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山戰役

松山戰役

松山戰役又稱松山會戰、松山之戰,是抗日戰爭滇西緬北戰役中重要組成部分。

中國遠征軍於1944年6月4日進攻位於龍陵縣臘勐鄉的松山,歷時95天,本次戰役勝利將戰線外推,打破滇西戰役僵局,同時,拉開了中國大反攻序幕。

基本介紹

  • 名稱:松山戰役
  • 地點:龍陵縣臘勐鄉松山
  • 時間:1944年6月-1944年9月
  • 參戰方:中國,美國;日本
  • 結果:中國和美國獲勝
  • 參戰方兵力:日軍1340人(一說3000餘人)
    國軍2萬
  • 傷亡情況:日軍傷亡1200多人 
    國軍傷亡7783人 
  • 主要指揮官鐘彬,李彌,王治熙何紹周;金光惠次郎少佐
戰役背景,戰役過程,一戰松山,二戰松山,三戰松山,四戰松山,五戰松山,六戰松山,七戰松山,八戰松山,九戰松山,十戰松山,戰爭結果,中方傷亡,日軍傷亡,戰役評價,後世紀念,戰爭軼事,

戰役背景

1942年,中國遠征軍首次入緬作戰失利,滇緬公路被切斷。撤退到怒江東岸的遠征軍餘部與日軍隔岸對峙。
1942年5月日軍進駐怒江西岸後,將松山作為警備中心、進攻據點和防禦支撐點三位一體的戰略目標,開始陣地建設。1943年太平洋敗退中,日軍戰略專家預見到松山作為支撐滇西和緬北防禦體系重要支撐點的作用凸顯為首位,遂擬將松山建設為永久性防禦要塞。緬甸方面軍15軍令第56師團派出工兵聯隊,並從中國滇西、緬甸、印度等地強征民夫1670餘名(其中印度人80餘人,東南亞華僑138人),晝夜施工。為保密,僅允許他們到大埡口為止。工事完成後,為完全保密,1944年2月21日至25日,日軍將抓來的民夫以打防疫針為名,全部秘密注射處死,並焚屍掩埋,戰後在大埡口曾發現“千人坑”。
松山戰役松山戰役
至1942年底完成第一期施工。後又以防禦為主,對松山腹部陣地加固和擴建。至1944年5月,於遠征軍反攻前夕完成松山地區的準要塞式堡壘防禦陣地體系:在滾龍坡(日軍稱本道陣地)、大埡口(日軍稱中間陣地)、松山、小松山、大寨、黃家水井、黃土坡(日軍稱橫股陣地)、馬鹿塘編成7個據點群,每個碉堡均以數個最堅固的母堡為核心,四周有數個子堡拱衛,共有子母堡40多座,堡壘互為側防。
並且,其堡壘為地堡,一般分三層構築,大致相當於以三層樓埋于山體中。1946年方國瑜教授曾現地進入日軍工事,描述日軍堡壘為:“敵堡壘主體構築,大部分為三層,上作射擊,下作掩蔽部或彈藥糧食倉庫;更於下層掘斜坑道,其末端築成地下室,又有於下層之四周築地下室者。堡壘上掩蓋圓徑至70厘米之木樁,排列成行,積四五層,上鋪30毫米厚的鋼板數層,積土厚逾1米,雖山炮命中,亦不能破壞此堅固工事。堡壘出地面之四周,安置盛滿沙石之大汽油桶,排列三重,桶間復加鋼板數層,桶外被土,故150毫米榴彈重炮命中不能破壞,內部所受之震盪亦微。堡壘內三層之間,亦蓋以圓木徑50厘米者二三層,故上層倒塌不致影響下層。堡壘外圍遍布蛛網狀交通壕,以連線各主要陣地,甚至步兵炮亦可移動。且交通壕側壁鑿有大量洞穴式掩蔽部,並連綴大量散兵坑。部分據點外設有鐵線網兩三道,縱深4米。隨著堡壘陣地群的建成,整個松山也將近挖空,狀如大型蟻巢,地下交通網路四通八達,電燈、供水俱已解決。因偽裝良好,無論空中還是陸上,均不易查覺也不易破壞。
日軍工事內景日軍攝於1942-1944年日軍工事內景日軍攝於1942-1944年
1944年5月,中方為打通滇緬公路,20萬中國遠征軍集結滇西,進攻龍陵、騰衝和松山。原計畫主攻騰衝,以便儘快與駐印軍取得聯繫,而對龍陵方向以防禦日軍增援為主。但是,進攻部隊在高黎貢和騰衝方面損失慘重。中國方面遠征軍與援軍整編為滇西遠征軍下轄第十一第十二集團軍總計16萬人,並且接收了少量美式裝備,當中大部分軍官亦接受了美軍的訓練。駐印軍(X部隊)開始從印度反攻緬甸,按照史迪威的計畫為配合駐印軍行動,滇西遠征軍(Y部隊)分左右翼渡過怒江占領騰衝、松山、龍陵。
松山的戰略地位尤其重要,它扼守著滇西進入怒江東岸的交通咽喉。緊靠怒江惠通橋,“前臨深谷,背連大坡”,左右皆山,松山突兀於怒江西岸,形如一座天然橋頭堡,扼滇緬公路要衝及怒江打黑渡以北40里江面。而且掌握著怒江戰場的主動權:進可攻,退可守,還與騰衝,龍陵形成犄角之 勢,互相呼應,松山不克,滇緬公路不通,交通運輸困難,反攻龍陵、騰衝,就會得而復失。所以說松山戰役是滇西戰役中關鍵性的戰役。被稱為東方的直布羅陀。
中國遠征軍原計畫主攻騰衝,以便儘快與駐印軍取得聯繫,而對龍陵方向以防禦日軍增援為主。但進攻計畫數月前已泄密,日軍早已做好準備,將龍陵和松山日軍主力部分調往騰衝,而龍陵方向較為空虛。中方對此毫不知情,繼續按原計畫攻擊,在高黎貢騰衝方面損失慘重。1944年5月16日,在龍陵方向作戰的11集團軍71軍88師262、264團在平戛方向的勐糯三村繳獲日軍作戰命令一份,方獲知進攻計畫泄密。長時間作戰,前方補給缺乏,此時,松山成了必爭之地。
遠征軍總部遂命令右翼20集團軍繼續攻擊騰衝,而左翼11集團軍由防禦轉為主動攻擊龍陵、芒市,展開全線反攻。因松山久攻不克,彈藥糧草等只能靠人力、畜力從保山大後方翻越山路轉運,加上雨季影響,根本無法保障前線需要(運彈則無法運糧,運糧即無法運彈)。加上被調往騰衝增援的原松山守備隊113聯隊長松山秀治又率隊1500人於6月11日增援龍陵,中方本已攻占的龍陵城區一部之防線被攻破,不得不退守相持,而騰衝攻勢亦陷入膠著狀態,至此,滇西戰局全線告急。松山戰役遂成為扭轉滇西戰局之關鍵。
日軍工兵聯隊
1942年,日軍從緬甸撤退,進入松山,建造了松山陣地。陣地的建造過程中,日本南方總軍司令官寺內壽一大將,緬甸方面軍司令官河邊正三中將,第15軍司令官牟田口廉也中將,都曾在第56師團長松山祐三中將陪同下親臨視察,他們現場觀看了重炮轟擊和飛機轟炸試驗。試驗表明,數枚500磅的重型炸彈直接命中,亦未能使工事內部受到損害。日軍司令官們對此極為滿意。河邊正三在寫給南方總軍的報告中稱:“松山工事的堅固性足以抵禦任何強度的猛烈攻擊,並可堅守8個月以上。”另據日方《緬甸作戰》第89頁:“建成後的松山陣地樞紐部可承受中口徑火炮直接命中,陣地內儲存了作戰物資,可堅持至少三個月戰鬥。”
日軍火網編成:主堡內有重機槍,子堡及側射堡內有輕機槍,交通壕內有步槍、槍榴彈、擲彈筒,主堡後有迫擊炮。近距離用衝鋒鎗、手榴彈。使用各種直射、曲射兵器,在陣地前編成濃密火網。接近堡壘是非常困難的。 障礙物及附屬設施:陣地前有鐵絲網1~3道,鹿砦1~2道,敷設地雷及陷阱。陣地內附設有水管及照明設備。防守松山的日軍,利用地形,有計畫的編成陣地,利用高大木材,構築堅固工事。使各個據點具備獨立作戰能力。其強固程度,相當於鋼筋水泥之永久工事。
防守松山的日軍部隊,是第56師團第113聯隊主力及師團直屬野炮第56聯隊1個大隊,配屬輜重兵、衛生隊和防疫給水部一部,常駐兵力3000人,取名“拉勐守備隊”。滇西作戰時,原守備隊長松井秀治大佐率聯隊主力增援高黎貢、龍陵。松山地區指揮官,即為野炮兵第56聯隊第3大隊隊長金光惠次郎少佐。當時守備隊兵員,共約1340名。該守備隊配備有重武裝,雖然部隊人力嚴重不足,但火力結構尚稱完整。除此之外守備隊儲備了100日的糧食彈藥。並以第一次中國遠征軍棄置的T-26輕戰車做為固定碉堡強化防衛能量,除去傷兵與後勤部隊,實際完整作戰兵力不滿千人。
日方兵力構成與分布一覽表
部隊編制
人數
兵力分布
野炮第3大隊本部、113聯隊本部
170名
大寨、黃家水井
機槍2中隊、輜重第1中隊
180名
十榴1、速射2 (大寨、黃家水井)
步2中隊、野炮8中隊
140名
十榴2 (滾龍坡)
步6中隊
60名
陰登山
聯隊炮小隊,聯隊炮2
70名
大埡口、紅木樹
速射炮中隊、步6中隊
50名
松林堡
步4中隊
50名
黃土坡
野炮7中隊、9中隊
150名
十榴5(馬鹿塘)
步4中隊
70名
子高地
軍旗護衛小隊
30名
大寨、黃家水井
擔架3中隊
400(傷病員300餘名,除重傷者,均被配屬各陣地)
黃家水井
火力備註
100毫米榴彈炮8門、山炮2門、反戰車炮2門、高射炮4門
中國遠征軍
戰役初期主攻松山的則是宋希濂第11集團軍中戰功累累,號稱“榮譽一師”的第八軍和71軍的新編28師,若以兵力論,中國遠征軍約為日軍的三十倍,由於參戰方較多,兵力調動以及記錄遺失,各部隊與軍事調動頻繁,參與此次戰役的中國部隊有:
遠征軍第十一集團軍71軍新28師(缺編一個團)擔任松山攻擊,師長劉又軍(劉鑄軍)。該軍另外兩個主力師(87、88師配屬新28師的84團)和第6軍的新39師的主力則繞過松山,主攻龍陵。由於偵查報告說松山日軍約有三、四百人,火炮五門,機槍十餘挺。所以71軍僅打算以一個步兵團,在軍屬山炮營支援下幾天之內全殲松山日軍。
遠征軍總預備隊新編第8軍,7月2日起接替作戰,軍長何紹周。該軍編入遠征軍序列並接受美式武器及訓練的時間較晚,且從滇南步行1千公里到達保山後,接受遠征軍總部多種任務而分散各地。必須經遠征軍總部同意後方能陸續調入松山戰場,故“番號雖多,但得使用之兵力,永未超過兩個步兵團之力量”。軍司令部、軍直屬部隊(特務營、山炮營、戰炮營、工兵營、通信營、輜1營、輜2營、第1野戰醫院)。103全師,包括307、308團師司令部及直屬部隊;8.24後,309團參戰;82師246團、245團第2營、244團第1營及師直屬部隊。
榮1師第3團、第2團第1營。配屬部隊:炮10團、炮7團混合營、71軍山炮第2營、第5軍山炮第8連、工兵15團第9連。第8軍榮1師主力(榮1團和2團第2、3營及師直屬部隊等)此前奉命由作戰部參謀長封裔忠率領副軍長李彌帶隊增援龍陵,7.29後李彌加入松山,榮1師主力仍在龍陵;第82師244團主力奉命防守怒江東岸。
1944年6月1日,怒江東岸遠征軍重炮射擊松山、音部山日軍陣地。第十一集團軍71軍新28師強渡怒江,向竹子坡攻擊前進。遠征軍突然發動的左翼攻勢令日軍陷入被動。但中方對敵情報嚴重缺失,故非常輕敵,甚至在71軍新28師移交任務時,轉給第8軍的仍是“其情報敵僅三四百人,炮一二門,據有堅強之工事”。而日軍,卻熟知對中方情況。

戰役過程

一戰松山

時間:1944年6月4日—7月1日。
指揮:71軍新28師副師長王治熙、第71軍軍長鐘彬
主力:71軍新28師各團、第6軍新39師第117團。
進展:奪取松山外圍陣地竹子坡、臘孟街及陰登山。
6月4日,71軍新28師82團(團長黃文徽)占領竹子坡,並將報告師部日軍夜襲伎倆,但未獲重視。
6月5日,71軍新28師82團攻擊陰登山陣地。陰登山有六七十度陡坡,到處是暗堡,為松山主峰屏障。遠征軍進入陣地100米內日軍才突然開火。衝擊山頂的第3營僅一個排的人生還。東岸山炮營支援下82團另兩次山頂沖峰均遭失敗。83團一部破壞了淘金河公路橋樑,切斷龍陵日軍增援通路。第82團再次報告日軍偷襲未遂險情,建議通報各部保持高度警覺。
6月6日,82團調2具美式“巴祖卡”火箭筒、3具M2火焰噴射器。步兵越過鐵絲網,衝上山頂,與日軍肉搏。但反斜面及松山日軍炮火向山頂轟擊,中方撤出戰鬥。7連梁連長、9連李連長陣亡,全團傷亡50餘人,計日軍傷亡不下於此。另83團3營推進至滾龍坡前。
6月7日82團奪取陰登山陣地,日軍隊長被炸斷腿自殺。83團攻擊滾龍坡。滾龍坡為竹子坡後最高點,如能占領則松山日軍腹背受敵,故戰事激烈不下於陰登山爭奪戰。
6月8-20日,總體戰事陷入僵局。11日,第6軍新39師117團劃歸新28師。13日,中方在嚮導帶領下破壞日軍由黃土坡至大埡口、陰登山供水管。15日,83團3連占領陰登山側防小堡壘3個。17日,82團占領陰登山山頂大部,83團奪大埡口堡壘2個。松山攻勢無大進展,龍陵反現危局,衛立煌被迫運用遠征軍總預備隊新編第8軍,榮1師2團3營、榮3團撥71軍攻打松山。20日,82團完全占領陰登山,但已無力攻松山。83團、84團2營攻滾龍坡。中方重炮無意間命中大埡口敵炮兵彈藥庫。至此,松山攻擊中中方各部傷亡1600多人,其中新28師傷亡逾千。
6月中旬雨季來臨,山洪暴發,怒江江面漲寬一倍,交通斷絕,山道泥濘,騾馬、飛機均不能行。無後勤保障,遠征軍軍心動搖,攻勢頹退,雖人數占優,但天時地利不利,背水一戰,交通受阻,大雨滂沱,進攻困難。
21日,衛立煌、宋希濂都認識到原計畫中處於次要位置的松山已成為關鍵,松山不克,則可能全線崩潰。遂令71軍鐘彬軍長率新28師84團主力,轉至松山督戰指揮。
6月22—23日,71軍軍長部署第6軍新39師117團、71軍新28師82、83、84團1營、71軍山炮連攻擊松山日軍。傷亡甚重。
27日,鐘彬令劉鑄軍為前線指揮官,以117團、炮1團最後一次步炮協同攻擊,失利。到7月初第8軍接防為止,攻下了日軍竹子坡、臘勐街、陰登山幾個支撐點,71軍第28師、第6軍新39師117團傷亡近1700人(士兵陣亡805人,傷763人;軍官陣亡50人,傷108人),斃傷日軍596人。
6月28日,日軍第二百四十飛行戰隊的六架飛機給守備隊空投了彈藥補給,這是松山戰役以來日軍飛機首次出現日軍士氣大受鼓舞。
1944年6月30日,衛立煌決心由遠征軍總預備隊新編第8軍擔任松山攻擊,令第8軍軍長何紹周接替71軍軍長鐘彬,完成指揮權交接。7月1日,何紹周抵達。怒江簡易橋修復通車。第6軍新39師117團轉調龍陵。

二戰松山

時間:1944年7月2日—7月6日
榮3團第1、2營主攻松山子高地未果,但占領北側陣地(後爆破子高地坑道即由此處往前開挖)。何紹周召開營以上作戰會議。最重要的決定,是由直攻改為從滾龍坡側擊。此後一劈到底,再未改變。

三戰松山

時間:1944年7月7日—7月11日
主力:第82師246團、榮3團主力、榮2團第3營
第82師246團、榮3團主力、榮2團第3營進攻滾龍坡、大埡口、子高地未果。何紹周在前線召集師團長會議。戰術改進:不能僅以占領制高點為目標,須攻克堡壘,全殲守敵。具體方法是:採取限制目標攻擊法,逐步攻略,避免一舉突貫;以占領高地稜線為滿足,絕對禁止突下反斜面,以免被襲;以有力之兵占領敵工一中,逐步嚴密肅敵;必以炮火先行破壞敵堡。進攻重點仍是滾龍坡,再逐步推進。松山戰役(包括密支那、騰衝戰役)成為中國軍隊第一次真正意義上全勝的攻堅戰。第8軍103師307團奉遠征軍司令長官部令,自祥去車運抵達臘孟街。
第8軍103師準備向滾龍坡日軍攻擊(美軍攝)第8軍103師準備向滾龍坡日軍攻擊(美軍攝)
7月10日,遠征軍司令長官部調71軍山炮第1連赴平戛,何紹周請示暫緩,未得允許。
物資補給:第8軍向第11兵站分站借到步機槍彈2萬發、炮彈1379顆。

四戰松山

時間:1944年7月12日—7月19日
主力:103師307團,82師246團,榮3團、榮2團第3營
進展:攻擊滾龍坡、大埡口、子高地未果。7月14日,何紹周電告東岸炮兵調整戰術,改區域性轟炸為限制目標,精度射擊,定點破壞。至此確立對敵陣地“先行軟化,再行攻略”方針。

五戰松山

時間:1944年7月20日—7月25日
主力:103師307、308團,82師246團,榮2團第3營
進展:奪取了滾龍坡丙、丁、庚高地。軍長何紹周將指揮所設在竹子坡,衛立煌也2次親臨。總結經驗:不能急於求成,應弄清敵情,步炮協同逐一破壞;晝夜對壕作業,螞蟻啃骨頭。
20日,日軍聯隊長要求113聯隊副官真鍋邦人必要時燒掉軍旗。日軍打算偷襲中方指揮部,但未成功。
21日,本道陣地守備隊長井上要次郎中炮斃命。
23日,15架日機空降物資。中方展開中國近代戰爭史上罕見的步、炮、空等諸兵種聯合攻擊作戰。何紹周要求各師指揮部於陣前1000米內;團指揮部於500米內;軍指揮部距中央陣地1000米內,均迫敵下行,中方再封堵、噴火。

六戰松山

時間:1944年7月26日—8月2日
主力:103師308團、中央隊246團
進展:奪取了滾龍坡戊、乙、甲高地。
7月26日,日機空投轟炸,被中方炮擊傷敵轟炸機兩架,擊落一架。
7月29日,李彌副軍長從龍陵轉至松山協助何紹周。
7月31日,308團2營占領滾龍坡戊高地。
8月1日,307團破壞日軍第二蓄水槽,炮毀敵倉庫。何紹周令71軍山炮營2連組成“單炮敢死隊”,推進至陣前300米摧毀堡壘。
8月2日,何紹周被迫下令炮擊已高地,遠征軍246團幾十士兵與日軍同歸於中方炮火,終於占領滾龍坡,斬斷敵陣之首。

七戰松山

時間:1944年8月3日—8月19日
主力:榮2團3營,246團主力,308、307團
進展:攻擊小松山巳、午、未高地未果;奪取大埡口已、壬、癸、辛高地。
8月3日,蔣介石嚴令衛立煌轉第8軍於9月上旬克服松山,“如果違限不克,軍、師、團長應以貽誤戎機領罪!”何紹周遂召集眾將開會,決定對子高地實施“坑道爆破”。
8月7日,為掩護坑道作業而進行的牽制性攻擊,傷亡頗重。日軍守備隊長金光惠次郎下令重傷員自殺,遭抵制。日軍派出小隊夜襲,炸毀中方4門火炮。
12日,擊毀敵機一架。
13日,307團前鋒夜襲大寨,下士班長張學成帶3名戰士沖入敵113聯隊司令部,繳獲日軍113聯隊關防印鑑。
15日起,敵預感中方爆破子高地意圖。
17日,原守保山機場的榮3團3營歸建。
18日,敵機21架轟炸惠通橋。
19日晨,中方將美軍從加拿大用飛機調來的120箱、共3000公斤美制TNT烈性炸藥,被裝入子高地敵堡下兩個藥室。

八戰松山

時間:1944年8月20日—8月27日
松山戰役子高地大爆破松山戰役子高地大爆破
20日,衛立煌、宋希濂及美國將領至竹子坡觀戰。預定9:00起爆,因榮3團佯攻未撤而推遲。9點15分,軍長何紹周在竹子坡通過電話下令起爆。敵主峰碉堡被衝起數米,煙柱一兩百米高。榮3團、82師245團、103師第308、307團,奪取松山子高地,並擊退兩次敵偷襲。其中21日誤傳丟失子高地,實際上自20日9點半起,榮3團1營2連、7連以及8連高建國排長所率18名士兵,一直堅守子高地兩晝夜,並與21日後來者共同鞏固了陣地。
23日,日軍守備隊長金光惠次郎銷毀掩埋了光學器材、被服、陣亡者遺骨、文書。
8月24日,原駐祥雲的103師309團到達,作為最後生力軍,對松山之戰命運有決定意義。軍長何紹周遂指示熊綬春統一指揮該團主攻醜、寅高地,攻擊部署必須:犧牲少、效果大、時間短。
25日蔣介石發了封刺激性電報給衛立煌。衛遂派督察組至松山。第8軍遂提出彈藥不足等問題,並請督察組將軍隊態勢、兵力概要及不能“孤注一擲”攻擊之由轉報衛立煌,表示絕不違命。

九戰松山

時間:1944年8月28日—9月1日
主力:309團、82師245團、榮3團、榮2團3營,307、308團
進展:奪取松山主峰諸高地及大寨一部。
29日,日軍守備隊長金光惠次郎被中方炮擊活埋。309團損失頗重。
30日,拉孟守備隊向56師團發出求援電報。
31日,遠征軍清剿隱蔽工事內之殘敵。309團占領4、5號高地。晚10時,何紹周轉衛立煌限即日肅清殘敵令給熊綬春,然何、熊等均覺此類限日限期令不切實際。

十戰松山

時間:1944年9月2日—9月15日
主力:103師各團及直屬隊、榮3團、第245團、第246團
進展:奪取大寨、黃家水井、黃土坡、馬鹿塘,收復松山。
9月2日,第8軍指揮部推進到子高地。清晨6點,何紹周電話命令各部限本日即日肅清松山之敵,準備通車。午後1時,何紹周轉各部衛立煌“申未冬”嚴令:“松山殘餘之敵為數甚少;目前全局成敗,轉捩點全在松山;限該軍於本日將松山及大寨之敵全部肅清,不得藉口先後及顧慮任何犧牲;如逾限未能達成任務,著將負責之師長、團一起押解長官部,以軍法從事,該軍長亦不能辭其責!”307、308團完全攻占大寨。深夜,第8軍司令部下達次日最後殲滅全部日軍令,103師師長熊綬春為左兵團指揮;82師副師長王景淵為右兵團指揮。另以245團為松山既占地區守備隊,副軍長李彌統一指揮守備隊及右兵團。
9月3日,第309團占領3號高地一座堡壘。當夜,日軍組織兵力猛烈反撲,陣地得而復失。衛立煌電令第8軍槍斃第309團團長陳永思
9月4日,何紹周令王光煒代理第309團指揮,與陳永思一道率“敢死隊”攻占3號高地堡壘。當夜,再次遭到日軍偷襲,陣地丟失,部隊被衝散。榮3團團長趙發畢率20餘名兵力馳援。
9月5日,榮3團與第309團將3號高地反撲之敵擊退。第307團(附第246團加強連和第103師工兵連、搜尋連)、第308團攻克黃家水井。第8軍調怒江東岸第244團第1營增援。當夜,松山日軍陸續向第56師團發出“最後處置”情況和“訣別”電報。
獲救慰安婦walter wundle攝於松山獲救慰安婦walter wundle攝於松山
9月6日,第244團第1營抵達戰場,接替完備陣地。第245團與榮3團合力攻占3號高地。日軍命令重傷員自殺,並殘忍殺害部分朝鮮慰安婦。少數慰安婦逃走後獲救(右圖)。懷孕者為朝鮮慰安婦朴永心,慰安婦問題從此為國際輿論關注。
9月7日,凌晨,真鍋邦人命令木下昌已準備出逃。中方全力聚殲1、2、3號高地及馬鹿塘殘餘之敵。真鍋邦人焚燒軍旗後獨自發起“死亡衝鋒”,被遠征軍擊斃。松山戰役取得完全勝利。
9月9日,蔣介石發電稱“獲悉松山陣地於9月7日為第8軍攻占,心中極為欣慰”;令第20集團軍務必在9月18日前攻克騰衝。史迪威向遠征軍最高顧問多恩準將發電祝賀。
9月10日,何紹周致電軍委會,提請敘獎第8軍參謀長梁筱齋、第82師副師長王景淵、第103師師長熊綬春。9.14,第20集團軍攻克騰衝。日軍第33軍司令官本多政材決定終止對龍陵攻勢,令第2師團斷後,指揮龍陵守備隊留守,以掩護松井部隊救援平戛日軍。
9月14日,中國軍隊光復騰衝。
9月18日,龍陵守備隊長小室鐘太郎因擅自後移防線遭斥責,憤而剖腹自殺。
9月27日,衛立煌致電軍委會,以“指揮松山戰役,戰果輝煌”提請頒給第8軍軍長何紹周“青天白日勳章”。之後團長趙發畢、王光煒,營長謝夢熊(陣亡)、黃人偉亦獲“青天白日勳章”;軍政部授予第8軍103師以特殊戰功部隊最高榮譽“飛虎旗”一面。
10月29日,遠征軍各部在炮兵、空軍協同配合下向龍陵守敵發起第三次總攻。
11月3日,龍陵戰役結束,遠征軍收復龍陵,日軍沿滇緬公路向芒市潰逃。
1945年1月,戰線被節節推至境外。以國軍新38師為前鋒的中國駐印軍在緬甸芒友與遠征軍會師取得了滇西緬北會戰最後的勝利。

戰爭結果

1944年9月7日,真鍋邦人焚燒軍旗後獨自發起“死亡衝鋒”,被中方擊斃。松山戰役取得完全勝利。之後,中國軍隊光復騰衝。龍陵戰役結束,遠征軍收復龍陵,日軍沿滇緬公路向芒市潰逃。
1945年1月,戰線被節節推至境外。以國軍新38師為前鋒的中國駐印軍在緬甸芒友與遠征軍會師取得了滇西緬北會戰最後的勝利。松山戰役從6月4日開始至9月7日結束,共95天。先後10個團2萬人,共傷亡7763人(其中陣亡4000人),含失蹤50人。斃殺日軍超過1250人,敵我傷亡比1:6.2。戰役中戰死人數超過了負傷人數。

中方傷亡

中國遠征軍71軍新28師、第6軍新39師117團,傷亡近1700人(其中陣亡855人,軍官50人;負傷士兵736人,軍官108人。失蹤32人)。第8軍傷亡6045人(陣亡3145人)。戰果:從6月4日—7月1日曆時28天,攻占松山外圍陰登山、臘孟街、竹子坡。斃傷日軍596人,日軍與遠征軍傷亡比1:2.85,接近1:3(斃傷日軍數據存疑)。中國遠征軍總預備隊新編第8軍,傷亡6074人(其中陣亡3145人)。包括陣亡士兵3038人,軍官107名;負傷士兵2741人,軍官188人。總兵力15975人(含配屬炮兵),傷亡率38%,另有18人失蹤。戰果:7月2日—9月7日曆時68天,最終攻克松山。全殲日軍拉孟守備隊,約擊斃日軍1250人,俘虜28名(含慰安婦)。中日傷亡比4.86:1,接近5:1。

日軍傷亡

防守松山的日軍部隊,又稱“拉勐守備隊”,包括第56師團第113聯隊主力及師團直屬野炮第56聯隊1個大隊,配屬輜重兵、衛生隊和防疫給水部一部,常駐兵力3000人。松山地區指揮官,即為野炮兵第56聯隊第3大隊隊長金光惠次郎少佐以及當時守備隊兵員,共約1340名,在本次戰役中被全殲,僅有一人逃出,113聯隊不復存在。

戰役評價

松山戰役在中國抗日戰爭史上,以戰役級投入和犧牲,贏得了戰略級的戰爭目標。戰役的勝利,打破了滇西戰役僵局,拉開了中國大反攻序幕;滇緬公路可以暢通無阻地運送大批部隊和裝備、物資及重炮兵源源通過了這個“東方直布羅陀”,向龍陵戰場開去,形勢立即逆轉。。戰役的勝利,不僅大大增長抗日勝利的信心,還打破滇西戰役僵局,拔下滇緬公路上最硬的釘子,為最終打通公路奠定了基礎,拉開了中國大反攻序幕。
此次戰役是中國抗日戰場首次獲得勝利的攻堅戰、中國戰略反攻階段“轉折點”之戰,也是中國軍隊首次殲滅一個日軍建制聯隊(團)的戰役、日軍在亞洲戰場的第一個所謂“玉碎”戰。日本天皇親授的聯隊軍旗被毀,旗冠深埋地下,113聯隊不復存在,成為日軍在中國戰場上首次遺留上千具遺骨迄今無法收殮的敗仗(亡靈無法回歸靖國神社)。此次戰役也成為山地叢林攻堅戰的典範,因有雨季等因素,具有很高的軍事學研究價值。戰後第8軍司令部參謀處編撰《第八軍松山圍攻戰史》,為國民黨重慶陸軍大學教材(1947)。此役也被寫入美國軍校教材。
戰役中,由於日軍對於工事構築,火網編成,側防配置及工事偽裝等的熟悉,故而長於逆襲及夜襲,常乘遠征軍攻至陣地前時,利用側防火力由兩側封鎖,同時由正面出擊;或在國軍占領陣地立足未穩之際,施行逆襲或夜襲。另外,日軍情報系統良好,搜尋嚴密,聯絡緊密,其士兵富於獨立作戰精神,死守據點,尤其富於犧牲性,導致國民軍在本次戰役中傷亡慘重。
中國遠征軍雖然有美軍的空運物資支持,但後期才採用對壕作戰有較大優勢的的火焰噴射器,前期傷亡較大。而由於國家的孱弱,軍隊的建設水準太低,中方軍隊中低層指揮官及士兵的素質遠不及日軍,遠征軍夜戰能力不強,導致白天攻下的陣地,夜間被日軍奪回。情報偵察能力太差,進攻戰術呆板,基層軍官和士兵的主觀能動性不夠。戰術的變動依賴高層拿主意,並且少數指揮官不能徹底執行命令,致使戰機錯失,影響整個作戰,也是本次戰役我軍傷亡巨大原因。

後世紀念

松山戰役遺址
位於雲南省保山市龍陵縣臘勐鄉,為第二次世界大戰滇西抗日的主戰場。屬橫斷山系高黎貢山山脈,由大小二十餘個峰巒構成,海拔2200米的主峰頂上,北、東、南三面可俯瞰氣勢恢弘的世界第二大峽谷——怒江峽谷。怒江東岸的高山峭壁與西岸的松山對峙,形成驚濤拍岸、飛峰插雲的怒江天塹。著名的滇緬公路經惠通橋越過怒江後,在該山的懸崖峭壁間盤旋四十餘公里。大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勢,是滇緬公路的咽喉要塞,被美國軍事家稱為“東方直布羅陀”。二戰時期,中國南方最大的戰役之一——松山戰役就在這裡進行。
松山戰役遺址之一松山戰役遺址之一
現在的松山戰役遺址,為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保存最為完整的戰場遺址之一,具有重大歷史文化價值。作戰區域主要集中在臘勐鄉大埡口村東、西兩側的松山山頂一帶,範圍約四平方公里。在大小松山、黃土坡等大小七個高地上,地堡、戰壕、彈坑等隨地可見。其中較重要的足跡有:松山主陣地中方軍隊坑道作業遺蹟及大爆炸坑;滾龍坡、鷹蹲山等戰場遺址;日軍發電站、抽水站和慰安所遺址等。龍陵縣委、政府及上級有關部門對松山遺址的保護和開發工作極為重視,撥專款15萬元修復抗日將士公墓,修建了3座標誌說明碑、18座遺址說明碑和一條上山公路。2010年5月,龍陵縣委、政府投入200多萬元資金提升了上山公路的等級,修築為寬6.5米的柏油路。
1986年5月松山戰役遺址被列為龍陵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93年11月松山被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5月松山戰役舊址被國務院核定、文化部確定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3年建修棧道。
雲南保山易羅池畔
“陸軍第八軍滇西戰役陣亡將士公墓”、“陸軍第八軍滇西戰役陣亡將士紀念碑”。系1947年12月從松山大埡口原公墓遷葬而來。朱理嘉回憶,公墓在紀念碑南略高處,為方形。墓前有石祭台,距紀念碑約十餘米。墓和碑均用五面石砌成。面向易羅池,莊嚴肅穆。正面墓碑中央為“陸軍第八軍滇西戰役陣亡將士公墓”,旁邊為“前陸軍第八軍軍長何紹周題”。墓頂出沿下有白崇禧題詩:“東夷肆虐來侵我邦,嗟爾多士效命嚴疆,松山一戰我武維揚,寇氣既靖六合重光。”墓側面及後面刻有第八軍松山戰役中陣亡的三千八百多位將士,排以上軍官均有姓名籍貫,士兵則刻有各建制單位的陣亡人數。墓另一側的碑文記述了第八軍攻克松山的始末。紀念碑也為方形,碑正面直排“陸軍第八軍滇西戰役陣亡將士紀念碑”,另一邊是建墓年月。
後來,原公墓和原紀念碑均遭受嚴重破壞。現原址重建紀念碑,但題名改為“滇西抗日戰爭紀念碑”。其實此處埋葬和紀念的本是“國民革命軍陸軍第八軍滇西戰役陣亡將士公墓”、“陸軍第八軍滇西戰役陣亡將士紀念碑”。(右圖)
松山大埡口
松山戰役第八軍陣亡將士紀念碑、松山陣亡將士移葬記略碑。1944年9月,第8軍在松山大埡口建有陣亡將士公墓、紀念碑。 在老人回憶里,當年松山山道兩邊整齊排列著裝滿泥土的汽油桶,每個油桶上放著一盆鮮花,鮮花邊上,插著寫有陣亡者姓名的小木片。1947年12月,烈士遺骨移葬至雲南保山市易羅池畔。松山公墓原址處,紀念碑仍存。另建有“松山陣亡將士移葬記略碑”,碑文:“民國三十三年秋,我第八軍奉命收復滇西,血戰百餘日,傷亡官兵6000餘人,始盡全功,當時棄葬之忠骸,已移殯保山南郊易羅池畔。雲南省警備司令、前第八軍軍長何紹周題。中華民國三十六年十二月。(參見《雲南文物古蹟大全》,第641頁)”
上世紀60年代,這個陣亡將士公墓被徹底摧毀。刻有烈士姓名的石碑,先是被人砸成兩截,然後被抬到國小里做石階,刻著烈士名字的那面正好朝上,頑童們的小腳無數次地在石碑上踩來踩去,上面的名字日漸模糊,直到再也看不清楚。
陣亡將士紀念碑
1947年,原第8軍軍長、後任昆明警備總司令的何紹周,原副軍長、後任第8軍軍長的李彌以及雲南各界人士等,在雲南昆明市圓通山公園修建了一座“陸軍第八軍滇西戰役陣亡將士紀念碑”,背面署名何紹周、李彌等等。正面刻有碑文:“島寇荼毒,痛及滇西。誰無血氣,忍棄邊陲。桓桓將士,不顧艱危。十盪十決,甘死如飴。瘞忠有壙,名勒豐碑。懍懍大義,昭示來茲。”文革時,此墓碑遭到破壞,現只殘存碑基底座和圍欄,基座上面還被放了一架殲擊機供人觀賞,痛惜原狀不再。(右圖
陸軍第八軍第一百零叄師抗戰陣亡將士墓,落款是103師師長熊綬春等,至今仍存。

戰爭軼事

戰爭結束後,日軍第56師團的隨軍記者品野實回到日本後在《每日新聞》社工作,後來當到執行主編,他寫了一本書《中日拉孟決戰揭密:異國的鬼》詳細描述了松山戰役的過程,松山戰役中倖存的日本兵只有7、8個,戰後他們曾為反戰奔走,後來受到日本右翼份子的恐嚇,包括這位品野實,80年代後,他們都銷聲匿跡了。近年來因連續劇拍攝相關議題,因此在中國大陸掀起了一股遠征軍的熱潮,而松山戰役做為遠征軍最慘烈的一戰也頗受人們關注,一些民間志願者發起了救援遠征軍老兵活動。
聳立在子高地與陰登山交界處山坳中的大榕樹自1949年後自然枯死,然而到了2005年,榕樹又奇蹟般的復活,並且開出了花。 研究松山戰役的大陸學者趙曉群在去台灣時對開計程車的老兵說松山戰役打得很慘,下車之後這位老兵不收他的錢表示感謝。松山戰役是電視劇《我的團長我的團》中南天門戰役的原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