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魂(宗教名詞)

靈魂(宗教名詞)

靈魂(英語:Soul,或是Spirit)存在於宗教思想中,它指人類超自然及非物質的組成部份,至今還不能得到科學印證。

宗教都認為靈魂居於人或其他物質軀體之內並對之起主宰作用,大多數信仰都認為亦可脫離這些軀體而獨立存在,不同的宗教和民族對靈魂有不同的解釋。

迄今為止,沒有證據表明死後還有生命,也沒有證據表明死後沒有生命。

多數科學家現在的看法是,意識(靈魂)只是大腦的一種綜合功能。靈魂(意識)是存在的,但只存在於有生命的活體中,主要是大腦。但他們都認定的一點是:當生命停止後靈魂也消失了,因為神經的活動和新陳代謝如同其他組織器官的活動一樣也都停止了。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靈魂
  • 外文名:Soul
  • 意義人類超自然非物質的組成部分
  • 性質:宗教名詞
  • 形象數字:9
去向說,道教元神說,佛教靈魂觀,基督教靈魂觀,伊斯蘭教,科學家觀點,民間傳說,

去向說

靈魂具有重要的宗教意義,不同的宗教對人死亡後靈魂去向解釋不同:
靈魂非永恆說
中國民間的傳說,往往把人的生死之間,用靈魂作為橋樑,生是靈魂的投胎,死是靈魂脫離了肉體,把靈魂與肉體的關係,看同房子與屋主一樣,老房子壞了,搬進新的房子,房子經常在淘舊換新地搬進搬出,住房子的人,卻是永恆不變地來來去去。這也就是說,人是靈魂套上了肉體的東西,肉體可以換了又換,靈魂是一成不變的,以為靈魂就是我們生死輪迴中的主體。
事實上,正信的佛教,並不接受這一套靈魂的觀念,因為這在緣起緣滅的理論上不能成立,站在“生滅無常”的立足點上,看一切事物都是生滅無常的,物質界是如此,精神界亦復如此。用肉眼看事物,往往會發生“成而不變”的錯覺,若用精密的儀器去看任何事物,無不都在剎那變化之中,易經所說的“生生”,其實在生生的背後,也包含著死死,也就是生滅變化。
靈魂的不變性,靈魂的永恆性,是不可能的,不要說死後沒有固定的靈魂,縱然活著的時候,我們的身心也都是活在剎那不停地變了又變而變變不已之中。
靈魂永恆說
死後休眠和復活,到未來某個特定時刻可以復活,例如古埃及和其影響的一神教,在復活前形同消失。死後生命,相信死後會再次輪迴,進入新生的人或生物體內,例如印度教和(民間信仰化的)佛教。面臨上天的審判死後永生(古希臘和其影響的民間信仰)。死後成鬼(古代中國墨家和古羅馬等和其影響的民間信仰),除了偉人成聖外,常人死後靈魂會變成鬼,但不代表是邪惡的,而會保佑子孫,或向殺害本人的壞人報復,所以類似低級的神明。靈魂是生物形體的規則和信息,所以是永存但不是永生(柏拉圖主義)。原始宗教靈魂觀
靈魂來自一個全能的神靈。在人類的原始宗教中,靈魂的本質就是力量。力量、靈魂和生命是可以彼此互換的觀念。這些力量被認為存在於人類和其他生物(包括植物)的生命之中。
靈魂
澳洲原住民為例,他們將靈魂分為內部靈魂(Internal soul)和外部靈魂(External soul)。內部靈魂是整個身體(即物質部份);外部靈魂則是可以離開身體之外的部份。外部靈魂會離開身體,並會停留在圖騰(即生物的替身)上。

道教元神說

在神話引領域中一種高於肉體而可以單獨存在的某種物質,它是通過修行人修煉而逐漸掌握的可以控制魂魄的物質,它也是人類生命的真正意義與一切精華。在人類現有的能力下無法考證這種物質是否存在。

佛教靈魂觀

佛教本不說靈、肉二元觀、靈魂不滅論等。因為佛教的創始者釋迦牟尼對於靈魂與肉體之同異並不予以作答(即無記),亦即否定靈魂與肉體可截然劃分為二之想法。而因果報應和輪迴關係所聯繫的是業力。《大莊嚴論》:“諸婆羅門復作是言:‘若無我者,誰至後世?’時憍屍迦語諸人言:‘汝等善聽。從於過去煩惱諸業,得現-在身,及以諸根;從今現-在復造諸業,以是因緣,得未來身及以諸根。我於今者,樂說譬喻以明斯義,譬如穀子,眾緣和合,故得生芽,然此種子,實不生芽,種子滅故,芽便增長。子滅故不常,芽生故不斷。佛說受身亦復如是。雖復無我,業報不失。’”
在佛教傳入中國時,由於中國人重視祖先,因而使佛教慢慢變質而發展靈魂觀念。由於淨土宗佛力救渡信仰的盛行,漢傳佛教喪禮中,一般會誦經超度以引導亡靈早登西方淨土,這只是漢傳佛教的做法。南傳佛教則不承認有獨一的個體或靈魂存在,不過鬼是確實存在的。要區別的是鬼並不是靈魂,在南傳佛教的教義中,鬼是六道之一,與靈魂是完全不同的意思。
許多佛教徒,根據佛教的經論義理及事證,主張一般人所謂的人死後出現的靈魂,所指的是中陰身,這是不同於鬼,由於鬼和人都是佛教六道眾生之一,靈魂不歸屬因業報而已趣嚮往生的任何一道。如李炳南在佛學概要十四講表所說。

基督教靈魂觀

早期基督教將靈魂分作“靈”(希臘文pneuma)和“魂”(希臘文psyche)兩部份:“魂”(即生命力)是血肉的,所有生物都有的;“靈”(智慧或理性等人類的獨特表現)則是來自上天的,只有人類才擁有。因此,基督宗教地區會有“人類是萬物之靈”之說。《聖經》的原文用詞“魂”(即希伯來文nephesh和希臘文psyche)顯示,並未將身體和“魂”加以劃分,而且描述“魂”是會死亡的。
原始基督教認為靈魂不是不滅的,可透過復活,最終會和同樣復活了的肉體一起到天堂地獄
根據《聖經》的描述,已死信徒的身體可能會改變,與得榮耀的耶穌的身體相似,所以靈魂即使會死也不重要。因受古希臘哲學新柏拉圖主義的思想影響,中世紀的基督教信仰中,將人劃分為兩部分-靈魂與身體,在生之時是不分離的。
中世紀最廣泛的觀點認為靈魂是上帝所創造的,上帝為每一個新身體創造一個靈魂。這想法受到改革宗傳統和加爾文宗等支持,也為天主教所接受。另一個觀點則認為個人的靈魂承自父母。

伊斯蘭教

伊斯蘭教靈魂觀所根據的是《古蘭經》。其觀點認為靈魂是真主(阿拉)所創造的,真主為每一個新身體創造一個靈魂,最終會到天堂或地獄,在復活之時,靈魂和身體將會重新複合。
靈魂的意義與“呼吸”、“風”相關聯。靈魂是在身體受造後才受造的;靈魂是永恆的,可是在古蘭經中不提及在死後未復活的靈魂,相信只是和肉體一樣需要復活,而不是繼續保持感覺和現形的能力。伊斯蘭教的靈魂觀包含了傳統、神學、哲學、神秘主義等四種看法。
在伊斯蘭世界中尚流行女性無靈魂之說,有無靈魂不影響其永生和得救,女性無靈魂只表現其活著時的能力不及男性。此說其實在古基督教世界也曾經流行過,而且經公開辯論後失敗並常被視為異端,相對在伊斯蘭世界一直是主流的見解。這是和伊斯蘭神學無關而是很多信徒習慣的看法,從未被官方討論過的。

科學家觀點

科學家認為,靈魂是意識的一種特殊經歷,產生是因為量子重力效應作用於大腦微管內,這一過程可以稱為Orch-OR效應(意識的客觀回歸)。一些科學家提出量子力學理論,瀕死體驗發生於量子物質形成的靈魂離開神經系統與自然界發生互動,引起大腦微管量子引力效應,進而靈魂進入宇宙。
判斷一個理論是否成熟、是否科學有三大標準。它們分別是:
能否重現原有理論的結果;能否解釋與原有理論矛盾的結果;以及能否作出新的、可供檢驗的預測。
由於無法驗證,也無法預言如何驗證,"靈魂是存在的“不是科學理論,也不是科學假說,而是個人假說。
西方一些國家對靈魂的研究已經積累的豐富的資料,基本肯定了靈魂是生理反應。這些研究包括對瀕死體驗的研究,對靈魂出體的研究,對靈魂轉世的研究,對催眠術的研究等等。尤其對瀕死體驗的研究,有些實驗分析已經非常嚴謹、規範,有些論文已經發表在世界權威醫學雜誌《柳葉刀》上,如荷蘭心臟病專家隆美爾的論文等。
瀕死體驗:對出生體驗的記憶回顧
卡爾薩根的解釋:瀕死體驗其實是對出生體驗的記憶回顧
卡爾薩根書上對瀕死體驗的解釋確能解釋一些現象。出生是每人都有的經歷,大同小異,解釋了瀕死體驗雷同的普遍性。也解釋了穿越黑暗隧道和見到進入光明的現象。
還有一個假說:腦缺氧致幻。已知LSD等藥物可刺激大腦產生幻覺,臨死大腦處於缺氧態,可能引起幻覺。這個假說解釋了舒適感,腦氧分壓低的初期會有愉悅感,這也是為什麼很多人沉溺於窒息式做愛、每年幾千青少年死於擼管時窒息。但也有不能解釋的瀕死體驗部分。
解釋瀕死體驗的還有腦補假說,是一種稍專業的假說。大腦有套處理信息的機制區分幻覺和現實。這套機制挑選最符合各種已有信息(穩定)的模型作為”現實”。莊周夢蝶,夢中大腦挑選”蝶”的身份作為現實,因為這個身份符合當時所有條件。而醒來後,同樣機制挑選“人”做身份,匹配環境和記憶。瀕死,感官信息來源被切斷,現實模型不穩定了。為了穩定現實模型,大腦只能用已有信息(記憶)構建現實。而記憶中的事件,有一個特點,都是鳥瞰視角。試著回憶上次在沙灘散步的場景,大部分人頭腦出現的是鳥瞰自己的畫面。於是瀕死體驗就是大腦生成的現實模型,這就是腦補假說。
瀕死體驗腦補假說解釋了離體感,認為舒適感是瀕死壓力刺激腦分泌安多分引起的,隧道感是視覺皮層噪音增加的結果,總之一切都可以用生物化學解釋。甚至還發現可以刺激大腦特定區域產生靈魂出竅感。這是往大腦里塞了一百個電極,挨個區域測試測出來的結論。
靈魂出竅可由神經學機制所觸發
科學地進行分析和記錄,研究者知道在有些情況下會出現靈魂出竅的現象,例如腦外傷、感官剝奪、瀕死體驗、分離和致幻藥物、脫水、睡覺、以及對大腦進行電刺激等情況,或者通過人為誘導也可能做到。科學家們認為靈魂出竅,其實是由某些神經學機制所觸發的幻覺。
觀看視頻可引發“靈魂出竅”體驗
據科學家表示,觀看一段自己身體的脈動與心跳同步的視頻將引發離體體驗。這個幻覺顯示了我們身體存在感的體驗取決於內部和外部的雙重感知。
我們認為身體的自我意識——那種擁有感以及位於身體內的感覺——的存在是理所當然的。然而,當發生癲癇性痙攣或者在某些人身上會自發的產生離體體驗(OBEs),這表明身體自我意識的某些方面也會被擾亂。
OBEs曾在實驗室環境下發生,當時科學家給被試者灌輸有衝突的感官信息,導致他們將自己同感於虛擬的身體或者人體模特。在所有的實驗中,研究人員控制外在的,或者稱外感受性的感知,例如視覺和觸覺。
通過開拓內在或者內感受性的信號,例如某人的心跳,是否能夠誘發離體體驗?瑞士洛桑市瑞士聯邦理工學院的簡-阿斯佩爾(Jane Aspell)和盧卡斯-海德里希(LukasHeydrich),以及奧拉夫-布蘭科(Olaf Blanke)和同事決定查明真相。
他們要求17名被試者站著佩戴頭盔式顯示屏,展示了從背後拍攝的他們自己的實時錄像,因此這些志願者實際上是看著自己的背部位於身體前方2米處。這些參與者還看著軟體生成的輪廓包圍著一個虛擬的身體,就像一個光暈。
被試者還佩戴著胸部的電極記錄他們的心跳。這個信號被用於產生閃現的光暈,這些光暈要不與心跳實時同步,要不略微有點步調不一致。當閃現與信號同步後,感覺就像被試者看著自己的心跳,儘管他們並沒有意識到這一點。“當然,這不是你在日常生活中會遇到的情況,你一般看不見自己的心跳。”
大約凝視了自己的身體長達6分鐘後,無論閃現的輪廓是否與自己的心跳同步,志願者都閉上眼睛並被引導向後1.5米。然後他們被要求向前進走到他們之前站立的位置。在同步測試中,被試者向前走更靠近他們的虛擬身體——這意味著這種體驗已經改變了他們的自定位。而在非同步的實驗中,自定位的改變並沒有非常明顯。
此外,每次測試後被試者都被要求回答一份調查問卷,答案顯示當閃現的輪廓與自己的心跳相同步時,他們更傾向於將自己認同於那個虛擬身體。其中一名婦女回答稱她“想要與自己實際的肉體相脫離。”
這是研究人員首次創造外感知和內感知信號之間的衝突以誘發這種幻覺。“這顯示內感知信號對於自定位和自我認同感非常重要。” 海德里希說道。
研究自我感知的哲學家、德國美因茨約翰內斯古滕博格大學的托馬斯-梅岑格(Thomas Metzinger)對這項實驗印象深刻。“它告訴我們人類的自我意識深深受到了內感作用的約定,這種錨定的方式比之前人們承認的還要更強烈。”這項研究將發表在期刊《心理科學》上。
靈魂僅是大腦生理活動的結果
靈魂,有時指的是意識、精神、心理活動,是大腦生理活動的結果,是物理、化學反應的產物,並不能脫離大腦而存在。人一死,大腦活動終止,意識喪失,所謂的靈魂也跟著消失。這是靈魂不存在的科學依據。
類人猿不僅在生理上,而且在心理上,都與人類不存在截然的界限。如果人死後有靈魂,那么就沒有理由不認為類人猿死後也有靈魂。那樣的話,天堂、地獄不僅要充斥著自古以來死去的人們,還要充斥著自古以來死去的猩猩、大猩猩、黑猩猩,更要充斥著幾百萬年的人類進化史上各個階段的猿人。
靈魂“住”在你的神經細胞里
諾貝爾生理/醫學獎得主弗朗西斯·克里克經過一系列的論證,給了人們一個說法:靈魂不存在於宗教,不存在於哲學,也不存在於心理學,它就生存於神經細胞中。他認為,靈魂或是說意識能夠與大腦分離而且不能被科學所解釋的理論已經是陳舊的神話。他認為回顧人類研究大腦的歷史,已經不僅僅是刻畫大腦如何接受刺激,而是“掌握人類靈魂的本質”,不管這是比喻還是文學,但這都是克里克想要探索的東西。
1962年,因為和其他科學家一起發現了DNA雙螺旋結構的弗朗西斯·克里克,1976年後,開始將他的研究方向正式轉向腦科學和意識。通過他一系列的研究,他堅信,獨立於身體之外的靈魂(意識)是不存在的沒有生命就沒有了靈魂。克里克的研究是通過對大腦神經細胞(神經元)突觸之間信息之間的傳遞而得出結論的。他在1994年出版的《驚人的假說:對靈魂的科學研究》一書中說:“你的快樂和你的痛苦,你的記憶和你的雄心,你的個人身份和自由願意的感受,不過是一大群神經細胞及其相關分子的群體行為。”也就是說,人的靈魂(意識)是大腦特定神經細胞的活動
科學或驗證大腦存在“靈魂細胞”
美國加利福尼亞理工大學的計算及神經系教授克里斯托弗·科克從20世紀90年代與克里克開始合作發展大腦意識的研究。2003年,他們將克里克的研究向前推進了一步,並在當年2月的《自然》雜誌上發表了他們的論文。他們認為,人的靈魂是由大腦的特定細胞產生的,即人的“靈魂細胞”,靈魂或意識就是由這些細胞所產生的。克里克等人的研究發現,人體大腦中某一部分神經元產生並控制了人的靈魂。而這些產生和控制靈魂的神經細胞位於大腦皮層後部到前緣的一小塊區域。
所以,當人死後,沒有神經元的相互活動和產生並傳遞的神經遞質(許多化學物質)意識和靈魂就沒有了,那么,獨立於身體之外的靈魂當然就不存在。根據克里克的研究,靈魂只能存在於有生命的軀體中。他認為現在依然有很多人相信靈魂是獨立存在的,這就像是4000年前人們認為地球是平面一樣。
科克所用的方法是磁共振成像(MRI)和電波探測儀以及痕跡調節儀對大腦的意識進行監測。他們的研究對象包括老鼠、猴子、健康人和病人,對這些研究對象的視力和視覺意識進行了監測,同時還研究了人和鼠的條件反射過程。他們一方面尋找正常人的意識神經元的特徵,一方面用電波探測儀監測病人和老鼠單一的神經元電波活動。科克和他的研究組發現,在研究中大腦皮層的前扣帶回是一個關鍵區域。如果把小鼠大腦的這個區域去除,小鼠便不能產生痕跡調節,所以科克認為這個區域對意識的產生至為重要。另外,磁共振成像可以讓人們看到大腦中的某一部分在人的“感覺”期間產生活動,比如在看到一幅畫或一張臉孔的時候,大腦中的某個部分會產生明顯的活動。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神經生物學家南西·坎威斯爾的驗證,同樣利用磁共振成像證明了克里克和科克的新結論。在大腦中存在著對臉部或特定物品進行辨認的特定區域。這就是說,克里克所堅稱的“靈魂神經細胞”(知覺神經元)是可以被發現並在大腦中定位的。
靈魂只是大腦的一種綜合功能
多數科學家現在的看法是,意識(靈魂)可能只是大腦的一種綜合功能,而不是克里克和科克所認定的是一些少數神經元的活動和化學物質的交換與反應。靈魂(意識)是存在的,但只存在於有生命的活體中,主要是大腦。但他們都認定的一點是:當生命停止後靈魂也消失了,因為神經的活動和新陳代謝如同其他組織器官的活動一樣也都停止了。科克和他的研究小組認為可以設計比如意識測量儀一樣的儀器來測量意識。
漢姆拉夫觀點
漢姆拉夫認為當人進入瀕死狀態後,微管便失去其原有的量子態,但微管中本身存在的信息卻沒有失去。只不過,這些意識離開人的身體,回到宇宙中。

民間傳說

對靈魂這個問題,中外思想家都曾從常識、邏輯的角度加以駁斥。比如晉朝阮宣子不相信人死後會變鬼,他的反駁角度很獨特:聲稱見過鬼的人說鬼魂穿著生前的衣服,難道衣服也有鬼嗎?東漢王充也曾反駁:如果死後靈魂不滅,死去的人要比活著的人多得多,現在應該到處都是鬼了。
筆仙
所謂請“筆仙”,並不是什麼新鮮的現代遊戲,而是中國最古老的巫術之一“扶乩”的變種或簡化版。“
扶乩”最早發端於對傳說中紫姑仙的崇拜,而起源時間歷史記載說法不一。宋代人洪邁在《夷堅三志》中認為是唐朝武則天時期才逐漸出現,南朝的劉敬叔在《異苑》中卻早有這方面的記載。扶乩一般用一橫棍和一支筆,兩人手指頂著橫棍,下面有一沙盤,筆在沙盤裡畫出紋路後,主乩人就讀“天書”,耙子撫平沙盤後可以再讀。
“筆仙”遊戲之所以能蠱惑人心,一切皆因那支能動的筆。兩個人都否認自己有主觀操作行為,筆怎么就動了呢?其實從物理角度可以解釋這種現象:玩“筆仙”不允許以肘或腕作支撐,需保持懸空,筆垂直於紙面任何一點。當懸腕、無支撐、光滑紙面、尖筆這一切矛盾條件具備,兩個人都會互相用力,因此,身體作用下的筆做環行運動成為必然。
請“筆仙”只是一種遊戲,某些時候可能受到某種心理暗示的影響。如果認為它真有多么靈驗,則是完全荒誕不經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