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生平
1907年(清
光緒三十三年)9月29日,吳大猷出生在廣東省廣州府番禺縣(今廣東廣州)。
1915年(中華民國四年),吳大猷進入番禺縣立國小。
1920年(中華民國九年),吳大猷考進廣府中學。
1925年(中華民國十四年),吳大猷考入
南開大學物理系,成為物理名師
饒毓泰的得意門生。
1926年(中華民國十五年),南開礦科停辦,改入物理系。
1929年夏(中華民國十八年),吳大猷在南開大學物理系畢業,恩師
饒毓泰排他留校任教,講授近代物理學和力學。
1931年春(中華民國二十年),經
饒毓泰及清華大學
葉企孫的推薦,吳大猷獲得中華教育文化基金董事會的乙種研究獎助金,赴美國
密西根大學留學。
1932年(中華
民國二十一年),吳大猷在美國獲得碩士學位,阮冠世也轉來密西根大學。經多次研究,大猷把紅外光譜儀的直線狹縫改為彎形,提高解析度。
1933-1934年,在美國作光譜學、原子和原子核物理學方面的研究,1933年獲博士學位。回國後,在北京大學、西南聯大任教。
1934年夏(中華民國二十三年),應北京大學理學院院長
饒毓泰之邀回國,在北京大學任教的三年里發表了15篇重要論文,把新的量子力學介紹到中國。
1938年(中華民國二十七年),吳大猷離開中英庚款董事會在川大所設的講座教授職位,到北大、清華、南開在昆明組成的西南聯合大學。
1940年(中華民國二十九年),在南開大學吳大猷用英文撰寫了第一部專著《多分子的結構及其振動光譜》,受到恩師饒毓泰的器重。
1949年秋,受加拿大國家研究院(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 of Canada)之聘,主持理論物理組工作。
1956年11月至1957年4月,應
胡適之邀回台,在台大和清大聯合主辦的研究生班講授古典力和量子力學,兼及流體力學和核子間的互動作用問題。
1957年,獲選為加拿大皇家學會會員。其研究工作多在原子分子結構及光譜、核子散射、大氣物理、電離體及氣體方程式,統計物理,相對論等方面。
1960年10月至1961年2月,應邀至瑞士洛桑大學講學。
1963年秋,辭加拿大國家研究院的職務,赴美國紐約布魯克林理工學院,在太空及氣體動力學研究所講氣體運動論。
1967年, 接受
錢思亮邀請,回國任科學發展指導委員會主任委員。建議政府成立國家科學院。
1968年 ,委員會成立獲淮,並被預定為主任委員。
1969年 ,請辭國科會職。
1975年,吳大猷將他歷年教學講稿整理成《理論物理》,計7冊:①古典動力學、②量子論與原子結構、③電磁學、④狹義相對論及廣義相對論、⑤熱力學、氣體運動論及統計物理學、⑥量子力學(兩冊),在台灣出版。
1979年, 擔任教育部科學教育委員會主委,致力於國中高中的科學教育改革。
1983年,由
蔣經國指定,吳大猷被任命為台北“
中央研究院院長”。第二年,吳大猷又出任台灣“中華教育文化基金會董事長”。他主張科學研究與政治分開,加強兩岸的學術交流。
1983年6月,吳大猷參加了在
新加坡舉行的第一屆亞洲—太平洋地區物理學大會,這是亞太地區物理學家一次空前盛會,使遠隔重洋的同事、師生和同學歡聚一堂。
1988年,他在醫院病榻上寫出了《物理學的性質、簡史和哲學》。
1989年,吳大猷作了14次系列講演,並以《物理學:它的發展和哲學》為書名,於1992年出版。
1998年11月底,由
中國科學院安排,吳大猷以92歲高齡從台灣回到祖國內地。
1994年 1月,卸任中央研究院院長。7月8日—9日,中研院為吳先生舉辦吳大猷院長榮退學術研討會,對吳先生的學術貢獻給予高度的評價。
1995年,主持清華大學王惕吾先生紀念講座,並成為終身主持人。
1997年, 第二次全球華人物理學會議,在台北舉行,並賀先生九十大壽與諾貝爾得主學生李政道同時獲清華大學頒授名譽理學博士學位,清華大學以學位暨系列活動賀其九十壽誕,活動內容包括李政道、楊政寧演講之(科學界的挑戰)等。
1999年3月起,三度進出加護病房,4月底一度病危。
2000年3月4日下午2時35分,病逝於台大醫院,享壽九十五歲。
主要成就
科學研究
吳大猷的學者生涯可大致分為三個時期:北京大學時期(1934—1946)、北美時期(1946—1978)和台灣時期(1978年起)。他的研究領域涉及原子和分子理論、
相對論、
經典力學和
統計力學的各個方面。尤其在原子和分子理論、散射理論和統計力學方面有獨創性。
20世紀30年代,吳大猷研究了多種原子分子光譜,研究了苯及其衍生物的拉曼光譜,發現並證明了苯的同位素移動並對此作了正確的解釋。20世紀30-40年代,在中國最早進行了原子多重激發態的研究,較早計算了氦原子雙激發能態;計算慢中子與原子碰撞的散射截面;提出原子碰撞的理論模型和計算方法;研究了氯化乙烯的同分異構體的紅外光譜及分子對稱問題;討論了由分子或電子激發的分子振動、分子振動與轉動的互動作用、分子簡正振動等問題。
吳大猷在
原子和
分子的一般理論方面做出了重大貢獻。他的兩項研究為後來的工作開闢了道路,一項是關於重原子f態的計算,另一項是閉殼層電子激發態的計算。他認為,鈾離子能級的相對位置應該很類似於釙、釷和錒的相應的離子能級。這就等於給出了錒、釷、釙和鈾四個重要元素最低態的電子組態的信息。他肯定,93號以後的元素必定以5f電子為最低態。於是他預言,中性的93號原子的正常態至少包含一個5f電子,因而有可能存在一個類似於周期表中稀土族的元素系,從鈾開始的化學性質類似的14個元素。這就是說,吳大猷通過f態的計算,預言了鈾後元素的存在。他的這一工作為鈾後元素的發現和M.C.麥耶爾對同類問題的計算開了先河。從1940年開始,鈾後元素分別以各種方式被發現。他的第二篇論文題為《兩個最低點的特徵值問題和重原子f態的量子虧損》,討論了前人沒有討論的具有兩個不對稱的最小值位勢的量子力學問題。他WKB(Wentzel-Kramers-Brillouin)近似法求解了波動方程的本徵值,並將結果用於某些原子能態的計算,特別是用以說明量子虧損。對此,學術界評價吳大猷這一工作具有非常不尋常的意義。
吳大猷在原子光譜方面的一項工作已被Y.P.瓦施尼稱為“吳態”。“吳態”的存在,1967年已由P.費爾曼和R.諾威克用實驗所證實。對於散射理論,吳大猷通過對原子和分子的電子碰撞激發和雙重激發研究,做出了貢獻。他關於氦的雙重激發能態研究已被D.E.高耳登列入電子-原子散射共振研究的早期貢獻。在統計力學方面,吳大猷把躍遷機率的概念同不可逆過程聯繫起來,為嚴密表述和深入理解不可逆過程的時間方向性也做出了功績。20世紀70年代中期後,吳大猷先生開始關注物理學哲學問題。他的一系列關於物理學發展與哲學的講演,於1975年出版,書名為《現代物理學基礎的物理本質和哲學本質》。吳先生認為,一位物理學家,從對物理學的歷史和哲學的更深刻更具批判性的理解中,會有助於更全面地了解物理學。此後,吳先生一直關注物理學哲學和科學哲學的問題。1988年,他在醫院病榻上寫出了《物理學的性質、簡史和哲學》。
人才培養
著作
《科學和教育》《科學與科學發展》《吳大猷科學哲學文集》《物理學的歷史和哲學》《現代物理學基礎的物理本質和哲學本質》等。
社會任職
曾任國科指導會主任委員。
1958年9月至1959年4月,應邀任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研究員。
1965年,任紐約州立大學布法羅分校物理與天文系主任。
1983-1994年,任台灣中央研究院院長。
獲獎記錄
獲獎時間 | 獎項名稱 | 備註 |
---|
1998 | 獲霍英東傑出成就獎 | 獲獎 |
1992 | 獲中國物理學會第一屆特殊貢獻獎 | 獲獎 |
1984 | 獲菲律賓麥克塞獎 | 獲獎 |
1984 | 菲律賓拉蒙馬格塞塞獎 | 獲獎 |
1967 | 嘉新特殊貢獻獎金及獎牌 | 獲獎 |
1967 | 榮獲Chai-Hsing基金獎 | 獲獎 |
1943 | 獲教育部第一等科學獎金 | 獲獎 |
1939 | 獲中央研究院丁文江獎金 | 獲獎 |
獲獎時間 | 獎項名稱 | 備註 |
---|
1993 | 香港理工大學榮譽理學博士 | 獲獎 |
1991-05-04 | 美國密西根大學授予榮譽科學博士 | 獲獎 |
1991 | 被授予密西根大學榮譽博士 | 獲獎 |
1948 | 被選為中央研究院院士 | 獲獎 |
人物評價
吳先生畢生獻身科學研究和教育事業,為中國科學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在世界物理學界享有盛譽。吳先生關心國家統一,致力於民族富強,並且為海峽兩岸科技學術交流作出了傑出的貢獻,為兩岸同胞所讚譽。(
時任國家主席江澤民評)
吳老師為了中國的科學和教育事業獻出了他畢生的精力,尤其是近30多年他對台灣科學發展盡心盡力,做了極大的貢獻。吳老師為人正直、誠懇、坦誠、熱情、治學嚴謹。他一生忠實於中華民族的文化發展,他承繼了我們固有的道德傳統,發揚了近代的科學進步。吳老師他不僅是著名的、極有權威成就的、世界級的大物理學家,而且他就是莊子讚揚的真人,他有的知識是真知,他是我們的大宗師。(
物理學家、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李政道評)
吳大猷先生是著名的物理學家和教育家,一生從事物理學研究和教學工作。對當代物理學的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吳大猷先生獲得博士學位回國以後,在非常困難的條件下,培養了大批傑出的物理學家。從上個世紀50年代以後,吳大猷先生身體力行,為發展中國台灣地區的科學與教育作出了巨大貢獻。緬懷吳大猷先生對中國科學與教育事業,特別是對物理學發展所作出的傑出貢獻,學習吳大猷先生獻身科學的優秀品德和嚴謹的治學精神,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中國科學院院長路甬祥評)
他在中國物理學界中的影響力之大,恐怕是獨一無二的。(作者丘宏義評)
後世紀念
2002年11月由台灣“吳大猷基金會”主辦的首屆吳大猷科學普及著作獎頒獎,大陸作者王元的《華羅庚傳》獲金簽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