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一江一河”發展“十四五”規劃

《上海市“一江一河”發展“十四五”規劃》上海市人民政府關於印發的通知。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上海市“一江一河”發展“十四五”規劃
  • 上線時間:2021年7月30日
印發通知,內容全文,

印發通知

上海市人民政府關於印發《上海市“一江一河”發展“十四五”規劃》的通知
各區人民政府,市政府各委、辦、局:
現將《上海市“一江一河”發展“十四五”規劃》印發給你們,請認真按照執行。
上海市人民政府
2021年7月30日

內容全文

上海市“一江一河”發展“十四五”規劃
  為推進上海市“一江一河”沿岸濱水地區的高質量發展,根據《上海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制定本規劃。
  一、發展基礎
  (一)“十三五”發展現狀
  “十三五”期間,“一江一河”開發建設成效顯著。
  1.濱水岸線實現基本貫通。2017年底,黃浦江沿岸基本實現從楊浦大橋到徐浦大橋45公里濱江公共空間貫通開放。2020年底,蘇州河中心城段42公里濱水岸線實現基本貫通開放。城市“項鍊”越串越長,為打造世界級城市會客廳夯實了基礎。
  2.公共開放空間持續最佳化。到2020年底,黃浦江濱江累計建成1200公頃公共空間,漫步、跑步、騎行等休閒道長度約150公里,蘇州河沿岸同步推進濱水岸線貫通和提升改造,城市形象和市民滿意度大幅提升。“一江一河”公共空間品質得到有效提升,服務功能更加豐富多元,逐步形成開放共享的公共休閒空間體系。
  3.產業能級得到逐步提升。“一江一河”濱水地區逐漸實現由生產型空間向生活型和服務型空間轉變。黃浦江沿岸金融、貿易、航運、文化、科創等核心功能集聚效應初步顯現,蘇州河沿岸持續加快文化、創新、生活服務功能建設。
  4.歷史文化遺產有效傳承。黃浦江沿岸以上海船廠、國棉十七廠、老碼頭創意園區等為代表的歷史建築和工業遺存得以保留、修復、改造和利用。蘇州河沿岸以四行倉庫為代表的紅色遺存,以M50園區、創享塔園區等為代表的工業遺存更新利用形成特色。
  5.濱水空間管理更加高效。有序推進“一江一河”公共空間系統性規劃設計和建設,陸續制訂出台相關標準,明確貫通開放、慢行系統、標識系統、配套設施、景觀照明等建設要求。市、區兩級建立相對完善的建設協同推進機制,研究出台濱江公共空間養護管理標準,有效提升了公共空間服務能級。
  “一江一河”沿岸地區已經成為承載上海國際大都市核心功能的重要空間載體,但對標世界級濱水區的更高標準,在統籌協調、錯位發展、動能釋放、人文建設、生態環保等方面仍有待提升。
  (二)“十四五”展望
  “十四五”時期,是上海加快建設具有世界影響力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的關鍵時期,對“一江一河”開發建設提出了更高要求。
  一是深入踐行“人民城市”重要理念對“一江一河”濱水地區建設提出的更高要求。要以更高標準、更寬視野、更大格局推進“一江一河”沿岸規劃建設,堅持著眼長遠強化規劃引領,堅持生態優先強化綠色發展,堅持以人為本強化功能品質,加快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世界級濱水區。
  二是破解最佳化市域空間格局對“一江一河”濱水地區發展提出的新命題。“十四五”時期,上海將著力最佳化“中心輻射、兩翼齊飛、新城發力、南北轉型”的空間新格局,“一江一河”沿岸地區將進一步提升主導功能能級,發揮對於國際大都市功能發展的引領作用。
  三是牢牢把握強化城市核心功能對“一江一河”濱水地區功能提升帶來的重大歷史機遇。上海著力強化全球資源配置、科技創新策源、高端產業引領、開放樞紐門戶“四大功能”布局,對“一江一河”濱水地區整體能級提升帶來歷史性機遇。
  四是應對好“一江一河”濱水地區進入深度開發新階段對統籌協調機制提出的新要求。“一江一河”沿岸地區已進入到深度開發新階段,需要從產業發展全鏈條、城市管理全生命周期出發來系統謀劃體制機制,這對更好發揮市“一江一河”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的統籌協調作用提出了更高要求。
  二、“十四五”發展的總體思路
  (一)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深入踐行“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重要理念,堅持發展為要、人民為本、生態為基、文化為魂,以高品質公共空間為引領,推動深度開發,最佳化功能布局,培育核心產業,打造城市地標,努力將黃浦江沿岸打造成為彰顯上海城市核心競爭力的黃金水岸和具有國際影響力的世界級城市會客廳,將蘇州河沿岸打造成為宜居、宜業、宜游、宜樂的現代生活示範水岸,實現“工業銹帶”向“生活秀帶”“發展繡帶”的轉變,將“一江一河”濱水地區打造成為人民共建、共享、共治的世界級濱水區。
  (二)基本策略
  1.拓展提升公共空間。堅持還江與民、還河於民,結合區域產業轉型,加快推進濱江貫通岸線向南北延伸、向腹地拓展,推進“一江一河”上游及主要支流的藍綠生態走廊體系建設,為市民提供更多的公共休閒、生態綠色空間。聚焦提升活力,完善體育休閒、文化設施、綜合交通等功能配套。堅持高品質建設,體現高標準市容,打造濱水地區精細化治理示範區。
  2.聚焦重點板塊建設。繼續聚焦中心城區各功能板塊,重點推進外灘-陸家嘴-北外灘、世博-前灘-徐匯濱江、楊浦濱江、寶山濱江及蘇河灣、長風等地區的開發建設與功能提升,凸顯重點功能板塊的引領輻射帶動作用。
  3.突出核心功能集聚。圍繞“五大中心”核心功能承載,聚焦金融、航運、商務、科創、商業、文化、旅遊等主導產業,增強科技創新功能集聚,實施智慧型製造功能再造。圍繞建設高品質世界著名旅遊城市和國際文化大都市的目標,深入挖掘“一江一河”文化內涵,激發文旅融合新動能。
  4.加強整體統籌協調。根據濱水不同區段的發展基礎及發展特色,整體統籌產業布局,深化細化區段功能發展導向,加強主導功能的能級提升,實現錯位互補。統籌規劃、建設、管理三大環節,統籌濱水和腹地一體發展,統籌功能、空間、風貌、生態、交通等專項規劃編制及實施,實現空間品質和功能產業的全面提升。
  (三)規劃範圍
  黃浦江沿岸地區規劃範圍為閔浦二橋至吳淞口,長度約61公里,進深約2-5公里,總面積約201平方公里;統籌範圍包括閔浦二橋至澱山湖、太浦河流域,長度約55公里,面積約300平方公里。蘇州河沿岸地區規劃範圍為蘇州河-黃浦江河口至外環高速,長度約21公里,進深約1-3公里,面積約27平方公里;統籌範圍為外環高速至上海行政邊界,長度約29公里,進深約2-8公里,面積約111平方公里。中長期開發建設,將從生態系統整體性和流域系統性出發,把“一江一河”骨幹支流河道及濱水區域納入研究範圍。
上海市“一江一河”發展“十四五”規劃
“一江一河”發展“十四五”規劃範圍(示意圖)
(四)發展目標
  至“十四五”期末,黃浦江沿岸地區基本建成體現現代化國際大都市發展能級和核心競爭力的集中展示區,文化內涵豐富的城市公共客廳和具有區域輻射效應的濱水生態走廊。蘇州河沿岸地區通過城市更新、人文建設和生態修復,初步建成超大城市宜居生活典型示範區,基本建成多元功能複合的活力城區、尺度宜人有溫度的人文城區、生態效益最大化的綠色城區。
  ——努力打造高品質的濱水公共空間。結合區域功能轉型,持續推進濱水公共空間向上下游和腹地拓展延伸,進一步最佳化完善文體、商業和休憩設施布局。作為推進公園城市體系建設的重點區域,“十四五”期間,黃浦江沿岸實現新增濱水貫通岸線約20公里,新建濱水大型綠地及公共空間約400公頃,沿岸建成示範型“美麗街區”,為市民提供更多高品質休閒空間;蘇州河沿岸持續推進中心城區42公里岸線全面貫通開放,新建濱水綠地及公共空間約80公頃,打造區域亮點,形成公共空間新格局。
  ——努力打造文化內涵豐富的城市公共客廳。“十四五”期間,加快推進近20處高等級公共設施建設,彰顯黃浦江國際文化交流和視窗展示功能,打造蘇州河海派文化展示帶。推進“一江一河”沿岸約33萬平方米歷史建築和工業遺存的保護和更新利用,著力增強城市文化地標的辨識度。加快空間更新和文旅賦能,打造以世界級城市會客廳為核心的“一江一河”旅遊休閒帶。
  ——努力打造城市核心功能的重要承載地。充分發揮黃浦江黃金水岸和公共空間配套優勢,加快核心產業集聚。“十四五”期間,黃浦江沿岸地區推進總量約700萬平方米商業、商辦樓宇建設及核心產業功能入駐;積極培育壯大科技創新、文化創意等新興產業,進一步開發旅遊功能,形成具有國際影響力的金融集聚帶、總部經濟匯集的高端商貿集聚區、文創活動活躍的休閒目的地。
  ——努力打造功能複合的藍綠生態走廊。全面開展沿江沿河污染整治及生態環境建設,推進沿岸約4平方公里產業區塊的產業轉型;加快建設上游地區及主要支流生態走廊,重點推進蘇州河上游地區(統籌範圍)約35公里及黃浦江-大治河沿線生態走廊建設,推進濱水地區的森林城市體系建設,構建形成生態綠色濱水區的骨幹網路。
  ——努力打造濱水地區精細化治理示範區。推進“一江一河”濱水公共空間綜合管理立法,為實施高標準建設治理提供法治保障。依託城市運行“一網統管”平台,完善共建共享共治的濱水公共空間治理體系,打造體現人文關懷的濱水地區精細化治理示範區。
上海市“一江一河”發展“十四五”規劃
上海市“一江一河”發展“十四五”規劃
三、黃浦江沿岸地區的主要任務
  (一)錯位協同,構建世界級濱水區基本空間格局
  黃浦江沿岸地區規劃形成“兩核多節點”的空間發展格局,各區段錯位協同,重點區段以集群方式布局具有全球競爭力的金融、創新、文化等核心引領功能。核心段(楊浦大橋至徐浦大橋)集中承載國際大都市金融、商務、文化、商業、遊憩等核心功能,提供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公共活動空間;下游段(吳淞口至楊浦大橋)基於區域轉型升級,提供創新功能的發展空間,並強化生態與公共功能、生活功能的融合;上游段(徐浦大橋至澱山湖)強化戰略性的生態保育功能基底,適當融入生活、遊憩、文化與創新產業功能。
  “十四五”期末,“外灘-陸家嘴-北外灘”“世博-前灘-徐匯濱江”兩個“黃金三角”核心功能區基本形成,楊浦濱江南段、新民洋-滬東船廠、寶山濱江、紫竹等重點板塊功能凸顯。
  (二)重點聚焦,加快各區段主導功能的能級提升
  聚焦黃浦江沿岸地區重點區塊,明確不同發展導向,強化主導功能集聚和能級提升,推動各區段協調發展。
  1.建設提升重點區塊
  ——虹口北外灘區塊:打造黃浦江金三角重要一角,形成“一心兩片、新舊融合”總體格局,強化濱江航運金融及高能級商務、商業等核心功能。新增約200萬平方米商務及商辦樓宇,提升北外灘地區發展能級。完成北外灘貫通和綜合改造提升、國客中心碼頭改造提升工程,推動上海音樂谷的國家音樂產業基地轉型升級,打造世界級城市會客廳新地標。
  ——楊浦濱江南段區塊:楊浦濱江南段將持續推進城區建設和品質提升,創建生活秀帶國家文物保護利用示範區,建設公園城市先行示範區,建設生活秀帶兒童友好公共空間示範區,加快世界技能博物館、楊浦大橋公共空間等重點項目建設,推進約6萬平方米歷史建築修繕及改造利用。引進科技創新、線上新經濟、文化創意類頭部企業,打造線上新經濟總部集聚區。
  ——浦東世博-前灘區塊:世博地區加快形成財富管理、財務公司、科技金融、航運金融等集聚地,提升金融服務能級。前灘區段繼續加強總部商務、文化傳媒、體育休閒等主體功能培育,實現功能輻射引領。完成世博文化公園及上海大歌劇院建設,進一步豐富標誌性公共活動中心的功能內涵。加快推進世博園區A片區“綠谷”以及前灘地區企業總部集聚區等建設,打造國際一流的商務環境。加強友城公園、休閒公園、體育公園等的聯動,提升公共空間品質,形成宜居宜業的綜合功能城市社區。
  ——徐匯濱江區塊:以打造更具國際影響力和輻射引領力的文化、科創水岸為目標,加快傳媒港、智慧谷、金融城、創藝倉、楓林灣等項目建設,打造創新創意產業集群。完成沿江劇場群落、星美術館等建設,擴大西岸藝術與設計博覽會規模,做實上海國際藝術品交易中心,持續發揮文化藝術輻射效應。推進南部延伸段濱江岸線貫通及西岸“夢中心”岸線改造提升,增設商業及公共服務配套設施,加快研究並適時啟動龍騰大道南延伸、龍吳路快速化改造、沿江中運量交通等建設,為提升區域發展能級提供保障。
  ——浦東新民洋-滬東船廠地區:依託民生碼頭、上海船廠等豐富的歷史和文化資源,拓展陸家嘴中央商務區的金融功能,打造東岸濱江文化創意、商務辦公、休閒旅遊走廊。加快推進民生碼頭區域12棟工業遺存整體功能策劃及分期建設,加快啟動滬東船廠整體轉型開發,以濱水公共空間貫通帶動區域品質提升。
  2.功能完善重點區塊
  ——浦東陸家嘴區塊:持續推進陸家嘴金融城建設,集聚總部型、功能性、國際性金融機構,增強國際金融中心的核心承載功能。引導金融功能向東部濱江延伸,加快陸家嘴金融二期(上海船廠地區)和新民洋地區(楊浦大橋至東方路濱江地區)建設。完成浦東美術館建設和開放,推進港務大廈遷建,提升小陸家嘴區域綜合商務觀光休閒功能,推動全域旅遊示範區建設。
  ——黃浦外灘區塊:進一步拓展發展空間、提升服務能級,提高“外灘金融”的影響力和競爭力。推進外灘第二立面歷史建築保護利用,挖掘文旅、文創等複合功能。加快董家渡金融城建設,釋放核心功能集聚空間。
  ——寶山濱江區塊:建設世界一流郵輪母港和郵輪旅遊目的地,提升濱江郵輪功能。重點推進吳淞口國際郵輪碼頭船舶交通管理中心、智慧郵輪港等建設。推動生產型濱江岸線轉型,加快寶楊路客運站地塊、上港九區、十區等區域調整轉型研究和協調工作。加快濱江公共空間品質提升,完成吳淞示範段貫通開放及長灘音樂廳等公共設施建設。啟動以水上運動為特色的上海吳淞口國際郵輪旅遊度假區建設。
  3.前期儲備重點區塊
  ——楊浦濱江中北段區塊:大力推進存量工業更新和企業技術升級,推動傳統製造業加快向綠色製造和智慧型製造轉型。完成濱江中北段產業功能定位研究,完善城市設計,推進規劃編制。有序推進土地收儲、產業轉型,加快推動復興島-共青森林公園沿線約6公里濱江岸線貫通開放。
  ——浦東楊浦大橋以北區域:開展相關地塊功能和規劃研究,最佳化產業布局。有序推進高化地區轉型升級,加快高橋港以南及居家橋路以西區域土地收儲,啟動滬東船廠搬遷,開展環境治理和生態修復。
  ——閔行濱江區塊:結合吳涇電廠、吳涇化工區等區域產業轉型,加強濱江區域環境整治,改善生態環境。加快浦江、江川等人口集中地區的濱江公共空間貫通,推進紫竹等成熟區段功能提升。
  (三)還江於民,拓展提升開放共享的濱水空間
  進一步拓展延伸濱江開放區域,提升濱江公共空間服務品質,為人民民眾提供更多樣、更豐富的活動空間和活動體驗,提升黃浦江沿岸公共空間的品質與魅力。
  持續推進濱江公共空間南拓北延。結合產業區塊和岸線功能轉型,推進濱江貫通岸線向核心段南北兩側延伸,新增約20公里濱江公共空間貫通岸線。重點推進吳淞濱江示範段約5公里岸線,高橋港南片區、滬東船廠、中海三林船廠等區域約7.3公里岸線,徐浦大橋以南區域3公里岸線,楊浦濱江中北段約6公里岸線,浦江、紫竹、江川濱江約5公里岸線等濱江公共空間的貫通開放。
  打造濱江沿岸公共空間標誌性節點。加快推進大型綠地公園建設,改造提升現有公共空間及濱江岸線,打造集自然生態、親水互動、旅遊休閒於一體的活力節點。重點推進世博文化公園、三林楔形綠地、濱江森林公園二期、楊浦大橋綠地、董家渡景觀花橋、蘭香湖等大型生態綠地和公共空間建設,實現新增公共空間及綠地約400公頃。啟動三岔港楔形綠地建設研究。
  推進公共空間網路向腹地延伸。推進濱江公共空間沿景觀道路和河道向腹地拓展,形成系統、完整、豐富的公共空間和生態體系,帶動沿岸區域城市更新和功能重塑。建設垂江慢行通道,最佳化濱江空間慢行路網與腹地路網的聯繫。完成楊樹浦路、江浦路、黃浦路、公平路等道路改造,加快推進楊樹浦港、虹口港、川楊河等支流河道濱水步道和綠地建設。
  構建高標準的濱江景觀體系。強化全要素設計,全面提升濱江核心段公共空間景觀品質。開展街區和建築景觀整治,策劃景觀主題,提升景觀照明,實現景觀空間和功能的和諧統一。完成中心城區約2.5公里濱江岸線品質提升,重點推進楊浦濱江南段、陸家嘴北濱江、國客中心、西岸“夢中心”等區段岸線改造提升,持續推進黃浦江沿線景觀照明提升、建設示範“美麗街區”等項目。
  提升濱江公共空間服務能級。以便民惠民為原則,形成兼顧遊憩與生活功能的服務設施體系。整合濱江區段內的公共服務資源,開展文體休閒、零售餐飲、旅遊諮詢、公共衛生等遊憩服務設施的一體化升級。推動座椅、燈具等城市家具的品質提升,豐富實用、便利、親民的活動場所。提升完善驛站網路布局和功能,形成遊客、市民共享的服務設施體系。結合城市更新和空間改造,完善濱江沿岸十五分鐘生活圈。
  (四)特色彰顯,打造具有水岸魅力的世界級城市會客廳
  堅持保護傳承與開發利用並舉,加快歷史文化遺產活化利用,有力推進公共文化新地標建設,強化濱江沿線文化功能和特徵形象,做強文化旅遊體育功能,激發濱江文化旅遊發展活力。
  打造世界級城市會客廳新地標。聚焦外灘-陸家嘴-北外灘區域,打造浦江兩岸中央活動區新地標。完成虹口北外灘貫通和綜合改造提升工程,加快推進黃浦外灘源及外灘后街區域城市更新。
  打造歷史遺產風貌展示區。串聯濱江沿岸歷史文化遺產資源,打造若干有特色、差異化的風貌展示區,打響新時代海派文化品牌。在外灘、北外灘、楊浦濱江、浦西世博、徐匯濱江等歷史建築和工業遺產分布集中的核心區段加強多樣功能植入。
  設立水岸特色歷史地標。推動文化元素為濱江空間賦能,打造歷史遺存更新地標。重點推進永安棧房、原國棉九廠倉庫等歷史建築改造與活化利用。民生碼頭充分挖掘和展示上海工業文明史,構建多元體驗功能的城市綜合體。上海船廠區域打造具有複合功能的地標節點。推進上糧六庫改造利用,打造體驗式生活性美學街區。積極推動浦西世博區域歷史建築改造利用。
  營造高品質文化旅遊體驗。串聯濱江各類工業遺存、里弄住宅等歷史文化資源,拓展濱江文旅線路,打造世界級精品文旅項目。重點推進外灘-陸家嘴-北外灘全域旅遊示範區建設,圍繞吳淞口、復興島-共青森林公園、楊浦濱江、民生濱江文化城-船廠、北外灘、外灘-南外灘、陸家嘴、世博-前灘、徐匯濱江、吳涇鎮-浦江鎮等板塊,打造主題會客空間。
  打造濱江體育休閒活動帶。以黃浦江濱江公共空間為載體,舉辦具有重大影響力的文化、旅遊、體育活動。推動上海國際馬拉松、上海杯帆船賽、世界技能大賽、上海國際藝術品交易月、西岸藝術與設計博覽會等系列活動落戶濱江沿岸。重點打造前灘、徐浦大橋、南浦大橋、楊浦大橋等大型體育主題公園,因地制宜嵌入籃球、排球、羽毛球等小型場地。推進浦東久事國際馬術中心建設,遷建徐匯濱江划船俱樂部。
  (五)標桿引領,增強城市核心功能集群的輻射帶動力
  發揮黃浦江沿岸產業集聚和生態綠色優勢,聚焦金融、航運、商貿、科創、旅遊、文創等主導產業,增強濱江空間城市核心功能的引領示範作用。
  推動金融功能拓展。推動濱江沿線金融功能錯位、協同發展,著力培育和引進科技金融、航運金融、貿易金融、產業金融等功能,推動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多元化發展。鞏固和提升陸家嘴金融城核心功能區地位,支持外灘金融集聚帶南北延伸和縱深拓展,北外灘地區強化航運金融功能培育。加快建設北外灘金融港、上海金融科技園區、董家渡金融城、西岸金融城等項目,釋放更大金融集聚空間。
  加快航運服務功能集聚。進一步拓展航運服務新空間新業態,加快形成具有國際影響力的航運保險市場,積極打造海事糾紛解決優選地。加快建設航運服務功能集聚區,吸引航運產業鏈上下游企業和功能性機構集聚,建設陸家嘴-世博地區航運高端服務集聚區,打造北外灘航運服務功能創新示範區,辦好“北外灘國際航運論壇”,打造上海國際航運中心高端航運服務功能核心承載區。寶山濱江聚焦建設國際一流郵輪港,加快完善郵輪港綜合交通體系。
  促進高端商貿集聚。促進濱江高端商貿產業轉型升級,拓展壯大濱江商貿功能能級,形成代表上海商貿品牌和地標的濱江商貿集聚帶。依託外灘、陸家嘴等地區的區位優勢,培育具有國際品質的商業購物功能。積極推進北外灘地區的商務辦公、公共文化、商業服務等功能集聚。
  加強科創產業培育。促進濱江沿線與腹地科研院所互動,結合工業遺存更新改造,打造科創集聚高地。推動研發中心、高端製造、智慧型車間、人工智慧套用等在濱江地區布局發展。徐匯濱江依託智慧谷項目,加快建設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人工智慧產業集群。楊浦濱江圍繞線上新經濟生態園建設,加快網際網路頭部企業集聚。加快推進楓林灣生命健康產業集群、滬東船廠科技型產業園區、閔行大零號灣創新創業集聚區等重點項目建設。
  加快旅遊功能開發。加強水陸聯動、多元體驗的全域旅遊空間建設,提升郵輪、遊船、水上運動等水上遊憩功能。挖掘整合濱江地區文旅資源,重點推進品牌旅遊線路和大型文體活動設計,打造旅遊特色品牌。拓展黃浦江水上旅遊功能,形成多點停靠水上巴士、環形觀光遊船、特色遊艇等水上旅遊方式,打造黃浦江精品文化主題游線。重點推進世博、北外灘酒店群和吳淞口國際郵輪旅遊休閒區建設。
  提升文化產業能級。促進濱江文化產業與腹地空間產業功能的融合滲透,結合歷史遺存再利用,建設文化創意產業集聚區,推進黃浦江文化創新帶建設,打造黃浦江文化品牌。推進世博沿岸、徐匯濱江-前灘、楊浦濱江南段、北外灘等重點區段文化設施建設,打造文化標桿。重點推進上海大歌劇院、世界技能博物館、西岸“夢中心”劇場、寶山長灘音樂廳等高等級文化設施建設。整合浦東美術館、中華藝術宮、世博大舞台、上海當代藝術館、龍美術館、余德耀美術館等精品文化場館資源,打造文化旅遊新地標。
  (六)全域共生,構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藍綠生態網
  努力增加濱江生態空間,堅持高標準全流域治理水環境,加強生態空間互聯互通,積極開展沿岸海綿城市和綠色建築技術示範區建設,構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藍綠生態網路。
  加強流域生態修復治理。全面推進沿江污染項目整治,加快工業岸線轉型,嚴格管理污染源,開展上游段涵養林建設,提升濱江空間生態環境。加強濕地生態保護和修復,促進多維度生物棲息和生態群落培育,提升綠色空間品質。重點結合吳涇化工區、高化地區的轉型提升,有序推進環境治理和生態修復。
  凸顯濱江生態的輻射滲透效果。推動濱江生態空間沿河道及路網向支流和腹地延伸,形成互聯互通的生態網路結構。持續推進川楊河、淀浦河、薀藻浜、張家浜、虹口港、楊樹浦港等支流濱水廊道及綠道建設,形成濱水開放生態空間網路和景觀遊憩體系。
  推進濱江海綿城市試點建設。倡導用生態綠色技術引導濱水空間生態綠色城區建設,推進濱江海綿社區建設與示範,大力套用推廣生態建築新技術、新材料、新工藝,提高濱江生態能級。重點推進楊浦濱江低碳發展實踐區建設,推進北外灘、世博地區、徐匯濱江、三林濱江等海綿城市建設試點。
  推進全流域綜合治理與生態體系建設。協同上游太湖流域推進水環境治理,與上游水域形成連續的涵養林生態防護帶。加強與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範區、臨港新片區的水域對接,實現互聯互通,建設高品質的濱水空間網路。重點推進太浦河清水綠廊示範工程、黃浦江-大治河生態走廊建設,推進澱山湖環湖岸線貫通,打造一體化的濱水、濱湖生態景觀廊道。
  (七)水陸聯動,建設順暢便捷的公共運輸網路
  以水陸聯動、集約低碳、注重體驗為原則,在濱江及腹地範圍構建軌道交通、地面公交、水上交通、慢行交通、靜態交通等統籌發展的複合公共運輸體系。
  提升濱江地區可達性。完善濱江地區軌交線路站點和公車站、越江隧道出入口等規劃控制,規劃建設軌道交通19號線北延伸、20號線東延伸等線路,加快推進江浦路、龍水南路、銀都路等越江隧道建設,改造提升楊樹浦路、龍吳路等濱江骨幹道路。結合需求,在沿江大型公共設施、腹地功能建築適度增設公共停車位,在濱江支小馬路設定機動車道路停車場。
  最佳化綜合交通網路。科學設計布點濱江及腹地區域水陸交通樞紐,深化研究濱江地區中運量軌道交通規劃,最佳化完善濱江地區地面公交線網。提升公交服務設施與軌交站點換乘便捷性,實現新建軌交站點50米半徑範圍地面公交服務全覆蓋,提高已建成軌交站點公交配套服務水平。推進楊浦大橋、南碼頭、友城公園等公交樞紐建設,提升最佳化楊浦濱江公共運輸組織,推進徐匯濱江、楊浦濱江等區域中運量交通研究深化。
  加強水岸聯繫。統籌規劃碼頭及周邊區域公共運輸,推進綜合樞紐布局建設,實現水陸聯動,構建兼顧休閒遊憩與跨江通勤功能的水岸交通體系。完善黃浦江水域貨運碼頭布局,保留徐浦大橋上游部分碼頭貨運功能,推動形成上游大宗貨物中轉港區,引導航行於黃浦江核心區的船舶結構最佳化。開展船隻航運、水上活動分時管理制度研究,提高水域利用效率。研究推進楊浦大橋、東方明珠、世博M1、世博公園、民生路、前灘、三林等碼頭規劃和建設,調整提升秦皇島路碼頭、徐匯濱江客運碼頭等周邊區域功能業態,加快建設楊浦大橋公務碼頭和陸域配套工程,豐富國客中心客運碼頭功能,推進徐匯濱江-世博文化公園等區間越江纜車方案研究。
  加快智慧交通套用。打造融合高效的智慧交通基礎設施,加強濱江地區智慧樞紐建設,推動包括遊船碼頭、停車等交通電子化服務。助力智慧信息等基礎設施建設,加快推進5G等技術的協同套用,推進濱江線上地圖的信息化和可視化。
  (八)共建共治,打造精細化建設與治理的濱水示範區
  進一步激發人民民眾的主人翁精神,建立多方共治的社會治理體系。充分運用城市大腦和“一網統管”建設成果,完善規劃體系、搭建綜合地理信息平台、健全智慧格線化管理機制,打造精細化建設與治理的示範區。
  統籌最佳化濱江規劃。結合區域轉型及城市更新,加快規劃編制及完善。加強產業規劃研究及布局引導,最佳化用地結構,加快產業集聚。提高濱江沿岸重點區域規劃的精細度,加強濱江服務的人性化設計。通過濱江既有岸線提升和城市更新改造工程,形成濱江多樣化天際線輪廓和城市色彩建設示範區。推進中運量交通、慢行系統、公共服務設施、公共空間及綠地品質提升、既有建築改造利用、土地複合利用、產業布局、水上搜救基地站點布局等專項規劃研究,為高標準建設和管理提供科學規劃指導。
  構建智慧管理平台。結合5G、大數據、雲計算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構建濱江多網協同的無線網路。增設公共空間人工智慧互動設施,提升科技感和體驗感。加強濱江存量和增量資源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完善數據標準,建立濱江生態綠地、文旅資源、景觀設施、產業布局、用地資源、人流分布等多個場景套用單元,發揮“一網統管”體系的綜合效應。
  加強精細化與規範化管理。進一步提高濱江地區“格線化管理”能力和水平,建立面向公共安全與應急聯動的空間信息智慧型平台,實現主要道路、核心景點和重要活力節點的全覆蓋。整合梳理各類市容環境管理要素,健全濱江地區的市容市貌標準體系,推進建立智慧型及時回響系統,實現市容管理服務保障的標準化、規範化、智慧型化。
  探索創新濱江地區治理模式。創新治理模式,吸引人民民眾和各類社會組織參與濱江地區的管理和監督,堅持黨建引領,持續完善濱江服務體系,構建“全區域統籌、多方面聯動、各領域融合”的濱江黨建和社會治理格局。強調人人參與、多方共治,將濱江地區打造成為人民城市建設的示範區。
  四、蘇州河沿岸地區的主要任務
  進一步推進濱河沿岸城市功能建設,拓展和延伸濱河沿岸公共空間,提升濱河生態環境與景觀品質。深入挖掘並活化利用沿岸豐富的文旅資源,完善濱河沿岸及水上交通網路,增強水陸聯動,構建魅力水岸。
  (一)全面統籌,最佳化完善各區段功能布局
  根據區位特點,將蘇州河全域分為內環內東段、中心城區其他區段和外環外三個區段,分別確定主題功能,明確發展導向。
  內環內東段(長壽路橋以東)位於中央活動區範圍內,以高端商業、金融、文化、旅遊等核心功能為主,同時帶動配套居住功能,強化功能的高度複合,打造蘇州河的形象標誌。中心城區其他區段(外環高速至長壽路橋)以居住生活為主要功能,局部培育產業功能,突出娛樂休閒、文化藝術、體育服務等功能。外環外區段以生態保育功能為主導,融入遊憩、休閒等功能,結合虹橋國際開放樞紐建設,進一步最佳化完善虹橋商務區周邊功能。
  重點通過北京東路沿線為代表的城市更新,虹口蘇州河以北的商業商貿業態調整,蘇河灣、長風、華東政法大學及中山公園等地區的公共空間改造,進一步提升空間品質和商業商務發展能級,重塑蘇州河沿岸的功能、風貌和空間,開啟蘇州河發展新階段。
  (二)因地制宜,塑造步移景異的精緻濱水空間景觀
  結合蘇州河“河窄、灣緊、樓密”等空間特點,採用精細化設計,最佳化公共空間品質,塑造步移景異的精緻景觀,打造標誌性節點空間,形成濱水公共空間新格局。
  持續推進濱河岸線貫通開放。加快推進長壽路橋(靜安段)、烏鎮路橋(黃浦段)橋下空間品質提升,多策並舉推進沿岸住宅小區的濱水空間品質提升及開放工作,到2021年底實現中心城段全面貫通開放。
  推進公共空間網路向腹地延伸。整合利用濱河綠地和地塊內部空間,加強濱河空間與腹地範圍的聯通。推動蘇州河垂河道路整體提升,構築公共活動空間系統網路。綜合整治公共空間網路斷點,推進大統路、福建北路地下通道建設及路面整修,推進三泰路(福建北路-山西北路)和國慶路(晉元路-烏鎮路)等道路新建工程。
  開展濱河城市形態景觀提升。充分挖掘視覺景觀要素,採用精細化設計,提升蘇州河沿岸景觀品質。加快推進中心城區約7公里防汛牆改造,在南蘇州路等區域探索試點防汛牆材質和形式的多樣化,加快推進光復西路沿線、浙北綠地等區域的防汛牆改造。推進實施沿河空間綠化和景觀照明提升、跨蘇州河橋樑景觀整治、架空線入地與合桿、沿河建築立面整治等工程。
  雕琢濱河空間區域新地標。結合濱河道路功能調整、高架橋下空間更新、防汛牆親水性改造、公園及文化體育設施改造和開放等,因地制宜打造亮點區域。加快推進華東政法大學長寧校區整體功能提升和濱河空間最佳化,推動實現校園公共空間全面開放共享,打造蘇州河濱水空間高品質地標。推進上海大廈-郵政博物館-河濱大樓、西牢地塊、泵站公園、蝴蝶灣綠地、“蘇河之冠”(安遠路-曹楊路)、中環橋下體育公園等節點區域的公共空間品質提升,打造蘇州河沿岸新的景觀亮點。
  (三)提升綠量,整體改善濱河沿岸的生態環境品質
  進一步增加生態空間規模,提供豐富的生態系統服務功能。繼續開展蘇州河全線及其支流水質綜合整治提升工程,推進污染治理和生態修復,促進整體環境改善。
  增加生態空間規模。中心城區段結合濱河步道串聯公園綠地,郊野段形成具有生態和休憩功能的郊區生態節點。推進浙北綠地、長安路節點綠地、岸線公園、“一紡機”公共綠地、“南四塊”公共綠地等大型綠地空間的建設實施,新增公共綠地約80公頃。推進臨空2號公園和滑板公園提升改造,實現全時段開放共享。加快推進上游閔行段、青浦段、嘉定段生態廊道建設,實現吳淞江蘇申內港線段生態廊道及濱水空間貫通。
  延伸腹地生態連結。將蘇州河沿岸淺灘、濕地、郊野公園等藍綠斑塊串聯成網,完善綠化結構。推進打通腹地生態廊道,打造生物多樣化生存環境。加強新涇港、桃浦河-木瀆港、東茭涇-彭越浦、南泗塘-沙涇港等支流水系的沿岸綠化建設。
  加強沿岸環境治理。推進郊區工業用地轉型,推進沿岸生態修復,形成連續完整的生態岸線。通過對全流域進行水體治理,結合泵閘改擴建和污水治理工程,全面提升流域水體水質,打造人類與動植物共融的優質活動場所。實施上游郊區段新槎浦泵閘改擴建等支河閘(泵)工程,完成蘇西閘建設。
  (四)多元複合,豐富濱河沿岸城市功能
  全面推進蘇州河沿線城市更新、生態修復和歷史文化等功能重塑,圍繞品質生活、休閒遊憩、商貿服務、科創文創等功能,培育新興業態,豐富濱河沿岸城市功能。
  最佳化品質生活功能。加強濱河沿線舊區改造和城市更新,拓展濱河沿線城市功能承載空間。增設辦公、商業、文化等複合功能以及便民服務設施,增強濱河活力。加強生態景觀及公共空間建設與人民民眾日常生活的關聯,打造濱河宜居生活示範區。重點推進東斯文里、蘇河灣地區、“一紡機”區域、M50園區-宜昌路特色街區、北京東路沿線等城市更新項目建設。
  提升休閒遊憩功能。深入挖掘蘇州河沿岸旅遊文化資源,打造更多具有親民特質的區域性旅遊產品和精品線路。重點開展蘇州河“城市文化生活休閒帶”工程,推進長風都市運動中心、中環橋下體育公園建設,打造蘇州河水上運動中心,定期舉辦龍舟邀請賽,拓展水上及陸域體育賽事。
  拓展商貿服務功能。充分利用濱河沿岸生態綠色環境優勢,促進高端商貿進一步向蘇州河沿岸集聚。提升濱河沿岸商業活力,集聚人氣,打造上海夜間經濟的重要承載地。重點打造虹口蘇州河以北商業商貿中心,推進長風地區、中山公園、臨空地區等商業板塊的整體提升,調整提升北京東路沿線商業業態,打造創享塔園區夜間經濟特色街區。
  培育科創文創功能。依託濱河歷史文化和工業遺存,進一步布局或提升科創孵化、文化創意功能。蘇河灣地區加強金融、文化、人才孵化等功能注入,M50園區最佳化文化創意功能,長風西片區培育商務研發和智慧型製造,臨空商務園區發展科創研發等功能。
  (五)激發活力,打造具有歷史底蘊和人文情感的生活水岸
  充分利用濱河工業遺產和歷史建築,延續城市歷史文脈,彰顯文化內涵,實現城市生活與人文情感回歸水岸,打造展示城市活力的舞台。
  提升文化設施能級。依託蘇州河沿線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通過新建改造圖書館、美術館、博物館等公共設施,提升文化能級,打造創新活力文化氛圍。完成上海少兒圖書館新館建設,推進上海海派文化中心在郵政大樓落地運營,改造提升蘇州河工業文明展示館、造幣博物館、郵政博物館、顧正紅紀念館等展覽場館。
  更新沿岸歷史遺產。在歷史風貌資源較為集中的地區,打造若干凸顯蘇州河特色的風貌展示區。增強濱水歷史文化遺產與人民民眾的互動性,發揮沿岸重要歷史建築、歷史空間的文化影響力。重點推進福新麵粉廠、四行倉庫、總商會舊址等歷史遺存的改造和文化元素髮掘,推進上海大廈-河濱大樓-郵政大樓,夢清園-天安陽光-M50園區等區域的歷史建築利用及功能提升。
  開發歷史文化旅遊精品項目。圍繞外灘源、蘇河灣地區、M50園區、長風海洋世界等重要旅遊節點,打造集聚城市歷史、市民文化、工業創意等特色的“母親河”文化景觀帶。構建蘇州河水上遊船與濱水空間聯動的系統格局,適時啟動開通蘇州河水上巴士或水上游線,依託水陸游線串聯文旅資源,推出具有地域特色的城市探訪微旅行線路。
  推進上游文旅資源聯動開發。外環外地區重點依託上海汽車博覽公園、青北郊野公園、江橋濱江林地等,發展農林自然風光體驗及主題遊樂等功能。深度挖掘青浦白鶴鎮歷史風貌區、青龍古文化遺址的歷史人文資源,打造江南水鄉古鎮文化生態新空間。以濱水歷史文化名鎮為依託,與長三角區域古鎮和湖域景觀等有機串聯,推動上游地區水鄉古鎮文化休閒和旅遊資源綜合開發利用。
  (六)以人為本,建設舒適宜人的濱河步行空間
  最佳化公共運輸服務,推進跨河橋樑建設,提升濱河沿岸的可達性。通過精細化設計,整合濱河綠地與街道空間,增加濱河及腹地道路林蔭,提升濱河步行體驗。加強水陸聯動,最佳化濱河碼頭布局。
  加快推進跨河橋樑建設。進一步完善跨蘇州河橋樑規劃並加快建設,逐步加密中心城區跨河通道布局,促進兩岸融合發展。最佳化親水步道與橋樑的銜接處理,提升慢行過河的舒適度和便捷性。加快推進M50、夢清園、長壽路、安遠路、隆德路、白玉路、真光路、雲嶺西路等橋樑和跨河通道新建;適時啟動山西路、普濟路等橋樑改造。
  提升濱河步行體驗。改善濱河空間步行環境,開展濱河道路慢行優先化改造和精細化設計。最佳化北蘇州路、南蘇州路、光復西路等臨河道路的交通組織,南北高架以東的蘇州河北岸沿河道路基本實現機動車禁行,其他區域因地制宜推進機動車單行、限行、限速改造,全面改善濱河空間步行環境。
  完善配套設施體系。注重以人為本,增加公共活動場地的商業生活配套、休憩設施,建立多類型服務設施體系。充分利用濱河空間及建築資源,打造具有人文特色,功能複合的驛站系統。普陀區段重點推進20餘處規劃濱河驛站建設。
  推進水上碼頭建設。統籌日常觀光和通勤功能,合理規劃新增旅遊碼頭。兼顧出勤半徑及水上安全需要,進一步統籌最佳化沿岸公務碼頭布局。加快推進莫乾山路公務碼頭整治搬遷,研究推進曹家渡、風鈴綠地、朱家浜、縱涇港等遊船碼頭建設。
  五、組織保障
  (一)加強統籌推進
  按照市委、市政府的總體部署,市“一江一河”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牽頭抓總、相關部門和區各司其職,統籌推進共建共治,緊緊圍繞一張藍圖,加強“一江一河”沿岸的規劃、建設和治理工作。相關區要完善濱水區域統籌協調工作機制,明確工作機構,做好濱水區域規劃、建設、開放和管理的統籌推進、組織落實、督促檢查等工作。市各相關部門要在市“一江一河”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的統籌協調下,制定完善專項建設計畫,並與各相關區做好協調工作。
  (二)完善政策配套
  加快推進戰略預留區及產業轉型區域的規劃研究,為土地儲備和公共空間建設提供規劃依據。積極推進濱水公共空間歷史建築確權的政策配套研究。推進濱水土地混合利用,激發濱水地區活力。開展法制研究和標準制訂,更新制定“一江一河”濱水地區的綜合管理辦法、公共開放空間運營管理相關制度等,形成濱水地區的規劃建設、公共服務設施業態、服務標識、物業管理、服務功能配置等管理標準。
  (三)加強資金保障
  形成“市區聯動、以區為主”的資金籌措和財政支持體系,鼓勵區域內各沿江、沿河單位、開發主體及社會資金參與濱水空間的開發建設。探索各區濱水空間公益性和效益性相結合的資金平衡機制,保障“一江一河”公共開放空間的日常運營維護,完善資金使用標準,落實資金使用主體責任,形成以管理養護為主的資金使用長效機制。深化政府主導的基礎設施建設與社會資本經營的主題項目有機結合,實現經濟、社會及生態效益的多方共贏。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