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緣和合”是佛教歷史上的專用名詞,也是我們在實際當中、在修行當中要達到的一境界。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眾緣和合
- 外文名:Synergy of conditions
- 歷史:佛教歷史
- 屬性:專用名詞
“眾緣和合”是佛教歷史上的專用名詞,也是我們在實際當中、在修行當中要達到的一境界。
“眾緣和合”是佛教歷史上的專用名詞,也是我們在實際當中、在修行當中要達到的一境界。...
學誠法師將佛教的價值觀放於世界文化的體系中,強調世界和平是以人類心地和平為基礎的漫長過程,並提出眾緣和合,構建和諧世界的美好願景,希望發揮佛教的社會責任,使...
(3)‘眾緣和合而生’︰如《大智度論》卷三十一雲(大正25·286c)︰‘但五眾和合故強名為眾生。’《大乘同性經》卷上雲(大正16·642b)︰‘眾生者,眾緣...
為什麼呢?須菩提,如果以為世界是實有的,就是執著眾緣和合的一種現象,如來說眾緣和合的現象,就是虛幻的眾緣和合的現象,只是名叫做眾緣和合的現象。須菩提,眾緣...
《十二緣》,十二因緣的別名,緣起是諸法眾緣和合而生起的意思。...... 《十二緣》,十二因緣的別名,緣起是諸法眾緣和合而生起的意思。中文名 十二緣 別名 十...
華嚴經大疏演義鈔曰:‘一合相者,眾緣和合故。攬眾微以成於色,合五陰等,以成於人,名一合相。’【】 [1] 一合相出處 編輯 :...
聊為湊合;佛教語,一切事物均由眾緣和合而成,暫時聚合終必離散 類別 漢語辭彙 假合詞條標籤: 語言, 社會, 文化, 宗教人物 , 宗教, 字詞 圖集...
我們來說個比喻:今天的法會是因緣所生、眾緣和合而組成的,所以有比丘眾、比丘尼眾、近事男眾、近事女眾,時間、地處等,即是眾緣組成法會,除了眾緣之外,實無...
以一切法皆依眾緣和合而妄起,無有自性,故緣起自性又稱依他起性。眾生依種種緣生無性之法而橫起種種妄想分別,普遍計度執著,故妄想自性又稱遍計所執性。...
根據寧瑪派緣聚而生、緣散而滅的觀點,妄心這一眾緣和合的產物是剎那生滅的、外在的,並非真心所固有的記憶體本質,所以說“心體本淨,湛然空寂”。大圓滿法之心部...
佛陀感到世間上法和情有時候是不能兼顧的,佛陀更知道由於眾緣和合的關係,世間上沒有清淨常住不壞的法。佛陀沉默了一會,終於收回自己的主張,像是不得已的向阿難...
蒙三寶加持,眾緣和合,河窪村禮請道見法師住持道場,古剎重光眾望所歸。現已挖掘發現萬曆二十四年、乾隆八年、同治十一年、光緒二十七年重修碑記,發現古寺名為通...
“合十舍利塔”,闡發著“和諧世界,眾緣和合”的道理。五個指頭各有長短,只有不爭短長,屈指抱拳,才能積聚力量;只有相互依靠,“合十”祈福,才能皆大歡喜。...
出版有《李唐畫集》、《李唐畫佛》、《李唐戊子新作》、《妙雲行腳》、《李唐精品繪畫集》、《妙雲精舍畫稿》、《般若光輝》、《工筆花鳥畫法》、《眾緣和合》...
僧尼修行有所,百姓祈福無礙,相信眾緣和合,必能造福一方。 瑞峰山 田村鎮歷史沿革 編輯 以駐地命名。解放初屬田村區。1958年與白鷺、白石聯合成立蘇區公社(後改...
答:動念頭,會感果,但是感應果報亦須眾緣和合。若約小乘立場而,言心動念起貪慾(梵語iobha)、憎恨、嫉妒、淫心、名利等,但未付出行動造作,這是沒有過失的,...
我於今者,樂說譬喻以明斯義,譬如穀子,眾緣和合,故得生芽,然此種子,實不生芽,種子滅故,芽便增長。子滅故不常,芽生故不斷。佛說受身亦復如是。雖復無我...
承蒙三寶加被,眾緣和合,茲定於2015年5月18日(農曆乙未年四月初一日)吉時舉行石䂬寺中興重修奠基儀式暨祈福法會,屆時將禮請國內外高僧大德蒞臨主法。惟願有緣...
文化與治國安邦之真諦,將“國”之廣博與“緣”之包容有機連結,將“國”之至尊與“緣”之至善完美結合,主張國強緣盛、協和萬邦,倡導事在緣隨、眾緣和合,弘揚...
苦是說短暫的人生,有三苦八苦和無量諸苦;空即緣起性空,緣起是說世間諸法眾緣和合而生起,性空是說眾緣和合的諸法,其性本空,沒有真實的自體;無常即諸行無常...
王愛君,別號愛君居士。享譽海內外的佛教學者、畫家、雕塑家和設計師。上世紀九十年代,王愛君居士創立君友會,秉持「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大愛精神,團結四眾同人...
文化與治國安邦之真諦,將“國”之廣博與“緣”之包容有機連結,將“國”之至尊與“緣”之至善完美結合,主張國強緣盛、協和萬邦,倡導事在緣隨、眾緣和合,弘揚...
清末民初佛教經典,君友會將佛陀及歷代祖師、高僧大德的智慧結晶,用平實、明確、系統的現代語言,人人易懂的短文,通過書刊影音廣泛傳播,讓正法弘揚,眾緣和合,共生...
從第一屆世界佛教論壇主題“和諧世界,從心開始”、第二屆佛教論壇的主題“和諧世界,眾緣和合”,到第三屆佛教論壇的主題“和諧世界,同願同行”,充分表現了佛教的...
願《釋迦牟尼佛傳》眾緣和合、廣為弘傳,讓佛陀和諧的精神促進世界的共融與發展,讓佛陀“博愛與和平”的希望之燈,於六道永續傳遞下去。 電影《釋迦牟尼佛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