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目錄
卷一
序致篇第一
1.聖訓素來談時易做時難
2.繩其祖武,慎終追遠
教子篇第二
1.慈威並濟方得良子
2.婦人之仁終敗兒
3.父子間親密有度
4.溺愛等同於戕害
5.氣節尊嚴不可失
兄弟篇第三
1.兄弟分形連氣如手足
2.聽婦言,乖骨肉,豈為丈夫
3.妯娌相處貴在恕己而行
4.千經萬典,孝悌為先
後娶篇第四
1.賢人難免遇蠻妻蒙蔽
2.一夫多妻家無寧日
3.慎重考慮喪偶再娶
治家篇第五
1.教化須自上而下
2.寬嚴貴在恰到好處
3.賞罰有度,不可苛責
4.進德愚熱灑修身齊家之本嚷遙漿
5.夫唱婦隨真和合
6.婚配嫁娶難得素對
7.聖經聖書謙恭相待
8.妖妄之事勿沾染
卷二
風操篇第六
1.言談舉止有禮有致
2.避諱不當貽笑大方
3.取名起字有講究
4.嬉笑言談不當招惡
5.待客之禮貴在真誠
7.閒聊之中慎談家世
8.長幼內旬備灶充外宜法屬辭嚴
9.離別未必涕泗交零
10.宗族禮節不可廢
11.遭重喪三日必吊
12.告慰先人情真意切
13.成長禮俗富饒趣味
14.呼天搶地要當心
15.家族命運損榮相連
16.義結金蘭須志均義敵
17.接待賓客恭謙有禮
慕賢篇第七
1.聖賢難遇隨緣相惜
2.珍惜身邊聖賢人
3.君子不竊人之美
4.不怨不嫉人之長
5.賢才關乎家興國昌
卷三
勉學篇第八
1.官宦子弟也要學習
2.藏器於身待時而動
3.學習無用是個謬論
4.萬事萬物皆為師表
5.學以致用是根本
6.以學自損不如無學
7.莫等閒白了少年頭
8.治一經可弘聖人之道
9.盡信書不如無書
10.談玄說妙不可取
11.勤奮好學方成大器
12.天下之大教育為本
13.獨學無友易孤陋寡聞
14.知其然更舉精淚臭要知其所以然
卷四
文章篇第九
1.文人輕薄多致禍
2.習文不要勉為其難
3.文理兼具才是上品
4.他人文章不妄加評論
5.細節決定文章糠霉寒的好壞
6.文人何必常相輕
名實篇第十
1.名不副實以為恥
2.唯至誠能勝至偽
3.寡慾淡泊方遠致
涉務篇第十一
1.小來思報國,不是愛封侯
2.書生戾氣需警惕
3.蕭牆之禍始於國風
卷五
省事篇第十二
2.君子當修德以待時
3.追名逐利必招禍
止足篇第十三
1.安然知足者最幸福
2.天道忌盈,業滿招損
3.好兵弄武易招禍患
誡兵篇第十四
2.養生以少慮禍為本
歸心篇第十六
1.儒佛兩家本為一體
2.不可以凡夫心測聖人智
3.凡事有因必有果
4.不以一眚掩大德
5.凡事不能責備求全
6.修道之事大矣哉
7.五常之道始於心
卷六
書證篇第十七
1.博士未必博識
2.音辭語調南北相異
卷七
音辭篇第十八
雜藝篇第十九
1.工整之風日漸萎靡
2.六藝精通未必是福
終制篇第二十
1.日月逝矣,歲不我延
2.奔波操勞只為祖孫計
3.終身修業以立世
作品鑑賞
儒佛思想
顏之推不但日常深信因果、禮拜佛陀,還對奉佛及其所產生的問題形成了自己的一套觀點,在《顏氏家訓·歸心》篇里,他對此作了充分論說。
在顏之推看來,首先
佛教高於
儒教,儒學雖然知識淵深,教人仁、義、禮殃嬸、智、信的修身之道,但不論從它知識的廣博而言,還是就它所傳導的從善內涵來說,它的精髓都已被包含在佛學之內,即佛教的知識和教義“明非
堯舜、
周孔所及也”。其次,佛教的濟世情懷和救人功德遠遠超邁儒教的治世功能。顏之推認為,儒學提倡的“君子處世,貴能克己復禮、濟時益物”不過是“治家者欲一家之言,治國者欲一國之良”;而佛教雖是自我修行,卻不僅能修煉自己、脫除自身罪孽,更能通過“修道”感化、影響更多的人從善,幫助他們脫離苦海、進入福地,並使他們的家人、親屬等也脫除前世罪業。佛教有利於國家的治理,應積極提倡,而不能因為其存在某些不當的現象就予以否定。顏之推認為,任何事物都不是絕對的,如同世人對儒學的學習和踐行一般,並不是讀了《詩》、《書》、《禮》,並記住其內容就一定會那樣去做,即使是朝廷上那些儒學優秀者也多是“略無全行者”,因而對於普通的僧侶而言,他們就是有一些拘檔整過錯,也沒有必要去求全責備。而且在顏之推看來,“非法之寺,妨民稼穡;無業之僧,空國賦算,非大覺之本旨也。”即使有這種現象也是管理者沒有盡到職責去很好控制的緣故,非是佛法傳播之宗旨。
作為出身於世以
儒學傳承家族的士大夫,顏之推無法抹去
儒家文化的浸潤,所以在信仰佛教的同時又不能不受
儒家思想的深刻影響,故而論佛時他便不時援儒入佛,認為儒學、佛教都立足於勸人為善、濟世益物,儒學的“五常”和佛教的“五禁”基本一致,所謂:“內典初門,設五種禁:外典
仁義禮智信,皆與之符。仁者,不殺之禁也;義者,不盜之禁也;禮者,不邪之禁也;智者,不酒之禁也;信者,不妄之禁也。”認為儒、佛二者目的相同、所起到的社會功用相同,所謂:“內外兩教,本為一體,漸積為異,深淺不同。”因此作為儒者的顏之推便能坦然奉佛,虔誠奉佛的他也能從容言儒。
教育思想
作為
傳統社會的典範教材,《顏氏家訓》直接開後世“家訓”的先河,是我國古代親職教育理論寶庫中的一份珍貴遺產。顏之推並無赫赫之功,也未列顯官之位,卻因一部《顏氏家訓》而享千秋盛名,由此可見其家訓的影響深遠。被
陳振孫譽為“古今家訓之祖”的《顏氏家訓》,是
中國文化史上的一部重要典籍,這不僅表現在該書“質而明,詳而要,平而不詭”的
文章風格上,以及“兼論字畫音訓,並考正典故,品第文藝”的內容方面,而且還表現在該書“述立身治家之法,辨正時
俗之謬”的現世精神上。因此,歷代學者對該書推崇備至,視之為垂訓子孫以及親職教育的典範。縱觀歷史,顏氏子孫在操守與才學方面都有驚世表現,光以唐朝而言,像註解《
漢書》的
顏師古,書法為世楷模、籠罩千年的
顏真卿,凜然大節震爍千古、以身殉國的
顏杲卿等人,都令人對顏家有不同凡響的
深刻印象,更足證其祖所立家訓之效用彰著。即使到了宋元兩朝,顏氏族人也仍然入仕不斷,尤其令以後明清兩代的人欽羨不已。
從總體上看,《顏氏家訓》是一部有著豐富文化內蘊的作品,不失為民族優秀文化的一種,它不僅在家庭倫理、
道德修養方面對我們有著重要的借鑑作用,而且對研究古文獻學,研究南北朝歷史、文化有著很高的
學術價值;同時,作者在特殊政治氛圍(亂世)中所表現出的明哲思辨,對後人有著寶貴的認識價值。
正由於顏之推“生於亂世,長於戎馬,流離播越,聞見已多”,他對南北社會風俗、政治得失、學風特點有透徹的了解。入隋以後,便本著“務先王之道,紹家世之業”的宗旨,結合自己的人生經歷、處世哲學,寫成《顏氏家訓》一書訓誡子孫。全書二十篇,各篇內容涉及的範圍相當廣泛,但主要是以傳統儒家
思想教育子弟,講如何修身、治家、處世、為學等,其中不少見解仍有借鑑意義。如他提倡學習,反對不學無術;認為學習應以讀書為主,又要注意工農商賈等方面的知識;主張“學貴能行”,反對空談高論,不務實際等。他鄙視和諷刺南朝
士族的腐化無能,認為那些貴遊子弟大多沒有學術,只會講求衣履服飾,一旦遭了亂離,除轉死溝壑,別無他路可走。對於北朝士族的腆顏媚敵,他也深致不滿。且往往通過插敘自身見聞,寥寥數語,便將當時社會的人情世態,特別是士族社會的諂媚風氣,寫得淋漓盡致。如《
教子》篇云:“
齊朝有一士大夫,嘗謂吾曰:‘我有一兒,年已十七,頗曉書疏,教其
鮮卑語及彈琵琶,稍欲通解,以此伏事公卿,無不寵愛,亦要事也。’吾時俯而不答。異哉,此人之教子也!若由此業自致卿相,亦不願汝曹為之。”語言樸實而生動,一時士大夫的心態躍然紙上。
文學價值
《顏氏家訓》中《書證》篇
考據名物,討論語詞訓詁,《音辭》篇辨析
聲韻,“斟酌古今,掎摭利病”,都頗具精義,反映出顏氏廣博的學識和較深的造詣。《顏氏家訓》
成書於
隋文帝滅陳國以後,
隋煬帝即位之前(約公元6世紀末)。自成書以來,在中國漫長的
封建社會里,一直
被作為家教範本,廣為流布,經久不衰。究其原由,主要是書中內容基本適應了封建社會中儒士們教育子孫立身、處世的需要,提出了一些切實可行的
教育方法和主張,以及培養人才力主“治國有方、營家有道”之實用型
新觀念等,繼承和發展了
儒家以“明人倫”為宗旨的“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
平天下”的傳統
教育思想。
正由於此,歷代統治者對《顏氏家訓》非常推崇,甚至認為“古今家訓,以此為祖”,被後世廣為徵引,反覆刊刻,雖歷經千餘年而不佚,可見《顏氏家訓》影響之大。
後世影響
《顏氏家訓》一書不僅對當時諸如“玄風之復扇、佛教之流行、
鮮卑之傳播、俗文字之盛興”等多方面作了較為翔實的紀錄,為後人保留了一些很有價值的歷史文獻,還在它的《文章》篇中,通過論述南北朝時的作家作品,反映了當時的文學觀點和他自己的文學主張。
顏之推很重視文學。他批評
揚雄視文學為雕蟲小技的說法,並從個人立身修養的角度說明文學(包括學問、口辯、作文等
文化修養)的重要性。對於文學的功用,顏之推不狹隘地僅僅把它歸結為服務於政治教化和實用,他也肯定文學具有愉悅耳目、陶冶性靈的
審美功能,同時也在自己的寫作實踐中表現出了較強的文學
審美能力。他的文章內容真實,文筆平易近人,具有一種獨特的樸質風格,對後世的影響頗為深遠。
《顏氏家訓》對後世有重要影響,特別是宋代以後,影響更大。宋代
朱熹之《
國小》,清代
陳宏謀之《
養正遺規》,都曾取材於《顏氏家訓》。不唯朱陳二人,唐代以後出現的數十種家訓,莫不直接或間接地受到《顏氏家訓》的影響,所以,王三聘說“古今家訓,以此為祖”。從《顏氏家訓》之多次重刻,雖歷千餘年而不佚,更可見其影響深遠。
首先,把讀書做人作為家訓的核心。
顏之推把聖賢之書的主旨歸納為“誠孝、慎言、檢跡”六字;認為讀書問學的目的,是為了“開心明目,利於行耳”,“若能常
保數百卷書,千載終不為小人也”。他認為無論年齡大小,都應該讀書學習,“幼而學者,如日出之光;老而學者,如秉燭夜行,猶賢乎瞑目而無見者也”。
其次,選擇正確的人生偶像。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選擇怎樣的偶像,就會有怎樣的人生。北齊時,一些人教孩子學
鮮卑語、彈琵琶,希冀通過服侍鮮卑公卿來獲取富貴。顏之推對此非常不屑,認為這樣會迷失人生方向,即使能到卿相之位,亦不可為之。他要求子女“慕賢”,將大賢大德之人作為自己的人生偶像,並且“心醉魂迷”地嚮慕與仿效他們,在他們的影響下成長。
再次,確立
親職教育的各項準則。家長要成為子女的楷模:“夫風化者,自上而行於下者也,自先而施於後者也。是以
父不慈則子不孝,兄不友則弟不恭,
夫不義則婦不順矣。”要在踐行“箕帚匕箸,咳唾唯諾,執燭沃盥”等細小的生活禮儀中樹立“士大夫風操”。持家要“
去奢”“行儉”“不吝”。在
婚姻問題上,做到“勿貪勢家”,反對“貪榮求利”。務實求真,不求虛名,摒棄“不修身而求令名於世”的行為,“名之與實,猶形之與影也。德藝周厚,則名必善焉”。杜絕迷信,絕對不談“巫覡禱請”之事,“勿為妖妄之費”。
版本信息
作者簡介
7.莫等閒白了少年頭
8.治一經可弘聖人之道
9.盡信書不如無書
10.談玄說妙不可取
11.勤奮好學方成大器
12.天下之大教育為本
13.獨學無友易孤陋寡聞
14.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
卷四
文章篇第九
1.文人輕薄多致禍
2.習文不要勉為其難
3.文理兼具才是上品
4.他人文章不妄加評論
5.細節決定文章的好壞
6.文人何必常相輕
名實篇第十
1.名不副實以為恥
2.唯至誠能勝至偽
3.寡慾淡泊方遠致
涉務篇第十一
1.小來思報國,不是愛封侯
2.書生戾氣需警惕
3.蕭牆之禍始於國風
卷五
省事篇第十二
2.君子當修德以待時
3.追名逐利必招禍
止足篇第十三
1.安然知足者最幸福
2.天道忌盈,業滿招損
3.好兵弄武易招禍患
誡兵篇第十四
2.養生以少慮禍為本
歸心篇第十六
1.儒佛兩家本為一體
2.不可以凡夫心測聖人智
3.凡事有因必有果
4.不以一眚掩大德
5.凡事不能責備求全
6.修道之事大矣哉
7.五常之道始於心
卷六
書證篇第十七
1.博士未必博識
2.音辭語調南北相異
卷七
音辭篇第十八
雜藝篇第十九
1.工整之風日漸萎靡
2.六藝精通未必是福
終制篇第二十
1.日月逝矣,歲不我延
2.奔波操勞只為祖孫計
3.終身修業以立世
作品鑑賞
儒佛思想
顏之推不但日常深信因果、禮拜佛陀,還對奉佛及其所產生的問題形成了自己的一套觀點,在《顏氏家訓·歸心》篇里,他對此作了充分論說。
在顏之推看來,首先
佛教高於
儒教,儒學雖然知識淵深,教人仁、義、禮、智、信的修身之道,但不論從它知識的廣博而言,還是就它所傳導的從善內涵來說,它的精髓都已被包含在佛學之內,即佛教的知識和教義“明非
堯舜、
周孔所及也”。其次,佛教的濟世情懷和救人功德遠遠超邁儒教的治世功能。顏之推認為,儒學提倡的“君子處世,貴能克己復禮、濟時益物”不過是“治家者欲一家之言,治國者欲一國之良”;而佛教雖是自我修行,卻不僅能修煉自己、脫除自身罪孽,更能通過“修道”感化、影響更多的人從善,幫助他們脫離苦海、進入福地,並使他們的家人、親屬等也脫除前世罪業。佛教有利於國家的治理,應積極提倡,而不能因為其存在某些不當的現象就予以否定。顏之推認為,任何事物都不是絕對的,如同世人對儒學的學習和踐行一般,並不是讀了《詩》、《書》、《禮》,並記住其內容就一定會那樣去做,即使是朝廷上那些儒學優秀者也多是“略無全行者”,因而對於普通的僧侶而言,他們就是有一些過錯,也沒有必要去求全責備。而且在顏之推看來,“非法之寺,妨民稼穡;無業之僧,空國賦算,非大覺之本旨也。”即使有這種現象也是管理者沒有盡到職責去很好控制的緣故,非是佛法傳播之宗旨。
作為出身於世以
儒學傳承家族的士大夫,顏之推無法抹去
儒家文化的浸潤,所以在信仰佛教的同時又不能不受
儒家思想的深刻影響,故而論佛時他便不時援儒入佛,認為儒學、佛教都立足於勸人為善、濟世益物,儒學的“五常”和佛教的“五禁”基本一致,所謂:“內典初門,設五種禁:外典
仁義禮智信,皆與之符。仁者,不殺之禁也;義者,不盜之禁也;禮者,不邪之禁也;智者,不酒之禁也;信者,不妄之禁也。”認為儒、佛二者目的相同、所起到的社會功用相同,所謂:“內外兩教,本為一體,漸積為異,深淺不同。”因此作為儒者的顏之推便能坦然奉佛,虔誠奉佛的他也能從容言儒。
教育思想
作為
傳統社會的典範教材,《顏氏家訓》直接開後世“家訓”的先河,是我國古代親職教育理論寶庫中的一份珍貴遺產。顏之推並無赫赫之功,也未列顯官之位,卻因一部《顏氏家訓》而享千秋盛名,由此可見其家訓的影響深遠。被
陳振孫譽為“古今家訓之祖”的《顏氏家訓》,是
中國文化史上的一部重要典籍,這不僅表現在該書“質而明,詳而要,平而不詭”的
文章風格上,以及“兼論字畫音訓,並考正典故,品第文藝”的內容方面,而且還表現在該書“述立身治家之法,辨正時
俗之謬”的現世精神上。因此,歷代學者對該書推崇備至,視之為垂訓子孫以及親職教育的典範。縱觀歷史,顏氏子孫在操守與才學方面都有驚世表現,光以唐朝而言,像註解《
漢書》的
顏師古,書法為世楷模、籠罩千年的
顏真卿,凜然大節震爍千古、以身殉國的
顏杲卿等人,都令人對顏家有不同凡響的
深刻印象,更足證其祖所立家訓之效用彰著。即使到了宋元兩朝,顏氏族人也仍然入仕不斷,尤其令以後明清兩代的人欽羨不已。
從總體上看,《顏氏家訓》是一部有著豐富文化內蘊的作品,不失為民族優秀文化的一種,它不僅在家庭倫理、
道德修養方面對我們有著重要的借鑑作用,而且對研究古文獻學,研究南北朝歷史、文化有著很高的
學術價值;同時,作者在特殊政治氛圍(亂世)中所表現出的明哲思辨,對後人有著寶貴的認識價值。
正由於顏之推“生於亂世,長於戎馬,流離播越,聞見已多”,他對南北社會風俗、政治得失、學風特點有透徹的了解。入隋以後,便本著“務先王之道,紹家世之業”的宗旨,結合自己的人生經歷、處世哲學,寫成《顏氏家訓》一書訓誡子孫。全書二十篇,各篇內容涉及的範圍相當廣泛,但主要是以傳統儒家
思想教育子弟,講如何修身、治家、處世、為學等,其中不少見解仍有借鑑意義。如他提倡學習,反對不學無術;認為學習應以讀書為主,又要注意工農商賈等方面的知識;主張“學貴能行”,反對空談高論,不務實際等。他鄙視和諷刺南朝
士族的腐化無能,認為那些貴遊子弟大多沒有學術,只會講求衣履服飾,一旦遭了亂離,除轉死溝壑,別無他路可走。對於北朝士族的腆顏媚敵,他也深致不滿。且往往通過插敘自身見聞,寥寥數語,便將當時社會的人情世態,特別是士族社會的諂媚風氣,寫得淋漓盡致。如《
教子》篇云:“
齊朝有一士大夫,嘗謂吾曰:‘我有一兒,年已十七,頗曉書疏,教其
鮮卑語及彈琵琶,稍欲通解,以此伏事公卿,無不寵愛,亦要事也。’吾時俯而不答。異哉,此人之教子也!若由此業自致卿相,亦不願汝曹為之。”語言樸實而生動,一時士大夫的心態躍然紙上。
文學價值
《顏氏家訓》中《書證》篇
考據名物,討論語詞訓詁,《音辭》篇辨析
聲韻,“斟酌古今,掎摭利病”,都頗具精義,反映出顏氏廣博的學識和較深的造詣。《顏氏家訓》
成書於
隋文帝滅陳國以後,
隋煬帝即位之前(約公元6世紀末)。自成書以來,在中國漫長的
封建社會里,一直
被作為家教範本,廣為流布,經久不衰。究其原由,主要是書中內容基本適應了封建社會中儒士們教育子孫立身、處世的需要,提出了一些切實可行的
教育方法和主張,以及培養人才力主“治國有方、營家有道”之實用型
新觀念等,繼承和發展了
儒家以“明人倫”為宗旨的“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
平天下”的傳統
教育思想。
正由於此,歷代統治者對《顏氏家訓》非常推崇,甚至認為“古今家訓,以此為祖”,被後世廣為徵引,反覆刊刻,雖歷經千餘年而不佚,可見《顏氏家訓》影響之大。
後世影響
《顏氏家訓》一書不僅對當時諸如“玄風之復扇、佛教之流行、
鮮卑之傳播、俗文字之盛興”等多方面作了較為翔實的紀錄,為後人保留了一些很有價值的歷史文獻,還在它的《文章》篇中,通過論述南北朝時的作家作品,反映了當時的文學觀點和他自己的文學主張。
顏之推很重視文學。他批評
揚雄視文學為雕蟲小技的說法,並從個人立身修養的角度說明文學(包括學問、口辯、作文等
文化修養)的重要性。對於文學的功用,顏之推不狹隘地僅僅把它歸結為服務於政治教化和實用,他也肯定文學具有愉悅耳目、陶冶性靈的
審美功能,同時也在自己的寫作實踐中表現出了較強的文學
審美能力。他的文章內容真實,文筆平易近人,具有一種獨特的樸質風格,對後世的影響頗為深遠。
《顏氏家訓》對後世有重要影響,特別是宋代以後,影響更大。宋代
朱熹之《
國小》,清代
陳宏謀之《
養正遺規》,都曾取材於《顏氏家訓》。不唯朱陳二人,唐代以後出現的數十種家訓,莫不直接或間接地受到《顏氏家訓》的影響,所以,王三聘說“古今家訓,以此為祖”。從《顏氏家訓》之多次重刻,雖歷千餘年而不佚,更可見其影響深遠。
首先,把讀書做人作為家訓的核心。
顏之推把聖賢之書的主旨歸納為“誠孝、慎言、檢跡”六字;認為讀書問學的目的,是為了“開心明目,利於行耳”,“若能常
保數百卷書,千載終不為小人也”。他認為無論年齡大小,都應該讀書學習,“幼而學者,如日出之光;老而學者,如秉燭夜行,猶賢乎瞑目而無見者也”。
其次,選擇正確的人生偶像。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選擇怎樣的偶像,就會有怎樣的人生。北齊時,一些人教孩子學
鮮卑語、彈琵琶,希冀通過服侍鮮卑公卿來獲取富貴。顏之推對此非常不屑,認為這樣會迷失人生方向,即使能到卿相之位,亦不可為之。他要求子女“慕賢”,將大賢大德之人作為自己的人生偶像,並且“心醉魂迷”地嚮慕與仿效他們,在他們的影響下成長。
再次,確立
親職教育的各項準則。家長要成為子女的楷模:“夫風化者,自上而行於下者也,自先而施於後者也。是以
父不慈則子不孝,兄不友則弟不恭,
夫不義則婦不順矣。”要在踐行“箕帚匕箸,咳唾唯諾,執燭沃盥”等細小的生活禮儀中樹立“士大夫風操”。持家要“
去奢”“行儉”“不吝”。在
婚姻問題上,做到“勿貪勢家”,反對“貪榮求利”。務實求真,不求虛名,摒棄“不修身而求令名於世”的行為,“名之與實,猶形之與影也。德藝周厚,則名必善焉”。杜絕迷信,絕對不談“巫覡禱請”之事,“勿為妖妄之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