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圓滿(普賢王如來的教法)

大圓滿(普賢王如來的教法)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大圓滿是普賢王如來的教法、是最高的佛法、密法的精髓、圓滿成佛的訣竅。大圓滿藏語叫做“佐巴欽波”,是藏傳佛教的最高法門。指當前離垢的明空晶瑩的自證智阿底瑜伽乘。由於生死涅槃的一切法皆圓滿具足於這一空智之中,故名圓滿;又解脫生死的方便更無超勝此法者,故名為大。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大圓滿
  • 外文名:Dzogchen
  • 藏語:佐巴欽波
  • 傳承教派:寧瑪巴
  • 定義:佛法最高精華,今世成佛的法門
  • 教主普賢王如來
大圓滿簡介,法門,寧提兩系,著書,

大圓滿簡介

大圓滿,又稱大圓滿法,是普賢王如來的教法,也是寧瑪派有別於藏傳佛教其他各教派的特殊法門。
之所以稱之為“大圓滿”,是因為“此法說先前離垢之智,明空赤露,為大圓滿。若釋其字意,說現有世界,生死涅槃所包含的一切諸法,悉在此靈明空寂之內,圓滿無缺,故名圓滿。再無較此更勝的解脫生死方便,故名為大。”
所謂“垢”者是指心體所受之外來事物的影響,亦即無明煩惱;所謂“智”者就是主體本身具有的智慧,即自然智慧,也就是心的本體,其特徵就是“先前離垢”、“靈明空寂”。可見,其在理論上首先確定眾生本具成佛的先天條件,進而推廣到宇宙萬有,認為外境由內心所現,故而生死涅槃所攝之一切法皆包含於此“靈明空寂”的自然智慧之中。眾生之所以在生死流轉中遭受輪迴之苦,就在於他們被無明妄念所迷惑,沒有體悟到這種“先前離垢”、“明空赤露”之智。反之,若能認識到這種自然智慧自心本具,就可徹底覺悟,脫離生死輪迴之苦,達到涅槃成佛的境地,這就是“圓滿”;除此之外別無更好的方法可以涅槃解脫,所以叫“大圓滿”。
由此可見,成佛的途徑便是世間有情眾生對自身原本具有的自然智慧通過佛性的體證使之顯露出來,就可以解脫成佛。

法門

大圓滿
大圓滿
心部
此心部即是對心性問題從體、相、用三個方面所作的全面闡釋:
(1)心體本淨。有情眾生皆具佛性,也就是真心。此真心之上所沾染的煩惱、妄念等是由於色、聲、香、味、觸、法等六種客觀外境作用於眾生的眼、耳、鼻、舌、身、意六種感官而產生的六識所致,簡言之就是客觀外境作用於主體的感官而引起的主觀認識所致,也就是眾緣和合的產物,故被稱為“妄心”。
智者喜筵》說:“真心不從因而生,不從緣而滅,最初無來處,最後無去處,過去現在皆是湛然常寂。因其體空,故無生滅。”故真心之體從本以來就是清淨空寂而無垢染、無生滅變化的,而妄心之存在是由於無明所致。
根據寧瑪派緣聚而生、緣散而滅的觀點,妄心這一眾緣和合的產物是剎那生滅的、外在的,並非真心所固有的記憶體本質,所以說“心體本淨,湛然空寂”。大圓滿法之心部即是要證悟此本空心體,它與漢地禪宗見性成佛的觀點很是相近;同時它將抽象的絕對本體佛性轉變為眾生之形象的自心,從而將傳統教義中外向求佛的方式(即將崇拜佛像、沉溺經論等求佛的方式)轉變為對自心的修養上。
(2)自性頓成。所謂“自性頓成”是說“空性妙相,無礙明顯”。心性本具光明、不假修造、自然成就,它能現生死涅 所攝諸法(是謂“覺”)。寧瑪派認為,心體空之“空”並非一無所有、並非“零”,而是體雖空、性卻有,是空而有明,故心性光明、猶如明鏡,可以顯現各種形象。鏡中所現的這些形象雖然都是空的,但明鏡的作用卻是存在的。存在即是不空,不空就是有,這就是心的明分。明分不空,所以能現。這樣心就統攝了生死涅槃所包含的一切諸法,成為萬有之本體。《土觀宗派源流》云:“此中心部,說隨見何境,唯是自心,心性現自然智慧,險些自然智慧外,再無餘法。”就是說自然智慧能夠顯現生死涅槃所攝之一切諸法,其之所以能夠顯現萬有就在於心性不僅空寂,而且也本具光明。空分成就佛之法身,而明分則成就佛之報、化二身。明空雙運,自心就兼具了佛之法、報、化三身,從而具備了成佛的所有條件。只不過這種條件只是潛伏於自心之中,是眾生成佛的潛在能力,所以要成佛就要挖掘這種成佛的潛能。故只有通過單刀直入的方法直接觀見自心即是萬有之本源,萬有皆由自心顯現而生。這樣才能認識自心本具佛性、自性原本為佛的真諦,從而獲得解脫、成就佛的法身。這一見地與噶舉派即身即佛的觀點頗為相近,與內地禪宗的思想同趨一轍,但與格魯派萬法因緣而起、故一切皆空的觀點是背道而馳的。
(3)大悲周遍。所謂“大悲周遍”就是心用而言的,即就自然智慧之用而言。“空性妙德,能現染淨諸相,是為大悲周遍”。主觀認識之所以能反映客觀存在,就在於心之自性本具光明,光明是心之本性;之所以能顯現客觀事物的形象,是光明心之妙用。妙用與光明雙融就能顯現世間萬有。故真心“不是一切能顯一切”,生死涅槃所攝諸法皆以心為本源。如果執著於所現形象為實有者,則變現為生死輪迴之界;如果了悟所現形象為空寂者則示現為清淨涅槃之境。但就心體而言是永恆不變的,其道理就在於“妙用化現之源,則為化現不滅分(用)”;在於《智者喜筵》中說:“佛和眾生輪迴涅槃,其體非有不同,當此體顯現本有妙相元成境界時,由於不能認識產生無明,遂受業風鼓動,即在未悟本性之中而起作用時,將自心本性誤認為我(能),心體之之用誤認為它(所),使能所對立,出現輪迴。雖然出現輪迴,其時心體並無動搖。”可見,生死涅槃只在於眾生的迷悟上,迷則為凡,悟則為佛,自心之體則是不生不滅不變動的。總之,寧瑪派從體、相、用三方面對心性所作的闡釋指出,眾生本具佛性,即自然智慧(或稱為真心)既具有常駐不變的空分,又具有顯現生死涅槃諸法的明分,空分成就佛之法身,明分成就佛之報、化二身,明空雙融則三身兼具。所以悟心就要既了悟心之空分,也要了悟心之明分,概言之就是體空、相明、用周遍。
大圓滿(普賢王如來的教法)
泰國大圓滿禪修中心
界部
界部也被譯為自在部,指生死涅槃所攝諸法皆在普賢境界中任運自在、隨緣生滅、本來清淨解脫。根據個人對心的空分的不同認識,界部又被稱為“黑界”、“花界”等,但總體而言,“界部說一切法性,不出普賢境界,遮破了除法性境界而外,別有餘現。此部特重光明……界部是運用永離所緣的甚深關要,安住無功用中,由甚深和明了的妙智雙運,成就虹體金剛身。”其中所言普賢境界就是法性境界、佛境界;都是光明自顯,即所現境界都是本有妙相的自然顯發,也就是本有心性的顯露。在此境界中所現的一切事物和現象均是一系列羅列的幻化情景,並非是真有其物。所以要“離所緣”,既不分別有無是非,也不區分美醜善惡,讓自心安住於這種真空妙有的法性境界中隨意而行。這樣,各種無明妄念就會自行消失,從而悟得空性妙智,證得“虹體金剛身”,使自己的肉體化為如虹似霓而又堅不可摧、永不壞滅的金剛之體,達到涅槃的終極目的。
大圓滿(普賢王如來的教法)
大圓滿禪修中心
大圓滿(普賢王如來的教法)
大圓滿
由此可見,寧瑪派大圓滿法界部達到涅槃這一終極目的的善巧方便,就是對自心本具的光明的修習。光明是自心本性,全佛與眾生同具,所以佛所具有的一切智慧眾生也同樣具備,只是眾生因被無明煩惱所遮,故不能認識自心本具之光明德相。所以,《大圓勝慧》說:“身中之煩惱氣清淨後,始見本性光明。”這就是一個將組成眾生之身的四大五蘊所釋放的粗氣光明(即眾生身內的氣脈所釋放的光明),轉化為自然智慧的細微光明而融入法性,成就報、化二種色身的過程。
要門部
如前所述,大圓滿法的心部是以悟“空”為要,直觀自性本空、面求明空本淨之實相的法門;界部則是以修光明為主,但也不能離悟心本空的這一基礎。原因是因為只講“空”則只能證得佛之法身,而只講“明”則只能證得佛之報、化二身。法身是自然智慧、是精神性的,而報、化二身則是這種智慧的載體,是物質性的,故三身缺一就不能真正為佛。所以心部和界部都是明空兼修的,只不過各有所重而已。要門部則是明空雙重、雙融,主張超越修持次第的頓悟。“運用無分別智,把生死涅 一切諸法,都匯歸於不空不執的法性境界中,由此要點,所以,用生死涅 無二分別的靈明智性現證法性境界。並在自性環鏈中成熟解脫,這就叫做要點中解脫,如艾炙之火,中其病灶要處相似。”也就是說,要運用佛智直接超越修習次第,專注要點,直認自心心體本淨的本質屬性,從而獲得解脫、成就佛果。這種“要點中解脫”的特殊修持方法被寧瑪人視為大圓滿法的最高頂峰,要門部也就成了大圓滿法的最高法門。
大圓滿(普賢王如來的教法)
大圓滿
要門部有兩大要門:一是“徹卻”,一是“妥噶”,二者均為解脫成佛之道。《知識總匯》曰心性的“空分為本淨妙覺,遠離戲論,使此空分歸於法性窮盡之地,即為本淨徹卻”,心性的“現分為自顯光明將一切窒礙在光中清淨達於法性淨地即為元成妥噶”。《大圓勝慧》說:“徹卻法爾本自真空之法性(心)如母;妥噶見元成本來清淨之法界所顯妙有(境)如子。”由此可見,徹卻修法重在求悟心的本淨實相,也就是心的空分,而後者求悟心相元成光明。要門部將此二者的關係視為母與子的關係,強調不可偏離任何一面,即要求將真空與妙有相結合,成為明空雙運,以求得法、報、化三身,而成就佛果。因為,既然眾生之自心包括著生死涅 所攝之一切法,則自心就是一切具足、無所不包,故只要見性就可成佛、明心就可解脫,也就沒有必要修佛了。這種注重對自心修養的思想構成寧瑪派佛教思想的又一大特色。
大圓滿(普賢王如來的教法)
大圓滿
要門部又分外、內、秘密和無上四部。無上要門部又稱自性大圓滿心髓金剛藏乘,簡稱大圓寧提(心髓)。

寧提兩系

簡介
無上要門部又稱自性大圓滿心髓金剛藏乘,簡稱大圓寧提(心髓)。
甚深大圓滿寧提傳承
吉祥獅子以上,與心品相同。吉祥獅子傳智經,經傳無垢友,友傳藏王和仰三摩地賢。賢建鄔如霞寺,把寧提教授埋藏於寺中,單傳種寶然,然傳跋慧自在。
後來當瑪倫賈開藏取出教授,先傳結尊獅子自在後傳喀惹貢穹。無上要門部又稱自性大圓滿心髓金剛藏乘,簡稱大圓寧提(心髓)
寧提的傳承有兩系:一系是由吉祥師子傳蓮花生,再傳空行女智慧海王,名空行寧提;另一系是由吉祥師子傳智經、無垢友,名上師寧提。兩派理論大致相同,僅修法略有區別。
寧提法中又分立斷和頓超兩部,後者以前者為依。只修前者即身也可化為微塵而成佛,但對外迷亂相地石山岩等不能淨化,且修道時仍以粗脈風為依,不能成就光明身,現生不能達究竟極地。頓超法則現生能證光明身而得大遷轉身,亦稱童瓶身,成辦廣大利生事業,所得天眼、神足、壽命等自在通力,無量無邊。故在寧提中又以頓超法為最究竟。
頓超法
此法門的理論根據為《阿毗達磨大乘經》的“無始時來界,一切法等依,由此有諸趣,及涅盤證得”一頌。
它建立本初元體自然智為一切法依,其本體空分如虛空即法身;本性顯了分如日月即報身;大悲周遍分如日月光華即化身。故三身在本分上完全具足,而三界眾生為業力所蔽,顛倒迷亂,對此所依實相不能了知,因而輪迴六趣。本部法中對三脈四輪的建立與其餘下部各金剛乘同,但不用為修法之依據。另有不共的四大殊勝脈為光明住處,即迦底大金脈、如白絲線脈、細旋脈和晶管脈。最後一脈連結心眼而在心臟中央又有光明脈放光照明一切細脈,即如來藏周遍之義,亦即《寶性論》所說的一切有情常具的佛性。
本部的修法也和一般真言乘相同,分為能成熟的灌頂和能解脫的修持兩部分。灌頂有四,即外有戲論寶瓶灌頂、內無戲論秘密灌頂、極無戲論慧智灌頂和最極無戲論辭句灌頂。四者依次能除身障、語障意障和所知障。解脫道又分前行和不共正行,前行又分共和不共。正行為實修方法與一切生起次第、圓滿次第皆不相同,摒棄一切以意識審察名言重習為性的修習,故名不共。其內容大致為初步指示身、語、心三要。身要有三種(或五種)姿勢,即法身獅子奮迅勢、報身大象眠臥勢、化身仙人蹲踞勢等。其次再指示根門要、緣境要、息風要、證智要等以看光明。依此修持,則法性現量光明、證受增長光明、證智充量光明和法性窮盡光明即可逐次顯現。法性窮盡光明又有漸盡和頓盡的分別,此光明現前時,即證極果。此時五身五智剎那圓滿,謂心一境性遠離戲論即是法身,自顯無執即報身,現種種境即化身,遣八聚識即菩提身,界無遷變即金剛身。又,遠離緣慮戲論即法身智,顯了無障即圓鏡智,住平等味即平等性智,所顯五光無雜即妙觀察智能所二取(根境)皆化光明即成所作智
此法證果的期限,據稱如能在冢間、空谷、洲、渚等極寂靜處如法觀修,一般上根三年,中根五年,下根七年,即可使內外質礙之境皆化光明,即於自顯色究竟處法身普賢法性土中現證佛位。此時可隨行者意願而有兩種成就。一種為願以現身成辦廣大利生事業,壽命無邊盡三有際,可證取大遷轉身,如水中月,雖有顯色而無觸色,如大阿闍黎蓮花生及無垢友,能在一剎那中示現無量不思議神通;一種為光明道圓滿時,即化光明身至法界本初地任運成就三身五智,以加持力於報身及化身剎土、三界六趣之中示現無邊色身,廣作饒益聖凡有情事業。

著書

14世紀,隆欽饒絳巴進行系統的整理和總結,著書263部,最著名者為“七寶藏論”、“三休息論”、“三解脫論”,受到各派學者的重視。此法因未見在印度流傳,藏傳佛教後弘期開始後,也有一些譯師、大德表示懷疑。但法賢、大悲精進、自然金剛、烏金巴、世尊劍、日幢、白蓮、勇學鬘等各派大德都認為純正。格魯派創始人宗喀巴亦認為純正佛法,至第五世達賴更學修此法,宣講、造論,建立舊派寺院多處加以弘揚。
現代廣為流傳海內外的大圓滿著作是寧瑪巴白玉傳承的丹倍旺旭仁波切著作的《金剛密乘大圓滿》。
大圓滿(普賢王如來的教法)
丹倍旺旭仁波切
大圓滿(普賢王如來的教法)
金剛密乘大圓滿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