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昆(“極化激元”概念的最早闡述者,中國固體物理和半導體物理學科的開創者之一,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

黃昆(“極化激元”概念的最早闡述者,中國固體物理和半導體物理學科的開創者之一,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黃昆(1919年9月2日—2005年7月6日),男,漢族,出生於中國北京,祖籍浙江嘉興中國共產黨黨員,物理學家、物理教育家,“極化激元”概念的最早闡述者,中國固體物理和半導體物理學科的開創者之一,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得主,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瑞典皇家科學院外籍院士,開發中國家科學院院士,生前是中國科學院半導體研究所名譽所長。

黃昆於1936年從潞河中學畢業,報考清華大學北洋工學院均未被錄取;1937年通過潞河中學向燕京大學的保送考試進入燕京大學學習;1941年從燕京大學畢業,經葛庭燧推薦到國立西南聯合大學物理系任助教;1942年考取國立西南聯合大學理論物理研究生;1944年獲得碩士學位,離校後在昆明天文台任助理研究員,8月被錄取為“庚子賠款”公費留英學生;1945年10月赴英國布里斯托大學留學;1947年5月到英國愛丁堡大學物理系馬克斯·玻恩實驗室作短期訪問;1948年1月獲布里斯托大學哲學博士學位,隨後被聘為英國利物浦大學理論物理係為期三年的博士後研究員;1951年回到中國擔任北京大學物理系任教授;1955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1959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77年出任中國科學院半導體研究所所長;1980年當選為瑞典皇家科學院外籍院士;1983年任中國科學院半導體研究所名譽所長;1985年當選為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2005年7月6日因肺部感染去世,享年86歲。

黃昆畢生致力於凝聚態物理科學的研究和教育。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黃昆
  • 外文名:Kun Huang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
  • 出生地:中國北京
  • 出生日期:1919年9月2日
  • 逝世日期:2005年7月6日
  • 畢業院校布里斯托大學
  • 職業:教育科研工作者
  • 主要成就:1955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數理化學部學部委員(院士)
    1980年當選為瑞典皇家科學院外籍院士
    1985年當選為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現開發中國家科學院院士)
    2001年獲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 學歷:研究生
  • 學位:博士
  • 籍貫:浙江嘉興
  • 政治面貌:中共黨員
人物生平,主要成就,科研成就,人才培養,榮譽表彰,社會任職,個人生活,人物評價,人物影響,人物紀念,

人物生平

1919年9月2日,黃昆出生於北京一個知識分子家庭,名字中的“昆”字取自頤和園內的昆明湖。他先後在北京蒙養園、北京師範大學附屬國小、上海光華國小上學。在五年級時,隨家遷回北京,在燕京大學附屬中學就讀半年後,轉入通縣潞河中學國中二年級。高中也在潞河中學就讀,三年總成績始終保持全班第一。
黃昆
青年黃昆
1936年,從潞河中學畢業,報考清華大學和國立北洋工學院(現天津大學),均因語文成績不理想而未被錄取。
1937年,通過潞河中學向燕京大學的保送考試進入燕京大學學習。在大學期間,年年獲得學校最高獎學金,並通過自學掌握了量子力學,撰寫了畢業論文《海森伯和薛丁格量子力學理論的等價性》。
黃昆
1941年,黃昆在北京燕京大學畢業時留影
1941年,從燕京大學畢業,經葛庭燧推薦到國立西南聯合大學物理系任助教。與楊振寧張守廉同住一間宿舍,三人被稱為物理系的三劍客。
1942年,考取國立西南聯合大學理論物理研究生,師從吳大猷教授。
黃昆
黃昆,張守廉,楊振寧
1944年,獲得碩士學位,論文題目為《日冕光譜線的激起》。離校後在昆明天文台任助理研究員。同年8月,與洪朝生同被錄取為“庚子賠款”公費留英學生。
1945年10月,赴英國布里斯托大學留學,師從諾貝爾獎獲得者內維爾·弗朗西斯·莫特,攻讀固體物理博士學位。
黃昆
黃昆在布里斯托大學實驗室,前排右一是他後來的夫人,李愛扶女士
1947年5月,到英國愛丁堡大學物理系馬克斯·玻恩實驗室作短期訪問。馬克斯·玻恩把自己已寫的一部分《晶格動力學理論》專著的手稿給黃昆看,並建議在他的手稿的基礎上,由黃昆執筆合作完成這部專著。當時,黃昆已接受北京大學物理系主任饒毓泰的聘請,將回國到北京大學任教。為此,他寫信給饒毓泰徵求意見,饒毓泰覆信熱情支持他與馬克斯·玻恩合作寫書。
黃昆
青年黃昆
1948年1月,獲布里斯托大學哲學博士學位。為了獲得撰寫《晶格動力學理論》一書所需的經費,隨後接受英國利物浦大學理論物理系主任赫伯特·弗羅利希(Herbert Fröhlich)的聘請,成為該係為期三年的博士後研究員,同時開始了《晶格動力學理論》一書的撰寫。
1951年,收到饒毓泰的來信,邀請他到北京大學物理系任教授一職。他拋下英國的一切,暫別了女友,轉道香港回中國任教。
1954年—1956年,擔任北京大學固體物理教研室主任。
1955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數理化學部學部委員(院士)。
黃昆(“極化激元”概念的最早闡述者,中國固體物理和半導體物理學科的開創者之一,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
黃昆獲1995年度陳嘉庚數理科學獎
1956年,參與《1956—1967年科學技術發展遠景規劃綱要》的制訂,並參與制定有關發展半導體技術的緊急措施,建議舉辦五校聯合半導體物理專門化(北京大學復旦大學廈門大學東北人民大學南京大學聯合在北京大學物理系創辦了中國第一個半導體專業),成為中國半導體物理學科的開創者之一。
1956年—1958年,擔任五校聯合半導體物理專門化主任。
1956年—1966年,擔任北京大學半導體物理教研室主任。
1957年,加入九三學社
黃昆(“極化激元”概念的最早闡述者,中國固體物理和半導體物理學科的開創者之一,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
黃昆
1959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1960年—1966年,擔任北京大學物理系副系主任。
1962年,與謝希德聯合提出加強中國固體能譜基礎研究的建議。
1977年,由鄧小平同志親自點名,出任中國科學院半導體研究所所長,上任後調整半導體科研方向、重新組織科研隊伍。
黃昆(“極化激元”概念的最早闡述者,中國固體物理和半導體物理學科的開創者之一,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
黃昆系列叢書
1980年,當選為瑞典皇家科學院外籍院士。
1983年,任中國科學院半導體研究所名譽所長。
1985年,當選為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現開發中國家科學院院士)。
1999年,患上帕金森病,導致腦軟化、體質弱,身體一直不太好。
黃昆(“極化激元”概念的最早闡述者,中國固體物理和半導體物理學科的開創者之一,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
江澤民同志為最高科學獎獲得者——王選(右一)、黃昆(左)頒獎
2001年,在時任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主席江澤民同志的頒獎下,獲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2002年,入選感動中國2002年度人物
2005年6月初,因感冒導致肺部感染,7月6日16時18分,因呼吸衰竭在北京逝世,享年86歲。
黃昆(“極化激元”概念的最早闡述者,中國固體物理和半導體物理學科的開創者之一,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
黃昆遺像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1947年,黃昆系統推導了固溶體中溶質原子尺寸差異引起的X射線衍射效應,包括一級效應(衍射點隨成分移動)和二級效應(布拉格衍射強度減弱,鄰近衍射斑點漫散射)。這種漫散射在20世紀60年代得到實驗證實,被稱為“黃漫散射”,可用於測量溶質原子周圍位移場分布。
1948年,黃昆從理論分析了同價合金固溶體電子結構問題,闡明電子氣禁止效應導致電荷再分布,解釋了溶質原子散射截面大的原因,對後來合金電子理論發展有啟發作用。
1949年—1951年,黃昆提出離子性晶體光學振動的唯象模型,引入動力學方程描述光學位移、極化和電場之間的關係。該運動方程被推廣套用於各類晶體,被稱為稱為“黃方程”。他進一步求解方程,得到光波和光學振動的耦合振動模,預言了新的色散規律,後被拉曼散射實驗證實,被命名為“極化激元”。黃昆率先提出的耦合模概念在多個物理領域得到廣泛套用。
黃昆(“極化激元”概念的最早闡述者,中國固體物理和半導體物理學科的開創者之一,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
黃昆
1950年,黃昆與李愛扶合作,在論文《F心的光吸收和無輻射躍遷的理論》中首次提出晶體中電子多聲子躍遷的完整理論。他們引入晶格振動的正則坐標展開,得到電子躍遷伴隨發射或吸收多個聲子的物理圖像,從而解釋了複雜的光譜和無輻射躍遷現象。與蘇聯學者佩卡爾的理論並稱“黃—佩卡爾理論”或“黃—里斯理論”。
1979年起,黃昆針對國際上多聲子無輻射躍遷理論的疑難,重新分析了多聲子無輻射躍遷理論。他發現之前理論中存在不自洽問題,通過採用更準確的一級能量本徵值修正了絕熱近似波函式,提出的“統一理論”統一了“非康登近似”和“靜態耦合”兩種理論,澄清了長期存在的理論矛盾。在連續三屆國際半導體物理會議上受到關注。
1980年代以來,黃昆開展了半導體超晶格的研究,他與合作者建立了計算超晶格電子結構的理論方法,研究了量子阱激子態、電磁場下超晶格能帶、一維量子結構等問題,闡明了量子阱激子躍遷選擇定則。1985年,他與朱邦芬提出超晶格光學振動的微觀模型“黃—朱模型”,揭示了界面模與類體模的內在聯繫,糾正了連續介電模型的錯誤認識,建立了超晶格光學振動理論,又在此基礎上提出了多量子阱和超晶格光學聲子拉曼散射微觀理論。
黃昆(“極化激元”概念的最早闡述者,中國固體物理和半導體物理學科的開創者之一,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
黃昆受訪
黃散射—雜質或缺陷引起的漫散射
X射線人射到材料,會被周期排列的原子的電子所散射,並在一定的反射角出現非常尖銳的衍射峰。然而,實際材料往往偏離嚴格的周期排列,可能原因之一是由於材料中存在雜質或缺陷,這種由雜質或缺陷引起的又光漫散射的機制是由黃昆在1947年首先提出來的,現在文獻中被稱為“黃漫散射”(英文縮寫HDS)或簡稱黃散射。
黃昆估算了不同的雜質原子導致的長程晶格畸變對X射線衍射的影響,推導了這種點缺陷長程彈性位移場在衍射峰附近產生的漫散射強度公式,從而開創了X射線研究中的一個新的分支領域。
由於觀察黃散射要求很高的實驗條件,直到1967年,漢斯·佩斯爾(Hans Peisl)等在研究γ射線輻照氟化鋰晶體X射線散射實驗時,才觀察到了黃漫散射。此後中國之外的科學家在一系列其他材料中也都觀察到了黃散射,從而國際學術界確認了黃散射。1972年德國物理學家證明,利用黃散射強度分布,可以倒推出點缺陷的結構(種類、對稱性、大小),從而使黃散射發展為一種能直接研究晶體中微觀缺陷的強有力手段。
多聲子躍遷理論的創始人
1950年,所羅門·佩卡爾(Solomon Pekar,俄文:Соломон Ісакович Пекар)、黃昆和阿弗里爾·里斯(Avril Rhys,中文名:李愛扶)分別獨立地提出了多聲子躍遷理論,即,由於電子初態與末態對應不同的晶格平衡位置,初態與末態的振動波函式之間不存在嚴格的正交關係,電子躍遷過程中振動量子數(聲子數)可以任意改變而躍遷多聲子過程。佩卡爾只涉及光躍遷多聲子過程,且文章發表在俄文雜誌上。黃昆與里斯在文章“F中心光吸收與無輻射躍遷理論”中同時建立了光躍遷和無輻射躍遷多聲子理論,發表後立即引起國際學術界的重視,因而人們常稱多聲子躍遷理論為黃—里斯理論。
黃昆(“極化激元”概念的最早闡述者,中國固體物理和半導體物理學科的開創者之一,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
黃昆視察工作
由於晶格弛豫,原先一條譜線變成一系列的多聲子峰。在低溫下,多聲子譜線強度呈泊松分布。1959年約翰·約瑟夫·霍普菲爾德(John Joseph Hopfield)首先在Cds的帶邊發射中證實了多聲子結構。
1979年,黃昆發現用於無輻射躍遷理論的康登近似實質上是把躍遷計算中的一階微擾與包含高階微擾的晶格弛豫混合併用;並且證明,一旦消除了這種不自治性,絕熱近似與靜態耦合在一級近似下是等價的。這樣就得到一個統的理論,從而澄清了30年來圍繞無輻射躍遷理論發展而出現的混亂,也給比較簡單的靜態耦合計算提供了理論上的依據。
1980年以來,黃昆與顧宗權合作提出了多聲子躍遷理論中的多頻聲子模型,該模型表明在光躍遷過程與無輻射躍遷過程中所參與的聲子可以具有非常不同的頻率,從而解決了多聲子光譜實驗解釋的疑難點。作為多聲子躍遷理論的開創者,黃昆與里斯合著的文章是人們廣泛引用的經典文獻。黃昆在1980年建立的統一絕熱近似與靜態耦合的理論,一發表即引起廣泛重視,並被布萊恩·里德利(Brian Ridley)編入教科書。
聲子極化激元及黃方程
1950年,黃昆提出了一對唯象方程,以描述極性晶體的長波光學振動。黃昆把巨觀電場作為一個新的變數,用來描述離子光學振動所受庫侖作用,而巨觀電場與離子光學位移又共同對電極化有貢獻。這就是以後被廣泛引用的“黃方程”它確立了光學位移w(正比於正負離子位移差),巨觀電場E與電極化P三者之間的關係。黃方程的物理意義十分明確,作為巨觀關係是嚴格的,它簡潔而有效地解決了極性晶體光學振動的問題。
黃昆(“極化激元”概念的最早闡述者,中國固體物理和半導體物理學科的開創者之一,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
黃昆和謝希德
作為套用黃方程的一個嘗試,黃昆將其用於研究電磁作用的“推遲效應”(即庫侖作用以有限速度[光速]傳播)對長光學波的影響,黃昆發現電磁模(光子)與橫光學聲子模互相耦合形成新的模式。
黃昆最先提出的光學聲子,電磁波耦合模(聲子極化激元),在實驗上則由卡爾文·亨利(Calvin Henry)和約翰·約瑟夫·霍普菲爾德(John Joseph Hopfield)於1965年在GaP材料中首次觀察到,由此引起人們極大興趣。
1972年,在第一次關於極化激元的國際學術會議上,黃昆的研究成果得到會議高度評價。會議文集重新刊登黃昆1951年的論文“關於輻射場和離子晶體的相互作用”並譽為該領域的一個里程碑。
準二維系統光學聲子的“黃—朱模型”
1987年初,黃昆設計了一個“偶極子超晶格”模型。據此,黃昆等指出,國際上沿用20餘年的slab模是不對的。不但因割裂界面模與類體模之間的內在聯繫而導致對稱性有誤,而且光學聲子類體模的光學位移及靜電勢在界面處均應為節點。在分析錯誤原因的基礎上,利用微觀計算的結果,黃昆等給出了準二維系統光學聲子的解析表達式。黃昆等提出的“偶極子超晶格”模型及準二維系統光學聲子的解析表達式在國際上被稱為“黃-朱模型”,引起普遍重視。由此國際上開展了一系列的研究工作。黃昆等也在此基礎上成功地提出國際上第一個超晶格光學聲子拉曼散射微觀理論,明確回答了為什麼在體材料中電偶極躍遷禁戒的Frohlich散射在超晶格中是允許的原因。
黃昆和他的研究組還在超晶格電子態結構領域進行了富有成效的研究工作。黃昆等創造了一種用有限幾個平面波展開計算超晶格空穴子帶結構的方法,並將其用於量子阱中激子態,外電磁場下超晶格能帶,一維及零維量子結構的研究,使中國在這個領域的研究大體上與中國國外平行。其中,對量子阱中四分量激子旋量態角動量的闡明,首次在國際上給出了正確的量子阱中激子光躍遷選擇定則。
1947年—1952年,黃昆與馬克斯·玻恩合著《晶格動力學理論》(Dynamical Theory of Crystal Lattices),成為該領域的第一部權威專著和標準參考文獻。黃昆對馬克斯·玻恩的原書稿作了大量增補,以嚴謹的論述和清晰的物理圖像對固體物理學的最基本領域進行了系統闡述,還以一系列創造性工作完善和發展了這門學科的理論。
原書英文版1954年由牛津大學出版社出版,1998年11月5日由牛津大學出版社再版;中文版於1989年11月1日由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譯者為葛惟錕、賈惟義,2011年6月由北京大學出版社再版。
從1975年至2001年3月,《晶格動力學理論》的英文版被引用5254次,俄文版被引用376次,平均每年200多次。
主要論文
發表時間
文章作者
文章標題
刊物名稱
1947年
Kun Huang
X-ray Reflexions from Dilute Solid Solutions
《倫敦皇家學會會刊A輯:數學與物理科學》(Proceedings of the Royal Society of London. Series A,Mathematical and Physical Sciences)
1948年
Kun Huang
Quantum Mechanical Calculation of the Heat of Solution and Residual Resistance of Gold in Silver
《倫敦物理學會會刊》(Proceedings of the Physical Society(London))
1950年
Kun Huang
On the Atomic Theory of Elasticity
《倫敦皇家學會會刊A輯:數學與物理科學》(Proceedings of the Royal Society of London. Series A,Mathematical and Physical Sciences)
1950年
Kun Huang and Avril Rhys
Theory of Light Absorption and Non-radiative Transitions in F-centres
《倫敦皇家學會會刊A輯:數學與物理科學》(Proceedings of the Royal Society of London. Series A,Mathematical and Physical Sciences)
1951年
Kun Huang
Lattice Vibrations and Optical Waves in Ionic Crystals
《自然》(Nature)
1951年
Kun Huang
On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Radiation Field and Ionic Crystals
《倫敦皇家學會會刊A輯:數學與物理科學》(Proceedings of the Royal Society of London. Series A,Mathematical and Physical Sciences)
1951年
Kun Huang and Avril Rhys
Deviation of Van der Waals Interaction from Additive Relations
《中國物理學報》(Chinese Journal of Physics)
1963年
Kun Huang
The Long Wave Modes of the Cu2O Lattice
《物理雜誌》(Zeitschrift für Physik)
1981年
Kun Huang
Adiabatic Approximation Theory and Static Coupling Theory of Nonradiative Transition
《中國科學》(Scientia Sinica)
1981年
黃昆
晶格弛豫和多聲子躍遷理論
《物理學進展》
1982年
Kun Huang and Bangfen Zhu
Phonon Analysis in Multiphonon Transitions
《理論物理通訊》(Communications in Theoretical Physics(Beijing))
1985年
黃昆、劉東源
最陡下降法和多聲子躍遷的多頻模型
《物理學報》
1985年
Kun Huang
Contributions to Multiphonon Transition Theory
《中國科學進展:物理》(Advances in Science of China: Physics)
1987年
湯蕙、黃昆
超晶格中空穴子帶的理論
《半導體學報》
1987年
Bangfen Zhu and Kun Huang
Effect of Valence Band Hybridization on the Exciton Spectra in GaAs-Ga1-xAlxAs Quantum Wells
《物理評論B輯》(Physical Review B)
1988年
Kun Huang and Bangfen Zhu
Dielectric Continuum Model and Frohlich Interaction in Superlattices
《物理評論B輯》(Physical Review B)
參考資料:
1963年,黃昆主持建立北京大學物理系固體能譜研究室。
1989年,黃昆領導中國科學院半導體研究所成功組建了半導體超晶格國家重點實驗室
獲獎時間
獎項名稱
授予單位
1957年
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三等獎
中國科學院
1984年
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一等獎
中國科學院
1989年
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一等獎
中國科學院
1990年
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二等獎
中國科學院
參考資料:

人才培養

1951年,黃昆回到北京大學任教。他中斷了自己已經進行多年,並已取得重要成果的固體理論研究,投身於普通物理課程的教學工作,與虞福春褚聖麟等一起,建立了具有自己特色的普通物理教學。他還創建半導體物理專門化,開設固體物理和半導體物理課程。並創建了中國第一個半導體物理專業。還邀請中國國內與蘇聯的多位物理學家為學生講授固體電子論、半導體物理等課程。
黃昆(“極化激元”概念的最早闡述者,中國固體物理和半導體物理學科的開創者之一,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
1955年,北京大學第一屆半導體方向畢業生和黃昆合影
黃昆的學生中,當選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的有:甘子釗秦國剛夏建白朱邦芬王陽元
黃昆(“極化激元”概念的最早闡述者,中國固體物理和半導體物理學科的開創者之一,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
黃昆與學生合影
黃昆編著了《固體物理學》《半導體物理學》(與謝希德合著)等教材,其中《固體物理學》和《半導體物理學》很長一段時間內成為這兩個專業的必讀著作。對高等學校中普通物理、固體物理和半導體的教學十分有益。
黃昆(“極化激元”概念的最早闡述者,中國固體物理和半導體物理學科的開創者之一,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
黃昆授課
發表時間
合著作者
書籍名稱
出版機構
1958年
黃昆、謝希德
半導體物理學
科學出版社
1966年
黃昆
固體物理學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79年
黃昆、韓汝琦
半導體物理基礎
科學出版社
參考資料:
不唯書,不唯上,只唯實。黃昆不喜歡翻閱文獻資料,喜歡從“第一原理出發”,去探尋物理世界的奧秘。“我文獻看得比較少,因為那樣容易被人牽著鼻子走,變成書本的奴隸。自己創造的東西和接受別人的意見,對我來說,後者要困難得多。學別人的東西很難,而自己一旦抓住線索,知道怎么做,工作就會進展很順利。”

榮譽表彰

獲獎時間
榮譽表彰
授予單位
1955年
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
中國科學院
1980年
瑞典皇家科學院外籍院士
1984年
理論物理弗雷曼獎
英國聖母瑪利亞大學
1984年
卓越外國學者
中美洲州立大學協會
1985年
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現開發中國家科學院院士)
第三世界科學院(現開發中國家科學院
1986年
1995年
1996年
陳嘉庚獎(數理科學獎)
2001年
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2002年
感動中國2002年度人物
參考資料:

社會任職

任職時間
任職單位
擔任職務
1963年
代表
1978年2月—1983年6月
第五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
常務委員
1983年6月—1988年3月
第六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
常務委員
1985年—1988年
委員
1987年—1991年
理事長
1988年3月—1993年3月
第七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
常務委員
1993年3月—1998年3月
常務委員
參考資料:

個人生活

黃昆父親黃徵是中國銀行高級職員,母親賀延祉也是銀行職員。母親畢業於北京女子師範大學,為人嚴肅認真,對黃昆少年時期的成長,有過很大影響。黃昆有一個姐姐和兩個哥哥,姐弟四人年齡依次相差一歲,手足情深而又互相影響。
1951年,黃昆受饒毓泰邀請後立即赴北京大學物理系任教,開始了長達26年的教學生涯。黃昆回國更大的因素是自己對祖國的熱愛。他感到中國要想發展科學,融入世界軌道並走上前沿,必須要有莫特這樣“萬人敵”式的人物。
雖然是理論物理學家,但黃昆卻喜歡自己動手。家裡的電視機壞了,一般人都會送到修理部去,他卻自己捲起袖子。1956年入校的章蓓說:“黃先生生活上要求很低,也非常簡樸。20世紀60年代,我們在昌平有一個校辦工廠,研製第一台計算機,試製積體電路,他那時一方面給工農兵學員講課,一方面到車間或生產線和大家一起做。按說他是搞理論的,而且學術造詣非常高,但是到了車間他總是不恥下問,向工人學習每一個細節和技術,而且要求非常高。當時在工藝流水線上清洗樣品非常瑣碎,他總是一絲不苟地完成。他抽菸很厲害,平常每天一到兩包,但到了工廠,他就忍住。”
黃昆的學生呂斯華回憶:“那是1958年,有一次,可能是由於勞累過度,黃先生出現了‘鬼剃頭’,一夜之間掉了一大塊頭髮。第二天上課時,他為了不影響大家聽課,一登上講台就先摘下帽子,給大家看,說‘免得你們笑話,影響教學’。”
黃昆的學生趙汝光回憶:“文革時黃昆是二級教授,每個月有285元錢,他把200元交了黨費。他在生活上要求很低,在學術上卻要求很高。評職稱時,他就對某些人相當不客氣,有時讓人下不來台。一次,一位副教授評教授職稱,大多數學術委員同意,他卻說,給他個副教授就不寒磣了。這是他嚴格要求自己,也嚴格要求他人的表現。”。
利物浦大學期間,黃昆結識了英國女同事Averil Rhys(1926年—2013年2月12日3時)並建立了深厚的友情。Averil Rhysl926年出生於威爾斯,當黃昆在布里斯托大學攻讀博士學位時,Averil Rhys是該校物理系的本科生,大學畢業後與黃昆同時來到利物浦大學理論物理系,擔任系主任秘書,並曾協助黃昆進行理論計算。1952年4月她遠渡重洋來到中國,與先期回國的黃昆結婚,取中文名李愛扶。1956年李愛扶被批准獲得中國國籍。自1959年她開始在北京大學物理系工作,任電子學工程師,為北京大學物理系實驗室的建設和教學做出了貢獻。對小他7歲的夫人,黃昆打出了“90”的高分。“凡是和她接觸的人對她的品格都有很高的評價,她不僅是個好人,而且很有能力。”
黃昆喜歡讀小說,特別是武俠小說和偵探小說,這個愛好保留終生。黃昆很早就識字,他說自己國小階段,除去很早就識字,常讀小說和學會加減乘除之外,似乎沒有學到更多的知識。但他的英文挺棒,國中階段便能閱讀英文小說。
黃昆在燕大學習成績名列前茅,加上課程不重,因此,他有很多時間閱讀各種書籍。他印象最深的有兩本書:一本叫《數學家》(Men of Mathematics),講的是牛頓以來數百年間最偉大的數學家和物理學家的生平和貢獻;另一本叫《探索微生物的人們》(Microbe Hunters),主要講發現細菌以後一兩百年中,科學家如何一個接一個地找到引發系列重大病症的細菌及其防治辦法。書中對醫學科學家的研究工作描寫得非常感人。科學家們對科學事業的追求和獻身精神,給青年的黃昆很大震撼,影響了他的人生道路,培養了他對科學的興趣和愛好。此外,黃昆還廣泛閱讀古今中外名著,尤其是英文小說。也許是探索大自然奧秘的生性使然,黃昆特別喜歡偵探小說和驚險小說。他對紀實作品也有所涉獵,正是在燕京大學圖書館的英文書架上,他發現了斯諾的《西行漫記》(Red Star over China),通過這本當時的“禁書”,黃昆第一次了解到了中國工農紅軍和共產主義革命,以致影響一生。
黃昆稱,在英國時每周日他和李愛扶都去爬山,後來回到中國,年輕時他們每個星期天都去爬妙峰山,年紀大了改為爬香山,後來走不動了就去頤和園。走路是他最大的愛好。
謙謙君子:2001年,國家授予黃昆最高科學技術獎。在中國科學院提名黃昆的時候,他就寫信反對。後來經組織上做工作,他採取不反對也不支持的態度,甚至連組織材料和答辯都一概不參加。他覺得這個獎勵太大了,承受不起。獲獎後,他坦言:“這么多學科,這么多研究人員。很難想像我怎么會得了這個獎。”,“我得過一個何梁何利獎,那時還說得過去,但現在這個最高獎,帽子似乎太大了,對我來講這個獎太高了。”
坦誠直率:記者採訪提問黃昆,“誰對您的一生影響最大?”,“我自己對自己影響最大。”黃昆異常坦率,“像我這樣考慮問題,沒有太大的天賦也能做出很好的工作。過去教學時,大家評論我課上得還不錯,我也認為是下了功夫的,但就是對一個個學生不太關心。因為我認為上課也是培養人,講課是我的責任,我盡了我自己很大的努力。”在學術上,黃昆真正欽佩的人並不多,甚至很多諾貝爾獎獲得者,他也覺得不過如此。
1941年黃昆畢業後,葛庭燧把他推薦給物理學家吳大猷,到昆明國立西南聯合大學任物理系助教。1942年他又考取吳大猷的研究生。同時,楊振宇考取了王竹溪的研究生。共同的志趣和共同的學習生活使他們之間建立起深厚的友誼。
黃昆特別珍惜國家的科研經費。他堅信基礎研究也應算一算投入產出,認為花了錢就應該在科學上作出貢獻。黃昆一生只申請過一次國家自然科學基金。1986年,他從中國科學院半導體研究所所長位置退下來後,帶領理論組11位研究人員申請了一個為期3年、共2萬元的面上項目。黃昆總是千方百計讓“好鋼用在刀刃上”,每當拿到國家科委下撥的大筆經費時,他都如履薄冰,寫下了“睡不踏實”四個字。擔任所長期間,他擔心經費用得不合適,浪費了人民的血汗錢。黃昆特別欣賞實驗人員在獨特想法基礎上,自力更生、因陋就簡地搭建實驗裝置,做出原創性的研究成果。
黃昆(“極化激元”概念的最早闡述者,中國固體物理和半導體物理學科的開創者之一,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
黃昆與朱邦芬
黃昆對自己的錢卻不在乎,把補發的兩萬元工資全都交了黨費,從不領取出國的置裝費和補助費,大量中國國內外工作信函的郵資全都自己支付。作為1955年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按規定可以定級為“一級教授”,但他主動要求定為“二級教授”,覺得自己與饒毓泰、葉企孫周培源等老師拿同樣的工資,於心不安。1984年,黃昆作為“斯諾教授”訪美,他省吃儉用,用外方資助生活費節餘的錢購買了一台全自動幻燈機及調壓器,用於中國科學院半導體研究所對外學術交流之用。1986年2月,德國馬克思普朗克協會固體物理研究所邀請他參加慶祝弗洛利希80壽辰學術會議,他把外方提供的生活費近80%節餘下來買了一台電子打字機,供中國科學院半導體研究所外事同志工作用。

人物評價

黃方程,黃玻書,引領聲子物理;律己嚴,誨人勤,堪稱一代宗師。(黃昆在國立西南聯合大學的室友、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楊振寧評)
中國的黃昆是最聰明的。(黃昆訪問英國愛丁堡大學期間的合作者,諾貝爾物理獎獲得者馬克斯·玻恩評)
他(黃昆)是我最好的學生。諾貝爾物理獎得主內維爾·弗朗西斯·莫特教授評)
他好比現代的鳳凰涅槃,從灰燼中飛起,又成為世界領頭的固體物理學家。(固體物理學家、德國馬克斯·普朗克固體物理研究所前所長曼弗雷德·卡多納(Manuel Cardona)評)
(黃昆)青年時代做出了卓越的科學貢獻,中年時期獻身於祖國教育事業,晚年仍在孜孜不倦地學習和研究,為祖國科技發展嘔心瀝血。(黃昆曾經的工作助理、中國科學院院士朱邦芬評)
黃先生的治學作風和為人風範是一代中國教育和科學工作者的楷模。(中國工程院院士屠海令評)
渡重洋,迎朝暉,心繫祖國,傲視功名富貴如草芥;攀高峰,歷磨難,志興華夏,欣聞徒子徒孫盡棟樑。(北京大學物理系師生在其70華誕時贈予的一副對聯)
他(黃昆)一生都在科學的世界裡探求真諦,一生都在默默地傳遞著知識的薪火,面對名利的起落,他處之淡然。他不僅以自己嚴謹和勤奮的科學態度在科學的領域裡為人類的進步做出卓越的貢獻,更以淡泊名利和率真的人生態度詮釋了一個科學家的人格本質。感動中國2002年度人物頒獎詞)
一生不事張揚,一生默默耕耘,為科技事業鞠躬盡瘁,這就是一個真實的黃昆。83年的人生歲月里,黃昆以他的嚴謹和創新,以他的勤奮和率真,在固體物理學領域豎起了一座座豐碑,贏得了全世界的尊敬,也在人們的心目中銘刻下了四個大字:“真人”黃昆。新華網2002年評)
作為中國物理學界的泰斗,五十年來,黃昆為中國固體物理和半導體科學研究、人才培養做出過不可磨滅的貢獻。(央視國際2009年評)
黃昆先生正是中國半導體學科的奠基人,是中國半導體學界的一代宗師。(《學習時報》評)
在大半個世紀的人生中,黃昆始終以一種沉默的姿態,背對世事變換,孜孜不倦地追尋科學的真諦,成為中國半導體物理學研究的開創者之一,並贏得了世界的尊重。中國科學技術協會評)
黃昆院士是世界著名的物理學家,他對固體物理學做出了許多開拓性的重大貢獻,是中國固體物理學和半導體物理學的奠基人之一。黃昆院士熱愛祖國,熱愛科技事業,辛勤開拓,奮鬥不息,為創建和發展中國半導體科技事業做出重要貢獻。(《學習強國》評)
黃昆院士是世界著名的物理學家,他對固體物理學作出了許多開拓性的重大貢獻。是中國固體物理學和半導體物理學的奠基人之一。中華人民共和國科技部評)

人物影響

黃昆和同事向科技部申報建立“黃昆基金”,拿出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的450萬元獎金設立“黃昆獎”(黃昆物理獎),用來獎勵中國國內在固體物理和半導體物理領域做得比較好的科學家。於2005年4月21日獲批。
1999年1月,在黃昆八十歲生日之際,中國科學院半導體研究所安排出版了一本根據黃昆本人選擇的論文集。2004年,為慶祝黃昆八十五歲壽辰,中國科學院半導體研究所、北京大學物理學院清華大學物理系一起編了一本《黃昆文集》,朱邦芬請楊振寧作序。
黃昆(“極化激元”概念的最早闡述者,中國固體物理和半導體物理學科的開創者之一,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
黃昆文集
黃昆班設立院校(部分):北京科技大學數理學院山東大學積體電路學院北京郵電大學理學院、中國科學院半導體研究所、北京理工大學物理學院電子科技大學光電科學與工程學院東北師範大學物理學院

人物紀念

黃昆去世後,黨和國家領導人以及黃昆先生生前親朋好友、學界同仁分別以不同方式表示哀悼,為黃昆送行。12日上午,溫家寶賀國強路甬祥陳至立羅豪才王選朱光亞等同志分別緩步來到黃昆院士遺體前肅立默哀,作最後告別。隨後,與家屬一一握手,表示慰問和哀悼。曾培炎韓啟德以及周光召錢偉長宋健也以不同方式表示慰問和哀悼。
國際小行星中心2010年7月26日發布公報,將由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台施密特CCD小行星項目組發現的第48636號小行星永久命名為“黃昆星”。並於2011年5月初經過國際天文學聯合會批准而獲正式命名。
黃昆(“極化激元”概念的最早闡述者,中國固體物理和半導體物理學科的開創者之一,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
命名證書
北京大學物理學院、北京大學微電子研究所、人工微結構和介觀物理國家重點實驗室聯合主辦的黃昆先生銅像落成儀式於2006年12月15日在北京大學物理大樓舉行。
2019年9月2日是世界著名物理學家、教育家、中國固體物理學先驅、中國半導體科學技術奠基人黃昆先生誕辰100周年紀念日。為了紀念黃昆先生對科學與教育事業的貢獻、緬懷黃昆先生的高尚品格和道德情操、學習黃昆先生嚴謹求實的治學態度和實事求是的精神,9月2日—3日,黃昆先生誕辰100周年暨半導體學科發展研討會在北京召開。
黃昆(“極化激元”概念的最早闡述者,中國固體物理和半導體物理學科的開創者之一,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
會議現場
物理學家、諾貝爾獎獲得者楊振寧先生,時任全國政協副主席、九三學社中央常務副主席邵鴻,北京大學時任校長郝平,中國科學院時任副院長、中國科學院大學黨委書記、校長李樹深,廈門大學時任校長張榮,中國科學院學部工作局時任局長李婷,中國科學院半導體研究所時任副所長(主持工作)譚平恆,時任黨委書記、副所長馮仁國,時任副所長楊富華,時任黨委副書記、紀委書記樊志軍等出席大會。王啟明院士、甘子釗院士、王陽元院士、王占國院士、鄭厚植院士、楊國楨院士、陳良惠院士、於淥院士、夏建白院士、鄒廣田院士、郭光燦院士、朱邦芬院士、鄭有炓院士、周遠院士、張裕恆院士、褚君浩院士、薛其坤院士、邢定鈺院士、祝世寧院士、范守善院士、龔旗煌院士、沈保根院士、劉雲圻院士、劉明院士、龔新高院士、楊德仁院士、段文暉院士、徐紅星院士及半導體領域專家與學者等300餘人參加會議。會議由中國科學院半導體研究所半導體超晶格國家重點實驗室時任主任王開友主持。
黃昆(“極化激元”概念的最早闡述者,中國固體物理和半導體物理學科的開創者之一,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
與會人員合影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