出占營業收入比重達到2.7%,工業投資年均增速達到15%。
——綠色製造廣泛普及。工業污染物排放顯著減少,工業循環經濟發展成效突出,綠色製造模式廣泛套用,綠色製造體系基本形成。完成單位工業增加值能耗、水耗、主要污染物、固廢處置等省下達任務。
到2035年,製造業高質量趕超發展取得更大進展,全面形成有利於製造業高質量趕超發展的產業生態,製造業自主創新、質量效益、融合發展和綠色發展的水平大幅提升,六大標誌性產業鏈和十大產業集群培育取得突破性進展,在全球產業分工和價值鏈中的地位進一步提升,全面建成長三角先進制造業基地,打造具有影響力的綠色智造名城。
湖州市製造業“十四五”發展指標
一級
指標
序號
二級指標
2020年
全省目標
2025年
指標屬性
質效
提升
1
規上工業增加值(億元)
978
-
1800
預期性
2
規上製造業營業收入利潤率(%)
7.3
7.0
8
預期性
-
3
規上製造業增加值率(%)
19.7
24
24
預期性
-
4
規上製造業全員勞動生產率(萬元/人)
24.6
33
33
預期性
-
5
規上工業畝均增加值(萬元/畝)
127
180
超過全省
平均水平
預期性
-
6
規上工業畝均稅收(萬元/畝)
25.3
37
超過全省
平均水平
預期性
-
結構
最佳化
7
製造業增加值占GDP比重(%)
40
33.3左右
40左右
預期性
8
高技術製造業增加值占規上工業比重(%)
8.9
19
11.2
預期性
-
9
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
5.1
15
7
預期性
-
10
百億企業數量(家)
5
120
10
預期性
-
11
主機板上市企業數(家)
39
-
60
預期性
-
12
製造業單項冠軍企業數(家)
7
-
15
預期性
-
動能
轉換
13
規上製造業研發經費支出占營業收入比重(%)
2.37
3.4以上
超過全省
平均水平
預期性
14
工業投資年均增速(%)
-
15%
-
-
-
15
每萬人高價值發明專利擁有量(件)
7.2
-
10
預期性
-
16
規上工業新產品產值率(%)
44.5
-
45
預期性
-
綠色
集約
17
單位工業增加值能耗下降率(%)
5.4
-
完成省
下達任務
約束性
18
單位工業增加值用水量(立方米/萬元)
14.6
<20
完成省
下達任務
約束性
-
19
工業固體廢物利用處置率(%)
99.96
99
完成省
下達任務
約束性
-
註:*指標將根據國家、省統計口徑變化適時調整。
三、產業發展重點
深刻把握我國加快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重大機遇,立足產業基礎和比較優勢,著眼戰略需求和前沿先機,打好產業基礎高級化和產業鏈現代化攻堅戰,以推進產業現代化集群化發展為主線,一手抓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壯大,大力發展數字產業、高端裝備、新材料和生命健康四大戰略性新興產業;一手抓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加快推進綠色家居、現代紡織兩大傳統優勢產業改造提升;聚焦聚力提高產業鏈供應鏈穩定性和競爭力,培育打造新型電子元器件、北斗及地理信息、新能源汽車及關鍵零部件、智慧型物流裝備、高端金屬結構材料、生物醫藥、現代美妝、綠色木業、健康椅業、時尚童裝等十大產業集群,加快構建“4210”現代產業體系。
(一)大力發展四大戰略性新興產業
1.數字產業
(1)目標定位
深入實施數字經濟“一號工程”2.0版,開放打造萬物智聯強市,建設數字經濟新城,進一步整合開放萬物智聯市場資源,吸引數字經濟人才、項目來湖創新創業,打造新型電子元器件、積體電路產業、數字服務業三大產業基地,打響北斗及地信全球品牌,建設形成“一品牌三基地”數字特色產業集聚區。力爭到2025年,全市數字產業規模達到1000億元,培育形成新型電子元器件、北斗及地理信息兩個新興產業集群。
(2)重點領域
——北斗及地理信息。重點發展北斗晶片、衛星遙感、位置服務、軟體開發、測繪服務、地理數據處理等,加快發展“北斗及地信+車聯網”跨界融合套用,推進空天一體化。
——新型電子元器件。重點發展新型顯示、新型電子元器件、消費電子、濾波器、物聯安防感測器等,著力提升對區域產業智慧型化、產品智慧型化的配套能力。
——積體電路。重點發展高性能積體電路關鍵材料和先進封裝測試,加快發展積體電路設計等,擇機發展積體電路晶圓製造,做大做強積體電路產業。
——數字服務。重點發展大數據、雲計算、網路安全、套用軟體開發、信息服務、創意設計等,加快智慧型網聯汽車、人工智慧等套用場景創新與推廣,培育一批服務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數據挖掘、數據分析企業和行業解決方案,促進數據要素流通,引導增值開發套用服務。
專欄1 數字產業領域重點打造的新興產業集群
1.北斗及地理信息產業集群。發揮地理信息領域的先發優勢,以聯合國全球地理信息知識與創新中心落戶為契機,打造面向全球的地理信息技術和產業合作交流平台,連結全球地理信息創新資源。聚焦前沿科技,鼓勵地信企業由數據採集環節向智慧型測繪設備及關鍵零部件研發製造等環節拓展。搶抓北斗全球組網機遇,以浙江省北斗產業園為依託,著力構建“一網一圖一平台一中心一院一平台一館”體系,前瞻布局衛星網際網路、位置智慧型兩大領域,形成以千尋位置為龍頭,以北斗產業聯盟為載體,涵蓋研發、生產、套用服務等多方面協同發展的“北斗+”產業生態體系。加快北斗時空信息服務套用推廣,提升“高精度定位、高精準時間、高清晰圖像”服務能力,實現從室外到室內無縫連線的時空信息服務,構建高精度、高可靠、高安全的新一代信息時空體系,為自動駕駛、智慧型製造、智慧物流、智慧政務、智慧城市、智慧型生活等場景套用提供技術保障,打造一批基於北斗套用的數位化治理示範工程。重點布局在湖州莫乾山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加快地理信息小鎮與省級地理信息產業創新服務綜合體建設。
2.新型電子元器件產業集群。順應新型電子產品向融合化、綠色化、微型化、集成化、智慧型化發展趨勢,依託華瑩電子、潔美電子、東尼電子、泰嘉光電等龍頭企業,大力推進合豐泰G8.5代新型顯示、見聞錄科技體聲波(薄膜腔體)濾波器晶片、泰嘉光電超薄玻璃基板等重大項目建設,積極打造涵蓋電子元器件、新型顯示等於一體的新型電子元器件產業集群。重點布局在南太湖新區、湖州莫乾山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南潯經濟開發區、安吉經濟開發區。
2.高端裝備產業
(1)目標定位
以智慧型化、精密化、融合化、綠色化、服務化為主攻方向,打造綠色新能源、智慧型物流裝備“兩大優勢產業中心”,加快培育新能源汽車及關鍵零部件、工程機械“兩大特色產業基地”,建設形成具有國際影響力和知名度的“兩中心兩基地”的高端裝備產業集聚區。力爭到2025年,全市高端裝備產業規模達到2000億元,培育形成新能源汽車及關鍵零部件、智慧型物流裝備兩個新興產業集群。
(2)重點領域
——綠色新能源。重點發展鋰離子動力與儲能電池及其管理系統。布局發展氫燃料電池,加快推進關鍵核心技術產業化。加快發展太陽能光伏材料、組件以及光伏系統工程。構建動力電池多層次多用途梯級回收利用體系,發展電池回收再利用產業。支持鋰硫電池、金屬空氣電池、固態電池、超級電容技術等研發與產業化。
——智慧型物流裝備。強化工業設計、軟體研發和系統集成,重點發展智慧型倉儲設備、裝卸搬運物流裝備、智慧型電梯整機以及關鍵零部件配套。聚焦智慧型化系統集成,發展智慧型物流的分揀系統、監控系統、物流軟體系統、包裹自助交接終端、積體電路和智慧型管理系統等。
——新能源汽車及關鍵零部件。重點發展純電動新能源轎車、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智慧型網聯汽車等乘用車。布局發展充換電式純電動新能源客車、油電混合動力公車等商用車,以及新能源市政用車等專用車。探索發展以氫燃料為主的燃料電池汽車。加快發展高性能車用電機、專用機電耦合裝置及高效控制系統等,配套發展大功率車用絕緣柵雙極電晶體(IGBT)模組、車載感測器、控制晶片等零部件和元器件。支持智慧型網聯汽車領域關鍵核心技術突破。加快發展用於車身、零部件和整車製造的非金屬複合材料、高強度輕質合金、高強度鋼等輕量化材料。
——工程機械。重點發展履帶起重機、裝載機等產品,加快引進相關鑄鍛件、液壓元器件、電器元件、軸承等配套零部件企業。大力推進高空作業平台及部件專業化、智慧型化發展,提供安全、高效的高空作業解決方案。發揮湖州礦產資源、動力電池等優勢,加快發展中高端礦機、綠色新能源礦用車,做大做強礦山機械產品。
——智慧型數控裝備。重點突破一批智慧型裝備核心零部件、成套裝備和系統集成服務,引培一批國內細分行業的整體解決方案供應商,拓展行業套用場景。重點發展數控工具機和工業機器人,建設省內新興的機器人產業基地。積極引進機器人技術研究院所,加快專用伺服電機、智慧型控制器等關鍵零部件研發及產業化,逐步向高性能工業自動化控制系統、高檔數控工具機、高性能檢測設備、智慧型成套裝備等領域拓展。
專欄2 高端裝備產業領域重點打造新興產業集群
1.新能源汽車及關鍵零部件產業集群。順應汽車產業電動化、智慧型化、網聯化、共享化的發展趨勢,依託吉利、啟航、微宏、天能等龍頭企業,大力推進吉利長興新能源乘用車、吉利長興自動變速器、微宏動力系統、中車新能源汽車等重大項目建設,形成涵蓋“整車製造-關鍵零部件製造-汽車大數據服務-汽車後市場服務”於一體的新能源汽車產業鏈,打造全省領先的新能源汽車及關鍵零部件產業集群。重點布局在長興經濟技術開發區、南太湖新區,加快長興新能源小鎮、智慧型電動汽車產業園等建設。
2.智慧型物流裝備產業集群。順應物流裝備智慧型化、自動化、成台套化發展趨勢,依託諾力、鼎力、德馬科技、精星物流、世倉倉儲等智慧型物流裝備龍頭企業,大力推進精星倉儲設備、世倉自動化立體倉儲貨架等重大項目建設,深入推進信息技術創新和集成套用,建設集研發製造、系統集成、示範套用推廣於一體的智慧型物流裝備產業體系,打造國內先進的智慧型物流裝備產業集群。重點布局在湖州現代物流裝備高新技術產業園區、湖州莫乾山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加快南潯智慧型電梯小鎮等建設。
3.新材料產業
(1)目標定位
面向本地產業配套需求布局發展一批先進基礎材料,圍繞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及我省產業提升需要突破的一批關鍵領域新材料,形成一批具有核心競爭力的新材料企業,全力打造全國高端金屬材料及特色新材料先進制造高地。力爭到2025年,全市新材料產業規模達到1000億元以上,培育建設500億級高端金屬結構材料產業集群。
(2)重點領域
——高端金屬結構材料。重點發展高強高導、耐磨耐疲勞、高阻尼等特殊性能不鏽鋼棒線材料及高性能軸承用鋼等先進鋼鐵材料。圍繞航空、交通、電力、建築等特殊領域,大力發展高品質鈦合金、銅合金、鋁合金、高碳鉻合金等高品質合金材料。
——高分子功能材料。瞄準國家重大工程和重點產品的材料需求,重點發展高性能樹脂、特種纖維、特種防火阻燃、高分子納米複合材料等高性能複合材料和新能源電池用膜、光伏用膜、環保用膜、醫療用膜等高端膜材料。
——特種光電材料。加快發展大尺寸單晶矽片、矽外延片、碳化矽、氮化鎵、電子封裝球矽材料等先進半導體材料,高溫高導、電磁禁止及防火線纜等5G通訊用材料,矽基OLED、柔性AMOLED、Mini LED、超薄玻璃基板、高導矽基電路板等新型顯示材料。
——新型裝飾材料。順應建築裝飾向綠色、環保、功能化發展趨勢,重點發展綠色環保、節能節材、高性能、可循環的新型裝飾材料。高效發展聚乙烯發泡、聚苯乙烯、高分子矽酸鈣等保溫、隔熱、隔音、阻燃綠色環保裝飾材料。大力發展環保樹脂、軟瓷飾面磚、柔性仿石材等柔性裝飾材料。
專欄3 新材料產業領域重點打造的新興產業集群
高端金屬結構材料產業集群。依託永興、久立、天馬、萬邦德、金洲等龍頭企業,大力推進久立航空核電用特種材料、萬邦德高性能鋁合金異型材產業化等一批重點項目建設;圍繞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關注核電、氫能、超聲水域以及航空航天領域套用需求,開發更高端的耐高溫性、耐低溫性、抗腐蝕性、高延展性等特性的新型金屬結構材料;積極引導和鼓勵企業推進生產智慧型化、產品高新化、過程綠色化,推動產品質效不斷提高,加快形成具備明顯區域特色的高端金屬結構材料產業集群。重點布局南太湖新區、湖州莫乾山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德清經濟開發區,加快中國烏克蘭金屬新材料(湖州)研究院等建設。
4.生命健康產業
(1)目標定位
推動生物醫藥與大健康產業融合發展,打造長三角先進的生物醫藥產業成果轉化基地、全國美妝產業高地、全國應急醫療物資生產基地。力爭到2025年,全市生命健康產業規模達到500億元,培育形成生物醫藥及現代美妝兩個新興產業集群。
(2)重點領域
——生物醫藥。加快提升生物製藥工藝,加大對基因工程藥物、新型疫苗、老年病治療藥物、細胞治療藥物的研發,推動製劑產業化。圍繞藥材、飲片、成藥等中藥產業鏈關鍵環節,加快開發現代中藥產品和保健品。
——醫療器械及耗材。鼓勵發展數位化、智慧型化、高端化醫療器械產品,重點發展X光機、監護儀、呼吸器、智慧型化家用醫療設備等常用醫療設備。發展以口罩、防護服為重點的應急醫療物資,形成應急狀態下應急物資有序供應的長效機制。延伸發展穿刺護理產品、傷口敷料產品、造口護理產品等醫療耗材。
——現代美妝。緊抓消費升級契機,提升化妝品生產、研發設計、展示展銷和監測服務等重點環節。重點發展膏霜、乳液、洗面用品和沐浴露等護膚產品。加速發展全套彩妝產品、彩妝工具及彩妝解決方案。突破香水設計瓶頸,加大香薰衍生產品的研發力度,創新發展香氛產品。加快化妝品原料和包裝等配套產業發展,提升配套能力。
專欄4 生命健康產業領域重點打造的新興產業集群
1.生物醫藥產業集群。依託佐力藥業、我武生物、海王生物、青春寶、特瑞思、展望藥業、東方基因等龍頭企業,大力推進北源昊邦抗骨質疏鬆抗體創新藥和首仿藥司維拉姆、正大青春寶(德清)藥物生產、新望生物腫瘤壞死因子愛體融合蛋白注射液等一批重點項目建設,大力發展生物技術藥物、化學創新藥、醫藥製劑、特色中藥和保健品等優勢產品。重點布局在湖州莫乾山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安吉經濟開發區、南太湖新區,加快南太湖生物醫藥產業園、浙江省長三角生物醫藥產業技術研究園(德清)等建設。
2.現代美妝產業集群。依託珀萊雅、歐詩漫等龍頭企業,發揮集聚效應,打造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美妝知名品牌,發揮浙江化妝品產業核心承載區“美妝小鎮”的優勢,引進中高端化妝品生產、研發設計項目及原料生產、文化創意、電子商務等配套項目,通過建設化妝品產業平台、搭建化妝品科創平台、打造公共檢測服務平台以及構建化妝品“雙創”平台,形成集研發設計、智慧型製造、檢驗檢測、展示體驗及交易功能為一體的標誌性美妝產業鏈,打造國內領先、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化妝品產業集群。重點布局在吳興經濟開發區、湖州莫乾山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加快全國美妝產業集聚中心、美妝文化體驗中心、國際時尚美妝博覽中心的建設。
(二)加快改造提升兩大傳統優勢產業
1.綠色家居產業
(1)目標定位
以產業集群化、品牌高端化、生產智慧型化、產品綠色化為主攻方向,加快改造家居產業,建成全球重要的綠色家居產業創新製造基地。力爭到2025年,全市綠色家居產業規模達到1000億元,打造綠色木業、健康椅業兩大產業集群。
(2)重點領域
——綠色木業。以全屋定製為引領,推動木業向價值鏈中高端躍升。依託湖州膠合板、實木地板、木門、整木家居、裝飾線條等優勢品類,探索全屋家居設計,豐富木業定製產品線,推動綠色木業從“單品”向“全屋”轉變。
——健康椅業。圍繞椅業以及特色家具,提升設計研發能力,融合套用人體健康數據採集分析、物聯網等技術,加快發展中高端智慧型化產品,開展基於個性化產品的商業模式創新。
——戶外休閒用品。以綠色化、智慧型化、高端化為導向,推動戶外休閒用品轉型升級。推進產品綠色化,加快新材料技術在產品中的運用,開發新能源戶外休閒用品、碳纖維休閒用品等新產品,發展環保型戶外休閒用品。推進行業關鍵共性技術研發,提升產品附加值,重點發展中高端戶外休閒用品、戶外休閒家具等。
專欄5 綠色家居產業領域重點打造的特色產業集群
1.綠色木業產業集群。以全屋定製為引領,依託兔寶寶、世友、久盛、柏爾、菱格等龍頭企業,加快推進生產製造環節的自動化、網路化和智慧型化,引導企業從單品家具供應商向整體、系統解決方案提供商轉變,提供“設計+產品+服務”一站式的解決方案,打造具有較強知名度和影響力的綠色木業特色產業集群。重點布局在南潯經濟開發區、安吉經濟開發區。
2.健康椅業產業集群。依託恆林、永藝、中源等龍頭骨幹企業,大力推進永藝智慧型家具生產線等一批重點項目。積極開展關鍵環節和整體流程的智慧型化改造,建設大規模個性化等智慧型工廠樣板,融合套用人體健康數據採集分析、物聯網等技術,加快發展中高端智慧型化產品,打造具有較強知名度和影響力的健康椅業特色產業集群。重點布局在安吉經濟開發區、德清經濟開發區,加快安吉家具及竹木製品國家級新型工業化產業示範基地、省級椅藝產業創新服務綜合體等建設。
2.現代紡織產業
(1)目標定位
以“科技時尚綠色”為主題,加快改造紡織服裝產業,打造全省現代紡織先進制造業集群的重要產業協同區、省級現代紡織產業轉型升級示範基地。力爭到2025年,全市現代紡織產業規模達到1500億元,打造時尚童裝產業集群。
(2)重點領域
——時尚服裝。堅持時尚化、品牌化、個性化、網際網路+發展導向,重點發展童裝、羊毛衫、羊絨衫、絲綢服裝等產品。緊跟國際時尚流行趨勢,強化創意設計,開發時尚化產品。鼓勵企業發展自主品牌,探索品牌商業化和產業化運營,加快形成一批時尚名牌產品和一批有國際影響力的行業領軍企業。推廣服裝數位化設計、三維量體、個性化定製、供應鏈智慧型最佳化等新技術,推動由大批量標準化生產向大規模個性化定製轉型。鼓勵企業基於網際網路創新開展直播電商、社交電商、社群電商、“小程式”電商等行銷新模式。
——功能性纖維與紡織品。以功能性、智慧型化、綠色化為方向,發展高性能、高附加值紡織品、功能性化纖。以功能性纖維為基礎,重點突破差異化生產技術,開發環保過濾用紡織品、醫用紡織品、農業紡織品、汽車紡織品、航空紡織品和軍用紡織品等,加快提升產品功能性。推動纖維綠色設計、綠色製造、回收再利用技術等開發和套用,加快推進功能性纖維與紡織品綠色製造。
——現代家紡。加快引導家紡產品向高端化、個性化、網路化方向發展。加強時尚設計,開發新產品、新技術、新工藝,發展生態化的中高端家紡產品。加快推廣個性化定製、網路化協同、智慧型化生產、服務化延伸等新模式新業態。加快網路化行銷模式創新,加快發展電子商務,通過電商促銷售、電商強外貿,不斷提高現代家紡產品市場占有率。
專欄6 現代紡織產業領域重點打造的特色產業集群
時尚童裝產業集群。順應時尚化、個性化、品牌化發展趨勢,依託布衣草人、今童王等骨幹企業,推動建設織里童裝智慧型化生產、和兆服飾精品童裝及研發中心等一批重點項目,加快服裝企業由大規模標準化生產向柔性化、個性化定製等服務型製造轉變,拓展直播電商、社交電商、社群電商、“小程式”電商等行銷新模式,打造國內知名的時尚童裝特色產業集群。以織里鎮為核心發展區域,加快吳興童裝設計中心、檢測中心、培訓中心、展示中心、信息中心的建設。
四、產業空間布局
深度融入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省“四大”建設等重大戰略,深度嵌入湖州“一灣極化、兩廊牽引、多區聯動、全域美麗”總體布局,以南太湖新區建設、開發區整合提升、“萬畝千億”平台建設等為工作抓手,著力提升中心城區首位度和向心力,強化各區縣協調聯動發展,構建“一極兩軸多區聯動”的產業新空間載體,形成高能級戰略平台為引領、高質量骨幹平台為支撐、若干特色化基礎平台為補充的高水平現代化平台體系,推動中高端要素高密度、高濃度集聚。
(一)一極:發揮南太湖新區高質量增長極作用
新區核心區規劃總面積225平方公里,深化沿湖65公里岸線規劃,統籌生產力布局,明確分區功能,細化城市設計,加強“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按功能區打造一批精品示範項目,推進濱湖一體化發展,強化區域的創新功能、服務功能和輻射帶動效應。立足打造全省高能級戰略平台,重點布局發展數字產業、高端裝備產業、生命健康產業,圍繞產業鏈上下游,著力引進和培育龍頭企業,通過五年努力,力爭主導產業占比達到65%以上,成為全市產業發展和創新引領的主引擎、產學研一體化示範區和科技創新高地,打造湖州製造業高質量發展的核心增長極。
(二)兩軸:打通產業一體化發展縱橫通道
主動融入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緊抓上海“1+8”大都市圈、寧杭生態經濟帶、嘉湖一體化等重大區域戰略疊加機遇,充分發揮高鐵建設帶來的區域協同發展效應,串珠成鏈,打通產業一體化發展縱橫通道。
產業發展“橫軸”:以建設“滬蘇湖綠色智造創新廊道”為契機,滬蘇湖高鐵為軸線延伸,連通商合杭高鐵向安徽延伸,輻射安吉、南潯區域,在深度接軌上海,主動承接上海優質產業和創新資源溢出的同時,推動長三角(湖州)產業合作區、嘉湖一體化發展先行區建設,加快傳統優勢產業高新化發展,重點發展綠色家居產業、高端裝備產業。
產業發展“縱軸”:以建設“寧湖杭生態科技創新廊道”為契機,寧杭高鐵為軸線延伸,銜接杭州城西科創大走廊,輻射長興、吳興、德清區域,打造全新的創新創業空間,支撐區域特色產業創新發展。重點發展數字產業、高端裝備產業、生命健康產業、現代紡織產業。
(三)多區聯動:多區產業平台聯動發展
結合各區域特色產業基礎和比較優勢,推動產業錯位布局和協同發展,形成多區聯動發展格局。長三角(湖州)產業合作區聚焦高端裝備和新材料產業,全力建設“智造芯、專業園、夢工廠、生態谷”,形成“一中心三基地”的功能定位,打造全國有地位、長三角最具特色的綠色智慧型示範中心;吳興區作為湖州中心城市主城區,建設以2.5產業為特徵的新型智造產業集聚區;南潯區發揮長三角一體化、接軌上海的橋頭堡和示範區優勢,打造數位化產業強區,建設臨滬智慧型裝備產業協作區;德清縣圍繞打造杭州城西科創大走廊“北翼”,推動人工智慧、地理信息規模化高端化集聚,建設臨杭數字經濟示範區;長興縣建設高端經濟流承接地,建設綠色動力產業集聚區;安吉縣圍繞綠色家居,建設綠色家居產業集聚區。
五、主要任務
深刻把握新階段新形勢新任務,聚焦聚力高質量競爭力現代化,堅決扛起“五大歷史使命”,持續擦亮“綠色智造”金名片,組織實施八大任務和八大工程,全力培育“八新製造”,推動製造業高質量趕超發展。
(一)構建現代化集群化“新產業”,打造標誌性產業鏈和先進制造業集群
1.全力打造先進制造業集群
著眼全球產業分工協作和產業鏈重構,嵌入全省十大標誌性產業鏈,重點打造新型電子信息產業鏈、智慧型裝備產業鏈、生物醫藥產業鏈、新能源汽車與關鍵零部件產業鏈、現代紡織產業鏈、綠色家居產業鏈六大標誌性產業鏈。立足融入國內國際“雙循環”新發展格局,搶抓超大規模內需市場開發機遇,重點發展智慧型物流裝備、現代美妝、綠色木業、健康椅業、時尚童裝、高端金屬結構材料等十大產業集群。統籌“鏈長制”、產業鏈上下游企業共同體、新型集群發展促進機構等工作抓手,強化市縣聯動,爭取國家、省支持,培育和發揮鏈主型企業、平台型企業、生態型企業作用,加快打造若干在全國乃至全球有影響力競爭力的標誌性產業鏈和先進制造業集群。
專欄7產業集群育新工程
圍繞六大標誌性產業鏈,建立由市長擔任六大標誌性產業鏈“總鏈長”、分管副市長擔任“副總鏈長”,市經信局局長擔任“秘書長”、各分管副局長擔任細分產業鏈“鏈長”的鏈長工作制度,加快推動產業鏈提升發展。
圍繞十大產業集群,加強和創新集群治理,重點支持新型動力電池、智慧型物流裝備、北斗及地理信息等產業集群,構建“一集群一機構”的新型集群發展促進機構體系、開放協同的公共服務體系和精準有效的政策支撐體系,爭創國家先進制造業集群。
深入實施傳統產業改造提升2.0版,推動安吉、南潯家具竹木製品,長興非金屬礦物製品,吳興服裝製造業等傳統製造業改造提升分行業省級試點對標提升,加快德清裝飾建材產業改造提升,不斷向數位化、集群化、服務化、綠色化轉型。
到2025年,創建國家先進制造業集群1個以上。
2.加強產業鏈重大項目招引和布局
持續打響綠色智造名城知名度,形成更具競爭力的招商環境和發展空間,進一步集聚高端產業、技術、人才資源。創新招商工作機制,發揮500億元規模綠色產業基金最大化作用,促進投資與招商同步。聚焦產業集群領軍企業,完善駐滬“湖州全球招商中心”運行管理機制,瞄準世界企業500強、中國企業500強、獨角獸企業,爭取在湖設立全國性總部、區域性總部、功能性總部。聚焦產業鏈薄弱環節,布局推進一批產業鏈協同創新項目和核心配套項目,持續推進補鏈強鏈工作。聚焦公共服務薄弱環節,瞄準國內外一流高等院所和創新型企業,爭取在湖設立分校(院所)、新型研發機構。發揮市智慧型裝備產業聯盟等要素流通作用、資源共享優勢,積極推進我市製造業企業融入長三角產業合作分工,加強產業鏈協同。開展項目“雙進雙產”攻堅行動,全力提升項目落地率、投資完成率、投產達產率。
專欄8雙進雙產攻堅工程
牢固樹立“項目為王”理念,以“見工地、見設備、見產品”為標準,狠抓項目謀劃招引、前期攻堅、續建提速、如期投產的全周期、全流程管理。
聚焦項目引進,發揮駐滬“湖州全球招商中心”作用,完善領導帶頭抓項目工作機制,疊代更新重點產業招商目錄,加快引進一批“大好高”項目。
聚焦項目推進,依託紅點工業項目大數據平台,創新開展“五未”項目處置專項行動,持續開展“互學互比互看”活動,加快項目投產達產。
聚焦項目服務,全面推進工業企業投資項目承諾報備制改革,全面實施“標準地”改革,繼續開展項目提速貸,加快政策兌現,深化細化服務,構建全生命周期服務機制。
到2025年,新引進百億元以上項目30個,億元以上項目1500個。
3.加強質量標準品牌建設
深入開展質量提升示範行動,引導企業套用先進質量管理辦法,建立覆蓋全員、全過程的質量管理體系,培育質量標桿企業。聚焦線上線下“兩大市場”及我市特色產業,紮實開展做好缺陷產品召回工作。加快高能級檢驗檢測中心建設,推動檢驗檢測認證結果與省內外互認。落實“浙江製造”標準提升工程,推進“技術專利化、專利標準化、標準國際化”,提升行業話語權和企業影響力。深入實施“品字標”品牌(製造業)培育計畫,充分發揮品牌對企業發展的助推作用。做好吳興物流裝備、南潯地板、南潯電梯、德清地理信息、長興蓄電池、安吉椅業等區域品牌推廣工作,著力形成“區域品牌+企業品牌”互促格局。力爭到2025年,新增“浙江製造”標準200個左右。
(二)突破關鍵共性前沿“新技術”,提升產業鏈供應鏈競爭力控制力
1.打造高能級高水平創新平台
主動融入G60科創走廊和全省三大科創高地建設,規劃建設杭湖人才科創走廊,加快推進城西科創大走廊德清片區規劃建設,支持安吉建設杭州城西科創大走廊北部板塊。聚焦植入新產業、聚引新人群,用好優質山水、人文資源,實施“五穀豐登”計畫,集聚高端優質創新資源。高標準建設湖州科技城,集聚一批高層次人才團隊、高質量孵化載體和高水平研發平台。高規格建設太湖實驗室、莫乾山實驗室,加快創建省實驗室。加大與浙江大學、清華長三角研究院合作力度,引進國內外高校、科研院所來湖建立新型研發機構。加快在上海、深圳、杭州等地布局“科創飛地”,探索推進“海外飛地”建設。強化研究院經濟,支持企業與高校、科研院所建立聯合實驗室。加快產業創新服務綜合體、特色小鎮等載體建設,推動科技與產業、製造業與文化旅遊的深度融合。推進國家、省級製造業創新中心創建。深入推進國家、省、市企業技術中心和省重點企業研究院、企業研發中心等科技研發機構梯度培育計畫,推動完善企業技術創新體系。引導和鼓勵企業加大研發投入,推動規上工業企業研發機構和研發活動實現全覆蓋。力爭到2025年,新增引進共建的大院名所10個左右,創建省級及以上製造業創新中心2個。
2.集聚高水平創新人才隊伍
大力實施人才新政4.0版,最佳化調整“南太湖精英計畫”,加大中青年人才吸引力度,最佳化人才結構。紮實推進“鯤鵬計畫”等人才工程,加大對頂尖人才和領軍人才引進支持力度。實施“金藍領”高技能人才引育工程,著力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和創新創業人才。以更大力度實施萬名大學生招引工程,打響青年人才“來湖”品牌,每年招引10萬名大學生,形成常態化招引大學生以及其他各類人才機制。力爭到2025年,新增引進和培育“南太湖精英計畫”人才500名。
3.突破關鍵技術、共性技術和前沿技術
疊代完善科技攻關清單,定期發布“重點產業關鍵核心技術需求榜單”。引入賽馬機制,集聚政策資源,靶向招引一批產業鏈上高層次人才,推動在湖高校、科研院所、企業開展關鍵技術、共性技術和前沿技術攻關,加快科技成果轉化。聚焦先進制造業集群培育需求,實施製造業產業基礎再造和產業鏈提升工程,強化龍頭骨幹企業與中小企業協同創新,組織實施一批由龍頭企業牽頭的重點技術創新項目、產業鏈協同創新項目和急用先行項目。實施工業強基工程,支持龍頭企業努力突破一批填補國內省內空白的“五基”關鍵產品和技術,增強產業韌性。加大市級財政首台套配套獎勵和補助資金力度,拓展多元化套用場景,最佳化裝備首台套、材料首批次、軟體首版次等創新產品大規模套用生態。完善創新產品政府採購政策,修訂重大工程重大項目招投標辦法,推動產用互促。力爭到2025年,新增省級及以上重點研發計畫項目數90個左右,新增省產業鏈協同創新項目50個左右。
專欄9產業基礎再造和產業鏈提升工程
聚焦標誌性產業鏈和先進制造業集群培育需求,以穩鏈、強鏈、補鏈為方向,健全基礎研究-套用研究-科技成果產業化-推廣套用全鏈條創新體系,加快突破一批關鍵技術、共性技術和前沿技術。
推動供應鏈重組補鏈。實施斷鏈斷供替代行動,摸排產業鏈關鍵核心技術斷鏈斷供風險清單,落實可供風險評估要求,引導龍頭企業建立同準備份、降準備份機制。
實施急用先行項目補鏈。聚焦六大標誌性產業鏈關鍵環節,排查摸清產業斷鏈斷供“薄弱缺”環節,儲備和實施一批產業鏈急用先行項目;完善“一對一”項目服務機制,推動項目儘快投產見效。
推廣首台套產品補鏈。制定關鍵領域核心技術產品推廣套用清單,省市縣聯動加大推廣套用;創新遴選激勵、套用獎勵、盡職免責等機制,落實招投標和政府採購支持政策。
到2025年,六大標誌性產業鏈重點領域基本建立安全可控的技術體系,新增省產業鏈協同創新項目50個左右,新增產業鏈急用先行項目50個左右,新增首台套、首批次、首版次產品120項以上。
(三)培育梯隊合理“新主體”,提升企業競爭力帶動力
1.培育一批鏈主型企業
圍繞產業鏈提升需求,統籌“雄鷹行動”“鳳凰行動”“金象金牛”大企業培育行動等,加快推進產業鏈“鏈長制”,培育一批在產業鏈供應鏈中具備支配地位的鏈主型企業。實施新一輪“金象金牛”大企業培育行動計畫,著力培育一批主業突出、人才匯聚、擁有知名品牌、創新能力強、產業帶動作用明顯、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金象金牛”大企業、大集團。鼓勵企業圍繞產業鏈和供應鏈實施股改上市和兼併重組,利用資本市場做大做強。力爭到2025年,省“雄鷹行動”入庫培育企業達到6家,上市公司數量達到80家。
2.培育一批撒手鐧型配套企業
開展分類指導、精準服務、監測評價、動態跟蹤,鼓勵和引導中小微企業走“專精特新”之路,支持打造細分行業領域的“單項冠軍”企業、“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和“隱形冠軍”企業,培育一批具有撒手鐧產品的核心配套企業。健全市“雙高企業”、省科技型中小企業、國家高新技術企業梯隊培育機制,完善工業“雙高”企業培育庫,強化幫扶和指導,培育一批擁有關鍵核心技術的高成長、創新型企業。力爭到2025年,新增國家製造業“單項冠軍”、“專精特新”小巨人和省級“隱形冠軍”企業50個左右。
3.激發小微企業內生活力
加大小微企業培育力度,設立促進中小企業發展專項資金,不斷激發小微企業創新活力。實施科技型小微企業倍增行動計畫,提升小微企業主體創新能力。健全小微企業跟蹤聯絡機制、成長輔導機制和走訪服務制度,推動小微企業向質量型、成長型、科技型、品牌型發展。力爭到2025年,新增小升規企業1200家。
4.提升企業現代化經營管理水平
實施管理現代化對標提升工程,最佳化“對標診斷-培訓實訓-對標提升-對比評價-達標激勵-建設指南”疊代提升路線圖,引導企業引入先進適用的管理理念、方法和模式,加快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弘揚新時代浙商、湖商精神,激勵湖商發揚敢為人先、務實創新的精神,持續專注主業、堅守實業,打造百年企業。落實“浙商青藍接力工程”和新生代企業家“雙傳承”計畫,實施新生代企業家“311”領航計畫,培育傳承浙商、湖商精神文脈的新生代企業家。繼續辦好湖州人大會,加強商會協會力量統籌。積極引進高層次經營管理人才,創新激勵機制,加快提升企業經營管理水平。推進實訓基地建設,引導建立“企業學院”。
專欄10冠軍領航企業培育工程
建立100家冠軍領航培育企業動態管理培育庫,培育一批專注於細分市場、創新能力強、市場占有率高的冠軍領航企業,支撐引領全市製造業高質量發展。
深入實施“鳳凰行動”,大力實施企業上市倍增計畫,鼓勵企業兼併重組,利用資本市場做大做強。
深入實施“金象金牛”大企業培育行動計畫,著力培育一批主業突出、人才匯聚、擁有知名品牌、創新能力強、產業帶動作用明顯、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大企業。
深入實施“雛鷹行動”,聚焦“專精特新”發展方向,培育一批製造業單項冠軍、“專精特新”小巨人、隱形冠軍和“放水養魚”優質企業。
推動小微企業上規升級,加大精準幫扶力度,著力壯大企業規模、提升企業發展活力、提高企業發展質效。
(四)構建綠色發展“新體系”,推進制造業全生命周期綠色化發展
1.做強綠色發展“湖州標準”
堅定不移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重要思想,深入推進“城市、區域、園區、企業、產品”五位一體的綠色製造標準體系建設,打造一批綠色發展領域“湖州標準”,引領綠色化發展。加快構建以生態系統生產總值(GEP)為核心的“兩山”轉化評估體系,率先制定縣域GEP核算地方標準。完善綠色智造湖州指數、綠色製造區域評價辦法,推廣綠色智造湖州標準,加快分行業綠色工廠標準制定。推進綠色金融標準化工作,著力構建綠色金融標準體系,積極探索標準化支撐綠色金融發展的機制和路徑。力爭到2025年,主導或參與制(修)訂與綠色發展相關的各類標準100個以上。
2.加快綠色製造體系建設
深入推進綠色產品認證試點,加快綠色產品標識的使用和採信。貫徹落實碳達峰、碳中和戰略要求,實施工業低碳行動,推動水泥熟料、平板玻璃、紡織、印染等重點行業率先達峰。深化節能技術改造診斷諮詢,推動企業實施一批用地集約化、生產清潔化、廢物資源化、能源低碳化項目,著力培育一批綠色工廠。全力推進工業園區星級評價管理工作,推動園區循環化改造,提升園區綠色發展水平。鼓勵供應鏈核心龍頭企業建立長效綠色供應鏈管理模式,創建一批綠色供應鏈管理示範企業。持續推進開展節水型企業創建,樹立一批節水標桿企業。加快國家工業資源綜合利用基地建設,探索建立動力蓄電池回收利用體系。力爭到2025年,創建國家綠色工廠、綠色設計產品、綠色工業園區和綠色供應鏈管理示範企業數量走在全省前列。
3.做優“綠色金融”金名片
深入推進國家綠色金融改革創新試驗區建設,加快建設南太湖綠色金融中心,推動“綠色金融+綠色智造”協同創新,聚焦實體經濟特別是製造業企業融資難問題,增加製造業中長期貸款、技改貸款和信用貸款,深化國家產融合作試點城市(區)建設。深化綠色金融改革創新,發揮“綠貸通”“綠融通”“綠信通”等金融平台作用,持續做好綠色項目提速貸、畝均貢獻提效貸、綠色工廠提升貸、產業鏈貸、強基貸等綠色金融產品創新,切實提升企業融資便利性和降低企業融資成本。推進安吉縣域踐行“兩山”理念綜合改革創新試驗區建設,加快推動“兩山銀行”試點工作,拓寬生態資源變資產資本的轉換途徑。探索實施碳排放權、排污權、特許經營收費權等的質押貸款。繼續做好綠色金融發展指數發布工作,增強湖州綠色金融金名片的首位度和美譽度。力爭到2025年,製造業中長期貸款餘額占比在1.4%以上。
專欄11綠色製造工程
實施傳統製造業改造提升2.0版,持續推動能效提升、清潔生產、節水治污、循環利用等專項技術改造,提升企業綠色化發展水平。
加快構建“市、區縣、園區、企業、產品”綠色製造體系,積極開展綠色工廠、綠色設計產品、綠色工業園區和綠色供應鏈管理示範企業創建,持續推動製造全流程綠色發展。進一步加快分行業綠色工廠標準制定,推動行業龍頭企業牽頭開展綠色設計產品標準制定,不斷完善綠色製造標準體系;深化綠色工廠星級管理,開展提質升星行動,推動千家綠色工廠實施提升計畫。
推動企業實施一批用地集約化、生產清潔化、廢物資源化、能源低碳化項目,提高能源資源利用效率,降低工業廢棄物排放水平,提升資源綜合利用水平。
到2025年,創建國家綠色工廠、綠色設計產品、綠色工業園區和綠色供應鏈管理示範企業數量走在全省前列。
(五)推廣未來製造“新模式”,提升製造業數位化服務化水平
1.分行業分規模推進智慧型製造
落實傳統製造業改造提升2.0版,聚焦椅業、竹業、電梯、電機、木業等行業,分行業開展千企智慧型化技術改造諮詢診斷,深挖工業企業技改潛力。實施“冠軍+”新智造專項行動,構建“機器換人—數位化車間—智慧型工廠—未來工廠”梯次培育路徑,提升行業智慧型製造水平。支持智慧型製造基礎條件好的龍頭企業進一步套用人工智慧、5G、數字孿生、區塊鏈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積極推進個性化定製、網路化協同、智慧型化生產、服務化延伸、數位化管理等新模式新業態,打造一批引領行業發展的未來工廠。深入推進“網際網路+”“智慧型+”“5G+”行動,加快推動企業實施智慧型化技術改造,建設一批智慧型製造單元、數位化車間、智慧型工廠。結合行業需求,針對性培育一批系統解決方案供應商和運營服務企業,提升服務企業智慧型製造改造水平。到2025年,創建省級以上智慧型工廠/數字車間30個左右。
2.加快重點行業產業大腦建設
充分發揮數位化改革牽引效應,加快建設萬物智聯城市,積極推進5G、IPv6、區塊鏈等數字基礎設施建設。加快六大標誌性產業鏈數據中心建設,完善“3圖6庫8套用”架構體系,最佳化形成產業鏈魚骨圖、供應鏈關係圖、產業空間秩序圖,疊代更新企業、項目、產品、技術、人才、政策庫,同步拓展運行監測、風險處置、供需對接、轉移監測、產業鏈評價、精準招商、人才招引和合作服務。加快童裝、電梯、電機、物流裝備、動力電池、織造印染、綠色家居等行業產業大腦建設,實時監控產業運行情況和全生命周期動向,精準、高效地掌握區域內產業全景圖。引導和鼓勵企業接入工業網際網路平台,推進高水平上雲、深層次用雲。提升工控安全保障能力,保障製造業企業聯網上雲上平台安全。力爭到2025年,新增省級工業網際網路平台15個左右。
3.深化“網際網路+”製造
大力發展服務型製造,支持平台型企業、龍頭骨幹企業等發展專業化服務,建設公共服務平台和功能區,分行業分領域探索融合發展路徑。鼓勵製造企業接入工業網際網路平台,發展個性化定製和柔性化生產,以數位化驅動產業鏈和產業生態重構,推動傳統生產模式由大規模標準化生產向大規模個性化定製轉變。支持綠色家居、現代紡織等消費品製造企業打造C2M超級工廠,打通產業鏈上下游網路化共享、智慧化協作的“外鏈”,提升數位化行銷能力。支持製造企業、網際網路企業、信息技術服務企業跨界聯合,提供面向細分行業的研發設計、最佳化控制、設備管理和質量監控等雲製造服務。加快發展研發設計、軟體與信息服務、現代物流、檢測認證等生產性服務業,補齊專業服務、高端服務短板。到2025年,新增省級服務型製造示範企業(平台)25個左右。
專欄12萬物智聯建設工程
搶抓“新基建”發展視窗期,聚力“萬物智聯強市”建設,全力推進“上雲、用數、賦智”系列工作,打造“千企智聯”品牌,加速製造業數位化轉型,加快新一代信息技術典型場景套用示範。
加快推進“光網城市”建設,加快在全市產業園區、工業企業、孵化基地部署5G基站、IPv6、區塊鏈等數字基礎設施。
實施企業數位化轉型系列深度行,推廣直奔主題、直擊痛點、直觀感受、直接簽約、現場破難“四直一破”工作方法,加快形成機器換人—數位化車間—智慧型工廠—未來工廠梯次發展體系,提升企業數位化水平。
大力支持5G、人工智慧、工業網際網路、物聯網、車聯網、大數據、區塊鏈等技術創新和產業套用。
到2025年,產業數位化水平明顯提升,建設省級數位化車間/智慧型工廠30個左右。
(六)構築布局合理“新空間”,提升園區招大育強能力
1.打造高能級戰略平台
加快探索綠色智造新路徑,積極創建國家級製造業高質量發展改革試驗區。著力提升南太湖新區能級,持續推進產城深度融合,努力成為全國“兩山”理念轉化實踐示範區、長三角區域發展重要增長極、浙北高端產業集聚地、南太湖地區美麗宜居新城區,爭取創建為省級製造業高質量發展示範園區。支持吳興、德清、長興等區縣深化製造業高質量發展示範區縣“一縣一經驗”探索,打造各具特色的製造業高質量發展樣板。力爭到2025年,創建成為國家級製造業高質量發展改革試驗區。
2.打造高質量骨幹平台
加快完成開發區(園區)整合提升工作,形成功能布局合理、主導產業明晰、資源集約高效、產城深度融合、特色錯位競爭的開發區(園區)體系。按照“高起點謀劃、高標準推進、高質量招引”要求,發揮區縣主體作用,加快全市“2+8”平台體系建設,積極支持創建省級萬畝千億新產業平台。按照現代化濱湖花園城市建設要求,探索利用“產城融合”發展新理念新方法改造提升開發區(工業園區),建立健全工業園區配套建設職工宿舍的常態化機制,完善購物、餐飲、娛樂等生活配套服務,打造現代化產業新城。探索建設產業地產開發公司,統籌推進全市工業園區“二次開發”、智慧服務提質最佳化、主導產業集聚升級,支持建設產業用地二次利用信息平台,支持開展老舊工業區(點)、城郊工業區、村級工業園改造。力爭到2025年,創建省級“萬畝千億”新產業平台3個左右。
3.打造特色化基礎平台
落實特色小鎮2.0工程,以“產業更特、創新更強、功能更優、形態更美、機制更活、輻射更廣”為目標,加快湖州絲綢小鎮、南潯善璉湖筆小鎮、南潯智慧型電梯小鎮、吳興美妝小鎮、德清地理信息小鎮、德清通航智造小鎮、長興新能源小鎮等特色小鎮疊代升級。大力推進小微企業園高質量發展,加快織里童裝產業示範園、中節能(湖州)節能環保產業園、長興國家大學科技園、南太湖A區物流園等小微企業園建設,引導小微企業入園集聚發展。鼓勵和支持產業鏈領軍企業開展產業園建設,發揮以企引企作用,引進一批產業鏈配套中小企業。聚焦物流裝備、金屬新材料、紡織、綠色家居等產業,推進鑄造、電鍍、熱處理產能置換,打造關聯配套產業園。支持和鼓勵各類開發區、高新區建設園中園和小微企業園,推進專精化發展。引導園區強化設施配套,提升運營管理和公共服務能力,為入園企業提供商務辦公、產品設計、網路行銷、技術開發、產品檢測認證、法律、信息諮詢、教育培訓、倉儲物流、融資服務等產業公共服務。力爭到2025年,創建“四星級”及以上小微企業園15個。
專欄13產業平台建強工程
以全球視野、戰略眼光,系統性推進園區整合和提升,打造以高能級戰略平台為引領、高質量骨幹平台為支撐、若干特色化基礎平台為補充的高水平現代化平台體系。
加快產業平台整合。聚力系統性重構,加快工業全域土地整治,強化空間整合、產業整合、資源整合,推進產業園區淘汰撤銷一批、轉型提升一批、整合最佳化一批、創建打造一批。聚焦創新性變革,深入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大力推動管理體制、運行機制創新和科技創新、產業創新。
推動產業平台建強。注重“三生”融合、產城融合、產業融合,加快推進園區數位化改造,加快布局創新平台載體,加快完善配套生活設施和服務設施,加強與國省對接,爭取重大項目、重大平台、重大改革、重大政策優先在湖落地。
到2021年,完成開發區(園區)整合工作。到2025年,建成若干國際影響力競爭力強、產出效率高、發展後勁足、輻射帶動力大的產業平台。
(七)推進全方位“新開放”,提升製造業對外開放水平
1.深度融入長三角一體化發展
深度融入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深化與上海長寧區、青浦區、虹橋商務區及杭州、嘉興等地一體化合作協定,全面參與G60科創走廊建設,加快推進滬蘇浙皖協同發展區、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範區緊密型聯動區、長三角綠色智造聯動發展南潯合作園、嘉湖一體化先行區、“一地六縣”長三角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產業集中合作區建設,加強產業互融、科技互促、要素互補。深入實施融滬強湖工程,加快融入上海“1+8”都市圈建設,承接高端創新資源、產業資源和金融要素外溢。主動對接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組織企業參加國內外各類貿易洽談活動。加快融入杭州都市圈,高標準推進城西科創大走廊德清片區規劃建設,提速導入國際國內頂尖科研機構、頭部型研髮型項目和高淨值創新要素。深化與蘇錫常產業科創聯動,加強高端裝備、生物醫藥等優勢產業和外資領域協作,打造環太湖產業集群。
2.全面深化全球產業技術精準合作
加快推進高質量外資集聚先行區建設,全力推進中美(湖州)、中德(長興)、中韓(吳興)、浙澳(安吉)省級國際產業合作園建設,爭取世界500強、國際行業領先企業、總部型、功能型機構來湖落地,提升國別產業園國際合作水平。支持企業跨國經營,鼓勵有條件企業設立境外企業服務中心、在海外設立研發機構、開展跨境併購投資等,在全球範圍內配置資源、布局創新鏈和產業鏈。加強“一帶一路”國際產能合作,引導企業開展全球化布局,加快構建湖州企業主導參與的跨境產業鏈和全球價值鏈,實現“走出去”和“引進來”相互促進。面向全球加大力度引進高層次人才(團隊),加快國內外中高端人才向主導產業和重點領域集聚。
3.完善“買全球、賣全球”市場網路
搶抓我國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帶來的機遇,深化“百網萬品”拓市場行動,大力實施“春雷計畫”“嚴選計畫”“商超計畫”,高水平推進“浙里來消費雙萬工程”,助力企業拓展國內國際市場。順應新零售趨勢,積極發展“新批發+新零售”,推動專業市場、商貿綜合體等數位化品質化網路化發展,鼓勵開展直播電商、社交電商、社群電商、“小程式”電商等智慧型行銷新業態。加快建設湖州市跨境電子商務產業園、長興縣跨境電商產業園、安吉縣跨境電商孵化園等跨境電商平台,支持企業拓展國際行銷網路,鞏固提升湖州製造業國際市場份額。落實貿易便利化改革措施,提高應對經貿摩擦專業化能力。
專欄14 融滬強湖工程
充分發揮區域內資源優勢,加快融入上海“1+8”都市圈建設,全面加強與上海在產業、科技、人才、金融的對接協作。
探索建立滬湖產業深耕引育發展機制,重點建設滬蘇浙皖協同發展區、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範區緊密型聯動區、長三角綠色智造聯動發展南潯合作園、嘉湖一體化先行區、“一地六縣”長三角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產業集中合作區等,與上海高端產業構建合作互補體系。
搶抓上海全球科創中心建設機遇,加強與在滬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合作,共建一批創新平台,引進一批創新人才。
緊抓上海建設國際金融中心機遇,加快推進國家綠色金融改革創新試驗區建設,實現綠色金融改革經驗的推廣套用,綠色金融產品、綠色金融服務和金融要素等方面的互連互通。
到2025年,與上海共建有緊密關係的工業園區10個以上。
(八)深化體制機制“新改革”,打造長三角最優營商環境
1.系統推進數字經濟系統建設
探索推進“產業大腦”建設,在企業側系統提升工業網際網路平台承載能力,在政府側加快數字經信和數據中樞建設,疊代升級企業碼綜合服務平台,以數據中樞為紐帶推進產業鏈創新鏈數據與公共資源數據的互聯互通,不斷開發和豐富多樣化經濟數位化治理、產業數位化服務、數字產業化發展套用場景,提升政企協同能力。加快建設“信用湖州”,積極創建國家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示範城市,建立健全市場主體綜合信用檔案,推廣套用長興“誠信碼”,構建以信用為基礎、貫穿市場主體全生命周期的新型監管機制,創新信用惠民便企套用服務。全面打造三服務2.0版,推動服務理念、方法、機制、作風全面改進、疊代升級,更好服務製造業發展。到2025年,產業大腦多元數據融合套用體制機制全面建立,重點特色產業和六大重點產業鏈數據中心全面建成,推動特色產業鏈、特色行業的產業鏈級、行業級工業網際網路平台全覆蓋。
2.深化“破五未清三低”改革
持續推動“破五未”改革2.0版,聚焦簽約未開工、開工未竣工、竣工未投產、投產未上規、上規未達產等“五未”項目,構建以“單子+方子”為主要形式的項目落地推進機制,強化精準服務,做好項目全周期動態管理。聚焦批而未供、供而未用、用而未盡、建而未投、投而未達標等各類低效用地的“五未”土地,聯動“標準地”改革分類處置。深化“清三低”改革,深入開展工業領域低效企業達標提質攻堅行動,結合推進情況疊代升級低效企業認定標準,加快低效企業提質出清。支持市、區縣分行業探索提升低效企業認定標準,加大低效企業改造提升力度。
3.持續深化“標準地”改革
深化“標準地”改革試點,打造“標準地”2.0版,全領域推廣“標準地”數字地圖,構建“全過程、雙閉環”監管模式。結合小微企業園建設,探索開展“標準房”改革,將“標準”單元由平面引入立體空間。創新土地供應方式,對具有重大帶動作用的產業項目可採取帶項目和準入條件的協定出讓(出租)方式供應土地。做好“標準地”出讓後服務,聯動推進區域評估、標準出讓、打包審批、政介代辦、過程監管等“一條龍”服務。建立重點項目資料庫系統,持續開展“五未”項目和“五未”土地整治,對重點項目每月通報、每季航拍、年底考核,實現項目全生命周期的動態管理。
4.疊代升級“畝均”改革
持續最佳化畝均效益綜合評價指標體系,更加突出“創新論英雄”。推進畝均效益綜合評價擴面升級,實現規上工業企業及占地3畝以上規下工業企業全覆蓋,支持區縣探索提升畝均評價範圍。強化正向激勵和反向倒逼,實施差別化城鎮土地使用稅、用地、用能、用水、排污以及創新要素、金融、財政等政策。創新畝均效益綜合評價結果套用方式,推動企業“畝均效益”綜合評價與規範企業間要素交易行為相結合,進一步降低企業關閉、停產、退出、要素交易、併購重組等過程中的交易環節費用,加快探索推動企業間的資源要素市場化交易。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
1.發揮領導小組職能作用
充分發揮市製造業高質量發展領導小組作用,統籌製造業高質量趕超發展全局性、戰略性、前瞻性工作。強化涉工條線部門工作協調和政策聯動,在財政、稅務、土地、人才、金融等方面做到“一盤棋”考慮。加強與上級部門溝通聯繫,積極爭取相關試點示範和工作支持。
2.建立常態化工作推進機制
研究制定五年規劃總計畫表和分年度工作計畫表,開展年度績效評價和相關工作考核,督促相關工作落到實處。建立常態化工作機制,全力推進制造業高質量趕超發展。建立規劃評估的評價指標體系,發揮考核指揮棒作用,督促相關工作落到實處。
3.發揮高端智庫的作用
充分發揮市製造業發展戰略諮詢委員會作用,建立健全高校、科研院所、行業協會專家及企業家參與產業發展重大事項決策機制。支持以製造業高質量發展為主要研究方向的政府智庫、社會智庫、企業智庫等發展,鼓勵以湖州區域為主開展製造業高質量發展重大課題研究。
(二)加大財稅金融扶持
1.打好政策組合拳
疊代升級製造業高質量趕超發展實施意見,整合各類政策,緊跟產業發展方向,支持企業創新創業創強。各區縣和市級有關部門結合實際研究制定具體貫徹落實的政策措施。
2.最佳化財稅激勵機制
建立常態化、穩定的財政資金激勵機制,推進財政資金精準扶持製造業高質量發展。落實省級製造業高質量發展示範縣(市、區)財政專項激勵。積極最佳化市級專項資金支持方式和重點領域,著力聚焦企業技術改造、產業基礎再造工程、公共服務(產業鏈)平台建設、科技研發、產業轉型發展試點示範等領域,提高財政專項資金使用的精準性和及時性。落實研發費加計扣除等普惠制稅收優惠機制,激勵企業加大研發投入。
3.創新金融扶持方式
發揮產業基金引導作用,吸引社會資本支持製造業重大項目建設。堅決打贏“兩鏈”風險攻堅戰,認真落實企業幫扶“白名單”等制度,量化細化“三張清單”,創新循環貸、無還本續貸等還款方式,著力化解民營企業流動性風險和股權質押平倉風險。
(三)強化資源要素保障
1.強化工業用地保障
全市每年新增建設用地指標40%用於工業,確保工業用地總量穩中有升。省級及以上開發區、高新區等存量工業用地總量不下降。對規劃工業用地用途已調整但五年內暫不實施的區域,可視條件允許實施技改及新建擴建工業項目。繼續推行工業用地彈性年期出讓機制。嚴格“345+1.5”的項目準入標準,加大“五未”土地處置力度,提高土地節約集約利用率。深化“畝均論英雄”改革,加快“退低進高”“退劣進優”,提升畝產效益。
2.最佳化能源消費結構
研究制定二氧化碳達峰行動方案,實施二氧化碳達峰行動計畫,多點多維建立“零碳”試點示範,積極開展“碳中和”實踐。完善能源“雙控”制度,在能耗強度達標的前提下,對單位能耗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的製造業重大項目,利用新增和騰出的用能空間優先給予保障,對製造業高質量發展的優勢地區、優勢企業、優勢項目給予重點保障。
3.加強水資源論證
嚴格執行建設項目水資源論證制度,原則上不予批轉未依法通過水資源論證的建設項目。探索建立建設項目水資源論證後評估制度。加大對高耗水、高污染行業、重點企業節水技術改造。推進節水器具標準化建設和管理,禁止生產和銷售不符合節水強制性標準的產品。
4.創新環境監管機制
實施“三線一單”生態環境分區管控,嚴格環境準入,強化精準保護,進一步最佳化空間布局。深化“區域環評+環境標準”改革,進一步完善以排污許可制為核心的固定污染源監管制度體系。
(四)營造濃厚發展氛圍
1.舉辦高質量發展主題會議論壇
定期舉辦全市製造業高質量發展大會,動員全市上下進一步凝聚共識、提振信心。圍繞製造業高質量趕超發展主題,繼續舉辦南太湖精英峰會、湖州國際外商直接投資峰會等活動,爭取更多峰會論壇落戶湖州,提升湖州影響力和美譽度。
2.舉辦“院士行”“專家行”活動
定期邀請國內有關院士、知名院校教授、國內相關行業協會、工業領域專家學者來湖考察指導,就湖州製造業發展中的戰略性、前瞻性和系統性問題開展專題研討、研究,對製造業重大決策提供諮詢評估。積極開展“院士行”“博士行”“專家行”等系列活動,舉辦研討會、經驗交流會、高峰論壇、企業行等多層次活動。
3.加大宣傳推廣力度
堅定製造業高質量趕超發展信心,利用電視、廣播、網路等媒體平台,圍繞“製造業高質量趕超發展”主題,通過開闢專題、專欄、專訪等形式,大力宣傳發展的目標任務和落實措施,深入營造“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和全員參與製造業大發展、大建設的濃厚氛圍,形成推進制造業高質量趕超發展的持續動力與強大合力。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