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應急管理“十四五”規劃

《上海市應急管理“十四五”規劃》是2021年7月20日上海市人民政府辦公廳印發的通知。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上海市應急管理“十四五”規劃
  • 頒布時間:2021年7月20日
  • 實施時間:2021年7月20日
  • 發布單位上海市人民政府辦公廳
檔案發布,規劃內容,

檔案發布

上海市人民政府辦公廳關於印發《上海市應急管理“十四五”規劃》的通知
  (2021年7月20日)
  滬府辦發〔2021〕18號
各區人民政府,市政府各委、辦、局:
  經市政府同意,現將《上海市應急管理“十四五”規劃》印發給你們,請認真按照執行。

規劃內容

  一、發展基礎
  (一)發展現狀
  “十三五”期間,上海緊緊圍繞黨和國家有關應急管理的決策部署,牢固樹立安全發展和綜合防災減災救災理念,把防範化解城市重大安全風險和提升全民防災減災意識放在突出位置。安全生產治理能力、自然災害綜合防治能力和應急搶險救援能力明顯提高,各類生產安全事故總量和死亡人數總體保持下降態勢,城市安全運行總體平穩、基本受控、趨勢向好,為高質量發展奠定了新的基礎。
  1.應急管理體制機製得到最佳化。通過深化改革,全方位推動應急管理體制不斷健全完善,初步構建起“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參與、協調聯動”的應急管理工作格局。建立健全災害風險監測、綜合會商研判、預報預警等防災減災工作機制,推進應急預案體系建設,搭建城市運行“一網統管”平台,提升應急指揮能力,構建長三角區域一體化應急管理合作機制。
  2.災害事故防範能效得到提升。推進風險防控和隱患排查治理雙重預防機制建設,加強對危險化學品、道路交通、消防安全等重點領域的風險管控、隱患排查,堅持實施政府掛牌督辦隱患治理,堅持推進企業安全標準化建設,堅持推進高危行業安全生產責任保險。截至2020年底,上海單位生產總值生產安全事故死亡率為0.013人/億元,安全生產形勢持續穩定好轉。強化以千里江堤、千裏海塘、城鎮排水、區域除澇等“四道防線”為骨架的防汛保全體系,城市災害防治體系建設成效凸現。截至2020年底,全市已創建381個“全國綜合減災示範社區”,建成Ⅰ、Ⅱ、Ⅲ類等級應急避難場所117個,災害防禦和應對能力得到進一步提升。
  3.多元應急救援力量得到增強。國家綜合性消防救援隊伍轉制改革與能力建設得到有力推進,“十三五”期間,全市共建成消防站49個。截至2020年底,全市消防站總數達到174個。不斷加強專職消防隊、志願消防隊和微型消防站等基層消防救援力量,大力發展應急救援專業隊伍和社會組織。有序組織應急預案演練,突發事件應急協調聯動機制更加完善,應急救援能力得到進一步提升。
  4.社會公眾安全意識得到提高。以創建安全發展示範城市、安全社區和綜合減災示範社區為引領,以“5·12防災減災日”“安全生產月”“119消防宣傳月”等主題活動為契機,拓展安全宣傳培訓渠道。充分發揮安全協會、行業協會和保險機構在安全宣傳教育活動中的作用,創新開展公共安全教育、安全體驗實訓等安全科普活動。
  (二)發展形勢
  上海作為超大城市具有複雜巨系統特徵,人口、各類建築、經濟要素和重要基礎設施高度密集,致災因素呈現疊加,一旦發生自然災害和事故災難,可能引發連鎖反應、形成災害鏈。同時,傳統風險、轉型風險和新的風險複雜交織。一方面,城市老舊基礎設施改造和新增擴能建設規模、體量巨大,城市生命體的脆弱性不容忽視;另一方面,傳統經濟加快轉型,創新型經濟超常規發展,不確定性和潛在風險增加,安全管控更加艱巨。
  1.自然災害風險有增無減。上海遭遇自然災害90%以上為氣象災害,地震、地質等其他自然災害也給城市安全運行帶來不容小覷的影響。近年來,海平面抬高、平均氣溫升高,致使颱風頻發、潮位趨高、強對流天氣多發、暴雨強度加大,黃浦江沿線及東海沿線風險源密集,易造成大險大災以及次生、衍生災害。據氣象預測,未來20年,強降水發生日數和強度都呈現增加趨勢,中雨、大雨和暴雨日數將增多,海平面持續上升和上游泄洪壓力對上海城市抵禦洪澇災害的能力構成更大挑戰。
  2.城市運行風險載體量大面廣。上海現有老舊小區3500餘個,24米以上的高層建築超過6萬幢,100米以上超高層建築超過1000幢,3萬平米以上的城市綜合體306個。伴隨著“五個新城”建設的推進,城市綜合體的數量快速增加,對超高、超大建築亟需加強風險綜合管控。截至2020年底,上海捷運運營里程729公里,單日最高客流曾達1329.35萬人次;已從大規模交通設施建設期進入養護、維護期,擁有城市橋樑14274座(其中大橋11座),隧道16條,高速公路總長度845公里,城市快速路總長度207公里;此外,還存在複雜交錯的城市生命線管網及體量龐大的地下空間。大量長期高負荷使用的城市建築設施正陸續進入風險易發高發期,客觀上形成安全風險累積。
  3.風險行業分布形態多樣。工貿化工、特種設備、交通運輸、建築施工、供水供電供氣等行業領域存在不同程度的風險。如,全市各類涉及危險化學品的單位約1.7萬家,危險化學品總儲量約3000萬噸;在用電梯總數約27.5萬台;汽車保有量已超400萬輛,電動腳踏車超過1000萬輛;中心城區地下空間埋設了7大類23種管線約11.86萬公里,2020年在建工地約8000個。
  上海繼續加強應急管理體系和能力現代化建設、維護保障城市安全運行的責任重大、任務艱巨、時間緊迫,在建設符合超大城市治理特點的現代化應急救援體系、災害綜合防治體系方面還存在諸多“短板”。
  一是應急管理統籌協調機制發揮不足。各類突發事件的關聯性、耦合性強,但在有效處理“防與救”“統與分”“上與下”等關係上,依然存在條塊分割、重複投入多、資源整合難、信息溝通不暢、協調力度不夠等問題,需要在應急管理“全災種、大應急”和強化多部門高效統籌協同機制上繼續下功夫。
  二是災害事故風險綜合防控能力不強。上海城市運行事故風險要素高度集聚,自然災害導致巨大經濟損失、眾多人口受災、阻滯持續發展的威脅有增無減。同時,在城市安全風險統籌防控、複合災害鏈研究、風險綜合感知等方面能力不足,需要在完善風險分級管控和隱患排查治理雙重預防機制上持續下功夫。
  三是應急救援體系統籌建設實效不足。應急救援指揮“統籌協調、統一調度”的聚勢效應仍顯不足,應急預案銜接性與精準性、應急力量體系共建共享、應急指揮人員綜合能力、應急信息傳導回響機制等方面還存在較明顯的短板,亟需在應急綜合救援體系實戰化、精細化建設上持續下功夫。
  四是應急管理基層基礎建設力度不夠。社會共建共治共享的應急安全文化氛圍還不夠濃厚,社會多元主體有效融入不足,保險等市場化機制運用不夠充分,應急資源綜合配置的集約優勢仍不明顯,應急幹部隊伍結構和專業素質仍存在不足,在拓展超大城市風險數位化治理方面還較欠缺,需要在依託“一網統管”夯實應急管理基層基礎上繼續下功夫。
  二、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全面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考察上海重要講話和在浦東開發開放30周年慶祝大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以及關於應急管理的重要論述,深入踐行“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重要理念,統籌發展和安全,強化安全韌性適應理念,以改革創新為根本動力,以系統性防控守牢城市安全底線,積極推進應急管理體系和能力現代化,為上海加快建設具有世界影響力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提供安全保障。
  (二)基本原則
  ——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弘揚生命至上、安全第一的思想,牢固樹立底線思維和紅線意識,把保護人民生命安全擺在首位,大力實施安全發展戰略,最大程度地降低災害和事故風險,減少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
  ——以防為主,防救結合。樹牢風險管理理念,加強各類風險的識別、評估、會商研判和監測預警、回響處置,最大限度地控制風險和消除隱患;堅持事前防範、事中救援、事後救助相結合,做到防災、減災、救災相統一,提升救援綜合保障能力。
  ——統籌協調,綜合施策。完善集中高效的統一領導,落實聯防聯動、群防群控機制。充分發揮應急管理部門的綜合優勢和各相關部門的專業優勢,鼓勵社會參與應急治理,注重發揮市場機製作用,推進城市運行安全綜合治理共建共治共享。
  ——依法治理,科技賦能。加強應急管理法治建設,從立法、執法、守法等方面推進城市運行安全風險綜合防控。提升應急科技攻關和科技保障水平,推進應急管理數位化轉型賦能。加強應急管理學科和人才隊伍建設,推動應急產業發展。
  (三)發展目標
  “十四五”期間,上海應急管理體系和能力現代化建設取得重大進展,基本形成與城市定位相適應的最佳化協同高效的應急管理新局面。安全生產紅線意識更加牢固,防範化解重大安全風險的運行機制更加順暢,安全生產責任制有效落實,風險防控能力顯著提升,重特大事故得到有效遏制。以防為主、防抗救相結合的綜合防災減災體制機制更加完善,災害防治重點工程成效凸顯,城市自然災害綜合防治能力顯著增強。統一指揮、發揮專長、數字賦能、通力協作的應急救援機制更加成熟,應急救援綜合能力全面提升。強化城市運行的功能韌性、過程韌性和系統韌性,保障上海始終位於全球最安全城市之列,切實提升人民民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應急管理“十四五”發展主要指標
序號
指標名稱
單位指標
屬性
2025年
1
單位生產總值生產安全事故死亡率
人/億元
約束性
<0.01
2
年均因自然災害直接經濟損失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
%
預期性
<0.5
3
年均每十萬人受災人次
人次
預期性
<2000
4
全市應急避難場所人均避難面積
m2
約束性
>1.5
5
創建“全國綜合減災示範社區”
約束性
>125
  三、主要任務
  (一)營造最佳化協同高效應急管理新局面
  著力推進應急管理統籌協調的系統性、整體性、重構性變革,強化綜合優勢,做到機制與體制協調、事權與責任一致。
  1.深化應急管理體制機制改革
  充分發揮黨統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核心作用,根據國家統一部署,深入開展應急管理體制機制改革工作。
  健全應急管理工作體制。全面落實城市運行風險防控的主體責任、領導責任、監管責任和屬地責任,構建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參與、協調聯動的工作體制;健全分類管理、分級負責、屬地為主的立體化應急管理組織體系,推進市、區、街鎮、居村的應急管理工作有機銜接和縱向貫通;完善應急管理領導機構、指揮機構和辦事機構,進一步明確突發事件應對議事協調機構的架構設定、職能關係。
  完善應急管理工作機制。強化安全生產綜合監管、自然災害綜合防治、消防安全綜合治理、應急救援綜合協調的統籌作用,增強應急管理工作的整體協調性,細化落實應急管理責任。完善風險識別、分析評估、監測預警、指揮協調、處置聯動、應急保障、災後救助等工作機制,做到統一指揮、部門聯動、軍地協同、運轉順暢、處置高效。
  創新賦能基層應急管理。結合基層治理現代化、街鎮體制改革、格線化統籌管理、數位化轉型等創新發展要求,在健全組織、完善機制、強化隊伍、減負增能等方面加強應急管理基礎建設,推動常態化管理和非常態化應急的動態銜接,確保基層應急力量充足、保障到位、反應靈敏。
  2.強化城市運行風險綜合防控
  把防範化解重大安全風險擺在突出位置,堅持從源頭上防範化解重大安全風險。
  強化城市運行風險全面統籌治理。從保障城市生命體、有機體健康的角度,探索風險綜合防控的制度變革,完善城市運行安全的全生命周期管理。以城市運行“一網統管”為牽引,統籌推動應急管理的職能整合最佳化、業務流程重塑、社會治理協同,統籌推進更大範圍、更深層次的應急資源整合。圍繞安全生產、消防安全、防災減災等領域,前移風險管理連線埠,強化全環節排查風險、全周期安全監管和智慧型化綜合指揮功能。
  完善城市運行風險會商研判機制。結合城市運行風險辨識、評估、分級、管控各環節實際需求,完善城市運行安全形勢分析制度,完善涉災部門、屬地政府、專家團隊等多方參與的監測預警、評估論證和聯合會商工作機制。開展多災種和災害鏈風險綜合研判,開展包括傳統風險和新興風險的重大安全風險監測預警和聯防聯控機制研究。針對重大風險、重大活動和重點時段,加強風險趨勢綜合分析研判與應對,動態掌握安全形勢。
  強化城市運行風險防控主體責任。紮實推進安全生產、消防安全依法治理,督促各類單位健全風險防控組織體系和工作制度,嚴格落實安全生產、消防安全主體責任,深入推行風險隱患“自知、自查、自改”和風險申報、承諾、公示制度。探索運用市場機制激發企業安全主體責任的內生動力。完善企業安全標準化創建的激勵機制,強化安全生產、消防安全領域信用監管機制。
  3.推進長三角應急管理協同發展
  落實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國家戰略的總體部署,協同建立長三角安全管控和重大突發事件聯動處置體系。
  強化區域性重大災害事故聯防聯控。聚焦長三角安全發展,完善重點領域日常工作協同機制。強化危險化學品道路運輸聯合管控、防汛防台抗旱合作、重特大相關事故災害信息共享等機制。針對洪澇、氣象、地震等全域性災害以及影響較大的生產安全和火災事故,加強跨區域分工合作,促進全方位協同聯動。推進預案體系協同,完善總體應急預案及相關專項預案省際、相鄰地域有效銜接,增強區域風險協防聯控和應急處置救援聯動合力。
  強化重特大災害事故跨區域救援協同。強化省際邊界區域協同回響、應急救援力量增援調度、應急物資協調共用共享等機制,強化各類應急救援力量和應急救援基地建設統籌推進機制,推動實現應急力量、救援專家、應急裝備和物資錯位合作、優勢互補。推進防災減災救災一體化,協同處置重特大險情。強化航空、鐵路、道路、水路等應急救援力量快速投送聯動機制。
  強化應急管理創新發展的對接與合作。強化應急管理數位化協同、執法聯動等機制,加強長三角區域重大活動和特殊時期安全管控措施聯動,推進在應急管理合作交流、制度共建、標準協同、信息共享和應急產業發展等方面的高效對接。推進應急產業和應急安全文化高質量融合發展戰略聯盟,引導鼓勵行業協會、產業聯盟等社會組織在應急管理跨區域協同發展、應急科技創新能力提升等方面發揮積極作用。依託長三角國際應急減災和救援博覽會等,拓展合作交流的廣度與深度。
  (二)強化災害事故預防體系建設
  堅持從源頭上加強防範化解重大安全風險,增強城市風險防控協同聯動機制。
  1.健全城市運行風險綜合防控體系
  全面辨識、評判各類風險和危險源,系統掌握城市運行風險的種類、數量和各種狀況,在關注傳統風險的同時,密切關注包括樓宇經濟、平台經濟等新業態、新情況在內的城市運行新興風險的生成和發展趨勢,摸清安全風險底數。壓實政府、部門、屬地的風險防控責任,建立健全風險防範化解清單管理模式,創新與風險防控環節有效結合的責任細化落實機制。建立完善城市規劃建設項目安全風險評估論證制度標準體系。強化城市安全韌性,以整體提升“五個新城”等重點區域的安全運行風險防控水平和防災減災能力為牽引,推進全市構建彈性適應、具備抗衝擊和快速恢復能力的安全韌性城市空間。
  2.強化災害事故預警協調共享機制
  建強城市生命體徵監測體系,豐富“城市神經元系統”,強化城市生命線等基礎設施的風險綜合監測預警,強化城市運行風險感知綜合能效。推進專業監測預警與綜合監測預警融合發展,完善各涉災部門之間的監測信息的互通共享機制,強化災害事故監測預警、信息審核、評估檢查等方面的統籌協調。充分發揮市預警信息發布中心的預警信息集約化作用,提高預警信息的時效性、易得性和可讀性。
  3.強化重點行業領域安全風險防控
  全面分析各類事故特點,找準安全生產規律,針對事故多發易發的重點行業和重點領域,深入開展危險化學品、危險廢物、危爆物品、消防安全、建築施工、交通運輸(民航、道路、鐵路、水上交通、軌道交通、郵政)、漁業船舶等重點行業領域以及工業園區等功能區域安全生產和消防安全專項治理,深化源頭治理、系統治理和依法治理,完善責任鏈條、管理制度和工作機制,加強生物製藥、新型能源等新技術、新產業的風險辨識和管控,提升重點行業領域風險防控的精細化管理能效。鼓勵安全類專業服務機構、智慧型感知研發機構、數據治理公司和保險公司等主體共同探索重點行業領域的企業風險動態感知與防控新模式。
  4.完善防災減災綜合管理機制
  將防災減災救災工作列入上海高質量發展考核評價和安全發展示範城市評價體系。健全完善統籌協調指導機制,統籌災害防禦、監測、預警、救援、救助、恢復重建全過程管理;統籌全災種管理,加強本市自然災害風險的綜合監測和研究,減少災害風險傳導,防範次生衍生災害;統籌各類信息、資源和力量管理,發揮各方面優勢,形成職責分工明確、責任無縫銜接的統分結合管理模式。健全完善防災減災救災工程建設標準,提升自然災害防禦設施建設水平。
  (三)強化應急綜合救援體系建設
  堅持“生命至上”理念,著力建設統一指揮、專常兼備、反應靈敏、上下聯動的高效應急綜合救援體系。
  1.強化應急救援統籌指揮
  構建市、區、街鎮集中統一高效的應急救援指揮組織體系,完善應急救援指揮機構,明確城運中心、應急聯動中心、應急局在應急救援統籌中的職責。最佳化災害事故分級分類回響制度和應急救援協調聯動處置程式,強化防汛防台、危險物品、道路交通、海上搜救等方面突發事件的多部門協同救援機制。統籌組織事故災難和自然災害應急救援工作,完善前後方指揮聯動機制和現場指揮機制。
  2.強化應急救援力量協同
  加強以國家綜合性消防救援隊伍為主力、軍隊應急力量為突擊、專業應急力量為協同、社會應急力量為輔助的應急救援力量體系建設,建立多部門參與的多支救援隊伍聯勤聯訓、協同合作機制。強化國家綜合性消防救援隊伍與電力、燃氣、供水、生態環境、氣象、地質、醫療救護等專業技術力量的協同配合,強化市級專業應急救援隊伍建設。
  3.強化應急預案綜合實效
  健全覆蓋全區域、全災種、全行業、全層級、全過程的應急預案體系,強化應急預案建設的層次性、協調性、數位化。加強預案演練,提升應急演練的針對性、有效性,強化預案和演練在目標和能效上的協調一致,完善總體應急預案和各級各類專項應急預案動態修訂銜接的良性循環機制。針對特別重大災害事故等突發事件,編制巨災應對預案。
  4.強化綜合救援保障機制
  結合災害事故風險態勢分析,實施應急救援綜合保障能力和災害損失等評估,保障常態管理、非常態應急救援需求。全面增強應急綜合保障的協調聯動機制,提升應急綜合保障的科學性、針對性和實效性;完善應急救災資源儲備調運、徵用機制和災後恢復重建配套政策。立足安全韌性城市建設要求,建立完善“市、區、街鎮、居村和家庭”五級儲備和“市、區、街鎮”三級保障機制。
  (四)強化社會多元共治體系建設
  加強社會力量參與應急治理的制度和政策供給,系統構建多方參與、各出其力、相互協調的多元共治應急治理架構。
  1.引導公眾全面參與城市安全治理
  大力培育安全文化,築牢防災減災救災人民防線。健全應急回響社會動員機制,強化安全文化示範引領作用,動員廣大市民參與應急自救互助。推進全民普惠性公益安全教育宣傳,將安全教育納入國民教育、職業教育、技能培訓、市民修身專題教育培訓內容,建設具有上海特色的校園安全教育課程體系和重點行業安全教育體系,普及應急救護培訓,提高科學識險、合理避險、自救互救能力,形成全方位、立體化的應急管理宣傳教育體系。拓寬社會公眾參與應急管理工作的渠道,充分發揮社會公眾在隱患發現報告等方面的作用,完善應急管理民眾監督機制。
  2.推進社會力量全面參與應急管理
  完善社會化應急力量日常管理、應急調用、培訓選拔、激勵評價等工作機制,建立健全發動組織民兵參與搶險救災機制,統籌抓好政府與社會應急救援航空聯動建設,完善水上搜救社會力量參與機制。鼓勵協會、聯合會、商會、慈善組織、志願者團體等社會組織積極參與安全文化建設,參與應急管理、防災減災知識的宣傳、教育、培訓和科普等工作。完善組織動員機制,通過提供教育培訓、資金補貼、保險保障、徵用補償、精神鼓勵和物質獎勵等形式,為社會組織參與應急管理提供必要保障。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推進安全生產責任保險、火災公眾責任保險等工作,探索研究巨災保險,完善巨災補償機制。強化安全風險管控和事故預防功能,形成安全管理與保險服務良性互動的工作機制。
  3.推進應急管理專家隊伍和智庫建設
  強化安全生產、防災減災、消防安全等方面的專家隊伍建設,完善專家管理制度,構建專家資源融合最佳化的共享平台,充分發揮各領域專家在決策諮詢、標準制定、安全診斷、應急會商等方面的作用。匯聚國內外相關領域高級專家,形成服務應急管理巨觀決策、創新發展的高端智庫,強化對新風險、新情況的前瞻、預判和準備。
  (五)強化依法規範治理體系建設
  提升依法行政能力水平,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提高應急管理的法治化、規範化水平。
  1.完善法規制度
  聚焦城市運行風險綜合防控機制,研究完善城市運行安全法規體系,推動應急管理、安全生產、防災減災、消防安全等方面地方性法規、規章和規範性檔案的制(修)訂工作,加快推進《上海市安全生產條例》等修訂工作。進一步完善市安全生產委員會、市自然災害防治委員會等市級議事協調機構的配套工作制度、規則和職責清單。
  2.推進標準建設
  推動應急管理領域標準的制(修)訂,突出制度建設的科學性、創新性和系統性,建立健全安全生產、防災減災、消防安全等方面各類標準的實施監督和信息反饋機制,形成標準制定、標準實施、標準實施評估、標準修訂完善的良性運行系統,提升應急管理標準的適用性和有效性。鼓勵、支持大專院校、研究院所、行業協會等參與應急管理相關標準的制(修)訂。
  3.強化規範執法
  強化規範執法,堅持寬嚴相濟,營造公平公正、規範有序、誠實守信的營商環境。推動透明執法,細化落實行政執法公示、執法全過程記錄以及重大執法決定法制審核等制度。推進精準執法,細化分類分級監管,強化屬地監管,提高執法針對性和權威性。完善行政處罰裁量基準制度,依法公開行政處罰信息。落實以“雙隨機一公開”監管為基本手段、重點監管為核心、信用監管為基礎、“網際網路+監管”為支撐、事故調查處理為保障的“五位一體”新型安全和消防監管模式。
  4.深化綜合執法
  深化應急管理綜合行政執法改革,加快構建權責一致、權威高效的應急管理監管執法體制。整合法律法規賦予應急管理部門的監管執法職能,組建市、區兩級應急管理綜合行政執法隊伍,統籌執法資源,強化執法力量,完善執法體系,強化應急管理綜合行政執法能力,提升安全防範能力水平。將安全生產、消防執法統籌納入街鎮綜合執法範疇。
  (六)提升災害綜合防治能力
  在防災減災救災空間布局、災害綜合監測預警、綜合風險普查成果拓展套用等方面,提升上海城市災害綜合防治能效。
  1.謀劃防災減災救災空間布局
  根據《上海市城市總體規劃(2017-2035)》,編制綜合防災減災、消防等方面中長期專項規劃。著眼於謀劃超大城市運行安全和災害防治總體布局,探索與上海城市定位相匹配的綜合風險防治空間規劃管控體系,夯實城市應對災害事故的空間保障基礎。落實以備災物資儲備設施、消防救援基礎設施、各類風險監測預警新型基礎設施、應急救援訓練和應急避難場所、疏散救援通道網路、應急科普教育培訓基地等為主的綜合防災減災設施體系,重點服務保障城市總體規劃中的主城區、“五個新城”建設和臨港新片區、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範區、虹橋國際開放樞紐、一江一河等新規劃的重點建設區域。
  2.強化災害綜合監測預警能力
  落實城鄉、社區等重點區域(場所)自然災害綜合監測預警感知網路、終端設備布點建設,有效提升多災種和災害鏈監測預警水平,建立健全面向政府、公眾和行業的信息服務平台,打通自然災害監測預警“最後一公里”,初步構建規範的自然災害監測預警服務模式。依託城市運行“一網統管”,在綜合利用現有資源的基礎上,加快推進“市-區-街鎮-社區”自然災害綜合監測預警信息化建設,實現與各災種主管部門和上、下級平台互聯互通,逐步形成具備全要素綜合監測、綜合風險評估、災害預警、災害態勢智慧型分析的監測預警技術支撐系統。
  3.深化綜合風險普查成果套用
  組織開展全市自然災害綜合風險普查工作,深化套用洪澇、氣象、地震、地質、海洋災害以及森林火災等多災種綜合風險普查成果。加強災害風險分級分類評估,建立分類型、分區域的全市自然災害綜合風險與防災減災能力資料庫,開展減災能力評估,編制市、區兩級災害風險圖譜,編制主要災種區劃、綜合風險區劃和災害綜合防治區劃。
  4.實施災害綜合防治重點工程
  實施防汛防台水利提升工程,強化城市防洪排澇治理,推進海綿城市建設。推進房屋設施加固工程建設,逐步提升既有建築抗震能力。推進地質災害綜合治理工程建設,做好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推進實施森林火災防控綜合治理,加強防火基礎設施建設,提升森林火災防控能力。積極推進重點區域濕地修復工程,提升濱海濕地災害防禦能力。實施災害防治技術裝備現代化工程,提升災害防治技術裝備現代化保障水平。完善城市基礎設施的空間布局,提升極端條件下重大設施抗損毀和快速恢復能力。
  (七)提升應急救援基礎能力
  在應急指揮、應急救援力量、應急物資儲備、消防基礎設施、應急救援訓練和應急避難場所等方面,加強基礎性應急救援能力建設。
  1.加強應急指揮能力建設
  按照“分級回響、聯動處置”的總體框架,形成貫通市、區、街鎮三級的應急指揮網路,建立統一協調、多級聯動的應急調度指揮平台,統籌組織事故災難和自然災害應急救援工作。健全現場指揮長制度,完善前方後方、線上線下指揮聯動機制,提高指揮決策效能。組織實戰演練、場景演練和桌面演練,強化預案演練的系統性、銜接性、適應性、實效性,提升應急回響和指揮調度能力。
  2.加強應急救援力量建設
  圍繞“促進能力升級,提升打贏能力”目標,深化綜合類、專業類應急救援隊伍協同救援的戰術研究。加強應急救援隊伍力量配置、裝備配備、日常訓練、後勤保障的標準化建設,建立政府專職消防員數量與消防救援站建設數量、規模相匹配的動態調整機制,強化專業科目救援技術訓練和實戰拉動聯合演習,促進消防救援隊伍由撲救火災為主向綜合救援轉變。通過組織開展技能比武、綜合演練等方式,提升社會化應急救援力量的能力。
  3.加強應急物資儲備建設
  按照“安全第一、效率優先”和“韌性保障”要求,科學合理確定應急物資儲備多元布局和區位布局。結合市民15分鐘生活保障圈建設,利用工貿企業、居村、體育場館、學校、微型消防站、超市、物流倉儲及基礎專業單位布點,最佳化構建應急物資儲備設施建設布局。對接國家應急資源管理平台,集成市、區、行業專業部門應急物資儲備信息,打造應急物資“物聯、數聯、智聯”三位一體的全天候調度平台。強化多元主體參與的應急資源快速調配能力,提升各類應急救援物資統籌調撥、統一使用的儲備效能。
  4.加強消防基礎設施建設
  完善消防公共基礎設施建設和布局,織密消防救援站點,到“十四五”期末,全市消防救援站數量增長18%以上。規劃建設楊思、科創等29個消防救援站和三岔港水陸兩用消防救援站,更新改造、遷建現有老舊消防站。推進“一區域一戰勤”“一區域一特勤”布局規劃建設,在“五個新城”規劃建設兼具“普通站+戰勤站+訓練基地”功能疊加型中心站。推動在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範區規劃建設1個具備重型機械救援、指揮調度和戰勤保障功能的特勤中心站。規劃建設備勤用房,保障消防指戰員備勤住宿的需求。加強消防救援國家隊的專業隊建設,補充水域、地震、化工、軌道等專業訓練基地,更新和完善現有訓練設施。完善消防水源、消防通道、消防通訊等城市消防公共基礎保障設施。
  5.加強應急避難場所建設
  結合大中國小學校、公園綠地、大型場館、大型公共空間建設或改造,採取“標準化嵌入、融合式建設、多功能疊加、多災種防護”的方法,將避難場所建設標準納入相關場館、場地設施的設計、建設和驗收內容,推進應急避難場所建設;加強避難場所建設、啟用、維護工作綜合管理,做好應急疏散安置與應急避難場所啟用預案對接,提升既有公共空間、場地在重大突發事件中的避難能力。
  (八)提升應急綜合保障能力
  加大應急交通保障、通信保障、氣象保障、能源保障、醫療保障和測繪服務保障等方面投入力度,多維度提升應急綜合保障能力。
  1.加強應急交通保障能力建設
  強化應急救援交通運輸,特別是航空和水上搜救等應急救援能力建設,確保救援力量及時、快速到達;構建“航空+鐵路+公路+水路”為一體的立體化應急救援通道網路,依託現有消防站、應急訓練基地、應急救災物資儲備庫,逐步新建或增設救援站點,建立生命走廊。結合長三角區域一體化,充分利用政府、社會各方資源,探索推動海上救援基地和直升機空中救援通道建設。
  2.加強應急通信保障能力建設
  建設應急指揮平台系統,形成貫通全市的災害事故應急指揮網路;通過高通量衛星應急通信系統等高科技手段,構建事故現場全數據傳輸鏈路,提升遠程協同會商決策能力。建立全域應急通信網路,完善水上搜救應急通信網路,支持基層配置應急通信終端。提升極端條件下應急救援通信保障能力建設。
  3.加強應急氣象保障能力建設
  研發套用基於影響的預報預警技術和基於視頻圖像的能見度等氣象要素識別技術。針對高速公路、城市快速路及主要道路,建設密度合理、要素齊全的公路交通氣象監測網;針對黃浦江遊覽、崇明三島島際交通、江海聯運與港口運營,建設黃浦江、長江入海口及洋山港區的大霧大風災害性天氣監測站網。升級建設市突發事件預警信息發布系統。建設與預警管理部門實現標準化對接的預警信息共享發布平台。建設智慧型化、可視化的預警產品加工製作平台。建設基於位置的精準化突發事件預警發布渠道。
  4.加強應急能源保障能力建設
  強化供應側能源應急保障,開展應急備用和調峰電源建設,推動堅強智慧型電網建設,提高電力系統極端情況高峰保電能力和大比例可再生能源消納能力。強化用戶側能源應急效能,對重點區域在極端條件下的能源供應進行綜合評估,探索構建分散式“應急能源系統”,提高應急狀態下的過渡能源的快速供應能力,保障重點區域在應急場景下的能源供應安全。
  5.加強應急醫療保障能力建設
  結合地理位置、周邊環境、容量規模、轉換條件等因素,評估選擇可轉換為應急醫療救治設施的大型公共設施,提升應急醫療救治設施快速轉化能力。以街鎮為單位儲備臨時可徵用的醫療救助設施。提高應急醫療救治綜合能力,加強衛生應急隊伍和應急救治資源配置建設。加強對醫療救治、護理、心理等應急醫療處置預備隊的日常培訓演練。
  6.強化應急測繪服務保障能力
  針對上海超大城市應急管理的特點,提升天-空-地-海一體化全方位、全天候、準實時應對突發事件的專業高效應急測繪技術服務水平。結合各種應急場景的需求,推進應急管理專業數據的匯集,豐富應急基礎數據的成果類型和提供方式,加強對重點區域的全要素實景模型、高精度數字高程模型、可量測實景影像等應急基礎數據的獲取和更新。加快應急測繪裝備設施的智慧型化更新,加強無人機遙感、三維雷射掃描、SAR技術、5G通信等高新技術和高端裝備在應急測繪數據獲取、災中實時監測、災後評估分析和修復重建中的套用。
  (九)提升應急創新發展能力
  聚焦應急科技研發、專業人才培育和交流合作拓展等,提升應急管理的創新發展水平。
  1.提升應急科技發展水平
  依託高校、科研院所及相關專業單位,針對超大城市安全運行、防災減災精細化管理要求,開展城市風險綜合防控、安全生產、消防安全、自然災害監測預警預報、重大風險與損失評估等關鍵技術和先進設備的研發工作,全面提升風險綜合防控的科技支撐能力。加快布局空天地一體的偵測感知及預警技術和評價結合的多災種數據研判技術在應急管理領域的套用。有序推進應急產業示範基地建設,制定安全應急產業引導扶持計畫、科技成果和先進工具推廣計畫,積極引導企業集聚發展安全應急產業。完善政府購買應急服務指導目錄,推動應急服務專業化、市場化和規模化。籌建應急產品檢驗檢測中心、火災實驗室、應急安全科學聯合研究機構。對在應急科學技術進步做出貢獻的組織、個人,按照國家和本市相關規定予以表彰獎勵。
  2.培育應急管理專業人才
  根據應急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的實際需要,結合應急管理重點領域、相關行業的實踐特點,從綜合性、專業性二個維度構建應急管理學科體系,探索“應急管理+專業領域+實踐套用”的“三師型”師資培養模式,建設應急安全高技能人才培養基地,初步形成具有上海特色的跨校、跨應急專業學科集群。鼓勵、扶持具備相應條件的教學、研究機構開展應急管理實驗室建設,培養應急管理專門人才。將應急管理知識納入幹部教育培訓內容,提升黨政領導幹部應對突發事件的決策能力。
  3.加強應急管理交流合作
  圍繞應急管理中心工作,拓展國內外合作交流網路。建設“一帶一路”自然災害風險防治、應急救援、安全生產等國際合作交流平台,推動將應急管理納入友好城市合作體系等國際合作體系,建立完善與相關國家、地區應急管理政策信息交流、人才培養、國際救援合作等工作機制,組織舉辦應急管理相關國際論壇和研討會,組織開展涉外應急回響志願者隊伍培訓,不斷加強應急管理國際交流合作。充分吸收借鑑國內應急管理創新實踐成果,持續深化長三角一體化應急管理區域合作,推動落實應急管理對口合作措施,推進應急管理交流展示“示範點”建設,支持企業深度參與應急管理創新合作,加強在滬外資企業安全生產和應急管理指導服務。
  (十)提升基層應急治理能力
  推進基層在城市安全文化培育、應急管理標準化、應急管理轉型賦能等方面的能力建設,提升基層應急治理水平。
  1.鑄造新型上海城市安全文化
  統籌推動應急安全綜合性體驗基地、應急消防科普教育體驗場館、安全教育體驗館、紅十字生命健康安全體驗教室建設,構建應急安全體驗相關體系和平台,推動安全宣傳進企業、進農村、進社區、進學校、進家庭。充分利用“5·12防災減災日”“安全生產月”“119消防宣傳月”等主題活動,重點做好公共安全科普知識和事故警示的宣傳教育。採用“情景化體驗”“以案說法”“公共安全教育開學第一課”等形式,提升社會宣傳的針對性和有效性。加強應急管理新聞發言人團隊能力建設,切實提升應急突發事件新聞發布能力。引導社會各方科學理性認識災難和災害事故,增強憂患意識、風險意識、安全意識和責任意識,全面提升社會公眾自救、互救的能力。
  2.加強基層應急管理標準化建設
  綜合實施國家安全發展示範城市、綜合減災示範社區創建工程,深入開展以有班子、有機制、有預案、有隊伍、有物資、有培訓演練為主要內容的街鎮、園區應急管理能力標準化建設;開展以有預案體系、有風險防控、有宣教演練、有避難場所物資儲備、有社會力量參與為主要內容的基層應急資源建設;推動以有職責、有設施、有制度、有名錄為主要內容的災害預警傳播功能配置標準落地街鎮、居村;開展以有場地設施、有裝備物資、有工作制度為主要內容的社區應急服務站標準化建設。
  3.推進基層應急管理轉型賦能
  將應急工作融入基層格線化管理。充實街鎮應急管理力量,建立以應急幹部為主,協管員、保全、志願者等其他力量為輔的應急綜合治理隊伍;提升基層應急隊伍素質和能力,強化應急業務知識培訓和裝備保障。健全完善災害事故信息蒐集報告制度,完善基層事件發現報告機制和救災自主回響機制。健全覆蓋全市的災害信息員隊伍,強化災害信息員分級培訓。探索綜合運用區塊鏈、物聯網、大數據分析等新技術,推動基層應急轉型賦能,改變被動應急模式,全方位提高基層自主回響的應急能效,強化多層級應急救援動態監控和協調指揮功能。
  4.規範綜合減災示範社區創建管理
  深入創建全國綜合減災示範社區,探索構建市級安全發展和綜合減災示範社區創建機制。配套制定綜合減災示範社區創建辦法,建立綜合減災示範社區創建動態管理機制,引領基層積極落實自然災害防治責任。構建安全韌性社區標準規範,探索建立社區安全顧問制度,推動開展社區應急防災技能提升實施項目,提升社區防範風險和綜合減災能力。統籌強化社區防災減災基礎設施建設和應急救援物資儲備能力,夯實全國綜合減災示範社區創建基礎,與精神文明、安全發展等相關創建工作形成聯動效應。
  (十一)提升數位化應急管理能力
  在感知網路全面覆蓋、大數據全面支撐、應急場景拓展套用等方面,推進新一代信息技術與應急管理業務的有效融合。
  1.推進風險隱患動態感知網路建設
  整合安全生產、自然災害、消防安全、建築施工、交通運輸、人員密集場所、城市綜合體、城市生命線等行業領域的物聯感知數據、業務數據以及視頻監控數據,運用物聯感知、衛星遙感、人工智慧等技術手段,填補城市安全運行風險隱患的監測盲點,強化災害事故現場實時感知信息採集,提升全領域、全方位、全時段安全態勢感知能力,支撐多災種和災害鏈綜合監測、風險早期識別、智慧型預警和科學決策。
  2.全面搭建應急管理大數據基座
  推進跨部門、跨區域、跨層級數據互聯互通和匯聚共享,強化多源數據深度治理與融合套用,形成城市運行基礎數據、風險監測預警數據、安全生產基礎信息、公共安全視頻圖像等集合構成的海量、動態、鮮活的應急管理大資料庫,搭建應急管理大數據基座,提升全要素、全口徑、全生命周期數據管理能力和實時共享服務能力,建成先進強大、自主可控、高度智慧型、反應靈敏的“應急大腦”。
  3.強化多源數據多場景的智慧套用
  圍繞安全生產、防災減災、消防安全和應急救援業務實戰需要,堅持數據驅動,聚焦服務實戰,深化全業務、多場景、智慧化的服務套用開發,全面提升動態監測預警、應急通信保障、智慧型監管執法、科學指揮決策、高效資源調度、精準社會動員能力。加速靜態分析向動態感知、事後應急向事前預防、單點防控向全局聯防轉變。
  四、重點工程項目
  (一)應急管理綜合套用平台建設工程
  綜合套用大數據、雲計算、物聯網、人工智慧等信息技術,建設立體化的感知網路和應急通信網路、協同聯動的智慧型套用體系、安全可靠的運行保障體系和完整統一的標準規範體系,建成匯集監測預警、應急救援、決策支持、監督管理、政務管理等業務套用的綜合性集成平台。依託“一網統管”平台,以提升安全生產綜合監管效能、應急指揮救援聯動協同、災害事故監測預警能力為目標,重點建設城市生命線、大型商業綜合體、危險化學品全鏈條安全管理、災害事故應急處置、災害風險一張圖等場景化套用,推動更大範圍、更深層次的跨部門、跨層級、跨行業協同共享,為實現城市安全態勢全面感知、風險監測預警、趨勢智慧型研判、資源統籌調度、行為人機協同全面數字賦能。
  (二)危險化學品重大事故防控支撐基地建設工程
  依託上海化工研究院,加強化學品危害識別與控制技術支撐,包括建設化學品危險性鑑定評估與處置實驗室、化學品快速鑑別技術實驗室、化學品電子標籤技術實驗室和粉塵爆炸控制實驗室等。通過採用先進的技術、設備和管理模式,建設國內領先、國際先進的危險化學品安全實驗與研發基地,完善危險化學品安全技術支撐體系,提升重大事故防範與控制、應急救援、事故調查與驗證技術能力與裝備水平。
  (三)消防安全監管系統建設工程
  推進“一網統管”消防二級平台、四級套用建設,持續擴大社會單位消防物聯網覆蓋面,推進建築、消防設施、管理行為等數據一圖顯示的火災防控數位化;推進“智慧消防”建設,打造分級分類、數據互通的智慧消防信息化系統,建立與共享政務資料庫、行業資料庫等信息共享機制;推進市、區、街鎮三級消防管理系統建設,整合消防安全治理資源,強化火災風險分析研判、監測預警、精準治理,實現消防安全遠程監控、物聯網監測、電氣監控等。
  (四)城運系統道路交通管理子系統工程
  圍繞“交通運行更有序、路權使用更高效、交通事故更少發、管理主體更輕鬆、交通規劃更科學”的治理目標,依託系統實現對全市指揮交通的套用情況的動態評估,根據評估結果相應完善公安道路交通管理系統,實現“路網可計算、人車可測量”,有效提升城市交通智慧型化、精細化管理水平。
  (五)上海自然災害綜合風險普查項目
  開展地震災害、地質災害、氣象災害、水旱災害、海洋災害、森林火災等自然災害類型的風險要素全面調查和重點隱患排查,查明城市綜合減災能力;全面調查掌握風險要素信息,包括主要災害致災調查與評估,承災體調查與評估,歷史災害調查與評估;組織重點隱患排查;開展綜合減災資源(能力)調查;實施多尺度區域風險評估與製圖;編制災害風險區劃圖和綜合防治區劃圖;開展空間信息製備和系統軟體的建設部署。
  (六)自然災害綜合監測預警信息化工程
  建立自然災害綜合監測預警系統,形成災害監測、預警信息的全覆蓋,做到信息發布的精準投放、信息採集的實時感知。構建集態勢感知、風險評估、分析預判、災害預警、指揮調度等功能為一體的防災減災救災技術支撐體系,強化自然災害信息共享。通過基層社區自然災害終端系統、城市社區災害預警預報點位延伸套用功能,提高快速傳遞災害預警和其他公共事件的傳輸效率;運用新興技術拓展智慧型綜合發布渠道,為政府決策部署、部門應急聯動、社會公眾防災避災提供重要支撐。
  (七)城市防洪防澇能力提升建設工程
  推進重大防洪(潮)工程建設,打造“海綿城市”。開展吳淞江工程(上海段)建設,為流域行洪提供通道;實施海塘達標改造,加強黃浦江河口建閘前期研究,鞏固完善千里江堤,提高防禦能力;完善城鄉排水防澇體系,注重骨幹河湖水系和排澇泵站建設,著力推進雨水系統新建和達標改造,加強水閘、排水設施的養護管理,持續開展積水點改造,消除排水系統空白,提高新城、新市鎮易澇地區排水能力。
  (八)森林防火綜合監控能力提升項目
  布設森林智慧型化監測探頭及視頻監控系統等設備,增強森林監測預警能力;完善林區消防蓄水池基礎設施建設,並依據微型消防站建設標準,配置適合森林火災撲救的設備,增強森林火災撲救能力;加強森林防火道路建設,有效隔斷林區,阻滯林火蔓延。
  (九)交通氣象監測站點網路建設工程
  在高速公路、軌道交通、城市快速路及主要道路建設密度合理、要素齊全的交通氣象監測網,研發基於視頻圖像的能見度等氣象要素識別技術,補齊上海交通氣象監測能力短板;建設黃浦江、長江入海口及洋山港區的大霧大風災害性天氣監測站網,針對黃浦江遊覽、崇明三島島際交通、江海聯運與港口運營研發基於影響的預報預警技術,提升水上安全應急保障能力。
  (十)上海防震減災綜合能力提升工程
  新建或改擴建固定監測站,填補上海南部等薄弱區域的地震測震空白;最佳化上海地震監測站網系統、震情業務分析系統、監測信息服務系統,推進台站標準化、智慧型化、信息化的技術升級改造,提升地震信息的連續動態監測能力和處理能力。針對上海市地震構造、地震活動性、場地條件、城市建設與發展規劃等背景特徵,編制上海市新一代地震動參數區劃圖與地震災害風險圖,為上海市基礎設施建設與城市建設精細規劃提供量化抗震設防數據,並為地震應急提供實時強震動圖與災害風險評估圖。
  (十一)消防綜合救援能效提升建設工程
  融合市、區兩級消防指揮平台,升級打造智慧型型指揮調度系統:建設滅火救援態勢感知實戰系統,統籌相關單位、專業救援力量和公益救援組織,整合人員方位、救援狀態等關鍵信息;升級消防圖傳系統,豐富遠程輔助指揮決策手段;融合開發智慧型決策調度、預警信息發布等功能模組。結合轄區災害事故特點和實戰需要,強化後勤裝備與基地保障,根據消防救援站建設標準,配備消防救援站裝備、車輛,構建“適應災種、品種齊全、功能完備、高效集成”的現代化裝備體系;增加訓練基地建設布點,按需新建兼具多災種救援和訓練、戰勤保障、工程機械、備勤住宿等兩種或兩種以上功能的複合型、集約型消防救援站。
  (十二)應急物資綜合保障能力提升項目
  統籌區位、層級、行業等綜合因素,建立“5+8+11+N”應急物資儲備布局體系:5大“市區聯建”綜合庫、8大行業中心庫、其他11個區級保障庫和若干個物資保障點。聚焦應急物資統一管理難點,依託區塊鏈、大數據、物聯網等新技術提升應急物資保障能力和綜合管理能效,形成統一指揮、分級管理、布局合理、規模適度、保障有力的儲備布局。
  (十三)突發事件預警發布系統建設工程
  構建精準化、標準化、直通式、智慧型型的突發事件預警發布平台:建設與預警管理部門實現標準化對接的預警信息共享發布平台;建設智慧型化、可視化的預警產品加工製作平台;面向薄弱地區、重點地域建設直通式信息發布渠道;面向廣大公眾建設基於位置的精準化突發事件預警發布渠道;運用新興技術拓展智慧型型發布渠道,為政府決策部署、部門應急聯動、社會公眾防災避災提供重要支撐。
  (十四)海上搜救應急聯動指揮系統建設工程
  通過整合搜救成員單元現有通信資源、數據資源,建立集接警處置、指揮調度、輔助決策、應急資源管理、應急後評估、培訓演練、綜合會商等多功能一體化搜救應急聯動指揮平台,滿足海上搜救應急處置全過程業務需求,實現海上搜救統一指揮、協調聯動、信息共享、資源綜合調度。
  (十五)空中綜合救援網路體系建設工程
  充分整合利用現有的航空資源,合理規劃布局停機坪,採用政府購買服務等方式增強救援直升機服務能力,補充用於滅火、搜救、傷員轉運等救援任務的救援設備配備,為直升機配備醫用擔架、除顫監護儀、人工呼吸機、輸液泵、吸痰機等醫療救援設備,配合上海航空醫療救援中心,構建格線化的立體航空醫療救助體系,提高航空救援的社會普及度。
  (十六)危險化學品安全生產應急救援上海基地建設工程
  以上海石化應急救援中心及應急救援隊伍為建設主體,建設危險化學品安全生產應急救援上海基地建設工程。加強應急裝備物資儲備、應急預案演練、應急救援培訓、應急隊伍訓練。建設一支能夠滿足上海危險化學品領域未來發展需要、有力承擔危險化學品事故應急救援的中堅力量,救援能力覆蓋杭州灣北岸化工產業經濟帶,輻射上海及周邊蘇州、無錫、南通、嘉興、湖州等城市。
  (十七)長三角國際應急減災和救援博覽會項目
  上海、江蘇、浙江、安徽三省一市共同舉辦長三角國際應急減災和救援博覽會,促進長三角地區應急管理事業協同發展和國內外交流合作,提升救援和防災減災能力,營造全社會關心應急、支持應急、參與應急的濃厚氛圍。採取線下實體展覽和雲上展覽相結合的展示方式,放大長三角國際應急減災和救援博覽會溢出效應,推動應急管理模式創新,支持應急產業發展和社會應急知識普及。
  (十八)應急管理人才培養和學科建設項目
  推動應急管理人才培養和學科建設,建設應急管理學院和國家級應急管理重點實驗室,開展應急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推動創辦應急安全科技教育體驗基地、應急安全科教創新實驗區和產學研一體化平台,共建應急技術研發(決策)諮詢平台,加強產教融合與產學研深度合作,初步形成應急管理學科及產業套用架構。著眼服務國家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戰略,不斷完善對外人才培養和學科建設合作交流機制。
  (十九)防護物資檢驗檢測中心建設工程
  加強應急防護物資檢驗檢測能力。建設完善防護裝備呼吸檢測平台,提高口罩等呼吸類防疫物資的檢測能力和檢測效率;建設防護服檢測平台,為應急救援人員防護、危險化學品安全避險、特殊工種保護等領域提供技術支撐;建設國內領先的護聽器檢測平台,提升護聽器產品質量監管能力;建設防護裝備演示、體驗、培訓一體化基地,提升全民安全意識和應急防範技能。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增強統籌協調
  應急管理規劃實施是涉及面廣、系統性強、協調性高的一項系統性工程,要堅持黨對應急管理工作的全面領導,增強風險防控的思想敏銳性、工作前瞻性。市、區政府和各有關部門、單位要高度重視,充分發揮規劃的引領作用,細化橫向縱向事權和職責劃分,切實履行屬地責任,加強行業部門規劃與應急管理規劃實施的銜接,完善相應配套的政策措施,為應急管理規劃實施提供支撐和保障。
  (二)加強綜合管理,完善投入機制
  完善“政府投入、分級分工負責”的應急管理規劃實施經費保障機制,建立健全政府、企業、社會相結合的應急管理體系建設的投入機制。深化細化安全生產、防災減災、消防安全、應急救援等方面專項規劃,做好應急管理規劃落地落實支撐工作。強化宣傳引導,營造規劃實施的良好氛圍,動員全社會廣泛參與應急管理事業建設,促進全市應急管理工作持續健康發展。
  (三)強化監督考核,健全問責機制
  各級政府和各有關部門、單位要堅持將應急管理與經濟社會發展同步推進落實,建立督導、考核以及履職盡責、監督問責機制。要把應急管理工作納入領導班子績效考核和領導幹部考核,圍繞重點工作任務統籌研究考核指標,建立科學的考核評價機制。要結合年度工作安排,分解落實規劃目標與任務,最佳化整合各類資源,研究制定規劃實施工作方案,加強應急管理政策落實、重大項目建設、資金物資使用等審計監督,確保各項任務落地。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