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中國古代部落聯盟首領)

黃帝(中國古代部落聯盟首領)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1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黃帝,中國古代部落聯盟首領,五帝之首。黃帝被尊祀為“人文初祖”。在《山海經》里“黃帝”只是諸帝之一,直到春秋戰國時期才被定於一尊。據說他是少典附寶之子,本姓公孫,後改姬姓,也有說巳姓。名軒轅,一說名軒。建都於有熊,亦稱有熊氏。也有人稱之為“帝鴻氏”。

史載黃帝因有土德之瑞,故號黃帝。黃帝在位期間,播百穀草木,大力發展生產,始製衣冠、建舟車、制音律、作《黃帝內經》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黃帝
  • 別名:軒轅氏、有熊氏、帝鴻氏
  • 神話體系:中國神話
  • 形象出處:山海經
歷史淵源,綜述,先秦,商代,春秋,戰國,周代,漢代,三國,魏晉,南北朝,唐代,宋代,明代,清代,現代,文化特色,故事傳說,紀念活動,紀念地點,藝術形象,文學形象,影視形象,動漫形象,遊戲形象,關係說明,史料索引,形象評價,

歷史淵源

綜述

周人的古史系統有三次建構,周人逐步將祖先的時代提前,最終以黃帝為祖。研究認為百濮民族有一支進入了青藏高原邊緣北上,形成了古羌族,古羌族後來又發展到了甘肅、青海、陝西一帶,被稱為西戎、北狄、義渠等;其中一支進入了青藏高原內部,形成了藏族;另外一支進入了渭河流域,成為華夏族的祖先。

先秦

山海經》記載:“有人衣青衣,名曰黃帝女魃。”(有一個人穿著青色衣服,名叫黃帝女魃。)蚩尤作兵伐黃帝,黃帝乃令應龍攻之冀州之野。(冀州,中土。)應龍蓄水,蚩尤請風伯雨師,從大風雨。黃帝乃下天女曰妖,雨止,遂殺蚩尤;“黃帝妻嫘祖,生昌意。昌意降處若水,生幹流,取倬子曰河女,生帝顓頊。”
《山海經·西山經》記載:“又西北四百二十里,曰峚山。……其中多白玉,是有玉膏,其原沸沸湯湯,黃帝是食是饗。”
管子》記載:“黃帝得蚩尤而明乎天道;得太常而察乎地利;得蒼龍而辨乎東方;得祝融而辨乎南方;得大封而辨乎西方;得后土而辨乎北方;黃帝得六相而天下治。”;“黃帝鑽燧生火以熟葷臊,民食之,無腸胃之病。”
尸子》記載:子貢曰:"古者黃帝四面,信乎?"孔子曰:"黃帝取合己者四人,使治四方,不計而耦,不約而成,此之謂四面。"

商代

《歸藏》記載:昔黃帝與炎神爭鬥涿鹿之野,將戰,筮於巫鹹。巫鹹曰:"果哉,而有咎!"

春秋

《春秋內事》記載:“軒轅氏以土德王天下,始有堂室,高棟深宇,以避風雨。”《國語·晉語》記載:“昔少典娶於有蟜氏,生黃帝、炎帝。黃帝以姬水成,炎帝姜水成。成而異德,故黃帝為姬,炎帝為姜。二帝用師以相濟也,異德之故也。”

戰國

黃、淮、江、漢一帶的部族融匯在一起,形成了華夏民族。融合進這個民族的各個氏族,原本都有各自的祖先。成了一個共同的民族,就把那些有影響的祖先保留下來,將他們編在一個共同的譜繫上,承認他們是民族的祖先。這就是《史記·五帝本紀》上的“五帝”譜系。黃帝出現在中國文獻記憶中,較可靠的時間大約是在戰國時期。在成書於戰國至漢初的“先秦文獻”中,黃帝逐漸廣泛被提及,但起先他只是與伏羲共工神農少皞等古帝王並舉,並未有氏族或部族共同祖先之意。戰國時代天文學家提出,黃帝名軒轅或為軒轅氏,後被史家接受並寫入史書。黃帝傳說本起源東方,而後隨民族之遷徙而散播於四方。
列子》記載:黃帝即位十有五年,竭聰明,盡智力,營百姓,焦然肌色皯(古厚切。)黣,(音妹。)昏然五情爽惑,(用聰明未足以致治,祗足以亂神也。)黃帝乃喟然嘆曰:朕之過淫矣。(淫當作深。)養一已其患如此,治萬物其患如此(惟任而不養,縱而不治,則性命自反,天下自安。)於是放萬機,舍宮寢,去直侍,撤懸,減廚膳,退而閒居大庭之館,齋心服形,(心無欲則形自服矣。)三月不親政事。晝寢而夢,(將明至理不可以清求,故寄之於夢,聖人無夢也。)游於華胥氏國。華胥氏國在弇州之西,台州之北,(不必便有此國也。明至理必如此耳。《淮南子》云:正西曰弇州,西北曰合州。)不知斯齊國幾千萬里;(舟車足力,形之員者耳,神道恍惚,不行而至也。)蓋非舟車足力之所及,神遊而已。其國無師長,其民無嗜欲,不知樂生,不知惡死,故無夭傷;不知親己,不知疏物,故無憎愛;不知背逆,不知向順,故無利害;(理無生死,故無所樂惡,理無愛憎,故無所親疏,理無順逆,故無所利害也。)都無所愛憎,都無所畏忌。入水不溺,入火不熱,斫撻無傷痛,(至和者,無物能傷,溺熱痛癢,實由畏懼也。)乘空如履實,寢虛若處床。雲霧不閡其視,雷霆不亂其聽,美惡不汨其心,山谷不躓其步,神行而已。黃帝既悟,怡然自得。又二十有八年,天下大治,幾若華胥氏之國,而帝登假。(假當為遐。)
莊子》記載:北門成問於黃帝:"張鹹池之樂於洞庭之野,吾始聞之而懼,復聞之而惑。"帝曰:"吾奏之以人,徵之以天,行之以義禮,建之以太清。"(以人奏之,以天征之,天人合德,爾乃知以春為禮,以秋為義,太清乃建。);“黃帝將見大隗具茨之山,方明為御,昌寓驂乘,張若、隰朋前馬,昆閽、滑稽後車。至於襄城之野,七聖皆迷,無所問途。適遇牧馬童子,問途焉曰:"若知具茨之山乎?"曰:"然。"黃帝曰:"異哉小童!非徒知具茨之山,又知大隗之所存乎?"曰:"然。"黃帝曰:"吾子之事雖然,請問為天下。"小童辭。黃帝又問。小童曰:"夫為天下者,亦奚以異乎牧馬者哉?亦去其害馬者而已矣。"(馬以過分為害。)黃帝再拜稽首,稱天師而退。”;黃帝聞廣成子在於崆峒之上,故往見之,曰:"敢問至道之精。"廣成子曰:"自而治天下,雲氣不待簇而雨,草木不待黃而落,日月之光益以荒矣。又奚足以語至道?"黃帝退,捐天下,築特室,席白茅,閒居三月,復往邀之。廣成子南首而臥,黃帝從下風膝行而進,再拜稽首而問曰:"聞吾子達於至道,敢問治身奈何而可以長久?"廣成子蹶然而起,曰:"善哉問乎!來,吾語汝,至道之精,窈冥冥;至道之極,昏默默。無視無聽,抱神以靜,形將自正。我修身千二百歲矣,吾形未嘗衰。"黃帝再拜稽首曰:"廣成子之謂天矣!"《莊子·在宥》記載:“無視無聽,抱神以靜,形將自正。必靜必清,無勞女形,無搖女精,乃可以長生。目無所見,耳無所聞,心無所知,女神將守形,形乃長生。”《莊子·大宗師》記載:“夫道,有情有性,無為無形,……黃帝得之,以登雲天。”《莊子·知北游》記載:“無思無慮始知道,無處無服始安道,無從無道始得道。為道者日損,損之又損之,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也。”
《呂氏春秋古樂篇》:“帝顓頊乃令鼉先為樂倡,鼉乃偃寢,以其尾鼓腹,其音英英。 ”

周代

鬻子》記載:“黃帝年十歲,知神農之非而改其政。”

漢代

史記》記載:“黃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孫,名軒轅。諸侯有不順者,從而征之,未嘗寧居。東至於海,登丸山,及岱宗。西至崆峒,登雞頭山。南至江,登熊、湘。北極葷粥,合符釜山,而邑於涿鹿之阿。遷徙無常處,以師兵為營衛。官名皆以命,為雲師。置左右大監,監於萬國。獲寶鼎。舉風后力牧常先大鴻以治民。有土德之瑞,故號曰黃帝。有二十五子,其得姓者十四人。黃帝居軒轅之丘,而娶於西陵氏之女,是為嫘祖。(音縲)為正妃,生二子,其後有天下:其一曰玄囂,是為青陽,降居江水;其二曰昌意,降居弱水。昌意娶蜀山氏女,曰昌仆,生高陽。高陽有聖德焉。黃帝崩,葬橋山。其孫昌意之子高陽立,是為帝顓頊。”;《帝王世紀》記載:“黃帝,有熊氏少典之子,姬姓也。母曰附寶,其先即炎帝母家有蟜氏之女,世與少典氏婚,故《國語》兼稱焉。及神農氏之末,少典氏又取附寶,見大電光繞北斗樞星照郊野,感附寶,孕二十五月,生黃帝於壽丘,長於姬水。龍顏,有聖德,受國於有熊,居軒轅之丘,故因以為名,又以為號。與神農氏戰於阪泉之野,三戰而克之。力牧、常先、大鴻、神農、皇直、封巨人鎮大山,稽鬼、臾區、封胡、孔甲等,或以為師,或以為將,分掌四方,各如己視,故號曰黃帝四目。又使岐伯嘗味百草,典醫療疾,今經方、本草之書鹹出焉。其史倉頡,又取像鳥跡,始作文字。史官之作,蓋自此始。記其言行,策而藏之,名曰書契。黃帝一號帝鴻氏,或曰歸藏氏,或曰帝軒。吹律定姓,有四妃,生二十五子,在位百年而崩,年百一十歲。”“神農氏衰,黃帝修德化民,諸侯歸之。黃帝於是乃擾馴猛獸,與神農氏戰於阪泉之野,三戰而克之。又徵諸侯,使力牧、神、農、皇直討蚩尤氏,擒之於涿鹿之野;使應龍殺之於凶黎之丘。凡五十五戰,而天下大服。或傳以為仙,或言壽三百歲,葬於上郡陽周之喬山。”
《史記.封禪書》記載:“黃帝采首山銅,鑄鼎於荊山下,鼎既成,有龍髯垂胡下迎黃帝。黃帝上騎,群臣後宮從上者七十餘人,龍乃上去。余小臣不得上,乃悉持龍髯,龍髯拔墜,墜黃帝之弓。百姓仰望黃帝既上天,乃抱其弓與鬍髯號。”
黃帝(中國古代部落聯盟首領)
黃帝乘龍升天圖
《史記·天官書》記載:“黃帝行德,天夭為之起。”
《史記·五帝本紀》記載:黃帝以前為神農氏統治,神農氏之末,出現了“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農氏弗能征”的政治亂象,於是“軒轅乃習用干戈,以征不享”,最終通過阪泉之戰與涿鹿之戰,擊敗了兩個重要對手——炎帝與蚩尤,代神農氏而立:“諸侯鹹尊軒轅為天子,代神農氏,是為黃帝”。建都在涿鹿。戰後,黃帝率兵進入九黎地區,隨即在泰山之巔,會合天下諸部落,舉行了隆重的封禪儀式,告祭天地。突然,天上顯現大蚓大螻,色尚黃,於是他以土德稱王,土色為黃,故稱作黃帝。黃帝即位於公元前2697年。《史記·五帝本紀》記載:而諸侯鹹尊軒轅為天子,代神農氏,是為黃帝。天下有不順者,黃帝從而征之,平者去之,披山通道,未嘗寧居。
《史記·五帝本紀》記載:東至於海,登丸山,及岱宗。西至於空桐,登雞頭。南至於江,登熊、湘。北逐葷粥,合符釜山,而邑於涿鹿之阿。遷徙往來無常處,以師兵為營衛。官名皆以雲命,為雲師。置左右大監,監於萬國。萬國和,而鬼神山川封禪與為多焉。《帝王世紀》記載:“黃帝,有熊氏少典之子,姬姓也。母日附寶。”
封禪書》記載:"黃帝采首山銅鑄鼎於荊山下。鼎既成,有龍垂鬍髯下迎黃帝,黃帝上騎龍,群臣後宮從上者七十餘人,餘小臣不得上,乃悉持龍髯,龍髯拔墮,墮帝之弓,百姓仰望。帝既上,乃抱其弓與龍髯而號。故後世名其處曰鼎湖,其弓曰烏號。"
孝經鉤命決》記載:“附寶出,降大靈,生帝軒。”(附寶,帝軒母也。電黃精軒轅氣也。軒,黃帝名。附或作付也。)
尚書中候》記載:“帝軒提像,配永循機,(軒,軒轅黃帝名。永,長也。循,順也。黃帝軒轅觀攝提之象,配而行之,以長為順,升機為政。)天地休通,五行期化,(休,美也。天地美氣相通行,應四時之期而變化。)河龍圖出,(龍銜圖而出也。)洛龜書成,(龜負書而出。威,則也。)赤文像字,以授軒轅。”
韓詩外傳》記載:黃帝召天老而問:"鳳像何如?"天老曰:"夫鳳像鴻前而麟後,蛇頭而魚尾,龍文而雞身,燕頷而雞啄。"黃帝乃齋於中宮,鳳蔽日而至。黃帝降於東階,西面再拜稽首。皇天降祉,敢不承命。鳳乃止帝東園。
大戴禮記》記載:宰我問於孔子曰:"昔者予問諸榮君,黃帝三百年,請問黃帝人也,抑非人耶?何以至於三百年?"孔子曰:"黃帝,少典之子也,曰軒轅。生而神靈,弱而能言,教熊、羆、貔、貅、豹、虎以與赤帝大戰於阪泉之野,三戰然後得行其志。黃帝斧佛,衣大帶斧裳,乘龍駕雲,勞勤心力耳目,節用水火,財物生而民得其利百年,死而民得其神百年,亡而民得其教百年,故曰三百年。"宰予對黃帝的身份表示了懷疑。
《詩含神霧》記載:大電繞樞照郊野,感附寶,生黃帝。
論衡》記載:諡法:靖民則法曰皇,德象天地曰帝。皇帝者,安民之謚,非得道之稱也。
淮南子》記載:顓頊之法,婦人不避男子於路者,祅之於四達之衢。(祅,音弗。除其不祥。)
《淮南子·天文訓》記載:“東方木也,其帝太嗥,其佐句芒,執歸而治春;……南方火也,其帝炎帝,其佐朱明(祝融),執衡而牿夏;……中央土也,其帝黃帝;……西方金也,其帝少昊,其佐蓐收,執矩而治秋;……北方水也,其帝顓頊,其佐玄冥(禺疆),執權而治冬。”
焦氏易林》記載:“黃帝,有熊國少典之子。”;“黃帝所生,伏羲之宇。兵刃不至,利以居止。”
《河圖握樞》記載:“黃帝名軒,北斗黃帝之精。母地祗之女附寶,之郊野,大電繞斗樞星耀,感附寶,生軒,胸文曰:'黃帝子'"。
《河圖挺佐輔》記載:黃帝修德立義,天下大治。乃召天老而問焉:"余夢見雨龍挺日圖即帝,以授余於河之都,覺昧素善,不知其理,敢問於子。"天老曰:"河出龍圖,洛出龜書,紀帝錄列聖人所紀,姓號興,謀治平,然後鳳凰處之。今鳳凰已下三百六十日矣,合之圖紀,天其授帝圖乎?"黃帝乃祓齋七日,衣黃衣,冠黃冕,駕黃龍之乘,戴蛟龍之旗。天老五聖皆從以遊河洛之間,求所夢見者之處,弗得。至於翠媯之淵,大盧魚溯流而至。乃問天老曰:"子見夫中河流者乎?"曰:"見之。"顧問五聖,皆曰莫見,乃辭左右,獨與天老跪而迎之。五色畢具,天老以授黃帝。黃帝舒視之,名曰《錄圖》。
《龍魚河圖》記載:黃龍附圖,鱗甲成字,從河中出,付黃帝,令侍臣自寫以示天下。
《春秋元命苞》記載:黃帝龍顏,得天庭陽,上法中宿,取象文昌,戴天履陰,秉數制剛。(顏有龍,象以軒轅也。庭陽,太微庭也。戴天,天文在首。履陰,陰字在足下也。制剛,紀也,紀正四輔也。);顓頊並幹,上法月參。集威成紀,以理陰陽。(並猶重也。水精主月,參伐主斬刈,成功兼此月職,重助費以為表也。)
《春秋·台誠圖》記載:“軒轅,主雷雨之神。”

三國

蔣子萬機論》曰:黃帝之初,養性愛民,不好戰伐。而四帝各以方色稱號,交共謀之,邊城日驚,介冑不釋。黃帝嘆曰:"夫君危於上,民安於下,主失於國,其臣再嫁,厥疾之由,非養寇耶!今處民萌之上,而四盜亢衡,遞震於師。"於是遂師營壘,以滅四帝。向令黃帝若不龍驤虎變而與俗同道,則其民臣亦害於四帝矣!

魏晉

古史考》記載:“有熊氏巳姓,或曰姓公孫。”
抱朴子》記載:黃帝生而能言,役使百靈,可謂天授自然之體者。猶復不敢端坐而得道,故涉王屋而受丹經,到鼎湖而飛流珠,登崆峒而問廣成,上具茨而事大隗,適東岱而奉中黃,入金谷而咨老子,論道養則質玄素二女,精推步則訪山稽、力牧,講占候則詢風后,著體診則受雷岐,審攻戰則納五音之策,窮神奸則記四澤之亂,相地理則書青鳥之說,救傷殘則綴金冶之術。故能畢記秘要,窮盡道真。《抱朴子內篇·微旨》記載:“黃老玄聖,深識獨見,開秘文於名山,受仙經於神人,蹶埃塵以遣累,凌大遐以高躋,金石不能與之齊堅,龜鶴不足與之等壽。”
《帝顓頊贊》記載:昌意之子,祖自軒轅。始誅九黎,水德統天。以國為號,風化神宣。威鴻八極,靡不祗虔。
水經注·渭水》記載:“黃帝生於天水,在上邽城東七十里軒轅谷。”

南北朝

《後漢書·西羌傳》記載:商、周、秦、漢時期,羌人在青海等西部地區分布很普遍。中國人非常講究葉落歸根,稱自己是炎黃子孫,中華文明史上,伏羲、炎帝、烈山氏、共工氏、四岳氏、金田氏、大禹等都是古羌人,以炎帝為代表的羌人部落和以黃帝為代表的華夏部落,在推動歷史發展中,融合組成漢族先民華夏族。

唐代

史記索隱》記載:“有土德之瑞,土色黃,故稱黃帝,猶神農火德王而稱炎帝然也。”
《周書》記載:“炎帝神農氏,為黃帝所滅,子孫遁居朔野。”

宋代

太平御覽》卷七九引用軼書《尸子》云:“子貢云:‘古者黃帝四面,信乎?’這是子貢在請教孔子問題,說明他對黃帝的存在也心存疑慮。《太平御覽》卷五八二引《帝王世紀》:“黃帝殺夔,以其皮為鼓,聲聞五百。”
《雲笈七羲·軒轅黃帝》記載:“軒轅黃帝姓公孫,有熊國少典之次子也。”

明代

大明一統志·古蹟》:“軒轅丘,在新鄭縣境,古有熊氏之國,軒轅黃帝生於此故名。”;《廣輿記》:“軒轅丘新鄭,黃帝生於此故名。”;明成化年間《河南總志·古蹟》載:“軒轅丘在新鄭縣境,軒轅黃帝生於此故名。”

清代

《御批歷代資治綱鑑》:“黃帝母曰附寶,之郊野,見大電繞北斗樞星,感而懷孕,二十四月而生帝於軒轅之丘,因名軒。軒轅丘在開封府新鄭縣境。”;清末民初,中國曾掀起一股“黃帝熱”。晚清知識分子在西方民族主義的衝擊之下試圖建構本國國族認同,便選擇了神話人物黃帝,強調其為中國民族的“始祖”。“炎黃子孫”的概念也是在這時成為人們普遍接受的自我稱謂;《竹書紀年集證》引明代太常少卿鄭環說:“黃帝少典之子,生於新鄭之軒轅丘,非生於兗州之壽丘也。”;《歷代帝都考》記載:“黃帝生於壽丘”。

現代

20世紀初,顧頡剛在《與錢玄同先生論古史書》一文中說:“周代人心目中最古的人是禹,到孔子時有堯舜,到戰國時有黃帝神農,到秦有三皇,到漢以後有盤古等。”“黃帝之祀起於秦國,說不定黃帝即是“黃龍地螾”之類”。可見他認為黃帝是戰國時期才被造出來的,不是真實之歷史人物。何新在其《諸神的起源》里重新論證了黃帝為神話人物而非歷史人物。首先,他考證了黃字的含義:“黃,《說文》指出其字從古文‘光’字,也讀作光字。實際上黃、光不僅古音相同,而且都有光的語義。《風俗通》說:‘黃,光也。’《釋名》說:‘黃,晃(日光)也。猶晃晃像日光也。’日光本色即黃色。所以古天文學中,日行之道,稱作‘黃道’。皇帝之袍,不用紅,而用黃。封建時代,以黃河杏黃作為五色中最重尊貴的顏色,其俗應皆本於此也。”接著他得出結論:“凡此皆可證,黃、晃、皇、煌、光在古代音同義通,可以互用。黃帝即皇帝的異寫,即光帝,而且,此光即日光,黃帝即太陽;《拾遺記》記載:“軒轅黃帝出自有熊之國”;《中國史綱要·上》記載:“在陝西一帶有姬姓黃帝與姜姓炎帝部落,他們之間世代通婚。”
黃帝(中國古代部落聯盟首領)
涿鹿之戰
清華大學教授張豈之認為:“黃帝生於陝北黃土高原,炎帝生於今寶雞市姜水一帶。黃帝和炎帝部落曾經順河移動,發展到黃河中下游和長江中游,後來成為華夏族。”
神祇與英雄:中國古代神話的母題》記載:“在陝西的黃土平原上,散布著一些以女性為血緣紐帶聚族而居的氏族……在這些氏族中,最有名的是黃帝族和炎帝族,他們生活在渭水上游的兩條支流——姜水和姬水的旁邊。”
《論黃帝作為華夏民族祖先地位的確立》記載:“這裡黃帝與炎帝的父母親分別稱為少典氏和有蟜氏,明是兩個氏族的稱謂;黃、炎二帝生長的地方,只是陝西渭水流域的兩條很小的支流,他們因了這兩條河流才各自得到了自己的姓氏,亦可見他們的身份為僻處一隅的氏族首領。”
簡明中國歷史讀本》:“黃帝族最初居住在今陝北的黃土高原上,炎帝族最初居住在今陝西寶雞一帶,後來黃、炎兩族逐漸東移。黃帝族的遷徙路線偏北些,東渡黃河以後,沿著中條山、太行山的山邊地帶一直來到今冀北地區。炎帝族的遷徙路線稍偏南,順著渭水和黃河兩岸發展到今河南以及冀南、魯東北一帶。他們在遷徙過程中曾與所遷地區的土著部落發生過戰爭,其中在今冀北地區,黃帝族聯合炎帝族,與蚩尤族發生涿鹿之戰,其後黃帝族又與炎帝族發生阪泉之戰。炎黃時代,諸族之間有衝突和鬥爭,但也有聯合和融合。”

文化特色

故事傳說

故事傳說
故事
簡介
雍父舂米
雍父是黃帝的大臣,有鑿石製作的本領。雍父受黃帝之命在紅水河和具茨山之間,成功研製出了舂米用的杵和臼,並教會百姓舂穀去皮,煮米為飯。因雍父制杵臼有功,黃帝將其研製杵臼的地方封做他的食邑。雍父便在此築城而居,稱為雍氏城。也就是今天的禹州市古城鎮。
瓮城燒陶
瓮城,即今天的古城鎮瓮廂村。古時中原地區常年洪水泛濫,人們多居洞穴,每到山下取水,苦於沒有容器。一天,黃帝的重臣寧封子烤燒野獸的時候,在火中得到硬泥,從而領悟出燒陶的道理,於是便就地取材,建窯燒陶,四季不斷。燒毀之瓮,無處堆積,遂用以砌牆,久而如城,稱為瓮城。自此禹地盛燒彩陶、黑陶、青瓷以至鈞瓷,窯火不熄,代代相傳。
岐黃醫病
黃帝在得到廣成子的教化後,便在崆峒山上建觀修道,參悟自然輪迴、萬物生長規律,並且常與精通醫術的岐伯、精通中藥炮製的雷公等大臣坐而論醫,闡述病理,以“岐黃之術”教民療治百病,最終成就了一部醫學巨著《黃帝內經》。
雷公炮炙
雷公,是黃帝的重臣,因通曉藥理,善於針灸,被黃帝封於禹州方山一帶,是方雷鄺氏的始祖。雷公一生在此潛心研究醫學,撰寫了《雷公炮炙論》等多部醫學專著,成為禹州中醫藥文化的源頭,其傳下來的中藥炮製技術一直沿用至今,加之禹州盛產中藥材,為後世禹州成為中國四大中藥材集散地之一奠定了基礎。
黃龍健體
相傳,黃帝遊歷天下時,得到一種神獸叫“白澤”,黃帝在逍遙觀修道時與“白澤”為伴,改稱“白猿”。為了強身健體,黃帝經常與白猿對拳,逐漸摸索出一套拳法,因世人奉黃帝為黃龍,故稱為黃龍拳。起初黃龍拳秘不外傳,至明清時代,才由逍遙觀道人傳入民間,如今在禹州市禹王溝村、姜莊村仍有傳練。據說黃龍拳秘笈封存於崆峒山石門洞內,給世人留下了難解之謎。
廣成子傳黃帝一部《自然經》,並授其治國理政、天地至道及長壽之精要。黃帝得到治理天下之精髓,帶領群臣勤勞焦思、勵精圖治,開啟了源遠流長的中華文明。相傳,黃帝暮年,再訪廣成子,退隱崆峒山,活了120歲,在逍遙觀得道成仙。

紀念活動

活動名稱
活動簡介
相關圖片
黃帝陵公祭大典
黃帝陵,位於陝西省延安市黃陵縣城北橋山。古稱“橋陵”,為中國歷代帝王和名人祭祀黃帝的場所 。
黃帝居住地——姬水
2021年4月14日上午,辛丑年黃帝故里拜祖大典在河南省鄭州市新鄭黃帝故里舉行。大典由河南省人民政府、政協河南省委員會、國務院台灣事務辦公室、中華全國歸國華僑聯合會、中華全國台灣同胞聯誼會、中華炎黃文化研究會聯合主辦。
黃帝(中國古代部落聯盟首領)
辛丑年黃帝故里拜祖大典
2021年10月14日,辛丑(2021)年中國仙都祭祀軒轅黃帝大典在浙江省縉雲縣舉行。大典由浙江省人民政府主辦,以“弘揚黃帝文化 凝聚民族精神”為主旨,主題為“四海同心祭始祖 共同富裕啟華章”。
黃帝(中國古代部落聯盟首領)
中國仙都祭祀軒轅黃帝大典

紀念地點

景點名稱
簡要介紹
相關圖片
陝西省中部延安市黃陵縣軒轅廟(軒轅黃帝的陵園)院內,有一棵黃帝手植柏,高20餘米,胸徑11米,距今5000多年,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柏樹。
黃帝(中國古代部落聯盟首領)
軒轅廟
新鄭市黃帝故里景區位於河南省鄭州市新鄭市軒轅路,為漢籍史書中記載有熊氏的族居地,故有熊國之墟。
黃帝(中國古代部落聯盟首領)
黃帝故里
黃帝城,即涿鹿故城,亦稱軒轅城,位於涿鹿縣礬山鎮三堡村北50米處。黃帝城為不規則方形夯土城,東西寬450—500米,南北長510—540米,殘存城牆高5—10米,底厚約10米,頂厚3米左右。
黃帝(中國古代部落聯盟首領)
黃帝城
黃帝源景區座落在黃山東大門的譚家橋鎮新洪、羅村二村內。景區有天台、鼎湖景區,紫芝源大峽谷景區,溶洞群景區和古文化遺蹟群。主要景點有數十處。
黃帝(中國古代部落聯盟首領)
黃帝源
黃帝祠宇的前身稱為縉雲堂,天寶七年(公元748年)唐玄宗李隆基敕改縉雲山為仙都山後,為了紀念軒轅黃帝,改名黃帝祠宇,由小篆書法家、縉雲縣令李陽冰撰額。
黃帝(中國古代部落聯盟首領)
黃帝祠宇
黃陵縣黃帝陵
陝西黃陵縣黃帝陵,位於陝西黃陵縣城北橋山,是黃帝衣冠冢。黃帝陵古稱“橋陵”,為中國歷代帝王等人士祭祀黃帝的場所。
黃帝(中國古代部落聯盟首領)
黃陵縣黃帝陵
荊山黃帝陵,位於河南省靈寶市市區西20公里陽平鎮。後因名其地稱鼎湖“其弓曰烏號”。人們把黃帝的靴子埋在鑄鼎塬上,形成了黃帝陵,並建廟祭祀。
黃帝(中國古代部落聯盟首領)
荊山黃帝陵

藝術形象

文學形象

2006年3月,《炎黃始祖·一體血脈百家姓》一書在鄭州舉行首發式,該書以介紹中國姓氏起源為主要內容。

影視形象

年份
類型
劇名
飾演者
劇中名
1994
電影
李鳴
1995
電視劇
《炎黃始祖》
軒轅
1996
電視劇
不詳

2003
音樂藝術片
《嫘祖蠶娘》
顏丹
軒轅
2006
電視劇
傳奇·幻想殷商》(第一單元)
楊千里
軒轅
2010
電視劇
黃帝
2011
電視劇
軒轅
2013
電視劇
朱曉漁、文替
姬軒轅
2016
電影
姬地
2017
電影
秦楚明
大帝
2019
電視劇
軒轅氏

動漫形象

年份
名稱
1999年
2015年
黃帝史詩·六部合》
2016年

《小燈塔:講給孩子的山海經故事》

遊戲形象

遊戲名稱
角色名稱
姬軒轅
天諭
黃帝
黃帝

關係說明

關係
名稱及介紹
祖父
伏羲,伏羲生少典
父親
一說少典:據說是少典國的國君
一說少昊:《孔子家語》“黃帝者,少昊之子”。
一說帝俊:《山海經》“帝俊生帝鴻”,帝鴻,黃帝也。
一說祁昆,或啟昆。
母親
附寶,孕二十五月,以戊巳日生黃帝。
妻子
嫘祖:一作“累祖”。西陵氏之女,是黃帝的元妃。嫘祖發明了養蠶,史稱“嫘祖始蠶”。生玄囂(即青陽、少昊,一說其生母為女節)、昌意。
女節方雷氏,黃帝次妃
肜魚氏:諱,一說名麗娛,炎帝之女,黃帝第三妃,負責人們的飲食住行。被後世尊為烹飪始祖。生夷鼓
嫫母:面貌醜陋,但為人品德賢淑,性情溫柔,為黃帝第四妃,曾幫助黃帝大敗炎帝、殺蚩尤。生蒼林(一說蒼林即夷鼓,為肜魚氏所生)。
子孫
《國語》記載黃帝共有二十五個兒子,其中十四人被分封得姓。這十四人共得到十二個姓,依次為:。《清華簡》中的《五紀》說蚩尤是黃帝之子:“黃帝又(有)子曰寺蚘(蚩尤),既長成人,乃作為五兵。”《史記·建元以來侯者年表》載田千秋對漢武帝上書曰:“子弄父兵,罪當笞。父子之怒,自古有之。蚩尤畔父,黃帝涉江。”,由此看來,《五紀》中蚩尤為黃帝之子,以及成人後作兵叛父的相關傳說,到了漢代猶有流傳。
《史記》一書構建了黃帝譜系,司馬遷將夏王朝的建立者、商王朝的建立者、周王朝的建立者都說成是黃帝子孫。當時人的理解是:“天命難言,非聖人莫能見。舜、禹、契、后稷,皆黃帝子孫也。黃帝策天命而治天下,德澤深後世,故其子孫皆復立為天子,是天之報有德也”,這個解釋有讖緯神秘色彩,但重在道德教化,恰是西漢儒家利用和改造黃帝文化的表現。司馬遷不僅將華夏族說成是黃帝子孫,還將中國的少數民族說成是黃帝子孫。司馬遷認為秦人、楚人、吳人、越人、蜀人和西南夷、匈奴、古朝鮮等都是黃帝子孫。

史料索引

朝代及作者
史料名稱
作者不詳(先秦時期)
山海經·西山經》
作者不詳(先秦或西漢)
逸周書·嘗麥解》
左丘明(春秋時期)
《國語·晉語四》《左傳
酈道元(北魏晚期)
水經注
司馬遷(西漢)
《史記·五帝本紀》《封禪書
班固(主要作者)、班昭、馬續(漢代)
《漢書·古今人表》
作者不詳(漢代)
戴德(西漢)
劉安及其門客(西漢)
淮南子
蔣濟(三國)
皇甫謐(西晉)
葛洪(晉代)
抱朴子
譙周(魏晉)
古史考
范曄(南朝宋)
後漢書·西羌傳》
司馬貞(唐代)
李昉、李穆、徐鉉(宋代)
李賢、彭時等(明代)
大明一統志·古蹟》
傅恆等(清代)
《御批歷代資治綱鑑》

形象評價

20世紀20年代,顧頡剛、胡適指出秦以前的“帝”是指天神“上帝”,“黃帝”是西北秦民族的天神,而不是指人帝。在商代甲骨文和金文中有許多“帝”字,總結這些“帝”字的用法可分為三種:一是作祭祀動詞是指禘祭;二是作名詞是指天神上帝;三是作廟號表明商王不稱“帝”。由此看來,既然三千年前的商王朝,“帝”仍是指天神上帝,商王都不稱帝,那么,傳說生活在四五千年前的所謂黃帝,就不會是指人帝。(常玉芝《 由商代的“帝”看所謂“黃帝”》評)
“黃帝”原為上古三代時期黃河中下游地區特別是東夷諸部族共同尊奉的至上神兼宗祖神。“黃帝”乃是一尊號,其名在卜辭中曰“憂”(王國維釋“夒”,不正確)、曰“靠”,後來典籍中或音變為“嚳(俈)”;或形訛為“夋”,音變為《山海經》中的“帝俊”,其他文獻則又音變為“帝舜”。故《山海經》中所言的“黃帝”就是帝俊;其他文獻中的“黃帝”則為帝嚳或帝舜。(王寧《 “黃帝”考源》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