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大維

俞大維

俞大維(1897—1993),祖籍浙江紹興,出生於湖南長沙,早年就讀於復旦大學預科、 南洋公學、聖約翰大學。後赴美國哈佛大學、德國柏林大學深造。1929年回國任軍政部參事,1933年出任國民政府兵工署署長,陸軍中將軍銜。抗日戰爭期間,領導兵工企業堅持生產,為中國軍隊提供了重要裝備支撐,建成了一定規模的兵工生產和研發體系,培育了大批優秀人才,被譽為中國的“兵工之父”。1949年赴台灣,1954年出任台灣“國防部長”。1993年因病在台北逝世,享年96歲。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俞大維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湖南長沙
  • 出生日期:1897年
  • 逝世日期:1993年7月8日
  • 職業:國民黨官員
  • 畢業院校聖約翰大學
  • 信仰三民主義
人物教育,人物經歷,人物介紹,人物晚年,人物評價,相關文章,

人物教育

沿習庭訓家學
俞大維的教育沿習曾文正公傳下的庭訓家學。經學從公羊傳開始,接著是穀梁傳左傳四書禮記等。史部讀史記漢書通鑑子部以老、莊為主,另外讀荀子。集部是楚辭昭明文選、古文辭類纂、經史百家雜抄等。
俞大維俞大維
少年時代
上國小時他的舅舅請人叫他學英文,16歲進上海復旦中學,跳級畢業。18歲入復旦大學預科,跟王寵惠念名學(中國古代邏輯),隨薛仙祖念經濟學及德文。
十九歲以第一名考上南洋公學(即交通大學)電機科。半年後因為肺病而休學,恰好他的表哥曾昭權從麻省理工學院畢業回國,便跟著表哥念微積分和做化學實驗。病癒後考進聖約翰大學三年級,隨校長卜舫濟念哲學。
3年拿到哈佛博士學位
1918年至哈佛大學讀哲學,3年拿到博士學位,12門課全是A,獲得Sheldon Travel Grant(謝爾頓旅行獎學金)前往德國柏林大學留學,繼續攻讀哲學及數學(數理邏輯)。隨Dr. Riehl讀康德“純粹理性批判”,聽過愛因斯坦講“相對論”。
俞大維大學畢業3年就拿到哈佛的博士,沒有聽說還有第二個。他自稱學習秘密是“大考大玩、小考小玩、不考不玩”,這表明他有很高的天分。
他讀書很快,過目不忘,很厚的一本書,兩三天就可讀完,並能摘取其中的精要。他說,讀書要有方法,看書要抓住重點。
除了天分和方法,他是很用功的。吳宓說:“哈佛中國學生,讀書最多者,當推陳君寅恪及其表弟俞君大維。”在德國,這兩位仍被認為是中國最有希望的讀書種子。
在德國,俞大維愛上了美麗的鋼琴老師,德國父母卻不允許她嫁給這個身材矮小、貌不出眾的中國青年。姑娘珠胎暗結,生下個男孩,誰來撫養?陳寅恪建議帶回國交給他妹妹撫養。陳寅恪的母親,是俞大維的姑母。哥哥作主,妹妹做了揚和的母親,俞大維也順理成章地娶了表姐為妻。
俞大維與陳寅恪在美國哈佛大學、德國柏林大學連續同學七年。陳先生的母親是他的姑母,陳先生的妹妹是他的夫人,陳先生的父親陳三立、祖父陳寶箴與俞大維的父輩、祖輩相交很深,所以,俞大維與陳寅恪是兩代姻親,三代世交,七年同學。
俞大維俞大維
發表文章第一人
在數學雜誌發表文章的第一位中國人
1925年,俞大維的一篇論文刊載在德國最著名的數學雜誌上(Mathematische Annalen),他是在該雜誌發表文章的第一位中國人。幾年後華羅庚亦在該雜誌發表論文,成為第二個中國人。

人物經歷

回國任軍政部參事
1928年,國民政府初步統一全國,就開始軍隊現代化。曾求助於英、美列強,但皆無動於衷,不得不轉求於德國。兵工署署長陳儀去德國考察,請俞大維回國任職。
1929年6月俞大維返國,任軍政部參事。
1930年5月,俞大維第二次赴德,任商務專員,負責採購軍備,並專門學習軍事,包括兵器製造、戰役分析,尤其是彈道學。他用德文寫了四十多本筆記,說:“這兩年學到的比哈佛三年學的還多!”
再次回國任署長
1932年,俞大維回國。1933年,他擔任兵工署署長併兼任兵器教官,陸軍中將。兵工署負責軍火製造及維修等。由於國家工業條件不足,軍火大半仰賴外購,來源分散,制式不統一,面對日本灼灼逼人的侵略態勢,改進武器生產是極迫切的工作。
俞大維就任後,首先籌建新廠,加強生產能力,積極在德國大量採購機器、材料等,以21廠為例,所用鋼材九成以上是德國料(德國槍炮鋼料品質至今仍是世界聞名),至抗戰勝利時仍有存量。
其次,建立研究開發體系。成立理化研究所、套用化學研究所、彈道研究所、精密機械研究所、材料研究所、冶金研究所、光學研究所、炮兵技術處、中央修械所、航空兵器研究處等,高薪聘請外國專家來華教導,同時在國內延攬人才隨專家工作,使武器研發在中國紮根。如“兩彈元勛”任新民、屠守鍔、姚桐斌、孫家棟,黃緯祿和火箭專家徐蘭如、沈正功、謝光選等人均在俞大維領導下的兵工機構打下了堅實基礎。
第三,提高兵工企業的效率,他認為考量效率的重點在於建立成本會計制度。他令各兵工廠普遍實施成本會計,使兵工生產企業化,全國工廠企業紛紛仿效,對我國工業水準的提升有深遠的影響。
最後,建立標準化生產和檢驗制度。大量生產是二十世紀新發展的生產方法,要求產品的零件能夠互換。俞大維兼技術司長,會同各研究機構,訂定各項軍品的規格及圖樣法規,在各兵工廠設立樣板工廠,加強制造能力與產品精度。並建立零件、半成品檢驗,進而建立整套質控制度。在此基礎上,建立武器制式制度。
選定從德國毛瑟槍改制的中正式步槍為制式步槍,性能優越,堅固耐用,適合中國人體型。輕機槍則選定捷克式輕機槍,構造簡單,拆裝方便,故障甚少。重機槍選用德國馬克沁機槍,性能優良,水冷耐用,故障亦少。三種步機槍口徑均為7.9毫米,彈藥通用,簡化生產與補給。當時日軍三八式步槍和機槍的射程與殺傷力均不如我軍。
火炮方面,適應當時的經濟能力,並求短期能大量生產,選擇迫擊炮為生產目標。制式選82毫米,是仿造法國布朗德81毫米迫擊炮,重量較輕,適宜山地作戰,以後逐步生產60毫米及150毫米迫擊炮。
經過四年準備,國軍已有數十個步兵師更換了新的制式裝備,所制武器精確性不遜列強,並且適合中國人體能,適應國內交通狀況。
1937年,抗戰爆發,設在東南地區各兵工廠西遷後方。當時運輸狀況極端困難,以江船上溯宜昌,再以人力,用繩索將船拖拽過峽谷湍流,有時每日僅前進數百米,上岸後,還要鑿山開路,遇水搭橋,遷往崇山峻岭間,以免於敵機轟炸。俞大維督導兵工廠西遷,用他的話講是“有條不紊,全師而退”。
八年抗戰中,俞大維自豪的是軍火供應不匱乏,無人抱怨“彈藥沒有了”,當然這是指輕武器的彈藥,中國當時不能生產重武器。
余大維將軍1943年初與史迪威將軍等合影余大維將軍1943年初與史迪威將軍等合影
講授彈道學
抗戰期間,俞大維還到重慶的兵工學校講授彈道學,復旦大學、中央大學、重慶大學都聘俞大維開講座,但他以公務太忙而拒,可見他對培育兵工人才的苦心!
俞大維的印章俞大維的印章
俞大維還兼任兵器教官,每三個月率21廠有關員工至靶場驗查武器性能。
俞大維在重慶期間,華羅庚一家也逃難到重慶。俞大維幫他找了房子,兩家人住得很近,便於探討數學。有道數學題俞大維解不出,請教過許多外國專家也無答覆,想不到華羅庚在一夜之間就解出,而且非常簡捷。俞大維對華羅庚很是佩服。
研究核子彈
1945年11月,軍政部部長陳誠、次長兼兵工署長俞大維,邀請吳大猷(物理)、曾昭掄(化學)與華羅庚(數學)商談研究核子彈。專家意見是我國毫無基礎,只能由培育人才著手。陳、俞採納此議,聘吳大猷、曾昭掄及華羅庚三人率領王瑞駪唐敖慶(化學)、孫本旺(數學)及李政道、朱光亞(物理)於46年赴美學習。
任交通部長
1946年5月,俞大維任交通部長。內戰時期,交通混亂,鐵路公路隨修隨毀,隨毀隨修。俞大維設定一個會報室,掛一張全國詳細大地圖,路電郵航等均在圖上繪出。每日上午九時,俞主持會報,聽取路電郵航等各司報告後,即口頭指示解決辦法,各單位主管即將指示下達辦理,不需要再行批示。
因陸上交通遭破壞,俞大維就致力發展航空運輸。因交通阻塞,郵遞極為遲緩。俞大維決定可利用空郵者,無論付航空郵資與否,一律交付空運。空郵數量大增,最高時占全部空運量百分之十。以往累月經年到達的郵件,數日即可送到。

人物介紹

1950年3月,蔣介石任命俞大維為國防部長。俞大維因耳病,未就職,改任駐美採購主管。1954年再任俞大維為國防部長。
他不是黃埔出身、不是國民黨員,當了國防部長,是很罕見。也由於他無黨無派,在他任職期間,軍中就未聞有派系之爭,他說:“我用人就不問是否出身黃埔或行伍,只要忠誠能幹又肯乾者,我皆喜歡。譬如溫哈熊和我一樣,並非黃埔系統,且與孫立人在維吉尼亞軍校先後同學,又做過孫的幹部,曾有人二度徵詢我意見,我都力薦他,若非我挺他,任其再努力想也難有出頭天。”
擔任國防部長,按例要給他住房。但俞大維未要,而是和傅斯年擠在一起。傅斯年是俞大維的妹夫,任台灣大學校長。他有宿舍,就分了兩間給俞大維。俞府客廳里一套藤製舊沙發,一天,一位重量級夫人來訪,一坐下便坐垮了。
俞大維軍階是陸軍中將,國防部長編制為一級上將,或文官特任。人事單位建議俞為上將部長,按規定,上將退休待遇比特任部長好多了。但他認為文人部長可免部長對自屬兵種嫌疑,就拒絕了。
俞大維最忌將時間耗費在開會與應酬上,上任第一天,講了五分鐘的話,就搭乘軍艦,到金門、馬祖、大陳巡視。他在職期間去大陳、馬祖、金門各島130多次,平均每兩周去一次,人稱國防部長的辦公室在金門。
他的信條是“我不能去的地方,怎能派我部下去呢?”有一次為上高登島,他被吊車吊上懸崖峭壁。
他的目標是:最精良的部隊在前線,最新的裝備在前線,最好的醫生在前線。他目睹戰壕積水,官兵受潮濕之苦。就把市場上合用木板買光,連夜運陣地,在壕底鋪上木板。
他的口號是:一切享受歸前線。因此,電唱機、冰櫃、電視機、洗衣機、沙發等,源源運往前線。士兵希望有香菸,他就為他們爭取到每人每個月五包免費香菸。
台灣每年審查年度總預算,關於待遇的爭論很大。俞大維寫一封信給行政院長陳誠,大意是:“軍隊是國家的瑰寶,由國家培育而成,由於軍愛民,使每一位官兵均具有自重自愛的精神。談到待遇軍餉問題,我絕不主動要求,因為我們人數太多,但是我企望調整公教待遇時,不要忘記了軍隊,將軍公教視為一體。”這封信僅一百多字,卻五易其稿,最後定稿報院,才成立了“軍公教待遇調整案”。 軍人待遇從此和公教成為一體。
俞大維最為驚人的舉動是坐飛機進入大陸偵查。為不影響防空,不用戰鬥機飛行員,而指派偵察機部隊派員飛行。
去前先作一次感覺飛行,飛行員為了讓他了解飛行時體能、精力的消耗,爭取調高空勤費,就以最大性能作了特技動作,著地以後,才知道俞大維有耳病,不能暈船和暈機。不過俞大維善解部屬意願,提高了飛行待遇,並仍由這名飛行員負責他的大陸飛行。
在10多次的大陸飛行中,最驚險的一次離大陸戰鬥機只有五里。且不論他到底看見了什麼,僅以六十高齡,部長之尊,敢於單機偵巡,空前絕後,威望頓時陡增,台灣軍人給他的名字改了一字——俞大膽。
俞大維的大陸偵查有什麼意義?俞大維做事講究抓重點,他的大陸飛行就是重點。國民黨困守台灣,最需要的不是武器,是士氣,鼓舞士氣就要長官帶頭。
1958年8月23日,俞大維正在金門視察,一場前所未有的炮戰爆發了,俞大維除手臂負傷外,還有一顆米粒大的彈片擊中他的後腦部,但未穿透頭骨,雖血流披面,但無大礙,不必手術,那彈片就一直沒取出來。

人物晚年

俞大維於1965年,因病請辭國防部長。繼任者是他的親家—蔣經國。
俞大維先生九十大壽俞大維先生九十大壽
俞大維的長子俞揚和生於德國,是空軍軍官學校第16期畢業生。20歲時,在美國完成飛行訓練,回到中國,參加對日作戰。他參加空戰三十多次,最後一次被敵機擊落,跳傘受傷,不能再服役,就離開了空軍,擔任民航駕駛員。
1959年底,蔣經國的女兒蔣孝章在美國遇到俞揚和,一見鐘情。因為俞揚和結過婚,蔣經國要求愛女三思而行。俞大維泰然,認為兒女成年,有權自主。1960年5月,兩人悄悄結了婚,雙方父母皆不在場。1961年,他們生了一個兒子。孩子的出世不僅得到祖父母的歡心,也得到外祖父蔣經國、曾外祖父蔣介石的寵愛。但是蔣孝章的兄弟孝文、孝武、孝勇至死沒有接受這位姑爺。
俞大維從國防部長下來後,已近70,不再上班了。整日坐守書城,手不釋卷。讀“詩經”,先讀瑞典漢學家高本漢的英譯本,讀出興趣,再回頭看原典,愈讀愈感覺真是寶貴的遺產,先民智慧的結晶。70歲以後參照德譯本讀易經。他說:幼年讀線裝書,中年讀英文、德文書,現在又讀線裝書,讀來讀去還是中國書深奧。
他九十歲那年,摔了一跤,後腦勺摔破了。治療後,他叫人找了本微積分,說:“你念一道習題,我來做做看。”結果答案正確,老人很得意:“我腦子沒跌壞!”
李登輝執政後,俞大維贈李登輝“老子校釋”、“墨子閒話”以及“齊民要術”三本書,並提供“執中治國”建言,“民主就是妥協,妥協就是執中。執中治國就是走中間路線”。希望李登輝講話不要引用聖經,要去聽聽老百姓在講甚么話,老百姓只想大家團圓、吃飯,打打麻將,這就是安定。李登輝聽不進他的話,李的理想是台獨,他要讓台灣民眾追求台獨,而不是安定。
一位記者問俞大維:“李登輝就任總統以來,是否遵循你的走中間路線,以人為師,到處請益的建言?”
李登輝,是復旦大學的校長嗎?他己死掉了。”他回答。
“李登輝死掉了,死掉了!”他繼續著說,並用右拳連連打記者的左胸。
“不是那個李登輝,是現在我們的總統,台灣人李登輝。”記者說。
“噢!噢!我不認識!”他如此回答。
俞大維在大陸奮鬥20年,敗於中共。在台灣奮鬥20年,成果歸於台獨。
1993年7月8日,俞大維去世,去世前的5個月皈依佛門,法號“淨維”。

人物評價

俞大維為人通情達理,不近人情的事不做。
俞大維紀念館俞大維紀念館
俞大維處事原則一是了解全局,掌握重點。二是負責,責任不往下推。他說:“議之於眾,而決之於一,責任則歸我。”
俞大維用人,可用五個字概括:訪、用、信、敬、宥(you:寬恕)。求才先訪察,可用即用,用則充分信任,而且予以尊重。部下有過,儘量予以勸說而曉以大義並予原宥寬恕。他曾對陳誠提及宥才的重要,不必計較小過。
俞大維的一生與蔣介石密不可分,蔣介石對他的信任和滿意是無與倫比的。
在他任職兵工署長期間,為了兵工廠的撤遷,蔣介石破例在漢口召見他。在這以前和以後,蔣介石對他的工作沒有任何不滿。
俞大維接任交通部長時,卸任部長俞飛鵬告訴他:很高興你來接任,我們同是俞家,不過交通部長很難辦,因為蔣介石對大小事都會用電話垂詢。但俞大維任交通部長三年中,僅接過一次蔣的電話。那是淮海戰役時,蔣軍被圍困,正值冰天雪地,部隊全賴空投補給。蔣介石問:今天部隊有無收到空投糧食?俞答:投到了。蔣問:你怎么肯定投到了。俞答,是我親自去空投的。
俞大維任國防部長期間,他的辦公室與蔣介石的辦公室有一道門相通。兩人來往只須幾步,可是十年任期,俞不曾踏入蔣辦一步,蔣也不曾來俞室一次。
俞大維對蔣介石是很感激的。蔣介石去世次年開始,每年蔣的生日和忌日,他必到慈湖磕頭二次,風雨無阻,即使九十多歲,坐輪椅。俞大維說,他只向母親和蔣介石磕頭行大禮,以感養育和知遇之恩。
俞大維兒時受到系統的中國傳統文化的教育,中國傳統教育重倫理,辨是非,文章是載體,義理是核心。
俞大維不僅僅廣讀古籍,更重要的是他以效法聖賢為人生目標。他曾向母親詢問曾國藩的做人處世的原則,老夫人說:“文正公一生嚴明治軍,謹慎治事,勤儉治家,恪守民族傳統美德,不近人情的事不做。”這成為俞大維一生遵循的原則。因此,中國傳統文化是他的體,是他的髓。
中學的缺陷是 百年來,西學東漸,中國傳統日漸凋落,曾國藩倡洋務,要求家人積極學習西學。西學重思維,辨層次,知識技能是載體,思維方法是核心。俞大維學習西學,不僅掌握了科學知識,更重要的是他掌握了科學知識的精髓,才能大學畢業3年就拿到哈佛的博士,25歲就能在國際頂級雜誌發表文章。
俞大維曾問一位先生,到紐約是否至音樂大廳一游?答曰曾往。俞問有何意見?答以“聲光俱佳,此劇場正訓練美女百人,身高一致,跳舞進退齊一,面貌、身材、服裝無一不美。”俞曰:“你是學管理的,不應只注意前台之表演,應該到後台去學習,看看此一百人如何進出前後台,如何管理才是學問!又如中國人的結婚喜筵,常常宴開一百餘桌,如何調派侍者分配服務?如何能同時上菜撤盤?同一道菜如何能夠同時做出一百餘盤?餐廳與廚房的管理也處處都是學問。”
俞大維不僅有能力看出問題,更掌握了解決問題的方法,那就是來自西方的思維方法。這種思維方法才是科學的本質,掌握以後才能舉一反三。既可用於改造兵器工業,又可用於提高運輸效率。
學習西方的方法是為了革新中國,中學仍是俞大維的體,所以他在老年又讀線裝書,感到還是中國書深奧。
一語概之,俞大維是中體西用的典範!
一個多世紀以來,中國面對的問題就是如何西化和如何保存傳統。西化的方向有自由主義,有馬列主義等。傳統的定義更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俞大維、胡適、陳寅恪等給出了他們的答案。
在他們凋亡後,產生他們的土壤已經不存在。
大陸以馬列主義為立國之本,中學傳統已經斷裂。台灣隨著去中國化,對中華民族復興的貢獻越來越小。

相關文章

錢學森感念三位哲人
這篇文章原刊於台灣《傳記文學》2003年6月(第七十六卷 第六期),不知真假。
一九九九年九月十八日下午,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隆重召開大會,表彰研製“二彈一星”作出突超貢獻的二十三位科技專家。錢學森代表受獎人致答謝詞及感言如下:
今天受獎者大都是七十歲以上的第一代科學家,在座者有第二代梯隊及第三代梯隊,我們第一代梯隊對國防科技發展的成就交出了一張成績單,算是對國家的期望有了一點交代。在此我要特別告訴大家,有三位先賢前輩是我們這一代人感恩與懷念,由於他們三位的遠大眼光,以及培育人才的寬宏胸襟,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才有今日的開花結果豐碩的成就呈顯在國人面前。
第一位先賢是俞大維先生,他是以學者(哈佛大學數理邏輯博士及德國柏林大學彈道學專家)身分受邀從政,於一九三三年初擔任國府時代軍政部兵工署署長,主管全國軍火武器之研發與生產製造。俞氏上任後,深感中日大戰,一觸即發,迫在眉睫,不可避免,即從德國、瑞典及捷克等國購買武器,彈藥、槍炮材料,引進有關科技,大力整頓金陵、漢陽,鞏縣及上海等各大兵工廠之生產方法,革除陋習,並有獨到的創見與建樹,其重點如下述:
第一點,他深知工業的發展,要在科技研究發展方向紮根,所以在九一八東北事件後、抗戰軍興之前,即成立許多研究發展機構,如理化研究所、套用化學研究所、彈道研究所、精密工具研究所、光學研究所、炮兵技術處、航空兵器研究所及軍用車輛研究所等,並高薪聘請德國彈道學權威克朗茲(Cranz)博士來華教導並協助工作相當時日,同時在國內延攬理化方面專才隨克朗茲工作,他培育了許多兵器與彈道方面的人才。
第二點,他深知軍品的品質,關係到整體的戰力,必須提升製造能力,建立軍品規格與檢驗制度,於是在各兵工廠設立工具、樣板工廠,加強制造能力與產品精度;由各研究機構,會同兵工署技術幕僚,訂定各項軍品的規格及機械產品的圖樣法規,並建立產品驗收制度,再由驗收零件成品,進而作配裝半成品檢驗,再進而建立整套品控制度。
第三點,他深知工業管理經濟效率的重要性,而督導工業,掌握效率的重點在成本會計制度的建立,兵工署首先推行軍火彈藥生產的成本會計制度,全國各生產工廠及大企業多紛紛仿效,在當年重慶大後方蔚為風氣,對我國工業水準的提升有深遠的影響和助力。
當年留學歐、美及日本等國的理工學人專家,國內各大學出身之理工科人才以參加國防科技研發及武器彈藥生產工作為報國之志,並引以為榮!一九三七年中日大戰爆發,俞氏奉命將全國二十多個兵工廠遷移到大後方,抗戰八年期間,國軍作戰所需輕兵器和彈藥不曾短缺;而兵工廠也培育了大批兵器與彈道方面的人才。例如在場的受獎人任新民、屠守鍔姚桐斌孫家棟黃緯祿,以及未受獎的火箭專家徐蘭如沈正功謝光選等人均曾在俞大維領導下的兵工廠及相關的研究機構打下了堅實的兵器設計與製造本領。
在我國飛彈研發領域中,我錢學森不過是理論上及精神上領導者(Theory and Spirit Leader),而在硬體設計、工藝、實際生產製造(Hardware, Design, Technology, Practice Production, and Manufacture)等方面都是任新民、徐蘭如及謝光選這一批出身兵工廠的人,所領導的一群技術工人們的集體傑作成果。
俞大維主持兵工廠業務長達十四年之久,有“兵工之父”的美譽。他是我國近代國防科技發展史上第一位大力開拓、耕耘、播種,灌溉、施肥的始祖園丁,我們不能忘記他。
第二位先賢是吳大猷先生,一九三三年吳大猷得到密西根大學物理博士學位,一九三四年七月吳氏應聘到北京大學任教,年僅二十七歲,是最年輕的教授,亦是中國有史以來第三位物理博士,他任教北大後,有感研究設備不足,自美購得Rowland光柵、石英水銀燈、氦輻射燈及德國制Steinheil光譜儀,進行原子分子光譜實驗及電路瞬流理論實驗,使北大首次進入研究與實驗規模,經過三年努力,發表了十八篇論文,刊在國內及英、美期刊上,為我國國際科學地位打開大門。以後,他培育的學生有幾位陸續獲得英美博士學位;到了一九四○年他任教西南聯大時,已是名教授了。吳大猷續在西南聯大教了八年物理系相關課程,雖在很艱困的環境中,吳氏培植了不少傑出的人才,如馬仕俊、郭永懷、朱光亞、馬大猷、盧福春、薛琴舫、李蔭遠、黃昆、張桐生,楊振寧、李政道、張守廉及黃授書等,而楊振寧和李政道於一九五七年獲諾貝爾物理獎,最受矚目。今日受獎者朱光亞及郭永懷均是吳氏及門弟於。更有一段歷史故事要告訴大家,一九四五年八月六日美國投下第一枚核子彈炸日本廣島、八月九日投下第二枚核子彈炸日本長崎,因為殺傷力驚人,日本無條件向盟軍投降了。國府蔣先生立即召見近代物理學名教授吳大猷垂詢我國有無能力製造核子彈?吳氏即坦誠直言應即早培育人才著手。當局即令軍政部部長陳誠和次長俞大維(仍兼兵工署長)計畫培植國防科技人才,並指定吳氏負責選拔科學人才出國進修深造,以兵工署製造經費支應留學費用,計有入選共五人:李政道(物理)、朱光亞(物理)、王瑞銑(化學)、唐敖慶(化學),孫本旺(數學)。並由吳大猷領隊,於一九四六年六月即起程赴美考察,五人分赴各名校攻讀。他們幾位學成後,對於核子彈的研發均有傑出的貢獻:中國能成為核子大國,吳大猷的教學之功不可埋沒,所以他在海峽兩岸都受到極大的尊敬,有“中國物理學之父”的美譽,我們也不會忘記他。
第三位先賢是翁文灝先生,他於三○年代自比利時獲得地質學博士學位後不久,亦以學者身分受邀擔任經濟部長,在他任內成立“資源開發委員會”,併兼該會主任委員,網羅了全國各界專家、精英為國家資源開發,運用、擴建、生產等投下了很多心力,今日受獎人中之錢驥、姚桐斌、于敏楊嘉墀王大珩王希季等人均曾在資委會所屬單位工作過而孕育成長,學到了不少本領功夫。我國近年來的石化工業、礦冶工程,造船、水利,橋樑、土木、建築,農業改良,養殖業改良、環保工程等基礎工程的建設,均有令人耳目一新的成就,這些成就皆是我們出身資委會的第一代科學家及工程師的經驗和智慧的結晶。翁文灝無為而治的學者風範常令我們第一代人所懷念,資委會也培育了不少人才為國所用,他有“資委會的大家長、龍頭”的美譽,他領導資委會十餘年,我們也不會忘記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