檔案發布
上海市人民政府辦公廳關於印發《上海市婦女兒童發展“十四五”規劃》的通知
(2021年6月10日)
滬府辦發〔2021〕6號
各區人民政府,市政府各委、辦、局:
經市政府同意,現將《上海市婦女兒童發展“十四五”規劃》印發給你們,請認真按照執行。
規劃內容
一、發展現狀和趨勢
“十三五”期間,上海在城市發展戰略與社會治理創新體系建設中,注重婦女兒童發展,實施與上海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地位相匹配的婦女兒童發展戰略。保障婦女兒童權益的相關政策法規不斷完善,重大項目持續推進,先進典型示範引領作用有效發揮。女性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作用不斷增強,平等就業權利得到進一步保障,參與公共決策和社會治理水平不斷提升;女性健康水平不斷提高,女性平均預期壽命、孕產婦死亡率等指標保持已開發國家水平;女性受教育程度和綜合素質不斷提升;婦女權益保障力度不斷加大,有利於婦女生存、發展的生態環境和社會環境得到進一步最佳化。“十三五”上海市女性幸福指數(4.17)較“十二五”(3.54)有大幅提升。兒童健康服務體系日益完善,嬰兒死亡率保持已開發國家水平;兒童受教育環境進一步最佳化;兒童合法權益和特殊利益保護機制進一步完善;有利於兒童生存和發展的生態環境和社會環境持續改善。2020年度統計監測顯示,《上海市婦女兒童發展“十三五”規劃》總體實施情況良好,婦女兒童總體發展水平不斷提高。市十五屆人大女代表占33.3%,比上屆提高1.6個百分點;城鎮女性從業人員的比重保持在40%左右;普通高校在校生中女生比重達到51.4%;戶籍女性期望壽命達到86.2歲,上海地區孕產婦死亡率降至3.66/10萬,上海地區嬰兒死亡率降至2.66‰,戶籍人口5歲以下兒童死亡率降至2.45‰;兒童受教育水平處於全國前列,3-6周歲兒童毛入園率、義務教育階段毛入學率、高中階段毛入學率分別達到99%、99.9%和99%。
“十四五”時期是上海在新起點上全面深化“五個中心”建設、加快建設具有世界影響力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的關鍵五年。這也給婦女兒童事業高質量發展帶來了新的機遇,婦女兒童事業進入新的歷史發展時期。
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婦女兒童對美好生活的需求與婦女兒童事業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仍然突出,婦女兒童發展的某些領域與實現“國內領先、國際先進”的戰略目標仍然存在一定差距。如,男女平等和兒童優先理念的宣傳有待進一步加強,婦女政治和社會治理參與的深度和成效有待繼續提升,婦女就業的社會環境和政策支持尚需持續最佳化,促進家庭生育的政策和社會支持體系需進一步完善,老齡化背景下老年女性的多元需求亟需關注,與家庭建設相關的公共政策及服務措施尚待創新突破。網際網路時代兒童成長面臨新挑戰,兒童近視、肥胖、心理問題仍然突出,學生學業負擔依舊較大,課餘生活質量亟待提高,社會參與渠道亟待拓寬,兒童友好的成長環境需進一步最佳化。進一步解決婦女兒童發展面臨的問題,促進性別平等和婦女兒童高質量全面發展,仍然任重而道遠。
二、指導思想和總體目標
(一)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堅持男女平等基本國策和兒童優先原則,堅持規劃編制與保障婦女兒童權益的法律法規相一致、與“十四五”期間上海經濟社會發展總體規劃和相關專項規劃相銜接、與我國履行有關國際公約相結合,堅持從國情市情出發,準確把握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發展變化,準確把握上海經濟社會發展趨勢,準確把握新時代婦女兒童的新需求新期待。踐行“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重要理念,推動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統籌兼顧城鄉、區域和群體的差異,堅持在發展中保障婦女兒童權益,完善家庭發展支持體系,力爭在更高水平上促進婦女兒童的全面發展和婦女兒童事業的可持續發展。
(二)總體目標
在上海加快推動高質量發展、創造高品質生活、實現高效能治理的進程中,以“五個人人”為目標,進一步融入婦女兒童發展視角,實施與建設具有世界影響力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地位相匹配的婦女兒童發展戰略;進一步最佳化婦女兒童參與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活的環境,推進婦女兒童在社會治理、經濟參與、身心健康、科教文化、福利保障、權益保護、發展環境以及家庭領域等方面獲得更加平等、優先的發展;進一步提高婦女兒童發展水平和綜合競爭力,全面提升婦女兒童的生活質量,不斷增強婦女兒童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到2025年,上海婦女兒童發展水平保持“國內領先、國際先進”。婦女發展水平保持中等已開發國家水平,兒童發展水平保持已開發國家領先水平。
三、優先發展領域和目標策略
(一)婦女發展
1.政治和社會參與:完善婦女參與立法決策機制,擴大婦女在國家與社會治理中的影響力
主要指標:
(1)市、區黨代表中的女性比例保持穩定,市、區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中的女性比例有所提高。(責任單位:市委組織部、市委統戰部、各區)
(2)區黨委、人大、政府、政協領導班子配備女幹部,市、區黨委和政府工作部門中55%以上的領導班子配備女幹部,並實現逐步提升。(責任單位:市委組織部、各區)
(3)正局級、正處級女幹部比例有所提高。(責任單位:市委組織部、市婦女兒童工作委員會(以下簡稱“市婦兒工委”)各成員單位、各區)
(4)村委會中正職女性比例穩中有升。(責任單位:市民政局、各區)
(5)事業單位、高校和科研院所領導班子中女性比例逐步提高。(責任單位:市委組織部)
(6)會長(理事長)或秘書長為女性的社會組織比例逐步提高。(責任單位:市婦聯、市民政局、各區)
策略措施:
(1)完善女性平等參與政治建設和社會治理的體制機制。在有關法規政策中,對黨代表、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居(村)委會中的女性所占比例作出明確規定。支持人大女代表、政協女委員積極參加各類調研視察活動、撰寫建議提案、參與決策諮詢、反映社情民意,逐步拓展參政議政的廣度和深度。加大對婦女發展領域決策諮詢研究的支持力度,促進研究成果的轉化及傳播。將有關男女平等基本國策的學習納入新任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培訓內容,增強其在參政議政中的社會性別平等意識。將社會性別納入決策主流,從源頭確保女性在政治建設和社會治理中的參與權和決策權。將婦女議題納入上海友好城市交流合作框架,持續打造上海婦女發展國際論壇等婦女對外交流品牌,支持婦女投身“一帶一路”建設,發揮婦女在國際事務與民間外交中的積極作用。(責任單位:市委組織部、市人大、市政協、市民政局、市司法局、市婦聯、市政府外辦、市婦兒工委各成員單位)
(2)提高女性參政議政水平及影響力。在制定涉及公眾利益和婦女權益的重大方針政策時,充分聽取女黨代表、人大女代表、政協女委員、婦女組織和婦女代表的意見和建議。加強性別平等意識宣傳,提高政府法律顧問的女性(女律師和女法學專家)比例。推進婦女組織對司法公正的監督,完善婦女參與人民陪審制度,著力提高人民陪審員、人民監督員、人民調解員的女性比例。(責任單位:市委組織部、市人大、市政協、市司法局、市婦聯、市婦兒工委各成員單位、各區)
(3)完善女幹部的培養選拔及儲備機制。貫徹落實相關法規政策中關於女幹部培養選拔和配備的要求,將女幹部培養選拔工作納入領導班子和幹部隊伍、人才隊伍建設總體規劃。市屬高校和科研院所、市(區)法院和檢察院領導班子中女性比例有所上升。加大對女幹部任用和女公務員管理的全程監督力度,保障女幹部在選拔、聘用和晉升時不受歧視。在機關企事業單位的錄用、培訓、考核、獎勵、輪崗、提拔工作中確保女性享有平等的競爭機會。加強女幹部培養鍛鍊,注重對優秀年輕女幹部的培養教育,通過學習培訓、交流任職、掛職鍛鍊等多種形式,提高女幹部知識層次、專業結構和領導決策能力,逐步平衡女幹部在不同層面、地區、行業和部門之間的分布。加強研究女幹部的特點、優勢和成長規律,制定女幹部專項培養計畫。(責任單位:市委組織部、市婦聯、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各區)
(4)促進女性參與基層社會治理。確保女職工平等參與企業決策與管理,各級工會代表大會、職工代表大會中女職工代表的比例應與女職工占職工總數的比例相匹配。完善基層民主選舉制度,居委會成員中的女性比例、正職女性比例保持穩定,村委會成員中的女性比例、正職女性比例穩中有升。基層婦聯主席經選舉進居(村)“兩委”。加強對居(村)委會女性成員的培訓,增強其管理事務和處理矛盾的能力,發揮女性在社區管理和建設中的積極作用。加強婦女之家建設,發揮基層婦女議事會作用,鼓勵和引導女性參與社會治理。(責任單位:市總工會、市民政局、市委組織部、市婦聯、各區)
(5)拓寬女性參與社會治理渠道。開展多種形式的宣傳教育,提高全社會對女性在推動國家民主法治進程和促進兩性和諧發展中重要作用的認識。拓展婦女組織覆蓋面,增強“四新”領域女性組織化程度。大力培育扶持服務性、公益性、互助性的女性社會組織,支持各類婦女組織開展活動,承接政府和社會公益性服務項目。鼓勵女性創辦社會組織,加大對社會組織女性人才的培養力度。(責任單位:市婦聯、市民政局、各區)
2.經濟參與:促進婦女創業就業,提升婦女經濟參與質量
主要指標:
(1)勞動參與率的男女性別比保持穩定。(責任單位: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市婦聯、各區)
(2)城鎮女性從業人員的比重保持在40%左右。(責任單位: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市婦聯、各區)
(3)男女收入比縮小。(責任單位: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市發展改革委、市婦聯)
(4)國有企業的領導班子和本市上市公司的董事、監事和高級管理人員中女性比例逐步提高。(責任單位:市國資委)
(5)高新技術企業中女性高級管理人員比例穩步增加。(責任單位:市科委、市經濟信息化委)
(6)創業活動率的男女性別比保持穩定。(責任單位: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市婦聯、各區)
策略措施:
(1)保障女性就業制度安排。在制定、修訂地方性法規、政府規章和規範性檔案(技術標準)時,關注女性特殊權益和需求,確保女性享有平等就業權利。加大執法監督力度,規範企業用工行為,依法懲戒用人單位和人力資源服務機構的就業歧視行為,通過行政干預、聯契約談、經濟制裁、媒體曝光等方式,逐步消除行業、性別的職業隔離現象。支持女性生育後重返工作崗位,鼓勵用人單位制定有利於職工平衡工作與家庭的措施。完善女性高級管理人才和女性技能人才統計制度。(責任單位: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市發展改革委、市委宣傳部、市文化旅遊局、市總工會、市商務委、市婦聯、市統計局)
(2)加大女性創業扶持力度。弘揚女性創業精神、宣傳女性創業典型,為女性創業提供資金支持、投融資渠道等方面的資訊與指導,完善促進女性創業的制度環境。引導女性融入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在開放的科技創新環境和新興市場中貢獻智慧。鼓勵各類眾創空間和孵化平台,為女性創業創新主體提供更多開放便捷的服務。探索建立女性創業激勵機制,加大對女性在網際網路、大數據等高新科技領域創業的扶持力度。鼓勵農村婦女成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帶頭人,組織和發展適合當地特色的都市現代綠色農業,幫助婦女在鄉村振興建設中共同發展共同富裕。(責任單位:市發展改革委、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市婦聯、市科委、市經濟信息化委、市總工會、團市委、市農業農村委、市科協)
(3)最佳化女性就業結構。深化企事業單位領導人員管理制度改革,結合組織選拔、競爭(聘)上崗、公開選拔(聘)等方式,做好國有企事業單位中女性高級管理人員選拔任用工作,促進婦女更多參與上市公司和其他企事業單位高層管理,逐步提高高級管理層的女性比例。建立更加靈活的人才管理機制,進一步發揮女性人才庫在薦才、選才方面的作用,加強對女性人才資源的開發利用。結合本市產業轉型發展戰略,加大對有就業意願的女性職業技能培訓和女大學生就業指導,吸引和幫助更多女性在新興產業和行業實現就業,逐步實現女性就業結構與上海產業結構同步最佳化。(責任單位: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市委組織部、市委統戰部、市國資委、市總工會、市婦聯)
(4)充分保障女性就業權益。加強對企業負責人、管理者和女職工勞動保護法律法規知識的教育與培訓,提高企業守法意識,增強女職工自我保護能力。加強對企業女職工權益保護專項集體契約的指導,提高企業女職工權益保護專項集體契約簽訂率。推動非公有制經濟組織建立工會女職工委員會,發揮其對用人單位落實女職工勞動權益保護情況的監督作用。將女職工勞動權益保護作為勞動監察和安全生產監督的重點內容,依法處理侵犯女職工權益案件。重視外來務工女性、靈活就業女性、公益性崗位就業女性和殘疾就業女性利益訴求,完善婦女就業保障措施。(責任單位: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市總工會、市經濟信息化委、市應急局、市殘聯、市商務委、市司法局、市婦聯)
(5)健全生育保障與社會保障體系。完善促進婦女生育的政策,進一步落實婦女生育的社會責任,提高生育婦女享有生育保險福利的比例,實現生育保險待遇水平與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相適宜。建立健全孕期、產期、哺乳期女職工權益保護仲裁、訴訟綠色通道,充分發揮女職工法律志願組織作用,為“三期”女職工提供及時、便捷的法律服務。政府、企業與社區多方聯動,探索符合針對育齡女性職業發展需求的靈活就業制度,保障育齡女性平衡就業與家庭。通過預防措施,防止婦女因生育遭遇就業歧視或者在職業晉升上受阻。城鎮職工社會保險參保率的男女性別比逐漸縮小。(責任單位: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市醫保局、市衛生健康委、市司法局、市總工會、市婦聯、市高院)
3.科教文化:完善終身教育體系,提高婦女科學文化素養
主要指標:
(1)男女兩性平均受教育年限的差距縮小。(責任單位:市教委)
(2)高級專業技術人才中男女比例的差距縮小。(責任單位: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市委組織部)
(3)各類人才項目入選者和科研項目承擔者的女性比例保持均衡。(責任單位:市委組織部、市委宣傳部、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市科委、市教委)
(4)獲得發明專利授權者中女性比例逐步提高。(責任單位:市知識產權局)
(5)女性人力資本貢獻率有所提高。(責任單位:市婦兒工委各成員單位)
(6)促進女性科學素質達標率與公民科學素質達標率同步提高。(責任單位:市科協、市科委)
策略措施:
(1)性別平等理念貫穿教育全過程。在制定、修訂和評估與教育相關的法規政策時,納入社會性別視角,提高教育決策者、管理者、工作者和教育對象的社會性別意識。在師資培訓計畫和師範類院校課程中融入性別平等內容,在課程設定、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中體現社會性別理念。組織專家、學者建設符合中國國情、上海特色、適合不同群體需求的性別平等課程,繼續推動社會性別平等教育進入中國小校,不斷提高本市高等院校性別平等課程的普及率。發揮各級各類黨校、行政學院教學教研優勢,推動馬克思主義婦女觀和男女平等基本國策納入教學內容,使各級各類黨校成為性別意識納入決策主流的宣傳教育培訓基地。鼓勵機關、企事業單位、社會組織將性別平等理念融入員工培訓,提升全社會的性別平等意識。整合社區資源,定期開展性別平等教育的專項培訓,將性別平等理念和原則貫徹落實到社區治理各方面。(責任單位:市婦聯、市教委、市委組織部、市委宣傳部、市總工會、市民政局、市婦兒工委各成員單位、各區)
(2)重視女性人才的選拔培養機制。把握女性人才成長規律,破解女性人才在科技創新中的公共性、基礎性難題,最佳化女性人才成長的綜合環境。研究建立符合上海市女性人才發展的政策措施,制定國有企業、事業單位、民營企業、社會組織和基層社區中的女性優秀人才專項培養計畫。聚焦引進培養、使用評價、分配激勵等重點環節,創新更具競爭力的女性人才集聚制度。高等教育普通本專科、碩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在校生數中女性比例保持均衡。在科研項目的申報和結題、各類人才項目評選、職業升遷和職稱晉升中,考慮女性生命周期的特點,對育齡女性放寬年齡條件。(責任單位:市委組織部、市委宣傳部、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市委統戰部、市科委、市教委、市衛生健康委、市經濟信息化委、市婦聯)
(3)推動女性專業技術學習。鼓勵女性報考理工科專業、高科技專業學科,最佳化高等教育性別結構。鼓勵女性接受多形式的職業技術教育,支持和鼓勵用人單位為女職工提供繼續教育的機會。充分發揮上海女子教育聯盟作用,保障女性平等獲取職業技能的培訓機會。有針對性地為女性提供多元化專業技術培訓資源,鼓勵女性參與高新技術領域專業技術的學習,為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提供堅實的人才儲備。(責任單位:市教委、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市委組織部、市科委、市科協、市總工會、市婦聯)
(4)加強女性終身教育服務。積極推進“網際網路+教育”,擴大科教文化設施網路覆蓋面,提高婦女網路素養,增強網路安全意識。整合、最佳化社區教育資源,發展多樣化社區教育模式,豐富社區教育內容,促進婦女參與社區教育。建構與女性生命歷程各階段相適應的科教文化服務體系,持續提升女性科學素養。鼓勵婦女參與文化藝術活動,開展體現社會性別平等意識的文化藝術創作,全面提升女性的藝術文化素養。結合學習型社會建設,促進婦女閱讀渠道多元化,提高女性閱讀率。利用網路教育,為農村婦女、外來務工婦女和貧困、殘疾婦女等提供應時、實用的教育服務。大力推進鄉村振興巾幗行動,培養一批高素質女農民。推進面向廣大婦女的終身教育服務,將婦女終身教育納入市民終身教育體系,為老年婦女提供實用的信息技術服務及培訓。(責任單位:市科委、市科協、市教委、市委宣傳部、市民政局、市婦聯、市殘聯、市文化旅遊局、市總工會、市農業農村委、各區)
4.身心健康:增進婦女全生命周期健康福祉,保持婦女健康的國際水準
主要指標:
(1)戶籍女性平均期望壽命保持穩定,戶籍女性平均健康期望壽命逐步提升。(責任單位:市衛生健康委、各區)
(2)孕產婦死亡率保持已開發國家水平。(責任單位:市衛生健康委、各區)
(3)社區婦女心理諮詢和干預網路覆蓋率達100%。(責任單位:市衛生健康委、市婦聯、各區)
(4)女職工心理健康宣傳的普及率逐步提升。(責任單位:市衛生健康委、市總工會、市委宣傳部)
(5)女性保健食品質量抽檢合格率達到98%以上,藥品、化妝品質量抽檢合格率達到98.5%以上,日常專用消費品質量抽查複查合格率達到100%。(責任單位:市市場監管局、市藥品監管局)
策略措施:
(1)促進婦幼衛生資源優質均衡。強化政府保障婦女健康的責任,保證婦幼保健機構公益性質,繼續加大對婦幼保健專業隊伍的培養力度,履行公共衛生職能,實現婦女全生命周期享有良好的基本衛生保健服務,提高婦女健康素養,女性平均期望壽命保持國際先進水平,女性平均健康期望壽命逐步提升。堅持將婦女健康保障和母嬰保健工作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做好婦幼健康經費保障工作,相關經費納入本級政府預算。加強婦幼衛生資源在區域衛生規劃和醫療機構設定規劃的引領、約束作用,根據實際管理人口規模拓展和完善三級婦幼保健網路功能,明確各級婦幼衛生機構總量規模和結構比例,提高資源配置水平,加強區域性醫療中心和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婦幼服務能力。完善婦幼保健質量控制和評估體系,實現婦幼健康信息化管理。強化應急醫療保障,最佳化婦幼公共衛生設施的布局。(責任單位:市衛生健康委、市財政局、市經濟信息化委、各區)
(2)全面提升女性生殖保健水平。持續推進優生促進工程,進一步提高婚前檢查、孕前檢查和孕產期保健服務質量,戶籍孕產婦系統管理率保持穩中有升,開展產前篩查診斷、新生兒疾病篩查等技術服務並逐步加大對於出生缺陷干預的財政支持力度。建立完善生殖健康教育服務協調機制,強化青少年、未婚育齡、更年期女性生殖健康政策保障和公共服務,減少非意願妊娠和人工流產,提升流產後保健服務水平,提供安全高效的節育措施和連續服務。提高婦女孕產過程的良性體驗,完善危重孕產婦會診搶救網路,最佳化危重會診搶救工作流程,提高危重孕產婦救治能力,確保母嬰安全。為有需要的家庭提供高質量的輔助生殖醫療服務以及不孕不育診療。加大科學生育養育知識的宣傳力度,積極引導婦女選擇科學的分娩和餵養方式,減少非醫學指征剖宮產,加強嬰兒母乳餵養宣傳,0-6個月嬰兒母乳餵養率達到90%以上。(責任單位:市衛生健康委、市婦聯、各區)
(3)加大女性常見疾病的預防篩查和干預救治力度。加強對用人單位為女職工安排婦科病、乳腺病篩查情況的執法檢查。在適宜人群中開展女性常見腫瘤防治以及HPV疫苗接種預防宮頸癌的科普宣教。深化政府為退休婦女和生活困難婦女提供婦科病、乳腺病篩查工作,逐步最佳化篩查項目、完善篩查流程、提高篩查質量、加強疾病分析及信息化運用,多渠道開展對困難重症婦女的救助,促進婦科病、乳腺病篩查率有所提高。加大對危及婦女生命健康疾病防治、醫治和發病原因研究力度。以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為平台,運用網際網路技術推進婦女健康管理服務,關注婦女盆底障礙、骨骼系統和心腦血管疾病等對健康的影響,改善女性在疼痛、睡眠、骨骼和情緒等方面的健康感受。探索老年婦女骨骼健康服務,加強老年婦女健康管理。積極發揮中醫藥在婦科疾病預防和治療中的作用,推進中醫綜合治療和多學科聯合診療服務,提高重大疑難婦科疾病的診療水平。(責任單位:市衛生健康委、市財政局、市民政局、市經濟信息化委、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市總工會、市婦聯、市科委、各區)
(4)提高女性健康自我管理能力。大力開展職業病防治知識宣傳,提高女職工自我保護意識。加大職業安全監管力度,降低女職工職業病的發生,對患有職業病的女職工給予及時、有效治療。加大青春期性健康教育,進一步減少青春期少女人工流產,為未婚人流的青春期少女提供心理援助。研究未婚和處於非婚姻狀態女性的生殖健康服務需求,加強監測指導,完善和疏通生殖健康公共服務渠道。提高圍絕經期女性的健康水平,在體檢項目和醫療就診環節中充分考慮年齡因素對女性的影響。落實愛滋病、梅毒和B肝檢測政策,強化愛滋病母嬰阻斷干預,為愛滋病、性病患者提供及時有效的診療服務。(責任單位:市衛生健康委、市教委、市未保委、市應急局、市婦聯、市總工會、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各區)
(5)倡導女性健康生活方式,重視女性心理健康干預。加強科學健身理念宣傳和健康教育基地建設,推廣適合女性特點的體育健身項目,培育女性健身社團,滿足女性體育健身需求,提高婦女科學健身素養。開展健康和營養知識的普及教育和宣傳,加強合理膳食指導,提高女性的營養水平。深入開展控煙宣傳教育,做好女性吸菸預防干預工作。建立和完善社區婦女心理諮詢和干預網路,加大對女性心理健康問題的防治和干預力度,提高女性心理調適能力。加強宣傳普及心理健康知識和理念,拓展女性心理健康教育渠道,完善女性心理健康資訊的傳播網路,提升女性心理健康認知水平。鼓勵社區開展老年女性身心健康教育,提高老年心理和認知障礙知識教育普及率,逐步健全覆蓋全市的老年心理和認知障礙的篩查與監測干預體系。建立保健食品婦女常用消費品類別品種目錄和質量監控指標體系,強化藥品、化妝品質量監督措施,及時發布抽查的不合格產品信息,加大懲處力度。(責任單位:市衛生健康委、市體育局、市市場監管局、市藥品監管局、市科協、市文化旅遊局、市委宣傳部、市總工會、市婦聯、團市委、各區)
5.婚姻家庭:完善家庭政策和服務體系,促進家庭可持續發展
主要指標:
(1)女性幸福指數提高。(責任單位:市婦兒工委各成員單位)
(2)低保、低收入家庭的社會保障水平提高。(責任單位:市民政局、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
(3)政府購買家庭服務項目的數量有所提升。(責任單位:市婦聯、市民政局、市婦兒工委各成員單位、各區)
(4)以家庭為服務對象的社會組織數量有所提高。(責任單位:市民政局、市婦聯)
(5)男女兩性參與家務活動時間的差距縮小。(責任單位:市婦兒工委辦公室、市婦聯)
策略措施:
(1)加強家庭文明建設,弘揚家庭美德。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風,深入開展“海上最美家庭”“上海市文明家庭”等家庭文明創建活動。重視發揮婦女在家庭中的作用,弘揚尊老愛幼、男女平等、夫妻互敬、孝親睦鄰、勤儉持家、愛國愛家的社會主義家庭文明新風尚。關注年輕一代的婚戀觀和家庭觀變遷,通過媒介宣傳並引導建立新時代婚姻家庭觀,培育弘揚中華民族家庭美德的典型。加強婚姻家庭的本土化理論研究,形成一批有價值的理論成果和體現上海特色的實踐成果,為指導家庭建設實踐和健全家庭政策體系提供理論與實踐依據。開展上海女性幸福指數調查與分析,為家庭建設提供適宜指導。(責任單位:市委宣傳部、市精神文明辦、市婦聯、市教委、市民政局、市衛生健康委、市總工會、團市委、市文化旅遊局、市關工委、各區)
(2)加強婚姻家庭知識普及和教育指導服務,倡導文明生活方式。建設婚姻家庭課程,推動婚姻家庭課程進高校、進社區、進機關、進企事業單位。為適婚人群提供婚前保健諮詢和婚姻家庭生活的專業指導,引導其樹立正確的婚姻觀與家庭觀。加強婚姻家庭專業輔導隊伍和心理諮詢師隊伍建設,依託社區家庭文明建設指導中心和婦女之家等平台開展家庭心理健康指導服務,鼓勵家庭成員學習掌握基本的心理健康知識。全面建設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壯大志願服務隊伍、打造志願服務項目品牌,支持家庭成員共同參與健康環境建設、踐行文明生活方式。(責任單位:市婦聯、市委宣傳部、市精神文明辦、市教委、市民政局、市衛生健康委、市總工會、團市委、各區)
(3)完善家庭服務體系,倡導家庭成員共同參與家庭建設。推進服務婦女兒童家庭的新興業態健康發展。發展家政服務、社區服務、養老服務、病患陪護、托幼服務、課後託管、寒暑託管以及其他形式臨時託管等多樣服務,減輕家庭養育兒女和照護老人的壓力,為夫妻雙方兼顧工作和家庭提供支持。加強家政行業的規範化、信息化、職業化建設,加強對家政服務從業人員的社會保障支持。以社區為依託,引導社會組織進入社區,開展家庭服務。增加家庭社工的崗位設定,激勵更多志願者參與公共服務。深入推進家庭醫生制度改革,提高家庭醫生簽約率,並將心理健康服務納入其考核。完善公共服務信息平台,鼓勵公益性、專業化家庭服務網站、資料庫建設。鼓勵社會組織和企業提供更多以社區為基礎的公共服務產品,形成更豐富、更人性、更多元化的現代家庭公共服務體系。加強殘疾人康復服務機構建設,推進殘疾婦女社區康復。關心外來務工家庭女性、老人、子女的生活,提供必要的教育、衛生等救助服務。(責任單位:市商務委、市婦聯、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市衛生健康委、市民政局、市經濟信息化委、各區)
(4)完善養老服務體系,重視滿足老年女性的多元需求。推動居家社區機構相協調、醫養康養相結合的社會養老服務體系建設,大力發展綜合照護模式,為家庭養老提供支撐。擴大“家庭照護床位”試點,提升居家養老服務專業水平。持續實施“老吾老計畫”“喘息服務”等項目,為家庭照護者賦能。女性失能老人的長護險待遇應享盡享。深入推進醫養結合發展,完善老年照護統一需求評估體系。運用公共消費品(如水、電、燃氣等)價格槓桿,對於有老年人同住的家庭戶以及實質上的“一戶多代多人口家庭”,適當增加階梯水電等消費基數,促進居家養老。重視失獨、隔代、殘疾等特殊類型家庭中老年婦女的特定需求,給予必要的社會支持。兼顧老年女性的身體照顧和精神慰藉,重點關注無子女和子女不在滬的空巢高齡老年人的情感需求。在高等教育和職業教育體系中擴大老年學和老年護理培養規模,並在專業設定上,聚焦社區養老服務。(責任單位:市民政局、市衛生健康委、市醫保局、市教委、市發展改革委、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市殘聯、市商務委、市婦聯)
(5)建設現代家庭政策體系,有效提升家庭福利水平。在制定實施相關法律法規和公共政策的過程中引入家庭視角。在稅收、社會保險、住房、教育、衛生、公用事業等政策領域,著重考慮家庭需求,並配合國家相關部門積極研究完善稅前扣除、引入家庭申報等制度。關注延遲退休政策對女性家庭生活的影響,人性化地設計延遲退休配套措施。建立完善生育支持、幼兒養育等家庭政策,減輕生養子女家庭負擔。鼓勵家庭成員共同參與兒童照料,逐步完善計畫生育獎勵假制度。逐步建立和完善以家庭為單位,向低保、低收入、單親、失獨、殘障、服刑、因病致貧、遭受家庭暴力等困境家庭傾斜的社會福利和救助幫困政策。開展家庭政策理論研究,將婦女發展和家庭和諧研究項目納入上海市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課題指南,為家庭政策出台、完善提供依據。(責任單位:市民政局、市衛生健康委、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市司法局、市婦聯、市殘聯、市農業農村委、市委宣傳部、各區)
6.權益保障:加大婦女權益保障力度,最佳化婦女友好型發展環境
主要指標:
(1)出生人口性別比保持在自然狀態。(責任單位:市衛生健康委、市公安局)
(2)多部門預防和制止家庭暴力工作體系覆蓋率達100%。(責任單位:市高院、市委宣傳部、市教委、市公安局、市民政局、市司法局、市檢察院、市衛生健康委、市統計局、市婦聯)
(3)殺害、強姦、傷害、侮辱、拐賣婦女刑事案件發生數得到控制。(責任單位:市公安局)
(4)所有應配置母嬰設施的公共場所和用人單位實現母嬰設施全覆蓋。(責任單位:市衛生健康委、市發展改革委、市精神文明辦、市住房城鄉建設管理委、市交通委、市文化旅遊局、市商務委、市綠化市容局、市體育局、市總工會、市婦聯、各區)
(5)維護婦女權益、促進婦女發展類公益廣告製作和播放數量逐年增加。(責任單位:市委宣傳部、市精神文明辦、市婦聯、市文化旅遊局、市市場監管局、各區)
策略措施:
(1)完善促進性別平等和保障婦女權益的制度環境。注重從源頭上依法保障婦女合法權益,依照法定程式,推動《上海市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婦女權益保障法〉辦法》《上海市女職工勞動保護辦法》等法規的修訂工作,探索本市性別平等立法。完善法規政策性別平等諮詢評估機制,明確評估範圍和標準,規範評估流程,細化評估指標。開展性別平等評估有關培訓,加強專業化隊伍建設,將男女平等理念落實在法規、規章、政策制定實施全過程各環節。有計畫、有步驟地對涉及性別平等內容的法規規章和規範性檔案進行評估。逐步實現性別平等自檢自審的制度化和常態化。加強有關婦女權益保障的數據資料蒐集和調研,健全性別統計制度。完善保護機制,充分保障婦女依法獲得法律援助和司法救助的權益,重點關注貧困、殘疾及老年婦女群體。(責任單位:市司法局、市高院、市檢察院、市婦聯、市總工會、市婦兒工委各成員單位、各區)
(2)健全法治宣傳和監督機制,營造促進性別平等的社會氛圍。加強《民法典》等與維護婦女權益相關的法律法規的宣傳教育,重視網路和新媒體的普法作用,著力推進學校、社區和用人單位中的普法工作,在全社會營造尊法、學法、守法、用法的良好氛圍。將製作和宣傳維護婦女權益、促進婦女發展的廣告納入社會公益類廣告製作總體計畫,推動各類傳媒主動承擔男女平等基本國策的宣傳職責。建立監測督查機制,對媒體宣傳中涉及侵害婦女權益、性別歧視的行為予以重罰。有效運用新聞發布制度,發揮報刊、雜誌、電台、電視、網路媒體宣傳導向作用,及時向社會發布有關婦女發展和權益保障的重要信息。發揮群團組織作用,整合行業組織、專業性社會團體資源優勢,為婦女發展創設友好型輿論環境。(責任單位:市委宣傳部、市委網信辦、市政府新聞辦、市文化旅遊局、市市場監管局、市司法局、市高院、市檢察院、市教委、市民政局、市婦聯、市總工會、團市委、市婦兒工委各成員單位、各區)
(3)維護婦女人身安全,加大對侵害婦女權益違法犯罪行為的打擊力度。進一步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反家庭暴力法》落實反家庭暴力工作的政府責任,建立健全反家庭暴力多部門合作機制,常態化做好反家庭暴力工作,不斷完善家庭暴力預防、懲處、救助一體化工作體系。建立家庭暴力警情分性別數據平台,家庭暴力案件處置率保持在100%。加強對司法機關、民政部門以及婦聯幹部、醫務人員、學校教師、社區工作者的專業培訓,發揮社會組織和專業人員在預防和制止家庭暴力工作中的作用。加大對侵害婦女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和性犯罪,包括在網路和新媒體中犯罪行為的打擊力度;整合利用公共信息資源建立相應案件的有效識別、處置和防控機制。加大對性騷擾和性侵人員的懲處力度,健全工作場所和學校的暴力和性騷擾的防治體系,為受害者提供有效的法律和心理援助。(責任單位:市公安局、市高院、市檢察院、市司法局、市委宣傳部、市教委、市民政局、市衛生健康委、市統計局、市婦聯、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市委網信辦、市婦兒工委各成員單位、各區)
(4)全面保障男女平等出生權利。繼續嚴格控制出生人口性別比,嚴厲打擊非醫學需要的胎兒性別鑑定和選擇性別的人工終止妊娠行為,保障男女平等出生權利。對影響女性生育決策和生育行為的機制進行科學研判,按照程式及時制定、調整和完善相應法規政策,科學有效地提高育齡婦女生育意願和生育質量。以學校和社區為重點建設宣教服務陣地,加強生育指導和服務工作。(責任單位:市衛生健康委、市公安局、市教委、市民政局、市婦聯、市婦兒工委各成員單位、各區)
(5)加強老年婦女權益保障。充分保障老年婦女人身安全,建立和完善預防和制止殘害、虐待老人的工作機制及評估、干預體系,對虐待老人行為予以嚴厲懲處。加強對社會養老機構及從業人員的監督管理工作,支持社會組織承接反虐待老人的項目。維護老年婦女的財產權、居住權和被贍養權,為權益受侵害的老年婦女提供法律援助、家庭調解、社會救助等服務。扶持為終末期疾病患者提供優質臨終關懷服務的機構和項目,在80歲以上高齡婦女群體中,宣傳推廣生前遺囑模式。(責任單位:市司法局、市高院、市檢察院、市衛生健康委、市婦聯、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市婦兒工委各成員單位、各區)
(6)推進婦女友好設施建設,打造婦女友好型城市環境。在城市規劃和建設過程中體現性別平等意識,將對女性特殊需求的考量融入城市規劃的整體思路中,並加強對新、改、擴建公共場館的設計、施工、驗收的全過程監管。繼續推進公共場所和用人單位內設定母嬰室或增加母乳餵養設施,增加公共場所中針對孕期婦女和攜帶嬰幼兒者的無障礙通道數。在全覆蓋的前提下,逐步推進母嬰設施的使用率。根據實際人流量,細化、增加不同類型公共場所女廁位數量或比例,加大對環衛公廁和社會公廁男女廁位比的審核和監管力度,有計畫地推進單位男女廁位比改建工作,根據家庭照護需求,增設第三衛生間。(責任單位:市住房城鄉建設管理委、市綠化市容局、市文化旅遊局、市交通委、市教委、市衛生健康委、市總工會、市婦聯、市規劃資源局、市婦兒工委各成員單位、各區)
(二)兒童發展
1.兒童健康:全面推動高質量的健康資源建設,保障兒童最大限度地享有公共衛生服務
主要指標:
(1)戶籍人口5歲以下兒童死亡率和嬰兒死亡率保持已開發國家水平,新生兒死亡率保持在3‰以下。(責任單位:市衛生健康委、各區)
(2)0-6歲兒童保健管理率保持在95%以上,0-6歲兒童眼保健和視力檢查覆蓋率保持在98%以上。(責任單位:市衛生健康委、市教委)
(3)中小學生體質健康標準合格率穩定在95%以上。(責任單位:市教委、市體育局)
(4)中國小校心理健康輔導室配置率達100%,心理健康教育專兼職教師配置率達100%。(責任單位:市教委、市衛生健康委)
策略措施:
(1)最佳化兒童公共衛生服務和管理。切實保證兒童公共衛生服務經費投入,不斷完善兒童公共衛生服務項目,加強完善校園衛生服務和管理。加強婦幼衛生信息化建設,提升婦幼保健便民服務能力。完善兒童保健管理工作規範,制定口腔健康、視覺健康、體重等專項保健標準,提高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保健服務功能,規範托幼機構保健工作,兒童免疫規劃疫苗接種率98%以上。進一步規範義務教育階段學生每年一次常規健康體檢,關注兒童脊柱健康,最佳化完善體檢項目,探索將兒童青少年體檢納入公共衛生服務。重視兒童健康狀況發展全程監測評估,逐步建立相應的基礎資料庫。進一步完善殘障兒童首診報告制度,提升殘障兒童保健理念,推行政府、醫療機構、家庭、社會組織等多元化供給的保健服務模式。進一步加大兒科醫生、兒童保健醫生培養力度,加強公共衛生薄弱領域人才隊伍建設。最佳化併合理配置產科、兒科醫療資源。加強兒童重大健康問題基礎研究,積極探索婦幼人群預防保健的有效策略和措施。(責任單位:市衛生健康委、市經濟信息化委、市教委、市殘聯、市發展改革委、市科委、市財政局、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
(2)提高兒童公共醫療資源使用效率。進一步推進婦幼保健機構建設規範化、網路化,進一步完善“醫療聯合體”,整合不同層次的婦幼保健醫療資源,完善區域性醫療中心和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婦幼保健醫療質量。推進母嬰保健梯度有序服務,實行孕產婦、兒童屬地化服務、分級診療,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完善兒科、產科傳染病應急救治體系。進一步做好產科、兒科服務項目的最佳化,在全市範圍內逐步完成區域性醫療中心產科、兒科服務的全覆蓋。進一步提高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兒科服務能力,逐步推進婦幼保健醫療的長三角一體化進程。全面實現“1+1+1”分級診療制度,重點滿足6歲以下、患慢性病,兒童發展障礙或困境兒童與社區家庭醫生簽約。(責任單位:市衛生健康委、市發展改革委、各區)
(3)提升出生人口素質。不斷完善融婚前保健、孕前保健、產前篩查和診斷、新生兒疾病篩查和診治等為一體的出生缺陷三級預防服務體系。全面推進圍孕產期保健與教育,開展孕產婦營養監測和指導。加強對低出生體重兒、巨大兒和早產兒等高危兒童健康的動態管理。進一步完善新生兒的疾病篩查、診斷和治療的質量監控,繼續加大新生兒遺傳代謝性疾病篩查和新生兒聽力篩查工作力度,做好後續隨訪跟蹤。逐步開展嬰幼兒自閉症早期篩查、胎兒早期罕見病篩查。進一步推動兒童罕見病診治中心建設。進一步加強危重新生兒會診搶救中心建設,完善危重新生兒會診搶救轉運工作,提高新生兒救護車輛的有效使用率。加強兒童早期發展基地建設,逐步完善兒童發育障礙早期篩查制度。(責任單位:市衛生健康委)
(4)促進兒童體質健康。加強兒童健康管理,加大健康教育宣傳,培養兒童良好的健康習慣。強化普及兒童公共衛生知識,促進掌握手足口病、新冠肺炎、結核病等傳染性疾病的相關知識及預防措施,宣傳用眼衛生、口腔保健、膳食營養、體育鍛鍊、應急自我防護等常識與技能。完善家庭、學校、社區聯動,全面建設“健康家庭”,提高兒童家長的健康素養;完善“健康學校”建設,持續改善適合兒童用眼衛生和營養健康的校園環境,建立兒童近視、肥胖資料庫並動態管理。到2023年,力爭實現兒童青少年總體近視率在2018年的基礎上每年降低0.5到1個百分點以上。中小學生肥胖率得到有效控制。改善學校和社區內兒童活動場所與體鍛設施,保證青少年學生每天在校體育鍛鍊不少於1小時,引導兒童參與社區體育活動。研究探索將學生體育教育納入教育現代化評估指標。持續開展兒童口腔健康檢查與干預等公共衛生服務,不斷提高兒童齲齒充填構成比。倡導國小、國中、高中生每日睡眠分別不少於10小時、9小時、8小時。(責任單位:市衛生健康委、市教委、市體育局、市總工會、團市委、市婦聯)
(5)重視兒童心理健康。整合最佳化醫院、學校和社區心理健康機構,發揮12338、12355等社會熱線的作用,建立兒童心理健康問題的預防、評估、干預和轉介機制,加強對兒童心理問題的早期發現與早期干預。二級以上精神專科醫院開設兒童青少年心理門診。加強學校兒童心理健康教育,在幼稚園、中國小課程內容中強化生命教育,從小培養兒童樹立科學的生命觀。加大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師培訓與管理,進一步最佳化心理健康教育教師聘用、考核與專業發展機制。針對兒童家長開展各種形式心理健康教育,特別是針對新婚期及孕期夫婦加強兒童心理健康知識普及。加快兒童心理健康研究,開展本土化兒童心理健康評估工具研製,逐步建立兒童心理健康監測資料庫,監測青少年自殺和自傷性入院狀況。(責任單位:市教委、市衛生健康委、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團市委、市婦聯)
(6)重視兒童生殖健康。開展兒童生殖健康的適齡教育,加強幼稚園、國小的生殖保健與性健康教育。最佳化青春期性教育課程,進一步提高中小學生的生殖保健意識與能力,預防少女妊娠和少女人流發生,在中國小校廣泛開展預防愛滋病工作。設立青少年生殖健康公益諮詢熱線。監測少女人流與少女生育狀況。(責任單位:市教委、市衛生健康委、團市委、市婦聯)
2.兒童教育:實施高質量均衡教育,進一步提高兒童受教育水平
主要指標:
(1)符合條件的有需求的常住人口適齡幼兒學前三年毛入園率達到99%。(責任單位:市教委、各區)
(2)符合條件的適齡學生義務教育階段毛入學率保持在99.9%。(責任單位:市教委、各區)
(3)義務教育優質均衡區的比例保持全國前列。(責任單位:市教委、各區)
(4)符合條件的適齡學生高中階段毛入學率不低於99%。(責任單位:市教委、各區)
(5)中國小勞動教育課每周不少於1課時。(責任單位:市教委、各區)
策略措施:
(1)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加強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和公民道德建設,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深入開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中國夢教育,廣泛開展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和社會主義發展史“四史”教育,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把立德樹人作為根本任務,完善以政治認同、國家意識、文化自信、法治觀念、人格養成為重點的大中小幼一體化德育內容框架。深入開展理想信念教育,加強國家安全教育和國防教育,將生命教育、公共衛生安全教育和法治宣傳教育納入國民教育體系。完善學生綜合素質評價體系,尊重學生個性發展,強化興趣愛好和創造性思維培養,以科學的教育質量觀評價中小學生的發展狀況。深化學校體育改革,實現義務教育體育多樣化,促進兒童養成鍛鍊的興趣愛好,逐步實現中國小開設體育運動項目不少於7種、兒童年運動時間不少於365小時、每位兒童掌握2種以上運動技能。提升兒童藝術素養,引導每位兒童至少有1項藝術愛好、掌握1項藝術技能。大力加強勞動教育,充分發揮勞動的獨特育人價值,分學段細化課程教學、校內教育、校外實踐、家務勞動等教育內涵,發揮勞動教育的樹德、增智、強體、育美作用,構建家庭、學校、社區的協同機制,豐富勞動實踐資源供給,促進教育與生產勞動、社會實踐緊密結合,切實提升勞動教育成效。(責任單位:市教委、市委宣傳部、市精神文明辦、市體育局、市科委、市科協、團市委、市婦聯、市衛生健康委、中福會、市關工委、市司法局、市高院、市檢察院)
(2)滿足學齡前兒童養育教育需求。學前教育公共服務體系整體建成,嬰幼兒早期教養的科學水平與質量獲得整體提升。立足學齡前兒童身心全面發展,健全學前教育保教質量標準和早期教育標準。加強托育服務供給的合理布局,增加普惠性托育服務供給。實施和發展3歲以下嬰幼兒家庭的科學育兒指導和3至6歲幼兒的快樂啟蒙教育。持續擴大3-6歲學前教育優質資源供給,創新學前教育資源供給與服務方式,通過新建、改擴建等舉措,持續擴充學前教育資源總量,辦好每一所家門口的託兒所和幼稚園。(責任單位:市教委、市衛生健康委、中福會、市婦聯、各區)
(3)保障兒童獲得優質均衡的義務教育。建立健全城鄉義務教育一體化改革發展的體制機制,推進義務教育資源配置標準化、均等化,促進城鄉義務教育一體化發展,整體提升義務教育辦學條件和教育質量。實施新一輪城鄉學校攜手共進計畫,增強優質教育資源的輻射帶動效應。全面開展緊密型學區、集團建設,激發合作共進的創新活力,實現管理、師資、課程等互通互融,提高辦學效益,整體提升教育優質均衡發展水平。辦好每一所家門口的學校,發展更加公平、更高質量的義務教育。(責任單位:市教委、市規劃資源局、市衛生健康委、各區)
(4)促進中國小減負增效。堅持“五育”並舉、全面發展素質教育,科學編制課程實施方案,嚴格控制周課時總量、保障周活動總量。探索建設區域課程管理服務平台,以信息化方式加強對學校課程計畫和實施的線上管理和服務,提高課程實施效率。全面實施基於課程標準的教學與評價,落實各學科課程標準和教學基本要求,不拔高教學要求,不趕超教學進度。切實加強學校作業管理,落實義務教育學校作業管理措施,建立符合學校實際的作業長效管理機制。加強對學習類APP和進入校園使用的中國小教學資料的嚴格管理。加強輿論宣傳,引導家長減輕中小學生課外學業負擔,合力營造良好育人環境。(責任單位:市教委、市委網信辦、市婦聯)
(5)促進普通高中多樣化特色化發展。引導普通高中貫徹“為每個學生提供適合的教育”理念,推動普通高中學校多樣化、有特色和可持續發展,促進高中教育從分層發展轉向分類與分層相結合發展,引導學生全面而有個性地發展。加強學生髮展指導,區域、學校分別制定普通高中學生髮展指導實施方案,建立學生髮展指導制度,加強指導教師培訓,對學生進行全面指導,從“升學”走向“升學與生涯教育相結合”。推進高中階段教育學分制改革,鼓勵有條件的高中與高校、科研院所等聯合培養拔尖創新人才。(責任單位:市教委、各區)
(6)完善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構建上海職業教育新體系,以貫通培養為主流方向,擴大“中高貫通”等人才培養規模,完善職業教育“五年一貫制”等長周期人才培養模式。豐富中小學生職業體驗,把職業體驗、職業啟蒙教育、生涯教育和職業教育融入各普通教育學段。推動普職深度融通,職業院校面向中國小開放共享實訓場所、課程、師資等教育教學資源。促進基礎教育階段的生涯教育和勞動教育改革,建立國中學生綜合素質評價職業體驗模組工作機制。在普通高中引入職業技術課程,為適宜的高中學生接受職業基礎教育創造條件。(責任單位:市教委、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各區)
(7)提供適合特殊兒童發展的教育。不斷豐富特殊教育內涵,為殘障、學習障礙、行為情緒障礙等各類特殊兒童提供適合的教育。加強隨班就讀課程實施與研究,規範“送教上門”課程實施與管理。完善醫教結合管理運行機制和專業服務體系。推進各級各類學校無障礙環境建設,提高資源教室配置水平。進一步推進學前特殊教育設點布局,最佳化義務教育辦學結構,大力發展以職業教育為主的高中階段特殊教育。學前教育階段殘疾兒童入園率持續增長,殘疾兒童義務教育階段入學率達到99%以上,逐步提高殘疾學生接受高中階段教育的入學率。(責任單位:市教委、市衛生健康委、市殘聯、各區)
(8)加強校外育人共同體建設。健全和完善校外教育體制機制,推進校外教育的地方法規建設,健全和完善區域校外教育聯席會議制度。加強兒童活動場所建設,最佳化城鄉布局,拓展和提升場所教育功能,鼓勵社區開放公益性職業體驗崗位。加強校外實踐體驗與校內課程改革的融合,把中國小利用社會資源開展綜合實踐學習活動納入學校課程。拓展網上“雲遊”博物館、美術館等,打造沉浸式全景兒童活動場館線上服務。建立長三角優質教育資源協同開發、共建共享機制。推進中小學生研學實踐工作,建立規範管理、多元保障的研學實踐體系。校外活動場所加強不同學段、不同主體的資源課程開發和服務水平提升。(責任單位:市教委、市精神文明辦、市委宣傳部、市文化旅遊局、市政府外辦、團市委、中福會、市關工委、各區)
3.兒童安全:完善多維立體的保護網路,為兒童提供全方位保護
主要指標:
(1)5歲以下兒童意外死亡率控制在1.5‰以內。(責任單位:市衛生健康委、市教委、市公安局、各區)
(2)兒童藥品質量抽檢合格率達到98.5%以上。(責任單位:市藥品監管局)
(3)兒童受虐待、受暴力犯罪侵害和性侵害的比率逐年下降。(責任單位:市公安局)
(4)未成年人犯罪率得到控制。(責任單位:市高院、市檢察院、市公安局、團市委、市教委、各區)
策略措施:
(1)增強兒童法治意識、安全意識與自護能力。深化各級各類學校和幼托機構的法治教育和安全教育課程建設,進一步提升法治教育教材、安全教育教材的系統化與科學化水平,推動法治教育、安全教育、自護教育進課程、進課堂。在中國小和幼稚園持續開展治安安全、交通安全和消防安全知識及自護自救技能的主題活動,積極探索適合不同年齡段兒童的安全教育形式與方法,提升兒童的應急安全自護和防災避險能力。推動落實全市基礎教育學校兼職法治副校長工作全覆蓋。加強法治宣傳,在全市中國小推廣“開學第一課”法治宣傳進校園活動,提升青少年的法律意識和自我防範意識。加強家庭、學校、社區聯動,開展假期安全教育。(責任單位:市教委、市衛生健康委、市公安局、市司法局、市檢察院、市應急局、團市委、市婦聯、各區)
(2)嚴控兒童意外傷害。建立健全全市統一的兒童意外傷害監測系統和報告制度、兒童意外傷害預防培訓機制。開展預防兒童溺水、跌倒(跌落)、燒燙傷、中毒等安全宣傳活動,在中國小隊會、班會及親職教育中增加預防和控制兒童傷害的內容,提升家庭監護兒童的意識與能力。出台建設和運營社區兒童活動場所的指導性規範意見,最佳化配置社區兒童活動場所,健全社區兒童健身設備、遊樂設施、室內兒童遊樂場所及遊樂設施安全標準與檢查制度,確保設施安全。加強兒童友好出行系統建設和片區交通綜合整治,保障兒童出行空間要求,提升兒童活動安全性。(責任單位:市衛生健康委、市市場監管局、市住房城鄉建設管理委、市規劃資源局、市交通委、市綠化市容局、市教委、市公安局、市體育局、市民政局、團市委、市婦聯、各區)
(3)加強兒童食品、用品、藥品安全管理和中國小校、幼稚園傳染病防控工作。繼續推進兒童食品、用品、藥品質量監督專項抽查,重點關注兒童安全座椅、校服、校園飲用水的安全質量,嚴控不合格率。加強校園供餐企業的監管,嚴格控制校園食品安全事故發生數。實行校園食品安全校長負責制,積極推進學校食堂“明廚亮灶”工程,中國小校和幼稚園廚房、配餐間等安裝監控裝置,實時監控食品製作。嚴格開展學校傳染病防控工作,落實晨檢、因病缺勤病因追查與登記制度,做到傳染病疫情早發現、早報告、早處置。加強兒童安全用藥宣傳,持續做好兒童藥品不良反應監測,健全預防接種異常反應報告和監測體系。強化衛生防病宣傳教育,通過健康教育課、主題班會、宣傳欄等多種形式廣泛開展食品安全、傳染病防控知識宣傳教育。(責任單位:市衛生健康委、市市場監管局、市藥品監管局、市教委、市商務委、市應急局、各區)
(4)強化校園和校外教育培訓機構及其周邊社區安全措施。深入推進智慧校園安防服務,強化感知端建設和數據匯聚套用,建立完善校園安全智慧型分析系統和精準推送、主動防控的警校聯動模式,提升校園安防工作回響的及時性。完善校園周邊安全巡邏管控責任制,定期在全市各中國小和幼托機構進行安全檢查及周邊環境專項整治行動。加強校車安全規範管理,定期對校車安全與駕駛人進行車檢、行車監管。推進校外教育培訓機構安全工作規範化建設,定期檢查其安全工作。加大依法嚴厲打擊營業性歌舞娛樂場所、酒吧和其他不適宜接納未成年人場所違規接納未成年人行為的力度。(責任單位:市教委、市公安局、市文化旅遊局、市精神文明辦、市婦聯、團市委、市關工委、各區)
(5)確保兒童網路安全。探索發展網路安全工具,清理網站青少年板塊、少兒頻道中涉色情、暴力等違法違規和不良信息,淨化兒童上網環境。嚴禁網路運營者非法收集、存儲、使用、披露兒童個人信息,保護兒童個人信息安全。加強對網路遊戲平台的監管,對兒童使用網路遊戲和平台採取防沉迷系統等有效的限制及保護措施。督促網際網路企業加強行業自律,履行社會責任,推動制定兒童個人網路信息保護的行業規範和行為準則。嚴厲打擊針對未成年人的網路犯罪,建立網路文化產品分級機制。加強家校互動,對兒童進行關於網際網路遊戲、交友、消費的安全教育。加大依法嚴厲打擊網咖違規接納兒童上網的力度。(責任單位:市委網信辦、市文化旅遊局、市公安局、市市場監管局、市教委、市高院、市檢察院、市委宣傳部、市精神文明辦、團市委、市婦聯、市關工委、各區)
(6)預防和處置兒童受虐待、被遺棄問題。強化家長監護責任意識,向家長宣傳正面管教方法,禁止體罰和打罵式教育。利用12355、12338等熱線電話和上海市未成年人權益保護監督平台,接受兒童受虐待、被遺棄個案舉報,為兒童及其家長提供法律諮詢、心理健康、親職教育等服務。落實兒童受虐待問題強制報告制度,制定兒童受虐待評估標準,進一步健全基於社區的兒童保護體系和保護工作流程。完善對被舉報監護人監護行為與監護能力的調查評估辦法,建立可操作的監護權干預與轉移辦法,依法撤銷有嚴重監護不當行為的監護人監護資格,為受到監護侵害的未成年人提供臨時性、兜底性監護服務,確保每一個兒童都能得到適當監護。(責任單位:市民政局、市教委、市衛生健康委、市公安局、市高院、市檢察院、團市委、市婦聯、各區)
(7)預防和懲治針對兒童的違法犯罪活動。嚴厲打擊拐賣、綁架、強姦、故意傷害、性侵害等嚴重侵犯兒童人身權利和脅迫、誘騙、利用兒童犯罪的刑事犯罪,落實涉性侵害違法犯罪人員從業限制制度。建立預防、制止性侵害、性騷擾未成年人的保護機制。落實侵害未成年人案件強制報告制度,及時有效懲治侵害未成年人違法犯罪行為。落實兒童失蹤快速查找甄別機制。依法從嚴打擊操縱、教唆兒童乞討、賣淫、扒竊、詐欺等傷害兒童身心健康的行為。加強學生欺凌和暴力行為防控工作,研究完善學生欺凌和暴力行為早期發現、預防和處置的指導手冊和預防中小學生網路欺凌指南,加強網路欺凌的預防和處置。推動落實親職教育,督促、幫助、指導未成年人父母或其他監護人依法履行監護職責,預防和減少未成年人違法犯罪。構築健全有效的未成年人犯罪防控體系,建立未成年人偏差行為的分級干預機制,控制未成年人審前羈押率與監禁刑適用率。(責任單位:市公安局、市教委、市高院、市檢察院、市司法局、市婦聯、團市委、市關工委、各區)
(8)健全兒童權益保障社會網路。進一步完善與兒童相關的法規、政策體系和司法制度,有效保障兒童合法權益。積極推進兒童權益保障社會網路的建設,完善兒童保護工作機制,為兒童及其家長提供專業化維權服務,進一步擴大兒童法律援助的覆蓋面。確保各級法律援助機構優先提供兒童法律援助,優先依法辦理涉及兒童的案件。探索建立兒童權益代表人制度。推進未成年人公益訴訟。完善和加強維權教育,提高兒童依法維權的意識和能力,促進家庭、學校、社會對維護兒童權益的認識和實踐能力。(責任單位:市司法局、市公安局、市高院、市檢察院、市民政局、市教委、團市委、市婦聯)
4.兒童福利:穩步推進普惠型兒童福利體系建設,有效保障兒童福祉
主要指標:
(1)少兒住院互助基金投保率保持在96%以上。(責任單位:市紅十字會、市教委)
(2)符合條件的殘疾兒童康復救助補貼標準逐步提高。(責任單位:市殘聯)
(3)實現貧困家庭兒童文化福利補貼全覆蓋。(責任單位:各區)
(4)孤兒、困境兒童基本生活費標準適時逐步提高。(責任單位:市民政局、市財政局)
(5)區級未成年人救助保護機構、兒童福利機構覆蓋率達100%。(責任單位:市民政局、各區)
(6)兒童主任和兒童督導員每年接受社會工作專業培訓的覆蓋率達100%。(責任單位:市民政局)
(7)開展兒童福利服務的社會組織數量逐年增長。(責任單位:市民政局、市婦聯)
策略措施:
(1)進一步完善兒童醫療保障體系。強化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城鄉居民大病保險、少兒住院互助基金、醫療救助、疾病應急救助和慈善救助的有效銜接,最佳化兒童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體系。加大對腦癱兒童、白血病兒童、自閉症兒童等慢性重病兒童和罕見病兒童的醫療救助,為有需要的家庭提供必要的經濟資助、育兒指導與照顧喘息服務。(責任單位:市衛生健康委、市醫保局、市民政局、市教委、市紅十字會)
(2)健全困境兒童保障制度。構建家庭盡責、政府主導、社會參與的困境兒童保障工作格局,健全與本市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相適應的困境兒童分類保障制度。完善貧困家庭兒童文化福利補貼制度,進一步強化對貧困家庭兒童課外文化的學習扶助。健全面向因自然災害、公共衛生危機、家庭失能等原因形成的困境兒童的發現報告機制、風險評估機制、應急處置機制、評估幫扶機制和監護干預機制。探索建立困境兒童家庭監護能力評估辦法,監督、支持家庭妥善養育兒童,對不適合由家庭監護的兒童及時開展救助保護。通過公建公營、公建民營等方式,建設區級兒童福利機構,為轄區需要長期家外安置的困境兒童提供寄養、托養等替代性養育服務。推動區級未成年人救助保護機構建設,對生活無著的流浪乞討、遭受監護侵害、暫時無人監護等未成年人實施救助,有效推進困境兒童保障工作。(責任單位:市民政局、市殘聯、市衛生健康委、市教委、市紅十字會、市公安局、市司法局、市高院、市檢察院、團市委、市婦聯、市關工委、各區)
(3)建立健全殘疾兒童康復救助制度。將殘疾兒童康復機構設定納入基本公共服務體系規劃,探索將符合國家規定的安全、有效、經濟的基本治療性康復輔助器具納入公共資金保障支付範圍。深化幼托機構、中國小校無障礙環境建設。依託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等各類社區服務機構,開展殘疾兒童康復指導、康復護理、輔助器具服務等就近就便、精準實在的社區康復服務。支持社會力量投資康復機構建設,鼓勵各類社會組織和市場主體參與發展殘疾兒童康復服務。(責任單位:市殘聯、市民政局、市醫保局、市衛生健康委、市教委、各區)
(4)開展發展遲緩兒童早期治療與養育服務。對在身體、語言、動作、心理與社會性等方面發展有明顯或疑似遲緩發展的兒童及其家庭,由衛生健康、教育、民政等部門或其委託的專業服務機構為其適時提供必要的治療、教育、諮詢、安置與照顧服務,積極消除或緩解發展遲緩對兒童發展的影響。為0-6歲兒童提供免費的發展遲緩早期篩查。(責任單位:市衛生健康委、市教委、市民政局、各區)
(5)進一步完善孤棄兒童福利服務體系,逐步拓展兒童福利機構服務職能。規範和完善孤棄兒童家庭寄養工作,提升寄養孤棄兒童康復服務的系統性、專業性與有效性,系統促進孤棄兒童心理與社會性健康發展,提升孤棄兒童的社會融合水平。進一步做好散居孤兒基本生活保障工作,為有需要的散居孤兒及其家庭提供必要的親職輔導、心理輔導等專業服務。充分發揮兒童福利機構在養、治、康、教方面的專業能力,為需要家外安置、康復救助等服務的兒童提供適當服務。(責任單位:市民政局、市衛生健康委、市教委、市婦聯、市財政局、市殘聯、市紅十字會、各區)
(6)建設兒童工作者隊伍。完善村(居)委兒童主任、街鎮兒童督導員的設定,不斷完善其崗位職責要求。充分發揮專業兒童社工在心理諮詢、親職教育、兒童照顧、家庭輔導等方面的積極作用,為有需要的兒童和家庭提供專業服務,不斷提高兒童主任、兒童督導員持有社工專業資格證書的比例。發展兒童福利社會工作專業,在各類兒童福利機構設立社工專業崗位,研究制定符合本市兒童工作實際的《兒童福利社會工作服務指南》,為一線兒童福利社工提供規範性指引。建立健全基層兒童福利工作者隊伍的準入、聘用、培訓、考核與獎懲制度,將基層兒童福利工作者隊伍建設情況納入對基層政府的綜合考評之中。建立完善信息管理系統,加強兒童主任、兒童督導員的動態管理。(責任單位:市民政局)
(7)鼓勵社會力量參與兒童福利事業發展。引導、扶持和規範社會力量參與困境兒童救助。從登記註冊、專業扶持、經濟資助、監管規範等層面,推動兒童福利服務類社會組織的規範化發展,實現專門開展兒童福利服務的社會組織數量與發展水平的同步提升。(責任單位:市民政局、市婦聯、各區)
5.家庭養育:完善嬰幼兒照護服務、最佳化親職教育指導,促進兒童全面健康成長
主要指標:
(1)到2025年,力爭累計新增三歲以下嬰幼兒托額2萬個。(責任單位:市教委、市婦聯、市發展改革委、市規劃資源局、市衛生健康委、市民政局、市市場監管局、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市住房城鄉建設管理委、市財政局、市公安局、市應急局、市總工會、各區)
(2)新婚夫婦、孕婦接受親職教育指導率達到96%以上。(責任單位:市民政局、市衛生健康委、市婦聯、各區)
(3)中國小(含中職)、幼稚園建立家長學校的比率達到100%。(責任單位:市教委)
(4)組織兒童家長每年至少參加4次親職教育指導服務和實踐活動。(責任單位:市教委、市婦聯、市衛生健康委、各區)
策略措施:
(1)構建並完善0-3歲嬰幼兒托育服務體系。堅持政府引導、家庭為主、多方參與,以滿足多層次、多元化托育服務需求為導向,加快構建上海托育服務體系,努力讓人民民眾獲得普惠、安全、優質的托育服務。合理布局,加大供給,擴大托幼一體規模,建立以社區為依託、機構為補充、普惠為主導的資源供給體系;完善規範有序、行業自律、合力共治的管理體制和市、區、街鎮三級聯動的綜合管理網路。各級學前與托幼工作聯席會議每年開展對各項托育服務政策落實情況的督查。各相關部門形成對托育機構設點布局精準排摸的常態工作制度。打造一支素質優良、結構合理的托育服務隊伍。在各高校和職業院校試點建設托育服務相關專業(方向)。完善托育從業人員職前職後一體化培養培訓體系,實現從業人員持證上崗率達100%,落實每年不少於72課時的綜合技能培訓、不少於40課時的職業道德教育。每年為托育服務培訓人員、科學育兒指導服務培訓人員提供至少1次專業培訓。構建教養醫結合的專業化服務模式,提供多種形式的高質量科學育兒指導。建成一批具有示範效應的托育服務機構。(責任單位:市教委、市婦聯、市發展改革委、市規劃資源局、市衛生健康委、市民政局、市市場監管局、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市住房城鄉建設管理委、市財政局、市公安局、市應急局、市總工會、各區)
(2)完善多層次的親職教育指導服務體系。將親職教育指導服務納入城鄉社區公共服務體系,構建政府主導、部門協作、社會支持、公眾參與的親職教育工作格局。規範建設市、區親職教育研究和指導中心,以及街(鎮)、居(村)親職教育指導站點,實現社區家長學校全覆蓋。中國小(含中職)、幼稚園建立家長學校和家長委員會的比率達到100%。鼓勵支持有條件的機關、企事業單位、社會組織和個人提供多元化親職教育指導服務,形成親職教育的社會支持網路。積極運用信息技術和大數據分析開展線上和線下、團體和個體輔導,拓寬家長接受親職教育指導的渠道和平台。探索親職教育指導服務的成效評價和反饋調整機制。(責任單位:市婦聯、市教委、市民政局、市委宣傳部、市精神文明辦、市文化旅遊局、團市委、各區)
(3)最佳化親職教育指導。鼓勵婦幼保健機構、婚姻登記中心、幼稚園、各類親職教育指導服務站點等面向社區和家庭開展兒童早期親職教育服務與指導,聚焦健康、營養、生長發育、早期學習和安全保障等重點內容,積極促進嬰幼兒早期發展。強化親職教育的主體責任,引導家庭建立有效的親子溝通方式,加強日常生活的親子交流,增加陪伴時間,提高陪伴質量。推動親職教育與學校教育、社會教育的有效銜接,促進兒童全面發展、個性發展、終身發展。強化留守、流動、貧困、重病、重殘等特殊困境兒童群體的親職教育指導服務和關愛幫扶,指導監護人創設有利於特殊困境兒童健康成長的家庭環境。(責任單位:市婦聯、市民政局、市教委、市衛生健康委、市農業農村委、市殘聯、各區)
(4)加快親職教育法治化、科學化、專業化建設。加快推動本市親職教育立法,切實提升親職教育地位,規範親職教育行為和親職教育指導服務,為親職教育事業發展提供法律保障。深化親職教育科學理論研究,積極探索新形勢下親職教育工作的新規律、新機制、新對策,舉辦為了孩子兒童發展國際論壇,修訂《上海市親職教育指導大綱》,形成一批具有特色的、高質量的研究成果。引導更多高校增設親職教育課程或相關專業,發展壯大親職教育專家講師團、親職教育指導師、專業社會工作者和志願者隊伍,切實提升親職教育指導服務的專業化水平。加強親職教育服務機構的資質認定、運營管理與監測評估。(責任單位:市婦聯、市教委、市司法局、市市場監管局、市民政局、市精神文明辦、市人大、各區)
6.成長環境:全面構建兒童友好型環境,推進兒童高質量發展
主要指標:
(1)兒童友好社區服務網路全覆蓋。(責任單位:市婦兒工委辦公室、市發展改革委、市民政局、市教委、市體育局、市文化旅遊局、市規劃資源局、市住房城鄉建設管理委、市綠化市容局、市委網信辦、市公安局、市生態環境局、市交通委、市衛生健康委、市應急局、市市場監管局、市精神文明辦、市婦聯、團市委、市總工會、中福會、市殘聯、市檢察院、各區)
(2)每位中小學生每學年參加2次及以上科普教育基地探究實踐活動。(責任單位:市教委、市科委、市科協)
(3)高中階段、中職階段、國中階段、國小高年級學生每學年參加志願活動和公益勞動累計時間分別不少於60學時、20學時、30學時、10學時。(責任單位:市教委、市精神文明辦、團市委)
(4)兒童圖書閱讀率提高。(責任單位:市委宣傳部、市教委、市文化旅遊局、團市委、市婦聯)
策略措施:
(1)提升兒童的宜居生態環境水平。加強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持續改善生態環境質量,擴大人均公園綠地面積和森林覆蓋率,公共設施配套建設要充分考慮兒童需求,營造兒童宜居的綠色生態型城市。鼓勵學校和社區通過多元途徑向兒童普及生態環境文明知識,引導和組織兒童參與生活垃圾分類等生態環境保護和公益活動,提升環保意識,養成愛護環境的生活習慣。(責任單位:市生態環境局、市發展改革委、市綠化市容局、市住房城鄉建設管理委、市水務局、市婦聯、市委宣傳部、市精神文明辦)
(2)推進兒童友好城市空間建設。在街鎮層面建立兒童服務中心,在居(村)普遍設立兒童之家,形成“一中心多站點”兒童服務網路,為兒童及家庭提供組織教育、生活保健、文體娛樂、社會實踐、安全保護、法律維權、心理疏導、家庭支持等多元服務。整合統籌社區內兒童活動場所和服務項目,加快兒童活動場所和設施建設,規範和完善兒童活動場所的管理機制,提高場所的利用率和服務水平。整合社會資源,有序推進學校場館非教學時段對外開放,逐步實現各類文化、科技、體育等公益性設施和活動場所向兒童免費開放。鼓勵社會力量參與兒童活動場所建設。支持推動楊浦濱江等兒童友好公共空間建設。(責任單位:市婦兒工委辦公室、市發展改革委、市民政局、市教委、市體育局、市文化旅遊局、市規劃資源局、市住房城鄉建設管理委、市綠化市容局、市委網信辦、市公安局、市生態環境局、市交通委、市衛生健康委、市應急局、市市場監管局、市精神文明辦、市婦聯、團市委、市總工會、中福會、市殘聯、市檢察院、各區)
(3)構建兒童社會參與的機制和環境。進一步發揮少先隊、共青團組織的主導作用,拓寬和深化兒童社會參與的領域與層次,探索建立兒童參與社區治理的機制。尊重兒童的主體性,保障兒童的社會參與和意見表達權利,暢通兒童參與和表達渠道,在各項與兒童有關的重大決策過程中注重傾聽和吸納兒童的意見與建議。大力弘揚志願精神,健全社會實踐制度,引導、鼓勵、支持兒童參與各類勞動和社會公益實踐活動,組織和引導兒童參與力所能及的社區服務、城市建設和治理。加強學校和社區的聯動,進一步推進社會實踐基地建設,豐富兒童社會實踐路徑。(責任單位:市委宣傳部、市精神文明辦、團市委、市教委、市司法局、市婦聯)
(4)加強兒童科學素養和創新意識培育。實施義務教育項目化學習行動計畫,培養學生創造性解決問題的能力。推進“明日科技之星”“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等各類兒童科技人才培養計畫和兒童科技創新活動。鼓勵學生參與科技社團和青少年科技節等活動,進一步提升兒童的科學素養。推進中國小信息技術課程建設,開發具有上海特色的信息技術教材,提升兒童的數位化學習實踐能力、信息安全意識和風險防範能力,引導兒童正確使用網際網路和信息技術。積極構建學校、專業機構等社會協同機制,開發多學科、多層次的可共享科學教育資源。推進兒童科普場所建設,引導科普場館等積極開展面向兒童的動手實踐探究活動,全面培養激發兒童的科學態度、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責任單位:市科委、市科協、市教委、團市委、中福會)
(5)最佳化兒童閱讀環境。推動中國原創優秀兒童讀物的創作和出版,積極推進將閱讀指導納入社區教育,培養兒童閱讀習慣,增加閱讀時間和閱讀量,提高兒童閱讀素養和能力。積極發揮文化館、圖書館等各類公益機構和社區兒童公共服務平台的作用,增加兒童圖書的配送數量,為兒童提供閱讀場所和適合不同年齡階段兒童發展特徵的各類圖書,讓閱讀陪伴兒童成長。利用上海書展、上海童書展等平台,推動兒童閱讀的普及,提高兒童閱讀水平和質量。(責任單位:市委宣傳部、市精神文明辦、市文化旅遊局、市發展改革委、市教委、團市委、市婦聯、中福會)
(6)構築優質向上開放的兒童文化環境。加大高質量兒童文化產品供給力度,鼓勵、扶植健康向上的兒童歌曲、戲曲、影視、舞台劇、動漫、電子遊戲等優秀文化產品創作和推介,推進優秀傳統文化和民族藝術向兒童傳播,順應和滿足兒童不斷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加強對兒童文化市場的監管,進一步完善法律監控和審查機制,依法查處和清理整治損害兒童身心健康的違法廣告、讀物、音像和網路產品,加強兒童讀物、影視作品的分級管理和監督,保護兒童免受不良文化信息影響。控制對兒童傷害事件受害兒童的過度報導。反對利用兒童開展商業廣告和商業演出活動,切實保護兒童隱私。繼續辦好上海國際少年兒童文化藝術節、全國優秀兒童劇展演、上海國際兒童戲劇展等活動。積極鼓勵在上海電視節、上海國際電影節等重大文化活動中推廣優秀兒童作品,促進兒童國際文化交流。(責任單位:市委宣傳部、市委網信辦、市精神文明辦、市文化旅遊局、市市場監管局、市教委、市政府外辦、中福會、團市委、市婦聯)
(7)提高兒童閒暇生活質量。保障兒童享有閒暇和娛樂的權利,保證兒童每天享有自主支配閒暇時間不低於1小時。將閒暇指導滲透於學校和社區教育,推動兒童樹立科學的生活理念,形成科學的生活方式。充分利用教育、科技、文化、體育、娛樂等公共兒童活動設施和場所,為兒童提供高質量、安全的服務。引導和培育各類兒童社團組織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外活動,有效提升兒童課餘活動的時間與品質。(責任單位:市婦聯、團市委、市教委、市文化旅遊局、市民政局、市科委、市科協、市體育局、市精神文明辦、中福會、市關工委、各區)
四、重大事項
(一)建立上海女性身心健康發展研究中心(責任單位:市婦聯)
(二)實施更年期和老年期婦女骨骼健康管理項目(責任單位:市衛生健康委)
(三)建立兒童早期發展基地(責任單位:市衛生健康委)
(四)完善上海市婦女兒童傳染病應急救治體系(責任單位:市衛生健康委)
(五)建設兒童友好社區(責任單位:市婦兒工委辦公室、市發展改革委、市民政局、市教委、市體育局、市文化旅遊局、市規劃資源局、市住房城鄉建設管理委、市綠化市容局、市委網信辦、市公安局、市生態環境局、市交通委、市衛生健康委、市應急局、市市場監管局、市精神文明辦、市婦聯、團市委、市總工會、中福會、市殘聯、市檢察院、各區)
(六)建立性別統計數據平台(責任單位:市婦兒工委辦公室、市婦聯、市統計局、市經濟信息化委)
(七)研究建設中福會少年宮新宮(擴建)(責任單位:中福會、市委宣傳部、市發展改革委)
五、保障措施
(一)組織實施
1.以規劃統領全市婦女兒童發展。市婦兒工委各成員單位和各區是本規劃實施的責任主體,根據部門、地區的實際,制定落實本規劃的工作措施,與部門專項規劃、地區總體規劃相銜接,同步實施、同步監測、同步評估、同步完成。
2.加強規劃實施的組織領導。市、區政府將促進婦女兒童發展的相關工作列入重要議事日程和工作評估、專項督查體系。市婦兒工委各成員單位按照規劃責任分工,主動履職,各盡其責,建立溝通研究制度和總結計畫機制,並加強對基層的指導和落實本規劃情況的檢查。
3.做好規劃實施相關經費保障。市、區婦兒工委和各成員單位應當將本規劃實施所需工作經費列入年度財政預算,實行專款專用;財政部門負責統籌安排資金,為實施本規劃重大事項做好相關經費保障工作;區財政按照所在區婦女兒童人數和規定標準,安排年度工作經費。隨著經濟社會發展,逐步提高婦女兒童工作經費。
4.加大規劃實施的宣傳力度。市婦兒工委各成員單位和各區充分利用新聞媒體,以及各自宣傳資源和網路,多渠道、多形式向社會廣泛宣傳男女平等基本國策和兒童優先原則貫徹落實的成效,宣傳婦女兒童發展規劃的發展目標、主要任務和實施狀況,宣傳婦女在經濟參與和政治社會參與中的作用和貢獻。市婦兒工委要定期通過市政府新聞發布會等,發布上海婦女兒童發展狀況。
5.發揮婦兒工委的合力優勢。市婦兒工委組織、協調、指導、督促本規劃的實施,要充分發揮各成員單位的資源優勢和工作合力,加強多部門合作和協作,共同提高規劃實施的整合力和執行力。進一步發揮好市婦兒工委所屬統計協調專業委員會、專家評估專業委員會和維權協調專業委員會的專業技術力量,以及下設辦公室、婦女工作組、兒童工作組的專職協同力量。
6.強化婦兒工委的工作規範。每五年召開全市婦女兒童工作會議,定期召開年度市婦兒工委全體委員會議,通過責任分工制、督促檢查制、監測評估制、示範試點制、達標排序制等,推進本規劃按期達標。加強考評機制,對成員單位和區婦兒工委規劃實施情況開展述職評議。完善監督檢查機制,各級婦兒工委主動接受人大、政協立法監督和視察調研,定期就涉及婦女兒童權益的重難點問題進行專題檢查。按規定開展婦女兒童方面的評選表彰活動,表彰規劃實施成效突出的單位和個人。
7.加強婦兒工委的隊伍建設。根據相關規定,各區、鄉鎮和街道為本區、鄉鎮和街道婦兒工委辦公室配備若干工作人員,培育一支專業性強的隊伍。市、區婦兒工委加強對成員單位聯絡員、辦公室專職幹部、統計監測人員、專家評估人員和維權工作人員的工作指導和業務培訓。
8.建立健全法規政策性別平等自檢自審機制。有關部門、單位在起草、制定與性別平等、婦女權益密切相關的地方性法規、政府規章草案和規範性檔案時,按規定開展性別平等情況的檢查審核工作。市婦兒工委根據市人大、市政府年度地方性法規和政府規章立法計畫,確定當年需要進行法規政策性別平等評估的立法項目,並指導起草部門落實開展相關的法規政策性別平等自檢自審工作。起草部門在起草法規政策時,注意相關法規政策對男女兩性可能產生的影響,充分考慮性別差異,預先作出平衡性制度安排。
(二)監測評估
1.加強監測與評估工作領導。市婦兒工委主任會議負責協調、監督本規劃監測與評估工作,2023年和2026年組織開展本規劃中期和終期評估工作。市統計局牽頭制定分級、分類的統計監測指標體系及建立婦女兒童狀況綜合統計報表制度;開展市、區統計監測培訓,指導市婦兒工委各成員單位和區政府做好年度統計監測工作;收集、審核監測數據,分析、判斷監測狀況和發展趨勢,提交市級年度統計監測報告和數據報表。市婦兒工委辦公室牽頭制定本規劃中期和終期評估工作方案,對市婦兒工委部分成員單位和區規劃實施情況組織評估督導,提交專家評估報告。市婦聯牽頭負責對實施婦女兒童相關法律法規中的重難點問題進行監測、協調和解決。
2.完善分性別、分年齡統計制度。市婦兒工委各成員單位和各區增強分性別、分年齡統計意識,將分性別、分年齡統計納入本系統、本地區、本部門常規統計和統計調查制度。各責任部門認真做好年度統計監測工作,發揮監測數據作用,採取有效措施,推動實施本規劃。市婦兒工委各成員單位和各區按時向市婦兒工委和市統計局提交本規劃年度統計監測報告和數據報表。深化多部門協同,依託市大數據中心資源平台,利用最新信息技術,開展性別指標數據匯集、互聯、共享和套用,豐富性別指標數據來源。
3.提高評估督導工作實效。市婦兒工委各成員單位完善相應的規劃實施情況自查自評制度;根據本規劃目標任務責任分工,結合衛生監測、教育督導、勞動監察、市場監管、司法監督等程式,對本系統規劃實施狀況進行達標判斷和評估,查找不足、分析原因、提出對策。各區完善本規劃評估工作機制,制定評估工作方案;在自查自評、專家評估、上級考評、條塊互評的基礎上,實行受益主體評價和第三方機構參與評估,發現突出問題,採取干預措施,加大發展力度。市婦兒工委各成員單位和各區按時向市婦兒工委提交本規劃中期和終期評估報告。市婦兒工委在各成員單位和各區規劃中期、終期自查自評的基礎上,組織開展本規劃評估督導工作,向國務院婦女兒童工作委員會遞交本規劃市級中期、終期評估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