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陵縣

龍陵縣

龍陵縣位於雲南省西部,地理坐標為東經98°25′~99°11′,北緯24°07′~24°50′。以東南西北為序,分別與施甸、永德鎮康、緬甸、潞西、梁河、騰衝隆陽相接壤。縣域東西最大距離64千米,南北最大跨度78千米,總面積2884平方千米。全縣轄3個鎮、6個鄉、1個民族鄉。縣政府駐龍山鎮。

龍陵處怒江大斷裂帶,多地震地熱。屬亞熱帶山原季風氣候,立體氣候明顯,年降水約2300毫米,有“滇西雨屏”之稱。

名勝古蹟有小黑山自然保護區、邦臘掌熱礦泉、松山抗戰遺址、大壩烈士陵園、西山公園、雲龍寺等,以及河頭燒炭田坡等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2019年4月30日,雲南省人民政府決定龍陵縣退出貧困縣序列。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龍陵縣
  • 外文名稱:Longling County
  • 行政區類別:縣
  • 所屬地區:中國雲南省保山市
  • 下轄地區:龍山鎮、鎮安鎮、勐糯鎮等
  • 政府駐地:龍山鎮
  • 電話區號:0875
  • 郵政區碼:678300
  • 地理位置:東經 98°25′~ 99°11′
  • 面積:2884平方千米
  • 人口:289006人(2011年末)
  • 方言:西南官話滇方言
  • 氣候條件:亞熱帶山原季風氣候
  • 著名景點:小黑山自然保護區、邦臘掌熱礦泉、松山抗戰遺址、大壩烈士陵園
  • 機場:保山機場
  • 車牌代碼:雲M
  • GDP:355404萬元(2011年)
  • 特產:菌類,礦石
  • 行政代碼:530523
歷史區劃,歷史沿革,行政區劃,地理環境,位置境域,地貌,氣候,自然資源,植物資源,動物資源,礦藏資源,人口民族,民族,人口,交通運輸,經濟,綜述,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社會事業,教育事業,科技事業,文化事業,醫療事業,旅遊景點,歷史名人,名優特產,

歷史區劃

龍陵古稱“勐弄”,清初改為“龍陵”;其境東臨怒江、西臨龍江、中間高黎貢山南脈山巒陵崗綿亘,故而取龍江之“龍”、高黎貢山南脈山巒陵崗綿亘之“陵”,稱“龍陵”。

歷史沿革

今龍陵古屬“勐赫”傣族土目領地(今潞江壩龍陵縣)。
公元前425年,“勐掌”(保山盆地)傣族土目號召傣族各部組建聯盟國家“勐達光”(漢譯“哀牢國”),“勐赫”傣族土目加盟“勐達光”(哀牢國)。
公元69年,“勐達光”(哀牢國)歸附漢朝、其地置永昌郡;今龍陵屬永昌郡哀牢縣。
公元77年,“詔達光”(哀牢王)反漢失敗後,到怒江以西重組聯盟國家“勐達光”(漢譯“撣國”);今龍陵屬“勐達光”(撣國)。
公元586年,“勐達光”(撣國)被人所滅,“勐卯”(瑞麗江河谷盆地)的傣族頭人聯合周邊的傣族“”(邦、國)組建聯盟國家“勐果占璧”(史稱“前果占壁國”)抗擊驃人、繼承了“勐達光”的版圖;今龍陵屬“勐果占璧”(前果占壁國)。
公元762年,“蒙舍龍”(南詔國)吞併瀾滄江以西各部及“勐果占璧”(前果占璧國)所屬各部、仿唐朝制度置永昌節度和鎮西節度;今龍陵屬“蒙舍龍”(南詔國)永昌節度。
公元954年,“勐果占璧”(史稱“後果占璧國”)復國,尊大理國為“勐貨相”(寶石之國)、自稱“勐貨罕”(金子之國);今龍陵屬“勐果占璧”(後果占璧國)。
公元1261年,大蒙古國招撫瀾滄江以西各類土目及“勐果占璧”(後果占璧國)所屬各部設金齒等處安撫司;今龍陵屬金齒等處安撫司。
公元1271年,金齒等處安撫司分設東路安撫使(鎮康路安撫使)、金齒西路安撫使(建寧路安撫使);今龍陵屬金齒等處安撫司東路安撫使。
公元1278年,元朝(原大蒙古國)裁金齒等處安撫司,原東路安撫使轄地設鎮康茫施柔遠等路宣撫司,下轄鎮康、茫施、柔遠等路;今龍陵屬柔遠路
公元1286年,裁鎮康茫施柔遠等路宣撫司和鎮西平緬麓川等路宣撫司、轄地併入大理金齒等處宣撫司(後改大理金齒等處宣慰司都元帥府);今龍陵仍屬柔遠路
公元1312年,“勐卯”(瑞麗江河谷盆地)的傣族土目思汗法兼併周邊地區、建立聯盟國家“勐卯弄”(漢譯“麓川國”);今龍陵屬“勐卯弄”(麓川國)。
公元1355年,“勐卯弄”(麓川國)歸附元朝、其地設平緬宣慰司;今龍陵屬平緬宣慰司。
公元1384年,“勐卯弄”(麓川國)歸附明朝、其地設麓川平緬宣慰司;今龍陵屬麓川平緬宣慰司。
公元1390年,明朝裁金齒衛指揮使司(軍事機構)、永昌府(行政機構),設金齒軍民指揮使司、統轄金齒地(永平及瀾滄江以西地區)軍政事務;同年,在麓川平緬宣慰司“勐赫”傣族土目領地內的怒江西岸、高黎貢山南段設金齒守御千戶所;今龍陵境屬麓川平緬宣慰司、為金齒守御千戶所防區。
公元1403年,明朝析麓川平緬宣慰司所屬“勐赫”傣族土目領地設潞江長官司;公元1411年,潞江長官司升級為潞江安撫司;今龍陵境屬潞江安撫司、為金齒守御千戶所防區。
公元1428年,麓川平緬宣慰司脫離明朝、恢復“勐卯弄”(麓川國)向周邊擴張;公元1439年,“勐卯弄”擊敗明軍,占領瀾滄江以西所有“祖地”,“勐赫”傣族土目歸附“勐卯弄”;今龍陵屬“勐卯弄”(麓川國)。
公元1441年、1442年、1448年,明朝傾半國之力“三征麓川”;第一次征麓川時,潞江安撫司復置;今龍陵屬潞江安撫司。
公元1585年,金齒守御千戶所改為鎮安守御千戶所,分潞江安撫司南部山區十八土舍轄之。
公元1662年,清朝裁撤鎮安守御千戶所、所轄軍戶解除軍籍編入潞江安撫司民籍;公元1723年,勐糯楊土舍(今大寨、田坡、溝心寨、杞木林、大田壩等)劃歸施甸長官司;龍陵分屬潞江安撫司、施甸長官司。
公元1770年,清朝在潞江安撫司“勐弄”地設“龍陵廳”,永昌府同知(知府副手)領龍陵廳、代知府統轄怒江以西龍川江以東領土;潞江安撫司、芒市安撫司、遮放副宣撫司劃屬龍陵廳,在關隘要地設鄉約(類似於鄉長)、火頭(比村大比鄉小的頭目)由龍陵廳直轄。
公元1816年,施甸長官司管轄的勐糯劃歸龍陵廳,龍陵廳在勐糯設伙頭。
公元1899年,清朝與英國勘界,取得原木邦宣撫司所轄的勐板地、設勐板土千總劃歸龍陵廳節制。此時,龍陵廳共轄4鄉約、11伙頭、3土司、1土千總。
公元1912年,民國政府改龍陵廳為龍陵縣;公元1932年,龍陵縣所屬的芒市安撫司、遮放副宣撫司、勐板土千總劃出置設治局,龍陵縣保留潞江安撫司轄地及直轄地,境域四至為:東至莽林寨、長安街250里處與保山分界,南至等谷、怒江250里處與鎮康、緬甸分界,西至遮冒、後庫250里處與梁河、騰衝分界,北至高黎貢山分水嶺與保山、騰衝分界。
龍陵縣龍陵縣
公元1949年11月,共產黨在象達成立龍陵縣臨時人民政府;同年12月,龍陵縣臨時人民政府遷往龍陵壩;公元1950年3月,龍陵縣人民政府正式成立,下設4個區,第一區駐鎮安、第二區駐龍山、第三區駐象達、第四區駐潞江壩,4個區下設27個鄉(鎮);公元1952年,重新劃為67個鄉(鎮)。
公元1952年12月,龍陵縣的後庫鄉劃歸騰衝縣,面積5平方公里;騰衝縣的漢弄村劃歸龍陵縣,面積5平方公里;龍陵縣的龍洞鄉、思臘鄉、等子鄉劃歸保山縣,面積110平方公里;公元1958年1月,龍陵縣所轄潞江壩劃歸保山縣。
公元1969年6月,平達公社調整為勐興、平達兩公社;公元1972年6月,鎮安公社調整為邦邁、鎮安兩公社;公元1976年,受地震影響,勐冒公社由廖家寨遷往龍新;公元1983年2月,勐興公社改為勐糯公社。
龍陵縣地圖龍陵縣地圖
公元1984年,撤銷公社、設定區鎮;3月,邦邁公社、鎮安公社合併為鎮安區;4月,龍山公社、城關鎮合併為龍山鎮;到年底,龍陵縣已將全部14個公社改為10區1鎮,區鎮下設121個鄉(鎮、辦事處)。
公元1987年以後,龍陵縣撤區鎮、設鄉鎮;公元1987年12月,臘勐分設臘勐鄉、碧寨鄉;公元1988年4月,鎮安區改為鎮安鎮;龍陵縣共轄10鄉2鎮,121個村(辦事處)。
公元2001年10月,撤銷勐糯鄉、設勐糯鎮;龍陵縣共轄9鄉3鎮,117個村民委員會、4個社區居民委員會(龍山社區、龍華社區、白塔社區、赧場社區)、1642個農業生產合作社

行政區劃

龍陵縣轄5個鎮(龍山鎮鎮安鎮勐糯鎮象達鎮臘勐鎮)、4個鄉(龍江鄉碧寨鄉龍新鄉平達鄉)、1個民族鄉(木城彝族傈僳族鄉),5個居委會,116個行政村。
轄鎮面積轄村鎮政府
龍山鎮
346.4平方千米
轄5個居委會、13個行政村
龍山
鎮安鎮
256平方千米
轄19個行政村
鎮安
勐糯鎮
206平方千米
轄6個行政村
勐糯
龍江鄉
188.57平方千米
轄15個行政村
赧等
臘勐鄉
191.5平方千米
轄10個行政村
臘勐
碧寨鄉
286平方千米
轄12個行政村
金龍
龍新鄉
326平方千米
轄11個行政村
龍新
象達鄉
506平方千米
轄15個行政村
象達
平達鄉
341平方千米
轄10個行政村
平達
木城彝族傈僳族鄉
226平方千米
轄5個行政村
木城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龍陵縣
龍陵縣地理坐標為東經98°25′至99°11′,北緯24°07′至24°50′縣域東西最大距離64公里,南北最大跨度78公里。以東南西北為序。分別與施甸、永德鎮康、緬甸、芒市、梁河、騰衝隆陽相接壤,國境線全長19.71公里。龍陵縣總面積2884平方公里。

地貌

龍陵縣是一個山區縣,地處怒江、龍川江兩江之間,高黎貢山山脈由北向南伸入縣境,地勢呈中部高而東西傾斜之勢,全境崇山峻岭,丘陵起伏,河流縱橫,最高海拔3001.6米,最低海拔535米,垂直高差2466.6米。

氣候

年平均氣溫14.9℃。最冷為1月,月平均氣溫7.4℃。極端最高氣溫22.9℃,極端最低氣溫3.8℃。由於地形複雜,垂直高差大,局部又分為北熱帶南亞熱帶、中亞熱帶、北亞熱帶南溫帶中溫帶六種氣候區。龍陵縣兼具低緯、季風和山原地勢氣候特徵。形成四季溫差小、乾濕季分明,垂直變異突出的亞熱帶山原季風氣候。西南受印度洋暖濕氣流的影響,形成西面迎風坡多雨,夏無酷熱。東部背風雨量適中,無寒暑劇變。

自然資源

植物資源

林木類野生林木:有雲南松思茅松華山松沙松杉木紅椿紫椿鵝掌楸高山榕垂葉榕鐵刀木等。
竹類:龍陵縣有5屬19種,即龍竹甜竹大節竹荊竹苦竹人面竹慈竹紫竹
花卉類龍陵縣花卉植物:木本有紅、黃、藍、白矮樹杜鵑及大樹杜鵑馬櫻花櫻花山茶紅茶花丹桂緬桂木蘭玉蘭(紫、白兩種)、海棠日本海棠桅子茉莉、藤本有蘭花10餘種,菊花20餘種,薔薇花10餘種,月季8種等。
牧草根據草場:龍陵縣牧草分為優等牧草、良等牧草、中等牧草、低等牧草和劣質牧草五種類型。優等牧草有:三葉草地毯草狗尾草及所有政類植物。
中草藥類:龍陵縣1985年普查,共有藥用植物378種,其中常用中草藥168種,即重萎、沙參、枯梗黃精黃蔑、天麻、遠志、淫羊霍、何首烏等。
菌類:龍陵縣有食用菌112種,主要有青雞縱、白雞縱、黃雞縱、土堆雞縱、散雞縱、白生、樹窩、樹毛羽、金絲木耳、黑木耳等。

動物資源

獸類:虎、金錢豹、狗熊、馬熊馬鹿山驢岩羊、野豬、豪豬、狼、豺狗、狐狸、黃鼠狼九節狸野貓、鹿、野兔
禽類:孔雀犀鳥、鶴鶉、鵝鴿、竹雞原雞松雞、康雞、秧雞、黃瓜秧雞、百鵑等。
魚類:紅尾鯉魚、賴鼻鯉魚、虎頭魚、鰻魚、巴渣魚、巴冬魚、細鱗魚、鯽魚、花筒魚、火筒魚、鰍魚麥穗魚
節肢、爬行、兩棲類:節肢動物有娛蛤、蛆糾、斷腸草、尺鑊、螞蟆、寸金蟲、豆狗、土狗。爬行動物有蟒蛇、麻烏稍、草上飛
昆蟲蜂類:除家養蜜蜂外,有土蜂、懶土甲、黃蜂、葫蘆蜂、黃腰蜂、七里蜂、夜食蜂。蟻類有黑、黃、白、酸螞蟻。益蟲有食蚜蛇、螳螂蜻蜓、食蟲椿象等。
珍禽異獸:孔雀原雞白鵬犀鳥錦雞、鸚鵡、鴛鴦山呼、鴿、靈參八哥、虎、馬鹿豹、熊、蜂猴水獺旱獺、狐狸、長臂猿山驢

礦藏資源

到2000年底,龍陵縣已發現礦產地共145處。主要礦產有煤、鐵、銅、鉛、鋅、、鎢、、金、硫鐵礦、水泥用灰岩、白雲岩大理岩花崗岩高嶺土膨潤土硅藻土、石膏、水晶電氣石矽石粘土、建築用灰岩、建築用砂、地熱及地下水等30種,其中查明或初步查明資源基本情況的礦種有20種。

人口民族

民族

龍陵縣至2006年有彝族、白族、傣族、壯族、苗族、回族、傈僳族拉祜族佤族納西族、瑤族、藏族、景頗族布朗族布依族阿昌族哈尼族錫伯族普米族、蒙古族、怒族基諾族德昂族、水族、滿族、獨龍族等民族分布。

人口

2011年末龍陵縣總人口289006人,比上年增加2380人。出生人口3575人,死亡人口1695人,戶籍人口自然增長率6.53‰。在總人口中,男152511人,占總人口的52.8%;女136495人,占總人口的47.2%,男比女多16016人,男女性別比為1.1:1;農業人口262459人,占總人口的90.8%,非農業人口26547人,占總人口的9.2%;有農村勞動力156640人,其中,男勞力82851人,女勞力73789人。
龍陵縣珠寶城龍陵縣珠寶城

交通運輸

截至2005年,龍陵龍陵縣公路通車裡程達1548.16公里,公路密度為每萬人57.9公里,每百平方公里有公路53.68公里。
按行政等級劃分:國道58公里,省道173.76公里,縣道479.4公里,鄉道726.6公里,專用道110.4公里。
按技術等級劃分:二級路22公里,三級路61公里,四級路930.97公里,等外路534.19公里。
按路面等級劃分:瀝青路面251.38公里,彈石路面219.33公里,砂石路面341.8公里,土路面735.64公里。
基本上形成了以縣城為中心,國道、省道和經濟幹線為骨架,輻射龍陵縣12個鄉鎮、121個村委會及廠礦、邊防、駐軍、林區、蔗區、旅遊區的公路交通網路。與公路網相適應的公路客運網和汽車維修救援網也基本形成。龍陵縣擁有客運車輛195輛,營運貨車270輛;二類維修企業2戶;三類維修業170戶,已開闢客運線路22條,日發客運車輛249班次。

經濟

綜述

2011年龍陵縣實現生產總值(GDP)355404萬元,按可比口徑計算(下同),比上年增長14.5%。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116828萬元,增長7.0%;第二產業增加值143897萬元,增長19.6%;第三產業增加值94679萬元,增長16.6%。第一產業拉動GDP增長2.3個百分點,第二產業拉動GDP增長7.5個百分點,第三產業拉動GDP增長4.7個百分點。三次產業比重由2010年的33.7:38.1:28.2調整為2011年的32.9:40.5:26.6。人均生產總值12768元(用常住人口計算),增長18.5%。

第一產業

2011年龍陵縣完成農林牧漁現價總產值175985萬元,增長7.6%。全年糧食作物播種面積446146畝,比上年減少0.15%;糧食產量120822噸,增長9.71%。2010-2011年榨季,甘蔗面積114107畝(縣內),甘蔗產量337789噸,增長8.66%;油料產量1256噸,增長19.33%;茶葉可採摘面積107380畝,增長7.92%,產乾茶6205噸,增長23.73%;種植烤菸53644畝,增長45.03%,產量6693噸,增長11.56%;種植石斛173.5萬平方米,產鮮條600噸,增長100.0%。

第二產業

2011年龍陵縣完成全部工業現價總產值376698萬元,增長21.0%;完成工業增加值114119萬元,比上年增長19.8%,工業拉動龍陵縣經濟成長5.8個百分點。從輕重工業看,輕工業產值117629萬元,增長40.0%;重工業產值259069萬元,增長14.2%。從企業規模分組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完成產值242431萬元,占全部工業產值的64.4%;規模以下工業企業完成產值134267萬元,占全部工業產值的35.6%。
2011年龍陵縣規模以上工業實現增加值93710萬元,增長22.0%,實現銷售產值219390萬元,增長14.5%;實現主營業務收入219773萬元,增長16.3%,實現利潤21087萬元,下降8.2%;實現稅金18861萬元,增長16.3%;利稅總額36948萬元,增長2.1%;資產總計329469萬元,資產負債率64.5%,比2010年上升1.3個百分點;產品產銷率90.5%。

第三產業

2011年龍陵縣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78147萬元,比上年增長20.1%。其中:城市消費品零售額35897萬元,增長23.1%;農村消費品零售額42250萬元,增長19.9%。分經濟類型看,公有制經濟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277萬元,增長14.3%;非公經濟75789萬元,增長21.6%。

社會事業

教育事業

2011年末龍陵縣有普通中學13所(其中完中5所),普通中學在校生16718人,教職工1290人;職業中學1所,在校學生3665人,教職工131人;普通國小111所(含教學點),教職工1735人,國小在校生23890人,國小學齡兒童入學率99.61%。2011年在校高中(含職中)生8051人,高考錄取率84.69%;國中畢業生升學率79.0%。

科技事業

2011年申請專利30件,獲國家知識產權局授權6件;2010年度,獲雲南省科技進步獎三等獎1項;2009-2010年度,獲保山市技術發明獎一等獎1項;科技進步獎二等獎1項,三等獎4項;2009-2010年度,評出縣級科學技術獎一等獎3項,二等獎13項,三等獎10項。

文化事業

2011年末龍陵縣有專業藝術團體2個,文化館1個,鄉級及以上公共圖書館1個,紀念館1個。鄉鎮以上廣播站10個,廣播人口覆蓋率90.0%,電視人口覆蓋率90.1%。

醫療事業

龍陵縣共有衛生機構16個,醫院床位580張。村級醫療點121個。各類衛生技術人員515人。每萬人擁有衛生技術人員17.8人,每萬人擁有床位數20.1張。碘鹽覆蓋率100%。

旅遊景點

龍陵旅遊景點有滇西抗日主戰場——松山戰役抗日戰場遺址,龍陵抗日戰爭紀念館,邦臘掌熱礦泉旅遊度假區,有八O八湖山公園,溶洞奇觀勐糯仙人洞,小黑山原始森林自然保護區;茄子山水庫生態旅遊區,獨具特色的怒江大峽谷的三江口風光,以及世界珍稀植物桫欏群風景區等。龍陵氣候宜人物種豐富,又是“西南古絲綢之路”的要道,中原文化與絢麗多彩的邊疆民族文化融為一體。
松山戰役抗日戰場遺址松山戰役抗日戰場遺址

歷史名人

張劍秋,(1919—1955)龍陵縣象達人。1945年任象達國小校長。抗戰勝利後,參與創辦曉東中學。1948年10月加入中國共產黨。滇西解放後任馬龍縣縣長。
朱家錫,(1909—1949)龍陵象達朱家莊人。龍雲批准成立“龍潞區游擊支隊”並任命其為少將、支隊司令兼龍陵縣縣長。他參與籌辦“曉東中學”,並報請省教育廳批准。1948年初,建立雲南民革反蔣武裝,並任副司令。
朱華,龍陵象達人。1951年3月初調任陳賡司令員機要秘書並隨其出國抗美援朝,1984年任湛江氣象學校籌備處主任、校長、黨委書記,同期選為湛江市政協第四、五屆委員。
朱家祥,(1920-1963)龍陵縣象達鄉朱家莊人。1935年朱家祥為追求真理,與朱家品張劍秋相約到武漢八路軍辦事處聯繫去延安,又到上海找巴金,向其求知。1945年春,為重振家鄉教育,朱家祥出任象達國小校長。

名優特產

龍陵黃山羊是在龍陵特殊自然環境下,經過長期的自然選擇和人工選擇而形成的皮肉兼用型地方優良品種。軀體紅褐紅,後枕窩至尾根的背線為黑色。適應性強,耐粗放飼養管理。體格大,生長快,易育肥,屠宰率高。成年公羊體重達50餘公斤,周歲公羊可達40公斤。肉質細嫩,膻味少;板皮面積大,質地細實堅密。在《雲南畜群品種志》和《中國山羊》等書中均被載錄,在農牧漁業部《中國村鎮百業信息報·畜群刊》向全國推薦的9個肉用型山羊品種中名列第四。龍陵黃山羊品種繁育基地已基本建成,有核種群42群,種羊1460多隻,分布於龍陵縣12個鄉鎮中的86個村126社的1610戶農民之中。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