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行政區劃,地理環境,位置,地勢,土壤,氣候,自然資源,土地資源,水資源,礦產資源,生物資源,人口民族,人口,民族,經濟,綜述,農業,工業,服務業,社會,科技,教育,衛生,交通,社會保障,風景名勝,民俗風情,民族文化,名優特產,
歷史沿革
公元一世紀中期以前,今永德縣境為
傣族古國“勐達光”(漢譯“
哀牢國”)屬地。
公元69年,“勐達光”(哀牢國)歸附
漢朝、其地設永昌郡;今永德縣境屬永昌郡不韋縣。
公元225年,
蜀漢在永昌郡不韋縣東南增設雍鄉縣、西南增設永壽縣;今永德縣境屬永昌郡永壽縣。
公元271年,
西晉將建寧、雲南、興古、永昌四郡合置
寧州;公元299年,永昌郡不韋縣境內的傣族起兵反晉,西晉將永昌郡治南移永壽縣;今永德縣境仍屬永昌郡永壽縣。
公元420年,東晉滅亡,之後的宋(南朝)、齊(南朝)、梁(南朝)等
中國內地王朝逐步退出
雲南高原;陳(南朝)代梁(南朝)後,中國內地王朝徹底放棄雲南高原;今永德縣境成為傣族
土目自治領地。
公元738年,“勐舍”(巍山盆地)傣族入主洱海盆地建立“勐舍龍”(漢譯“
南詔國”)政權;公元762年,“勐舍龍”(南詔國)在“勐掌”(保山盆地)設永昌節度、統轄瀾滄江以西地區;今永德縣境屬永昌節度拓南城。
公元937年,前“勐舍龍”(南詔國)通海節度使
段思平入主洱海盆地建立
大理國,沿“勐舍龍”舊制在“勐掌”置永昌節度;公元1096年,大理國廢節度、都督等軍事轄區,設八府、四郡、四鎮;今永德縣境先屬永昌節度拓南城,後屬永昌府棣賧。
公元1261年,
大蒙古國招撫瀾滄江以西各類土目設金齒等處安撫司;今永德縣境屬金齒等處安撫司。
公元1271年,金齒等處安撫司分設東路安撫使(鎮康路安撫使)、西路安撫使(建寧路安撫使);今永德縣境屬金齒等處安撫司東路安撫使。
公元1278年,
元朝(原大蒙古國)裁金齒等處安撫司,原東路安撫使轄地設鎮康茫施柔遠等路宣撫司,下轄鎮康、茫施、柔遠等路;今永德縣境屬鎮康路。
公元1312年,“勐卯”(瑞麗江河谷盆地)傣族土目兼併周邊地區、建立“勐卯弄”(漢譯“麓川國”);公元1316年,“勐卯弄”(麓川國)向東擴張、鎮康路所屬土目歸附;今永德縣境屬“勐卯弄”(麓川國)。
公元1355年,“勐卯弄”(麓川國)歸附元朝、其地設平緬宣慰司;今永德縣境屬平緬宣慰司。
公元1384年,“勐卯弄”(麓川國)歸附明朝、其地設麓川平緬宣慰司;今永德縣境屬麓川平緬宣慰司。
公元1403年,明朝析麓川平緬宣慰司地置灣甸長官司;公元1405年,灣甸長官司改灣甸御夷州;今永德縣境屬灣甸御夷州。
公元1409年,明朝分灣甸御夷州地設鎮康御夷州;今永德縣境屬鎮康御夷州。
公元1659年,清朝降直隸鎮康御夷州為散州,劃入永昌府;公元1908年,鎮康州
改土歸流設委員;公元1910年9月,改鎮康委員為永康州。
公元1913年,
民國政府裁永昌府,永康州改鎮康縣、屬滇西道(後改騰越道);公元1929年,民國政府裁道,縣一級行政區由省府派出的行政督察專員管轄,鎮康縣先後歸第五區、第九區行政督察專員管轄。
公元1950年,鎮康縣成立人民政府、縣府駐德黨壩,隸屬保山專區;公元1953年,鎮康縣改屬緬寧專區(後改臨滄專區)。
公元1964年,鎮康縣析為兩縣,西半部分稱鎮康縣、縣府駐鳳尾壩,東半部分稱永德縣、縣府駐德黨壩,均隸屬臨滄專區。
公元1970年,臨滄專區改為臨滄地區,永德縣屬臨滄地區。
公元2003年12月,撤銷臨滄地區、設立地級臨滄市,永德縣屬臨滄市。
公元2006年,撤銷明朗鄉、轄地劃入德黨鎮;永德縣共轄3鎮9鄉(德黨鎮、小勐統鎮、永康鎮、亞練鄉、烏木龍彝族鄉、勐板鄉、大雪山彝族拉祜族傣族鄉、班卡鄉、勐汞佤族鄉、大山鄉、明朗鄉、崇崗鄉),2個社區、1087個自然村、1633個村民小組。
行政區劃
永德縣轄7個鄉(勐板鄉、亞練鄉、烏木龍鄉、大雪山鄉、班卡鄉、崇崗鄉、大山鄉)、3個鎮(德黨鎮、小勐統鎮、永康鎮),118個村民委員會,1634個村民小組;兼轄1個國營農場(勐底農場)。
地理環境
位置
永德縣位於雲南省臨滄市西北部,介於東經99°05′——99°50′,北緯23°45′——24°27′之間。地處滇西橫斷山系縱谷區南部,四周與耿馬、鎮康、龍陵、施甸、昌寧、鳳慶、雲縣等縣為鄰,總面積3296平方千米。
地勢
永德縣地勢東、南、西部高,向北傾斜。地貌多樣,有深切亞高山寬谷、深切中山寬谷、深切中山窄谷、中切中山寬谷、中切中山窄谷六種類型。地形錯綜複雜,橫斷三山(老別山、棠梨山、三寶山),牽挽眾山;滄怒兩水,一統百流;東西六坡,自成山地;沖積坳陷,十四小壩嵌其間。境內山多壩少,山地占95%。
土壤
永德縣土壤分屬10類、18亞類、58屬、149種及5個變種,分別所占比例為:紅壤42.8%、赤紅壤20.3%、石灰土10.2%、紫色土4.3%、水稻土3.5%、磚紅壤1.7%、棕壤1.6%、亞高山草甸土0.08%。土壤總體以紅壤為主,七色兼備,富鉀、偏酸、缺磷、氮不均,地帶性垂直分布明顯。
氣候
永德縣縣境氣候總體屬南亞熱帶與北熱帶交匯的河谷季風氣候。以海拔1500米左右地帶為代表,多年平均氣溫17.4℃,極端最高氣溫32.1℃,極端最低氣溫2.1℃,常年降水量1283毫米。冬無嚴寒,夏無酷暑,乾濕兩季,春秋常住,但地帶性垂直分布典型,小區氣候突出。分屬北熱、南亞熱、中亞熱、北亞熱、暖溫、寒溫7個氣候帶,通常分為河谷熱區、半山溫熱區、高山冷涼區3個氣候區。熱區面積約占總幅員的30%。
永德縣年平均日照時數為2196.1小時,太陽輻射總量為133.58千卡/平方厘米。
自然資源
土地資源
截至2007年4月,永德國土資源481萬畝,真正難利用土地僅占2.24%。已不同程度開發利用的土地,約占總幅員的四分之一。統報耕地為53.3萬畝,占總幅員的11.1%。縣地土壤分屬10類、18亞類、58屬、149種及5個變種,分別所占比例為:紅壤42.8%、赤紅壤20.3%、石灰土10.2%、紫色土4.3%、水稻土3.5%、磚紅壤1.7%、棕壤1.6%、亞高山草甸土0.08%。土壤總體以紅壤為主,七色兼備,富鉀、偏酸、缺磷、氮不均,地帶性垂直分布明顯。
水資源
截至2007年4月,永德縣有流程5千米以上河流84條,總長800餘千米,每平方千米有河流0.25千米,水資源總量18.5億立方米,水能蘊藏量58萬千瓦,待開發者占99%。
礦產資源
截至2007年4月,永德縣地下礦藏有煤、
錫、
銻、
鉛、鋅、銅、鐵、金、銀、汞、
硫磺、石膏、大理石等,已探明小石城、戶乃兩地褐煤儲量2000萬噸。
生物資源
截至2007年4月,永德縣有高等植物3000餘種,有
三葉橡膠、
冷杉、
蒲葵、
雪蓮、
紅豆杉等,尤以野生南藥
訶子獨占鰲頭,其資源、產量位居全國第一。森林覆蓋率為38.6%,活立木蓄積量為524.5萬立方米。境內有方圓23萬畝省級大雪山自然保護區,被世人稱之為南亞熱帶天然動植物園,其現存野生動物有
孟加拉虎、
金錢豹、
長臂猿、
金絲猴、蘇門鈴、
鱷蜥、
綠孔雀等千餘種,其中列入國家保護動物有30餘種。
人口民族
人口
2010年永德縣總人口(常住人口)369702人,即:德黨鎮65842人、小勐統鎮56127人、永康鎮(含農場)62850人、勐板鄉26987人、亞練鄉28601人、烏木龍鄉28962人、大雪山鄉20644人、班卡鄉21910人、崇崗鄉34723人、大山鄉23056人。同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的339927人相比,十年共增加29775人,增長8.76%,低於臨滄市平均水平0.25個百分點,平均每年增加2978人,年平均增長率為0.84%,低於臨滄市平均水平0.03%。
2010年永德縣人口總量居臨滄市第4位,占臨滄市人口總量的15.22%,人口密度為112.2人/平方千米,居臨滄市第4位,高出臨滄市平均水平12.9人/平方千米。
民族
永德縣世居漢、彝、佤、布朗、傣、傈僳、拉祜等22個民族。截止到2010年,永德縣人口中,漢族296687人,占80.25%,各種少數民族73015人,占19.75%,其中:彝族30443人,占8.23%;
佤族20264人占5.48%;
布朗族7735人,占2.09%;傣族6196人,占1.68%;白族3097人,占0.84%;
拉祜族1595人,占0.43%;
傈僳族1285人,占0.35%;回族492人,占0.13%;
德昂族517人,占0.14%。
經濟
綜述
2010年永德縣完成生產總值233753萬元,按可比價計算(下同),同2009年相比增長12.6%,完成全年計畫的101.4%,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完成85349萬元,同2009年相比增長7.5%,完成全年計畫的104.7%,拉動經濟成長2.6%,其貢獻率為20.6%;第二產業完成增加值66855萬元,同2009年相比增長13.6%,完成全年計畫82.4%,拉動經濟成長3.4%,其貢獻率為27.00%;第三產業完成增加值81549萬元,同2009年相比增長16.5%,完成全年計畫119.9%,拉動經濟成長6.6%,其貢獻率為52.4%。
農業
2010年永德縣農村經濟總收入13.99億元,比2009年增長22.57%,農民人均純收入3131元,比2009年增加484元,增長18.28%。
2010年永德縣小春農作物面積297755畝,比2009年減少6.21%,糧豆面積244133畝,比2009年增減6.73%,小春糧食產量7968噸,比2009年減少52.58%;油料面積2626畝,比2009年增長3.14%;油料產量31噸,比2009年減少51.56%;其它作物面積50996畝,比2009年減少4.13%;其中蔬菜面積21555畝,比2009年減少9.86%。
2010年永德縣大春糧食麵積467410畝。比2009年增長2.55%,大春糧食產量125316噸,比2009年增長11.45%。其中:水稻41265噸,增長1.11%,包穀69079噸,增長18.55%,薯類10737噸,2009年增長11.52%,雜糧1044噸,2009年增長11.06%。豆類3116噸,2009年增長14.31%。
甘蔗
2010年永德縣甘蔗種植面積397721畝,比2009年增長16.34%,甘蔗產量134萬噸,比2009年增16.66%;烤菸面積18076畝,比2009年增長1.12%,烤菸產量2877.3噸,比2009年增長7.85%;2010年油料面積13265畝,比2009年增長3.9%,2010年油料產量859.2噸,比2009年增長0.2%。
茶葉
2010年永德縣茶園面積174945畝,比2009年增長1.97%。毛茶總產量6569.7噸,比2009年增35.88%。
核桃
2010年永德縣核桃種植面積達916344畝,比2009年增長15.38%,泡核桃產量5155.1噸,比2009年增長17.16%。
工業
2010年永德縣完成現價工業總產值76356萬元,比2009年年同期減少1854萬元,下降2.37%,工業銷售產值70239萬元,減869萬元,下降1.22%。規模以上增加值完成22376萬元,下降18.3%。
2010年永德縣主要產品產量除飲料、水泥、白酒和發電量略有增長外均大幅度下滑:生產白糖95590噸,比2009年下降39.14%,完成計畫76.9%;原煤9356噸,比2009年下降19.79%,完成計畫的71.97%;發電量14054萬度,比2009年增加0.77%,完成計畫61.1%;酒精6953噸,比2009年減少34.93%,完成計畫82.7%;飲料9782噸,比2009年增長72.04%,完成計畫163.03%;水泥86000噸,比2009年增長6.3%,完成計畫102.38%;精製茶1780噸,比2009年減少7%;白酒2320噸,比2009年增長21.28%。
服務業
2010年永德縣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80958萬元,比2009年年同期增長21.5%。其中:縣以下農村市場實現消費品零售總額49127萬元,增長26.2%。縣本級實現零售額31831萬元,比2009年同期增長15%。非公有制經濟完成72282萬元,比2009年同期增長21.63%。
社會
科技
截至2010年,永德縣擁有科技人員10人,安排三項費用30萬元,永德縣成立縣鄉級學會、協會、研究會21個,農村專業協會103個,舉辦科技講座275次。
教育
截至2010年,永德縣擁有中學15所,國小147所,普通中、國小專任教師2802人,中國小在校學生49911人,學齡兒童入學率99.81%;國中升學率59.48%;高中升學率82.31%。
衛生
2010年未,永德縣有醫院、衛生院17所,床位458張,醫院、衛生院技術人員383人,其中執業醫師及執業助理醫師197人。
交通
2010年未,永德縣公路通車裡程達4378千米,比2005年的1600千米增2778千米,年均增長22.30%。
社會保障
2010年未,永德縣參加失業保險人數8377人,比2005年的6433元增1944人,年均增長5.42%;參加基本養老保險的職工4984人,比2005年的3527人增1451人,年均增長7.16%,參加基本醫療保險的職工20964人,比2005年增加11032人,年均增長16.11%,得到最低生活保障救濟的城鄉居民5680人,其中城市1672人、農村4008人。新建了廉租房804套,40200平方米、經濟適用房488套,68968平方米、公租房68套,4090平方米。
風景名勝
景點介紹 | 景點圖片 |
---|
永德大雪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永德大雪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位於臨滄市永德縣東部,距臨滄市政府所在地約90千米。1986年經省政府批准成立,2006年經國務院批准晉升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 |
永德仙根仙根,又稱土佛,地處永康鎮距縣城50千米,土壤以紅壤和黃壤兩色為主,多呈沙礫狀,共有200餘尊,占地0.1平方千米,看上去似雕非雕,形狀奇異如萬年塔,形同精雕玉柱,高矮不等,最高的有30餘米,堪稱奇觀,每年的農曆正月十五、三月十五均有幾萬人到此燒香、祭拜,趕仙根盛會。 | |
民俗風情
民族文化
永德是古人類棲息地之一,在這塊土地上,曾經有過早期文化的歷史繁榮。滄桑多變,迄今仍有部分古代文化遺產存留。勐汞新石器遺址的發現,永康紅岩古崖畫、永康小寨佛寺貢盤石浮雕、明代土署石獅、明清土司墓雕的殘存,南汀河與賽米河流域出土的青銅器、古鑄犁,以及怒江東岸出土的原始貝幣,乃是永德古代文化的歷史見證。民間文化,語言交流廣通漢語,仍保留各少數民族語言。文字多流行使用漢字,現今保留少數民族文字者僅有傣文。現今流行的民間文化,主要有
打歌、跳擺、
對山歌、
講古、猜謎語、遊戲、祭祀活動、訪親拜友習俗、構花織布、刺繡、
竹編藝術等。
在今永德縣境內居住的22個民族中,布朗、佤、德昂為土著民族。各民族通過長期共融,民族特色既有相通之處,也有各異。如服飾特色,各族均有著漢裝者,也有穿戴本民族服飾者,保留著本民族服飾的有彝、傈僳、布朗、傣、拉祜、德昂、佤等少數民族。
具有民族特色的節日有:
潑水節(佤、傣、布朗族節日,清明節後第10天舉行),佤族的
關門節(農曆六月十五)和
開門節(農曆九月十五),
火把節(彝、拉祜、傈僳族節日,農曆六月二十四),布朗族的
嘗新節(農曆八月中旬屬蛇日),德昂族的包飯節(農曆八月十五)和芒果節(公曆7月10日至15日),彝族俐侎人桑沼哩節(農曆二月十五),仙根朝聖(農曆正月十五和三月十五)等。
名優特產
| 永德芒果芒果"水果之王",適性於亞熱帶的木本水果,永德縣則是全國為數不多的主產區之一,豐富的熱區資源,給芒果生長帶來了有利條件。永德是雲南省最大的芒果生產基地,因其擁有4.3萬畝的芒果面積而被譽為"芒果之鄉"。 |
| 永德茶葉 永德茶葉是雲南省臨滄市永德縣的特產。茶葉種植在永德歷史悠久,永德主要有22個民族,其中古老的彝族、佤族、布朗族、德昂族、拉祜族的祖先都是與茶息息相關的民族,截止到2012年,永德有23萬茶農,形成了鄉鄉有茶、人人涉茶的盛況。 |
| 永德核桃 永德核桃是雲南省臨滄市永德縣的特產。永德縣是核桃大縣,核桃種植面積已突破百萬畝大關,成為名副其實的“核桃之鄉”。永德核桃栽培歷史悠久,“九五”期間,在以工代賑、綠色工程等項目支撐下,開始小規模發展,期間完成核桃種植約2.5萬畝。2010年,永德縣種植面積累計達91.32萬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