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人物生平,冊為儲君,喪母之痛,不似人君,辛壬大獄,無嗣而薨,軼事典故,鎮遠激將,兄弟友愛,親屬成員,主要作品,人物爭議,不育爭議,死因爭議,影視形象,
人物生平
冊為儲君
李昀於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十月二十八日生於昌慶宮就善堂。朝鮮肅宗三代單傳,他的仁敬王后和仁顯王后也一直無嗣,因此得知李昀出生的時候欣喜異常,早有意將其立為王位繼承人,破格稱他為“元子”(只有嫡長子才有資格稱元子),曾就此事以嚴厲的口吻對眾大臣說:“國本未定,民心靡系,今日之計,不在於他。若遲徊觀望,敢有異議者,納官退去!”但西人黨表示反對,宋時烈更是舉出了宋神宗臨終方立宋哲宗為皇太子之故事來加以規勸,觸怒肅宗,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春,肅宗下令賜死宋時烈等人,並將西人黨盡數逐出朝廷,起用支持李昀母子的南人黨,史稱“己巳換局”。
在“己巳換局”的同時,李昀之母張玉貞先被升為禧嬪,隨即取代仁顯王后,入主中宮。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三歲的李昀被肅宗封為王世子。但好景不長,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發生“甲戌換局”,南人失勢,西人當權,仁顯王后復位,張玉貞也隨之降為禧嬪。西人中的少論派力保李昀母子,如領議政南九萬提出“深長慮”之論,即為世子著想,不可重懲張禧嬪、張希載兄妹,老論派鄭澔等則上疏反對,但肅宗贊同了少論的主張。
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李昀入學,行冠禮,翌年迎娶沈浩之女為王世子嬪,並向宗主國清朝請封。李昀在世子冊封的過程中曾發生過一次小小的風波。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冬,朝鮮派使臣奏請宗主國清朝,請立李昀為世子。清朝禮部沿用《大清會典》“王與王妃年五十無嫡子,始立庶長子為王世子”而拒絕奏請,肅宗認為“極其無理無據”,罷免了徐文重等三使臣,並再派使臣。朝鮮以“外國與內服不同,世子雖為庶出,但是誕生後即報清朝,且告宗廟,定以嫡長子,由王妃撫養,無異嫡出,臣民屬望已久”為由,再次請封。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康熙皇帝乃允朝鮮所請,冊封李昀為朝鮮國王世子。
喪母之痛
康熙四十年(1701年),李昀生母禧嬪張氏被賜死。老論派大臣擔心李昀即位後會如同燕山君一般為母親之死進行報復,有人甚至一度請求改立世子,當時一方面延礽君(後來的英祖)與延齡君都還年幼,但最重要的是李昀心地純善,行為仁孝,所以肅宗對此予以駁回。然而此張禧嬪之死對李昀影響甚大,此後不久他便精神恍惚,做出種種怪異行為,而且一直不近女色,既無妾室,亦無子女。
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繼南人之後支持和保護李昀的西人少論派因“丙申處分”而失勢。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肅宗患眼疾倦政,召左議政李頤命獨對於昌德宮熙政堂,提出李昀不堪重任,理應易儲,史稱“丁酉獨對”。李頤命不敢答應,便請肅宗召集其他重臣一起商議,最後否決了易儲之議,而改以李昀代理聽政。大事稟決於肅宗,小事由世子李昀裁斷。翌年,世子嬪沈氏去世,另揀擇魚有龜之女為世子嬪。
不似人君
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六月八日,朝鮮肅宗薨逝。六月十三日,李昀即位於慶德宮(今慶熙宮)崇政門,是為景宗。康熙皇帝派遣散秩大臣查克亶(查柯丹)、禮部右侍郎羅瞻赴朝鮮,於翌年二月十一日冊封景宗為朝鮮國王。
從景宗朝的承政院日記和實錄、修正實錄來看,景宗的言行舉止與其他朝鮮君主相比非常怪異。他雖然也聽政並同大臣議事,但基本上都是回答“唯”、“允”或“依為之”,幾乎從來沒有發表過自己對國政的見解或指示。四年之間,他只出席過三次經筵晝講。當時的老論大臣閔鎮遠記載說,景宗在肅宗喪期從未哭過,只參加過初虞祭,其他大小祭奠都不參加。景宗有時無端發笑,並且小便失禁,所坐的地方常是濕的。景宗從來沒梳過頭髮,有人勸他梳頭就加以呵斥,以致頭上充滿塵垢,所戴的帽子也隨之逐漸腫大。大臣稟告時,一般都回答:“俞(允俞)”或“依為之”,而且聲音還很小,有時不回答,過了半天才由內侍告訴大臣“依為之”。當大臣詢問“何以為之”時,景宗不會回答,然後該大臣說出處理辦法,他才回答“依為之”。有時甚至不聽大臣稟告而胡言亂語。
對於景宗的以上怪異舉止,老論認為是景宗罹患“奇疾怪病”而導致精神失常,無法親自裁決政務,景宗所傳出的教旨不是王大妃金氏(仁元王后)借他名義所傳,就是他身邊的一些親少論的宦官(如朴尚儉)借他名義所傳;少論則認為景宗原本聰明,也沒有病,即使有病也是因之前老論下毒謀害所致,而景宗的這些怪異舉止都是因畏懼老論而裝瘋賣傻、韜光養晦而已。
景宗初年,當朝的還是“丙申處分”以來掌權的老論,如領議政金昌集、左議政李健命,而新任命的右議政趙泰耉雖是少論,但還在果川,沒來得及進京赴任。因為老論認定景宗無法處理國政,也不可能再生育,所以主張儘快立景宗異母弟延礽君李昑為王世弟。據說,金大妃(本為少論出身,但後來立場逐漸偏向老論)贊同老論的主張,欲立延礽君為嗣,而王妃魚氏(宣懿王后)則想從其他王族中選一幼童為自己養子。康熙六十年(1721年)八月十九日,老論派指使司諫院正言李廷熽上疏“請建儲嗣”,領議政金昌集遂於當晚率群臣請求建儲。翌日,景宗和金大妃就決定以延礽君為儲嗣(二十一日定位號為王世弟)。二十二日,少論柳鳳輝上疏反對過早建儲,認為景宗還有生育的可能,並請治老論大臣之罪,但被駁回,並準備嚴懲,趙泰耉為柳鳳輝辯護,才沒有使事情擴大。
辛壬大獄
延礽君成為王世弟後,老論又推動讓王世弟代理聽政。康熙六十年(1721年)十月十日,司憲府執義趙聖復上疏,請王世弟代理聽政,景宗同意,少論崔錫恆勸諫,景宗又收回成命。十三日、十六日,景宗又連下備忘記,稱自己有病,想讓世弟代理,為此老論派方面甚至都擬好了相關“節目”(章程),但景宗又傳少論趙泰耉入朝,最終收回代理之命。據說,景宗的旨意反覆無常,並非出自他本人。同意代理的旨意出自金大妃,反對代理的旨意則出自朴尚儉等宦官,最後宦官們鎖住金大妃的宮門,傳命趙泰耉入朝,於是才使老論派讓王世弟代理聽政的計畫流產。
十二月初六日,司直金一鏡等7名少論派官員上疏,攻擊曾聯名擬呈代理聽政“節目”的老論派大臣金昌集(領議政)、李頤命(領中樞府事)、李健命(左議政)、趙泰采(判中樞府事)為“四凶”,請求懲治他們對景宗的不忠之罪。當夜景宗就下達備忘記,罷免老論,起用少論,史稱“辛丑換局”。隨後將金昌集流放巨濟島、李頤命流放南海島、趙泰采流放珍島,李頤命當時正以王世弟奏請使出使清朝,所以等他回來後再行處置。對此,老論派認為這仍然是朴尚儉等宦官矯旨,景宗本人不知;少論、南人則認為是韜光養晦多年的景宗對老論正式攤牌、“威斷赫然”的結果。換局之後,建立了趙泰耉為領議政的少論政權,沈檀等南人也想分一杯羹,起初也得到了一些官職,但不久之後又被邊緣化,於是在朝中形成了少論專權的局面。
其後,老論派子弟金龍澤(金萬重之孫、李頤命女婿)、李天紀(金春澤女婿)、李器之(李頤命之子)、李喜之(李頤命之侄)、洪哲人、鄭麟重等圖謀發動政變,推翻少論政權。此事為金一鏡所偵知,便收買了與這些人有交往、知道他們計畫的一個相地師睦虎龍,讓他於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三月二十七日上變告。睦虎龍聲稱他們計畫用三種手段弒殺景宗,即大急手(入宮行刺)、小急手(宮人投毒)、平地手(直接廢立),並推戴李頤命(朝鮮世宗之子密城君李琛的八世孫)為王。故此獄事被稱為“壬寅三手獄”。已被流放的金昌集、李頤命、趙泰采先後被賜死。李頤命從北京回來後,被揭發對康熙帝說景宗“下氣痿弱”,用的是中國東晉權臣桓溫廢海西公司馬奕時所用之“痿”字,坐實謀逆,故被斬首。除了四大臣以外,還有金龍澤、李天紀等人及前判書李晚成、前大司憲洪啟迪、前留守金雲澤、前承旨金濟謙、前校理金民澤、前執義趙聖復、武將李弘述、李宇恆、尹愨、白時耇、李尚集、沈榗、柳就章、李瀗等60餘人死於這場大獄。在這過程中還牽扯出延礽君之妾靖嬪李氏(孝章世子生母)遭人毒殺一事,導致世弟嬪徐氏(貞聖王后)之侄徐德修被殺。九月二十一日,時任弘文館提學的金一鏡撰寫教書,以景宗名義頒布,宣布“討逆”成功。歷史上將這兩次少論對老論的奪權與肅清行動合稱為“辛壬獄事(或辛壬士禍)”。
無嗣而薨
據說,景宗的精神問題並沒有在少論上台後有所好轉,有時甚至突然下令逮捕侍立殿上的少論大臣崔錫恆、申致雲等,因此少論也不得不承認景宗有病。但少論給景宗大量進服南極曜仙丹、甘遂湯等治心攻火之劑,導致景宗本來肥胖的身體日益消瘦。雍正二年(1724年)八月二十五日丑時,景宗薨逝於昌慶宮環翠亭,享年三十七歲。死後廟號景宗,諡號德文翼武純仁宣孝大王(清朝賜謚“恪恭”),葬於楊州懿陵。時有傳言說,景宗是被他的弟弟李昑殺害的,後來成為李麟佐之亂的一個起因(參見“人物爭議”部分)。
軼事典故
鎮遠激將
景宗即位後行為怪異,因此戶曹判書閔鎮遠想用激將法來試探景宗真意。康熙六十年(1720年)七月二十日,閔鎮遠就景宗不參祭奠、不開經筵兩事直言極諫,甚至說出了“祖宗三百年基業,(於)殿下之身而將不免墜絕”這種“大不敬”之語。景宗似乎略所有動,露出慚愧之色,說道:“縷縷陳戒至此,予當體念焉。”閔鎮遠大喜,接著請求景宗開經筵,景宗答應,於翌日舉行晝講,讀《尚書·君奭》。景宗先說了胡話,然後讀書時所念漢字音不準,斷斷續續。翌日又開講,仍然跟上一天情況一樣。此後景宗再未開過經筵。
兄弟友愛
景宗以愛護弟弟的美德而著稱。他雖然行為怪異,但每次看到李昑,都會說:“我的弟弟啊!(吾同生也)”,歡笑不已,對李昑也言聽計從,兄弟之間親情甚篤。李昑當王世弟時,要開書筵讀書,景宗常常去誠正閣看李昑讀書,左右侍從想要阻止他去,景宗就說:“我想聽我弟弟讀書的聲音,為什麼要阻攔我?”
親屬成員
主要作品
《列聖御製》中收錄景宗所作8首詩,分別是《春帖五首》、《賜閔參判(閔鎮厚)夫人》、《歲在庚寅菊秋上澣題》、《去夜曬雨》。另有《辭禪位疏》、《請上尊號疏》、《君子小人相反論》、《趙普論》、《自鳴鐘記》、《舟水說》、《春宮時賜賓客閔鎮厚書》、《端懿嬪祭文》、《延齡君祭文》等17篇文章。
人物爭議
不育爭議
景宗無子,一說是其母張禧嬪臨死時狠抓其下身,致使其喪失生育能力,也有一說是肅宗經常呵斥景宗致其受驚而喪失生育能力。
死因爭議
對此,少論和南人方面一直流傳著王世弟(即英祖)弒兄的說法,並成為困擾英祖王位合法性的一樁懸案。雍正三年(1725年)正月十六日,在英祖祭拜景宗陵墓返回的路上,有個叫李天海的常漢(平民)攔駕指控英祖弒君,稱英祖通過仁元王后殿中的廚房,以有毒的醬螃蟹毒死了景宗。其時英祖地位尚未穩固,因此只殺了李天海,但並未調查其幕後主使者,也沒有公開澄清此事。
雍正六年(1728年)春,不少城市發現指控英祖弒兄的匿名榜,隨後爆發了李麟佐之亂,聲稱為景宗報仇。叛亂很快被鎮壓。一番調查之下,發現謠言起源於端懿王后沈氏之弟沈維賢。原來景宗病逝時,沈維賢正在左右,他聲稱景宗臨死前曾劇烈嘔吐(連膽汁都吐出來了),並且死狀古怪,懷疑是中毒身亡。
乾隆二十年(1755年),發生“乙亥獄事”,少論、南人中的激進派再次散布英祖弒兄的謠言,英祖藉機將他們全部肅清,並命人編寫《闡義昭鑒》 ,刊印漢諺兩版,頒發官民,證明自己的合法性,其中對弒兄之說極力辯駁。此後朝鮮王朝再無人敢言此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