檔案印發
印發日期:2021-07-30 發布日期:2021-08-27 滬府辦發〔2021〕20號
滬府辦發〔2021〕20號
上海市人民政府辦公廳關於印發《上海市城市管理精細化“十四五”規劃》的通知
各區人民政府,市政府各委、辦、局:
經市政府同意,現將《上海市城市管理精細化“十四五”規劃》印發給你們,請認真按照執行。
上海市人民政府辦公廳
2021年7月28日
規劃內容
一、發展基礎
(一)工作成效
“十三五”以來,上海按照習近平總書記“城市管理應該像繡花一樣精細”的要求,對標最高標準、最好水平,綜合運用法治化、標準化、智慧型化、社會化手段,努力實現管理的全覆蓋、全過程、全天候,著力提升市民民眾的認同感、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初步形成了安全、乾淨、有序的市容市貌和城市管理格局。
1.持續推進“四化”建設,精細化管理體系初步確立
(1)建立健全精細化管理總體架構。合併市政市容管理、數位化城市管理等8個議事協調機構,成立市城市管理精細化工作推進領導小組和區、街鎮精細化管理機構。(2)制定實施“三年行動計畫”。出台關於加強城市管理精細化工作的實施意見和第一輪三年行動計畫(2018—2020年),42項主要實施內容全部完成,其中50%以上內容超額完成。(3)深入推進法治化、標準化、智慧型化、社會化建設。法治建設有序開展,修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等7部地方性法規,建成全市城管執法基層服務網路體系,城管執法基層基礎、社會基礎、民眾基礎進一步夯實。標準體系逐步完善,出台《上海市市政道路建設及整治工程全要素技術規定》《城市容貌規範》等近50部城市管理標準規範。智慧型化建設初見成效,聚焦高頻多發城市管理問題,上線違法建築治理、玻璃幕牆安全監管等一批套用場景,完成了市、區、街鎮“1+3+N”格線化系統2.0版開發升級和部署套用。社會參與形成氛圍,累計組建9894個住宅小區業主大會,創新路管會、弄管會等一批自治組織,推動同濟大學、上海交通大學等多家高校成立了城市治理相關研究機構。
2.以“三個美麗”為主要抓手,人居環境品質大幅提升
(1)環境治理增效顯著。連續開展三輪“五違四必”區域環境綜合整治,累計拆除量達到1.6億平方米,“五違”問題集中成片區域基本消除。全市河道水質已基本消除劣Ⅴ類,重要河湖水功能區達標率達到98%。基本完成約1500條(段)“內部道路”治理。(2)人居環境品質持續提升。“美麗家園”建設實施各類舊住房更新改造5300餘萬平方米。建設市級“美麗鄉村”示範村124個。(3)城市景觀更具魅力。完成第一輪352個“美麗街區”創建。完成360公里道路架空線入地和合桿整治,平均減桿率達到60%。實現黃浦江核心段45公里和蘇州河中心城段42公里濱水岸線貫通,公共空間品質不斷提升,世界級濱水區框架初步形成。
3.運行安全保障能力顯著增強,服務效率效能持續提高
(1)韌性城市建設有序推進。聚焦燃氣、房屋安全等重點領域,加強重大風險排摸管控,制定完善安全風險防範和應急處置預案。強化各類管網安全隱患管理,完成高危供水管網改造1240公里以及燃氣地下隱患管網更新253公里、老舊住宅立管改造21.9萬戶。推進16個市級海綿城市試點區建設,臨港新片區試點被聯合國南南合作辦公室發布的可持續城市發展專題報告作為典型案例推介。(2)城市運行服務能級有效提升。完成道路交通緩擁堵項目313個,創建精品示範路222條,中心城區骨幹軌道交通線路尖峰時段最小運行間隔縮短至1分55秒,交通服務水平不斷提高。實現生活垃圾100%無害化處理,完成2.1萬餘個生活垃圾分類投放點規範化改造,居民區和單位生活垃圾分類達標率均達到95%以上,垃圾綜合治理效能持續增強。
“十三五”時期,本市城市管理精細化工作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依然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著體制機制的系統性建構不充分、“四化”支撐有待進一步加強、對日益增長的民生需求仍缺乏快速回響機制和解決手段等不足。
(二)面臨形勢
一是城市管理進入新發展階段。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對城市管理的要求從“有沒有”逐步上升成為“好不好”,進而“精不精”。城市管理體系有待系統性的改造提升,並將“人民城市”理念貫穿於城市管理全過程、各方面,在補齊民生短板、解決民生難題上下更大功夫。二是城市管理開啟新發展模式。上海已邁入從增量擴張轉向增量與存量並重的發展轉型期,新發展模式將更注重有機更新和內涵提升,城市管理的重點必然從數量導向轉向品質導向,從重物質保障轉向重文化傳承和機制建設,在增強城市韌性基礎上,進一步聚焦規劃、建設、管理之間重疊並行的複雜關係。三是城市治理面臨新發展要求。城市數位化轉型的必然發展趨勢和新基建行動的全面推進,既為城市治理現代化提供了重要技術支撐和新動力,又對城市管理的機制變革、流程再造提出了新要求。
二、總體思路
(一)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考察上海系列重要講話和在浦東開發開放30周年慶祝大會上重要講話精神,深入踐行“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重要理念,堅持以人為本,堅持“三全四化”,把“精細化”的理念和要求貫穿到城市管理的全過程和各方面,以城市數位化轉型為契機,以“全要素、一體化、做減法”為手段,提升城市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讓廣大市民感受到市容市貌常新、景觀靚麗常在、城市溫度常留。
(二)基本原則
一是堅持以人為本、問題導向。把握人民城市的根本屬性,服務民生需求,聚焦民眾反映強烈的突出問題、難題頑症和瓶頸短板,堅持源頭治理與常態長效治理相結合,堅持重點區域和一般區域、中心城區和郊區農村全覆蓋,分級分類、精準施策,努力提升市民民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二是堅持系統觀念、智慧賦能。加強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謀劃、戰略性布局、整體性推進,以城市數位化轉型為契機,依託“一網統管”,加強各環節、各平台、各部門、各主體之間的緊密銜接與協同,實現高效處置一件事、“觀管防”有機統一,將城市管理精細化貫穿城市有機體的全生命周期。
三是堅持創新驅動、示範引領。堅持創新引領發展,聚焦重點領域,發揮敢於擔當、主動作為的精神,加強在體制機制、技術方法、行動實踐等各層面的全方位創新突破,加快形成示範標桿,以點帶面、點面結合,補短板、鍛長板、樹樣板,提升城市管理的精細化水平。
四是堅持基層基礎、共治共享。堅持放權賦能增效、做強做實基層,結合格線化管理的賦能升級,全面激發社會活力和參與度。匯聚人民智慧和力量,做優“黨建引領、社會動員、協商共治”的多方參與基層治理格局,讓人民民眾真正成為城市管理的積極參與者和最大受益者。
(三)發展目標
到2025年,建成以“一網統管”為標誌、具有一定國際影響力的超大城市精細化管理中國典範,成為國內超大城市管理的先行示範標桿,為推動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貢獻上海智慧、上海樣本,為世界超大城市建設和治理提供中國經驗、中國方案。
——基本建成規劃、建設、管理一體化協同、條線塊面無縫隙銜接的全覆蓋、全過程、全天候精細化管理總體架構;
——基本建成以數位化轉型為驅動,以格線化管理賦能升級為抓手,線上智慧場景套用與線下業務流程再造相融合,全域感知、全息智研、全時回響、全程協同、全面統籌的精細化綜合管理平台;
——初步建成在黨建引領下,聚焦基層基礎,以高社會參與度和高社會凝聚力為標誌,政府、社會、市民共建共治共享的精細化多元治理模式;
——初步建成以體系健全、良法善治的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為基礎,以剛彈結合、分級分類的標準規範為支撐,以合理精準、定量定性結合的考核機制為保障的精細化管理標準規範與科學評估體系。
通過不斷創新體制機制,不斷完善支撐手段、不斷推進行動計畫,建設一批宜居、宜業、宜樂、宜游的人民城市精細化管理示範區,匯聚起共建美好城市、共創美好生活的強大合力,全面提升上海在風險預測預判、問題及時發現、事項快速處置、資源統籌調配等各環節的城市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讓城市運行更安全、更乾淨、更有序、更便捷、更智慧,奮力創造新時代上海發展新奇蹟,共同譜寫新時代“城市,讓生活更美好”的新篇章。
三、主要內容
(一)完善管理體制機制,全面推動精細化管理總體架構建設
1.完善市、區、街鎮三級精細化管理體制機制
完善市、區、街鎮的事權分工,明確各級工作職責與重點,強化條線與塊面間的綜合協同能力,實現市級層面定戰略抓總體重指導、區級層面定方案抓協調重推進、街鎮層面夯基礎強治理重落實的基本格局。(1)市級層面,負責制定總體戰略,對各區開展指導和評估工作,重點推進制定跨部門法規體系和城市管理標準體系,建立健全多部門協同常態長效管理體制機制和全市精細化管理工作動態評估機制。(2)區級層面,做實做強常態化的區級城市管理精細化專門機構。“因區制宜”,細化工作框架,針對本區痛點短板,擬定綜合解決方案。充分利用區級平台聯通上下、銜接左右的系統樞紐和作戰平台功能,有效實現條塊統籌。定期對街鎮工作開展調研評估和綜合指導,實現條線部門的專業化優勢與屬地管理部門的綜合管理優勢最大程度的結合。(3)街鎮層面,強化力量全面下放、資源高效下沉、保障有效下傾以及街鎮綜合協同治理能力建設。加強黨建引領下住宅小區綜合治理“三駕馬車”的合力效應。培育孵化屬地化專業社團與第三方機構。推進街道城管執法中隊下沉,完善基層綜合執法體制,形成基層綜合執法和聯勤聯動新機制。
2.探索規劃-建設-管理有機協同的全生命周期精細化管理路徑
針對臨港新片區、虹橋商務區、北外灘、五個新城等重點地區,結合城市更新、海綿城市和重大項目建設,探索待建儲備土地綜合管理、地下空間綜合開發、無障礙環境等重點領域規劃、建設、管理有機協同的機制建設。(1)提高規劃彈性和包容性。提高控制性詳細規劃的指標彈性和調整效率,為城市建設管理動態發展需求預留空間。探索在規劃審批中加入編制“運營規劃”的要求。(2)建立建設與管理要求前置、規劃要求落地與覆核的機制。通過政策性檔案、導則標準等形式,將建設和運維管理的要求體現在規劃編制和土地出讓環節,並通過後期項目的初步設計審查、竣工驗收等環節確保規劃階段的要求得到精準落地實施。(3)完善重大工程項目協同推進機制。針對重大工程項目交叉影響等問題,探索形成跨行業、跨部門、跨區域統籌推進機制,綜合協調最佳化項目立項、用地、規劃、施工、竣工驗收等各階段管理工作。(4)探索成立開發建設運營一體化的專項功能性平台,優選國內外高水平的規劃設計、開發建設和運營管理團隊,編制高質量規劃建設方案,開展高能級運營管理,確保實現高品質發展。
(二)強化智慧賦能和流程再造,系統推進精細化綜合管理平台升級
1.打造數字城市底座,精準輔助管理主體決策研判
(1)加快數字孿生城市建設。圍繞治理要素“一張圖”,加快城市空間、城市部件、城市運行動態的數位化,推動建立將建築信息模型(BIM)、地理信息系統(GIS)和物聯網(IoT)等多項技術統一集成的城市信息模型(CIM)。(2)加快城市管理主題資料庫建設。做好數據的全域全量匯聚和實時匯集更新,建立面向城市管理套用的數據治理體系,實現各類數據資產的有效管理。(3)推進城市生命體徵監測分析系統建設。細化生命體徵指標顆粒度,不斷補充拓展生命體徵指標體系,不斷豐富城市體徵的表述和套用。
2.落實智慧型化管理,全面推動格線化系統廣泛套用
(1)做強三級平台功能。市級平台強化協調指揮、監督評價作用,通過大數據分析和運用,研判熱點難點和趨勢規律。區級平台重在樞紐統籌,通過標準基礎平台匯聚數據、集成系統、強化管理。街鎮平台強在處置,充分依託格線化系統,實現城市管理的全域覆蓋、智慧型派單、依責承接、高效處置。(2)整合基層資源力量。夯實責任格線,配置格線內的力量資源,打造一支7×24小時回響的城市運行管理和應急處置隊伍。強化力量全面下放、資源高效下沉、保障有效下傾以及治理綜合協同的能力建設。(3)推進數字管理流程再造。實現管理要求、技術運用和處置流程的緊耦合,逐步形成動態感知敏銳、任務生成智慧型、指令派發扁平、承接處置高效、評估考核科學的管理閉環。從傳統人工處理向“機器派單、智慧型管理”轉變,探索實現“指令到人”,做好內部事項處理“小閉環”。探索打通跨部門跨層級指揮調度系統,各職能部門和區、街鎮第一時間依責回響、協同治理、就近處置,做好跨部門事項的“大循環”。(4)加強智慧型設施統籌建設。加快城市智慧型化終端設施建設和改造,構建神經元感知網路,實現城市公共安全、交通、生態環境等重點領域信息規範採集和全量接入。加快布設新型充電基礎設施和智慧型電網設施。建設一批智慧微菜場、共享充電樁示範小區。完成不少於200萬戶燃氣計量表智慧型化改造,新建20萬個新能源汽車智慧型充電樁,落實1.8萬根綜合桿建設,新增不少於1.4萬組智慧型快件箱。(5)推進各類公共外掛程式廣泛引用。融合各類發現渠道,實現自主發現、狀態甄別、智慧型分流處置,提升高效聯動處置能力。
3.立足智慧化預防,系統推進套用場景研發和疊代升級
(1)構建城市安全預警體系和預警模型。聚焦城市運行風險,將散落於行業管理中的重點風險、隱患進行實時匯聚、系統集成,全面融合各類公共安全數據資源,實現分級分類精準預警和回響。加強大數據分析力度,探索智慧型化發現機制,實現快速發現和高效處置的閉合管理。(2)提高行業智慧管理能級水平。加快推進智慧城管、智慧物業、智慧工地等管理體系和系統建設。針對高頻多發、市民民眾反映強烈的城市管理難題,研發或升級改造150個以上精細化管理智慧型套用場景。
(三)構築共建共治共享格局,積極引導精細化多元治理模式建設
1.加強黨建引領,建立“三個美麗”共建共治共享制度和公眾參與平台
(1)依託“美麗家園”建設管理,深化物業管理行業黨建工作,培育不少於30家黨建品牌物業服務企業。推行和完善社區多主體自治共治機制,深化推進業委會建設,有效發揮城管執法社區工作室的服務功能。(2)依託“美麗街區”建設管理,加強路管會、弄管會等共管共治,搭建協商平台,形成議事規則和管理制度。(3)依託“美麗鄉村”建設管理,深化村民自治實踐機制,完善村民自治章程和村規村約,探索村民議事會、理事會等協商平台。實施“陽光村務工程”,拓寬服務村民和民主監督途徑。(4)拓展市民參與城市管理的途徑,探索市民參與城市更新、公共空間文化內涵建設等方式,開展綠化提升、垃圾分類等城市管理金點子評選活動,鼓勵市民參與城市治理。
2.充分發揮社會化專業團隊和第三方服務的作用
(1)完善社區規劃師制度。依託社區更新項目,探索形成由城市規劃、建築設計、景觀設計、工程建造、法律諮詢等多方力量和第三方社會組織共同參與的多專業聯合團隊,更好地傾聽居民訴求,提供諮詢服務,營造具有設計感和藝術性的空間環境。中心城區社區規劃師覆蓋率達到90%。(2)加強對社會第三方服務的管理。在積極引入第三方服務的同時,健全管理考核和激勵制度。
(四)深化標準化和法治化,加快推動精細化管理標準規範與科學評估體系建設
1.推進科學立法,建立健全城市管理政策法規體系
(1)建立健全法規體系。建立涵蓋住房保障和房屋管理、綠化市容管理、水務管理、交通管理,以及城管執法和城市管理信息化等領域的“N+1+1”法規框架體系。(2)完善各領域政策法規。推動《上海市黃浦江、蘇州河濱水區域管理條例》1部地方性法規、《上海市城市地下管線管理辦法》等10部政府規章的制定,《上海市市容環境衛生管理條例》等7部地方性法規、《上海市城市架空線管理辦法》等11部政府規章的修訂等。(3)健全法治建設協作機制。加強行政管理部門與立法部門的溝通協作,促進管理要求和執法手段相匹配,提升立法質量。
2.加強管執銜接和協同協作,提升執法成效
(1)推行“城管執法建議”工作制度。將行政執法工作中發現的問題和建議通報相關行政管理部門,推動管理部門和執法部門的良性互動和有機互補。(2)健全管理部門與執法部門的協作機制。在戶外廣告設施、戶外店招店牌、戶外景觀燈光設施、生活垃圾、物業管理、房地產市場等多領域建立健全管執聯動系統,協同推進源頭治理、系統治理。
3.強化頂層設計和對標對表,系統最佳化城市管理標準體系
(1)注重頂層設計,形成動態更新的長效管理機制。健全完善現有城市管理標準體系框架,形成常態長效的標準體系最佳化更新機制,定期評估。(2)對標國際一流,提升城市管理標準的先進性和適用性。依託“世界城市日”等平台,學習借鑑國內外城市發展經驗。根據管理對象的區位差異和不同的發展要求,建立城市空間分級分類框架,推進中心城區、近郊地區、遠郊地區、重點示範區等不同區域的標準體系建設。(3)對照現有標準體系,查漏補缺、新編修編。新編或修訂城市管理標準50部以上,與規劃建設標準緊密對接、有機結合,為規劃、建設、管理一體化提供有力支撐。
4.開展城市體檢,構建支撐超大城市精細化建設和治理的科學評估體系
圍繞城市生命體徵,最佳化體檢指標,形成科學合理精準、定量定性結合的科學評估體系,建立“一年一體檢,五年一評估”的城市體檢評估制度。通過城市體檢,全面掌握生命體徵,為防治城市病提供客觀指引,全面推動城市治理由經驗判斷型向數據分析型轉變。
(五)加強綜合治理和環境建設,全方位提升生活環境品質
1.進一步推動“三個美麗”創新升級
堅持“全要素、一體化、做減法”,推動“美麗街區”建設創新升級。鞏固深化第一輪“美麗街區”建設成果,並向后街及背街小巷延伸。每年建設100個高品質“美麗街區”,進一步提升“美麗街區”覆蓋率。(1)強化街面秩序短板治理。堅決遏制新增無序設攤聚集點,積極探索夜間經濟帶動下的規範設攤管理模式,加強“外擺位”管理。(2)全面推進架空線入地和桿箱整治。完成不少於600公里架空線入地和桿箱整治,基本實現全市重點區域架空線全部入地。以架空線減量化為目標,最佳化無軌電車線路設定。進一步推進各類箱體的減量化、小型化、隱形化、規範化,減量50%以上。各區創建至少1個無架空線全要素整治示範片區。(3)持續加強城市保潔。加大新型保潔車輛和小型作業機具的引入和使用,有序擴大高標準保潔區域覆蓋範圍,全市道路機械化清掃率達到100%,道路沖洗率達到95%,鎮級以上(含鎮級)河道水域市容環境衛生質量周優良率達到88%以上,全市環衛公廁服務優良率達到95%以上。(4)強化戶外廣告、招牌和景觀照明管理。提高戶外廣告和招牌設施的設定品質,全市創建300條以上戶外招牌特色道路(路段)。全市核心區域、重要區域景觀照明納控率達到90%以上。(5)完善公園、綠道系統建設。持續完善城鄉公園布局,新建或改造提升口袋公園不少於300座、社區公園50座。健全綠道體系,建設銜接區域、串聯城鄉、覆蓋社區的綠道不少於1000公里,其中骨幹綠道500公里。推進“一街一景”工作,建成綠化特色道路50條,推廣套用新優行道樹樹種道路150條。(6)加強無障礙環境建設。重點聚焦南京路等重要商圈的道路設施和公共建築的無障礙環境建設改造,注重無障礙設施人性化。(7)保護利用歷史文化遺產。向社會新開放200處經保護修繕後的文物保護建築和優秀歷史保護建築,突出激活功能有效利用,傳承歷史記住鄉愁。
聚焦民生實事,統籌升級“美麗家園”建設管理。推動創建1000個“美麗家園”特色小區和100個“美麗家園”示範小區,綠色社區創建率不低於70%,使住宅小區的運行更加安全、環境更加宜居、服務更加便捷、治理更加高效。(1)保障基本民生,補齊居住區生活需求短板。結合城市更新工作和綠色社區建設,繼續推進舊改和舊住房更新改造工作,多措並舉消除中心城區“拎馬桶”現象。加快推進舊區改造,2022年底前,全面完成約110萬平方米中心城區成片二級舊里以下房屋改造;2023年底前,完成約48萬平方米中心城區零星二級舊里以下房屋改造。實施約5000萬平方米舊住房更新改造,豐富舊住房更新改造內涵,提高改造標準和水平。統籌推進社區足球場地設施建設工作,推進學校體育場地開放共享,豐富市民健康生活方式。結合“有愛無礙”城市建設,加快推進既有多層住宅加裝電梯工程,確保完成電梯加裝5000台,力爭完成10000台以上,並加強使用管理。加快末端投遞網路布局,推動集中建設快遞公共服務站,每個區每年至少新增1個快遞公共服務站。(2)健全小區綜合治理體制。加強綜合協調,充分發揮街鎮基層組織管理功能,形成跨行業、跨部門的運行機制,推動城市管理服務向居住社區延伸。落實街鎮房屋管理工作職責,結合城管社區工作室平台,建立健全城管、物業、公安、居委會、業委會、居民“六位一體”小區環境治理機制,及時查處破壞房屋承重結構、“居改非”、毀綠占綠、占用公共空間等小區治理難題頑症。積極探索創新治理群租新路徑,推進“無群租小區”創建。(3)推動物業服務高質量發展。健全按質論價、質價相符、優質優價的物業服務市場機制,完善物業服務價格信息發布機制,推行物業服務收費價格評估制度,推進物業收費電子化。完善小區維修資金管理制度,健全公共收益管理制度,打造優秀物業服務項目,鼓勵物業服務企業兼併重組,引導小微小區合併管理,推動物業服務規模化、品牌化經營,提升行業管理集中度和市民民眾滿意度。加強物業行業行政監管,全面實施住宅物業服務契約網簽備案,強化物業服務企業評價結果在物業管理招投標和項目評優等方面的套用,促進形成履約守信、優勝劣汰的競爭機制。積極發揮物業行業協會作用,持續培育100個綜合能力五星級物業服務企業,創建100個以上的物業管理優秀示範項目。
聚焦農村人居環境整體最佳化,有序推進“美麗鄉村”升級建設。貫徹落實鄉村振興戰略,累計建設300個以上市級“美麗鄉村”示範村、150個以上“鄉村振興”示範村,形成一批可推廣、可示範的鄉村建設和發展模式。(1)提高基礎設施配置水平,持續整治和改善農村人居環境。推進農村生活垃圾治理全覆蓋。加快就近就地型濕垃圾處理站和可回收物點、場、站建設,實現農村濕垃圾就近就地資源化利用和“兩網融合”,繼續開展農村生活垃圾分類示範村創建。有序推進農村生活污水處理老舊設施提標改造工作,實施5萬戶農村生活污水治理新建或續建項目,農村生活污水處理率達到90%以上。推動城鎮污水管網向周邊村莊延伸覆蓋,有條件的農村區域就近接入城鎮排水與污水處理設施。完成農村公路提檔升級改造1500公里,創建100條“四好農村路”示範路。(2)推進農民相對集中居住,加快引導培育都市鄉村風貌。繼續推動農民相對集中居住,重點解決“三高兩區”周邊農民以及規劃農村居民點範圍外的分散戶的居住問題,規範管理農民按規劃設計建房,加強風貌保護和引導,注重保留鄉村自然肌理,保護和傳承優秀傳統文化,推進鄉村建築風貌與鄉村色彩協調統一,體現鄉村韻味,彰顯時代特徵,展示地域特色。
2.進一步加強城市環境綜合治理
持續推進薄弱環節薄弱區域環境問題綜合整治。開展捷運出入口、醫院、學校、集貿市場和老舊小區等“五個周邊”環境治理。加強“內部道路”以及流浪貓狗治理等工作。開展鎮區環境整治達標行動,重點整治鎮政府所在地、撤制鎮區的亂占道、亂停車、亂拉線、亂張貼、亂搭建、亂堆物、亂扔垃圾、亂設招牌等行為。
加強違法建築綜合治理力度。堅決遏制新增,有效治理存量。全面排查梳理存量違法建築現狀,強化分類管理,落實動態監管要求,促進違建治理常態長效。加強對重點類型違法建築的徹底整治,開展“申”字形高架沿線違建等專項整治,切實消除安全隱患,釋放公共空間,提升城市環境品質。持續推進無違建先進街鎮複評,開展無違建示範街鎮創建工作,每個區每年至少創建1個示範街鎮。
加強水環境綜合治理力度。(1)推動河湖系統治理。完善骨幹河網水系,實施骨幹河湖綜合整治工程,連通河湖水系,提高水體循環和自淨能力。集中連片開展以街鎮為單元的河道水系生態保護與治理,重點推進不少於50個生態清潔小流域建設,打造“幸福河”樣板,逐步恢復景觀生態服務功能。有序推進全市重要河湖健康評價。深化省際邊界地區水葫蘆等有害水生植物防控協作機制。(2)加大河道管理養護。探索推進上下游、左右岸、區界界河連片養護、河湖區域化養護、一體化養護等模式,進一步提高河道管理養護水平。進一步落實“清四亂”屬地責任,細化完善“清四亂”問題認定和整治標準,加大考核力度。(3)加強河道水質管控。完成全市入河排污口排查,建成統一的入河排污口信息管理系統和監測網路,強化入河排污口規範化建設。對3000餘條鎮管以上河湖的約4000個斷面每月水質監測數據進行整合和分析,強化對河湖水質惡化等問題的監督。
加強大氣環境綜合治理力度。(1)加大移動源污染控制力度。健全各部門工作協調機制,促進各部門間數據源的互聯互通,實現移動源管理的全生命周期、閉環管理,環境空氣品質(AQI)優良率大於80%。(2)推進揚塵等面源治理。加強揚塵線上監測,加大執法力度。修訂文明施工標準和拆除作業規範,加強預濕和噴淋抑塵以及施工現場封閉管理,嚴格約束線性工程的標段控制,確保文明施工措施落實到位。(3)深化社會源排放綜合治理。強化油煙氣治理日常監管,城市化地區餐飲服務場所全部安裝高效油煙淨化裝置,並加強設施運行監管。
(六)加強安全監管和運維效能,系統性提升城市韌性和運行管理水平
1.系統提升城市運行安全保障
強化城市運行風險綜合防控機制建設。(1)全面強化城市安全運行的風險統籌治理。最佳化應急管理方式,推動職能整合最佳化、業務流程重塑、社會治理協同,更大範圍、更深層次推動應急資源進一步整合。探索跨行業、跨區域系統性風險的動態監測,實施跨部門、跨層級協同聯動,確保城市運行安全風險管控的各領域、各環節、各方面工作更精細、更順暢、更高效。(2)創新城市運行系統性風險會商研判機制。健全涉災部門、專家團隊、屬地政府等多方參與的監測預警、評估論證和聯合會商工作機制,推動多災種和災害鏈風險綜合研判,完善重大安全風險監測預警和聯防聯控。
全面排摸管控城市運行安全隱患。(1)開展城鄉房屋安全隱患排查整治。建立房屋安全檢查、周期檢測及限制使用等制度,加強房屋使用全生命周期管理。全面排摸掌握房屋安全隱患底數,推進落實治理措施,著力解決“頭頂上的安全”“小火亡人”等問題。對1.3萬台使用滿15年的老舊住宅電梯開展安全風險評估工作。繼續加強小區電動腳踏車集中充電設施建設,為不少於2500個小區增設集中充電設施,為老舊小區內既有的1500個電動腳踏車集中充電場所加裝消防設施。對全市高層住宅消防設施實施全覆蓋安全檢測,加快推進消防設施隱患整改,形成長效機制。(2)加強地下空間安全管理。強化民防工程、軌道交通站點地下空間等的安全管理,加強商業和公共建築地下室、半地下室燃氣報警設施安全運行維護,落實地下空間權屬、使用和管理單位的主體責任,加強日常巡檢、專業檢測、安全評估、預警以及應急管理。加強廢舊防空洞安全管控,妥善處置廢棄民防工程。(3)強化城市生命線系統的保護和更新改造。完善地下管線綜合管理體制機制,加大供水、供氣、供電等各類“生命線工程”保護力度。全面推進老舊管網改造,完成不少於300公里地下老舊燃氣管道更新和20萬戶老舊居民住宅燃氣立管更新,落實不少於2000公里老舊供水管網改造。(4)加強鐵路沿線安全綜合治理。健全完善覆蓋全域鐵路的“雙段長”制,完善協同推進機制,深化安全隱患問題排查整治。
提升城市排水防澇保障能力。(1)推進排水監管平台建設。完善排水設施監測網路,加強排水設施運維監管,形成運行信息全收集、運行狀態全顯示、運行監管全覆蓋的監測網路。構建一體化運管平台,穩步提高廠站網一體化運行調度能力。提升城市排澇能力,實施50個以上的道路積水點改造。檢測1萬公里排水主管,修復或改造1000公里雨污水管道,基本完成現狀管齡超10年以上排水主管的檢測、修復或改造。(2)加快推進海綿城市規劃建設。健全市、區、區塊三級海綿規劃體系,加快編制海綿城市建設專項規劃,與國土空間規劃、城市綠地系統規劃等各專項規劃體系銜接,落實海綿城市建設要求。全面推進16個海綿城市建設試點區,城市建成區達到海綿城市建設要求面積比例不低於40%,儘快形成一批可複製可推廣的示範項目。
提升交通管理安全保障能力。(1)加強城市道路安全隱患治理。實施公路生命防護工程,因地制宜增設城市道路安全防護設施。強化橋下空間日常動態監管,落實屬地化管理責任,消除管理盲點。(2)提升交通風險防控與應急處置能力。針對軌道大客流、設施高負荷、異常天氣等重大風險情形,提升風險管控全過程的管理水平。細化不同場景下應急處置方案,縮短回響時間。推進下立交安全管理,實現主要道路視頻監控覆蓋率100%。強化應急聯動機制,完善預警封交防控設施。制定在不同分級狀態下交通控制策略管理標準,細化消毒、通風、設施運行、車輛通行、人員調度等方面規範。(3)加強營運企業及車輛管理。突出企業主體責任,推動企業主動落實安全生產責任體系建設。加強安全風險分類分級管控,重點加強危險貨物運輸、軌道交通運營、交通工程建設、遊覽船航行、港口監管等領域的安全管理。
提升建設工程質量安全保障能力。(1)全面加強工程質量責任體系。落實建設單位首要責任,強化勘察設計質量源頭治理,健全從材料、過程驗收到竣工交付全過程的質量責任落實機制。(2)強化安全生產風險防控機制。健全各類房屋建築安全生產重大隱患清單制和整改責任制。建立深基坑等危險性較大分部分項工程風險預警、聯防聯控機制。完善重大危險源辨識、申報、登記、監管制度。(3)提升文明施工作業標準和水平。推行多維度文明施工管控措施,促進企業文明施工“形式化—行事化—習慣化”演變,建設工地文明施工達標率達到98%以上。(4)大力推進工程保險制度。構建圍繞建設工程全壽命周期的工程保險制度,推行“保險+服務”模式,強化事前、事中風控管理,推動針對多險種的全過程綜合風控管理服務,促進保險制度與監管體系的深度融合。
2.系統提升城市運行服務效率效能
提升垃圾綜合管理效率效能。推進生活垃圾分類提質增效。(1)構建垃圾分類常態長效機制。持續完善約束為主、激勵為輔的垃圾分類政策體系和垃圾分類達標(示範)街鎮測評體系,實現垃圾分類綜合治理常態化,達標率穩定在95%以上。(2)完善生活垃圾全程分類體系。提升“兩網融合”回收體系,完善可回收物資源利用產業布局,促進可回收物源頭分類實效進一步顯現。全面實現源頭分類投放點建設標準化,建立生活垃圾分類全程計量體系。(3)建立生活垃圾源頭減量工作機制。建立商品包裝物、快遞包裝物減量及回收機制,提高包裝物減量及回收使用率。加大淨菜上市工作推進力度,降低濕垃圾產生量。將光碟行動、適度點餐的落實情況納入餐飲服務單位文明創建的指標體系。
推進建設領域綠色生態高質量發展。(1)推動綠色建築與生態城區高標準高品質發展。新建民用建築全面按照綠色建築基本級及以上標準建設和運行,其中機關辦公建築、大型公共建築及其他由政府投資且單體建築面積5000平方米以上的公共建築按照綠色建築二星級及以上標準建設。推動分散式光伏發電建設,鼓勵在新建住宅、既有住宅更新改造中安裝光伏發電設施,探索推進整村一體化建設分散式光伏發電設施。創建綠色生態城區項目25個以上,其中更新城區類5個以上,力爭建成2個綠色生態城區示範項目。(2)持續提升建築能效水平。建立建築設計用能限額標準和管理體系,城鎮新建建築能效水平比2020年提升20%。建立建築可再生能源綜合利用量核算標準和管理體系,推進新建建築高質量套用可再生能源。完成既有建築節能改造面積1000萬平方米以上,建設一批既有建築綠色化改造示範工程。大力推進超低能耗建築試點示範。(3)深化建築用能監管服務。強化本市機關辦公建築和大型公共建築能耗監測平台運行實踐和數據套用,納入市級平台監測的公共建築面積達到1億平方米以上。
提升交通服務管理效率效能。(1)提升道路設施品質。完成城市精品示範路建設500條。最佳化交通標誌標線、隔離欄等設定,加強交通設施養護,完善道路養護標準。加強行道樹穴管理,重要道路、重要區域行道樹樹穴鋪裝完好率達到100%,其他道路完好率達到95%以上。強化市政道路掘路計畫統籌管理。加強對利用人行道設施停車的備案管理。推進預防性養護工程。(2)完善慢行交通環境。人行道整治面積不低於750萬平方米,推行人行天橋加裝電梯工程,完善軌交站點“最後一公里”慢行接駁通道建設,提升慢行通道的連續性和功能性,實現步行和非機動車的出行連續成網。(3)加強交通組織和秩序管理。加強電動腳踏車安全使用管理,整治亂占慢行通道的違章現象。規範網際網路租賃腳踏車經營服務,引導車輛有序投放,強化停放秩序管理。加強對行人和非機動車交通違法行為監管。(4)推進停車設施挖潛利用。創建100個停車綜合治理先行項目,新增重點服務老舊小區、醫院停車需求的公共停車泊位10000個,停車資源錯峰共享泊位利用率達到80%以上。(5)持續提升軌道交通服務水平。推進高峰大客流項目的增能和其他補短板項目,縮短高峰發車間隔,提高軌道大客流應急水平,促進安檢、支付和信息服務便利化。中心城區以外地區適度發展軌道交通P+R設施,提高站點接駁便利性。(6)持續提升地面公交服務水平。最佳化公交線站點設定,軌道交通站點與公交站點換乘距離在50米以內的占比達到80%。推進公交專用道和中運量系統建設,提升利用效率。推進公交電子站牌建設,提升車輛到站信息預報服務體驗。縮短車輛發車間隔,完善公交出行時刻表套用。(7)提升道路系統和節點運行效率。開展常發性交通擁堵點改造,完成道路擁堵交通堵點改善項目250個,提升路網整體通行效率和服務能力。
(七)打造人民城市精細化管理示範區,率先探索“中國典範”建設路徑
堅持示範引領,圍繞“4+5+N”區域,打造一批特色鮮明的高品質“精細化管理示範區”。
1.四大區域
聚焦長三角綠色生態一體化發展示範區、臨港新片區、“一江一河”兩岸貫通區域、虹橋商務區四大重點區域,實現交通組織效率、市容面貌形象、街道空間品質、人居環境水平的全要素、高標準、一體化提升,並依託各區域的功能特色,形成各有側重的市級“精細化管理標桿示範區”。(1)長三角綠色生態一體化發展示範區依託長三角智慧協同管理平台,圍繞澱山湖和太浦河等水生態綠色資源,開展環境綜合整治行動,構建一體化長效管理機制,重點打造環湖岸線和親水走廊,系統提升區域整體環境品質和管理服務水平。(2)臨港新片區著重打造“1+1+6”(1個統一運行管理門戶、1個城市運行綜合管理中心,以及“雲大物智移”技術賦能支撐平台、“空天地海人”全域感知採集平台、“上下左右中”全程業務協同平台、“快準實順強”城市安全管理平台、“淨暢寧和美”城市運行管理平台、“工商外民學”精準服務平台6大平台)的臨港特色城市運行管理體系,探索規劃、建設、管理協同機制,將“+海綿”理念和方式全方位融入海綿城市建設。(3)“一江一河”兩岸貫通區域以打造“世界級會客廳”為抓手,繼續推進黃浦江和蘇州河兩岸公共空間貫通以及公共空間向腹地拓展,全面提升濱水公共空間環境品質,建立多方共治的社會治理模式,以北外灘、楊浦濱江、徐匯西岸、世博文化公園區域等核心區段為重點,以點帶面,打造以人為本的世界級濱水公共空間精細化建設與管理示範,推進不同區段空間特色的差異化發展。(4)虹橋商務區聚焦一體化和高質量發展,在綠色生態空間打造、河道分類治理模式建構、城市景觀照明規劃、公共運輸轉換銜接體系建設和市政綜合養護一體化管理等方面創建虹橋標準體系。
2.五個新城
聚焦嘉定、青浦、松江、奉賢、南匯五個新城,率先確立綠色低碳、數字智慧、安全韌性的空間治理新模式,全面提升新城精細化管理水平和現代化治理能力。全面倡導綠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和城市建設運營模式,新建城區100%執行綠色生態城區標準,綠色交通出行比例達到80%,污染地塊安全利用率達到100%,全面實現原生生活垃圾零填埋。形成優於中心城區的藍綠交織、開放貫通的“大生態”格局,骨幹河道兩側和主要湖泊周邊基本實現公共空間貫通,每個新城至少擁有一處面積100公頃以上的大型公園綠地,綠地公園500米服務半徑覆蓋率達到90%以上。深化新城數位化轉型工作,統籌新城發展的物質資源、信息資源和智力資源,實現資源共享和業務協同。圍繞市民生活服務、文化休閒、交通出行等需求,推進套用場景研發和疊代升級。每個新城打造出不少於1個“精細化管理新城示範區”。
3.特色片區
聚焦黃浦老城廂地區“藍綠絲帶”公共空間、徐匯“四態融合”衡復歷史文化風貌區等特色片區,以及陸家嘴金融城都市旅遊區、環國家會展中心都市旅遊區等全域旅遊特色示範區,有機結合市民自治與社會共治機制建設,持續深耕細作,探索城市管理的客觀發展規律,總結經驗和做法,形成可推廣可複製的長效管理機制和規範標準,打造一批超大城市管理精細化“雙最”特色示範樣板。每個區打造出不少於1個“精細化管理特色示範區”。
四、保障措施
(一)編制三年行動計畫,壓茬滾動推進
發揮城市管理精細化工作推進領導小組及辦公室的統籌協調功能,對落實情況加強監督與考核,形成評估報告,確保規劃任務落地。市、區、街鎮的城市管理精細化平台要持續制定三年行動計畫並組織落實,編制細化年度工作計畫,加強統籌推進,落實工作責任。相關部門要組織編制專項三年行動計畫,針對各類短板問題精準施策。
(二)推動城維改革創新,完善投入機制
改革城市維護經費使用管理制度,修訂完善城市維護資金管理辦法,加強城市維護資金的統籌安排,健全城市維護標準定額,發揮好城市維護資金對城市管理精細化工作的保障支撐和引導推動作用。最佳化完善監督評估機制,建立健全體現市管設施區監管、區管設施市監管、所有設施市民管的考核評價體系。以城市管理精細化項目為基礎,開展綜合養護試點,打破行業條塊分割,將區域性較強的設施打包實施綜合養護和管理。加大對社會資本參與城市管理的政策扶持力度,大力培育、發展城市維護產業。結合市與區財政事權和財政支出責任劃分,加大對財力相對薄弱區域、生態保護區域和大型居住社區所在區域的財政支持力度。
(三)增強監督考核力度,健全問責機制
市城市管理精細化工作推進領導小組辦公室要強化對各層級管理實效的監督考核工作,加強對重點工作推進情況的督促檢查,定期通報考核結果。進一步完善城市管理工作評價指標體系,健全細化定量考核與定性評價相結合、分區域考核與分行業考核相結合的城市管理考核評價機制。依託城市運行“一網統管”平台,綜合分析監測城市管理工作水平和發展變化,提高城市管理工作考核的精準性和科學性,充分發揮科學評估和績效考核對城市管理精細化工作的推動作用。
(四)強化人才隊伍建設,推進保障機制
建立梯度人才培養體系,加快培養懂城市、會管理、善治理的幹部職工隊伍,培育城市管理服務作業的工匠精神。建立定期培訓機制,增強教育培訓的針對性、操作性、實效性。探索建立城市管理精細化領域的人才分級分類評價標準和評價體系。健全城市管理相關從業人員收入正常增長和權益保護機制,維護隊伍穩定。
(五)做好對標研究工作,加強合作交流
加強與國內外城市的合作交流,學習借鑑城市發展經驗,繼續辦好“世界城市日”“全球城市治理論壇”等系列活動,努力將上海打造成為世界城市日“永久主場”。探索長三角一體化區域城市管理精細化合作機制,促進城市間的相互學習、相互交流和共同提高。
(六)加強社會宣傳引導,營造良好氛圍
把加強城市文明建設作為夯實城市管理精細化的重要基礎性工作。綜合運用報紙、廣播、電視、網路等多種載體,多角度、多形式的開展宣傳教育,提高廣大市民的素質,增強參與城市管理的意識和能力。加強社會動員,提高企事業單位等社會各方參與城市管理的積極性,發揮新聞媒體、市民巡訪團等的監督作用,深化政府主導、市場運作、社會協同、市民參與的城市管理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